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通风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香港小户型设计介绍讲解(图文)

香港小户型设计介绍讲解(图文)
香港户型的小户型介绍
香港户型特点
1.香港因城市背山面海,建设用地稀少,大多是零星开发。因此户型特点 相当具有“个性化”。
2.香港房价较高,因此户型面积较小。面积以平方英尺计算,一平方英尺 等于0.09290304平方米 ,香港人常说的“千尺豪宅”不过93平方米多。
3.地价和房价较高,故普遍层数较高,超过33层(100M)的很普遍。因建 筑平面体量较小,加上不重视建筑立面设计,建筑形体好像“棍子”。
户型特点:
1.纵厅、小面宽、大进深的每层两梯两户三房户 型平面。 2.具有岛式厨房,针对外籍人士的户型卖点。 3.配备士多房,亦可做佣人房使用。 4.配备佣人通道和清洁专用电梯。 5.配有冷气机房。 6.配有工作阳台。 7.主房厕所布置四件洁具,可以放置豪华浴缸。
户型特点:
1.板式楼形体,横厅,面宽大。 2. 将厨房、厕所放到东面,主要景观面是西面。 3.厨房配备工作间和冷气机房。 4.入户为子母门。 5.豪华大飘窗设计。
4. 利用采光井为厕所通风 采光。
5.户型设计紧凑,得房率 较高。
6.房间均采用大飘窗设计, 获得较好的视线景观,另 外避免了小房间的压抑感。
7.设计有暗佣人房,可作 为储藏间使用。
8.内地点式高层可以借鉴 其户型布局,但不推荐利 用天井采光通风。
户型特点:
1.“¥”字型户型平面。
2.每层六户,三部电梯、一部剪刀型 疏散梯,户型设计紧凑。
户型特点:
1.“合”字型户型,每层六户,全部2房2厅2卫。 2. 两部电梯,一部剪刀型疏散楼梯。
3. 剪力墙结构。房间无柱设计。
4.入户有玄关设计。
5.客厅、餐厅、房间、厨厕均可自然通风采光,属于五明户型。
户型特点:
1.”板”式户型平面。 2.每层两户,两部电梯。 3. 四房带工人房户型。 4.大厨房是卖点之一。 5.横厅设计,最大展现景观。 6.配有冷气机房。 7.户型南北通透,方正。

香港公屋建筑自然通风模式研究

香港公屋建筑自然通风模式研究

ACADEMICS学术摘要:20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人口安置和城市公共卫生问题,香港政府开始了公屋建筑的建设。

香港公屋发展历经徙置型、提升型、和谐型/康和型3个阶段,公屋的室内通风也逐渐形成背靠背布局、内廊式布局、围合外廊式布局、相连外廊式布局等不同类型的布局方式,并衍生出相关的构造措施,达到被动式通风设计的高峰。

最终,在和谐型/康和型发展阶段后,居住单元的室内通风设计措施逐渐被空调系统所取代。

关键词:公屋;自然通风;布局模式1公共卫生的迫切需求香港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紧张的用地及大量的人口促使香港的居住建筑呈现户型小、人口密度高、容积率高的特点。

居住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公屋建筑。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香港政府开始修建第一代公屋,截至2016年,住在公营租住房屋(公屋)的居民人数达到2131553人,占人口总数的29.1%[1]。

公屋的兴起与发展,与城市更新和公共卫生条件的改良存在密切的联系。

至1951年为止,香港岛及九龙半岛,超过35万人住在不合卫生标准、不安全的寮屋区。

1953年圣诞节石硖尾大火之后,5.8万人失去家园;1954年又发生了几起寮屋区火灾,致使4.2万人无家可归[2]。

大量流浪人口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借此机会,港英政府提出公屋计划,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土地的利用价值,另一方面是安置原有寮屋区的居民。

但大量人口迁入高密度集合住宅中,使得公共卫生、社会秩序等一系列问题爆发式出现。

港英政府也借着安置大量人口的机会,开始了其建立卫生城市的尝试。

2公屋通风模式的演变2.120世纪50—70年代,MARKⅠ-MARKⅥ型公屋徙置型公屋平面布局及通风方式见图01。

MARKⅠ型公屋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

平面布局采用H型布局形式。

其中的典型代表建筑就是今天被改为公屋博物馆的美荷楼(图02)。

当时的公屋楼高一般6~7层,每层约60~72个单元,每个单元面积约120平方尺(13.3m2),可住4~5人。

香港绿色建筑发展经验总结

香港绿色建筑发展经验总结
ABSTRACT/
作者单位:香港大学建筑系 收稿日期:2009-07-20
展理念,特别是对于公屋规划与设计的空气流通分析, 以确保在高
71
建筑学报

