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插图深入解读文本

合集下载

巧用插图,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巧用插图,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巧用插图,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插图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

巧妙地运用插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率。

本文将探讨如何巧用插图,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一、插图的作用插图是语文教学的有力辅助工具。

通过插图,可以提供感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插图可以为抽象的文字内容增加形象的标示,使抽象的思想易于理解。

插图还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插图的运用范围插图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各个方面。

例如,在教授诗歌鉴赏时,可以通过插图展示诗歌所描绘的人物、景色等;在教授古代文学经典时,可以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的服饰、建筑等;在教授现代故事时,可以通过插图呈现故事发生的场景、角色等。

插图的运用范围非常广泛,只要能够增强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都可以使用插图。

三、运用插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插图的存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讲解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选择具有吸引力的插图,例如生动的卡通画、精美的彩图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插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更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和交流。

四、插图辅助记忆和理解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有些抽象的概念和文字描述对小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以理解,而通过插图,可以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例如,在教授诗歌时,可以使用插图来展示诗歌中的情景、表情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在教授古代文学时,可以使用插图呈现古代服饰、建筑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代文化的特点。

五、插图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合理运用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插图,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和构建自己想象的空间。

例如,在讲解一篇童话故事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插图,从中发现故事的蛛丝马迹,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激发他们创造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能力。

六、插图的选择和设计原则使用插图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插图,并合理进行设计。

巧用插图,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巧用插图,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巧用插图,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然而,由于小学生的特点,他们通常对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也对枯燥的知识缺乏兴趣。

因此,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成了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讨论巧用插图,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并深入阐述它的重要性。

一、巧用插图的定义及作用1.1 插图的定义插图是指通过图片、图表、图解等形式,辅助文字进行解释、说明和表达,以达到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插图可以充当视觉助记的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加记忆效果。

1.2 插图的作用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以下几个作用:(1)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插图通过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课文或知识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文字。

(2)激发学生兴趣:插图能够使学习变得更有趣味和情感色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加深学生记忆:插图能够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增加学习信息的联想和记忆。

(4)培养学生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能力:通过学习和观察插图,学生能够培养出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细节的把握。

二、巧用插图的应用方法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巧用插图,运用以下几种方法:2.1 制作图表图表制作是一种常用的巧用插图的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制作各种形式的图表,如时间轴、流程图、分类表等。

这些图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逻辑关系和知识的结构,提高学习效率。

2.2 插画绘制插画绘制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有力工具。

教师可以选择重要的场景或人物,通过插画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插画,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3 口头表达配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经常需要进行口头表达。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表达内容以图示的方式展示给全班或小组同学,引导学生进行口头交流。

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巧用课文插图 加深文本理解——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

巧用课文插图 加深文本理解——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

F ocus on Subj+cg学科专辑/"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使用探析”专辑23◎I!用#文插图'(文)理解——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郭"峰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插入了许多的图片,这些插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画面精美、图文关系和谐,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研读插图、解析图文关系,充分利用插图组织教学,能够较好地增进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彰显语文课堂趣味。

—、图文对照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插图是课文文本内容的忠实反映和重要补充,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的形象性与直观性特点,巧妙运用图文对照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含义、梳理文本结构,进而为学生深入文本学习打下基础。

如《盘古开天地》一课描写到:“,天和地分开,片,像个大鸡蛋。

”三宙混沌一片,这到底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眼光转向课文左上方的插图,一个如大鸡蛋般的球体在天地间旋转,天地,没有分界,分不清上下左右,也辨不出东西南北。

通过图文对照的方式,学生很快便会明白,“混沌*原来是天地未开辟厳团的状态。

教材还以连环画的形式分别在文本上方插入了“盘古沉睡*“开天辟地”“顶天立地”“化为万物”四幅图画,生动地展现了故事的主要内容$稍—梳理文本内容就会发现,这四幅图画分别对应着课文的(第1描写了天地未分、宇宙混沌—片!盘古在“鸡蛋”中沉睡的情景!是故事的开头,对应着“盘古沉睡*图;第2自然段描写了盘古醒来后用斧头劈开天地,天和地初步形成,对应着第二幅图“开天地”;第3〜4述了盘古像柱子一样撑在天地之间,天地最终成形,对应着第三幅图"顶天立地*;第5述了盘古累倒后身体化为万物,最则盛赞了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是故事的结局,对应着最后一幅图“化为万物”。

