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电镀件检验标准

合集下载

电镀件外观检验标准

电镀件外观检验标准
电镀件外表面生锈,不可接受

盐雾测试8小时,不能腐蚀到镀层(表面叻架层可节受有腐蚀)



水渍水印、白印、黄印
电镀件表面不能有明显水渍,水印
表面水渍水印,白印、黄印明显,影响产品外观

有A级面,水渍水印,白印,黄印面积≦3mm²,且周边印痕30cm处观察不明显

在A级面,水渍水印,白印,黄印面积≦5mm²,且水渍水印印痕可擦拭

C级面:长≦10mm,宽≦0.1m m

碰伤
物件表面经处理后不能有明显的碰伤痕
(没露底材)
物件A级面碰伤,不可接受

B级面及边角碰伤面积≦1mm

边角碰变形B、C级面,其组装后不影响产品的整体外观

边角碰变形,其组装后影响整体外观

物体表面碰伤(B、C级面)其凹凸痕面积≦5mm²,深度(高)≦0.5mm,不刮手
长10mm宽01碰伤物件表面经处理后不能有明显的碰伤痕没露底材边角碰变形其组装后影响整体外观其凹凸痕面积5mm深度高05mm不刮手其凹凸痕面积5mm深度高05mm刮手电镀件表面处理后不能有明显的砂痕表面抛光粗糙在30cm远的距离视力10以上在自然光或40w日光灯下与人视线水平位观察无明显砂痕表面抛光粗糙经电镀后仍不能遮掩不可接受电镀件内外表面不能有生锈氧化现象盐雾测试8小时不能腐蚀到镀层表面叻架层可节受有腐电镀件表面不能有明显水渍水印表面水渍水印白印黄印明显影响产品外观级面水渍水印白印黄印面积3mm且周边印痕30cm处观察不明显级面水渍水印白印黄印面积5mm且水渍水印印痕可擦拭级面水渍水印白印黄印面积10mm且周边印痕30cm处观察不明显电镀件表面不能有毛刺电镀件外表面不能有毛刺露底材表面不允许有镀层露底料的电镀件表面不允许有镀层露底料的现象电镀件电极点周围未镀上的痕迹其大小在组装后可遮盖或其内部在组装后在不拆卸的情况下看不见为准

电镀件检验标准

电镀件检验标准

电镀件检验标准电镀件是一种常见的表面处理工艺,通过在金属表面镀上一层金属或合金来改善其表面性能,提高其耐腐蚀性和装饰性。

然而,电镀件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其使用效果和寿命,因此对电镀件的检验标准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电镀件的检验标准及相关内容。

首先,电镀件的外观检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外观检验包括表面光洁度、镀层厚度、镀层附着力、镀层的均匀性等。

表面光洁度是指镀件表面的光洁程度,应该没有气泡、凹陷、氧化皮等缺陷。

镀层厚度是指镀层的厚度,一般来说,镀层的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镀层附着力是指镀层与基材的结合力,应该经得起划痕测试。

镀层的均匀性是指镀层在整个表面的分布均匀性,不应该出现明显的斑点或不均匀的现象。

其次,电镀件的耐腐蚀性能也是需要进行检验的重要指标。

电镀件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一定的腐蚀作用,因此其耐腐蚀性能直接关系到其使用寿命。

常见的电镀件腐蚀试验包括盐雾试验、硫化试验、酸碱盐腐蚀试验等。

这些试验可以模拟出不同环境下的腐蚀情况,从而评估电镀件的耐腐蚀性能。

另外,电镀件的环保性能也是需要进行检验的重要内容。

电镀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化学药剂,如果这些药剂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电镀件的环保性能也需要进行严格的检验,以确保其符合环保要求。

最后,电镀件的包装和贮存也是需要注意的环节。

在包装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镀层受到刮擦或碰撞,以免影响其外观和质量。

在贮存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电镀件受到潮湿或化学腐蚀,以免影响其使用性能。

总之,电镀件的检验标准涉及到外观、耐腐蚀性能、环保性能、包装和贮存等多个方面,只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检验,才能保证电镀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介绍的内容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电镀产品品质检验规范及方法