设计研究
RES EARCH ES I N DES IGN
密度的发展中,所有建筑都能获得较好的自然通风,保障居民的卫 生条件与舒适的居住环境。 房屋署在大量公屋的建造过程中也积累 了大量的绿色建筑发展经验, 努力以有限的造价建造可持续的人居 环境。房屋署发展及建筑处团队于 2008 年度环保建筑大奖,其中 可持续发展公屋的微气候研究项目获得研究及规划类优异奖。 房屋 署在为全香港 200 万人提供住房的实践中,坚持了绿色、可持续的 理念。 香港屋宇署负责拟定及施行私人楼宇有关安全、 卫生和环境方 面的标准,缔造安全和卫生的建筑环境。根据《建筑物条例》和其 他建筑物法例的管辖范围, 屋宇署致力于提供多项服务以推广和协 助可持续楼宇的建造和保养。对于新建楼宇,屋宇署在图则审批及 建造过程中,与建筑专业人士伙伴合作,严格进行审查,以确保符 合建筑标准的同时鼓励可持续的建筑。 在以年度环保报告的形式推 广绿色建筑与环境,包括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办公室环保 管理措施以及教育培训等。 香港建筑署负责发展政府的公共建筑设施, 确保工程保持一定 的设计及建造水平, 同时为政府的公共建筑设施提供保养及维修服 务,提供专业的策划、设计、兴建、物业维修保养和咨询服务。建 筑署积极推动生态可持续建筑的发展, 研究制定了 《建筑署绿化屋 顶应用研究》等标准, 并从 2001 年开展了环保承建商奖励计划, 以 鼓励承建商在建筑期间加倍注重环保及提高对工地环保的意识和水 平。与此同时,建筑署也承担了两项重要的环保建筑设计:香港湿 地公园和上水屠房。 1. 2 民间组织 香港的绿色建筑民间组织主要由从事建筑与环保行业的相关人 士组成,主要包括建造议会(Construction Industry Council) 、商 界环保协会(Business Environment Council) 、香港环保建筑协会 (HK-BEAM Society ) 、环保建筑专业议会(Professio nal Green Building Council) ,以及酝酿成立中的香港绿色建筑议会 (Hong Kong Green Building Council) 。 建造议会属于半政府组织,成员来自代表业内各界别的人士, 包括专业人士、学者、承建商和政府官员等,主要是就长远的策略 性适宜于业界达成共识、 向政府反映建造业的需要,并为政府提供 沟通渠道, 取得与建造业所有相关事宜的意见。其下的环境及技术 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提出建议以改善楼宇及基建项目的环保效 益,包括有关提升能源效益、改善室内环境质素,以及尽量减低环 境负荷的建议;就改善建造合约环境表现的良好作业方式提出建 议,包括减低环境滋扰及减少废物产量的措施等。 香港环保建筑协会(HK-BEAM Society) 是香港建筑物环境评 估方法(HK-BEAM) 的创始人和拥有者,并致力于推广此项绿色建 筑评估体系。协会监督评估标准的运行与实施。协会的任务是通过 生命周期改善建筑环境性能,提供更加健康、舒适、持久的工作与 居住环境,协会不断的改进与加强这套评估体系,以适应各种变 化,特别是建筑使用者,鼓励并协助当地建筑行业朝可持续的方向 发展。 商界环保协会(BEC)是香港最早由商界自发成立、推广企业社 会及环保责任的独立非营利机构。 其下的可持续楼宇及建筑工作小 组旨在促成可持续举措和处理建筑业存在的环境问题。 该工作小组 主要活动包括:检讨政府咨询文件并对其做出评论,以及针对主题

香港地铁消防管理模式及经验值得借鉴

香港地铁消防管理模式及经验值得借鉴

香港地铁消防管理模式及经验值得借鉴2007年第11期香港地铁消防管理模式及经验值得借鉴香港地下铁路公司成立于1975年,如今地下铁路的网络由5条干线组成.全长82km,共有“个车站,每天载客量可达240万人次。

