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东望路漫漫”的下一句及全诗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
《逢入京使》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逢入京使》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逢入京使岑参〔唐代〕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写书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注释: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
传语:捎口信。
赏析: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名作。
它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是写得自然、本色。
岑参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过这样的说明:“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因此从道理上讲,他是自愿的,情绪的基调当是昂扬乐观的。
只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一回事。
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在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的唐代,对一个久居内地的读书人来说,要离家数千里,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岂有不想家的道理?此诗首联塑造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思乡的主题一上来便得到有力的揭示。
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路漫漫”三字不仅指出这种事实,而且很容易勾起“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一类的感触来。
首句只叙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
第二句中的“龙钟”是沾湿的意思,全句说:揩眼泪已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
这种写法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古诗《逢入京使》详解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说文解字】①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系此诗于天宝八载(749)诗人赴安西途中。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③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④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⑤凭:托,烦,请。
⑥传语:捎口信。
⑦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作者作品】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诗人此时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
但远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
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
“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注释翻译赏析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逢入京使》注释翻译赏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译文] 向东望着故乡的家园,长路漫漫;双袖已经湿透,泪水却还在不停地流。
[出自] 岑参《逢入京使》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③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④凭:托。
传语:捎口信。
译文1: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译文2:东望回故乡的路是遥遥没有尽头,想起故乡伤心的泪水不住地流,衣袖都沾湿了。
在马上与回京的使者相逢,却没有纸和笔写封家书,就烦请你带个口信,说我在他乡很好吧。
译文3: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岑参是盛唐最典型的边塞诗人,在八世纪五十年代,他曾经两次出塞,在新疆前后呆了六年。
他边塞诗的特点,我们应当从两个方面去把握。
第一,他是一个好奇的人,正如杜甫说的“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陵行》)。
早年他喜欢从出人意表的角度去发现诗。
有了边塞生活的体验以后,他的好奇天性也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第二,岑参诗人中的一股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慨,这也是其他边塞诗人所无法比拟的。
他赞叹别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他自己就是这样作为戎装的少年英雄驰骋在西北战场上的。
他出塞时,才三十出头,正是充满锐气的年龄。
王昌龄、高适等年稍长的诗人,随着开元盛世的逐渐萎缩,朝政的日益腐败,已经开始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非正义性的一面时,岑参却还在战阵上高呼驰骋显示英雄气慨。
这种心态和思想境界,就使他的诗和高适比较明显的区别。
高适观察比较深入,更多的看到战士的艰苦,因而诗的色彩要淡一些。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
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出自唐代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赏析这首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
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
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
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
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
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
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幺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
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
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
十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
逢入京使古诗翻译及欣赏

逢入京使古诗翻译及欣赏《逢入京使》翻译及赏析原文:逢入京使朝代:唐朝作者: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及注释: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但无纸笔,请告诉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注释(1)选自《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七。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2)唐代诗人。
曾任嘉州(现在四川乐山)刺史。
(3)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4)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5)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6)凭:托,烦,请。
(7)传语:捎口信赏析: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逢入京使》翻译及赏析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乾。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翻译」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阅读】七年级语文《逢入京使》(岑参)欣赏及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逢入京使》(岑参)欣赏及练习题逢入京使(岑参)【原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报个平安。
【赏析】《逢入京使》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
“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主题】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抒发了诗人报国和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写法】这首诗不假雕琢,脱口而成,感情真挚,在平易中显出丰富的诗韵,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常见考题】一、理解性默写1.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
2.《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
3.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
4.《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的句子是:,。
岑参《逢入京使》古诗翻译、注释、鉴赏、赏析、创作背景及作者介绍

《逢入京使》古诗翻译、注释、鉴赏、赏析创作背景及岑参介绍逢入京使岑参〔唐代〕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岑参〔唐代〕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写书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注释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
传语:捎口信。
赏析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名作。
它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是写得自然、本色。
岑参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过这样的说明:“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因此从道理上讲,他是自愿的,情绪的基调当是昂扬乐观的。
只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一回事。
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在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的唐代,对一个久居内地的读书人来说,要离家数千里,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岂有不想家的道理?此诗首联塑造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思乡的主题一上来便得到有力的揭示。
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路漫漫”三字不仅指出这种事实,而且很容易勾起“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一类的感触来。
首句只叙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
第二句中的“龙钟”是沾湿的意思,全句说:揩眼泪巳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
这种写法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逢入京使》原文及翻译赏析

《逢入京使》原文及翻译赏析《逢入京使》原文及翻译赏析《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逢入京使》原文及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逢入京使》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
,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注释: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
传语:捎口信。
赏析: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
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
处理得很,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逢入京使》原文及翻译赏析篇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使者)相遇但无纸笔,请告诉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园东望路漫漫”的下一句及全诗出处作者注释翻
译赏析
故园东望路漫漫的下一句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下一句凭君传语报平安诗句出自唐代着名边塞诗人岑参《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入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思乡之情。
诗文语言朴实,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深,感人至深。
逢入京使作者:岑参年代: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③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④凭:托。
传语:捎口信。
译文: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你在马上相逢,想要
写封信却没有纸与笔,只能托你捎个口信,回家帮我报个平安。
赏析:“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主题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1.最能体现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
安。
2.展开想象,写出一二句的情景。
诗人离开长安已经很久了,回首望去,只觉长路漫漫,烟尘蔽天,看不到家乡在什么地方,诗人不禁思念家乡和亲人,掩面而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衣袖。
3.说说“双袖龙钟泪不干”这一句的表达效果。
“龙钟”是沾湿的意思,这一句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