电镀产品品质检验规范及方法

电镀产品品质检验规范及方法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电镀产品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表面的光亮和耐腐蚀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证电镀产品的品质,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品质检验规范和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镀产品品质检验的规范化要求和常用的检验方法。

一、外观检验外观检验是电镀产品品质检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对电镀产品的表面进行细致观察和评估。

常用的外观检验方法有以下几种:1. 目视检查:通过肉眼观察电镀产品的表面,检查是否有明显的气泡、脱落、划痕、凹凸不平等问题。

2. 触摸检验:用手触摸电镀产品的表面,感受其光滑度和均匀性。

3. 显微镜检验:使用显微镜对电镀产品进行放大观察,以便更清晰地发现细微的缺陷。

4. X射线检验:通过对电镀产品进行X射线照射,观察其表面的边缘和交界处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二、厚度检验电镀产品的厚度是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过薄或过厚的镀层都会对产品的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常用的厚度检验方法有以下几种:1. 金属膜厚度计:使用专门的金属膜厚度计对电镀产品的镀层厚度进行测量。

2. 电子显微衡器法:通过电镀产品在电子显微衡器中的重量变化来推算镀层的厚度。

3. 色差法:根据电镀产品表面的颜色变化来间接判断镀层的厚度。

三、附着力检验电镀产品表面的附着力是保证产品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如果镀层与基材附着力不牢固,容易出现脱落现象,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

常用的附着力检验方法有以下几种:1. 刮削法:使用特定刮削工具对电镀产品表面进行刮削,观察刮削后的镀层情况,判断附着力情况。

2. 弯曲试验:对电镀产品进行弯曲试验,观察镀层是否有明显的龟裂或脱落现象,以评估附着力。

3. 热剥离法:将电镀产品加热至一定温度,观察镀层是否发生剥离,以判断附着力情况。

四、耐腐蚀性检验电镀产品的耐腐蚀性能直接关系到其使用寿命和品质。

常用的耐腐蚀性检验方法有以下几种:1. 盐雾试验:将电镀产品置于盐雾试验箱中,模拟腐蚀环境,观察其表面是否发生腐蚀。

电镀件外观检验规范

电镀件外观检验规范

电镀件外观检验规范1. 目的:明确了电镀部件的电镀验收准则,对来料及成品外观检验提供作业方法指导2.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所有金属电镀部件的检验,生产外观检验时可参照本规范执行;3. 工作职责:检验员负责按照本规范对相关来料外观进行检验,装箱员参照本规范进行产品件外观100%检验,品质部主管负责监督执行;B 面及边角碰伤,0.5mm 2≤S ≤1.5mm 2√ C 面及边角碰变形,但组装后不影响整体外观 √ C 面及边角碰变形,组装后影响整体外观 √ 水印产品表面不能有明显的水渍、水印电镀件表面有明显的、不可擦除的水渍、水印√ A 面水渍水印面积≤3.0mm 2,40cm 处观察不明显 √ B 面水渍水印面积≤5.0mm 2,40cm 处观察不明显 √ C 面水渍水印面积≤10mm 2,40cm 处观察不明显√ 发黑 发白产品表面不能有明显的异色斑迹电镀件表面有明显的白印或黑印,面积≥2.0mm 2√ 白印或黑印面积<2.0mm 2,40cm 处观察不明显 √ 漏镀产品表面不允许有镀层未镀上的情况电镀件A 面或B 面有漏底材现象,不可接受 √ 电镀件A 面或B 面有相关镀层未镀上,不可接受√ 电极点周围有未镀上痕迹,组装后不能完全遮盖,其外露面积不超过2.0mm 2,且40cm 处观察不明显√ 电镀件凹位或阴角位明显发黄,组装后又不能够遮盖的,不可接受 √ 电镀件内部出现发黄面积超过其所在面的1/3或,在组装后基本可遮盖,可接受√ 电镀件内部未镀上的地方生锈,不能接受√ 尺寸 各控制尺寸符合产品标准规定 控制尺寸稍超出公差,但不影响装配 √ 控制尺寸超出公差,现场无法装配 √ 膜厚 镀层厚度符合产品标准规定 镀层厚度严重低于客户给定的下限值 √ 镀层厚度稍低于下限值,且盐雾测试合格 √ 耐腐蚀镀层的防腐能力达到规定要求盐雾测试不通过,不可接受√9.电镀件外观不良示例9.1起泡---电镀件表面出现小泡点或凸起现象:9.2脏污---产品表面有手印、油污或其它脏污:`电镀层表面凸起,有一个小泡点,NG镀层表面脏污呈云状块,面积过大,NG9.3划伤、刮花----产品表面有明显的纹路或划痕:正面纹路明显,NG 侧面有纹路但无刮花现象,OK 9.4斑点---产品表面与明显的凹凸点、麻点、亮点、氧化点:麻点特别明显,面积>0.3 mm2 ,NG9.5发黑、发白---电镀件有黑色或白色的印记;有黑色印记,不明显,MDC-10铜壳表面有明显白色印记,呈片状,NG不可以使用,其它壳体可以使用。

