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黄庭坚家世研究的重要史料

合集下载

黄梅黄姓中的黄庭坚后裔

黄梅黄姓中的黄庭坚后裔

黄梅黄姓中的黄庭坚后裔▲李正阳题黄姓源自赢姓和古黄国,到夏朝,大禹封伯益的儿子大廉于黄(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

今之黄冈,为当时黄国境。

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所灭,族人散居四方,以国为氏,姓黄。

黄姓尊少昊为远祖,伯益为鼻祖,大廉为得姓祖。

我宗支堂号益廉堂即源于此,意在不忘姓源根本伯益和大廉二祖。

秦汉时期黄姓大批迁移到湖北地区,逐渐形成江陵、江夏两个著名黄氏郡望,以此为基础向江南发展,“浮诸江南,以实海滨”。

宋元明时期,黄姓在赣、浙、闽、粤繁衍最甚。

《中华姓氏》记载:“黄国被楚国所灭后,子孙四奔他乡,大部分向楚国腹地内迁,分别定居于今湖北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地”。

可见,早在战国至秦汉时,黄梅即有黄姓迁入,因年代久远无证可考。

也许黄梅等五个带黄字头的县名,都与黄国大批遗民迁入聚居有关。

据《黄梅县姓氏志》记载:在黄梅境内现有433个姓氏中,按人口数排名,前六名的是吴、王、张、陈、李、黄,黄姓排第六位。

今黄梅黄姓遍居黄梅全县各地,境内以黄字头命名的行政村有八个:黄桥村、黄竹林村、黄榜村、黄河村、黄锡村、黄泥塘村、黄哲符村、黄荆庵村。

以黄字头命名的自然墩有七十五个:大河镇的黄桥村黄桥,黄湾,黄中墩;快岭村黄牌楼,花园山村黄栗树,戢畈村黄盐铺;车路村黄竹林,黄应兰;福选村朱黄墩,王河村黄天五,洪岭村黄立桥,香炉山村黄竹林,大庙村黄家坳。

濯港镇的黄竹林村,芭茅村黄二房,李垅大队东黄湾,黄家仓;吴咀村黄堪,五沙波村黄家墩,刘圩村黄家墩,陶河村黄破楼,黄北门楼,赫林咀;中湾村黄世六,黄新六,蒋咀村黄大墩,黄泥墩;王四村黄天五,胡六桥村黄沙垅。

苦竹乡的牛牧村黄柏树,刘下屋村黄耖凼,红花寨村黄垅,下垸村黄大屋,老祖寺村黄三房。

杉木乡的黄榜,黄河,黄新屋,黄大屋,柯岭村黄家,邓老屋村黄垅。

黄梅镇的石老屋村黄家,赤土坡村岳黄,向窑村黄家,易岭村黄家。

五祖镇的花山村黄家屋,黄上屋,西垸村黄家,蔡田村黄猫岭,黄石珍,洪楼村黄家。

黄庭坚的后人

黄庭坚的后人

黄庭坚的后人黄庭坚的后人关于著名的宋代词人黄庭坚的后人的事迹是怎样的呢?文学家黄庭坚对于中国的宋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他的后人也引起人们的关注。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黄庭坚的'后人,欢迎阅读!双井遗风德泽白河“清清的汉江东流过,拐弯的地方叫白河。

”在陕西南部与湖北西部接壤的边陲之地,一条源自巴山北麓的山溪由南向北融入汉江。

山水的夹角处有一个古老的县置——白河。

这里繁衍生活着一个人文厚重、家风淳朴的移民家族,他们世代坚守和传承着儒家修身立德的家规家风,这个家族就是陕西白河黄氏家族。

据载,白河黄氏原系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双井乡人氏,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后裔。

