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功夫熊猫_浅析中西方文化元素的融合_季岑
中国文化元素在西方动画电影中的结合与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

中国文化元素在西方动画电影中的结合与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中国文化元素在西方动画电影中的结合与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引言: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广泛流传各个领域,并且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中国文化元素在西方电影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以《功夫熊猫》为例,探讨中国文化元素在西方动画电影中的结合与应用,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第一部分:《功夫熊猫》的背景及中国文化元素的介绍《功夫熊猫》是一部由美国梦工厂动画公司制作的动画电影,于2008年上映。
该片以中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大熊猫因缘际会成为功夫大师的故事。
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精彩的剧情,该片将中国传统功夫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
中国文化元素是中国千百年来积累的智慧与传统的结晶,其中包括了古老的道家、儒家和佛家思想,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戏曲、绘画、建筑等等。
在《功夫熊猫》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如功夫、太极、中国菜、中国风音乐等元素的运用。
第二部分: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入与应用2.1 功夫文化的描绘《功夫熊猫》将中国传统功夫文化描绘得栩栩如生。
通过讲述主人公熊猫“阿宝”的修行历程,揭示了功夫的核心价值观:努力、自律、坚持和自信。
电影通过精心设计的动作和讲述,展示了中国功夫的独特魅力,使观众对功夫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2.2 中国哲学思想的体现电影中的角色塑造和剧情发展也巧妙地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
例如,通过主人公阿宝与果汁商的对话,呈现了“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
同时,通过控制阴阳力量来引导自然能量的演绎,体现了道家哲学中的「阴阳平衡」的思想。
2.3 中国民俗文化的展示《功夫熊猫》中还融入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元素,如中国传统节日、龙舞、舞狮等。
这些元素在电影中以精美的动画形式呈现,使观众更好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第三部分:中国文化元素在西方动画电影中的影响3.1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功夫熊猫》作为一部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巨大成功的电影,通过将中国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故事中,促进了西方观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从_功夫熊猫_浅析中西方文化元素的融合_季岑

大 众 文 艺大144摘要:《功夫熊猫》中浓郁的东方神韵让全世界的观众都为之惊叹,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各国观众的共鸣,在于它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价值观结合起来,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融合,对中国动画创作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功夫熊猫》;中国元素;美国精神;文化融合2008年夏,梦工厂推出了动画大片《功夫熊猫》, 此片在全球一经放映就引起轰动,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2010年《功夫熊猫2》再一次席卷全球,创造了票房奇迹。
影片中浓郁的东方神韵,绚丽的视觉效果以及极富娱乐的故事情节让全世界的观众都为之惊叹。
有人说相对比《花木兰》而言,《功夫熊猫》中的中国元素已经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由外在的形式而深入到了对思想、意境的把握和体现上;也有人说《功夫熊猫》事实上是一只披着中国外衣的美国熊猫,强势贩卖的依然是典型的美国精神、西方价值理念。
通过对这部影片的分析,我个人认为《功夫熊猫》所展现的是“中国元素”加“美国精神”,是好莱坞又一部中西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的成功作品。
一、影片中的中国元素从造型上来讲,影片拿中国特有的国宝大熊猫作为主角,讲述的是身形肥胖、行动迟缓、心地善良的小人物大熊猫阿宝在阴差阳错之下, 成了一个武功高强的武林高手, 最终成为拯救和平谷的大英雄的故事。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功夫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把这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不仅代表着中国的国家形象而且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形象。
