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与凝固教案(新版)沪科版

合集下载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教案_13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教案_13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固体熔化过程,概括总结出晶体、非晶体的熔化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述熔化、凝固的含义,说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总结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3)简述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4)说出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5)会查熔点表。

(6)简述物质熔化、凝固过程中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

2.过程与方法:(1)培养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自然界中物态变化的和谐统一及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培养热爱自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奥秘、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1.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

2.晶体的熔化现象。

3.运用图像揭示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的本质和内涵。

教学难点:1.冰的熔化实验。

2.根据实验数据和图像分析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是一种科学方法的训练,但在教学学习中,学生还未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因此建立温度轴与时间轴的对应关系,理解曲线所表达的物理意义较为困难。

3.用晶体熔化条件解释物理现象和问题。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自学讨论、探究学习。

教具:1.冰、松香的熔化和凝固实验。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冰、温度计、松香。

2.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

计算机、教学软件(包括8年级配套光盘)、录像、实物投影及大屏幕、。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前面学过了哪两种状态之间的变化?生:液态和气态师:物质由一种状态变化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为了让同学们能感受到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的和谐美,请同学们看一段VCD: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及正在消融的冰凌。

请同学们观察雪山和冰凌的变化。

生:雪山、冰凌变小了。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教案_9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教案_9
3、用一支原来示数为38℃的体温计,未经下甩,便去测量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当时气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
A、38℃;B、37℃;C、36℃;D、35℃
2、开始新课
学生回答、并举例:
提问:你知Leabharlann 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之间可以转化吗?
进行总结: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难点
试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具
烧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1、一、前提测评:
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性质制成的,把_______________规定为0℃,把___________规定为100℃。
下面我们先学习熔化与凝固
实验:课本10页
学生根据教师所给提示进行探究、寻找规律
给出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试验
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仪器安装、酒精灯的使用等()……进行试验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师生共同总结: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77表,记住冰的熔点。
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及图象。
板书设计:第二节熔化与凝固
一、物态及物态变化二、熔化及熔化特点和现象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 冰的熔点:0℃
三、凝固及凝固特点和现象四、常见物质的熔点
教学反思
补救措施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2)、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与凝固导学案沪科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与凝固导学案沪科版

第二节熔化与凝固【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熔化、凝固时的规律。

2.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3.应用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解决生活和自然界中的问题。

【学习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熔化、凝固的规律.【学习难点】应用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解决生活和自然界中的问题。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熔化熔点阅读教材P9~13内容,完成1~3题.1.实验:取适量的海波和石蜡放在两个试管中,分别插入正在加热的热水中,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开始,每隔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海波或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并记入下表.时间/min0123456…海波温度/℃石蜡温度/℃2。

根据上述数据分别在下面坐标图上描出点,画出图像。

,绘制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绘制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3.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分别总结海波和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中温度变化的特点.物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海波温度上升温度不变温度上升石蜡温度上升温度上升温度上升错误!阅读教材P13~14,完成4~5题。

4.黑龙江省北部最低气温曾经达到-52。

3℃,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液体温度计?这时还能使用水银温度计吗?答: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了。

常见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

因为水银的凝固点为-39℃。

此时该地区的温度低于水银的凝固点,水银已经处于固态,所以无法使用。

应该使用酒精温度计。

5.列举生活中的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的实例。

熔化吸热:夏天喝饮料时加冰而不直接加冷水。

凝固放热:北方的冬天,为了很好地保存蔬菜,在菜窖里面放几桶水。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1.超市里正在出售的海鲜周围要铺撒一层碎冰块,这是因为冰熔化时要__吸热__,但温度__不变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所以能起到保鲜的作用。

2.深秋,为避免树上的橘子在夜间气温骤降时被冻伤,果农经常在傍晚给橘子喷水,如图所示,虽然水在夜间结了冰,但橘子却没被冻伤,这是为什么?答:夜间气温骤降时,水降温直至凝固成冰,放出热量,使温度不会降得太低,所以没有冻伤橘子.当堂演练提升能力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九年级物理全册 12.2 熔化和凝固(第2课时)教案 (新版)沪科版-(新版)沪科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

九年级物理全册 12.2 熔化和凝固(第2课时)教案 (新版)沪科版-(新版)沪科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二节熔化与凝固第2课时凝固及其应用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物态的物资及其应用。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资的熔点、凝固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介绍了凝固点的概念,指出凝固过程会放热的特点。

