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笔记体小说中的才女形象研究
清代才子佳人在文学中的形象塑造

清代才子佳人在文学中的形象塑造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才子佳人的形象,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令人倾慕的美丽成为当时文坛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清代才子佳人在文学中的形象塑造,并分析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1. 才子佳人形象介绍1.1 才子形象特点清代才子以聪慧、博学、诗词歌赋等各方面才华出众而著称。
他们通常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还拥有优雅风度和高尚品德。
1.2 佳人形象特点清代佳人多指妇女阶层中具备才情和美貌的女性。
她们常常身怀绝技,擅长音乐、舞蹈和绘画等艺术领域,并且拥有出色的教养和娴静端庄之气质。
2. 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2.1 爱情主题的文学作品清代文学中经常出现以才子佳人为主角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浪漫与悲壮。
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是清代文学中最著名的例子。
2.2 爱情故事对社会观念的影响这些爱情故事通常涉及到婚姻制度、家族关系、封建礼教等问题,引发了对当时社会观念的思考和反思。
它们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
3. 才子佳人形象与艺术传承3.1 文学作品对后世艺术产生的影响清代文学中才子佳人形象的创造和塑造,对后世文学和艺术创作有着深远影响。
许多经典文化符号、意象和表达方式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
3.2 形象塑造在当代艺术中的延续与再创新如今,清代才子佳人的形象仍然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
当代作家、导演、画家等通过各种方式对这一形象进行再创新,使其与现代社会和文化相结合。
结论清代才子佳人在文学中的形象塑造体现了那个时期独特的审美追求和社会意识。
他们以其优雅风度和高尚品德成为当时的文化偶像,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形象在当代艺术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延续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传统。
明清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明清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学作品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或是婀娜多姿、温婉贤淑,或是豁达果敢、才华横溢,或是孤芳自赏、独立自主……她们或是在家庭中,或是在社会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通过对明清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心态和女性地位的变迁。
一、妇女地位的变迁明清时期,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经历了从世袭制到封建制转变的过程。
在传统的世袭制中,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丧失了继承权,落后于男性。
后来随着封建制的形成,妇女地位逐渐提高,为其赋予了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在明清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出现显示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例如,《红楼梦》中的几位女主角——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都是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独特价值观念的女性,她们的形象体现了中国妇女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形。
此外,在《丰乳肥臀》、《武则天》等作品中,女性也逐渐开始展现出个性、尊严和反抗精神。
二、传统美女形象与突破明清时期,中国文学中的女性美学观念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传统文化中,女性美主要体现在容貌上,被视为柔美、秀丽、娇媚。
这种美学观念在明清时期仍然存在,但也不再是唯一的标准。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女性的美也开始倾向于内在的素质,如贤良、聪颖、勤俭节约等。
女性形象也开始表现出对传统美学的突破,个性化的特点开始凸显。
《儒林外史》中的牛娘娘,就是这样一个突破传统的形象。
牛娘娘是一个勇气、智慧、悲壮的女性形象,她反抗传统的父权、丈权和妇道,她敢于为爱情的自由挺身而出,最终被打入冷宫,但她的精神仍然被无数人传颂。
三、细腻勾勒妇女心理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不再局限于纸面上的形象,也开始对女性的心理进行深入勾勒。
传统文化中,女性的感情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明清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则更多地体现女性的主动权和主观能动性。
《庐山谣》中的韦素英,是一个热情、聪明、善良的女性形象。
明清小说中女性形象研究

明清小说中女性形象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其中又以明清小说为最为丰富、生动、多姿多彩的时期之一。