元明以降,不少黄氏后裔渐次迁出外地,其中有两支黄氏迁居到赣、皖、鄂三省毗邻地区的英山(今属湖北黄冈市)、大冶(今湖北省大冶市)。

后乾隆十五年(1750年),黄庭坚三十世孙黄存仁又携眷自英山迁居至陕南白河,闻风相从者还有其嫡堂兄黄存谟、族人黄泽本等,携家眷由大冶迁徙而来,举家定居在这里。

“尔时洪荒甫辟,地土肥美,家道之殷实,人情之浑厚,风俗之敦庞,相亲相睦,一团元气。

”治家立规风正行远历史上白河县山高坡陡、岩峻林深,地广人稀、地少石多,自然条件并不优越,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制约。

长途迁徙而来的黄氏家族为何能长久立足,日益昌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秉承了先辈留下来的治家规范,在与当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的相互交融中创立了新家规,而且不断修订丰富完善。

“传家忠和孝,兴家文和德,持家勤和俭,安家让和忍”,以家规规范子弟言行,以家风促进乡风民风。

居家庭,宜以诗书为训家族兴衰,树人为本。

黄氏家规第十一条明确提出,“须知子弟之当教,教法之当正,养正之当豫”。

1798年,黄存谟在家设馆教学,出资修建校舍18间,成为白河县首个“义学堂”,其亲属子侄及黄氏各房子弟皆受业其门。

同时对贫困学生捐金资助,对成名学子实行奖励。

黄氏迁陕后学风浓厚,一族生员多达七十余人。

【祖德流芳,源远流长】黄庭坚·双井黄氏家规摘编!(值得学习)

【祖德流芳,源远流长】黄庭坚·双井黄氏家规摘编!(值得学习)

【祖德流芳,源远流长】黄庭坚·双井黄氏家规摘编!(值得学习)黄庭坚黄庭坚(1045年-1105年),北宋著名书法家、诗人、文学家。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登进士第,历任汝州叶县县尉、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太和知县、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职。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

书法精妙,独树一格。

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开山鼻祖。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苏门四学士”。

著作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山谷词》等。

黄庭坚纪念馆黄庭坚纪念馆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县城南山崖上,紧临修河,危崖兀立河畔,山巅登高望远,平地视野开阔,古树参天,四季葱翠。

馆内有门楼、溪山自在楼、山谷祠、九曲廻廊、澄秋阁、顺济亭、冠云亭、一翠亭等多处独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有石门、藏龙洞、荔枝崖、钓矶、摩崖题“佛”等名迹,陈列有《松风阁》、《经伏波神祠》、《赠邱十四》、《墨竹赋》、《茶宴赋》等书法碑刻100多篇,馆藏文物427件,标本1万多件,其中黄庭坚撰文并书写的《王纯中墓志铭》及《宋故徐纯中墓志铭》均为宋墓出土,所作行楷在传世黄庭坚书法作品中少见。

黄庭坚·双井黄氏家规黄庭坚的曾祖父黄中理曾主持制订《黄氏家规》,共二十条,对行孝、为友、从业、求学等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强调对待祖宗,犹如水木之源,不可忘也;对待父母,犹如天地之大,务宜孝也;对待兄弟,犹如连枝之人,须互助也;对待邻里,犹如唇齿之依,必相敬也。

并强调读书乃诫身之本,显扬宗祖之要务,后生学子务必典籍精通、文章通晓等等,不仅本族奉为祖训,也被当地百姓奉为楷模,世称“黄金家规”。

此外,黄庭坚在晚年也留下一篇《家戒》,总结一些家族兴衰的原因,告诫子孙“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仇”“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要互相谦让、互相照顾,和睦相处,齐心协力维护好家族的传承发展。

黄氏宗谱Microsoft Word 文档 (4)

黄氏宗谱Microsoft Word 文档 (4)