金属表面电镀检验标准

金属表面电镀检验标准

金属表面电镀检验标准1、目的规范检验操作,发现、控制不良品,防止批不良品输入下道工序。

同时给检验工作提供引导及接收标准。

2、范围适用于进料、外协制品回厂、成品的检验接收及顾客退货的挑选检验。

3、定义3.1 A 面:指电镀件正面(在使用过程中能直接看到的表面)。

3.2 B 面:指电镀件四侧边(需将电镀件偏转45~90 °才能看到的四周边)。

3.3 膜厚:电镀层厚度(须符合图纸规定,未明确规定者,须达5um以上)。

4、职责4.1 质量部负责不合格的发现、记录和标识,组织处理不合格品。

4.2 采购部负责进料中不合格品与供应商的联络。

5、检验方案5.1外观检验方案:一般情况下,产品表面外观检验要求100%进行检验,检验方式依据本标准。

特殊产品根据产品的具体要求检验(喷绘类产品的外观检验可参照样件)。

5.2表面粗糙度达到设计要求的表面粗糙度值。

5.3 性能检验方案:性能检验属破坏性实验,每批次一件或两件检验则可,也可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检验。

6、外观不良现象及说明6.1 污渍:一般为加工过程中,不明油渍或污物附着造成。

6.2 异色:除正常电镀色泽外,均属之(例如:铬酸皮膜过度造成的黄化,或光亮剂添加不当等)。

6.3 针孔:电镀表面出现细小圆孔直通素材。

6.4 软划痕:没有深度的划痕(无手感)。

6.5 硬划痕:硬物摩擦造成的划痕或有深度的划痕(用手指摸刮有感觉)。

6.6 电极黑影:指工作在电挂镀时,挂勾处因电镀困难产生之黑影。

6.7 电击:电镀过程中,工件碰触大电流产生异常的缺口。

6.8 白斑:材料电镀前表面锈蚀深及底材时,电镀后因光线折射,产生白色斑纹。

6.9 水纹:烘干作业不完全或水质不干净造成。

6.10 过度酸洗:浸于酸液中的时间过长,造成金属表面过度腐蚀。

6.11 吐酸:药水残留于夹缝无法完全烘干,静置后逐渐流出,常造成腐蚀现象。

6.12 脱层(翘皮):镀层附着力不佳,有剥落的现象。

7、外观检验允收标准8、结合力质量要求和测试8.1 划痕法:用锋利小刀在表面上切割1mm ×1mm 的格子,横纵数的格数不少于 5 格,划痕深度应深及基体。

电镀产品检验规范

电镀产品检验规范

电镀产品检验规范概述电镀是一种将金属物体表面覆盖一层金属薄膜的过程,以改善物体的外观、提高其耐腐蚀性和耐磨损性。

为确保电镀产品的质量,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验。

本文将介绍电镀产品检验的规范。

检验项目电镀产品检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外观检验:检查电镀表面的平整度、光泽度和色泽是否符合要求。