影片中的配角比如蛟虎、灵蛇、金猴、螳螂、仙鹤五大高手是中国武术中五禽戏的卡通形象化。
利用动画片的拟人化优势,五大护法将中国功夫里虎拳、蛇拳、鹤掌、蛇形刁手、螳螂拳等武功招式的动物原型表现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
①影片在场景画面上更是将中国元素运用到了极致,影片中无论是“凤凰城”中的四川民居、店铺、红色灯笼,卖豆腐、卖面条的中文招牌;还是以青城山山门为原型创作的熊猫阿宝练功住的和平谷寺庙的山门;或是反派沈王爷居住的带有中国传统建筑造型风格的宝塔,都无形中拉近了与中国观众的距离。
《功夫熊猫》中的中西方文化

《功夫熊猫》中的中西方文化《功夫熊猫》中的中西方文化2008年和2011年,好莱坞先后推出了两部颇具中国特色的动画大片《功夫熊猫》,该片在全球创出过亿的惊人票房。
席卷全球的两部《功夫熊猫》让世人在捧腹之后,对片中的中西文化交融议论纷纷,尤其在中国放映后所引发的争议更是耐人寻味。
近几年来,诸多大热的好莱坞影片不仅都出现了中国元素,甚至将中国元素作为卖点,其中《功夫熊猫》系列电影的成功尤为典型。
首先,这部动画大片是好莱坞近几年来做得中国味最十足的一部影片,除了有中国功夫之外,还有中国江南村落式的建筑,以及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美食......大量运用具有鲜明中国标识的文化符号,是两部影片得以在全球热映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中国观众来说,"功夫"令人联想起"拜师学艺"、"侠客"和"武功秘籍"等字眼,"中国功夫"作为西方观众最为好奇的中国元素,始终贯穿整部影片。
乌龟大师和浣熊师父算是整部影片中最中国化的角色了,乌龟大师耍太极,浣熊师傅在树下吹横笛,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东西。
除此之外,熊猫耍长棍,孔雀的扇子功,螳螂针灸为熊猫疗伤,大龙用不倒翁练功,勇猛五将对应的中国功夫猴拳,蛇拳,虎鹤双形和螳螂拳,还有极其精彩的乌龟大师羽化成仙和黄包车大战等各种打斗场面都具有浓厚的中国味。
其次,影片中的环境也清晰地展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
在《功夫熊猫Ⅰ》中,故事的背景是古代中国一个极具特色的山谷--和平谷。
在这个美轮美奂的世外桃源里,映入眼帘的全是中国式的建筑,蓝天白云下的古典亭台楼阁,蜿蜒的上山石级、阴阳八卦图、倒挂的福字、剪纸、皮影、丝绸、汉服、灯笼、鞭炮、穴位图、牌坊、宫殿、庙宇、占卜、吊桥、蟠龙柱、宽窄巷、集市、面馆、包子、筷子、青釉碗、麻婆豆腐、黄包车、四人轿、龙船、舞狮、针灸等,制作人浓墨重彩地渲染出一派中国背景气氛。
《功夫熊猫4》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功夫熊猫4》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随着《功夫熊猫》系列电影的成功,宝莱坞工作室近日宣布将推出《功夫熊猫4》,这一消息立即引起了全球影迷的热议。
这部电影不仅将继续讲述熊猫“阿宝”的故事,更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本文将从动画形式的表现、人物角色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设计等多个方面来探讨《功夫熊猫4》中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一、动画形式的表现在《功夫熊猫4》的制作中,导演们将继续沿用西方卡通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的手法,让观众们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比如,电影中将会出现舞狮、龙舞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同时又会融入西方卡通片中常见的夸张表情和搞笑场景。
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既展现了东方文化的庄重与华丽,又融入了西方文化的幽默与活泼,让观众们在欢笑中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之美。
二、人物角色的塑造《功夫熊猫4》中的角色塑造也是文化交融的重要体现。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将会看到一些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角色,比如曾经的恶龙“泰龙”将变身成中国风格的反派角色,他身着传统侠客服装,善使中国传统武器,通过他的形象塑造了一个充满神秘感和令人敬畏的中国反派形象。
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也将在角色塑造上得到体现,例如在电影中会出现一位独特且具有西方魔幻风格的英雄角色,他的形象与东方的熊猫们形成强烈的对比,展现出了东西方文化在人物角色塑造上的碰撞与交融。
三、故事情节的设计电影剧情的设计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一个重要环节。
《功夫熊猫4》将通过讲述一个融合东西方元素的故事,进一步展现文化的不同,同时也展示了文化在碰撞与交流中的碰撞和相互影响。
故事中可以设想,东西方的功夫高手们因为某种原因相聚一堂,他们在共同的目标下展开对决和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东方传统的功夫与西方的战斗技巧不断交流与碰撞,共同发掘出新的招式和战术。
通过这样的故事情节,电影传达了东方和西方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并催生出创新的理念。
总结《功夫熊猫4》的制作将以动画形式展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浅析电影《功夫熊猫》中西文化的融合