分宁双井黄氏源流总序黄氏之出,论者不一,或谓出于有熊氏。

有熊氏二十八子最少者昌,正典有功,封云黄氏。

不数传黄氏失职降为庶人。

周康王时有裔孙审、复封于黄,得继先祀,此一说也。

或谓出于金天氏,自台骀封汾川,其后有沈、似、蓐、黄诸国,为晋所并,此一说也。

采真子<<集千姓编>>载黄为嬴氏,派出陆终。

溯自颛顼娶胜贲氏之女生卷章,卷章娶女娇氏生吴回,吴回生陆终。

陆终六子、长樊、次惠连、三钱铿、四会人、五曹姓、六季连。

再传有女修生大业、大业娶女华生大费,是为伯翳、佐禹治水有功,舜赐姓嬴。

其后受封于黄,春秋时为江黄国地,归诸楚。

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址,此又一说也。

总之以国为姓则不差!当列国时晋人败楚于鄢陵,楚大夫黄襄枚身亲王厄,归而论功欲卿之,襄枚辞不受。

君子曰:济难以权、义也,不尸其位、仁也,其有后于楚乎!共王之后曰怀王,时有黄齐。

至项襄谢韩、魏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歇归楚,遂与太子为质于秦。

数年不得归,因与秦相应侯善说之,使太子归。

后顷襄王卒,子考列王立,以歇为相。

将淮北十二县封之,号曰春申君。

考列王癸丑,春申君徙官卫尉,以贤世其家。

及汉平帝赐极忠九世孙敞为关内侯,至王莽时爵乃绝。

其后仕至二千石者五六人。

琬生酒泉太守【衍】及【张】与【华】。

张居河西,华居兖州为太守。

宏生【徵】【宪】【浮】。

徵子【伯仁】生【忠】,为汉五虎将军。

宪字叔度,生【纯】。

浮生【猷】与【盖】,盖事孙吴为江表虎臣。

官潮州太守,射【保信】。

仁生【表字宗远】、抚州兵马节度使。

信生【贾】、贾生【实】、实生【任】、封忠应侯。

允江,瑶之支则豫章杏花村,琛之支则荆南监利,璞之支则福州弋阳,琬之支则福建蒲城,珌之支则越州诸暨,玘之支则分宁双井,分宁县,即今义宁州也,后弃官薄游湖湘间,晚年家迢濑,有高蹈志。

赋举武探花封显忠王。

与兄贻同其子也。

吉赠礼部员外郎,聚书市田、卜居修水之上,筑两书馆於樱桃洞芝台,与四方学士讲明诗文不望。

而庭坚公独显,公字鲁直、号山谷、别号涪翁、谥文节,为有宋一代伟人。

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黄庭坚家世研究的重要史料

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黄庭坚家世研究的重要史料

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黄庭坚家世研究的重要史料
黄朝霞;秦腊英
【期刊名称】《图书情报论坛》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史学界对黄庭坚家世的研究历来众说纷纭,英山《双井堂黄氏宗勘对其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

在分析民国时期续修的英山《双井堂黄氏宗彳普》基础上,探讨江西分宁黄氏之黄庭坚家系源流,提出英山《双井堂黄氏宗嘞对黄庭坚家世研究的史料价值。

【总页数】5页(P63-67)
【作者】黄朝霞;秦腊英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106
【相关文献】
1.《颍川堂钟氏族谱》的史料价值——兼考钟嵘家世、生年和出生地 [J], 谢文学
2.《三凤堂薛氏宗谱》:研究明清藏羌边地的重要文献 [J], 胡宁
3.余姚《竹桥黄氏宗谱》的史料价值 [J], 方祖猷
4.曹雪芹家世新考——《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考析(二) [J], 冯其庸
5.曹雪芹家世新考——《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考析(一) [J], 冯其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黄氏大成宗谱--万传世系1-27世

(新)黄氏大成宗谱--万传世系1-27世

黄氏大成宗谱——黄公万传公居柳林河一支世系(注:本资料摘录于2008年鄂东大冶版《黄氏大成宗谱》,其中:一世——十二世为山谷公世系,十三世——二十七世为万传公世系)第一世庭坚居分宁,字鲁直号山谷别号涪翁。

生于宋庆历五年乙酉六月十二日辰时。

宋治平四年丁未科进士,为汝州叶县尉,入京留任国子监,教授改官授知吉州太和县历秘书省兼史局领太平州事,著有豫章集精华录,原配孙公炜觉女封兰溪县君,续娶谢公炜师厚女封介休县君。

