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力

合集下载

概念整合理论的阐释力及其应用

概念整合理论的阐释力及其应用
nln5由于lakoff建立认知隐喻理论的目的在于解决隐喻不是语言问题而是思维问题这一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所以其理论主要研究隐喻概念化中一般的常规模式以揭示人类的一般认识规律因此常规隐喻即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及本体隐喻是其主要研究对象以弄清表征在长时记忆中稳定的知识结构
第3l卷第5期
20lO年5月
哈尔滨学院学报
万方数据
第5期
沈莉:概念整合理论的阐释力及其应用
4.CIT和二语教学 束定芳指出:“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有着 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引和概念隐喻一 样,概念整合理论也为隐喻研究和认知研究开 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为二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方
法。
度看,中国诗词中的“意象”一词最早作为两个 独立的概念出现,本身就是一个复合空间。有 关诗词意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意象”这个 复合空间进行审美和文化特征的阐释,即古人 所谓的“托物言志”和“情景交融”,等等。合成 理论可以为研究“意象”产生过程中所涉及的 复杂的、不易觉察的认知活动。在人物历史典 故中,寓言故事常被借用来进行人物塑造,这两 者之间相关联系的建立也需要借助于合成空 间。另外CIT在解释汉语复合词、汉语俗语、歇 后语和幽默语言等方面也同样具有巨大的阐释 力,也有不少学者开展了上述各方面的研究。 概念整合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弥补了概念隐 喻理论的不足,提供了一个理论解释的统一框 架,同时也为研究大量的其他认知活动搭起了 一个统一框架。Fauconnier指出,以往的语言 学研究中共同的缺点是将语言分割研究。…各 分支的研究成果往往彼此不相容,研究方法的 不当妨碍了发现和建立互相联系的普遍原则。 他认为只有将各种各样的事实综合考察才能找 到统一性和一致性。概念整合网络在竞争性优 先原则的制约下可以解释大量语言现象与意义 构建过程:虚拟事实、事件整合、语法结构、概念 变化、文学与修辞创新,等等。在他看来,纷繁

解读概念整合理论

解读概念整合理论

虽然 概 念 整 合 理 论 中有 很 多 整合 网络 . 但 根 据 不 出 四种 整 合 网 络 : 简域 网 、 镜像 网 、 单域网和双域 网 ,
下 面 将 结 合 实 例对 这 些 网络 一 一 进 行 解 读
f 一) 简域 网
同 网 络 包 含 的 心 理 空 间 及 投 射 过 程 的 不 同 主 要 呈 现 输 人 空 间 存 在 几 方 面 的 相 同 之 处 即 可 . 如 同 一 个 人
含义 : 两 艘 轮 船 进 行 比赛 , 轮 船 A领 先 于 轮 船 B , 通 过 比较 两 者 的具 体 过 程 可 以找 出轮 船 B落 后 的具 体 阶 段 从 而分 析 其 原 因 找 到 提 高 速 度 的 有 效 方 法 再 如
和整 合 空 间 类 属 空 间 . 亦称为共有空间 . 是 把 两个 输 人 空 间 共 同 的信 息 和 框 架 进 行 跨 空 间 映 射 而 形 成 的
路 线从 中 国驶 向美 国却 突 破 了 记 录 只用 了 1 O天 显 然 我 们要 得 到 的信 息 并 非 句 子 的表 面含 义 . 而要 是 获
取 深 层 含 义就 要 借 助 镜 象 网 进 行解 读 在 这 句 话 中 可
来说 . 它 是 心 理 空 间 理 论 的延 伸 . 是 概念隐喻理 论 的
在 简 域 网 中 的 两 个 输 入 空 间 中 一 个 空 间 只 有 元
补充 与完 善 . 是 为 了解 决 这 两 者 不 能 解 释 的 现 象 而 发
展 起 来 的
以构 建 的 整合 网络 是 :两 个 输 入 空 间分 别 为 1 9 9 5年
轮 船 A 的行 程 和 2 0 0 0年 轮 船 B的 行程 : 类 属 空 间 为

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L概念整合理论是心智空间理论的进展,心智理论是两个或多个空间合并而产生的层创(novel)推理。