搭乘地铁十分便捷。

港人慎火。

香港地铁慎火是全球出名的。

香港地铁是全世界管理水平最高的地铁之一。

香港地铰在系统设计阶段就采用了一系列的全面性防火策略,以确保乘客及员工均能置身安全的环境中。

地下铁路安装有不同的消防系统,包括站内的自动灭火系统及足够的隔火电器装置.以及隧道内的通3排烟、喷雾两用消防车2007年1月,日本东京、札幌、名古屋、大阪、福冈等5个城市消防局分别配置了一辆专门用于扑救地铁火灾的排烟、喷雾两用消防车(见图3)。

这种大型消防车采取正压换气方式排除封闭空间的烟雾、毒气和高温蒸气,并可同时向火场喷射水雾,排除火场上某些浮游尘埃和瓦斯,对火场进行冷却,保护参与救援的消防人员.扑灭火灾。

围3排蝈、喷雾两用消防车另外,该车上还装有3个可搬动式正压送风机,适用于深人到火场内部的排烟换气。

主要技术指标(见表3)裹3排烟、喷雾两用消防车主要技术指标项目指标外形尺寸(m)排气量(w)总重量(I)58乘员(人)日本消防界人士认为:这种消防车除了用于扑救地铁火灾外,还可用于公路隧道及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火灾。

(王铭珍)风及烟雾控制系统。

这些装置有助于消防人员及地铁员工在起火初时扑灭火灾。

香港地铁站最初落成时,是敞开式的,同北京地铁和韩国大邱地铁同一类型。

2003年2月18日,韩国大邱市中央地铁车站发生A灾,死亡192人。

一列由6节车厢组成的地铁列车被毁后,又殃及另一列迎面驶来的由6节车厢组成的地铁列车。

事后,人们总结其教训时.都认为这种敞开式的车站设计是火灾迅速扩大蔓延的重要原因。

随后,香港当局投资lo多亿港元,在不影响正常运营的情况下,采取深夜施工的办法,一个车站、一个车站地安装了屏蔽门系统。

这种屏蔽门系统是安装在地铁车站站台靠近轨道边沿的.把站台区域同列车区域互相隔离开的一项措施。

香港零碳天地

香港零碳天地

高能源效益
通过环保机电系统减少 25%能源消耗
高流量低转速吊扇能增强空气流动和减少空调需求 干燥剂除湿能避免为降低湿度而过度制冷 地板送风能使用较高的冷风温度有效地为使用者降温 (比传统空调系统高摄氏5 度) 冷管采用辐射冷却方法为使用者降温
Code of this report | 10
零碳天地混合通风设计:采用楼宇设备管理系统与手动调节相结 合的多系统混合式设计
成功地在建筑自身
集结世界先进的
消灭碳足迹
并将剩余电力
回馈城市电网
融合绿色能源、节能技术、零碳理念筑就
香港 零碳天地
首 个
Code of this report | 2
零碳天地背景:在香港建筑物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建造 业议会与香港政府合作发展零碳天地
减排目标: >在2008年,香港电力生产所释放出 的温室气体占全港排放量的67%;
光伏板太阳能发电: 87兆瓦小时/年 回馈公共电网之可再生能源: 99 兆瓦小时/年 其他 未来50年内利用可再生能源就地发电,预计可减低温室气体的排放达7100吨 项目整体投资约2.4亿元港币
Code of this report | 4
零碳天地核心功能:零碳排放、优化气候、实验及教育、都市原 生林等六大核心功能
零碳排放
香港首座零碳建筑
都市原生林
香港首个都市原生林
产能建筑
透过光伏板和以生物柴 油推动之三联供系统, 现场生产可再生能源, 并将剩余能源回馈公共 电网
六大核心功能
优化气候
改善周边微气候,减少 城市热岛效应; 绿化区占项目总面积逾 50%;
实验及教育
使用和持续发展零碳技 术,并启发和教育公众 及业界人士向减少碳排 放及可持续生活模式迈 进

香港用地标准

香港用地标准

香港用地标准一、用地性质香港的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和城市规划进行分类。

这些用地性质可能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绿地和其他特殊用途区域。

每种用地性质都有特定的使用要求和限制,以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用地规模香港的城市用地规模因各种因素而异,包括城市发展的需求、地形条件、交通状况等。