浅析电影《功夫熊猫》中西文化的融合1 国际贸易术语通则的语言特色及实务操作2 透过中西广告看中西文化差异3 性格决定命运--简爱和苔丝之间的比较研究4 从美剧《绯闻女孩》看美国社会的享乐主义5 论《金银岛》的主题思想6 浅析霍桑《胎记》中的象征手法7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8 嘉莉妹妹:美国梦的破灭9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婚恋观10 对和谐世界的向往——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紫色》中女主人公西丽11 神话原型批评视角下的《大卫科波菲尔》12 高中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13 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中的魔幻意象的审美透视14 中英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对比研究15 《雪花与秘扇》中的姐妹情谊分析16 社会语言学框架下的美国俚语分析17 中美网络征婚广告中的文化差异18 英语谚语中的修辞手法分析1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城市中的梦想20 《安娜卡列尼娜》的圣经原型探究21 浅析汉语成语英译中的文化缺失现象及应对策略22 浅析《动物庄园》中的象征主义23 夏洛特•柏金斯•吉尔曼《黄色墙纸》中的象征手法24 论电影《飘》与文学原著的差异25 《喜福会》中的男性主义的解构26 论《珍妮姑娘》中造成珍妮悲剧的原因27 电影《激辩风云》中美国黑人社会地位的分析28 冲突与融合:《喜福会》中的象征主义29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异化形象30 英语商业法律文本特点及其翻译31 从电影《饥饿游戏》看美国人的竞争与合作意识32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33 艾达的成长--《冷山》分析34 农家女--人性美的体现与社会罪恶35 B BS论坛语言话轮转换特征分析36 《雾都孤儿》中奥利弗的人物性格分析37 英汉颜色词“紫色”的对比研究38 凯特•肖邦《懊悔》中的婚姻观探析39 中英动物词文化内涵比较及其翻译40 伯克和穆勒散文中的自由观念的对比解读41 从中美丧葬习俗看其宗教因素42 从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唐顿庄园》中会话开始的不同方式43 “迷惘的一代”的个性: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44 浅析英汉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45 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46 《最蓝的眼睛》中的女性主义47 《欲望号街车》中的意象分析48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性格的转变49 合作原则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人物性格分析50 浅析英语否定的语义表征及语用情景51 《汤姆叔叔的小屋》和《飘》中黑奴境遇的对比研究52 交际教学法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53 英汉方位词序的比较研究54 浅析《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露西的精神旅程55 商标翻译的重要性56 论小说《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的神话原型:溯源、嬗变与解读57 浅谈交际意图的动态变化58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象征意义59 比较文化视野下的花木兰—解析国产电影《花木兰》与迪斯尼动画《木兰》60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关于中英酒文化的解析61 中英禁忌语的文化差异分析62 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63 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中“怪兽”内涵解读64 欧亨利与马克吐温写作手法的对比研究65 英文电影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66 论超人梦在《马丁伊登》中的破灭67 比较中西方魔幻影视中英雄观之异同——以《哈利波特》与《西游记》为例68 《瓦尔登湖》中的不和谐之声69 《奥赛罗》中象征载体的运用70 英汉习语中动物词意义的跨文化研究71 浅析西方文化与西方广告语言的关系72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73 《夏洛的网》的主题探究74 论《好人难寻》中的暴力与死亡75 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76 罗尔德•达尔《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童话元素77 斯坦贝克《人与鼠》的美国梦分析78 小学英语教材中文化意识的体现分析与反思79 《雾都孤儿》的写作风格80 英语姓名的文化内涵探究81 浅析北京旅游材料的翻译技巧82 论奥斯卡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83 解析《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84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策略的案例研究85 从异化和归化角度看商务合同翻译86 从《七宗罪》看美国文化中的宗教情结87 中美健康公益广告文化差异对比研究88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看张爱玲译作的译者主体性——以《怨女》为例89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语言学特征90 英语中缀研究91 网络用语的特点及其翻译92 浅析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现象93 《西敏大寺》两种汉译本对比研究94 英汉政治演讲语篇中人称指称对比分析95 浅析劳里·哈斯·安德森《不再沉默》中的梅琳达形象——成长小说视角下的解读96 从美剧《摩登家庭》看美国文化的包容性97 论英文书名汉译98 多元文化背景下《女勇士》中女性形象分析99 浅析电影《功夫熊猫》中西文化的融合100 礼貌原则下英汉称赞语的比较分析。