在这些小说中,女性形象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妻子、情人、女侠还是妓女,都成为了小说故事的绝佳素材。
然而,这些女性形象并非单纯的人物,而是蕴含着某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就明清小说中女性形象进行一番研究。
第一部分:妇女的社会地位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深深根植于人们心中。
妇女的地位较为低下,受到了许多限制和束缚。
然而,妇女在明清小说中的形象却展现出了与现实中不同的风貌。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妹妹林黛玉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女性形象。
她聪慧、敏感,有着诗人的温婉和梦想家的执着。
然而,由于其出身不高,并且遭受了男性自私、虚荣的残忍对待,最终令她病倒而死。
林黛玉的形象,折射出了明清时期贵族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压迫,同时也凸显出婚姻和性别在人生中的重要位置。
第二部分:女性的性格特点明清小说中,女性的性格丰富多彩。
她们或仙姿羽化,或刚毅豪放,或娇媚柔情,或倔强独立。
这些性格塑造,同样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观念和态度。
在《金瓶梅》中,王熙凤是一个充满权谋心计的女性形象。
她具有一定的智慧和胆略,在家族争斗中凭借手段和勇气使自己得以立足。
然而,她对待生命和道德的漠视,以及对世俗利益的过分追求,给她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污点。
第三部分:女性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女性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是明清小说女性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小说中,爱情和婚姻普遍被视为女性命运的其中一个关键点。
在《清平乐》中,莫愁女是一个以扶持爱情和婚姻为主题的女性形象。
她与红拂女相似,都是倔强勇敢、自由不羁的女性形象。
然而,她最终选择了安定的婚姻,并在婚姻中承担起了家庭责任。
这一情节,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婚姻和家庭责任的强制性要求和女性个性的有机结合。
总结明清小说中女性形象是多元、复杂和善变的,她们塑造出了一些非凡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清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分析

清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分析引言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清代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并塑造了丰富多样的角色形象。
本文将着重分析清代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描绘和对其社会地位的影响。
清代女性形象的分类女主角在清代小说中,经常出现具有鲜明个性和强烈情感表达能力的女主角。
她们往往在男权社会中面临各种挑战,并通过勇敢活力、智慧聪明等特质展现出强大的内心力量。
家族女性家族女性是清代小说中另一类常见形象。
她们通常属于封建宗族系统,处于家庭体制下被束缚和控制。
这些形象呈现出传统家庭理念下女性在婚姻、家庭责任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所承担的压力和困境。
底层女性底层女性是指身份低微、生活贫困的女性,她们常常是社会和经济压力的受害者。
清代小说中关于底层女性的描写主要涵盖了她们面对剥削、歧视以及其他社会不公平待遇等种种挣扎。
清代女性形象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在封建家族制度中,女性地位相对较低,受到男性家长和丈夫的支配和控制。
尽管如此,一些女性形象通过自身努力和智慧取得了在家庭中一定程度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教育与知识清代儒学教育依然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但是一些勤奋好学且富有天赋的女子通过私下自学或从书香门第获得了知识,在社交场合展现了才华并为自己争取更多机会。
社交参与封建社会重男轻女观念也使得女性在公共场合中缺乏发言权。
然而,清代小说中某些女性角色却能够通过积极参与家族内部事务、利用自身智慧影响家族决策,以及通过婚姻联姻等方式在社交场合中扮演重要角色。
女性职业选择清代女性职业选择受到过多制约,大多数只能从事家庭劳动和嫁娶生子。
但是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底层女性则通过卖艺、行商等途径进入了社会劳动力市场。
结论清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在塑造不同个体时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困境和境遇。
尽管受到封建礼教束缚,女性仍然通过智慧和勇气展示了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价值。
清代小说中几种典型的女性形象分析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清代小说中几种典型的女性形象分析彭文香 德宏职业学院摘 要:大部分文学作品和小说都有女性形象的描写,本文从清代小说入手,详细分析了不同小说中几种典型的女性形象,从分析清代小说女性形象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全面了解当时社会现状和时代背景,更加全方位掌握清代社会背景。
