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搜寻理论新进展

合集下载

劳动力市场理论解析

劳动力市场理论解析

劳动力市场理论解析劳动力市场是经济中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

在这个市场中,劳动者以各种形式提供自己的劳动力,而雇主则以工资或报酬来购买这些劳动力。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涉及到供求关系、工资水平、就业率等因素,并对整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以下将对劳动力市场的理论进行解析。

一、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决定工资水平和就业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供给方面,劳动者提供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人口结构、教育程度、技能水平等。

需求方面,雇主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取决于生产规模、技术需求和劳动力成本等因素。

供求关系的均衡决定着工资水平和就业率的稳定,供过于求会导致工资下降和就业率下降,需求过于供应则会导致工资上涨和就业率上升。

二、工资决定理论关于劳动力市场中工资的决定,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理论。

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工资取决于劳动者对生产的边际贡献,即雇主愿意支付的劳动力边际产品的价格;劳动力成本理论则从成本角度解释了工资的决定,即企业用来雇佣劳动力的成本;协议理论则认为工资是双方通过谈判达成的一种协议结果。

这些理论各有其优势和适用范围,解释了不同情况下工资水平的变动原因。

三、劳动力市场的刚性和弹性劳动力市场的刚性和弹性是影响市场运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刚性指的是劳动力市场在面临外部冲击时的响应速度和程度。

刚性较大的市场往往不容易适应经济变化,存在着工资不灵活和就业难以调整的问题。

而弹性则指的是劳动力市场对变动的敏感程度。

弹性较高的市场往往能够更快速地适应经济形势,提高就业率和调整工资水平。

四、劳动者的选择行为和就业市场劳动者的个体行为和选择对市场的运作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就业市场的存在使得劳动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就业机会,而劳动者的选择行为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

此外,个体的技能水平、教育程度、经验等也会对就业市场的竞争产生影响。

劳动者的选择行为和就业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运作。

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现状与趋势

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现状与趋势

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现状与趋势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劳动力市场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对于各国的经济增长、劳动力政策以及就业形势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现状与趋势进行探讨,旨在了解其发展动态以及对各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一、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现状1. 劳动力规模与结构全球劳动力市场的规模庞大,涉及到亿万人口。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数据,全球劳动力人口在过去十年中稳步增长,预计未来几十年仍将保持增长趋势。

与此同时,全球劳动力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制造业和农业劳动力逐渐减少,而服务业和知识工作者的比例不断上升。

2. 劳动力流动与移民全球化促进了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与移民。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倾向于移居到经济发达国家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同时,随着劳动力流动的增加,一些国家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需要通过引进外来劳动力来填补。

3. 技术进步与自动化技术进步和自动化的发展正在对全球劳动力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一些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需求逐渐下降,更多的工作正在被机器取代。

这对于劳动力市场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以适应新的工作需求。

二、全球劳动力市场的趋势1. 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凸显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全球劳动力市场正朝着更加知识化、技能化的方向发展。

具备高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劳动者将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而只具备基本技能的劳动者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

2. 弹性就业模式的出现弹性就业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事自由职业、远程办公等形式的工作。

这种趋势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使得劳动者能够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需求。

3. 跨国公司对劳动力市场的塑造作用跨国公司对于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的招聘和就业活动,推动了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带动了全球各地就业机会的发展。

劳动力市场搜寻理论和匹配理论评价

劳动力市场搜寻理论和匹配理论评价

劳动力市场搜寻理论和匹配理论评价作者:端木云霄来源:《时代金融》2014年第05期【摘要】搜寻理论着眼于解释现象,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的同时又有大量职位空缺;而匹配理论作为广义的搜寻理论的一大发展,更多地倾向于用数字表现这一搜寻匹配的过程,解决上述失业问题的目的性更加明显,也更能有效地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可以说,最初的搜寻理论更多地在进行理论分析,而匹配理论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相结合,摆脱了纯理论的桎梏,试图为人们的行为与政策实施提供指导,从而变为一种更加实用的理论。

【关键词】搜寻理论匹配理论劳动力市场均衡失业一、搜寻理论概述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流动是永续存在的,在职的人们可能会因为薪资等因素而去寻找更加理想的工作;每年,又有以毕业生为代表的大量新生劳动力流入劳动力市场,开始寻找工作;同时,退休的工人、经理人退出这个庞大的市场,留下了一些职位空缺,促使企业、单位寻找新的劳动力来填补。

