五年级阅读复习公开课教案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优秀6篇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优秀6篇《桂花雨》教学教案篇一《桂花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了作者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先读课文前的导读部分,思考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桂花带给“我”哪些快乐?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难度。
课文中桂花带给我的快乐有些地方比较明显,有些地方比较含蓄,所以学生较为容易找出摇桂花的快乐,但是无法寻到桂花糕、桂花香、桂花茶的快乐。
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到描写桂花的句子,再带着感情朗读,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
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
接着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
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
整个课堂上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这是本节课的优点之一。
但也有不足之处。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学生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我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
尤其是一个“浸”字,这里可以尝试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来代替“浸”字,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
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
我觉得这话说得好,今后,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才能避免课堂教学蜻蜓点水的现象,力求做得更好。
五年级语文专项复习(说明文)公开课精品课件

说明文的阅读指导
目录页
1.说明文的类型 2.说明的方法 3.说明方法的作用 4.说明语言 5.例题解析
说明文的类型
说明事物的文章 说明事理的文章
常见题型:
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 的特征。
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 拟标语、提建议等。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 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 有说服力。
作比较
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 事理。
打比方
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 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事理。
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 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 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3 词语能否删去?
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估计;
“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
的意思就变成了 的
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 “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 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如何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
说明事物:一般题目就是说明的对象 说明事理: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说明的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 打比方、列数字、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 列图表、引用说明。
这段话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 使说明……(作用)
举例子
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 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 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语文五年级全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5篇

语文五年级全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5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五年级全册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语文五年级全册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4、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说说礼貌待人的好处。
课前准备:收集关于礼貌待人的名言和事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漫谈礼貌。
1、板书“礼貌”,谈谈你对“礼貌”的认识。
(板书过程中相机指导“貌”的书写)2、大家谈了对礼貌的看法,我们课本上也“谈”了,(板书:谈)让我们一起来看谈了什么,怎么谈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读读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它读流利。
2、再读课文,把课文读的通顺、流利。
3、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为我们讲了哪几个故事,读完后,再想想,关于“礼貌”你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4、读课文新词、难句。
咳嗽纠纷态度粗暴出言不逊彬彬有礼安慰师傅减少矛盾思想情操文化修养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5、点名检查自读情况,师生评点,随机纠正读错的字音,指导读通重点句子,读好人物对话。
三、书写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2、范写重点生字,边写边讲述注意点。
3、学生描红、临写。
四、布置作业。
语文五年级全册教案2一、听写词句,温习巩固。
1、听写词语。
彬彬有礼岳飞暖人心“冒失鬼”讨人嫌避免纠纷减少矛盾安慰师傅2、师巡回了解学生听写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点字词的点拨、反馈。
(如:慰、嫌的书写指导以及“师傅”和“师父”的书写区别)二、自读课文,整体入手。
(看看课文围绕着“礼貌”讲了哪几个故事?)三、精读故事,领悟礼貌。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公开课设计五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公开课设计五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1《小岛》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品悟语言,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将军”的言行,体会“将军”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3.陶冶学生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将军”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审视课题,导入新课。
1.质疑课题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本文中的岛为什么称为“小岛”?(一座孤零零漂在海上的小的可怜的岛)课文为什么以“小岛”为课题?(课文讲了一件发生在小岛上的事)2.南海简介我国土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海跨越赤道进入南半球,是太平洋西部海域,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约等于我国渤海、黄海、东海总面积的3倍,其中中国领海总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为中国近海中面积、水最深的海区,平均水深1212米,深度5559米。
