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风格论
第六章 文学的风格

一、风格的定义: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 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此定义 的要点是: 1.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2.有机整体性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3.言语结构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4、引发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是风格的审美效应。
(2)其次,应该把创作个性与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区别开 来。
作家的创作个性固然与日常个性兼而有之,且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前者是以 后者为基础的,但两者也不完全是一回事。有的作家可能存在较多的一 致性, 而另一些作家则可能存在较多的反差,这跟他们为了适应各自的创作需要, 在多大程度上于艺术中发展起一些习性,而在生活中又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原 有的习性有关。文学史上不乏作家与生活习性、精神气质的个别特征与他的 创作性质存在一定差异的 事实。 马图林是一个神父,留传给我们的 有《夏娃》、《美尔莫特》和《贝尔特拉 姆》等作品;他自命风流,殷勤体贴,尊敬妇女;这个在其作品中专门描写灾 祸的人,每到夜晚,就 变成了巴结献媚妇女的人,就变成了花花公子。 布瓦洛也是这样, 他的柔和文雅的谈话跟他那种大胆诗句的讽剌精神是不相 称 的,类似这种创作个性与日常生活个性有很大差别的例子,可谓 不胜枚举。
威克纳格则从西方的体裁分类法出发,认 为史诗和戏剧诗人是在实际存在的 现实形式中去构成观念,感性 的和生动的想象是基本的因素,他们的风格属 于想象的风格; 散文,无论是教诲文或记叙文,属于教导的形式,宜于采取智力的风格。 抒情诗人从自己的情绪中提取材料来体现自己的观念,表现内 心的冲动和激 情,属于情绪的感染风格。 显然,他认为史诗和戏 剧、散文、抒情诗这些不同的文学种类有不同的风格 要求。 至于悲 剧、喜剧和正剧,更是与风格直接相关的文学种类,悲剧要求表现 崇高 悲壮的风格,喜剧长于表现幽默滑稽的风格,正剧宜于表现严肃庄重的风格。 西方的古典主义、浪搜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等,既是各个历史时期的 文艺思潮、流派,也是不同的风格类型,因 为它们无论在题材内容、创作原 则、表现方法、语言运用、美学追求 等等方面,都大相径庭,具有各自鲜明 的特色。
文学风格的理解

文学风格的理解所谓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
作家作品风格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但也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涵。
文学风格:主要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作家创作个性。
创作个性是作家的气质人格人生观审美趣味艺术才华语言敏感等个体素质在艺术表现中形成的独特性。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
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
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风格种类风格1:情感体验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生活道路。
生活实践对于作家的意义不仅表现在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素材积累,而且也使他们具有了与别人不同的独特情感体验。
而这种建立于生活实践基础的独特情感体验,又对作家的创作个性有着直接影响。
曹雪芹出生于受康熙皇帝所宠幸的贵族家庭。
曾祖父曹玺在康熙二年任江南织造,曾祖母孙氏是康熙皇帝的保姆。
祖父曹寅历任苏州织造、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
康熙六次南巡,五次住在织造府。
曹雪芹的父亲担任过江宁织造。
但是,由于曹雪芹父辈的曹頫解送织物进北京时骚扰驿站,苛索银两,被山东巡府塞楞额参奏,雍正皇帝降旨将曹頫免职,并查封其家产,从此家道衰落。
曹雪芹随遭罪之家由繁华的南京迁往北京,过着日渐艰苦困顿的生活。
往昔的锦衣玉食已成梦幻,如今成了“举家食粥酒常赊”。
这种不平常的生活经历,使曹雪芹对社会,对人生有了丰富而独特的体验,并给他的思想和创作带来重大的影响,使他能够直面惨谈人生,正视鲜血淋漓的现实,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
文学概论 文学风格PPT课件

段。”
——丹纳
总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进行文学风格 论的探讨也正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艺 术鉴赏力,培养纯正的审美趣味。 风格总是意味着通过特有的标志在 外部表现中显示自身的内在特性。
• 曹丕“文以气为主”。
•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气以实志,志以定 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 李贽:“性格清澈者音调自然宣畅,性格舒 徐者音调自然舒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 者自然壮烈,沉郁者悲酸,古怪者自然奇 绝。”