在城市规划中,每个区域的用地规模都会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规划,以确保城市的发展和扩张有序进行。

三、建筑密度建筑密度是指建筑物所占用的土地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

在香港,建筑密度受到严格的限制,以确保建筑物不会过高过密,影响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

建筑密度会根据用地性质和区域的特点进行具体的规定。

四、容积率容积率是指建筑物体积与用地面积的比例。

在香港,容积率受到严格的限制,以确保建筑物不会过大过重,影响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

容积率会根据用地性质和区域的特点进行具体的规定。

五、绿化覆盖率绿化覆盖率是指城市中绿地的总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

在香港,绿化覆盖率受到高度的重视,以确保城市中有足够的绿地供居民休闲和活动,同时改善城市环境和空气质量。

六、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为居民提供基本服务的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文化中心等。

在香港,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受到高度的重视,以确保居民能够享受到便捷和全面的服务。

七、道路交通道路交通是指城市中的道路网络和交通设施,如道路、桥梁、隧道、公交车站等。

在香港,道路交通的规划和建设受到高度的重视,以确保城市中的交通流畅和安全,同时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八、高度限制高度限制是指对建筑物高度的限制,以确保城市的天际线和景观不受破坏。

在香港,高度限制会根据区域的特点和城市规划进行具体的规定,同时考虑到日照、通风、城市景观等多方面因素。

基于GIS的城市热岛效应模拟与分析研究

基于GIS的城市热岛效应模拟与分析研究

基于GIS的城市热岛效应模拟与分析研究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然而,由此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关注。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区域气温高于周边地区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城市建设和人类活动带来的热量释放所引起。

它不仅会引起城市温度升高、空气质量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还会对城市人民的身心健康产生危害。

因此,研究和模拟城市热岛效应具有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目前,随着GIS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GIS技术来模拟和分析城市热岛效应。

GIS技术是一种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的技术,它可以通过地图、遥感、GPS等技术,将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和分析,并将结果客观地呈现在地图上,方便人们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

因此,运用GIS技术进行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有利于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城市热岛效应的分布特征、成因和危害程度,为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城市热岛效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形成和发展涉及到很多因素。

一般来说,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的建设和人类活动导致的热量释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热量积累,从而升高城市的气温;2.城市形态和结构的变化,如高层建筑的增加、绿地的减少、道路的拓宽等,使得城市能量收支失衡,使得城市热岛效应得以形成;3.城市土地覆盖类型变化,如水泥、沥青等建筑材料的增加和天然绿地的减少,同时排放的尾气、废弃物等也会增加城市的温度;4.气象因素影响,如气压、温度、湿度和风等变化,从而导致城市内外的温度变化不同,从而引发城市热岛效应。

二、利用GIS技术模拟城市热岛效应的方法利用GIS技术模拟城市热岛效应需要将城市热岛效应所涉及到的各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和整合,然后通过GIS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和模拟,最终得出城市热岛效应的分布程度、危害程度和趋势预测。

具体方法如下:1.采集和整理城市热岛效应相关数据,如气象数据、遥感影像、地形地貌、城市规划等数据;2.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如地理信息提取、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建立、空间数据的数据清理和数据归一化;3.运用GIS软件进行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包括创建地图、制作图表、编写程序和算法等;4.分析和模拟城市热岛效应,通过采用不同的模型和算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仿真模拟,得出不同时间、不同场地、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城市热岛效应程度和趋势预测。

雾霾调查报告(15篇)

雾霾调查报告(15篇)

雾霾调查报告(15篇)雾霾调查报告1入冬以来,雾霾天气剥夺了人们享受阳光的权利,一月份,雾霾天气高达25天之多,作为小学生,我们也应该对此有些作为,语文老师何老师,给我们简略的提出了以下关于雾霾天气的问题:1、雾霾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产生雾霾天气的原因?3、怎样改善这种情况?在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下,我在加以修改,制成了一个专题为“雾霾”的问卷调查表,我调查了家人对雾霾天气的看法,以及困扰、了解。

调查完以后,我又在网上进行了调查,网络资料调查的结果是:大家感觉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如何?调查显示,7.4%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好,25.3%的受访者表示比较好,31.7%的受访者表示一般,17.6%的受访者认为差,11.1%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差,6.9%的受访者选择其他。