生女二,长适将仕舒城李文伯,次殀,复娶石氏,生于嘉佑四年,已亥三月十七日亥时,生子一,相。

公殁于崇宁四年乙酉九月三十日子时,大观三年己丑二月,葬双井祖茔之西艮山坤向有碑。

绍兴初高宗中兴。

特赠龙图阁学士加太师谥文节,兰溪县君殁于熙宁三年庚戌七月初二日酉时,介休县君殁于元丰二年己未二月十二日酉时,元佑八年癸酉二月戊申日,二妣合葬双井台坪祖域之内,与姑李氏安康郡太君同棺异椁,石妣殁于政和五年乙未二月二十二日酉时,葬双井地呼为虎形。

第二世相庭坚之子,字小德号溪夫,生于宋元丰七年甲子七月十三日辰时。

绍兴初太上皇,取山谷戒石铭颁赐天下州县,并录其后时公以正字召自蜀至荆州石首寇攘道路阻绝遂归分宁诰赠中奉大夫。

娶江安令石公讳信道之女,生于元佑二年丁卯四月十二日申时,诰赠宜人。

生子六:黔、然、槱、照、炁、羔。

公殁于隆兴二年甲申二月初三日亥时,妣殁于绍兴丁卯年八月十四日巳时,公妣合葬大坟林。

第三世黔相公长子,司理参军,娶解氏,复娶徐氏,生子一坡。

然相公次子,字超然,生于宋元丰元年丁亥十月初四日亥时以祖荫补吏部员外郎后,官任漳州法曹四川提刑,娶祝氏,生于北宋大观三年己丑六月初五日未时,复娶徐氏生于大观四年庚寅七月十六日寅时,生子二:塾、宣,女二:长适进士杜翠华次适山阴知县能弼,公殁于南宋淳熙八年辛丑九月十四日酉时,葬双井虎形,祝妣殁于南宋淳熙八年辛丑,徐妣殁于淳熙元年甲午冬月十一日亥时,葬双井凤形。

