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白话短篇小说 骗局
从明代通俗小说序跋探讨伪托翻刻及其折射出的问题

从明代通俗小说序跋探讨伪托翻刻及其折射出的问题明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通俗小说更是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启示。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背景的改变,出现了许多伪托翻刻的现象,给文学传承和价值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障碍。
本文将从明代通俗小说的序跋入手,分析伪托翻刻的出现与问题,并探讨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启示。
伪托翻刻,指是指以盗版、伪造、篡改等手法,将原作进行翻刻或者改写等不正当方式,窃取或者误导读者信赖,从而达到欺骗和牟利的目的。
在明代,伪托翻刻现象尤为突出,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版权制度尚未完善,这就极大地便利了伪托翻刻的出现和流传。
二是明代社会的文化水平不高,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鉴别水平也相对较低,这就更容易导致伪托翻刻的流传和传播。
那么,伪托翻刻究竟对于文学创作和价值研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其首要影响就在于破坏了文学作品原创性和历史性。
伪托翻刻通过篡改、删减或者增补等手法,改变了原作的风格、格调、意蕴等,导致读者难以了解和认识原作的真正意图和特征,从而对于文学作品的价值评估和传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同时,伪托翻刻也容易败坏文化传统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让读者误入歧途,使得文化传承的根基岌岌可危。
然而,伪托翻刻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启示文学创作和价值研究。
首先,伪托翻刻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正版出版物的版权,促进文学创作的健康向上发展。
其次,通过对伪托翻刻的研究和了解,也能够更好地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渊源,把握作品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最后,伪托翻刻也能够推动文学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发展,促进文学研究的多元化和广泛性。
综上所述,伪托翻刻无疑是文学传承和文化传播中的一大难题,需要我们加强监管和引导,更好地保护文学作品的原创性和历史性。
同时,在处理伪托翻刻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从中吸取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为文学创作和价值研究提供新的启示和动力。
说一说古代经典骗术明代有个叫张应俞的人,写了一本《骗经》

说一说古代经典骗术明代有个叫张应俞的人,写了一本《骗经》转自作者:许泽玮说一说古代经典骗术。
明代有个叫张应俞的人,写了一本《骗经》,有几个经典骗术如下:1、骗当铺老板有一天,一个骗子对某当铺老板说:“我是外乡人,是个小偷,积攒了九个大柜子的赃物,放在城外江边船里。
等众人都入睡后,你雇十八个人,把大柜子抬进你的当铺,咱俩当面定价。
”当铺老板同意了,雇了十八个人到江边扛货,果然抬了九个大柜子回来。
当铺老板把抬柜子的人打发走,关上店门,那骗子把九个大柜子打开,每个大柜子中钻出两个人来,手持短刀,将当铺洗劫一空。
张应俞(明)《骗经》:县衙边有一大典当铺,贮积货物巨万。
人以物件当者,不拘多少,皆能收之。
一日,有客人容貌雄伟,径入堂内相拜,屏人语曰:“不敢相瞒,吾是异府人,常做君子生意,屡年积得器物甚多。
前月拦得赃官七个柜,多有宝贝器玩。
今幸藏到贵县,一时难以变卖。
尊府若能收当,愿面估其值,以十分之一先交与我,待你卖后均分其价,每千两各得五百,明年对月来支。
”店主曰:“愿借货物一看。
”贼曰:“货物极多,共九大柜,外面难以开看。
今夜须吩咐守城者勿闭门,待人定后,你雇十八人在船边来抬入宝店,当面看定,估计价值,两相交付。
先求些现,馀者明年找完。
”店主曰:“可。
”夜间吩咐守城者留门,雇十八人往江边扛货。
果抬九柜入店。
赍发扛夫去讫,闭上外门。
贼将锁匙将九柜锁都开讫,喝一声曰:“速出来!”每柜二人,各执短刀突出,将店主绑住,曰:“略做声便杀!”十九人争入内,把其男女都绑缚,然后将其铺内货物,尽数收入九柜内。