• “我就写不出斗争比较强烈的戏, 因为天性不是爱打架的人,又没有参 加革命斗争,所以写起逗笑、凑趣的 东西就比较方便一些。我喜欢笑,写 悲剧就不合适。” ——老舍
• 平明的风格,庄严的风格、精练的风 格、力的风格。
——狄米椎耶斯
• “用语言表达的思想和表达思想的语言,
总是密切相联的”,“我们确实可以完全
正确地说,美妙的措辞就是思想特有的光
辉。”
——朗吉努斯《论崇高》
二、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 扬雄 “心画心声”“言为心声”。“言,心 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 矣。”
——谢榛:《四溟诗话》
• “风格——这乃是作家消除自己和读者之间
的一切隔阂的能力,风格的最后胜利乃是确
立精神上的接近。”
——高尔斯
华绥
• “……只要拿一个相当优秀的艺术家的一件
没有签名的作品给内行去看,他差不多一定
能说出作家来;如果他经验相当丰富,感觉
相当灵敏,还能说出作品属于那位作家的哪
一个时期,属于作家的哪一个发展阶
• 马克思:“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 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 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 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风格就是
《文学风格:作品风格的多样性与特点》

文学风格:作品风格的多样性与特点引言文学是艺术和表达的一种形式,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这种风格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来。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的多样化和特点,以及不同文学流派之间的差异。
1. 文学作品风格的定义和分类1.1 定义•文学作品风格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到的语言、结构、节奏等元素,使其具有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魅力。
1.2 分类•抒情诗:以抒发真情实感为主要目标。
•叙事诗:通过叙述故事来表达思想或情感。
•小说: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来展现世界。
•戏剧:以对话和表演为主要形式呈现故事。
•散文:以自由和随笔式的写作方式来反映作者思想和感觉。
2. 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2.1 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描述社会生活并强调社会问题;•注重细节和精确的语言表达。
2.2 浪漫主义文学•追求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描述超然世界和幻想情节;•倾向于理想化和超自然的成分。
2.3 自然主义文学•强调环境对人性的影响;•揭示社会现实中的冲突和压迫;•着重描写底层社会阶级人物及其生活状况。
2.4 符号主义文学•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强调隐喻、象征和非现实等元素;•追求意义背后的深层含义;•呈现扭曲、超越常规的创作风格。
3. 文学风格多样性的影响因素3.1 作家个人经历与背景作者根据自己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文化背景等,在其作品中表达出与众不同的风格。
3.2 社会和历史背景特定时代、地域和社会条件也会对作家产生影响,进而反映在他们的作品风格上。
3.3 文学传统和文化影响不同文学流派的兴起、传统作品的影响以及地域特色都会对作家的风格产生影响。
结论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性和特点是由作者个人经历、背景、社会条件以及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所致。
无论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还是符号主义,每种文学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审美价值。
通过理解不同风格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学作品,并在写作过程中发展出自己独特而丰富的风格。
中西“文气说”与“风格论”之比较

中西“文气说”与“风格论”之比较中西的文论家都就文学风格论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讨。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文气说”历史悠久,并一直占据着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位置。
西方风格论的提出同样甚早,并也出现了许多对风格进行论述的文章。
一、“风格”与“文气”概说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气”的来源,原本是古代哲学中的一个理念,其原始含义,一种说法是:元气生出一切事物,人之所以具有生命,便是秉承了自然之气,如“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篇》)。
另一种说法是:道生万物,而元气即是其中介,如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其中的“一”就是指天地尚处于浑沌一体时的元气。