外观检验还包括检查表面是否有斑点、气泡、氧化物或其他缺陷。

2. 厚度检验:使用合适的仪器测量电镀层的厚度。

厚度检验对于确保电镀层的保护性能至关重要。

3. 粘附力检验:通过针对电镀层施加拉力或剪切力的测试,评估电镀层与基材的粘附力。

粘附力测试可以使用剥离试验或划痕试验。

4. 耐腐蚀性检验:将电镀产品暴露在不同的腐蚀介质中,观察其在一定时间内的耐腐蚀性能。

耐腐蚀性测试通常使用盐雾试验或湿热试验。

5. 硬度检验:测量电镀产品的硬度,以评估其耐磨损性能。

硬度测试可以使用巴氏硬度计或洛氏硬度计。

6. 环保检验:电镀工艺中使用的化学品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在电镀产品检验中,也需要进行环保检验,确保电镀过程符合环保要求。

检验标准为确保电镀产品的质量,需要参考一系列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电镀产品检验标准:1. GB/T 6465-2010《镀层和镀膜边界回流法测量镀层厚度》2. GB/T 10125-2012《环境试验防腐蚀试验盐雾试验》3. GB/T 13329-2014《镀膜硬度测定皮球法》4. GB/T 3189-2018《银电镀件质量》5. ASTM B456-19《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Electrodeposited Coatings of Nickel plus Chromium on Iron and Steel》根据具体的电镀产品及其用途,还可以参考其他相关的标准。

检验流程电镀产品检验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取样:从生产批次中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样品进行检验。

电镀件检验标准

电镀件检验标准

电镀件检验标准电镀件是一种表面处理工艺,通过在金属表面镀上一层金属或非金属的薄层,以改善金属的性能和外观。

电镀件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电子产品等领域,因此其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产品的整体质量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电镀件的质量,制定了一系列的检验标准,以便对电镀件进行全面、严格的检验。

本文将介绍电镀件的检验标准及其相关内容。

首先,电镀件的检验标准主要包括外观检验、厚度检验、粘附力检验、耐蚀性检验等内容。

外观检验主要是对电镀件表面的光泽、平整度、气泡、皱纹、斑点等进行检查,以确保其外观质量符合要求。

厚度检验是对电镀层的厚度进行测量,以确保其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粘附力检验是对电镀层与基材之间的结合力进行测试,以确保其粘附力符合标准。

耐蚀性检验是对电镀件在不同腐蚀介质中的耐蚀性进行测试,以确保其耐蚀性符合要求。

其次,电镀件的检验标准还包括检验方法、检验设备、检验规范等内容。

检验方法是指对电镀件进行检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包括外观检验的目视检查、厚度检验的仪器测量、粘附力检验的划格法、耐蚀性检验的盐雾试验等。

检验设备是指用于对电镀件进行检验的各种仪器设备,包括外观检验的显微镜、厚度检验的厚度计、粘附力检验的划格仪、耐蚀性检验的盐雾试验箱等。

检验规范是指对电镀件进行检验时应遵循的标准和规范,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

最后,电镀件的检验标准对于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严格按照检验标准对电镀件进行检验,可以有效地发现和排除产品质量问题,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和一致性,降低产品的不合格率和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用户满意度。

因此,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电镀件检验标准,对于保障产品质量和企业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电镀件的检验标准是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内容涵盖外观检验、厚度检验、粘附力检验、耐蚀性检验等方面,包括检验方法、检验设备、检验规范等内容。

严格执行检验标准,对于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和一致性,降低产品的不合格率和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用户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电镀件检验标准

电镀件检验标准

电镀件检验标准电镀件是一种常见的表面处理工艺,通过在金属表面涂覆一层金属或合金,以提高其耐腐蚀性、耐磨性和美观度。

然而,电镀件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其使用寿命和功能性能,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检验。

本文将就电镀件的检验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对于电镀件的外观质量,应当注意以下几点,表面应光滑均匀,无气泡、皱纹、起皮、氧化、变色等缺陷;镀层应均匀,无脱落、裂纹和气孔;产品应符合设计要求的尺寸和形状,无变形和损坏。

外观检验可以通过目视和触摸来进行,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检测工具,如放大镜、触觉计等。

其次,对于电镀件的镀层厚度,应当进行精密的测量。

镀层厚度的测量可以采用磁感应法、X射线荧光法、涂层厚度仪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镀层材料和厚度范围选择合适的检测设备。

在测量过程中,应当注意保持测量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避免外界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另外,电镀件的耐腐蚀性能也是需要重点检验的内容之一。