大家认为本次全国性雾霾天气的成因有哪些?调查显示,62.3%的受访者认为是工业污染严重,37.5%的受访者认为是尾气排放超标,13.2%的受访者认为是建筑施工扬灰,42.0%的受访者认为是污染物扩散,24.4%的受访者认为是气候原因导致。

雾霾天气对市民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调查表明,39.8%的受访者表示造成呼吸道感染等疾病,40.8%的受访者表示不敢外出,36.9%的受访者表示不敢开窗,64.9%的受访者表示出行受到影响,30.8%的受访者选择其他。

雾霾来袭,大家会怎样应对?调查表明,19.0%的受访者表示闭门在家,44.0%的受访者表示外出戴口罩,16.8%的受访者表示安装空气净化设备,43.1%的受访者表示密切关注空气质量报告,29.8%的受访者选择其他。

雾霾调查报告2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环境却日益化,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和出行,必须要生活中的人们去保护。

健康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未来,我们每个人必须高度重视。

实践时间:20xx年4月实践地点:四川成都实践人员:营销二班刘静茹实践内容:调查中国雾霾天气日益严重的原因、现状、危害及的解决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城市通风可行性研究-风环境报告前言香港是世界上人煙最稠密的城市之一。

高密度的城市生活固然有其優點,例如可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公共交通及基建設施的使用效益、生活設施更為便利等。

然而,高密度生活亦要付出一些代價,就是難以透過城市設計來配合自然環境,包括採得日光及自然空氣/通風等,因此,完善的規劃及樓宇設計實在非常重要。

是次研究以香港獨特的都市結構為重點。

從街道的佈局、建築物的高度,以至空曠地方、建築密度、地標、綠化等,均為影響樓宇內外環境質量的因素(例如自然空氣流通、日光照射、採光及氣溫等)。

顧問隊伍與本港及國際多位專家攜手合作,一起就香港市區所面對的問題進行質量評估。

他們對本港建築環境的意見重點概述如下:■對主風道及風道的整體網絡缺乏周詳考慮,未能配合盛行風。

■高樓大廈林立,形成一道「切切實實」的防風體,阻擋風流向背後的市區建築群。

■建築物高度近乎一致,導致天然風在樓頂輕拂而過,無法繞入市區建築群。

■街道緊密而狹窄,未能配合盛行風的流向,加上兩旁高樓林立,形成深深的都市峽谷。

香港市區空間一向有限,環境相當擠迫,這種現象在許多發達國家均屬罕見。

若要改善香港的空氣流通情況,關鍵在於改善城市的設計及規劃,盡量令空氣流動。

■市區總體上缺乏通風設計,例如空曠地方少,各建築物之間或大型而相連建築物內的分隔空間極其有限,平台建築過多等。

■建築用地龐大且缺少通風空間,而建築物設計並無考慮透風度,甚至形成風屏障。

■建築物的伸延部分及街道上的障礙物進一步阻礙主風道及風道。

■市區普遍缺乏草木、遮蔭及園林景觀。

-般而言,城市的通風情況並不理想。

行人一般只能感受到輕微的風量,或幾乎靜止無風的狀態,故此必須開展相關的措施,以改善現況。

透過各種設計及評估工具,政府當局、規劃師、工程師、建築師、設計師及業界人士可更有效改善市區內的空氣流通情況。

進行研究的目的,是希望發展出一套更具科學基礎的方法改變市區面貌,概念上可稱為「都市針灸」,藉以為香港這個人煙稠密的城市締造長久的優質生活空間。

是次研究探討的最大目標是:「應當如何設計及規劃我們的城市,才可令自然空氣更加流通?」有關個別樓宇的通風效果或室內空間設計,或就控制空氣污染物而進行的空氣質素評估,均已分別由《建築物條例》及《環境影響評估條例》規管,因此並非是次研究的目的所在;儘管如此,是次研究所提出的建議,難免會涉及上述兩項條例的範疇。

設計研究假設在改善通風情況後,高密度的城市會有甚麼變化,以視覺效果顯示出所需背景「為使城市樓宇規劃更趨完善,我們正研究在處理所有大型發展、重建計劃和其他未來規劃時,可否如衡量交通流量和評估基礎建設需求一樣,把空氣流通評估作為其中一個考慮因素。