槱相公三子,宣蔚司,支派另祥。

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黄庭坚家世研究的重要史料

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黄庭坚家世研究的重要史料

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黄庭坚家世研究的重要史料?黄朝霞秦腊英图书情报论坛2010年第4期(总第88期)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黄庭坚家世研究的重要史料摘要史学界对黄庭坚家世的研究历来众说纷纭,英山《双井堂黄氏宗勘对其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在分析民国时期续修的英山《双井堂黄氏宗彳普》基础上,探讨江西分宁黄氏之黄庭坚家系源流,提出英山《双井堂黄氏宗对黄庭坚家世研究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黄庭坚家世史学界对北宋着名文学家黄庭坚家世的研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知晓的湖北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对黄庭坚世系,分宁黄氏始祖,黄庭坚属分宁黄氏第几代等的研究可提供新的史料.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为民国时期续修,共2种,现由黄庭坚后裔所藏.是宗谱,因直接延续黄庭坚于宋元祜二年奏请纂修分宁黄氏金字谱,真实性,可信性和史料性极高,可谓资料来源弥足珍贵,对于黄庭坚家世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1民国时期续修的英山井堂黄氏宗渤黄庭坚后裔所藏民国时期英山《双井堂黄氏宗{普=》,共两套.一套为民国十三年续修,清贡生黄师直主编,共12卷,木刻印刷,保存完整.该谱收录宋元j;占二年黄庭坚督修金字谱以来的重要资料,其中收录圣谕l2条,山谷公敕命1篇,宋代朱熹撰《宋双井黄氏宗谱序》2篇,宋代周必大《双井堂黄氏宗谱序》1篇,山谷公表1篇,资料极为珍贵.该谱以宋明以前江西修水《双井堂黄氏宗谱》为依据,与世系源流一脉相承,真实性,可性度极高.另一套为民国三十二年续修,黄光烈主编,此次续修延续民国十三年双井堂谱体例及全部资料,并在民国十三年修续谱的基础上,联合英山,罗田,立煌,霍山,麻城五县黄庭坚后裔联合修纂,共56卷,木刻印刷,保存比较完整.民国时期两度续修《双井堂黄氏宗谱》之特点:一是世系源流一脉相承,比较完好地保存了自黄庭坚纂修金字谱以来的历史原貌,包括黄庭坚祖辈,父辈,同辈及后代基本情况的完好保存.二是以黄庭坚为始祖,即黄庭坚为此家族之分房的始祖.该谱《世系》日:"我族自庭坚祖为第一世,日:双井黄氏,崇实也.由庭坚祖十二传至禄二祖辈生曼字派,诸祖为我族分房之始."三是对"双井堂黄氏一世祖庭坚公以下十二世世系"有非常细致的介绍.这些对于研究黄庭坚家世及文学创作都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史料.2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之黄庭坚家系源流黄庭坚家族源于江西分宁黄氏,分宁今江西修水.南唐升元已亥年(公元939年),原居婺州金华玉板桥的黄圮,随赴任分宁县令的儿子黄瞻一同迁至分宁,之后,这一族卜居分宁双井,逐渐繁衍为一支黄氏望族.以黄圮为始祖,黄圮三传至黄庭坚祖父黄浞.民国时期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以分宁黄氏旧谱为本并抄录,又因旧谱系黄庭坚之侄黄主修,因此,民国时期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的真实性较强.为了研究者之便利,兹将《宗谱》之黄庭坚父辈,同辈及后裔的史料情况分述如下. 黄庭坚父辈黄庭坚祖父是"十龙"之一的黄浞.黄浞生五子:黄昭,黄襄,黄庶,黄廉,黄羽,行三黄庶,即黄庭坚的父亲.黄庭坚的父辈,英山《双井堂有详细记载.(1)黄昭,浞公长子,黄庭坚的大伯父."字晦夫,登宋庆历元年丙戊进士,官拜御史.生于宋大中祥符八年乙卯(1015年)八月十六日未时,殁于熙宁十年丁己(1077年)九月十一日.葬凤形.妣氏徐,……子孙徙居南昌."