从电影《功夫熊猫》看中西方文化差异.doc

从电影《功夫熊猫》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近年来,随着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分析电影逐渐成为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
中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差异,如价值观、集体感、隐私权等,这些差异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国际荧屏上,好莱坞拍摄的动画片《功夫熊猫》成为国际舞台上的又一佳作,其中以中国题材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国际电影行业中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同时也引起了国人对于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的思考和反思。
因此,在当今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分析电影中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可以让我们在丰富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升华,并吸收国际上的新理念和新思维,使我国永驻于国际舞台之上。
一、介绍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迅速前进,当今国际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便是全球化趋势蔓延,继而广泛地对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渗透,不同的国家和社会环境导致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繁衍。
一个国家的文化象征着其历史、政治甚至国民的整体发展和历程,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意义。
事实上,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的文化,其本身都存在自身的精华和糟粕,而中西方文化的显著差异是通过对自然环境、思维模式、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多方面来予以实现的。
矛盾又统一的中西方文化或是针锋相对,或是结合相容,都可以从另一种文化的保护下得以理解。
在多元化的国际大潮中,只有正视和接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在国际的洪流中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使我国的电影事业不断完善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以实现自身的本质飞跃。
正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建立在各自的环境和土地上,自称体系迥然不同,导致两种文化背景也大相径庭,使得中西方文化在对价值的追求观念上和伦理的取向上别有一番不同的味道,而中西方现实人格的差异也在长期的文化背景下大异其趣。
总而言之,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存在于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基础上,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树立人们的文化系统和文化价值,从当今电影文化中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更好地对中西方文化理解和解释,也会对我国的电影事业起到推进的现实作用。
论《功夫熊猫》中中美文化的融合

论《功夫熊猫》中中美文化的融合摘要:西方艺术家以电影为载体,以中国功夫和熊猫为主题核心,通过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领悟,糅合众多中西方文化元素,在《功夫熊猫》中展示了当代文化的融合共生。
关键词:《功夫熊猫》;中美文化;融合一引言《功夫熊猫》讲述的是面馆服务生大熊猫阿宝,梦想成为拥有盖世武功的侠士的故事。
它在展现“每个人通过奋斗都能成为英雄”的美国梦理念的同时,也倡导了“邪不压正”的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二《功夫熊猫》中中国文化的体现《功夫熊猫》的创意源自中国艺术的元素,如庙宇、柱子、山水、太极、庙会、针灸都是典型的中国符号。
动物们吃的是面条包子用的是筷子;除了主角阿宝之外,大到山水,小到瓷器,卷轴、汉服、牌坊等,对中国元素的刻画细致到了极点。
作为智慧的象征,乌龟大师去世时化作一片桃花,将中国道士得道时的“羽化登仙”诗意地展现在银幕上,显示出作者对中国文化的尊敬。
中国的道家精神影片中塑造了乌龟与浣熊、阿宝与太郎两组相对的元素,以剧情中两组力量的对比论证了“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许多台词也可以精确地对应到哲学文字。