我国南海广泛分布着252个岛、礁、沙滩,其中被称为岛的有25个。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南海的最南端,走进“小岛”,看一看在“小岛”上发生了什么事。
(板书课题:小岛)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落。
自学提示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情况:(1)学生读、讲生字词。
(要求学生介绍自身学习生字词的方法)(2)认读词语瞒域艇矛盾哼喉咙勺搅舀3.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交流。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自学第1自然段。
你从第1自然段捕捉了哪些信息?(小岛树少、草少、土少——环境恶劣;有军队驻守)(板书:驻守小岛环境恶劣)2.抓重点词句仔细研读第2—36自然段。
(1)快速浏览2—36自然段。
课文2—3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将军登上小岛视察的经过以及战士在艰苦条件下热爱小岛的思想感情)(板书:将军登岛视察战士热爱海岛)小组讨论交流,将军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将军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将军是个关心战士、不搞特殊、不给海岛添麻烦的人。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复习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掌握本册书中的重点字词及其意思。
3. 学会本册书中的重要语法结构和句型。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复述、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2. 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诚实、勇敢、善良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课文内容1. 回顾本册书中的所有课文,包括童话、寓言、散文、古诗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
2. 重点复课文中的生字词、重点句子和语法结构。
生字词1. 列出本册书中的生字词,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认读和书写。
2. 对生字词进行分类,进行系统的复。
语法结构1. 总结本册书中的重要语法结构和句型,通过例句和练进行巩固。
2. 针对学生的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练题,课件内容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语法结构等。
2. 学生预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课堂环节1.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能力。
2. 复述课文: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意,检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3. 讲解生字词: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并书写。
4. 讲解语法结构:教师讲解语法结构,学生通过例句进行巩固。
5.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练,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学生进行笔记。
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练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阅读惯。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题和课外阅读,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2. 通过学生的小组活动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的过程与方法。
3. 通过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忆读书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忆读书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忆读书公开课教案第【1】篇〗一、《忆读书》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众:喜欢)“大家喜欢读什么样的书?”“我喜欢读科幻的。
”“我喜欢读侦破的。
”“我喜欢读人物传记。
”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纵览古今,横观中外,许多名人都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诗人汪国真说过:“最优秀的读者,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作家,最优秀的作家必定是最优秀的读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忆读书》。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出示多媒体:冰心不同时期的照片)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生:“我在图书馆查到的资料,冰心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我上网查到,冰心在1921年出版了《繁星》、《春水》两个诗集,后赴美留学,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结集为《寄小读者》。
”一学生又补充一些:冰心有许多散文作品,如《樱花赞》、《小橘灯》等,还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如泰戈尔的《园丁集》、《泰戈尔剧作集》等。
师:同学们能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获取信息,非常好。
(出示多媒体)我们来看一下冰心的简历。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女作家寥若晨星,冰心是文学界的长青树,从19岁成名到晚年仍在创作,她之所以能取得这么高的文学成就是与她热爱读书分不开的,让我们看看她对读书有什么见解。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篇课文我们学什么呢?生1:结合单元提示,学习本文应提取文章要点。
生2:我认为要抓住文章思想内容的要点。
师:那我们学习这课就理出文章的内容要点。
大家同意吗?生:同意!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提出的问题。
师:读完课文,文中哪句话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因为可以指导我读书。
”“我也同他一样对这句话印象深刻,因为它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的读书经验的总结,给我启迪。
”师:请同学们解释“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的意思。
课外阅读指导公开课教案(最新7篇)

课外阅读指导公开课教案(最新7篇)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向学生推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文章,通过对这些课外阅读,学生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教学延展的目的`。
二、指导重点: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前置作业:1、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2、要求每位同学都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发言稿,记熟。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引入语:我们曾收集过不少的名人名言,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书的确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就应该向大家推荐,和大家分享!2、请1~2位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
3、同位互相推荐好文章。
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总结读书方法1、教师向学生推荐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老师会推荐一组这样的文章。
三、小组讨论1、提问:没有老师的帮忙你准备怎样读懂它呢?[随机板贴]2、过渡:其实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语文课内也学过不少,同学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四、交流展示:生汇报讨论所得。