而“文气”,也是一个囫囵的概念,没有明确的界定和准确的解释,但是它有一个基本的内核:“是指作家从体格元气到精神、气质、情感与性格的总和,是作家在精神活动和实践中表露出来的心理生理与行为方式特征的总和。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气”说,即是借用这种“气”将作家自身特质与作品相联系。
即“气”决定了作家的内在特质,而这些特质通过文章展现出来,形成“文气”,于是便有了“文如其人”、“心画心声”的说法。
在西方“风格”论中,有这样的解释,“假如‘风格’一词更为明确地特别规定为语言的表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说:风格是语言的表现形态,一部分被表现者的心理特征所决定,一部分则被表现的内容和意图所决定。
”这两个方面紧密联系,不能被割裂。
被作家的心里特征所决定的风格的一部分,也就是风格的主观方面,风格好比一件附体的衣物,而衣物的褶皱和姿态是由衣服下肢体所决定的。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风格”便是作家的一面镜子,从文章语言的表现形态中,可以看到作家的精神特征。
二、“风格”与“文气”的一致性中国“文气说”的基本特征与西方“风格论”的观点有其共通之处。
西方风格论认为作家本身的气质及其所有的精神特质和其作品的风格面貌是基本一致的,“因内而符外”是“风格”论的基本的理念,布封提出的“风格即是人”也是该理念直观的体现。
文学风格相关理论知识课件

民族文化与民族风格
1、文学的民族风格: 就是指同一民族的作家由于处在共同的民族生活环境中,受 到共同的民族精神文化、民族审美意识、民族心理积淀的影响, 使用共同的民族语言,在文学风格上所表现出来的某些一致性。 2、文学风格所受到影响: (1)首先,民族风格的形成首先受民族语言文化的影响。 (2)其次,是民族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影响。 3、朱光潜说:“文艺趣味的偏向在大体上先天已被决定。最显著的 是民族性。拉丁民族最喜欢明晰,条顿民族最喜欢力量,希伯来 民族最喜欢严肃,他们所产生的文艺就各具一种风格,恰好表现 他们的国民性。”朱光潜:《文学
风格的概念
1、“风格”(style)一词源于希腊文,传入拉丁文。本义表示一个长 度大于厚度的不变的直线体,训为“木堆”、“石柱”,最后为一柄 作为写和画用的金属雕刻刀。拉丁人援用此字主要是取用其“雕刻刀” 的含义,喻指“组成文字的一种特定方法”和“以文字装饰思想的一 种特殊方式”。 2 、中国传统的风格理论起源于魏晋,当时出现了一些与风格有关的新 概念,如风韵、气韵、神韵、风神、风力、风骨、风格和气、体等, 但这些多词一义的风格概念起先不是用来品文,而是用来品人,品评 士人的体魄、风度、德性和行为特点。 3 、文学风格:就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言语结构和有机整 体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循体而成势”
是以括囊杂体,功在诠别,宫商朱紫, 随势各配。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颂 赋歌诗,则羽仪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 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 铭碑诔,则体制于宏深;连珠七辞,则从 事于巧艳:此循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功者 也。 ——刘勰:《文心雕龙·定势》
文学风格的特性
一、风格的独创性: 独创性是文学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没有独创性的风格是不存在的。 二、风格的稳定性: 风格是作家经过较长时间艰苦的创作实践积淀而成的。一个作家的 一种风格一旦形成,一般变化总不会太大,甚至贯穿于他的全部作 品;即便有所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内在的血脉联系。这就使得作 家风格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风格的多样性: 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文学 风格所呈现出来的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景象;一是指一个作家在 其相对稳定的风格特色下所显示出来的姹紫嫣红的不同色调。
文学概论第7章文学风格

张爱玲与沈从文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张爱玲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 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 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 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沈从文:《边城》
3.主题、意蕴的侧重
由于作家对生活的思考、探索不同,理解感 受不同,思想的重心、指向不同,因此在主 题、意蕴的侧重上也显得不同。反复出现在 作家创作中的主题、意蕴倾向,是考察其艺 术风格的一个重要层面。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文学体裁的驾驭
体裁选择是指作家根据自己的表现要求而对 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和小说等的选择。一 定的创作个性要求有一定的体裁同它相适应, 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学风格。鲁迅在 30年代何 以停止小说写作而改写杂文?原因可能多种,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那冷峻、尖锐而 雄伟的战斗风格需要杂文这一体裁去淋漓尽 致地表现。反过来说,正是杂文这一体裁尤 其能展现鲁迅的上述风格。