一般来说,电镀件的耐腐蚀性能可以通过盐雾试验、湿热试验、腐蚀性液体浸泡试验等方法来进行评定。

这些试验可以模拟出不同环境下的腐蚀情况,从而评估电镀件的耐腐蚀能力。

此外,对于电镀件的结合力和附着力也需要进行检验。

结合力和附着力的检验可以采用划格法、剥离试验、弯曲试验等方法来进行。

这些检验可以评定电镀层与基材之间的结合情况,从而判断电镀件的结合力和附着力是否符合要求。

最后,对于电镀件的包装和标识也是检验的重要内容之一。

包装应当符合运输和储存的要求,能够保护电镀件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标识应当清晰明了,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生产日期、质量等级等信息,以便于产品的追溯和管理。

总的来说,电镀件的检验标准涉及到外观质量、镀层厚度、耐腐蚀性能、结合力和附着力、包装和标识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检测方法和设备进行评定。

只有通过严格的检验,才能保证电镀件的质量达到标准要求,从而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金属电镀件的缺陷定义、外观判定标准、功能性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运输与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的3个通用金属电镀功能等级分别为CA级、CE 级、CF级的电镀品。

在ERP系统中物料料号以这3个等级代码体现。

如果客户有严格客户标准,且本标准3个通用等级不适用时,可以为该客户另外制定专用标准和电镀等级代码。

2 参考标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955 金属覆盖层厚度测定 阳极溶解库仑方法GB 5933-86 轻工产品金属镀层的结合强度测试方法GB5944-86 轻工产品金属镀层腐蚀试验结果的评价GB6461-86 金属覆盖层对底材为阴极的覆盖层腐蚀试验后的电镀试样的评级 (等效 ISO 4540-80)GB 6462 金属和氧化物覆盖层 横断面厚度显微镜测量方法GB/T 10125-97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 盐雾试验 (等效 ISO 9227-90)ASTM B456-95 铜+镍+铬和镍+铬的电镀层的技术规范EN248-2002 镍、铬电镀通用技术规范ASTM B368-97 铜加速醋酸盐雾实验标准方法ASTM B571-97 金属镀层的结合强度测试方法3 缺陷定义3.1 功能性外观缺陷:功能性表面缺陷是指产品构件的基材在产品使用过程中被腐蚀。

不允许在任何已经表面处理完毕的零件存在任何功能性装饰性外观缺陷。

3.2 装饰性外观缺陷:装饰性外观缺陷导致构件不能象期望的那样外观完好,但它不会造成功能失效。

本规范规定装饰性外观缺陷的种类、部位和可接受的限度。

3.3 常见的表面处理缺陷描述:见表1缺陷名称现象描述附着力(Adhesion)涂层剥落或被擦去。

气泡(Blister)泡状或浮起的区域,在用铅笔尖挤压时能变形电镀烧伤(Burn)电镀过程中局部电流过大引起的镀层发白、发暗,有粗糙感。

通常在零件边缘出现云雾(Cloudy)镀层呈现乳白色毛面(Dull)表面不象镜子般平滑、光亮镀层包裹痕(Entrapment Lines)连续或有很小间隙的线状突起,但不是镀层粘附性缺陷,在锌合金压铸中常见镀层毛刺(Glove Snagger)镀层表面尖锐的小突起,往往能将柔软抹布中的纤维挂出。

通常由杂质引起。

毛刺被折断后,容易在该位置形成腐蚀点。

宏观缺陷(Gross Flaw)能在3英尺范围以外很容易地看见,其可能导致工件被腐蚀,或者可能影响产品的性能,或者有损本公司产品的形象外伤(Handling)在生产或运输过程中造成的损坏,如:划痕、碰伤、压凹、擦痕等漏镀 (Missout)部分表面没有镀上镀层凹点 (Pits)由基体表面的凹点而导致镀层表面出现的凹点针眼群 (Porosity)大量小而且密集的凹点粗糙电镀(Roughness)电镀表面起伏不平、硬的突起,可以由手触摸得到。