十九人分抬出城,再嘱守城者曰:“可锁门矣。
”夤夜扛上船去。
半夜后,有渐解开绑者,因出解家人之缚,赶至城门,门已闭矣。
问曰:“汝见扛柜者否?”守城人应曰:“扛柜者出城多时矣。
”五鼓门开,寻至江边,贼夤夜开船,杳不知去向矣。
2、骗小猪古代有个人叫邓招宝,挑着四头小猪去卖。
路上遇见一个混混,说要买猪。
邓招宝就拿了一只小猪给混混看。
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骗局类作品

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骗局类作品作者:朱力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第01期收稿日期:2009-03-15作者简介:朱力(1981-),女,文学硕士,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
摘要: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开始出现的骗局类作品,不仅反映了诈伪丛生的社会现实,也为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
为了描写出和现实生活毫无二致的骗局,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骗局类作品打破了传统的情节模式,以大量而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塑造出更为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极富艺术特色。
关键词:明代;白话短篇小说;骗局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1-0139-02doi:10.3969/j.issn.1671-5918.2009.01.069本刊网址:受当时的社会思潮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呈现出关注社会新闻的题材转变。
以“三言二拍一型”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力图从众多的侧面去观察和反映多姿多彩的生活和人物。
明代集中出现了一批以现实生活中的骗局为题材的小说。
这些小说以白话短篇的形式描写了社会生活中大量出现的骗局,一批耍弄心机、谋财攫利的骗子以狡诈的身姿出现于文学作品中,从灰色的小人物,从故事发展的一个小关节逐渐演变成整篇小说的主角,成为文人不得不抒写的人生世相。
《拍案惊奇》卷十六议论道:“世间最可恶的是拐子。
世人但说是强盗,便十分防备他;不知那拐子,便与他同行同止也识不出弄喧捣鬼,没形没影的做将出来,神仙也猜他不到,倒在怀里信他,直到事后晓得,已此追之不及了。
这却不是出跳的贼精,隐然的强盗!”本文所论述的以骗局为题材的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是指以骗子和受骗者作为主要人物,以描写骗术或表现骗局作为主要内容,骗子设骗和受骗者被骗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骗局类作品共有21篇:明代自嘉靖以还,商业、手工业都有了很大发展,海内外贸易也十分发达,由于商人阶级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活跃,晚明社会骗风大盛。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艺术衰退的表征与解读

仅是 为讲述 新奇 的故事 情节 而配 置 的辅 助工 具 ,更 奢谈 顾 及 人物性格 的合理转 变 。究其原 因 .宋元 旧篇 重情节轻 人物 的建构 特点与 它脱胎 于说话 技艺 母体 .偏重 于追 求故事 娱 乐 性和 商业盈 利性 的终极 目标有 直接 关 系。这在 很大程 度 上 也是 为说 话现场 “讲述— —聆 听”的表 演方式所 局限 的。
冯 梦 龙殚 精竭 虑 编著 的“三言 ”中 的其他 篇 目 ,在小 说 创 作上 大大 纠正 了宋元 旧篇人 物形 象呆滞 刻板 ,主要 依靠 离奇 曲折 的情节 吸引受 众 的弊病 ,注重将 人物 与情 节水乳 交融地 统一 于小说 文本 中 .为 中国古典小 说史 册奉 献 了诸 如金玉 奴 、施 润泽 、杜十娘 、秦重 、莘瑶琴等 一大批性格 鲜明 、 形象生 动 .为人 津津乐 道的典 型人物 。不仅小说 主角神采 飞 扬 ,就是配 角也被 描绘 得活灵 活现 。《蒋兴 哥重会 珍珠 衫》[5] 中走街 串巷 卖珠子 的薛 婆 即为一例 。她 在小说 中属 次要 人 物 .但承 载 了整个情 节 的转捩关 键 .推动 故事 不断朝 着既 定 方 向前进 。甚至 可 以说 ,如果 没有 她的及 时现 身与 巧施 “谋 略 ”.