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芳百出对对子教学设计3篇
对对联教学设计详细教案

对对联教学设计详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对联的定义和特点。
2.能够分辨不同类型的对对联。
3.能够正确运用对对联的技巧和方法。
4.能够创作出具有艺术价值的对对联。
二、教学内容1.对对联的定义和特点介绍。
2.对对联的分类及示范。
3.对对联的技巧和方法。
4.对对联创作的实践活动。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对对联教学PPT、对对联示范材料、练习和创作材料。
2.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彩色粉笔。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利用PPT展示一些优美的对对联作品,带领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提出问题:你们对对联有什么了解?对对联有哪些特点?步骤二:介绍对对联的定义和特点1.讲解对对联的定义:对对联是指以语言文字相配对的形式,以意义或音韵上的对应相配对,构成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
2.说明对对联的特点:对对联一般呈现对仗、对称、对分、对称和押韵的特点。
步骤三:对对联的分类及示范1.介绍对对联的分类:对对联可分为对仗对、对偶对、对排对等几种类型。
2.以示范对对联的形式,展示并讲解不同类型对对联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步骤四:对对联的技巧和方法1.教授对对联的技巧和方法:包括选题、提炼、对仗、修饰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
2.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运用对对联的技巧和方法。
步骤五:对对联创作的实践活动1.提供练习和创作的材料,让学生自行创作对对联。
2.学生互相交流、展示和评价对对联作品,提供改进意见。
五、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通过练习题检测学生掌握对对联的分类、特点、技巧和方法的程度。
2.对对联创作展示和评价:评估学生创作出的对对联的艺术价值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开展对对联创作比赛,展现个人才华和创造力。
2.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对联,如春联、对联对座等。
七、教学反思在对对联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解释清晰、示范明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同时,定期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提高。
01语文实践活动教案—对对子

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严格要求是:上下联的平仄应当相反,如上联为平平,下联相应位置应为仄仄。
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平平仄仄平平仄
白铁无辜铸佞臣仄仄平平仄仄平
6、意义相关
A、互补关系如: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
B、对立关系如: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C、承接关系如: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二、名联欣赏
色难/容易
日圆/风扁
孙行者/祖冲之
独角兽/比目鱼
辛弃疾/霍去病
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枫桥夜泊/商山早行
三强韩魏赵/九股勾股弦
窗外黄树叶/灯下白头人
登楼望南北/行路吃东西
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佛寺大过人
轻风(摇、舞、扶)细柳/淡月(映、隐、失)梅花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人/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除夕月无光,点数盏灯,为乾坤增色/新春雷未动,击一声鼓,替天地扬威。
对对子教案

对对子教案对对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正确理解对对子的定义。
2. 能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对对句子。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联想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对对子的定义和特点。
2. 运用对对子的技巧进行创作。
三、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对对句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例子:老师忙前忙后,学生听话听得甜。
2. 提问:大家听了这句话,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二)呈现1. 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听过对对子?2. 引导解答:对对子就是两个相对应的词或词组放在一起,形成韵味和形式的一种修辞手法。
3. 给出句子示例:草原上奔跑的马儿,迎着明媚的阳光发出花样的光。
4. 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和特点:这个句子中有两个相对应的词组,分别是“奔跑的马儿”和“明媚的阳光”,它们的结构和形式相同,显得非常韵味十足。
(三)操练1. 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听过其他的对对子?请举例。
2. 直接引导学生举例:如“杨柳青青湖水平,闻莺啼啼花径深。
”、“珍珠沉底海滩空,蝴蝶飞舞花丛纯。
”等。
3. 鼓励学生创作对对句子:请大家想象一下,在我们生活中见过的事物中,有哪些可以组成对对句子的词语或词组?请举例。
4. 学生创作对对句子,并展示出来。
(四)拓展1. 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对子有哪些应用呢?2. 引导解答:对对子不仅可以用来写诗,还可以用在广告、宣传口号、童谣等地方。
3. 给出例子:例如“用热爱的心去创造,才能拥有美好的明天。
”、“冬天融融暖气机,夏天凉凉空调房。
”等。
4. 鼓励学生创作并分享自己的对对句子。
五、总结反思1. 总结对对子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对对句子,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
六、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以对对子为创作素材,写一篇小短文或诗歌。
2. 提醒学生注意对对子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七、教学评价通过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是否能准确理解对对子的定义和特点?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对对句子?是否能展示出一定的语言表达和联想能力?。
《对对子》教学设计