映射(mapping)被用来建立和开发概念整合的处理过程,对背景学问的激活。

概念整合过程可以把真实的东西、虚构的东西、意像中的东西概念化;概念整合模型中生成的推理经常可以引导概念化者的学问基础和推理力量产生变化。

概念整合理论是建构混合认知模型的理论。

(前言)2 .概念的体验性:人类生存在客观世界中,当人们把客观世界的对象范畴化、概念化时才形成了概念,概念公开于人的思维中,通过认知过程概念可以被符号而形成语言系统。

概念是人熟悉世界的产物,是对事物本质的反应,是对一类事物进行概括的符号表征。

(赵艳芳2001:81)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情以物迁,辞以情发J (物色)“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句,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情采)“故形立则章成矣,发声则文生矣。

”(原道)“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

”(诠赋)“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体性)这段文字说明客观世界作用于心,心生言、言生文。

概念是体验的,是经过心智加工的,体验越深,概念的印象也就越深。

(例如:911)概念来源于学问。

不同的学问范畴可归结为不同的概念。

人的心智会将详细的、体验的学问提升为概括的、抽象的概念。

概念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验的、凝练的表达,心智的体验加工是心智的体验加工是概念的终端产品,概念被视为熟悉科学的中心。

(Robert.A. Wilson z Frank.C. Keil, 2000:177)概念是通过阅历,特殊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力量而得到的。

(Lakoff& Johnson 1999:497)海德格尔坚持认为:“人类离不开概念,概念是阅历的一个组成部分,全部的阅历都是概念性的,是已阅历的概念。

"([法]马克・弗罗芒・默里斯,2004:68)“社会实践的连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人们在头脑里生成了一个熟悉过程中的突变(飞跃),产生了概念。

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及应用

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及应用

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及应用
概念整合理论被认为是一种解释个体学习过程的有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主要
用于探索人们识别、理解以及储存和记忆信息的过程与机制。

随着社会发展的迅速发展,
许多新的概念出现,人们对新概念和旧概念之间的整合注意程度也在增加。

作为一种复杂
的心理现象,概念整合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大的作用,人们通过找到新概念与旧概念之间的
关系,来建构一种完整的认知结构。

概念整合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来解释人们如何整合不同的概念,使过程更加可操作。

概念整合理论指出,个体接受新概念时,会根据现有的认知结构来组织和理解新概念,有
时会出现抵抗感,新认知结构和被替代的认知结构之间会有一定的冲突,如此一来,新概
念将不能很好地被理解和整合。

因此,有效的整合概念需要介入过程,使个体可以将新概
念转变为可理解的概念,概念的整合可以有效地帮助个体完成认知工作,充分理解概念之
间的关系。

概念整合理论主要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旨在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知识,建立情境下
的认知结构,整合知识要素,用以辅助学生开展综合能力的提高。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清晰
的认知架构来辅导学生,以确定学生理解新知识的必要条件,并使他们熟悉现有知识体系
中的关联关系,从而实现课程的有效整合。

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及应用在日常学习中被广泛使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发现、理解和记忆新知识的能力,解决概念混乱的问题,进而加快整体学习速度,促进学生较好的学习进步。

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1.概念整合理论是心智空间理论的发展,心智理论是两个或多个空间合并而产生的层创(novel)推理。

映射(mapping)被用来建立和开发概念整合的处理过程,对背景知识的激活。

概念整合过程可以把真实的东西、虚构的东西、意像中的东西概念化;概念整合模型中生成的推理常常可以引导概念化者的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产生变化。

概念整合理论是建构混合认知模型的理论。

(前言)2.概念的体验性:人类生存在客观世界中,当人们把客观世界的对象范畴化、概念化时才形成了概念,概念藏匿于人的思维中,通过认知过程概念可以被符号而形成语言系统。

概念是人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对事物本质的反应,是对一类事物进行概括的符号表征。

(赵艳芳2001:81)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物色)“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句,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

”(情采)“故形立则章成矣,发声则文生矣。

”(原道)“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

”(诠赋)“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体性)这段文字说明客观世界作用于心,心生言、言生文。

概念是体验的,是经过心智加工的,体验越深,概念的印象也就越深。

(例如:911)概念来源于知识。

不同的知识范畴可归结为不同的概念。

人的心智会将具体的、体验的知识上升为概括的、抽象的概念。

概念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验的、凝练的表达,心智的体验加工是心智的体验加工是概念的终端产品,概念被视为认识科学的中心。

(Robert.A. Wilson, Frank.C. Keil, 2000:177)概念是通过经验,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