最后,教材介绍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对熔化、凝固过程吸热、放热现象的应用。

3中招考点熔化和凝固图像的分析与判断,利用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的知识对生活和自然中的现象进行分析以及在这些领域的应用。

4学情分析对于本节教材涉及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是不能用理论的加以解释和说明,所以对于本课教学要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主,突出实验探究,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问题,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实验得出结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

不宜让学生死记教材中的概念、规律和结论。

学习目标1.能够表达凝固点的概念。

2. 能够读懂物体的凝固图像,通过对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理解,能够解释一些相关现象。

.评价任务1. 通过提问,学生能准确说出凝固点的概念2. 通过举例分析,学生能准确说出凝固图像包括的相关信息。

教材图12-25的“自制玩具”让学生感受到熔化吸热、凝固放热,为冰和石蜡在凝固过程中温度降低现象及原因。

评价过程学习目标二:能够读懂物体的凝固图像,通过对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理解,能够解释一些相关现象。

自学指导21.内容:P14迷你实验室自制玩具2.时间:【2分钟】。

3.方法:带问题看书4.要求:独立完成自学检测题自学检测1.如图,分析晶体和非晶体凝固的图像,完成下列问题(1)相同点: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都。

(2)不同点:①晶体凝固时,有一段时间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温度一直。

②晶体有固定的,非晶体没有固定的。

“某固体熔化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教案_12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教案_1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1.教材分析《熔化和凝固》这一节,教材首先以学生熟悉的冰变成水及水可以变成水蒸气等现象为例,让学生认识物态变化。

进而引入物态变化,引入熔化和凝固定义。

教材把探究海波的熔化规律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放在一起,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自然地将两者进行对比,可以较为方便的发现它们的区别,降低引入晶体和非晶体的难度,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材设计的这一探究活动要求明显高于前面的探究活动。

而且本实验是学生经历的较为完整的实验,在探究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教材安排这一较为成熟的探究活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观察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学情分析本章题目是《物态变化》,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常见的、很熟悉的物态变化现象,本节是在第一节温度的基础上,学习物态变化中熔化与凝固的相关知识。

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起点,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物理知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三维)1.知识与技能:(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实验探究归纳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总结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教案_17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教案_17

熔化与凝固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难点重点:试验探究熔化的规律。

难点:正确得出熔化的规律。

二、自主预习我们都知道物质存在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会发生改变。

比如: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就又变回了水。

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

那么,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都需要什么条件呢?不同物质变化时的规律是否一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在这种变化过程中的规律。

按照学习目标让学生预习课文内容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什么是晶体、非晶体,常见的晶体与非晶体有哪些熔化、熔点的概念实验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内讨论交流)三、展示交流各组学生就本节内容进行交流、合作,形成小组共识,推出发言人,采取口头、操作等多种形式展示本组对知识的理解,其他小组进行改正、补充。

老师给以及时指导、指正,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四、探究交流一、物态变化: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成冰是凝固,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铁等物质也能熔化。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有怎样的规律呢?实验:观察冰的熔化过程实验过程参照书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把结果记在书上指定位置分析现象并提问:在第一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冰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的?(答:冰是固态,温度升高)(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冰开始熔化?(答:B点)(3)在第二段对应的时间内,冰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冰加热?(答:冰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第二节熔化与凝固教案新版沪科版20181015342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第二节熔化与凝固教案新版沪科版20181015342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第二节熔化与凝固教案新版沪科版20181015342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了固体熔化时的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像表示出来。

【教学环节安排】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最佳解决方案创设情境春天来了,冰雪消融;冬天到了天寒地冻。

冰融化为水,水结成冰,在自然界中其他物质也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这两种变化。

教师趁机引出课题:第二节熔化与凝固教师展示图片,并说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趁机引出课题.自主学习自主学习题(见学案)自主学习题答案:1、固液吸液固放2、晶体非晶体晶学生利用课前或课上5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本体非晶体3、熔点凝固点相同4、吸不变吸升高放不变放降低节内容,并完成自主学习题.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并投出答案,学生自我更正。

合作知识点1:熔化问题1: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小结: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问题2:探究冰和石蜡的熔化过程:提出问题:物质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是否相同?教师引课时,抛出问题,引起学生好奇,教师自问自答,给出熔化、凝固的定义。

学生听讲、记忆。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思考、猜想,共建智能应用猜想假设:可能需要一定温度;可能温度变化不同。