《对对子》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对对子》。
本篇文章以对对子的形式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主要内容包括对联、剪纸、中国结等。
通过对对子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对对子、传统文化”等词语,了解对联、剪纸、中国结等传统文化形式,学会对对子的基本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对对子的特点和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认读“对对子、传统文化”等词语,了解对联、剪纸、中国结等传统文化形式,学会对对子的基本技巧。
难点:理解对对子的特点和魅力,能够创作简单的对对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喜庆氛围,引导学生关注对联、剪纸、中国结等传统文化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画出不懂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查阅,教师巡视辅导。
3. 合作交流(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讨论对对子的特点和魅力,教师参与讨论,给予指导。
4.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对联、剪纸、中国结等传统文化形式,讲解对对子的基本技巧,示例讲解对对子的创作方法。
5. 实践演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对对子创作,教师巡回指导,给予评价。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对对子板书设计:对联剪纸中国结对对子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创作方法关注词性注意结构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中的对对子,注意字迹工整。
2. 创作一副对联,要求对仗工整,意思明确。
3. 调查身边的传统文化,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对对子活动策划方案

对对子活动策划方案一、前言对对子活动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通过通过对对子游戏,可以增进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参与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对对子活动的策划方案,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流程和活动评估等方面。
二、活动目标1. 增进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2. 提高参与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3. 培养参与者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态度。
4. 激发参与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活动内容1. 对对子游戏对对子游戏是本次活动的核心内容,主要通过参与者之间的对话,逐步完成对对子的匹配。
对对子可以是英文单词、成语、名人名言、文化常识等等。
游戏可以分为个人对对子和团队对对子两种模式。
个人对对子:参与者个人完成对对子的匹配。
团队对对子:参与者分成小组,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更复杂的对对子匹配。
2. 舞蹈和音乐表演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可以在活动中加入一些舞蹈和音乐表演。
可以邀请专业的舞蹈和音乐团队,或者是参与者自己编排演出。
3. 讲座和演讲在活动中,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者名人进行讲座和演讲,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故事。
这可以帮助参与者获取更多的知识和启发。
4. 文化展览为了增加活动的文化氛围,可以在活动场地附近设置文化展览区。
展览的内容可以包括传统手工艺品、传统服装、传统音乐等等,让参与者体验到不同的文化。
四、活动流程1. 筹备阶段确定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并确定活动的日期、时间和地点。
制定活动预算,并寻找赞助商或合作伙伴,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2. 活动准备准备活动所需的场地、道具、音响设备等,并进行相应的布置。
邀请相关的嘉宾,并准备好相关的文化展览内容。
3. 活动开场在活动开始前进行开场致辞,介绍活动的目的和规则。
安排一些轻松活动,为参与者提供一个放松的氛围。
4. 对对子游戏安排个人对对子和团队对对子两种游戏模式,并设立不同的奖项,以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5. 舞蹈和音乐表演在对对子游戏中间或者结束后,安排舞蹈和音乐表演,为参与者提供娱乐和欣赏的机会。
对对子儿歌教学设计