(Lakoff& Johnson 1999:497)海德格尔坚持认为:“人类离不开概念,概念是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有的经验都是概念性的,是已经验的概念。

”([法]马克.弗罗芒.默里斯,2004:68)“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人们在头脑里生成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飞跃),产生了概念。

概念整合理论对台州熟语意义构建的认知分析

概念整合理论对台州熟语意义构建的认知分析
方 言 中 的 熟 语 才 真 真 正 正 是 千 百 年 来 汉 民族 经 验 和 智 慧 的 释 各 种 语 言 现 象 , 如 隐 喻 、转 喻 、 虚 拟 句 、 指 示 代 词 、语
结晶。 法结构等。 F a u c o n n i e r 与T u r n e r  ̄ ] 建 的概 念 整 合 理 论 中 的 “ 概念 概 念 合 成 一 共 包 括 四个 相 互 联 系 的心 理 空 间 : 两 个 输
阐述 ,其宗 旨是试 图揭示言语 意义在线 构建背后 的那座认 知 冰 山 。本 文 以台 州 方 言 中 的熟 语 为 研 究 对 象 , 运 用 概 念
整 合 理 论 , 分 析 台州 人 民脑 海 中存 在 的地 方 熟 语 意 义 的 心 理 表 征 ,进 而探 讨其 背 后 动 态 的 意义 构 建 过 程 。 二 、 台州 熟 语 与概 念 整 合 理 论 ( 一 )台 州 熟语 熟 语 用 简 短 但 富 有 地 方 特 色 的语 言 来 反 映 富 有 哲 理 、 耐 人 寻 味 的 道 理 ; 它 是 一 种 特 殊 的 语 言 形 式 ,是 我 国 民 间 最 为 宝 贵 的 语 言 文 化特 色 之 一 ; 它 反 映 了 汉 民族 的 思 想 内
主 要 集 中 在 熟 语 特 征 及 翻 译 、 中 西 方 熟 语 的 比较 、 熟 语 的 用 在 线 的 、 动 态 的认 知 模 式 来 构 建 意 义 。它 是 人 类 进 行 思
分类及 其中 的隐喻等 ,且着 重宏观层面研 究 ,鲜有 涉及微 维 和 活 动 , 特 别 是 创 造 性 思 维 和 活 动 时 的一 种 认 知 过 程 。 观层 面即方言 中的熟语 。方 言的历史 远于普通 话的历史 , F a u c o n n i e r( 1 9 9 7 、2 0 0 2 ) 指 出 ,概 念 整 合 理 论 可 用 来 解

概念整合理论下的网络流行语语义认知机制

概念整合理论下的网络流行语语义认知机制

概念整合理论下的网络流行语语义认知机制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日益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

这些流行语以其简洁、生动、富有创意的特点,迅速在社交媒体、聊天平台等网络空间中传播开来,成为了反映当代社会文化和心理状态的重要窗口。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也给语言理解和认知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深入探究网络流行语的语义认知机制,本文将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出发,对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传播和理解过程进行深入剖析。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语言理解和认知过程中的概念整合作用。

在网络流行语的语义认知过程中,概念整合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通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流行语如何通过对不同概念的整合和重组,形成新的语义表达,从而满足人们在网络交流中的特定需求。

本文首先将对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特点和分类进行概述,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观点,并探讨该理论在网络流行语语义认知研究中的适用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网络流行语的语义认知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

我们将总结研究成果,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和可能的应用领域。

二、概念整合理论概述概念整合理论,也称为概念混合理论或概念融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主要用来解释语言意义在线构建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该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法考尼耶(Gilles Fauconnier)和特纳(Mark Turner)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并在随后的研究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在于“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的构建。

整合空间是一个动态的认知空间,它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匹配(Partial Mapping)将来自不同认知域的信息进行有选择地提取和整合。

概念整合理论_浅析概念整合理论.doc

概念整合理论_浅析概念整合理论.doc

概念整合理论_浅析概念整合理论【摘要】概念整合理论遵循人类认知和把语义作为认知手段的普遍原则,这使它具有了描述形式多样的认知现象的能力。

文章分析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原理及优化原则。

该理论从篇章在线的角度分析意义构建,克服了隐喻认知机制中的不足,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多构性及语言的经济、灵活原则。

【关键词】概念整合;心理空间;意义构建概念整合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认知语言学理论,遵循人类认知的普遍原则,从新的角度研究意义构建的认知机制。

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将概念整合看作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它涉及人类日常生活的各方面。