抓住这四幅图画对文本进行梳理、归整,学生便能够很快地厘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二、借图观察统编教材中每一张插图都是教材编写者精挑细选的,蕴含着丰富的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信息,能够补足文字描写之所不及$引导学生开展有目的的观察活动,能够有效地解读出插图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进而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如《精卫填海》一课作为统编教材的第三篇文言文,学生如何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精卫鸟的形象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在教学时,通过观察插图来深入文本,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法$精卫鸟具有什么样的外形特点+全文并没有具体描述,但教材右上角插入了一张图。

巧用插图,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巧用插图,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巧用插图,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语文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它不仅仅是学习文字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往往以纯文字的形式呈现教材内容,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巧用插图在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插图丰富教学内容插图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能够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比如,在字词教学中,通过插图可以直观展示词义之间的关联性,提高学生的词汇理解能力。

在古诗词学习中,通过插图可以为学生展示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古人的情感和意境。

插图还可以用于讲解语法知识,通过图示形式直观地解释语法规则,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

二、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语文往往需要学生记忆大量的知识点,但如果只是简单地死记硬背,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而巧妙运用插图可以使学生产生视觉冲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比如,在讲解古文时,通过插图可以呈现古代生活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引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好奇心。

在文言文学习中,通过插图可以展示古代人物形象、衣着、住宅等,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感受,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插图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汉字和课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插图作为一个思维的工具,可以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插图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故事中的细节,推理人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通过插图可以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1. 字词教学中的插图应用在字词教学中,插图可以用来呈现词义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词汇理解能力。

比如,在介绍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时,可以通过图示来解释其用法。

巧借插图,引导小学生解读文本

巧借插图,引导小学生解读文本

巧借插图,引导小学生解读文本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注重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快乐学习。

而图画能够创造一种生动形象的画面感,小学语文课文中附有许多辅助学生更好理解文本内容的插图,教师应该学会借用插图引导小学生解读文本,更好地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本文会以课文中的插图为切入点,为巧借插图为学生深入文本内容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教材插图;小学语文教学;解读文本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常以无对话的画面形式呈现,图画的插入赋予教材新的生命力,将看似繁杂的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示给读者。

教师讲解知识时不能忽视插图的作用,一笔带过,而是要擅于利用插图的趣味性适当给学生多一些想象空间,一步步将学生引入文本,能够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既然意识到插图的重要性,笔者想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运用教材插图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内容。

一、描述插图内容,猜想课文主旨根据数据得出,学生可从有插图的课本中多得到25%的信息。

教师可用文章插图直接灵活地导入课文,不仅能够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还可以自然过渡到文本主题,让同学们怀揣着激动的心情进入新课学习。

在《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小朋友观察文章中的插图,把其中所蕴含的内容有感情地说出来,并猜想作者通过这幅教材插图想表达的思想。

同学们描绘的插图: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断了,它先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一条尾巴,可是它们都没有借给它,小壁虎很伤心,它继续回家找妈妈,它妈妈和它说了些话,小壁虎又高兴起来。

学生们认为小壁虎的尾巴对于它来说很重要。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小朋友们是不是很喜欢动物呢?大家对图中的描绘内容有没有存在疑问的地方?”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关于动物的有趣知识,学生对动物的浓厚兴趣,能够引导他们进入这课的学习。

关于教学情境的导入,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在解读文本前能够使用生动活泼的插图等方法助力教学,遵循小学学生学习规律,上一堂有趣的语文课。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插图的有效使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插图的有效使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插图的有效使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插图的有效使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力,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入探索。

插图可以直观地呈现课文中的场景、人物形象等。

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取一些关键场景或人物形象,将其通过插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在学习《小水滴和小草》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插图中的小水滴和小草的形象,引导学生明确课文的主题并提出相关问题。

通过插图的帮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课文情节,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插图可以用来配合学生阅读理解和文本分析的训练。

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关键性的句子,让学生根据插图和句子内容进行配对,理解句子的含义。

学习《小狐狸和小兔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插图,找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句子,并通过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插图的辅助,学生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理解和文本分析的训练,提高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插图可以用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

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提供一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插图,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并通过故事填空、续写等方式进行创作和表达。

学习《小鸟飞啊飞》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供一幅插图,让学生根据插图进行创作,展开想象,写下小鸟的冒险故事。

通过插图的启发,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插图还可以用来促进学生的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鲜明对比的插图,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并通过讨论和思考的方式进行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在学习《小猫钓鱼》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关于小猫和小鱼的插图,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并通过思考回答一些有关课文的问题,如“小猫和小鱼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小猫为什么要去钓鱼?”等。