整个 故事就 必将重 写 ,或者 根本就没有 发生 的可能 。小 说 不惜花 费大量 笔墨 着力 经营 的 .正是她 如何 心存 预谋 、步 步 为 营 、瞒天 过海 引诱 王 三 巧落 入 陷阱 的全 过程 。尤为 值 得 称道 的 是 .叙事 者 没有 因 为急 于 向读 者展 示小 说 情节 而 忽 略 了人 物形 象 塑 造 .而是 自始 至 终 “将 笔 触 深 入 到人 物 的 内心 .以性 格和心理 活动 的刻 画作 为 情节 推进 的 内在线 索 ”[6研笠 当叙事 者将薛 婆巧设骗 局 ,引诱 寂寞空 闺中的王 三 巧一 步步 走 向与 陈商 私情 相会 的故事 情 节讲 述 完毕 时 ,薛 婆本人 性格特 征 的塑造 即大功 告成 。她 的出现 无疑 为后世 小说塑 造此类人 物形象树 立 了艺 术上的标杆 。
从明代通俗小说序跋探讨伪托翻刻及其折射出的问题

从明代通俗小说序跋探讨伪托翻刻及其折射出的问题明代通俗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明代通俗小说的翻刻和伪托现象逐渐浮出水面,给后人带来了一些混淆与困惑。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不仅应当秉持历史学和文学批评的态度来审视,更应当从中探讨其折射出的问题,以期更深刻地理解明代通俗小说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伪托翻刻是指以某种形式或名义对文献、古籍进行篡改、伪造和翻刻,以至于混淆真伪或误导读者对古籍的认识。
在明代通俗小说的伪托翻刻中,最为常见的是作者姓名、出版时间、版本内容的篡改或捏造,一些与明代通俗小说相关的注释和解词等也存在着类似的伪托问题。
这些伪托翻刻的出现不仅使后人很难从原始文本中准确把握明代通俗小说的历史面貌和文学特色,更对文学批评和学术研究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古籍伪托翻刻的根源在于作者、版本、注释等方面的不明确性。
明代通俗小说的作者身份往往模糊不清,存在着名不副实的现象,因此便为后人篡改伪造提供了可能。
版本的流传和校勘混乱也为伪托行为提供了机会。
因版本多变、流传途径多样,使得文献的真伪难以判断。
注释与解词的编纂和出版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伪托翻刻的盛行。
正因为如此,伪托翻刻的问题成了影响古籍研究和学术认识的一大难题。
而对于伪托翻刻所折射出的问题,我们不得不警惕那些刻意篡改历史和文学,欺骗后人的行为。
伪托翻刻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文献的保存和阐释有时不尽人意,我们必须审慎对待古籍的校勘和解读,以免被伪托误导。
伪托翻刻提醒我们在面对古籍时要保持历史学和文学批评的态度,不可轻信一家之言,更要秉持求真务实的学风。
伪托翻刻的现象愈发彰显出历史、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应当加强对古籍的保存、整理和研究,以更好地认识历史和文化。
在认识和把握伪托翻刻的问题的我们更应当深入思考关于明代通俗小说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明代通俗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宝库,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文化和风俗,更体现了作者在写作中的创新和思考。
明清时期千奇百怪的骗术,让你大开眼界

明清时期千奇百怪的骗术,让你大开眼界明清时期社会生活中的行骗行为,包罗万象。
行骗的一方,既有专靠行骗为生的专业骗子,也有偶起歹心的奸夫淫妇、妖憎恶道、、贪官污吏、船夫挑工、市民耕夫,贩夫走卒;防骗的一方(往往是受骗者),大多是明代学者李蛰所谓的“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党于市易,辛勤万状”的商人,既包括日进斗金、财大气粗的富商,也包括小本经营、朝不保夕的小商小贩,还有广大的受苦受难的普遍劳动群众晚明有一个骗子,自称是宋朝诗人林和靖的第十世孙,跑到一位陈姓太史家去行骗,这位太史请他读林和靖的传记,读至“终身不娶,无子”时,此人顿时语塞。
陈太史大笑,口占一绝赠给了他,云:“和靖先生不娶妻,如何后代有孙儿。
想君虽是闲花草,未必孤山梅树枝。
”对行骗者是莫大的讽刺。
明末松江有位姓张的乡绅,平素好侠。
有个骗子投其所好,腰佩长剑,紧身衣妆,一副侠客模样,手里提着一个血淋淋的包袱,煞有介事地对张乡绅说:“你的大仇我已经报了,囊中就是你仇家的脑袋。
”张乡绅大喜过望,当即借给他十万缗。
于是,“侠客”走后。
张乡绅解囊一看,不过是一猪头而已,此人从此也就不见踪影了。
时人沈风峰闻而叹云:“自《易水》之歌止,而海内无侠士千年矣,即有亦鸡鸣狗盗之徒!”另外,冯梦龙纂辑的《智囊全集》中也有不少篇章讲到了社会生活中的行骗术,如《啮耳讼师》一节,讲到浙中有个少年殴打他七十岁的父亲,致使父亲牙齿掉了。
