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成陆过程与城市发展

合集下载

上海市市情

上海市市情

一、历史沿革上海简称“沪”,别称“申”。

6000年前,现今上海的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已2000多年。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

公元四、五世纪,松江(现苏州河)及滨海一带先民多以捕鱼为生,所用的竹编捕鱼工具为“扈”,其时称江河入海处为“渎”,故松江下游一带称为“扈渎”,后改“扈”为“沪”,上海的简称即由此出。

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唐朝在今上海松江区设置华亭县。

公元991年(宋淳化二年),因松江上游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改为停泊松江的支流“上海浦”(今外滩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并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上海镇。

公元1260-1274年(南宋景定、咸淳年间),上海镇崛起为沿海的重要商港。

公元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上海正式设县。

此为上海建城之始。

16世纪(明代中叶),上海逐渐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中心。

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为适应对外贸易需要,清政府在已有20万人规模的上海设立海关。

鸦片战争后,作为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上海被外国列强列入势力范围,逐渐由一座东南名邑变成工商业畸形发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城市。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掀开了城市发展的新的历程。

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从根本上改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畸形发展起来的旧上海,使城市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尤其1978年改革开放后,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革,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逐步向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城市之一发展。

二、地域地貌上海位于北纬30ο23′-32ο27′、东经120ο52′-121ο45′,地处亚洲大陆东沿,太平洋西岸,居我国南北海岸线中部,长江、钱塘江入海口。

上海市域北界长江北支,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交通便利,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

上海城市介绍PPT

上海城市介绍PPT

三 当地特产
生煎馒头
上海称包子为馒头,因此,生煎馒头实为生煎包子。生煎馒头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上海点心, 据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生煎用的是半发酵的面粉报上鲜肉和肉皮冻,一排排地放在平底锅 里油煎,在煎制过程中还要淋几次凉水,最后撒上葱花和芝麻就大功告成了。其底部色金黄、 硬香带脆,馒身白色,软而松,肉馅鲜嫩稍带卤汁,咬嚼时还有芝麻或葱的香味。
旅游 胜地
世市申上 界、,海 一超国市 线大家, 城城中别 市市心称 。,城沪

一二 三四
历特当民 史色地俗 故景特文 事点产化
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为“申”; 晋朝,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 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上海简 称“沪”。
一 历史故事
沪渎垒修建
古代吴淞江下游居民多以捕鱼为业,故称古吴淞 江下游为“沪渎”,东晋吴国内史(太守)虞潭 曾修沪渎垒,以防海寇,后袁山松又加以增筑, 故址在青浦区旧青浦西。
一 历史故事
上海镇设立
南宋绍熙四年(1193)至咸淳三年(1267)间 正式设上海镇,并设市舶务。 元初设置市舶司, 至元廿九年(1292),划华亭县东北境设上海 县。
四 民俗文化
海派黄杨木雕
木雕艺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黄杨木雕以其紧密、坚韧的木纹成为理想的雕刻材料,有 “木中象牙”之称。海派黄杨木雕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徐汇区初步形成,经过初步形成期、 风格的形成期、风格的成熟期和鼎盛、继承发展期,发展至今,形成了成熟的海派雕刻艺术 风格,有着鲜明的海派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20世纪30年代,上海开埠以来,徐汇区曾是法 租界区,多元文化和艺术在此交流融会。
二 特色景点

谭其骧先生著作目录

谭其骧先生著作目录

历史地理第丸塁谭其曝先生著作目录一-主编著作1.《中国历史地图集》1一8册,地图出版社,1982—1988年。

2.《辞海辭历史地理分册》(其中中西交通史部分由章巽主编人上海辞书出版社」978年。

3.《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主编之一儿科学出版社J982年。

4■《黄河史论丛》,复巨大学出版社沁986年。

二*论文嬢**《长水集》上.下册,人民出版社N987年。

三-单篇文章(以初次发表时间为序,注有*号者已收入《长水集》〉中国内地移民史•湖南篇湖南人由来考(同上尸汉百三郡国建置之始考L新莽职方考索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星《史学年报》1卷4期,1932年。