通过插图的帮助,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分析能力。

巧用插图走进文本

巧用插图走进文本

巧用插图走进文本摘要:每到一个新学期的开始,孩子们只要领到新书之后,我就会发现:大部分的孩子,立刻捧起阅读的一定是我们的语文教材。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教材中选编的故事内容十分精彩,很吸引人,除此之外,吸引他们的就是每一页中所配的精彩插图了。

不论是之前的旧版教材,还是现在我们所使用的统编版教材,每一篇课文中几乎都有一到两幅精美的插图,尤其是低段教材,插图占了很大比例。

这些精心设计的插图,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孩子们能用这些形象、具体、直观且透着趣味的图画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十分注重课文插图,在讲课过程中,适时地把文章内容与课文插图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快、更精准地理解课文,有利于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还会陶冶孩子们的审美,可谓是一举多得呢!现将自己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关键词:插图、学生、培养一、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能力低年级课文篇幅较短,但是很多课文教给我们学生的道理并不浅,知识也不少,并且很多课文还是我们进行口语训练的好材料,像教学第二册课文时,我就经常会先从插图下手,先让学生对整幅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观察,例如:由上而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从中间到两边等,观察图中的人或物,进而让学生猜测课文内容或着看图说话。

1.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低年级的孩子喜欢鲜艳的色彩,喜爱图画,喜欢听故事。

根据这些特点,我常用故事引路,让学生边看课文插图边听故事,这样能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训练学生倾听的能力。

我们可以尝试,在学生听故事之前就提出几个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来听故事;还可以是在学生听完故事之后再提问。

这样有效调动起他们的眼、耳功能,还能让他们借助文中插图来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要想让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强,首先得让他们学会观察。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面对插图中所包含的丰富信息,他们的观察往往会陷于片面、盲目而且无序。

巧用插图,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巧用插图,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巧用插图,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一、前言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面临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记忆力差和概念理解困难等问题。

因此,巧妙地运用插图作为辅助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概念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1.提高学习兴趣学生对于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更容易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课文《天使之翼》时,通过插图展示主人公上天的情景,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体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2.促进记忆能力插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

在教学课文时,教师可以巧妙地通过插图对关键内容进行标注和突出,使学生更加易于记忆。

同时,插图还能与学生的记忆有机结合,形成记忆的联想。

如在讲解《兔子的诱惑》一文时,通过插图展示蓝色的兔子和红色的胡萝卜,学生在记忆兔子喜欢什么颜色的胡萝卜时,能够形成颜色印象,更容易记忆。

3.提高概念理解能力有些抽象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而插图能够将这些抽象概念可视化,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通过插图把蝌蚪、淤泥和小鱼进行标记和解释,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能够更好地理解蝌蚪、淤泥和小鱼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概念理解能力。

三、巧妙使用插图的方法1.配合讲解课文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适时地使用插图辅助教学。

可以预先将插图印制出来,进行分发,引导学生一起观察插图,并与教师一同讨论和解读。

例如,在讲解《狼和七只小羊》时,教师可以通过插图展示狼的凶狠形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狼威胁小羊的行为,并引导学生讨论小羊在遇到狼时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2.激发学生思考插图可以起到激发学生思考的作用,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时,布置一些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进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插图深入解读文本作者:马小凤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10期【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阅读了小说《祝福》,书中主人公祥林嫂以一种别样坎坷的命运走进了我们的视线,触动了我们的心灵。

她和我们一样,从童真的少年走来,从亮丽的青春走过,饱满的生命却在一个本该收获的年岁里戛然而止。

鲁迅先生用自己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祥林嫂这个悲剧的形象,更用他的思想向我们揭示着深刻的思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板书课题:祝福。

)鲁迅先生曾说:“书籍的插图,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

”大家先来看这幅插图,这是赵延年先生的为课文配的插图,这幅图形象地再现了祥林嫂沦为乞丐的形象。

【屏幕显示】同学们,我们来观察插图(展示范曾《鲁迅小说插图集》中的祥林嫂图片),谈谈这幅图中哪一点给了你最深的触动?(师生静静地观察图片)生:鲁迅先生在文中提到祥林嫂是一个不到四十岁的人,头发已经全白,这让我觉得震撼。

而这副图中更着力表现了她苍白的头发被寒风撩起,更让人体会到主人公的凄苦。

生:祥林嫂一手提着竹篮,里面有一个空的破碗,显然她什么都没有讨到。

师:古元先生也画过一张祥林嫂沦为乞丐的肖像插图,其中祥林嫂是挎着竹篮,你觉得哪一种方式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生:“提”更能表现祥林嫂乞讨的艰难和无力。