但是,由于市场信息并不是完全充分的,劳动者又具有异质性,即使在职位空缺数量与失业人数均等的情况下,空缺与失业还是会并存。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以便更好地解决失业问题?工作搜寻,作为劳动力流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此现实条件下有了研究的必要性。

工作搜寻理论将搜寻行为划分为外部工作搜寻与内部工作搜寻两种情形。

对于外部搜寻,假设求职者对工资分布有着非常明确的认识,同时排除了在职搜寻。

它把“可接受工资”作为一个关键值,结合边际收益法则用来解释求职者是否接受工作的行为,并且分析了通货膨胀等因素对这一关键值的影响。

该理论还引入了雇佣成本以及工会力量这两大因素,比较全面地解释了内部工作搜寻的行为。

二、匹配理论概述匹配理论的核心是匹配函数,它被认为是一种“搜寻工具”,遵循规模报酬不变的规律,描述了空缺职位数、求职人数与匹配完成的职位数量的关系。

匹配理论致力于对一些变量如何影响失业进行定量分析,它的微观基础主要是协调失灵,求职者的异质性,不同市场的加总以及流量存量匹配。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拥有近14亿的人口数量。

其巨大的劳动力资源是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和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始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创新化升级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市场正在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劳动力市场的现状1.就业形势中国的就业形势总体良好,但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7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2%。

就业形势总体较好,但是仍然存在结构性失业、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

一些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难度仍然较大。

此外,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全球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也面临较大的困难。

2.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中国的劳动力素质越来越高,但还有提升空间。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教育水平逐渐提高,城市和农村居民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然而,由于产业升级和技术变迁的加快,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也需要不断提升和完善。

近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缺乏高技能人才已成为不少企业的难题。

3.收入差距中国的收入差距在过去10年间呈逐步扩大的趋势。

一方面,我国不同地区之间民生水平差距较大,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与内陆、西南、西北地区相比收入差距较大;另一方面,收入差距还存在于不同的收入层次内。

高收入人群正在享受更高的薪水、更好的福利待遇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而较低的收入群体却在低收入的压力下苦苦挣扎。

二、劳动力市场的未来趋势1.失业率稳定未来几年,中国的失业率将稳定在较低的水平。

尽管新的经济形势带来了就业形势的不确定性,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和各地区各部门的协调努力,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将能够保持稳定。

2.外部压力未来几年,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将受到外部压力的影响。

2024年劳动力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劳动力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劳动力市场分析现状引言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国家经济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和个人更好地了解就业形势、人才供需情况以及工资水平等关键信息。

本文将对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劳动力市场概述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劳动力供求交易的市场。

目前,全球劳动力市场面临多种挑战,包括技术变革、全球化、人口老龄化等。

这些挑战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和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就业形势分析就业形势是劳动力市场中最关注的指标之一。

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的就业率总体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就业形势差异较大。

一些国家面临着高失业率和长期就业困难的问题,而一些地区则呈现出人才短缺的情况。

人才供需情况分析人才供需是劳动力市场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才需求领域也发生了变化。

高科技行业、金融服务业和医疗保健等领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一些传统行业的需求则在逐渐减少。

工资水平分析工资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中直接关系到个人利益的重要指标。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工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些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普遍较高,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此外,不同行业和职位的工资水平也存在差异,高技术行业和管理岗位的工资往往更高。

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导致部分工作岗位的消失,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其次,全球化使劳动力市场更加国际化,人才的跨国流动增加了市场竞争性。

再者,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

未来趋势展望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将受到技术进步、全球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行业可能会面临转型和消亡,同时新兴行业和职位的需求将增加。

人才供给和需求的差距可能继续存在,对劳动者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搜寻摩擦市场:搜寻和匹配模型的进展及其应用

搜寻摩擦市场:搜寻和匹配模型的进展及其应用

搜寻摩擦市场:搜寻和匹配模型的进展及其应用一、引言阿罗一德布鲁范式是一种理想状态(斯塔尔,2(X)3),它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假设: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买方和卖方,买卖双方拥有商品价格和质量等方面的完全信息,市场交易可以无任何阻碍地瞬时完成,买卖双方无需经过搜寻过程就可以找到交易对手,市场总能达到出清的状态。