29
六、风格的特点 风格的特性,并不是指风格的外在 特点,而是指风格之所以成为风格 的内在必要条件和构成因素。这样, 风格的特性就是指风格所必须具备 的那种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等 内在特点。
30
风格( style )一词源于希腊文,原义为 木堆、石柱和雕刻刀等。希腊人取后一 种含义,引申而指组成文字的特定方法, 或写作和讲话的特定方式。这就是说, 风格在是指组成文字的特定方法、或写 作和讲话的特定方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高明就是风格。“语 言的准确性,是优良风格的基础。” 西方,发展出了风格是“思想的外衣”的说 法,在 19 世纪遭到了福楼拜等人的抨击。
文学风格PPT

日常个性转化、升化为创作个性。创作个性 转化为文学风格
创作实践
外化
日常个性————创作个性————文学风格
(人格结构) 审美升华 (艺术人格) 形式化 (艺术独创性)
2、言语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 创作个性作为作家潜在的心理构成,有待于外化、 形式化到具体的作品中,才能形成风格。言语组 织是风格的载体。
语体
• 语体即语言体式(语言运用体式),具体指由于 交际的目的、内容、范围不同,在运用民族语言 时形成的不同风格类型。
• 不同语体体现不同的修辞特点,如专门科技语体 中,陈述句用得最多,疑问句用得极少,祈使句、 感叹句则基本不用。
规范语体
• 每一种体裁都有自己的语言体式,构成其规定
➢ 曹丕《典论·论文》:夫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 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1、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一)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它一旦 施诸实践并与客观方面相结合,便成为文学风格 的有机组成部分。
• 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 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 在根据。
日常个性不能等同于创作个性。
• 日常个性是作家在世俗生活中表现出来的 习性,常为俗世功利困扰,而创作个性是 作家在精神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习性,具有 审美的超功利性。(结合“真实作者”与 “隐含作者”理解)
3、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 呈现的特色。
• 从作家的内在个性与表现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 合时所呈现出来的特色来理解风格。
• 个性与外在形式
➢ 刘勰“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 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论无论古今中外,大凡优秀作家的创作,总是有着鲜明的个性,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的时期、地区,那些创作风格相似或相近的作家,又可能形成一定的文学流派;而那些具有较大势力的文学流派,则往往以其自觉的理论主张、艺术追求和创作实绩,在文学领域内掀起风靡一时、影响深远的思想潮流,这就是文学思潮。
总之,文学风格、文学流派、文学思潮,乃是文学创作达到一定水平和境界所形成的重要现象。
一、文学风格的涵义在文学史上,不同作家的作品在文风、趣味、情调、境界上往往是相去甚远、迥然不同的,李白与杜甫,一绮丽飘逸,一沉着典雅;鲁迅与郭沫若,一冷凝犀利,一淋漓酣畅;巴尔扎克与雨果,一形象真切,一热情澎湃;米兰·昆德拉与萨特,一寓意深邃,一观念直露。
而这一切,都是每个作家文学风格的表现。
中西方文论很早就开始了关于风格的研究。
在古代希腊文和拉丁文中就有“风格”一词,在希腊文中该词表示那种长度大于厚度的直线体,其中有一个含义是指写和画所使用的雕刻刀;罗马人吸收了这一含义,扩展为技巧、手法、笔迹的意思,在古罗马作家特伦斯、西塞罗以及其他人的著作中,该词指组成文字的特定方式,进而指用文字装饰思想的特定方式。
我国古代不大用“风格”一词,与之相对等的是风趣、风气、风神、滋味、格调等概念。
那么,什么是文学风格呢?文学风格是一个带有总体性、全局性的概念,如果只是孤立地取出其中某一个方面、某一种因素而不及其余,势必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关于风格,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说法,那就是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在一篇名为《论风格》的演说中提出的“风格就是人”的命题,这一命题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即风格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主观精神修养为根柢,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胸襟、趣味等等。
唯其如此,这一命题才赢得了后来许多人的认同,黑格尔说:“法国人有一句名言:‘风格就是人本身。
'风格在这里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见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
”(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372页。
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马克思也说:“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