《方志月刊》6卷9期,1933年。

《地学杂志》21卷2期,1933年。

《燕京学报》15期,1934年。

同上。

«两汉州制考》跋皋《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庆祝论文集》,1934中国历代地名辞典四种宅介绍《方舆考证》评《东洋读史地图》再评《模范新世界年表》《西突厥史料》年。

《大公报》图书副刊11期』934年1月27日.同上14期,1934年2月17日。

同上15期,1934年2月24日口同上16期,1934年3月3HeF同上26期,1934年5月12日.辽代东蒙南满境内之民族杂处——满蒙民族史之一页^《辽史•地理志》补正《清史稿-地理志》校正〈直隶汁论两汉西晋户口《清史稿•地理志》校正(奉天尸《北魏六镇考》跋《国闻周报》11卷6期,1934年2月29日.《禹贡》1卷2期,1934年。

同上1卷3期,1934年。

同上1卷7期.1934年。

同上1卷9期,1934年。

同上1卷12期,1934年。

2元福建行省建置沿革考水 活代地理沿革讨论(宣化府)元陕西四川行省沿革考*明代都司卫所制度讨论宋代分路与张家驹书*《补陈疆域志》校补當《宋州郡志校勘记》校补*同上2卷1期,1934年。

《禹贡》3卷2期,1935年。

同上3卷6期.1935年。

上海市大陆地区城镇的形成与发展

上海市大陆地区城镇的形成与发展

历史地理第三辑上海市大陆地区城镇的形成与发展♦ ■ ♦王文楚今天上海市大陆地区,大小城镇,簇丛林立。

对它们形成发展的历史进行探讨,会有■I助于深入了解上海发展的历史。

本文就秦至 清鸦片战争以前上海市大陆地区城镇的形成 与发展,试作探索。

城镇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是地区经济的集中点,它的形成发展既受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又受地区自然条杵的直接影响。

在不同历史阶段,由于社会生产水平的差异,二种因素所起的作用截然不同,上海市大陆地 区的城镇兴起,最早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尤为显著0上海大陆是长江河口的冲积平原,距今 五六千年前长江水流挟持的大量泥沙,在海浪的作用下,淤积成一条自西北向东南伸展 的沙咀,构成了上海大陆一条完整的海岸冈 身,直到东晋时期,海岸线仍在冈身以东不远处。

此后,海岸线迅速向东推移,到了唐代,今上海市区绝大部分已经成陆,至北宋中期,已伸展到里护塘一线,今上海市大陆地区已基本上全部成陆。

图t秦至南朝日勺期成陆的先后,决定了地区开发的早晚,城镇的兴起分布也同样受此影响。

冈身以西先成陆,人类最早的开发局限于冈身以内。

经过了相当长时期,滨海平原南部的经济才获得一定的发展,秦代于今金山卫城东北六里柘山附近建立了海盐县,①西汉末年•海盐沦入柘湖,迁治于武原乡,②故址在今浙江平湖县东。

南朝梁天监七年(508年),在今金山北麓设立前京县,③梁大通年间,又在今松江县西南四十里设置胥浦县。

④(图1)以上三个城镇都分布在冈身以内平原南部,说明了南部的经济开发早于北部,其所以这样,是由于当时北部的松江,是一条东流直泻入海的大江,据北宋郑乔《水利书》记,松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唐宋以前的江道,更加广阔,水濂浩瀚,盛水季节,潮水汹涌奔腾,四出泛滥,吞没附近田庄,东晋时期曾在松江南岸修筑沪渎垒,是沿海军事戍守堡垒,披江水所冲毁。