设计实验:(!)组装实验装置(见课本12-17);(2)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冰(或石蜡)的变化情况,仔细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3)待冰(或石蜡)的温度变化时,每隔1分钟记录1次,把温度值填在表格中;(4)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出它们的熔化图像;(5)分析作出的图像,得出结论。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学生按照自己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引出对熔化过程的探究。

师生互动交流,确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讨论:为了使冰受热均匀,应采取什么措施?答案:(1)加热碎冰,(2)水浴加热。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教案 (新版)沪科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教案 (新版)沪科版

第二节熔化与凝固课时1熔化与熔点【教学目标】1、了解熔化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3、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用图像法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4、通过对比,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5、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

【学习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学习策略】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获取感性知识;利用图像法可较为直观地分析得出熔化的特点。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总结来加深理解。

【学习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学习过程】(一)新课引入演示实验: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让烛油滴在一张白纸上。

教师提问:你所观察到现象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总结:固态的蜡烛和液态的烛油可以相互转变.结论:物质从态变为态的现象叫熔化物质从态变为态的现象叫凝固多媒体演示:⑴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滔滔长江之水;⑵冰山(二)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活动一[提出问题]冰和烛蜡在什么温度下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猜想与假设](1)冰熔化一定的温度,烛蜡熔化一定的温度.(有/没有)(2)冰熔化时温度 ,烛蜡熔化时温度 (升高/降低/不变)[设计实验]为了检验你的猜想与假设,你需要哪些器材?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10内容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步骤,同组之间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回答所需的实验器材,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回答实验步骤:1、把烛蜡碾碎后放入试管中,在烛蜡中插入温度计,再将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记下这时温度计的示数,用酒精灯加热,每隔0。

5min记录一下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烛蜡的状态的变化,直到烛蜡全部熔化后2min为止。

2、把碎冰块放入烧杯中,在冰块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温度计的示数,每隔0.5min记录一下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状态的变化,直到冰全部熔化后2min为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熔化与凝固【设计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体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点难点】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2.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绘固体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仪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温水、大试管、粉末萘、石蜡、温度计、搅拌器、火柴。

【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模式【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讲述:我们在小学科学中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动画展示: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

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

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点明课题:科学上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如冰变水。

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如水结成冰。

动画展示:正在喷发的火山。

(让学生用以上的结论分析火山喷发的现象)引出问题:物质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本课设计中用多媒体的方式引入大量的生活物理,从这些感性素材中概括出物理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二)进行新课第一部分: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进行实验:(1)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待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

每一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

(2)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

(3)第1小组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68℃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50℃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动画展示:如何用图象法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分析论证: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

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小组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交流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

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级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设计意图: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常见现象之一,选择这一内容让学生参与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有利于体现“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新课程理念。

第二部分:认识熔点和凝固点。

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

得出结论:(1)一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

另一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知识扩展: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体会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认识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同时记住冰的熔点是0℃,钨的熔点最高。

设计意图:这是初中物理中第一次用图象的方法来表示物理过程,教师应通过班级讨论的方式,解释清楚曲线上每一个点的含义,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图象法是一种非常简洁、有效地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为今后使用图象法学习物理打好基础。

第三部分:认识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归纳总结:晶体与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

逆向思维:从冰吸热可熔化成水,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的道理,知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

让学生根据物质熔化的规律推理出物质凝固的规律: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联系生活: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菜不被冻坏。

前沿科技: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

把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学以致用: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本部分从设计上启发学生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学习,并紧密的联系前沿科技,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课堂小结基本概念:(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5)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6)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基本规律:(1)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继续吸热。

(2)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基本技能:(1)酒精灯、温度计的使用技能。

(2)组装垂直组合实验器材的技能。

基本方法: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来分析问题的方法(四)板书设计熔化和凝固一、熔化和凝固的概念: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萘在熔化的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松香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上升。

3.认识固体熔化曲线。

三、熔点和凝固点:1.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4.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5.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任何物质熔化都要吸收热量,凝固都要放出热量。

(五)作业设计1.如图所示,为某种晶体熔化过程的图象。

由图可知,该晶体的熔点为________,熔化过程用了________min,该晶体可能是________。

2.有两个同学研究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记录的数据如下表: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海波第 5 min开始熔化,第11min熔化完毕;石蜡第2min开始变软,第12min全部熔化完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海波的温度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48 53 56 59 63 石蜡的温度40 41 42 44 46 47 48 49 51 52 54 56 59 63 65 请你对以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完成下面各题:(1)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0℃ 3 冰2.(1)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2)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