通常由与基体紧密联结的固体杂质因起,一般不会导致镀层粘接缺陷污迹(Stains/Residue)粘附于工件表面的电镀槽铬酸盐溶液干燥后形成的褐色、不规则的斑痕星云状麻点(Stardusting)电镀表面的尘状亮点工具痕(Tooling line)基体上轻微突起的线状痕迹或划痕,由加工过程的刀、夹、模具等引起4 外观判定标准4.1 外观分区定义:A面:这是决定产品外观效果最关键的区域。

A面通常是显示产品外观特点最显著的部位,是在安装之后离使用者最近、或者使用者第一眼就能看得到的部位。

B面:这个区域也是重要的,但是较A面离客户比较远,在安装后B面也比较容易看到。

C面:在安装后的可见区域中,这是不重要的区域。

在安装后C面不能直接看得到。

通常,你必须大幅度移动头部或产品可动部件才能看得到。

对于A、B、C面的允收/拒收标准都列在本章的装饰性外观缺陷表里。

D面:D面是一个最不重要的面,在安装之后被覆盖,正常使用情况下看不到的表面。

以下缺陷允许出现在D面:凹点、针眼群、粗糙电镀、星云状麻点,外伤、云雾状电镀、污迹、烧伤、漏镀、颜色变化、气泡与宏观缺陷。

注意要求经过表面处理的D面需要满足适当的性能要求。

D面不应出现起皮、脱落缺陷。

4.2 外观缺陷判定标准4.2.1 一级外观标准见表2缺陷类型允收/拒收标准第一A面B面C面包括凹点、粗糙电镀、外伤圆形点状缺陷面积0.1mm20.2mm20.4mm2允许间隔3/4"(19.05mm)1/2"(12.7mm)1/8"(3.18mm)允许数量234电镀烧伤能触摸到,但在安装后看不到星云步:装饰性状麻点如有控制样品,按照控制样品判断轻微少量适中针眼群云雾工具痕拒收镀层包裹痕拒收<1/2"(12.7mm),最多出现1处<1/2"(12.7mm),最多出现2处;至少相距1/8"(3.18mm)色差对照控制样品,两种色调如果都落在控制样板的范围内也允许接收污迹、水迹拒收拒收拒收第二步:功能性镀层脱落拒收拒收拒收气泡宏观缺陷毛刺漏镀4.2.2 二级外观标准见表3缺陷类型允收/拒收标准A面B面C面包括圆形点状0.3mm20.6mm2 1.0mm第一步:装饰性凹点、粗糙电镀、外伤缺陷面积允许间隔3/4"(19.05mm)1/2"(12.7mm)1/8"(3.18mm)允许数量234电镀烧伤能触摸到,但在安装后看不到星云状麻点如有控制样品,按照控制样品判断少量适中适中针眼群云雾工具痕拒收镀层包裹痕拒收<1/2"(12.7mm),最多出现1处<1/2"(12.7mm),最多出现2处;至少相距1/8"(3.18mm)色差对照控制样品,两种色调如果都落在控制样板的范围内也允许接收污迹、水迹拒收拒收拒收第二步:功能性镀层脱落拒收拒收拒收气泡宏观缺陷毛刺漏镀5 功能性要求5.1 尺寸电镀件的各重要尺寸及螺牙必须符合零件图纸尺寸要求。

5.2 镀层厚度标准见表4等级代码CA CE CF 备注铜基锌基铜基锌基铜基锌基 铜层/≥7.6μm /≥5μm /≥5μm 镍层≥5μm ≥7.6μm ≥7.6μm ≥15μm≥7.6μm≥10μm拉丝前13μm 铬层≥0.1μm≥0.1μm≥0.3μm≥0.3μm ≥0.25μm ≥0.25μm套铬层厚0.15μm金层约0.15μm ,须确保外观色泽同限度样品注:1. 厚度值系指包含零件在电镀时最高与最低电流密度的三个代表区域的平均值必须满足的范围。

2. CE 级制品必须确保各镀层厚度,其它级别制品镀层厚度在耐腐蚀性能与附着力测试都合格时可放宽要求,但必须确保Cr 层厚度。

5.3 耐腐蚀性能标准见表5等级代码CA CE CF 备注CASS 测试时间4小时8小时8小时打样评估时应进行CASS 、AASS 、NSS 三项评估AASS 测试时间/24小时24小时NSS 测试时//48小时间判定标准按国标GB6461评级,则应达到其9级要求。