‘风格就是人'。
”(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页。
)我国古代文论中历来也有“文品即人品”、“文如其人”的说法,意思也大致接近,较早是扬雄在《法言·问神》中所说:“言,心声也。
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后来宋濂在《林伯恭诗集序》中说:“诗,心之声也。
声因于气,皆随其人而著形焉。
”叶燮在《原诗》中说:“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也说:“诗品出于人品”。
以上这些论述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即文学风格乃是以作者主观的人格修养为根基,作者的人格修养常常能够在作品中表现出来,有什么样的作者,便会有什么样的作品,以何种人格修养作为根基,作品便会呈现出何种品位、趣味和格调。
文学风格不仅以内在的人格修养为根基,而且要通过客观的、物化的形象和形式表现出来,缺少这种外在的形象和形式,文学风格仍然不能成为现实的存在,文学创作是“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的过程,因此文学风格乃是“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的产物,或者说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
而这种外在的形象和形式本身也是有其内在规律的,作家要形成风格,一件要事就是必须做到对于这种客观的艺术规律的顺应和契合。
正像在文学史上经常看到的那样,作家在创作中如果采用不同的题材或体裁,则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表现工业题材与表现农村题材的作品风格不一,描写市民生活与描写校园生活的作品风格殊异,小说的风格不能与戏剧一致,诗歌的风格也总是与散文有不小的区别,这都是常识范围内的事,即使是同一个作家,如果他表现不同的题材,或采用不同的体裁,最终所呈现出来的风格也会迥异其趣。
瑞士学者沃尔夫冈·凯塞尔说:“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同一作家的两部作品具有完全不同的风格,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内容。
在某种程度之下,很难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重新认识那位曾经写作戏剧的创造者。
……另外一个明显的例是歌德的《葛兹·封·伯利欣根》和他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我们还可以再加上这些年代各式各样的抒情诗。
假如我们利用这种解释来帮助,说这刚好是关系到各种不同类别的作品的事情,让风格的差异可以理解,那么我们至少必须承认,在各种类别中有一些规定风格的力量。
”(沃尔夫冈·凯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第372页。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但是不管这客观的方面如何切要,它也不能是孤立存在、与主观因素相睽离的,而是必须始终受到作家内在的人格修养统摄的,客观的艺术规律只是在作家人格修养的规范之下才能发挥作用,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的生命只是受到作家情感和智慧的灌注才能显得光彩熠熠。
德国学者威格纳特将风格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比成衣服和肢体的关系,他说:“风格并非安装在思想实质上的没有生命的面具,它是面貌的生动表现,活的姿态的表现,它是由含蓄着无穷意蕴的内在灵魂产生出来的。
或者,换言之,它只是实体的外服,一件覆体之衣;可是衣服的褶襞却是由于起因于衣服所披盖的肢体的姿态;灵魂,再说一遍,只有灵魂才赋予肢体以这样或那样的动作或姿态。
”(威格纳特:《诗学·修辞学·风格论》,《文学风格论》第15-16页。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关于风格,还有一种流行的观点,即把风格理解为文辞形式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亚里斯多德主要在修辞学的领域内讨论风格问题,古印度的毗首那他认为,风格只是连缀词句的特殊形式。
我国古代文论也常常以文辞形式作为划分文学风格的依据,曹丕《典论论文》说:“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说:“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
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
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
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
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弘深。
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此循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功者也。
”由此可见,文辞形式确实是构成文学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仅此也还是不够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那怕是同一种体裁形式,在表现不同的内容题材时,也可能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