然而,现实中的市场并不能满足阿罗■德布鲁范式的理论假设。

在现实市场中,随时存在阻碍交易顺利达成的因素。

因此,买卖双方要达成交易,通常需要经历一个搜寻过程。

譬如在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雇主在寻找雇员, 另一方面雇员也在寻找雇主。

搜寻过程需要耗费时间和资源,即花费搜寻成本,这就是所谓的搜寻摩擦①(search frictions)o正因为如此,市场才会常常处于非出清状态,就像劳动力市场上同时存在失业和空缺职位那样的市场非出清状态。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戴蒙德(Peter A. Diamonds美国西北大学的戴尔•莫滕森Qh T. Mortensen)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cs)这三位经济学家对劳动力市场的非出清状况,即存在搜寻摩擦的市场进行了理论分析,极大地推动了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

因此,201()年1()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20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这三位学者。

瑞典皇家科学院称,这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取得者提出了分析搜寻市场的理论框架。

其中,戴蒙德奠定了该理论框架的基础,莫滕森和皮萨里德斯进一步扩展了该理论框架,将戴蒙德提岀的搜寻和匹配模型应用于分析存在搜寻摩擦情形下的价钱不同(prig dispersion)和经济效率,进展了基于搜寻和匹配模型的失业理论,而且运用该理论深切分析了失业的决定因素。

戴蒙德、莫滕森和皮萨里德斯能荣膺2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是因为他们的研究与现实经济具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其趋势分析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其趋势分析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其趋势分析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也日益显著。

本文就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其趋势进行分析,了解该市场的演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现状分析1.1 劳动力市场总体概况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包括城市和农村两个主要部分。

其中,城市劳动力市场较为发达,包括白领、蓝领、服务业等不同类型职业;农村劳动力市场则主要涉及农业和建筑劳动力等领域。

根据201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国的劳动力规模为9.69亿人,其中城镇劳动力为4.07亿人,农村劳动力则为5.62亿人,占总人口规模中的78.5%。

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规模仍然处于较高水平。

1.2 劳动力市场就业情况中国的就业情况近年来一直表现较为稳定。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数据,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与去年持平;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1万人,实现了计划目标。

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况同样较为稳定,主要涉及农业就业和建筑业就业。

从就业行业来看,中国的三大行业就业人数分别为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餐饮业。

这三大行业的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超过三成,表明中国的第二产业仍然是就业的重要支撑领域。

1.3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问题尽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总体规模巨大,但该市场的结构问题依然十分显著。

首先,城乡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巨大。

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大量的工薪阶层和高收入人群使得中等收入人群的数量相对较少,其就业稳定性也比较弱;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岗位则较少,农民的收入普遍偏低,失业和贫困风险较大。

其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劳动力过剩问题。

尽管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岗位数量不断增多,但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许多劳动力市场岗位变得供大于求,增加了个体失业的风险。

1.4 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人工智能是当前科技领域中最火热的话题之一,也是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影响最为深远的趋势。

第四章-劳动力市场

第四章-劳动力市场

(三)按照市场的竞争自由度划分
完全竞争市场 垄断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
(四)根据不同职业的收入水平划分
主要劳动力市场 次要劳动力市场
五、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劳动力市场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
(二)非经济因素
组织性因素 社会性因素 歧视因素
第二节 同质劳动力市场
一、均衡的劳动力市场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演变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起源
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起源有二个:
➢ ①约翰·穆勒(John·Mill)和凯恩斯——劳动力 市场具有非竞争性质。
此学说奠定了劳动力市场细化和结构化的基本概念。
➢ ②20世纪60 年代对美国城市劳工和贫困问题的研究, 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分析。
☞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在量上处于均等状 态,即变量均等; ☞决定供求的任何一种力量这时不具有改变现 状的动机或能力,即行为最优。
古典均衡:同时具有这两方面含义的均衡
2.现代经济学对均衡的理解
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均衡状态是指经济中各种对 立的、变动着的因素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 不再变动的状态。
S=f(W) D=f(W)
将劳动力供求曲线在同一图上重叠,用图4-1 可以说明静态均衡的形成。
图4-1 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在图4—1中,横轴为就业量L,纵轴为工 资率W,D为劳动力需求曲线,S为劳动力供给曲 线,对应于纵轴上的每一种工资水平,沿水平方 向做出一条直线,该直线会与劳动力供给曲线S 和劳动力需求曲线D相交,由交点向横轴作垂线 就会形成与其相对应的劳动力供给量与需求量。 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相交之处即 是均衡工资率we和均衡就业量Le
• 在失业U的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处于供大于 求状态,职业空位V则是求大于供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亮,彭璧玉1(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摘要: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是信息不完备的、有摩擦的。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劳动力市场搜寻理论为深刻理解有摩擦劳动力市场中的许多现象,如就业与失业、职位变动、工资分散等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用的分析框架。

