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人工栽培桑黄的技术_桑黄的栽培方法

人工栽培桑黄的技术_桑黄的栽培方法

人工栽培桑黄的技术——桑黄的栽培方法CATALOGUE目录•桑黄简介•桑黄栽培技术•桑黄种植流程•桑黄种植经济效益分析•桑黄种植发展前景展望01桑黄简介桑黄是什么02生长在杨树、柳树等阔叶树树干上03桑黄是一种真菌药用增强免疫、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保肝、抗炎、抗菌等养生泡茶、煲汤、泡酒等桑黄的应用价值桑黄的生长环境与习性温带、寒温带气候生长周期长,一般为3-5年,甚至更长年平均温度12℃左右,最高温度不超过20℃湿度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80%-90%之间,土壤含水量在50%-70%之间02桑黄栽培技术1栽培前的准备工作23选择通风、湿度适中、温度稳定的场所,避免阳光直射。

场地选择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质,如锯木屑、小麦、玉米等,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培养基准备选择适宜的桑黄菌种,确保无杂菌感染。

桑黄菌种准备03培养条件将容器放置在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定期浇水保持湿度,并注意通风换气。

栽培方法与技巧01栽培容器选择适宜的栽培容器,如塑料袋、陶瓷罐等,注意容器底部排水孔通畅。

02栽培方法将培养基质和桑黄菌种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装入容器中,表面平整并适量加水。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如出现杂菌感染,应立即清除污染部分,重新更换培养基质。

杂菌感染桑黄菌种退化培养基质过湿或过干温度不适宜选择优良的桑黄菌种进行栽培,定期进行菌种提纯复壮。

调整培养基质湿度,过湿可添加锯木屑等吸水物质,过干可适当加水或增加湿度。

将容器放置在温度稳定的场所,避免阳光直射,如出现温度过高可采取通风、遮阳等方法降温。

03桑黄种植流程流程概述选择适宜的场地,如海拔、湿度、温度等,进行场地清理和平整。

场地选择与整理选择适宜的桑黄菌种,并准备好足够的优质菌种。

菌种准备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桑黄的栽培管理,包括浇水、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

栽培管理根据桑黄生长情况和市场需求,及时进行采收和加工。

采收与加工材料准备根据桑黄生长需要,准备好木材、棉籽壳、麸皮、玉米粉等原料。

桑黄栽培分析报告

桑黄栽培分析报告

桑黄栽培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对桑黄(学名:Phellinus baumii (Burk.) F. A. Wolf)的栽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桑黄是一种重要的药用真菌,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通过对桑黄的栽培分析,可以为农民提供合理的种植指导,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 桑黄的生物特性桑黄是一种木质蘑菇,寄生于桑科植物的树木上。

它的子实体呈扁平状,并具有黄色或褐色的表面。

其主要特点包括:•菌丝生长迅速,适应能力强;•喜阳性,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摄氏度;•对土壤要求低,但对通气性较好的土壤适应性更强;•耐旱性较强,但对水分环境要求较高。

3. 桑黄的栽培技术3.1 选种和繁殖选择优质的桑黄种菇,是成功栽培的关键。

优质种菇应具备以下特点:•菌盖完整,无异味;•菌盖光滑,表面潮湿;•菌柄粗壮,柄色均匀,没有虫蛀。

桑黄的繁殖主要有孢子繁殖和菌丝繁殖两种方法。

孢子繁殖适用于规模较大的生产,而菌丝繁殖则适合小规模的家庭栽培。

3.2 栽培基质的选择桑黄的栽培基质选择主要有木屑基质和秸秆基质两种。

木屑基质是目前栽培桑黄最常用的方法,它可以利用废弃的木料资源。

秸秆基质则可以利用农村丰富的秸秆资源,但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破碎和消毒。

3.3 栽培环境的控制桑黄的栽培需要控制合适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0-30摄氏度,湿度保持在70-80%左右,光照可控制在适宜的强度下。

3.4 栽培管理桑黄的栽培管理包括菌袋装袋、灌水、通风等方面。

菌袋装袋是将菌丝接种到菌袋中,要注意接种的密度和均匀性。

灌水要控制适当的水分,避免菌袋过干或过湿。

通风是保持菌袋内适宜的气候环境,有利于子实体的正常发育。

4. 桑黄的病虫害防治桑黄的主要病虫害包括白蚁、蚜虫和菌核病等。

为了保证桑黄的顺利生长,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栽培基质要经过充分的消毒处理,确保繁殖环境无病菌;•定期检查和清除病虫害,如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加强田间管理,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等环境条件。