师:说得对!另外,原文中说“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表达效果有什么特点?生:强调祥林嫂沦为乞丐之后已经乞讨无门,面临绝境。

生:我注意到那根竹竿,很长,支撑着祥林嫂的身体,已不堪重负而变得弯曲,从此处可以看出祥林嫂的悲惨处境。

师:鲁迅先生的文字是如何描述这个细节的呢?生:“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插图中没有表现出竹竿“下端开了裂”,但文字更延伸了文学的想象力。

师:大家的观察很细致。

文字中有细致的描述,但配上直观的图画,我们更能够体会祥林嫂在风雪中行将就毙而又苦苦挣扎着的凄苦形象。

同学们,祥林嫂的死是个人的悲剧还是时代的悲剧?生:时代的悲剧,是封建礼教害死了祥林嫂。

师:为什么不是个人的悲剧?生:祥林嫂如果活在今天,即使当保姆,她也能活得很好。

师: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回归到课文中去体会“礼教”何以能够“杀人”。

老师注意到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均出自范曾先生的作品。

据说,范曾先生是患病之时在医院的病床上,“每日以意志驱痛苦”,全以白描之笔绘出这本《鲁迅小说插图集》的,足见其意志之坚和用心之深。

我们试着来读读这两幅插图。

【屏幕显示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第21页插图】师:这幅插图描绘的是祥林嫂向鲁镇人讲述阿毛被狼叼走的场景,图中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祥林嫂坐在众人中间,神情淡然,似乎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中。

原文中写祥林嫂“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生:环绕在祥林嫂周围的男人们和女人们,举止、神情各异。

师:大家再看看小说中有关这幅插图的文字描绘,体会文字中有哪些意蕴是插图中没有表现出来的?生:男人正“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有的挂着“鄙薄的神气”,我们仿佛可以看见人们的“叹息”、“满足”和“评论”。

师:小说中有哪些语言值得我们咀嚼?生:“停”这个字把人们那虚假的同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此处有鲜明的讽刺意味。

生:“满足”这个词可见鲁镇的人们只是把别人的不幸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当我们面对不幸的人时,善良的人应该是真正的关怀与安慰。

师:你能从这幅插图中感悟到什么吗?生:我读到了鲁镇人的冷漠,人们的同情像纸一样的薄,祥林嫂的自责让同样处于底层的人们都烦腻了。

师:范曾先生为什么要给这幅画配上文字“我真傻,真的”呢?生:这句话在小说中也一再重复,祥林嫂的精神似乎失常了。

她希望可以在别人那里讨回一些安慰,希望有一个人能告诉自己阿毛的死不是她的错,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祥林嫂浓浓的自责。

生:这是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痛,鲁迅先生把祥林嫂在痛苦中想念儿子悲哀和眷念写得字字血泪。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给人的氛围是悲哀而且荒凉的。

小说写于1924年,鲁迅的这篇小说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以鲁镇为代表的广大农村的现状。

人们宁愿对天上的神灵祝福,却对身边的人充满冷漠,这是鲁迅深恶痛绝的国民劣根性。

人性中冷漠无情的弱点,也开始成为祥林嫂悲剧的推波助澜者。

【屏幕显示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第23页插图】师:我们来看看这幅插图,它描绘的是祥林嫂到土地庙捐门槛后想要再次参与祭祀活动而被严厉制止的场景。

画面右边靠前的是四婶,左手捻佛珠,四婶右手前伸,神情紧张惶急,仿佛急着要说什么话。

师:阅读原文我们会知道四婶说“你放着罢,祥林嫂!插图配的文字也是这句话。

相似的话语在文中前后出现两次,大家找出来看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呢?生:前后两次的语言只是调换了一下语序。

第一次鲁四老爷认为她“伤风败俗”不准她碰祭祀的东西,由于祥林嫂刚来不久,四婶语气还是客气的。

祥林嫂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以后认为自己“赎了罪”,但四婶依然认为她克夫命贱并强行制止。

第二次的语气更强烈!师:这句话对祥林嫂造成了什么影响呢?大家注意一下,祥林嫂去拿筷子和酒杯时的神情是怎样的?生:“坦然”。

听了四婶的话之后,祥林嫂的手像“受了炮烙似的”缩回,脸色“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站着。