关键词:清代小说;典型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77-01前言:历代以来,涌现了诸多的优秀小说,描写了很多人物,在故事情节推进的过程中作者详细抒写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尤其是在刻画女性时,描述出女性的柔顺、温文尔雅以及相貌端正的形象,或是在战争小说中写出侠女的形象,使读者对女性性格和形象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可见,不同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各有不同。
下面针对清代小说中集中典型的女性形象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讨,以推动清代小说研究工作的高质量进行。
1、聪明、温文尔雅的形象聪明、温文尔雅是清代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女性形象,体现出女性美丽、知书达理,有教养和气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对人有礼貌、谦和,对事不焦躁,懂得分寸,妙容可爱、美丽,性格温和,属于大家闺秀的类型。
最为典型的是《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情节,作者用诸多词语,对女性形象和性格进行描写,使读者牢记人物性格。
《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形象描述“似蹙非蹙笼烟眉,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天资聪慧,才貌过人,走来自带飘飘然的气质,手中经常拿着丝帕,眉宇之间透露一股哀愁,使人感觉人物多愁善感,从林黛玉进贾府和葬花过程便可了解人物形象和性格。
林黛玉不到20岁就已逝去,但从她的身上却将聪明、温文尔雅的女性形象充分呈现给世人。
薛宝钗性格大方,容颜靓丽,品性极好。
在阅读故事情节时,便可深有体会,从而体现出清代小说展示不同女性的不同形象。
清代小说《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清代小说《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导言清代经典小说《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以其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广大读者。
其中,女性形象作为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细腻而多样化的角色。
本文将就《红楼梦》中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进行探析,包括贾母、王夫人、林黛玉和薛宝钗。
正文1. 贾母:家族的中心与传统权威贾母是贾府的长辈,既是贾家家族的核心人物,也是家庭权威。
她以其善良、仁慈和聪明才智而备受尊敬。
作为剧中众多女性角色之一,在故事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解和安抚作用。
她传统而保守,坚持维护家族利益,并在家庭决策中发挥重大影响力。
2. 王夫人:封建礼教下的无奈与妒忌王夫人是宝黛的母亲,秉持着封建礼教观念。
她的形象在小说中显得相对冷漠和严厉,有时甚至带有妒忌之情。
她被束缚在传统女性角色所应扮演的桎梏中,虽然有时表现出关切和爱意,但也无法摆脱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限制。
3. 林黛玉:灵魂深处的痛苦和反叛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之一。
作为贾府内最富才情的女子,她聪明、才华横溢,但同时也备受伤害。
她在传统社会环境下面临种种压力和不公平待遇,逐渐失去了自由和开心。
她身上展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被压抑、被束缚的痛苦。
4. 薛宝钗:理智与传统美德的体现薛宝钗是一个典型的贤良淑德形象。
与林黛玉形成鲜明对比,她自持清雅,温和忠诚。
薛宝钗所代表的是女性在封建社会中苟且偷生的一种境界,她以理智和传统美德为主要特点,不愿将情感表达得过于豪放,克制并屈从于社会既定规范。
结论《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多样而立体,“贾、王、林、薛”几位主要人物展示了不同类型女性在封建社会角色扮演的边界与困境。
这些形象既受限于传统礼教观念的束缚,同时也透露出对家族利益和人情世故的理解与把握。
通过对这些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红楼梦》对当时女性地位和社会风貌的描述,并思考其在当代话语体系中是否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红楼梦-中国古代经典小说》,曹雪芹等著。
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剖析

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剖析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时期,原本被束缚在封建礼教下的女性逐渐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表达权。
在明清小说中,女性形象开始多样化,并展示出不同的个性、智慧和力量。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剖析,探讨其描绘方式、角色特点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 女性形象描绘方式1.1. 外貌描写明清小说中,对女性外貌常常进行具体而生动的描写。
有些描述突出了女性美丽动人的特点,如红唇、皓齿、秀发等;有些则着重强调了女性独特的气质和仪态,如温柔娴静、聪明机智等。
1.2. 行为语言描写通过行为语言描写来展现女性形象也是明清小说中常见的手法。
一些女性形象展现出机智聪慧、善于表达和思考问题等优秀品质,这在当时社会对女性来说是一种突破。
2. 女性角色特点2.1. 温柔贤良很多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展现出温柔贤良的特点,她们被描绘为忍辱负重、孝顺顶礼等传统美德的典范。