桑黄人工栽培技术

桑黄人工栽培技术
收益分析
桑黄的收益主要包括销售收入和加工附加值收入两部分。根据市场价格和产 量,不同规模的桑黄人工栽培的收益存在较大差异。
桑黄市场的需求状况
国内市场需求
国内市场对桑黄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主要应用于中药材市场、保健品市场和食品 添加剂市场。
国际市场需求
随着中国传统医药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桑黄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量也 在逐渐增加。
炎等慢性疾病。
桑黄还具有抗癌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03
02
桑黄人工栽培技术
栽培前的准备
1 2
场地选择
选择远离污染源、无农药残留的场地进行桑黄 栽培。
消毒灭菌
对场地进行严格消毒灭菌,以降低病虫害感染 的风险。
3
栽培料配方与准备
根据桑黄的营养需求,准备适当的栽培料配方 ,如木屑、麦麸、石膏等。
案例三:利用桑黄进行生态修复的成功案例
项目地点:某污染地区
生态修复情况:利用桑黄具有的生态修复功能,采用桑黄进 行生态修复,改善土壤和水质状况,有效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
案例四
技术应用情况
在当地推广应用桑黄人工栽培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
增收情况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当地经济状况,助力脱贫攻坚。
案例一:某地桑黄种植基地的成功经验
地点:某地桑黄种植基地
种植规模:200亩
种植品种:优质桑黄品种
成功经验:选择适宜的种植环 境,严格把控种植技术,注重 菌种选择和培养,科学管理田 间作业。
案例二:某桑黄人工栽培企业的生产流程
企业概况
国内知名桑黄人工栽培企业
生产流程
选择优良菌种并进行培育,建设标准化栽培基地,严格把控环境因素,进行 精细化管理。

桑黄人工栽培技术

桑黄人工栽培技术

01
02
03
需求增长
随着人们对桑黄的药用和 保健功能的认识加深,对 桑黄的需求逐年增长。
产业扩张
医药、保健品、食品等领 域对桑黄的需求将进一步 扩大,市场潜力巨大。
技术创新
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 ,桑黄的人工栽培逐渐取 代野生采摘,市场前景广 阔。
经济效益估算
成本投入
包括菌种购置、培养基质制备、 人工管理费用等,约在10-15万 元。
桑黄的生长环境
01
02
03
温度
桑黄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 为15-35℃,最适宜温度 为25℃左右。
湿度
桑黄适宜生长的湿度范围 为40%-80%,最适宜湿 度为60%-70%。
光照
桑黄适宜在弱光或散射光 条件下生长,避免强光直 射。
02
桑黄人工栽培技术
栽培前的准备
场所选择
选择远离污染源、无异味 、空气质量好的地方进行 桑黄栽培。
消毒杀菌
对设施、工具、场地等进 行全面消毒杀菌,以减少 病虫害的发生。
培养基制作
选择优质原材料,如桑枝 、黄精、灵芝等,配制适 合桑黄生长的培养基。
桑黄的种植技术
接种
选择优质菌种,按一定比例接 入培养基中。
培养
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 为桑黄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管理
定期检查生长情况,及时调整环境 条件,清除污染物和杂菌。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能力强、适应性广的桑黄品种进行栽培。
环境消毒
定期对栽培场所进行全面消毒,清除病原体和虫卵等有 害生物。
科学管理
加强栽培管理,保持适宜的环境条件,提高桑黄的抗病 能力。
病虫害防治
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如使用生物农 药、物理防治等。

人工栽培桑黄的技术_桑黄的栽培方法

人工栽培桑黄的技术_桑黄的栽培方法

人工栽培桑黄的技术_桑黄的栽培方法桑黄是很珍贵的中药材,那么桑黄怎么栽培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桑黄的人工栽培技术,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桑黄的人工栽培技术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L.exFr.),别名:猢狲眼、桑耳、针层孔菌、桑臣等,是一种真菌,因寄生于桑树而得名。