师:那一刻,祥林嫂会想些什么呢?生:她也许会想“我没有被原谅么?”可能还会想到阿毛,想到以前的种种,深切的自责和巨大的悲哀便又涌上心头。

师:多好!从“坦然”到“失神”,是从希望到绝望的过程,这个转变很明显,导致这个结果的直接原因是“捐门槛”事件。

祥林嫂为什么要捐门槛?生:是为了赎救她不能守节的罪过。

但是她的婆婆把她卖进了深山。

祥林嫂的第二任丈夫死后,又是他的族人把祥林嫂赶出来使她无家可归。

师:从中可以看出什么?生:婆婆迫使她不能守节,而柳妈用毫无根据的迷信,向祥林嫂宣扬生死轮回的思想将原来可以坚强生活下去的祥林嫂精神击垮。

师:插图中四婶后面是鲁四老爷,面容瘦削,身穿长衫,嘴唇、下巴上有几缕山羊胡须。

小说中的文字是如何描写鲁四老爷的肖像的?生:小说中说鲁四老爷“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

师:鲁迅先生小说的语言向来值得细细揣摩。

既然鲁迅明确地写到了“但也还未留胡子”,那么范曾先生为什么要将他画成一位留着山羊胡须的年老者呢?(生讨论)师:信仰伊斯兰教的男性穆斯林,老了多半要留胡须的,借此表明自己的虔诚,这是信仰和身份的象征。

那鲁四老爷呢?大家看原文。

生:原文中说鲁四老爷是“监生”。

“监生”在清王朝是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的,反映出人物的立场和政治态度。

生:“讲理学”暗示了人物维护封建道统,注重封建礼教的道德观念。

生:“大骂其新党”更暴露了鲁四老爷维护封建统治的顽固政治立场。

师:从这些细节我们就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封建礼教的忠实拥护者。

鲁四老爷是鲁镇权势的代表。

看来范曾先生这一细节的再创作也是经过细心考虑的,是恰当的。

如此说来,倒是鲁迅先生的“但也还未留胡子”这句话多余了吗?生:不!“还未留胡子”的四叔远比有胡须的鲁四老爷有着更落后的、更顽固的旧思想。

师:有道理。

插图中的人物形象符合人们阅读小说后在心里勾勒的人物形象—鲁四老爷就该是这样一个老朽者!摆出一副维护风俗教化的虚伪面孔使一个清白无罪的妇女负上了沉重的罪恶感。

鲁迅先生“但也还未留胡子”的文字更深刻、更耐人咀嚼。

封建政权、夫权、神权、族权以及鲁镇的人们的冷漠,无不一步步地把祥林嫂推向绝境,这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

师:今天我们远离了封建时代。

但是,回看这部小说却依然让我们震撼,原因何在?说明导致她悲惨命运的有恒久的东西。

今天仍有无数冷漠的心灵,无视他人的生死,对别人的不幸评头论足却不施以援手。

这一点,正是鲁迅深恶痛绝的国民的劣根性。

请同学们再静静地看第一幅插图,让祥林嫂这个永恒的经典形象走进我们的内心深处。

然后拿起笔写一段话,话题就是“祥林嫂,我想对你说”!生:祥林嫂,我深深地理解你的悲哀与渴望!生:祥林嫂,如果你生活在今天,一定会有和我们一样美好的青春!……师:我想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深深地叹息与祝福。

最后,老师也用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这堂课——愿人间不再有祥林嫂,愿人类都享受正当的幸福!【执教感言】这是《祝福》教学的第三课时。

在梳理小说情节,了解祥林嫂人生遭遇的基础上,我在这堂课主要引导学生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鲁迅先生的文字是厚重的,这篇经典篇目的解读也可以是多角度的。

上课前我仔细研读课文,课文的三幅插图引起了我的关注。

我想,任何给文学作品画插图的作者,不仅仅需要上乘的手上功夫,更需要有深厚的学问修养,他的画中一定透析了原作者的精神。

于是我以此作为切入点,让“老”教材焕发新意,把抽象的思想主题用插图与文字结合的方法一点点地深入下去。

从插图中你可以观察到什么?在小说文字中你又可以领悟到哪些插图中表现不出来的内涵?三幅插图依次展开,从第一幅插图中祥林嫂乞丐形象给我们的的震撼,到第二幅插图中鲁镇人们的冷漠与愚昧,再到由第三副插图折射出的封建社会的政权、夫权、神权、族权给祥林嫂带来的迫害。

一步步地深入文本,走进祥林嫂的内心世界,理解鲁迅文章的深刻主题,使学生在文本解读、思想认识等方面都有大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