五、拓展延伸:1、学生运用读书方法阅读教师推荐的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
2、学生汇报读书所得。
六、课堂小结:真高兴!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更多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
最后让我们共勉一句:课内得法,课外活用。
好文章向大家推荐。
板书:课内得法课外活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篇二【设计理念】人教版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本节课的设计我以传统文化为背景,从传统文化中选取了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围绕着“春节”这一主题,重组教材,挖掘民间文化,引入民间传说,拓宽阅读视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忆读书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忆读书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忆读书公开课教案第【1】篇〗课文赏析《忆读书》是冰心20 世纪80年代末写的一篇散文。
全文以“忆”为行文线索,讲述了作者的读书经历,述说了自己的读书感受和认识,抒发了自己热爱读书,以读书为乐的情感。
全文语言清新优美,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
整篇文章完全是作者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跟随冰心奶奶成长,直到文章结尾得出结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娓娓道来之语,如心底之泉水,缓缓流进读者的心中,让人终生难忘。
正如作者在文章中所言“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
由于所写内容和学生实际接近,文章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投入和情感共鸣,进而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深刻道理。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文后的第一个思考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可围绕它设计活动任务,作为学生练习梳理信息、整体感知文本的一个支架。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1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传、着、卷”,会写难写的生字。
2.借助支架梳理文本信息,把握内容要点;体会字里行间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及读书带给“我”的快乐。
3.感悟作者的语言,学习写一段自己的读书经历。
教学重难点借助支架梳理文本信息,把握内容要点;体会字里行间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及读书带给“我”的快乐。
教学过程01展示导入这些名言都与读书有关。
是的,从古至今凡有作为之人都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
前一课我们还学习了朱熹的读书观(齐读)。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也与读书有关。
板书课题。
“忆”,回忆,它是文章的文眼。
02走进冰心关于作者冰心,我们四年级学过她的《繁星》里的几首短诗,对她已经有所了解。
著名作家巴金曾经深情的评价过她:“有你在,灯亮着,一代代的青年读到你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冰心就是这样一位“灯塔”般的“世纪老人”,我们来看一下她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复习》教学设计执教者:王新东
学生学情分析
对待一篇短文,一些学生由于识字量的原因,有些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读通短文,初步理解短文的能力不强,要强化阅读习惯的培养,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开始答题。
阅读要加强学生的阅读的理解力,学会读懂课文,知道短文的意思,明白道理。
教学目标
1、能理解短文的意思,能够解决相关的问题。
2、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和做题步骤,能熟练运用到课内外阅读中。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将平时所学的阅读方法和做题步骤加以总结,能熟练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教学难点
2、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读懂短文,解决相关问题。
一、谈话导入
1、(猜猜他是谁)
师说: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
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
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Suān ní)。
天蓬恶杀下云梯,小名铁牛,江湖人称“黑旋风”人号铁牛儿。
态生两靥<ye>之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
时如姣花照水,行动时似弱柳扶风。
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忽见一大将闪出,面如重枣、二尺长髯(cháng rán)、凤眼蚕眉,胯下赤免追风仰天长啸、手中青龙偃yǎn月冷射秋月。
这位是谁呢?
抓耳挠腮、火眼金睛、腾云驾雾、伸张正义,这位又是谁?这几个简单的词语、一两句话,我们读到了几个不一样的人物,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共同学习了不少的课文,相信大家一定收获不少!
2、小组合作完成练习
二、回顾短文阅读常见的题型
1、看来同学们从一次次的阅读练习中都得到了不同的收获。
现在谁来说说在做阅读理解的题目中都有哪些类型?
2、学生的交流
课件出示:小学语文阅读常见的题型
●概括段落或全文内容、加标题。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3、读短文后的收获、启发。
●给短文加标点。
●1、判断修辞2、仿写。
●1、找中心句。
2、“过渡句”以及作用。
3、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1、句子的转换2、修改病句3、查字典4、关联词语造句或选择填空 5、词语的拓展延伸6、“名言”或“古诗句”7、近,反义词。
3、这些题目我们怎样去解答?
4、学生的交流
三、阅读例文
课件出示:
(一)阅读下列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然而这次远航也充满了凶险。
在大海上,船队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jiāng jiān)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shīsī)裂。
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着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
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
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
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
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1、用“√”画出文中括号里准确的读音。
2、文中哪句话能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请写下来________
3、用“ ”画出文中表现海上风浪险恶的句子,并回答这句话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
4、郑和的这次远航遇到了哪些凶险?先用“~~”在文中画出来。
再用“不但……而且……”连成一句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里补充词语,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严阵以():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做阅读题的方法
1、同学们都很能干,都能读懂了课文,并能解决了很多问题,那么我们今后遇到这种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的题,该怎么样去完成呢?
2、学生交流:
3、同学们都知道读懂一篇课文要做到哪几点,
(1)通读课文,读通短文。
(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读一遍)
(2)理解课文,认真读短文后面的问题。
(3)体会情感,从短文中找答案。
(4)按要求答题。
五、阅读练习
请同学们按上面的方法来完成下面的练习!