子实体无柄,菌盖扁半球形或马蹄形,木质,浅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

在杨、柳、桦、栎等树干上也有生长。

分布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等地,陇南康县仿野生栽培桑黄获成功[1]。

桑黄是一种名贵中药,能利五脏,软坚,排毒,止血,活血,和胃止泻。

主治淋病,崩漏带下,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

桑黄的特征桑黄子实体无柄,菌盖扁半球形或马蹄形,2-12*3-21厘米,厚1.5-10厘米,木质,浅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老时常龟裂,无皮壳,初期有细微绒毛,后变无毛,有同心环棱.边缘钝,深肉桂色至浅咖啡色,下侧无子实层.菌肉深咖啡色,硬,木质.菌管与菌肉近同色,多层,但层次不明显,年老的菌管层充满白色菌丝.管口锈褐色至酱色,圆形,每毫米4-5个.孢子近球形,光滑,无色,5-6*3-4微米.刚毛顶端尖锐,基部膨大,10-25*5-7微米.菌丝不分枝,无横隔,直径3-5微米。

桑黄的地理分布桑黄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家。

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等地。

我国桑黄主要分布区在黑龙江省东部乌苏里江与兴凯湖之间,西北地区陕西与甘肃交界的子午岭自然保护区,东北的长白山林区、哈尔滨与吉林市之间的老爷岭、张广才岭有少量野生出产。

另外,西南各省区亦出产少量的野生桑黄,但产量极少,难以形成商品。

桑黄的生长习性桑黄古人称之为“树舌”,通常寄生于桑树、松树、杨树、桦、栎等树身腐朽之处。

造成心材白腐,多年生。

虽然寄生在树木上的真菌均可被称为树舌,但只有寄生于桑树上的树舌才是正宗的桑黄,而其它则只能作为桑黄的替代品,且药效与桑黄有所不同。

桑黄菌特性及人工栽培技术论文

桑黄菌特性及人工栽培技术论文

桑黄菌的特性及人工栽培技术【摘要】桑黄菌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

本文介绍了桑黄菌的形态特征、药理效果、栽培技术,为桑黄子实体规范化栽培及商品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桑黄菌;生物学特性;药理效果;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56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90-011 生物学特性桑黄,学名:鲍氏针层孔菌(phellinus baumii),别名裂蹄针层孔菌、裂蹄木层孔菌,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针层孔菌属。

桑黄泛指木材白色腐败菌——针层孔菌的统称。

桑黄依其寄生树种不同,形状、颜色和所含的药用成分也不尽相同。

目前,根据市场上流通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种类:桑树桑黄、杨树桑黄、松树桑黄、黑桦树桑黄、白桦树桑黄、暴麻子树桑黄、漆树桑黄等。

其中,寄生于桑树之上的桑黄才是正宗的桑黄。

桑黄子实体中等至较大,无柄。

菌盖半球形,剖面扁平至马蹄形,深烟色至黑色,有同心纹和环棱,初期有微细绒毛,后变光滑、稍龟裂,硬而木质化,2~12cm × 3~21cm,厚1.5~10cm,边缘锐或钝其下侧无子实层。

菌肉深咖啡色、锈褐色或浅咖啡色,厚2~7mm。

菌管同菌肉同色或相似,多层,每层厚2~5mm。

管孔面锈褐色,管孔圆形,每毫米6~8个。

孢子黄褐色,光滑,近球形, 3.5~4.5 μm ×3~4μm。

刚毛圆锥形,13~35μm×5~10μm。

桑黄野生寄生于杨、柳、桑、桦、栎、松等树木之上,多年生,分布广泛。

2 药理效果据《本草纲目》记载:桑黄味甘、性平、有毒。

主治女子漏下赤白,血病腹内结块,肿痛,阴阳寒热,不孕。

疗月经不调。

黄熟陈旧色白的,可治久泻,益气不饥。

鲜嫩金色的,可治饮食失节引起的两肋之间结快,腹痛金疮,治女人崩中带下,月经闭凝,产后血凝。

治男子胸腹结块,鼻出血,肠风泻血,妇女心腹痛。

利五脏,宣肠胃气,排毒气。

目前,桑黄菌被国际公认是生物抗癌领域中药效最好的药用真菌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桑黄以96.78%的肿瘤(癌症)抑制率在目前所有治疗癌症的药物中排在第一位,已成为药用真菌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1】。

一种人工栽培桑黄的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人工栽培桑黄的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人工栽培桑黄的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雷萍,张文隽,吴亚召,石文权,杜艳申请号:CN201310252255.2
申请日:20130624
公开号:CN103340093A
公开日:
20131009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栽培桑黄的方法。

国内对桑黄的人工驯化栽培研究刚刚起步,部分地区有少量摸索性试验,但大多都由于栽培技术不够成熟,存在子实体产量低,质量差(不成形)等问题。

本发明的人工栽培方法将桑黄菌种进行活化后,在无菌条件下取0.3cm菌种块接种到栽培袋内的桑黄栽培培养基上,恒温28℃避光培养至菌丝长满菌袋获得栽培种;待栽培袋内菌丝开始呈现黄色或出现突起的瘤状原基时,将菌袋移至出黄场地,进行半脱袋覆土出黄培养。