对对子儿歌教学设计引言儿歌是幼儿教育中常用的教学工具之一。
有效地教授儿歌能够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记忆力和音乐感知能力。
对对子儿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儿歌,其特点是每句歌词都有一个对子。
本文将介绍一个对对子儿歌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这种类型的儿歌,促进幼儿的语言和音乐发展。
一、目标与目的在设计对对子儿歌的教学活动之前,需要确定教学的目标与目的。
通过对对子儿歌的教学,需要帮助幼儿实现以下目标:1. 提高幼儿的韵律感知能力。
2. 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记忆力与集中注意力。
4. 增进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设计对对子儿歌教学活动时的核心。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对对子儿歌的选择:选择一些简单、易于理解的对对子儿歌作为教学媒介,以便幼儿更好地参与进来。
2. 音乐元素的引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简单的音乐元素,例如节奏、音调等,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音乐。
3. 语言表达的提升:通过对对子儿歌的教学,鼓励幼儿进行语言表达,并引导他们学习使用对对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4. 动作配合的训练:结合对对子儿歌的教学,设计一些简单的动作配合,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歌词的意思,并提高他们的协调能力。
三、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通过一些简单的热身活动,例如唱一首大家熟悉的儿歌或进行简单的身体放松操,以帮助幼儿进入教学状态。
2. 引入对对子儿歌:介绍对对子儿歌的定义和特点,例如每句歌词都有一个对子,帮助幼儿理解这种特殊类型的儿歌。
3. 欣赏与模仿:播放示范音频或由教师进行演唱,让幼儿欣赏和模仿对对子儿歌的节奏和韵律。
4. 歌词学习:逐句教授对对子儿歌的歌词,帮助幼儿理解每句歌词的意思,并提醒他们寻找对子。
5. 对对子配对:将幼儿分成小组,引导他们在对对子儿歌中找到并配对相对应的歌词对。
鼓励幼儿进行积极的合作与交流。
6. 动作配合:设计一些简单的动作配合,让幼儿根据歌词的内容进行动作表演,以加深对对子儿歌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语文活动课设计:《对对子》活动设计