我們建議諮詢相關團體有關空氣流通評估的量度方法、範圍和應用機制,以及其他詳細的規定。

」全城清潔策劃小組二零零三年八月社會人士呼籲政府制訂改善本港都市居住環境的措施。

在全城清潔策劃小組最後報告書所提及的建議中,包括研究可否在處理所有大型發展、重建計劃和其他未來規劃時,把風環境評估作為其中一個考慮因素。

全城清潔策劃小組已要求規劃署就引進風環境評估及一些細則如評估準則、方法、應用範圍和實施機制等,與有關的政府部門討論,並徵詢專業和相關團體的意見。

此外,為開拓一個健康舒適可續的市區生活空間, “香港首個可持續發展策略”亦相繼制訂。

“我們的理想,是要令香港成為一個健康、經濟蓬勃、公義,並尊重天然環境和文化傳統的社會。

我們邀請社會人士參與制訂可持續發展策略的過程,目的是確保香港成為一個所有市民,包括這一代和未來後代都能夠共同享用的城市。

”……”為實現這個理念,我們在決定如何妥善推動日後的發展時,必須小心兼顧及融合社會、經濟及環境等因素。

”……”推廣可持續發展的都市規劃和設計措施,確保香港成為景色迷人和安居樂業的好地方。

”香港首個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目標探討能否定立一些標準,以評估大型規劃及,以期取得滿意的總體環境通風狀況。

我們已參照和採納最新的風力科學知識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以了解本港都市風環境的設計及需採取的行動。

顧問隊伍是次研究涉及多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因此顧問隊伍集合了不同範疇的專家及專業人士,並由香港中文大學作統籌: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中文大學項目統籌 (Project Administration)- 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中文大學黃錦星先生(建築師)香港中文大學主要研究人(Key Research Investigators)- 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中文大學鄭寶祺小姐(熱舒適學研究)- 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中文大學吳恩融教授**(環境及可持續設計)香港中文大學其他隊員- 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中文大學周家明先生(計算機輔助員)- 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中文大學白思德教授(建築學系前系主任)- 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中文大學鄒經宇教授(數位化圖像及模擬專家)輔助顧問- 都市規劃顧問有限公司譚小瑩女士及陳國欣先生(城市規劃師)- 加拿大RWDI公司Anton Davis先生(風洞研究專家)本港 / 國際專家-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Baruch Givoni 教授(熱舒適性、都市氣候設計及人體生理學專家)- 德國卡賽爾大學 Lutz Katzschner教授(都市氣候學及都市氣候環境圖專家)- 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科技大學郭中秀教授(風洞及風學工程專家)- 日本應慶大學 Shuzo Murakami 村上周三教授(風學研究、都市熱島效應及評估專家)- 希臘雅典大學 Mat Santamouris 教授(都市物理、都市氣候學及空氣流通設計專家)- 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黃玉賢博士(熱舒適性、風學研究及都市熱島效應專家)本港 / 國際顧問- 英國卡地夫大學 Phil Jones 教授(風學研究及計算機流體動力學專家)- 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中文大學林健枝教授(環境地理及環境影響評估專家)- 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中文大學吳享洪先生(建築師)- 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中文大學黄子惠教授(社區醫療及健康問題專家)** 顧問領隊空氣流通評估方法可行性研究研究結果摘要中大建築頁7任務為達成研究目標,我們曾進行以下工作:資料研究,以檢討當前最新的知識及其限制,了解同類研究總結所得的經驗。

初步檢討,以了解香港目前的城市狀況,找出關鍵的問題及所要注意的事項。

探討可否制訂表現效能標準,用來評估都市發展對通風環境的影響。

探討制訂實際而富有成本效益的評估方法的可行性。

查察有效實施機制的切實可行程度。

確立相關原則及應用規範,以供專業人士及業界規劃及設計有助空氣流通的建築環境。

舉例:用天空可視系數研究城市結構和自然環境的關係空氣流通評估方法可行性研究研究結果摘要中大建築頁8健康, 舒適及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健康與舒適相互關連。

身心舒暢能有助個人健康發展。

世界衞生組織自一九四八年成立後,對健康作出以下定義“健康不僅為疾病或身體衰弱之消除,而是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