⑤沿江两岸,地势低洼,为江水所灌注,构成一片连续的湖荡、沼泽地带,直接影响当地的开发。

而南部地势比较平坦,容易开发,从松江分流于杭州湾北岸入海:的东江《约在唐代湮塞),河身宽直平衍,水势比校平缓,给与灌溉、航运之利,所以在东江附近兴起了城镇。

-上海成陆过程

-上海成陆过程

上海成陆过程(明——清)
பைடு நூலகம்
结论
上海陆地于大约4000年前开始形成,此后 一直逐渐向东方扩展,后期变化不明显。崇明 岛则于唐朝开始形成一部分,后来的形成无规 律,零散的岛陆逐渐连接起来,形成现在的崇 明岛,后期变化趋于明显。
目录
1. 2. 3.
上海成陆方式 上海成陆过程 结论
上海成陆方式
长江流域降水丰沛,降水冲刷地表,泥沙 随水流流进大小河流,最终汇入长江,在长江 入海口处,河道拓宽河流流速变缓,泥沙沉积 形成岛屿。
上海成陆过程(秦——晋)
上海成陆过程(晋——唐)
上海成陆过程(唐——宋)
上海成陆过程(宋—— 明)

上海地区成陆过程概述

上海地区成陆过程概述

作者: 张修桂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9-85页
主题词: 成陆过程;上海地区;杭州湾北岸;中部地区;岸线;海岸;海塘;湖沼平原;海面上升;里护塘
摘要: 上海地区成陆过程如下:距今六七千年间,冈身地带西侧的残冈、沙冈海岸线形成;三千年前,岸线稳定在冈身地带东侧的东冈、横径冈一线;一千七百年前,岸线推进至盛桥、北蔡、航头的下沙沙带;一千年前,海岸东移至里护塘一线;距今六百年,白龙港-马厂间的西沙沙带海岸形成;其东则为六百年来成陆的新浦东。

在上海陆地向东扩展的过程中,南部杭州湾北岸自东晋以后发生严重北坍,元明时期始反坍为涨;北部长江南岸自元明以来也有不等量的陆地坍江现象。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 - 1 - 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 7 -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一、教学目标1.掌握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2.以纽约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二、教学重难点以纽约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放眼中国省会城市的发展史,石家庄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它既不沿江也不靠海,完全是一个靠火车拉起来的新兴城市。

1907年,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交汇在一个仅有几百人的小村庄,靠着火车的拉动,这个小村庄迅速壮大,于1968年升格为河北省会,仅比深圳成立经济特区早12年。

今天的石家庄,人口规模超过千万、GDP接近6000亿元,虽然没有取得深圳那样巨大的成就,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两个省会之一(另一个是海口),能从一个小村庄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也是非常不简单的。

【引发思考】为什么铁路的修建、繁忙的运输能促进郑州的快速发展?[新课教学]:一、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讲解】城市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周围地区提供工业产品和各种服务。

区域则通过提供农产品、劳动力、商品市场、土地资源等而成为城市发展的依托。

【讨论】区域与城市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

【拓展知识】关于城市的起源,学术界有三种说法:一是防御说,即建城郭的目的是为了不受外敌侵犯;二是集市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人们手里有了多余的农产品、畜产品,需要有个集市进行交换。

上海外高桥港区陆域形成与地基处理

上海外高桥港区陆域形成与地基处理
施 工条 件的首选 工艺 。 但外高 桥 一 至 四期 陆域 吹 填 取 砂 船 机 有 了 较 大 变
多、 工艺 复杂 、 度慢 、 进 有环 境污 染 , 个 月才 回填 4万余 3 方, 进度远远不 能 满 足工期 要 求 , 回填 山皮 土 运距 长 、 如
成本 高。上 海航道设计 院于 18 96年在上港 十四区提 出了 吹填砂成 陆的设计方案 , 并成 功实 施。经实 践证 明 , 吹填
区的使用要求 。
1 4 根 据 实 际 经 验 改进 取 砂 吹 填 工 艺 .
于初创阶段 , 加上使用粉煤灰 有经 济补偿 , 因此决 定采 用
回填粉煤灰方 案 。但 实施 过 程 中发 现 回填 粉 煤 灰 中转
外 高桥一至 四期 陆域吹填 基本都 以吹泥 船作 为主 要 吹填机具 , 吹泥 船 吹填 是适 合外 高 桥 地 区陆 域形 成 工 程
维普资讯
总 35 4 期第 l 期 0
20 02年 l 0月
《 水运工程 》
Pr ot& W ae w y E s tra n
T tl 4 . 0 oa 5 No 1 3
Oc . 2 0 t .0 2