本发明采用桑园地栽桑黄,在自然界中模拟野生桑黄子实体发生、分化和发育的生长条件,具有产量高、质量好(形状近似野生桑黄)、生长周期短及栽培模式简单等优点,可规模化栽培。

申请人: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
地址:710043 陕西省西安市西影路76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黄秦芳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桑黄菌栽培技术

桑黄菌栽培技术

桑黄菌栽培技术
桑黄菌栽培是一种新兴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它以桑木屑为主要培养基材,通过人工培养的方法,使得桑黄菌能够生长和繁殖。

桑黄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食用菌,也被称为“森林白菌”,它口感细腻,香气浓郁,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是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一种食用菌。

1.选材
桑黄菌的选材非常重要,选用完整、干净、没有腐烂病害的桑木屑,将其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其完好无损,为后期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2.消毒材料
桑黄菌的栽培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以保证培养基材的无菌状态,消毒材料包括消毒酒精、紫外线灯、高温消毒等方法。

3.制备培养基
制备桑黄菌的培养基材需要桑木屑、玉米粉、麸皮、硫酸镁、硫酸铵、氯化钙、葡萄糖等材料进行配比,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培养基。

4.接种
将培养好的菌种进行接种,可以使用直接接种法、玻璃管接种法、培养基涂抹法等方法,将菌种与培养基接触,让其在适宜温度下滋生繁殖。

5.培养条件
桑黄菌的培养需要较高的温湿度条件,一般在温度为
25-28℃、相对湿度为80-90%的环境下进行培养,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室的通风环境必须良好,以防止空气中,细菌和病毒的侵入。

6.采摘
桑黄菌在发育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环境调节,使得果实生长良好,颜色变黄,通常在6-8天左右,可以采摘到成熟的桑黄菌,用手轻轻将桑黄菌拧断,然后进行清洗和晾干处理即可。

桑黄菌栽培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有前景的培养技术,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饮食的需求增加,对于桑黄菌等食用菌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未来桑黄菌的种植和销售前景广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黄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王秋颖1 秦绍新2
(1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100094
2安徽金寨县绍新食药用菌研究所,237300)
《食用菌》杂志2005年第五期
桑黄菌属于多孔菌科、木层孔菌属真菌。

据《药性论》记载:桑黄性甘平、无毒、治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闭经。

近年来,随着桑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报道,桑黄的用量日益加大,特别是韩、日对我国野生资源掠夺式的收购,野生桑黄资源的储备越来越少。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日益增强,桑黄抗肿瘤保健品将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为了解决上述日益增长的供需矛盾,满足医药对桑黄的需求。

近年来我们进行了桑黄的人工栽培技术探索。

1菌材的准备
1.1树种的选择杨树、桦树、柞树、桑树等阔叶树均为栽培桑黄的良好树种,但桑树上生长的桑黄子实体入药最佳,因为桑树自身也是中药材的一种,桑黄在利用桑树上的营养进行生长发育时,可以吸收桑树中的有效成分,这就是桑树桑黄好于其它树种栽培桑黄的原因所在。

1.2最佳采伐期树木休眠后和第2年萌发前,此时树干的营养最丰富,为最佳采伐期,采伐树木主要采用砍伐枝桠材或间伐两种方式,将采伐的树木放在通风阴凉处,以免长杂菌。

在用之前,将采伐下的树木和枝桠材截成15~20cm 长的木段,并对木段表面进行修理,有树结的地方易长杂菌,且易扎破塑料袋,因此将其修平,去掉毛刺,避免造成生产中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2菌种与菌棒的制备
2.1原种的制备首先选优良的麦粒,去除虫蛀粒及石块等杂质,用热水浸泡后,装瓶进行高压灭菌,在121℃下高压灭菌1.5 h。

冷却后,在无菌条件下接人优良的桑黄母种,于28℃的恒温室中培养。

优良的桑黄菌株一般30~45 d 即可长满菌种瓶(具体视菌种瓶的大小而定)。

.由于桑黄菌株极易退化,因此,接种前一定注意选择生长旺盛的菌株,否则使用了退化的菌株,不但生长速度慢,且易染杂菌,给生产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2菌棒的制备选用直径17~25cm×40~45cm的高压菌种袋,将锯好的木段,用水浸泡后,装入高压菌种袋中,细的枝桠材扎成直径16~24cm的把,扎实,以免刺破菌种袋;粗木段直接装入高压塑料袋中,木段的两头填充一些麦麸和木屑的混合物,这样既利于发菌,又可避免木段断面的木刺刺破菌种袋。