符合CSA B125标准6.1.3的判定要求:1)在零件表面645 mm2(1 平方英寸)的范围内,不能够有多于一个的腐蚀缺陷和/或气泡。

该标准适用于任何给定的平方英寸内的表面积,而不是指零件整个表面的平均值。

2)在25mm(1英寸)长的合模线内最多允许有三个腐蚀缺陷和/或气泡。

3)腐蚀缺陷或气泡在任何方向上不能大于0.8mm(1/32英寸)。

5.4 附着力性能标准见表6等级代码测试方法技术要求A11) 铜基体,在温度250±10℃下,保温1小时,取出立即放入18℃-25℃清水中冷却。

2) 锌合金及其它金属基体,在温度150±10℃下,保温1小时,取出立即放入18℃-25℃清水中冷却。

镀层开裂或剥落证明附着力没有达到要求并表示产品不合格。

当有电镀液藏在了镀层里面时,测试中可能会出现气泡。

如果在与气泡相连的周边区域的镀层不会被剥落或挑起,那么样品通过测试。

A2用已磨成30°尖角的硬质钢刀片,在样品3处不同区域表面划两条穿透镀层达到基体的相距2mm的平行线,观察划线之间的镀层是否起皮或脱落。

也可用相同刀片在样品3处不同区域表面各划1个面积为1mm2的正方格,观察方格内镀层是否起皮或脱落。

镀层起皮或脱落明附着力没有达到要求并表示产品不合格。

5.5 其它各种类型电镀技术要求见表7电镀类型及等级外观等级等同镀铬等级ERP代码备注镀亚铬(镀雾铬)一级CA MT 镀镍二级CA N镀镍拉丝二级CA NI、BN拉丝前NI层13μm;套铬层厚0.15μm;PVD层厚0.3μm;拉丝后涂层厚25μm;镀镍拉丝+套铬一级CA S镀镍拉丝+PVD一级CA NI-PVD 镀镍拉丝+套铬+PVD 一级CANIK-PVD镀金一级CA G 约0.15μm,须确保外观色泽同限度样品;涂层厚25μm镀锆一级CA Z不锈钢零件(包括原材料)经过24小时的中性盐雾试验,样品表面不应出现任何锈迹。

注:在紧急进料或物料尺寸偏大无法放入烤箱按A1进行测试时, 按A2方法测试。

6 检验方法6.1 外观品质6.1.1 受检产品应按其正常使用安放位置进行装饰性外观检验。

根据外观检验规范来判定允收或拒收。

各项检验条件如下:a)检验员的视力在600mm~900mm的距离内,应达到20/20;b) 检验灯光应为1600流明,及相当于2支40W的日光灯发出的光,光源于物件距离为1000mm;c) 物件与检验员眼睛距离应在300mm~400mm范围内。

d) 观察时间:A面6s、B面4s、C面2s。

6.1.2 在6.1.1检验过程中发现有可疑缺陷时,应拿近物件进行更详细的观察、判断。

6.1.3 拿近物件检验表面其是否存在功能性外观缺陷(如气泡、镀层剥离、镀层毛刺等),如有则拒收该工件。

但是不要拒收发现的装饰性外观缺陷。

拿近发现的装饰性外观缺陷肯定比第一点发现的装饰性外观缺陷多。

此外请注意:a) 肉眼检查,放大镜通常只用来作为对确认缺陷或检查特殊的视觉要求。

b)必要时,使用校验过的灯箱作最终允收与拒收的判定。

6.2 镀层厚度参照GB 4955 金属覆盖层厚度测定阳极溶解库仑方法进行测试。

6.3 耐腐蚀性能参照ASTM B368或GB/T 10125方法进行测试。

6.4 附着力性能参照ASTM B571或 GB 5933方法进行测试。

7 检验规则7.1 产品须经进料检验部门按本标准检验合格后,并附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后方可入库。

7.2 新产品新工艺评估检验7.2.1 新产品新工艺评估检验时机:1)新电镀件在正式量产前;2)新电镀供应商正式量产前;3)使用新电镀生产线或新结构挂具正式量产前;4)电镀供应商的电镀工艺发生变更时正式量产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