试看下面的两首唐诗,一是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一是王昌龄的《塞下曲》: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虽然这二者均属五言律诗,但有谁能说它们的风格是一样的呢?另外,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虽然同属散文,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与契诃夫的《海鸥》虽然同属戏剧,萨特的《恶心》与加缪的《局外人》虽然同属小说,但其风格都是相去甚远的。
可见在文学风格的概念中在肯定形式的意义的同时还不能排除内容的作用,毋宁说文学风格恰恰是内容与形式的水乳交融。
在这一点上,前苏联学者米·赫拉普钦科的一段论述值得首肯,他说:“艺术作品的风格组织中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形式的独特性,而且还有内容的某些方面的独特性。
人们经常称为形式的东西——诗情语言、情节、结构法、韵律等等,——所有这一切,在一般意义上,都包含在风格之中,可是,除此之外,风格还包括揭示思想、主题的特点,对人物的描写,艺术作品的语气的因素。
……应该着重指出:标志出风格来的,不是这些或那些个别的形式和内容的因素本身,而是它们的‘融合体'的特殊性质。
”(米·赫拉普钦科:《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的发展》第141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初步对什么是文学风格下一个定义了:文学风格从本质上说,是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相互交融的有机融合体,它是作家在主观方面的个人独特性在创作过程及其物化的成果——作品中的体现,它不但在作品的形式上,而且也在作品的内容上表现出来。
这里还须指出的是,一般作家虽然在创作上都可能显示出某种个性特点,但还不能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对于文学创作来说,风格是较高的、甚至最高的要求,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能够称得上风格的个性特点起码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一是这种个性特点具有开创意义,它必须成为某种起点,并有力地影响着以后的文学风尚,像李白、杜甫的诗,辛弃疾、李清照的词,关汉卿、王实甫的戏曲,都曾起过开一代风气的作用,从而都是有风格的。
二是这种个性特点必须非常鲜明和清晰,它不应是含糊不清、朦胧暧昧的,而应是让人不假思索和一目了然的。
鲁迅在30年代十分险恶的斗争环境中为了避免种种麻烦,在发表杂文时常常不得不使用各种各样的笔名,但是无论是广大读者还是国民党文化特务,仍然能够分辨出他的作品,正说明了其杂文创作有着极其鲜明的风格。
三是这种个性特点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贯串在作家的一系列作品中,不能说一个作家写了一两篇有特点的作品就有了风格,风格应是一个作家的一批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
像海明威“硬汉小说”的风格就不只是靠一两篇作品确立的,而是靠《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一大批作品而蔚为大观的。
正因为需要这样几个条件,所以文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也是作品达到较高境界的尺度,无论哪一个作家,都应以形成自己的风格为最高目标,说一个作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或说一部作品显示了某种风格,对于这一作家、作品乃是一种最高的褒奖。
二、文学风格的成因文学风格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总的说来,主要有社会的和个人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在实际起作用的时候,这两个方面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不分彼此的,这里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才将其分开来加以分析。
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往往从根本上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一定时代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军事斗争、阶级状况、民族关系、文化背景等都可能对作家的创作个性产生制约作用,并最终在文学风格上体现出来。
例如所谓“魏晋风骨”,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状况下形成的一代诗风。
魏晋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各个统治集团之间的相互倾轧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民不聊生、饿莩遍地。
由于农民起义的有力打击,汉王朝的统治行将崩溃,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也开始动摇,而知识分子在这失序的社会状态中却解除了思想禁锢,滋生了离经叛道的倾向,敢于直接暴露社会黑暗,大胆表达内心意愿,于是他们往往击节高歌、直抒胸臆,其作品勃发出慷慨多气、悲怆激越的风致,形成了特有的风力和气骨,表现出刘勰所说的“雅好慷慨”、“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刘勰:《文心雕龙·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