本文总结了劳动力市场搜寻理论最新的研究成果――搜寻均衡理论。

搜寻均衡理论包括匹配模型和工资公告模型两个分支。

文章认为,将匹配模型和工资公告模型融合起来的综合性模型、不同工资机制下特定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效应的比较研究以及实证研究中如何准确衡量市场摩擦对工资分散现象的影响程度将是搜寻均衡理论未来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搜寻,职位匹配,就业与失业,工资公告,工资分散中图分类号:F241.2 文献标识码:ANew Developments in the Labor Market Search TheoryHuang Liang,Peng Bi-yu[Abstract]Real labor market is characteristic of 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friction. Labor market search theory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recent years,and it provides a useful analytic framework in explaining phenomena such as 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job alteration and wage dispersion in frictional labor market. This paper surveys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labor market search theory:search equilibrium theory,which contains two branches,matching models and wage posting model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future research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parts:first,matching models and wage posting models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all-round models;second,the effects of certain labor market policies under different wage determined mechanism should be comparatively studied;third,how to measure the effect of market friction on wage dipersion accurately should be deeply discussed.Keywords:labor market search,job match,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wage posting,wage dispersion研究领域:劳动、人口经济学1黄亮,男,1981年12月生,汉族,广东新会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4级劳动经济学研究生。

彭璧玉,男,1966年1月生,汉族,湖南双峰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工商管理系教授。

一、引言经典的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是在信息完备的,无摩擦的市场环境下运作的。

然而,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是信息不完备的、有摩擦的。

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完备和摩擦,是指劳动力供求双方发生的信息搜集成本以及由此引起的交易的延迟和耽搁。

因此,在信息不完备的、存在摩擦的市场环境下,劳动力市场理论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寻找满足劳动力供求双方个体理性和利益相容的交易模式。

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发展起来的搜寻理论,为加深对信息不完备的、有摩擦的劳动力市场的认识和理解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早期的劳动力搜寻理论主要研究在职位供给分布已知的假定下,劳动力供给方――劳动者对职位的搜寻行为,如搜寻密度、在职搜寻等等,它忽视了劳动力需求方――企业的雇佣行为对劳动者的职位搜寻行为的影响。

①针对这个缺陷,均衡搜寻理论把作为劳动力需求方的企业行为内生化,从而为分析企业行为对劳动者的职位搜寻行为的影响,进而为深入审视整个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

现有的均衡搜寻理论文献因其侧重点的不同而可以划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匹配模型”(matching approach),这类模型的目标是在一个理性的、面向未来考虑问题的个体的范式中解释劳动者流(worker flows)、职位流(job flows)和失业水平。

它的基本思想是,劳动力供求双方在匹配过程中存在双边摩擦,双方为克服市场摩擦而作出投资。

因此,职业创造流取决于失业劳动者和可获得的空缺职位的数量,以及劳动者的搜寻密度和企业的雇佣密度,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用匹配函数表达。

这类模型的主要侧重点是研究决定均衡失业水平的各种效应,这种效应是由市场摩擦促使劳动力供求双方为完成匹配而付出搜寻、雇佣、培训和其他与匹配相关的成本的投资而产生的。

第二类是“工资公告模型”(wage posting approach),这类模型主要论证的是在存在摩擦的市场环境中,工资公告机制可以实现社会最优的匹配,也会在劳动力市场均衡时产生工资分散(wage dispersion)的现象。

这类模型假定工资水平是在一个非合作博弈的环境下由企业设定的,劳动者直接搜寻特定工资水平的企业。

在这里,市场摩擦是指劳动者为了搜集关于工资出价的信息而花费的时间。

这类模型为解释与劳动者可观测的技能水平无关的工资差别现象提供了依据。

二、匹配模型1、搜寻、匹配和工资议价匹配函数是匹配模型中的关键部分,它描述的是一种投入产出关系,投入包括劳动者的搜寻活动和企业的雇佣活动,产出是失业劳动者和空缺职位成功匹配的速率。