一、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原理概念整合就是将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

最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式是由4个空间构成的网络:两个输入空间,一个合成空间,以及一个共有空间。

两个输入空间(input mental space)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被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共有空间(generic space)里;而同时,在这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合成空间(blended mental space)。

合成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形成层创结构(the emergent structure)。

这样,这四个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

一般说来,概念整合网络共有四种类型:(1)单一框架网络。

这是最简单的概念整合网络。

这种网络里有两个输入空间,里面包含要整合的信息,还有一个合成空间。

两个输入空间的其中之一包含了一个抽象的空的框架,而另一个输入空间里则没有框架,只有用来填充的成份。

(2)框架网络。

在框架网络里,概念整合就较为复杂一些。

框架网络里一般都有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合成空间和一个包含输入空间里共有抽象信息的共有空间。

(3)单向网络。

这其中有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但到了合成空间里就剩下一个组织框架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力
苏晓军、 张爱玲
一、概念整合理论的提出
认知语言学家们一直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 语境意义和语用功能 我们很 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语言分析活动的。在分析语言使用的实例时, 快就会发现, 任何一个话语的影响都会大大超出从语言中可以获得的全 部意义。话语意义是说话者从语言和非语言的暗示中积极构建出来的。 说话者的任务是结合各种不同信息以获得一个话语事件的总体意义。 那么, 人们在实际意义构建过程中又是如何使用语用信息和背景知 识的呢? 传统上认知科学家是用“ 框架” 解决这一问题的。不幸的是, 传统的 而人们的语言运用则是灵活多变的。概念整合理论 框架系统是静态的, ( 就提供了一种自然语言意义处理 ˇ ∰’ ˇ ˋ∯ ∰ ˇ ∑ˇ ∳∰ ∑ æ) 的极好方法。 概念整合就是将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 动。在认知科学里, 人们一直关注认知域之间的映现( 问题, 在 ∭’ ∳ ∰) ’ 这一领域已有大量文献。 近年来, 人们发现, 跨空间映现(∑‟ 仅仅是概念整 ‟ ‟ ∳ ∰) ’ ∭’ ’ 合的一个方面而已, 关于这一课题的现有研究成果都忽视了概念整合的 其他许多方面, 并进而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 ˋ ∰ ∰ ∳∑ ˋ ∑ ∰∑1 9 9 6 ; ) 。 : 1 9 9 8 ˋ ∯ ‟∰1 9 9 7 这一理论是建立在这样两个理论基础上的 ( ) ( 结 构 映 现 1 ‟ ˇ ∑ ˋˇ ˋ ∑ ∭’ ∳ ∰ )和 隐 喻 投 射 (∭ ˇ’ ∑ ∳∯ ’ ) , , 无处不在 在意义构建中起着关键作用 这是认知科学的一个 ∑∲ ˇ ∳∰ ’ 既定的基本观点; ( 能力, 这也是为许多认知科 2)人具有心理模仿( ∭∰ ˇ∯‟ ∳ ∭ˋ ∯ˇ ∳∰) ·2 7 1·