"有鑑於四週環境對人類健康的直接影響,因此研究不能忽視本市居民的長期健康與其身心舒適的密切關係。

此外,由於疫症的爆發有其相當複雜的成因,而本研究的目標亦非為針對疫症提供解決方案。

雖然現時對於醫療病房及科研實驗室的室內空間設計附有明確標準規管,但實際上,我們不可能為求預防疾病傳播,採用實驗室般的標準來釐定居住空間的設計。

縱使有研究指出,良好的室內通風及換氣率能有效“稀釋"房內細菌濃度,並減弱其傷害性,但那些研究只代表某一研究方向,不可作為總體結論。

除了上述所提及的實驗室規管外,對於我們四週環境的通風設計,全球至今亦缺乏一套明確的國際標準及合適的研究指引,更莫論要套用到香港這個特殊的高密度住宅情況。

雖然本項研究源於全城清潔策劃小組,但經顧問小組咨詢研究程序小組後,最後建議是項研究應把重點放於城市規劃的問題上,透過沙士疫症喚醒全城關注本港的自然通風問題,再從研究風環境評估系統的可行性上來改善本港城市規劃的可居質素及可持續性。

空氣流通評估方法可行性研究研究結果摘要中大建築頁9風的作用行人路的通風流量過低是本港市區內其中一項常見的通風問題。

低透風度的城市結構引致市區街道的風流不足:密集式的樓宇佈局、單一的樓房高度、封閉的大型平台式建築群、狹窄的建築物間距、逆風向的樓宇排列、稀有的綠化遮陽空間等均令市區行人道通風問題嚴重惡化。

若能了解及針對現存的城市結構問題,我們便易於掌握該如何有效改善市區生活環境的質素。

保持室內舒適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可令人更加健康和舒適。

要確保室內環境健康,必須達到一定程度的換氣率。

在香港,若要在夏季享有溫度舒適的環境,居住空間一律應有每秒1米左右的室內穩定風速為佳。

(參閱下表) 若要確保室內風速則必須符合以下三項條件:(一)窗外風速須達到每秒3-5米;(二)窗戶須開向入風口及貼近人體的高度,窗戶位置若能達致對流效果則更佳;(三)引進室內的風道必須為“鮮風"以避免居民在不必要的情況下關上窗戶,阻礙自然通風。

若要獲得最佳的室內通風效果,樓宇及室內空間的通風口必須設計得當,確保室外的空氣能夠源源不絕地引入室內,保持空氣流通。

空氣流通評估方法可行性研究研究結果摘要中大建築頁10根據鄭寶祺及吳恩融於2004 年之研究空氣流通評估方法可行性研究研究結果摘要中大建築頁11保持戶外舒適身處戶外,人體的舒適感會受到不同因素影響,其中包括:氣溫、風速、濕度、進行的活動、衣著及太陽輻射。

若能平衡以上各項因素,便能有助保持人體舒適。

而設計師亦可透過一套完善的城市規劃來提高戶外環境的風速及減低太陽輻射,令大眾即使在酷熱的天氣下仍可享有舒適的戶外環境。

一般而言,若能平衡戶外氣溫、太陽輻射及風速這三項條件, 行人路的環境便算達至理想。

例如,當行人路只被部份遮陽裝置覆蓋時,風速需求便會因應提高;同樣地,當戶外氣溫較低時,風速便須相應減弱。

以下表為例,根據初步研究,當人路在林蔭的情況下,若風速穩定達每秒1.5 米左右便能有助降溫,戶外環境亦會更舒適。

而考慮到本港風有效值這宏觀的因素,並從各項統計所得,本港風速穩定達每秒1.5 米的可能性也算頗高(佔每年一半的時間)。

上述指引並非一套標準,但可讓大眾對風環境評估有初步的理解。

根據香港天文台所得的香港普遍風量數據,為求取得“每年超過五成時間平均風速值達每秒1.5 米的風量”,必須改善城市形態的設計,藉此獲得最佳的風量。

夏日在林蔭下,若行人路的風速穩定達每秒1.5米左右便能有助降溫,即使身處戶外環境亦同樣感到舒適。

在這方面,市區佈局與街道寬敞程度、建築群恰當的排列及高度、空曠地方及其規劃、主風道與風道等,均為保持戶外舒適的重要因素。

建設一個溫度舒適的室外環境絕對是本港一項重要的城市規劃目標。

一個良好的市區通風環境不單有利於個別樓宇的室內通風情況,更有助驅散空氣中的人為污染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