这种形象体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行为规范的要求。
2.2. 聪明机智与传统贤良女性相对立的是一些聪明、机智的女性形象。
她们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家庭和生活等方面都能主动权。
这种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逐渐开放和变革的一面。
3.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1. 归纳品评明清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不仅在文学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引起了社会对女性角色定位和地位认知上的改变。
这些形象向读者展现了女性独立自主、有思想和抱负,进而促使当时社会开始重视妇女教育以及推动妇女地位提高。
3.2. 反思和展望尽管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多样化,但仍存在着传统观念的烙印和社会对女性角色的限制。
我们可以从中反思并进一步探索女性形象在文学创作中的进一步发展。
结论明清时期的小说中,通过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塑造了丰富多样的角色,从温柔贤良到聪明机智,这些形象不仅丰富了当时文学作品,也改变了社会对女性地位和角色定位的认知。
虽然还存在着传统观念的束缚,但这些描摹为后来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从《红楼梦》看清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独立思考

从《红楼梦》看清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独立思考引言在中国文学历史中,《红楼梦》是一部被广泛研究和讨论的经典之作。
作为清代初期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更是对当时社会制度、人性和女性独立思考的深刻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表现以及对女性独立思考的描写。
我们将从它的时代背景、女性角色的多样性、女性的情感和智慧、女性角色的社会地位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时代背景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
它写于清代早期,正值封建社会衰落的时期,对封建礼教、家族体制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在这个时代,女性一直被视为弱势群体,面对着封建礼教的束缚。
女性的地位通常被限制在家庭和社会的边缘,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权益。
然而,《红楼梦》通过描写不同的女性角色,展示了她们的独立思考和人性的复杂性。
女性角色的多样性《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非常丰富多样。
从贾府的女性到贵族女子、妓女和奴隶,包含了各种社会地位、背景和性格的女性形象。
每个女性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命运,展示了她们的独特之处。
首先,我们来看贾府的女性,如林黛玉、贾迎春、贾元春等。
她们是书中的主要女性角色,代表了家族的荣耀和贵族阶层的地位。
她们承载着家族的期望和压力,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思考。
在书中,林黛玉是一个富有情感和智慧的女性,她忠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封建社会的规范和束缚持有怀疑态度。
她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世俗的偏见和虚伪表示不满。
她是一个勇于对抗命运的女性形象,有着强烈的独立思考能力。
女性的情感和智慧《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不仅展现了她们的情感世界,还展示了她们的智慧和思考能力。
通过女性形象的描写,作者让读者认识到女性是复杂而有智慧的。
不同于男性角色,女性在书中经历了更多的情感冲突和矛盾。
她们的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有时候受到封建礼教的压抑,却也常常能够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情感来解决问题。
林黛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2一、研究现状和选题意义明清小说研究,数十年来出现了失衡现象。
通俗小说,特别是七大名著的研究受到学术界专家的普遍重视,而文言小说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
这一现象已经引起学术界小说研究者的关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言小说的研究略呈上升趋势,其中笔记小说也日益受到学者时贤的重视。
以往学者时贤多重视笔记小说的史料性价值和学术性价值,而对它的文学性价值重视不够。
目前笔记小说的研究,除了一些笔记小说作品的汇编、专题论文外,还有小说史的著述,如刘叶秋的《历代笔记概述》、吴礼权的《中国笔记小说史》、苗壮的《笔记小说史》等。
本文试从才女形象(本文所举例证中的女性除特别说明外,一般都是指“才女”)这一文学现象切入,来探究清代笔记体小说中才女形象产生的土壤,并研究才女形象的思想文化内涵及其艺术塑造。
“清代笔记小说丛刊”或“清代笔记小说集成”,都存在着用“笔记小说”指称笔记文学的现象。
笔记小说作品中有一大批单纯记述典章制度、风物习俗、医药技术的著作及阐释经史、考据文字、天文历算等的著作,这些非小说因素掺杂在内,对笔记小说和笔记文学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一大障碍。
用笔记小说指称笔记文学这一现象是由于对小说观念的理解不一造成的。