小学语文活动课设计:《对对子》活动设计《对对子》活动设计浙江省嘉兴市实验小学陆凤佩设计前言:在自己任教的低年级开展了蒙学精粹选学的实验。
我们有选择地读《三字经》、《论语》、《唐诗宋词》等等。
经过近两年的阅读实践,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的经典语言。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班级的实际,设计了《对对子》一课,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活动意图:1、继承传统教育方法,通过对联、古诗等的讲、读、议,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对子的音韵美,整齐美。
体味找对子的乐趣,激发学生创作对子的热情并尝试创作对子。
2、通过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彰显课外阅读的成果。
3、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课前展示:背诵描写春天的诗及《三字经》片段。
教学预设:一、诱发兴趣,初步体味对子的特点。
1、故事《苏东坡改对联》我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们北宋时期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你猜猜他会是谁呢?(生猜测)苏轼,苏东坡!我讲的故事的题目就是《苏东坡改对联》。
边讲边结合出示故事中的对联:识遍天下字发愤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立志读尽人间书生边听故事边读对联,体会对联的意思,找到故事中的对子。
(1)读了这则对联你想说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2)加了发愤和立志,有什么不同?(3)从这两则对联你知道对联有什么秘密吗?(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爱的讲故事的形式自然地出示对联,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让学生通过对联的品读,了解对联的特点: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我国有很多的名人自幼就表现了不凡的才能,在我班小朋友的《经典对联》一书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如:解缙小时侯面对尚书家的竹子,他写下了“门对万竿竹,家藏万卷书”。
纪晓岚也是语出惊人。
有机会找来读读记记。
(在平时的点滴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对联。
我选择的解缙幼时的故事及对联学生都会对。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会进一步被激发。
)2、寻找《三字经》中的对子。
“人之初,性本善……”为什么可以读得这么有味道?(都是三个字,琅琅上口)在我们学习的《三字经》中也藏有不少的对子。
对对子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对对子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对对子群文是一种具有独特韵味和文化特色的文学形式,它通过对仗、押韵的方式表达思想情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欣赏对对子群文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针对对对子群文的特点和学生的阅读需求,设计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案。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对子群文的兴趣与欣赏能力;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对子群文的文化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及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对对子群文的特点和分类介绍对对子群文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分析其特殊的韵律和对仗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对对子群文的独特之处。
2. 对对子群文的欣赏与解读选择一些经典的对对子群文作品,进行解读和欣赏。
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对对子群文的审美体验能力。
同时,通过对对子群文的解读,启发学生对对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的理解。
3. 对对子群文的创作与表达鼓励学生进行对对子群文的创作,通过写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可以设置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相互分享和讨论创作过程中的难题和经验。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展示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将对对子群文的经典作品进行展示,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对对子群文的特点和魅力。
2. 问题导入法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对子群文的背后含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4. 互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增强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对对子群文的经典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对对子群文的欲望和动力。
2.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对对子群文的特点和分类,通过具体例子,解析对对子群文中的对仗和押韵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对对子群文的形式和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芳百出对对子教学设计3篇Teaching design of pairs
流芳百出对对子教学设计3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
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
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
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流芳百出对对子教学设计
2、篇章2:流芳百出解析教学设计
3、篇章3:流芳百出造句教学设计
流芳百出是指美好形象永不磨灭,不会被忘却。
你们想要了
解流芳百出的对对子吗?下面是小泰给大家整理的流芳百出对对子,供大家阅读!
篇章1:流芳百出对对子教学设计
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其他成语对对子
惨不忍睹苦不堪言辞不达意名不副实兵不刃血马不停
蹄目不暇接力不从心
如法炮制与世隔绝师心自用仗势欺人喧宾夺主含血喷人错落有致蛮横无理
负隅顽抗借题发挥登门拜访乘胜前进遗世独立作茧自缚不足为训不值一提
闪烁其辞自圆其说鼓足勇气不遗余力固执己见震撼人心徒有虚名夸大其词
灭绝人性枉费心机既成事实放下包袱亡命之徒乌合之众覆盆之冤城下之盟
脱缰之马惊弓之鸟肘腋之变心腹之患当务之急后顾之忧降下帷幕忠于职守
趁火打劫顺手牵羊审时度势出谋划策由浅入深方兴未艾乐天知命通权达变
篇章2:流芳百出解析教学设计【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注音】liú fāng bǎi shì
【出处】桓公卧语曰:‘作此寂寞,将为文景所笑。
’既而屈起坐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
【解释】美好形象永不磨灭,不会被忘却。
【用法】作谓语;指好名声
【近义词】永垂不朽、名垂青史
【反义词】臭名远扬、遗臭万年
篇章3:流芳百出造句教学设计【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1、但那些的确流芳百世的作品和作家又该怎么说呢?
2、默里女士自称是“全球化之子”,遍足世界各地,曾在四大洲都工作过的她,现在定居在纽约------这个想要流芳百世的人的中转站。
3、因为在1920xx年,凡是心智正常之人,有谁会想到来自俄亥俄州代顿市的一对生产自行车的兄弟尽能流芳百世呢?
4、这些开国先烈,他们的事蹟和精神将会流芳百世。
5、李、杜文章贯日月,正说明他们的诗文美名流芳百世。
6、连横以他的历史巨着《台湾通史》流芳百世。
7、他称罗纳德里根在怎样让自己流芳百世上是个胜者,称乔治布什是制造麻烦的猴子。
8、为官若能两袖清风,爱民如子,就会流芳百世,否则就有可能遗臭万年。
9、流芳百世的美名得通过历史的检验,不是像他这样猛作文宣就能达到的。
10、而许多对华贸易商业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慈善家,留下了流芳百世的功德。
11、林靖娟老师的善行功德,必然会流芳百世,让人景仰。
12、我们可能并非所有人都希望流芳百世,但我相信,任何一个人都不希望自己死后被人遗忘。
13、因此,如果你的目标是做真正慈善的慈善家,那么赶快花掉你的钱:当你还在世时,能做多少好事就做多少好事,让流芳百世见鬼去吧。
14、文天祥忠心报国的事蹟流芳百世,永为后人所景仰。
15、当年台湾原住民抗日的故事将流芳百世,永远为后人所敬仰。
16、不过我想:别担心,芬妮,总有一天你会流芳百世。
17、我通常都会用这种想法愚弄自己:我下一个研究项目的成果将会流芳百世。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