菌棒经灭菌后,接入优良的二级麦粒菌种。

将接种后的菌棒置于25℃恒温的培养室中发菌,桑黄菌最适合的生长温度为28℃,由于桑黄菌丝生活力比较弱,菌棒发菌时间长,如将菌棒放在28℃下培养,大量的菌棒堆在发菌室中,杂菌繁殖快,菌棒极易被污染,造成浪费。

因此,将菌棒放在25℃的条件下可减少污染。

桑黄菌在菌棒发菌阶段,应在黑暗条件下进行,有光,菌丝很快变黄老化。

桑黄菌不易与其它药用菌、食用菌同室发菌,由于药用菌、食用菌均为好气菌,而桑黄菌生活力弱,与其它菌同室发菌,无法与其它菌竞争培养室中的氧气,造成生长速度减慢,易染杂菌。

3栽培场地的选择和大棚的搭建
3.1栽培场地应选在易管理,水、电比较方便的地方;地势平坦及缓坡地均可。

整地:栽培场地选择好后,去除土中的石块,为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菌棒下地前,在土中撒些生石灰。

3.2 桑黄栽培主要采用塑料大棚,大棚上覆盖遮阳网或者覆盖草席,利于温度的控制。

如果条件允许,采用可以控温的大棚是桑黄菌高产、稳产的关键。

大棚搭建好后,将菌棒成品字形或正方形埋在处理好的土中,一半埋在土中,一半露在土面上。

菌袋可采用全脱袋或环割两种方式。

全脱袋菌棒易干,应在菌棒上方盖一些保湿效果好的湿沙;环割一般保湿效果好。

4.出菇和栽培管理桑黄菌的出菇管理与灵芝等药用真菌基本一致,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通气、除草、防杂菌等几个方面。

但具体管理上又存在差异。

由于桑黄菌生活力比较弱,因此管理上应细心、认真,做到随时出现问题随时解决。

4.1温度管理桑黄属于高温型药用真菌,其出菇温度在25~30℃,温度低于25℃,高于30℃子实体生长缓慢甚至停止。

子实体最佳生长期在春秋两季,夏季需要人工控制温度,子实体方可正常生长。

变温处理,如昼夜温差的刺激利于子实体的发生和生长。

4.2湿度管理桑黄菌子实体的形成需要高湿的条件,土壤湿度达50%~60%,空气湿度达90%以上,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

甚至将桑黄菌棒的一头泡在水上,菌棒顶部照样有桑黄子实体形成和生长。

4.3光照桑黄子实体的发生需要有一定的光照,子实体发生期的光照应适宜。

光照太强,一方面子实体的形成受到抑制;另一方面,棚内温度升高,也抑制子实体的生长。

一般棚内光的透射率以10%左右为佳。

4.4通气桑黄菌与其它药用真菌一样,通气是子实体形成的重要环节,氧气不足子实体生长受到抑制,子实体颜色由亮黄色变暗黄色。

每天通风换气至少2次以上,早晚各1次,特殊情况还应具体分析。

如棚内温度过高,除喷雾降温外,还可以强制通风的方式降温。

在进行桑黄栽培中发现,夏季高温季节,桑黄菌生长停止。

为了提高桑黄的产量,早春、晚秋季节,将遮阳网放在棚内,既可遮阳,又利于棚内温度提高;菌棒发菌快,做到增产、增收。

夏季高温季节,将遮阳网放在棚外,在遮阳的同时起到降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Ikekawa T,Nakanishi M, Uehara N,et al.Antiturn or action of some basidiomycetes,especially Phellinus linteus[J].Gann ,
1968,59(9):155—157.
[2]郭倩,周昌艳.灰树花菌丝体多糖的提取[J].食用菌,
1998,(2):10—1 1.
【3]韩锐.抗癌药物研究与实验技术[M】.2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282—298.
[4】徐叔云,卞如濂,陈修.药理实验方法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57一1767.
【5】薛庆善.体外培养原理与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590—591.
[6】张均田.现代药理实验方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社,1998:646—649.
【7】 Han ,SB,lee,CW,Jeon,YJ,et al.The inhibitory effect 0f polysaecharides isolated fromPhellinus lintetus on tumor growth andmetastasis[J】.Inmmnophamacology ,1999,4l(2):157—1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