笔者的研究范围是时贤所指称的笔记小说中既是笔记,又是小说,二者兼而有之的部分,为了与笔记小说相区别,本文将之称为“笔记体小说”,是指用笔记形式写作的小说作品。
清代是笔记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与终结阶段,所以作品繁多,题材多样。
其中妇女题材的作品又占相当大的比重,本文试从才女形象这一角度来研究清代笔记体小说。
历来学者从才女形象这一视角研究清代笔记小说的比较少,其原因是才女的被忽视。
由于受封建礼教“男尊女卑”和宋明理学“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的束缚,女性的才能被压抑,才女不得彰显。
也就是说,她们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许她们做,女性并不是生来就无才,而是没有显露才能的机会。
到了清代,由于思想文化观念的改变,一些文人作品中出现了一大批女诗人、女秀才、女博士、女英雄等。
小说作者开始对“才女”这一特殊群体进行观照,肯定她们的才华。
才女形象在清代笔记体小说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研究者特别关注。
清代笔记体小说中才女的“才”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不再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戏曲中的佳人之“才”,只是“能诗擅文,诗便成了男女主人思慕、追求的契机和表达倾慕之情的方式。
”[1]才女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她们不仅仅是爱情婚姻的主角,有的甚至参加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去,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笔者在本文中将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清代笔记体小说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才女形象?此问题可以从清代特殊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现实生活中的才女,以及创作主体——作家的心态、处境及其女性观等三方面对才女形象塑造的影响来论述。
第二,小说中才女形象的思想文化内涵如何?主要从婚恋中的认同与抗争、乱世中才与智的凸显、才女的理想与独立人格等三方面来论述清代笔记体小说中的才女形象所具有的独特性,以及这些才女在妇女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个性解放与经济、政治独立的道路上所体现的重要价值,对后世作家塑造具有现代意义的女性形象提供一定的思维模式,对妇女的出路进行可贵的探索。
第三,这些才女形象又是如何引人注目的?这涉及到才女形象的艺术塑造问题。
从矛盾冲突、对比等的角度来研究才女形象,使之更鲜明。
作为时间艺术的笔记体小说,笔者也试着从叙事时间的角度来研究才女形象的艺术塑造。
无论是从才女形象的思想文化内涵还是从艺术塑造来研究,本文都将论及到它们的局限性。
清代笔记体小说中的才女形象研究文/杨景霞笔记小说因内容杂糅、形式不一很少受到学界的重视。
清代笔记小说中有一种既是笔记、又是小说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笔记体小说”。
清代笔记体小说中大量才女形象的出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
才女作为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具有独特的魅力。
清代笔记体小说中“才女”的“才”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分析小说中的才女形象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助于唤醒普通大众妇女的独立人格,具有积极的意义。
文学审美93二、笔记体小说概念和才女形象的界定(一)笔记体小说的概念关于“笔记小说”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未有确切的定论。
学者时贤在研究笔记小说时,首先都要给笔记小说作一番界定,如刘叶秋的《历代笔记概述》、吴礼权的《中国笔记小说史》、苗壮的《笔记小说史》都对笔记小说作了一番定义性的阐述,都认为笔记小说必须叙述故事,哪怕是最简短的故事情节。
吴礼权把笔记小说提到了与其他文言小说、白话小说一样的地位。
他认为笔记小说也“需要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讲究情节结构,重视语言运用等”[2]。
苗壮的笔记小说概念,较之前者的提法要更全面些,突出了笔记小说的文体特征。
但是他们所界定为“笔记小说”的作品,仍然存在着以“笔记小说”指称笔记文学的现象。
综合起来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部作品中夹杂着许多非小说的因素,如《阅微草堂笔记》等;二是作品集成中夹杂着非小说的作品,如《笔记小说大观》等。
为了与学者时贤的“笔记小说”的提法相区别,笔者将本文的研究范围命名为“笔记体小说”。
为了研究起来方便,笔者有必要对“笔记体小说”的概念作一番明确的界定。
参考以往学者对“笔记小说”的界定,笔者认为“笔记体小说”是笔记文学的一种,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要有人物,因为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第一要素;二是要有一定的篇幅,哪怕是短小的篇幅,这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所需要的故事情节,因为“故事性是判定小说与非小说的最本质的因素”[3];三是要用文言叙事,否则不可称其为笔记体小说。
符合这三个基本特征的小说是笔者本文研究的对象。
关于本文研究的时间界限,笔者也在此作一番界定。
因为清代的历史时间跨度比较大,从1644年明朝灭亡至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历时二百六十多年。