“你的思想就如同水,我的朋友,水波摇曳时,很难看清,不过当它平静下来,答案就清澈见底了。
” 乌龟仙人说了这许多,老子只道一句“浊以静之徐清”。
乌龟:看着这棵树,我不能让树为我开花,也不能让它提前结果。
师傅:但有些事情我们可以控制,我可以控制果实何时坠落,我还可以控制在何处播种,那可不是幻觉,大师。
乌龟:是啊,不过无论你做了什么,那个种子还是会长成桃树,你可能想要苹果或桔子,可你只能得到桃子,那个种子还是会长成桃树。
乌龟和浣熊的这大段对白,正是论证了老子的“道法自然”,万物依存的法则是自在天成的,不会以人为之力改变;同样的意思老子还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阿宝的鸭爸爸经营着一家面馆,阿宝一直都很好奇爸爸的汤面秘方何在,后来,爸爸说出的平凡的真理“我的汤面秘方,就是什么都没有”,即没有秘方就是最好的秘方。
解读《功夫熊猫》的中西文化融合

解读《功夫熊猫》的中西文化融合《功夫熊猫》是一部充满东方神秘和西方幽默的动画电影。
影片中既有中国武术、哲学和文化经典,也有西方电影的幽默元素。
本文将从中西文化融合的角度出发,探讨《功夫熊猫》这部电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功夫文化的传承影片中主角——熊猫波(Po)是一个胖胖的、慵懒的小动物。
他因为对武术的热爱,偶然成为了师傅——龟仙人的弟子,接受了他的教诲,最终战胜了魁札和他的霹雳军团。
这个故事充满了中国武术文化的烙印。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武术在电影中被深入挖掘。
无论是武术的哲学理念,还是手法动作的描绘,都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的神韵。
在这场文化融合的盛宴中,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国功夫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迷人之处。
中西文化的互相借鉴影片中除了展现中国武术文化之外,还有不少西方幽默元素的运用。
例如,在第一场木兰杯比赛的组队环节中,波和其他四名主角一同参与了筛选。
这里用到了“美装”,将主角的形象塑造得更加好玩。
理解两种文化的魅力,完全不必一个固执于东方文化不接受西方文化,或是另一个认为西方文化好、不需要东方文化的立场。
正是因为《功夫熊猫》依托于中国武术文化的基础之上,将西方幽默元素浸入到电影中,才让中西方文化大大地融合得更加自然。
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在电影中,主角波是一个非常有爱心和勇气的角色。
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勇气和仁爱。
这对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至关重要。
同时,《功夫熊猫》还强调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观众切实感受到一个社会文化如何凝聚人民的力量,传承更壮大着中国文化。
结论在《功夫熊猫》这部电影中,中西文化的融合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不仅是因为影片兼有东方和西方的元素,也是因为电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东西方文化的结合或许是一个长期并且充满挑战的过程,但是,走在这条道路上必将让我们获得新的视野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
大144
摘要:《功夫熊猫》中浓郁的东方神韵让全世界的观众都为之惊叹,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各国观众的共鸣,在于它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价值观结合起来,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融合,对中国动画创作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功夫熊猫》;中国元素;美国精神;文化融合
2008年夏,梦工厂推出了动画大片《功夫熊猫》, 此片在全球一经放映就引起轰动,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2010年《功夫熊猫2》再一次席卷全球,创造了票房奇迹。
影片中浓郁的东方神韵,绚丽的视觉效果以及极富娱乐的故事情节让全世界的观众都为之惊叹。
有人说相对比《花木兰》而言,《功夫熊猫》中的中国元素已经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由外在的形式而深入到了对思想、意境的把握和体现上;也有人说《功夫熊猫》事实上是一只披着中国外衣的美国熊猫,强势贩卖的依然是典型的美国精神、西方价值理念。
通过对这部影片的分析,我个人认为《功夫熊猫》所展现的是“中国元素”加“美国精神”,是好莱坞又一部中西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的成功作品。
一、影片中的中国元素
从造型上来讲,影片拿中国特有的国宝大熊猫作为主角,讲述的是身形肥胖、行动迟缓、心地善良的小人物大熊猫阿宝在阴差阳错之下, 成了一个武功高强的武林高手, 最终成为拯救和平谷的大英雄的故事。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功夫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把这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不仅代表着中国的国家形象而且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形象。
影片中的配角比如蛟虎、灵蛇、金猴、螳螂、仙鹤五大高手是中国武术中五禽戏的卡通形象化。
利用动画片的拟人化优势,五大护法将中国功夫里虎拳、蛇拳、鹤掌、蛇形刁手、螳螂拳等武功招式的动物原型表现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