父亲拿着被打断的牙齿去告官,儿子很是害怕,于是请了一名讼师来问计谋,并许之事成以后付百金。
讼师摇头说:“这可是一件大难事。
”少年加了许多钱两之后,坚持请求,讼师答应下来,苦苦思索,第二天早起,忽然说:“已有计了,但是应当避开别人才能讲给你听。
”少年急忙附耳过去,讼师于是咬下他的半只耳朵,少年血流满面,大惊失措。
讼师说:“你不要叫喊,只有这样才能救你,但是你必须善于躲藏,不要叫别人看见了,等到出庭对质时,就说你父亲的牙齿是因为咬你的耳朵才掉的。
妖书案——冲垮明朝信任的谣言事件

妖书案——冲垮明朝信任的谣言事件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来看看明朝的有趣的故事,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奇案,叫做“妖书案”,是明朝四大疑案之一。
究竟什么是妖书?妖书上写了什么呢?妖书为何把朝廷搞得鸡犬不宁?起因:皇帝不认自己儿子要说这个妖书的源头,问题出在万历皇帝身上。
万历是明朝出了名的超级昏君,也不知道是不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陵墓被人公开刨开(不算盗墓)的皇帝,也就是北京定陵。
因为保护不善,当年许多文物在出土的时候化为灰烬。
用现在的标准来看,真是个彻头彻尾的渣男。
妖书案源起三个字:争国本!什么叫“争国本”呢?简单来说就是选太子。
啰嗦两句,中国古代的家庭最亲的孩子叫“嫡子”,也就是正房夫人生的孩子,嫡子不一定是长子,因为中国古代男人虽然可以有很多老婆,但是正式的妻子只有一人,其他的都是妾,妻子的孩子才叫嫡子,但是也有男人可能在娶妻之前已经纳妾生子了,或者妾先生孩子,所以有时候大儿子不一定是嫡子,比如说康熙的长子就不是嫡子。
皇帝的妻子就是皇后,皇后的儿子,就是嫡子,皇后的第一个儿子就是嫡长子,嫡长子是皇子里最尊贵的。
可是万历皇帝的皇后(姓王)没有生育能力!那怎么办?没有嫡子。
还好,老祖宗朱元璋立过规矩,叫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先来后到,谁大立谁。
万历皇帝当年在他母亲李太后的宫里曾经搞大了一个宫女的肚子,那个宫女也姓王,这个孩子生下来以后,就成了长子,如果他不夭折就一定会被立为太子。
这里要提一句,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本来也是宫女,当年被隆庆皇帝还是裕王的时候被搞大了肚子,生了万历皇帝朱翊钧。
万历排行老三,他出生时,老大老二都已经夭折,他因此成了太子,李太后母以子贵,从宫女成为贵妃,后来做了太后。
可万历皇帝却看不起宫女,更看不起宫女生的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名叫朱常洛。
万历皇帝喜欢谁呢?他喜欢郑贵妃,大家可记住这人,她是妖书案的主角之一。
郑贵妃也生了儿子,叫做朱常洵,后来封为福王。
万历皇帝迟迟不肯立太子,所以大臣,社会舆论都觉得万历皇帝要废长立幼,破坏祖宗的规矩,扰乱伦理纲常,破坏朝廷生态,各路大臣纷纷反对,拉横幅,喊口号,折子像雪花片一样送上去,要求皇帝一定要把朱常洛立为太子。
古代《骗经》的12类骗局骗术大解析:洞悉人心,勿受其害

古代《骗经》的12类骗局骗术大解析:洞悉人心,勿受其害作者张应俞张应俞,字夔衷,明朝万历年间浙江人。
作者以剖析江湖骗术的原理、手法为人口,以杜绝欺诈现象为编撰目标,以时事为底本,以写实的手法,总汇五花八门的骗局、骗术,并附按语评论,可作为晚明社会之侧写,亦是一部兼具公案及世情特色的笔记小说。
古今骗子骗术一脉相通,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但是骗子自古及今似乎一直是同一套模式,现代骗子的那点伎俩都是从古代骗子那里传承而来。
明清时期社会生活中的骗子骗术门类层出不穷,行骗者既有职业骗子,也有一时起了歹心恶念的市民耕夫、贩夫走卒、船夫挑工、妓女乞丐、仆役牙差以及邪道妖僧、贪官污吏;防骗者以普通劳动群众及小商小贩为主,亦有富商巨贾、达官显宦,可谓包罗万象。
《骗经》作者张应俞在细致观察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记录了晚明末世的24类骗局骗术,一类脱剥骗假马脱缎江西有陈姓庆名者,常贩马往南京承恩寺前三山街卖。
时有一匹银合好马,价约值四十金。
忽有一棍,擎好伞,穿色衣,翩然而来,伫立瞻顾,不忍舍去。
遂问曰:“此马价卖几许?”庆曰:“四十两。
”棍曰:“我买,但要归家作契对银。
”庆问:“何住?”棍曰:“居洪武门。
”棍遂骑银合马往,庆亦骑马随后。
行至半途,棍见一缎铺,即下马,放伞于酒坊边,嘱庆曰:“代看住,待我买缎几匹,少顷与你同归。
”庆忖:“此人想是富翁,马谅买得成矣。
”棍入缎铺,故意与之争价。
待缎客以不识价责之,遂佯曰:“我把与一相知者看,即来还价何如?”缎客曰:“有此好物,凭伊与人看,但不可远去。
”棍曰:“我有马与伙在,更何虑乎?”将缎拿过手,出门便逃去。
缎客见马与伙尚在,心中安然。
庆待至午,杳不见来,意必棍徒也。