其间的鸦片战争(1840—1842)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事件,中国的历史从此走向近代,而文学虽然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但是它的发展又具有与现实生活发展的不同步性,具体表现为有时超前,有时滞后。
近代以后,中国的古代小说仍然沿着原有的模式发展,直到1898年以后才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如《陈平原小说史论集》上卷《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一文就指出:甲午战争的失败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从西方学军械学机器学制度学法律转到全面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包括文学艺术)……。
可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仍必须溯源到1898年——梁启超、林纾等一代“新小说”家正式登台表演。
[4]晚清的小说包括文言小说在内,受到西方小说观念的影响,叙事模式发生了转变。
这一时期,苏曼殊、李宝嘉、林纾等作家仍然在写作笔记体小说。
鉴于此,本文对1898年至1911年写作的笔记体小说不做重点考察,但是照顾到研究清代笔记体小说时间上的完整性,也有所涉及。
(二)才女形象的界定在研究范围确定之后,我们就把观察点聚焦在“才女”身上。
对于“才女”的理解,不少研究者在行文之前或行文之中都会对此作一番界定。
纪德君在《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佳人形象的文化解读》[5]一文中,就对佳人的特征做了具体的阐述,概括为“色”、“才”、“情”、“德”四项标准,对“才”的理解就是能“窃天地之私,酿诗书成性命;乞鬼神之巧,镂锦绣作心肠;感时吐彤管之隽词,触景飞香奁之锦句”,表现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才华;《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一书中,杜芳琴也在《才子凝视下的才女写作──重新解读〈西青散记〉中才子才女关系》[6]一文中对“才女”的标准也做了一番界定,认为才女具有色、才、情、德,其中的“才”就是指具有“才慧”──能诗工文,是才女佳人的主要条件。
两位学者对“才女”之“才”的关注,具体表现为其作诗填词的才能。
她们赋予“才女”的“才”是指文学艺术之才,是从才子的角度着眼,才女具有“才”与才子相互唱和,以迎合文人的口味;“才女”的“情”也主要表现为对才子人品才华的倾心仰慕和对落魄才子的体贴入微;“才女”的“德”是指传统的妇德和不妒之德。
而笔者在阅读笔记体小说的时候,不仅注意到有文学艺术才能的女子,她们能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写弹词或小说,而且还注意到一些身怀绝技的女子,她们技艺精湛,临危沉着,这部分女子生活在乱世之中,面临强敌的威胁,显得机智、果敢,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强敌,她们更具有时代特色。
所以在研究才女形象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她们当作“才女”来对待。
小说中还有一些女子,如《过墟志感》[7]里的刘夫人,能“司会计”,管理帐簿,治家有条理,分发钱粮,乐善好施。
还有以某种特殊形式表现出政治才能的女子,如宣鼎《夜雨秋灯录》中《耍字谜》的女主人公刘世璜,女扮男装因袭父亲官职,在官任上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赢得政声。
王韬《松滨琐语》中的名妓金玉蟾,非常有政治远见,在国家用人之际,劝丈夫挺身而出,见宦海风波无端猝起,又劝丈夫及时引退。
这些女子的各种才能相对于那些循守妇德的女性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女性观进步的表现。
总之,笔者所观照的“才女”是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这里的“才”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指女性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能力,既指文才,能作诗填词唱曲,又能琴棋书画,能司会计,有科举、经商、谋生之才;又指武才,有一技之长,能舞刀弄剑,有谋略,有胆识,有军事之才。
这些女子都是我们的研究对象。
笔者所观照的“才女”突破了杜芳琴和纪德君两位学者给“才女”所下的定义,比起他们的“色”、“才”、“情”、“德”四项标准来,本文中的“才女”形象意蕴更加丰富。
笔记体小说比白话小说更具有现实性,其中的人物形象更容易感染人、鼓舞人。
才女是女性群体中的一个特殊阶层,她们有着比普通女性更容易觉醒的思想意识,在要求男女平等,追求恋爱自由、婚文学审美94姻自主,追求个性解放、人生理想的斗争过程中,她们的态度更坚决、更执着。
所以本文在这里分析小说中的才女形象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助于唤醒普通大众妇女,这是本文研究才女形象的意义所在。
注释:[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07页[2]吴礼权.中国笔记小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页[3]陶敏,刘再华.“笔记小说”与笔记研究[J].文学遗产,2003(02)[4]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A].见:陈平原小说史论集・上一、横向多义性与纵向多义性我们可以将古代诗歌的含义分为两层:一层是诗歌在字面上叙述给我们的浅层次的宣示义;一层是我们通过联想、感悟而得到的,由文本暗示给我们的深层的启示义。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诗歌在较浅的宣示义层有着两种及两种以上通顺完整的含义,这种多义情况我们称之为诗歌的“横向多义性”;如果诗歌在固有的宣示义层面之外,还存在着明显的、在情感或哲理层面的深层启示义,那么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诗歌的“纵向多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