①
影片在场景画面上更是将中国元素运用到了极致,影片中无论是“凤凰城”中的四川民居、店铺、红色灯笼,卖豆腐、卖面条的中文招牌;还是以青城山山门为原型创作的熊猫阿宝练功住的和平谷寺庙的山门;或是反派沈王爷居住的带有中国传统建筑造型风格的宝塔,都无形中拉近了与中国观众的距离。
片中大量融入了四川成都的代表性元素,麻婆豆腐、担担面、火锅等极具地方特色的美食与川西民居风格为主的古建筑融合在一起,宛如一部中国风光宣传片。
此外,《功夫熊猫》中处处蕴含着中国文化,仅从片名我们就能看到浓郁的中国情结,作为中国的国宝,熊猫是国际动物保护基金会的标志,它的形象深受全世界的喜爱;“功夫”是众多老外眼中中国文化的精髓,甚至成为中国印象的代名词。
所以二者的结合不仅是典型的中国形象的代表,而且颇具时尚价值和市场潜力。
二、影片中的美国精神1.人物的美国式性格特征
影片中阿宝的形象是地道的中国特色,但是在性格方面却具有典型的美国特点,精力旺盛、随时享乐、幽默耍宝的个性在阿宝身上凸显的淋漓尽致,阿宝有着“善”和“正义”的潜质,而这些正是美式成长剧主人公所需的要素,此外,阿宝的表情与动作也相当具美国特色,挤眉、弄眼又撇嘴,美式“坏小子”的丰富且夸张的表情再加上其饶舌搞笑的时尚语言,搞怪的表情和动作时时让观众爆笑。
譬如,影片开头阿宝起床,努力了三次都没有反跳起来,起床后要和窗台上的玩偶对话,用了10秒钟的时间就对着窗台上的“盖世五侠”做了十几个表情动作,扔飞镖一次没成功再来一次,最后捡起飞镖连滚带爬的下楼。
这一连串的动作与表情在影片开场的几秒钟内就让观众捧腹大笑,我们在阿宝这个人物身上看到了典型的美国式幽默。
2.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
《功夫熊猫》中的阿宝是一个典型的美式英雄形象,没有英
俊潇洒、玉树临风的身材,更没有天资聪颖、德才兼备的资质,他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小人物,跟随义父经营着一家面馆,天生懒惰,有着肥胖的橄榄形身材,嘴巴总是喋喋不休,而且还是个爱幻想、爱做美梦的理想主义者。
这个造型似乎与我们传统印象中的英雄形象相差甚远,但是这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却最终成为了大英雄,这正是好莱坞商业片“放之四海而皆准”且屡试不爽的剧情模式。
美式英雄主义崇尚的不一定是完美无缺、风光无限的崇高形象,相反更喜欢塑造一些被赋予英雄使命的普通人,在普通人身上挖掘英雄的潜质,让小人物最终实现了英雄梦。
个人英雄主义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好莱坞很多影视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个人英雄主义的影子,这种文化的形成与美国社会强调的自由与独立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影片中的阿宝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刻苦训练,最终凭借一己之力打败了反角泰狼,拯救了整个村子,成为神龙大侠,这就是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
此外,影片中阿宝成为英雄的命运是注定的,这表明美国文化中,英雄往往是命中注定的,即所谓的“英雄决定论”。
3.美国式的幽默性
幽默性是好莱坞商业动画的独特魅力之一,美国动画电影有其独特的魅力,其中幽默性就是它最具代表性的一大特征,我们在欣赏美国动画作品的同时深深地被这种美式夸张与幽默所折服。
这种美式幽默是通过视觉元素——造型、性格,听觉元素——语言、配乐,以及戏剧性的情节来阐释的。
美式幽默在《功夫熊猫》中随处可见。
阿宝天真烂漫、口无遮拦、任性任情、可爱无比,他的武功天赋竟由他的食欲激发出来,不论是偷吃曲奇饼的尴尬场面,还是用筷子抢包子的打斗片段,都让观众捧腹大笑。
开篇的时候为了上山看武林大会,摔上山,撞城墙,最终从一个狗熊摔成最后的英雄——神龙大侠,当他最后真正成为神龙大侠的时候,头顶的也不过是一口锅。
相比较深明大义、舍己为人的完美英雄形象,我更喜欢这个欢天喜地、丑态百出、顺其自然的阿宝。
三、结语
《功夫熊猫》将美式英雄观、个人英雄主义这些美国人推崇的精神文化内涵与中国元素融合在了一起,并佐以好莱坞惯用的美国式幽默,此番与中国文化的相融、相生,在中西两种不同文化元素的碰撞与融合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好莱坞动画正是采用这种借鉴他国优秀文化但不摒弃自身的精神内涵,把自己的精神文化潜移默化移植到每一部动画作品中的方法,让每一部动画作品都带有浓郁的美国风格,传承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
它的这一成功经验对于纠正中国本土动画盲目模仿日本、欧美,缺乏自身文化内涵的现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注释:
①向琼.从电影《功夫熊猫》析中国传统文化[J].出国与就业 2011.06.参考文献:
[1]何宇.论异域文化元素与好莱坞商业动画造型[J].现代商贸工业 2011.08.
[2]张翠玲 美国精神的中国化表达——《功夫熊猫2》给中国电影的启示 [J] 青春岁月 2012.04
[3]李兆军 中国文化在迪斯尼动画中的阐释[J] 电影文学 2011.09作者简介:
季岑(1984—),女,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助教,从事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教育。
王安霞,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责任教授、硕士生导师、视觉传达方向负责人。
从《功夫熊猫》浅析中西方文化元素的融合
季 岑1 王安霞2 (1.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江苏无锡 214000;2.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江苏无锡 214000)
文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