(一)深山含笑
我以前见过的含笑花都是庭院种植的,叶细花小,象牙色的花蕊吐着幽香,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
含笑不(以、已)艳丽著称,妙的是一缕沁香。
在井冈山深处,我被另一种含笑花(佩、折)服!几株两三丈高的乔木体如游龙,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这就是野生的深山含笑。
多么突兀的秀色啊!她简直像一个绝世独立的北方佳人,(竟、竞)然在大山深处隐藏了如此潇洒、如此豪放的春光。
和庭院含笑相比,倒(像、向)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笑得那么爽朗、欢畅。
那
是一种胜利的喜悦,似乎天上的白云都是从她的胸中笑出来的。
从小路那边走过来两个拎着简单行李的年轻人。
他们是那个边远的、还没通车的村子里的老师、跟着他们,我们也进了村。
目睹孩子们围着老师的亲切嬉闹,我忽然感觉另有一株高大的深山含笑在我心中晃动起来……
1.把文中括号里有不合适的字划掉。
2.庭院中的含笑与野生的含笑有什么不同?
3.在文中用“——”画出两个比喻句。
4.结合题目写出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预备题)
我从不把什么东西珍藏在身边,因为,我总觉得,东西放在身边会遗失的,只有珍藏在心里的,永远都不会忘却……
那是一年暑假,我()钢琴考级,()只能按捺住考上初中的喜悦,闷在家里练琴。
天那样闷热,我嘴里含着冰。
发狠地练着。
从早晨到中午,再到傍晚,我终于可以甩一下酸疼的膀子,情不自禁地,我走到阳台上……忽然,我听到一个声音,和着夏日傍晚那特有的微风,忽而朦胧忽而清晰,伴着清柔(róu lóu)的风,飘入我的耳朵。
哦,听清楚了,是笛声,只有心静的人才能吹得如此之好。
我陶醉了,沉静了……
后来的几天,我注意到每天傍晚,这笛声都会响起。
()我一放下琴,笛声()准时地响起,我就跑到阳台上望着楼下
的建筑工地仔细地听,边想着吹笛子的人。
有一天,当我照例(lìliè)走到阳台上向下看时,我看到一位建筑工人坐在地上,他正在吹着笛子。
我惊异地发现,他吹的是我弹的曲子!我无论如何不能相信,一个人仅凭耳朵听曲子,就能用手中的笛子原封不动地吹出来。
做到这一切的,还是我往日十分轻视的工人!我感到震惊!
晚上妈妈竟也谈到了这位工人你看看人家天天在太阳底下盖房子比你累多了吧人家晚上雷打不动地吹到你上床人家活得不是挺轻松嘛
我不再叫苦。
于是,早晨,梦中的笛声把我惊醒;晚上,窗外的笛声陪我入睡。
在我练那首曲子时,笛声总悄然响起,只是,轻轻地,似(sìshì)乎生怕被我听见。
终于,他不再害怕。
于是琴声和着笛声融会在一起,分外地和谐、优美、宁静,妙不可言。
我激动了,泪珠在眼眶里打转,我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考级时,我的耳边始终萦绕着笛声,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着乐曲,终于,我考上了十级!当我兴(xìng xīng )奋地冲到阳台上准备鼓起勇气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那位素未谋面的朋友时,我怔住了。
几天的激动与紧张使我忘却了眼前拔地而起的大楼。
是的,我将永远不能再与那笛声合作!
不知在哪一天的哪个角落,我又听见了笛声。
我总觉得这笛声好耳熟,原来,那笛声,那段记忆已被我永远珍藏在我心底!
1、按要求填空:
“萦绕”“萦”查()部,()画;音序查(),再查音节(),字义选()A 缠绕,B走弯曲、迂回的路。
C围着转。
2、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素未谋面——
妙不可言——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生怕()惊异()
反义词:紧张()清晰()
5、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入括号内。
既然……就……只要……就……因为……所以……不但……而且…
6、给第六节加标点
7、仔细读文,回答:认识这位建筑工人,是在一天的_________,使我惊异的是___________
使我感到震惊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拓展
1、思考:阅读文章还有其它方法吗?
2、(出示课件):五彩纷呈的读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