现有文献中,匹配函数一般被定义为现存失业劳动者数量和空缺职位数量的函数(如Diamond,1981;Pissarides,1985),但也有少量文献(如Coles & Smith,1998)把匹配函数定义为新产生的未匹配劳动者流和未匹配企业流的函数。

匹配函数一般被假定具有规模不变的特征,在应用性文献中使用得最普遍的形式是对数线性形式或者科布•道格拉斯形式的匹配函数,Blanchard & Diamond(1989)的实证研究表明,科布•道格拉斯形式的匹配函数中表示失业劳动者数量的参数的弹性约为0.5。

然而,越来越多基于微观面板数据的研究(如Warren,1996)发现,匹配函数具有规模递增的性质。

②除了匹配函数以外,工资议价是匹配模型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Pissarides (1990)考虑了在不存在匹配生产率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劳动者和企业均是同质的,一次齐次的匹配函数决定新职位创造流(job creation flows),职位毁灭率(job destruction rate)外生给定,工资在劳动力和企业相遇后由纳什议价规则确定,企业创造职位空缺直到不存在任何增量利润为止的搜寻模型,他的分析表明工资水平、失业水平和空缺职位数量的均衡是唯一的。

劳动者失业收益的增加和劳动者对匹配剩余的分享份额的提高均会提高均衡时的工资水平和失业水平。

匹配生产率的提高会提高均衡时的工资水平和降低失业水平。

Mortensen & Pissarides(1994)把职位毁灭率内生化,他们的分析同样表明均衡是唯一的。

劳动者的失业收益提高意味着更多的职位会被毁灭和更少的职位会被创造,均衡时的失业水平会提高。

任何有摩擦的劳动力市场都因劳动者的搜寻行为和企业的雇佣行为而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外部效应,因为增加一个空缺的职位,一方面会增加企业搜寻劳动者填充职位的时间,另一方也会减少劳动者搜寻职位的时间,Hosios(1990)证明当这两种效应正好抵消时,搜寻均衡是社会最优的,他导出了搜寻均衡是社会最优的条件――“Hosios条件”,即当且仅当匹配函数具有不变的规模报酬特征以及劳动者对匹配剩余的分享系数等于匹配函数关于失业水平的弹性两个条件同时成立,工资议价是有效率的。

这个条件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在Mortensen & Pissarides(1994)的模型得到了保证。

在劳动力供求双方寻求匹配时,效用通常被假定是可以完全线性转移的,双方效用的得失在数量上是相等的。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如工作地点对于双方效用的影响至少就不存在完全的此消彼涨的关系。

因此,一些研究者探讨了不可转移效用的搜寻模型。

Burdett & Wright(1998)和Masters(1999)讨论了同质企业和劳动者的情况,这类模型的重要特征是匹配双方的支付是不完全相关的,他们均认为在劳动者对企业的最佳反应函数是对数凹函数时,均衡存在而且是唯一的。

Masters(1999)在Burdett & Wright(1998)的基础上假定工资水平在匹配前已被内生决定,他的主要结论是均衡工资水平低于最小化失业水平的工资水平,故法定最低工资的提高可以降低失业水平。

Eckstein & Wolpin(1995)根据美国年轻人劳动力市场经验的国家纵向调查1979-1986年的数据,把劳动者从学校毕业到找到第一份工作前的时间长度作为失业持续时间的衡量及其在该职位上可接受的工资水平作为工资的衡量,估计了搜寻―匹配―工资议价模型,他们把劳动者分为高中未毕业、高中毕业、大学未毕业、大学毕业等四组,发现各组失业持续时间和工资的差异主要源于组间职位接受率的差异,而不是组间不同的职位提供率;对于各组劳动者的教育回报的估计结果表明,组别间可接受的工资差异是教育回报的有偏差的度量,把黑人和白人在四个组中各自分离后,可接受的工资水平的平均差异大大低估了教育的回报,这些结果都是由于劳动者可接受的工资分布不是理论模型中工资出价分布的很好的替代物而造成的。

2、考虑匹配模型的几种不同的工资决定机制虽然工资议价机制是匹配模型的一个重要的工资决定机制,但是劳动力市场中还存在其他工资决定机制,在匹配模型框架下分析它们对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有着丰富的理论意义。

(1)集体谈判工资在集体谈判过程中,工会首先设定工资水平,企业根据工资水平确定就业水平。

在均衡搜寻理论的框架下,这种工资决定机制可以看作是企业在给定劳动者分享匹配剩余份额的工资契约下对职位的创造和毁灭的决策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