口 ・
上 海 外 高桥 港 区 陆 域 形 成 与 地 基 处 理
Ab ta t h n ier g su t n fln omain a d fu d t n t ame to h n h iWago ioP r sr c :T ee gn ei i ai so dfr t n o n ai r t n fS a g a ia qa ot n t o a o o e
本 文简要介绍上 海港外高桥港 区一至 四期 陆域形成和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繁荣 1941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占领整个上海 1945年 国民党政府重返上海,制定“大上海都市计
划草案”
建国以后的城市发展
LOGO
• 主要是对旧有的双城区格局的改造问题 • 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的工业、第三产业的布局问题 • 新兴的上海的城市规划问题
总之,对于建国以后上海的城市发展,由于已有的城市基础, 加上改革开放的大力扶持,表现出了强劲的城市化发展势头。
但同时应当注意到世界现阶段城市化带来的普遍问题的妥善 解决。
谢 谢!
两宋时期,中国东部海面有一个相对上升过程。上海地 区受其影响,西部不少低地沦为湖沼,东部地区则因长江 泥沙不断补充堆积,岸线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LOGO
5.距今1000年来浦东东部地区的成陆过程 在这一千年中,浦东东部的成陆过程,可以其间 的东、西沙带为界,分为前后两个500年。在距今 600左右,曾有一个以东、西沙带为海岸的相对稳 定阶段。 近1000年来,浦东东部成陆速度较中部缓慢。 距今一千年来,里护塘以东浦东东部地区成陆, 成陆地区呈现向上海东南方向推移的趋势。
二、城市发展
LOGO
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
LOGO
1911年用地
1949年用地
1990年用 地
LOGO
清 末 上 海 城 厢 图
上海人口的增加
LOGO
54万
1911年人口
1911年
538万
1949年人口
1949年
1324万
90年人口
1990年
近代城市可以分为两大类
LOGO
第一类 城市是由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 由于本国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的城市 eg:青岛、广州、上海、天津
1898年的上海——第一个通商的城市
上海的发展——租界不断扩张的过程 LOGO
1845年 英、清 “地皮章程”——划地给英国 1848年 美、清 望厦条约——占据虹口一带 1863年 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 1893年 公共租界扩到11506亩 “越界筑路” 1915年 公共租界扩到54793亩(36km2) 1937年 抗日战争后,租界以外被日侵占,出现暂时
LOGO
4.距今1700—1000年前浦东中部地区的形成 浦东沿黄家湾、川沙、南汇、大团、丰城的里户塘海岸
形成。今浦东中部一区成为上海成陆最快的地区。上海浦 东中部地区,今有不少唐末五代至两宋时期的遗址、遗物 发现。据《水利书》记载,北宋熙宁年间上海东部海岸在 今浦东里护塘故址一线分析,则此线以西的浦东中部地区 及黄浦江以西的上海北部地区,无疑在北宋初期以前已经 成陆。
第二类 城市是由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帝国主义的侵 入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局部的变化
eg:西安、成都、北京
上海是帝国主义控制下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
LOGO
政治格局:殖民地体制的建立 被迫实行“门户开放”政策 外国租界纷纷设立
城市制度:通商口岸城市改变了中国的城市制度
规划思想:西方规划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LOGO
LOGO
LOGO
LOGO
3.距今3000—1700年前上海中部地区的成陆
冈身以东至下沙沙带之间的上海中部地区,自西 向东当先后成陆于距今3000年至1700年的时段之 内。陆地自横泾冈平均东移20公里,形成下沙沙 带滨岸沙带海岸。但此线以西的今上海中部地区, 开发较为缓慢,至今未发现秦汉魏晋时期的遗物, 在隋唐时期才有较多的文化遗迹出现。因此,此 时期先人的开发定居过程,普遍滞后于滨海成陆 过程,尤其是地广人稀的上海历史早期,这种滞 后现象更为严重突出。根据出土文物推断,上海 中部地区的开发与定居,普遍滞后至南朝隋唐时 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