“ 并不是给名词一个简单的属性, 而是促使我们进行概念整合。这 ‟ ” 时有两个输入空间, 一个是“ 危险” 这一抽象框架, 另一个是小孩在沙滩上 玩。两个输入空间的整合产生了新的复合空间。在这个新的复合空间里 。“ 一词表示在 是小孩受伤这一虚拟场景( ˋ ∰ ˇ∑ ˇ ˋ∯‟ ∰∑ ∳) ‟ ” 虚拟的复合空间和具体的输入空间之间没有类比性。如果我们说 “ , 那是因为在虚拟空间里铁锹很锋利而在具体情景里铁锹 ‟ ˊ∯∳ ‟‟ ” 的锋利程度不足以伤人。 具体场景中的成分 (∯∭ ∰ ˇ ‟)可以分配不同的框架角色 (∑ ∭ 。如在“ ‟ ˊ∯∳ 一句中, 如果指铁锹伤害孩子, 那么孩 ∑∯‟) ‟‟ ” 子就是受害者; 如果指孩子弄坏铁锹, 铁锹就是受害者。 在“ 危险 ”这一框架里也有许多框架角色。 如在 “ ∲˙∯ ‟∑ 一句中, 珠宝既不是受害者, 也不是工具。这时的框架角色就是拥 ‟ ” , 有( 珠宝的主人是受害者。但如果我们把珠宝包起来, 我们 ‟‟ ‟ ∳∰) ’‟ “ ’∬∳ 。这时珠宝就是受害者。 就可以说, ∰∳ ‟‟ ” 在理解下面这些句子时我们也同样必须进行概念的整合: 4) ∑ ∳ ˊ ˇ‟ ‟ ’ . ) 5 ˊ ‟ ˇ ∑ ∳ ’. ) 6 ∳ ‟∳ ‟ ‟ ˇ. 还有一些涉及多重角色的更为复杂的例子, 如: 7) ∳ ‟‟ ∑ ∬ ‟ . 8) ∳ ‟∳ ∯ ‟ . 如果去超市买鱼, 金枪鱼的旁边可能有一块牌子, 上面写着: 9) ˇ ˋ ∰∳ ‟∯ ∰ ‟ . ’∳ 这句话表示捕金枪鱼时所用的方法不会伤害海豚。这些复合空间的 , 整合原则和上述的‟ ‟ ˇ ∑ ∳ ’是一样的。 “ 是一个很普通的英语单词。由此可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 ‟ ” 。 需要大量使用整合原则的 即使是一些表示颜色的形容词, 初看起来好 像无疑是指定具体名词的属性, 而事实上也是非组合性的概念整合( ∰∰ ) 。 如红铅笔可以指外面的木头漆 ∭’‟ ∳ ˇ ∳∰∯ ∰ ’ ˇ ˋ∯∳ ∰ ˇ ∑ˇ ∳∰ 成红色的铅笔、 包了一层红色塑料纸的铅笔、 红铅铅笔、 铅不是红的但铅 用来记载红 里含有某种化学成分能与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红色的铅笔、 ·2 7 3·
学家所证明了的 ( ∰ ‟∰ ∳ ∑1 9 8 3; ∰ ∭ ∰1 9 9 5; ˙ ∑ ˇ ɶ 。在概念结构理论中, 人的心理模仿能力会帮助人们阐释复 ∯ ∬1 9 9 6) 合空间, 而且可以运作于未必具有真实世界指称( ∑ ∯˙ ∑ ∯ ∑ ∑∰ ) 的心理空间。 那么, 什么是概念整合理论呢?简单地说, 概念整合就是将两个输入 ( ) 心理空间 ∳ 将两个 ∰ ˋ ˇ∭ ∰ ˇ∯‟ ’ ’ 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现匹配起来, 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到第三个空间, 即一个可以得到动态解释的复合 。跨空间映现利用输入空间里共有的图式 空间(∯∰ ∭ ∰ ˇ∯‟ ’ ) 或者发展其他的共有图式结构。这一共有结构包含在第四个空间 结构, 即所谓共有空间( ∰∑ 里。这四个心理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 ∳‟ ’ ) 接起来, 就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 ( ∰ ’ ˇ ˋ∯∳ ∰ ˇ ∑ˇ ∳∰例释
自然语言中一些很简单的结构都要依赖概念整合。比如说, 传统语 , , 言学认为 形容词是修饰名词的 形容词的作用只是指定名词的属性 ( , 因此在“ ˙∳ 一句中, 形容词 ∑ ˙∰的作用就 ∑’∑ ˇ ‟ ∑ ˙∰” ’ æ) 在于它指定了母牛的颜色。 但是让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比如, 一个小孩在沙滩上用铁锹玩, 这时我们可以说: 1) ∳ ∯∳ ‟‟ . ∳ ‟‟ . 2) 3) ‟ ˊ∯∳ ‟‟ . 这三句话的意思都是孩子不会受伤。因此, 我们可以说, 形容词的作 用并不是给名词指定属性, 而只是在我们头脑里唤起一个适合该名词和 ( ) , 。在我们这 该语境的场景 ‟ ∰∑ ∳ 或者说是一个抽象的框架(∑ ∭ ) 个例子里, ‟ 唤起了一个 “危险 ”框架。 在这个框架中,有受害者 ( 、 、 地点( 工具( 等。 ˊ ∳ˇ ∳ ∭) ∯ˇ ∳∰) ∳ ∰ ‟ ˇ ∑ ˋ∭ ∰ ˇ) 所以, 一方面我们有“ 危险” 这一抽象框架, 另一方面是小孩在沙滩上 小孩受伤”这一虚拟事件。 玩这一具体情景。两者整合就产生了一个 “ ·2 7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