遂舍其伞,骑银合马,又牵一马回店。
缎客忙奔前,扯住庆曰:“你伙拿吾缎去,你将焉往?”庆曰:“何人是我伙?”缎客曰:“适间与你同骑马来者。
你何佯推?定要问你取。
”庆曰:“那人不知何方鬼,只是问我买马,令我同到他家接银,故与之同来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论文: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骗局
【中文摘要】骗局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以此为题材的小说作品非常多。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题材的小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唐五代小说中不乏诈骗、骗局题材的小说,大都保存在北宋时李昉等人编纂的《太平广记》里。
南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以骗局、诈骗为业的闲汉、泼皮开始成为小说的主角。
到了明代,城市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骗局、诈骗为题材的小说已经成为成为明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拍”、《欢喜冤家》、《杜骗新书》等几部集中描写骗局、诈骗的小说都是产生于这个时期。
骗局题材不仅存在于文言、白话等各种体式的小说中,还被引入了戏曲。
然而,如此重要的题材众多的小说史、小说研究论著中却很少被关注。
其叙事成就、美学价值以及小说史上的意义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论定。
与此同时,目前存在的少数研究成果中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主要体现如下:一是介绍流氓无赖恶行的文章多,对骗局作专门研究探讨的少。
二是以通俗读物为主,理论研究的著作少。
三是对已有研究关注不够,缺乏交流。
四是现有的研究只是限于某一个点,缺乏整体性的挖掘。
本文以“三言”、“二拍”、《型世言》、《欢喜冤家》、《杜骗新书》以及明代的笔记小说中的有关骗局、诈骗的作品为研...
【英文摘要】The fraud is one kind of the universal social phenomenon. There are many novel works based on this theme. But
for various reasons, this kind of theme’s novel had not caught people’s attention. In Tang Five Dynasties novels there are many cheating, fraud theme novel, mostly preserved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Li fang’s compile Tai ping guang ji.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ime, because of commodity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urban prosperity, the idler, the hooligan start who lived on fraud became the lead...
【关键词】明代白话短篇小说骗局
【英文关键词】the Ming Dynasty Vernacular short story Fraud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目录】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骗局摘要
3-4Abstract4一、绪论6-10二、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骗局的分类以及其文化、审美价值10-281、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骗局的分类10-182、小说骗局的惩戒功能
18-213、小说骗局的娱乐功能214、小说的骗局在叙事方面的特征21-28三、明代骗局小说产生的原因
28-351、小说中骗局产生的时代原因28-312、小说中骗局产生的文学原因31-35结语35-36参考文献
36-39参考书目39-40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
学术论文40-41致谢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