(2)黄襄,浞公次子,黄庭坚的二伯父."字胜谟,授国子监司业,赠中宪大夫.生于宋天禧元63图书情报论坛2010年第4期(总第88期)年丁巳(1017年)十月初六日午时,殁于元丰六年癸亥(1083年)三月十四日午时,葬黄田白龟池.妣氏徐,殁葬与夫同茔.子一:黄仲堪."(3)黄庶,浞公三子,黄庭坚的父亲.拟作后文专门介绍.(4)黄廉,浞公四子,黄庭坚叔父."字夷仲,登宋嘉佑六年辛丑进士,授司理参军.神宗时任太子中允,复任司农承监察御史,改秘阁提举,集贤殿修撰,枢密都丞,吏部给中事,诰赠户部尚书."《宋史?黄廉传》与谱载有别,史称黄廉受王安石赏识,曾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因功升为集贤校理,提点河东刑狱.在任时,还受诏安抚京东,赈洛灾民,后因反对与契丹辽国结盟,于元佑元年召为户部郎中.后历任直秘阁提举,左司郎中,迁起居郎,集贤修撰,枢密都丞旨,陕西转运使.后拜给事郎中,直至逝世.谱载黄廉生于宋天圣五年丁卯(1027)正月十一日亥时,殁于元佑七年壬申(1092年)五月十四日未时.葬双井凤形.妣氏刘,南康尚书屯田员外郎刘涣之女,封彭城县君.……子四:叔豹,叔向,叔夏,叔敖.(5)黄羽,浞公五子,黄庭坚小叔父."字起翁,授太子中允,殁葬黄田.妣氏南康刘,殡葬与同茔.子一:苍"据刘佑平着《中国姓氏通史?黄姓》一书介绍:黄浞除上述五子外,还有六子黄均,但考查多种分宁分支的黄氏宗谱,均无记载.黄庭坚父辈中,还有不少堂伯父,例如:"黄涉之子黄育, 字和叔.""黄滋之子黄痒,字长善;黄荐,授通州通判,黄序,授京兆法曹"."黄淳之子黄康,字子宁,授太庙斋郎.""黄浃之子黄虞,字公庵,授迪功郎.""黄涣之子黄孝宽,字元泽,嘉佑二年丁丑进士.""黄注长子黄齐,字如一,授宣议郎,任广州留守;三子黄庚,字德量,元丰五年壬戊进士,授湘潭知县."还有"黄浚之子黄奇,字和六,授通问使;""黄灏长子黄廊,字子通,授宣议郎.""黄振之子黄宋,神宗时献策,授刑部员外郎.""黄碣次子黄理,为浙东将;三子黄瑶,官武安将军"等.此外还有"黄士元次子黄赀,字敬简,授宣议郎;""黄静之子黄公度,字典宽,宋绍兴状元,为莆田之祖."他们都是当时颇有名声的人物.父亲黄庶黄庶,黄浞公三子,黄庭坚的父亲."字亚夫,号青社,登宋历二年进士.摄康州事,赠中64宪大夫.生于天禧二年(1018年)五月初一日,殁于嘉佑三年戊戌(1058年)十月二十六日,葬七台源午山子向.有((f戈檀行世,妣氏李,封安康太君.生于宋天禧四年庚申(1020年)三月十五日子时,殁于宋元佑六年辛未(1091年)六月十八日午时,元佑八年(1093年)附葬七台源凤形午山子向.子六:大临,庭坚,叔献,叔达,苍舒,仲熊.女四:长适南康进士洪明师,次适淮安进士陈塑,三适张,四未详."关于黄庶,谱载有明代周季风撰公f,该传记述:"庶公,字亚夫.年二十五以诗文登进士.历佐一府三州. 皆为从事.少读书,观忠臣义士奇功大节,未尝不津津乎乐道也.因仕弗如其志,遂刻意为诗文,其题《陉石》诗有'山魈水怪着薛荔,天禄霹邪眠莓苔.'大都好奇语云.常摄康州,治绩有声,卒赠大中大夫.有((f戈檀集》二卷以行于世.子大临, 庭坚,叔达等俱有名声,能继公之志."黄庶所作社先生自序)),载英山氏双井堂谱》,该文对了解黄庶有一定的史料价值.黄庶在《自J中写道:"江夏黄庶,字亚夫.其少而学也.观诗书以来,至于忠臣义士奇功大节,常恨身不出于其时,不得与古人上下其事.每辄自奋,以为苟朝得位,夕必行之.当使后之人望乎己,若今之慕乎古也.既年之二十五,以诗赋得~第,历佐一府三州,皆为从事.逾十年,郡之政巨细无不兴,大抵止于薄书讼狱而己,其心之所存,可以效于君,可以补于国,可以资于民者,曾未有一事可以自见.然而月廪于官,粟麦常两斛而钱常七千,问其所为,乃亦常人皆可不勉而能,兹素餐昭昭矣.暇日,尝发所作草稿,得数百篇,而散亡居多.其存者,或失首与尾,或断裂不可读,因取其完者,以相从而编焉,题之日《伐檀集》,且识其愧.然典嗜文字,若有病癖,未能无妄作后来者,皆附于之篇末云.黄佑五年十二月日,青社自序."黄启方先生在《黄庭坚父亲黄庶事迹考》一文中,对黄庶生平作了详细考证.据他考证,黄庶于宋庆历二年(1042年)登进士乙科,庆历五年(1045年)在信阳任官,是年六月十二日生子黄庭坚.次年守制居家,生有长女.庆历七年(1047年)服除至京师待命,秋后赴陕西任幕职.庆历八年(1048年)赴许州宋祁幕职.皇事占三年回长安,十一月应文彦博辟重回许州.次年九月随文彦博移青州.嘉j;占元年(1056年)摄康州事.嘉{;占三年(1058年)十月二十六日殁于康州.黄庶着((1戈檀集》诗文集,今存诗168首,文黄朝霞秦腊英:英山双井堂黄氏宗}酚:黄庭坚家世研究的重要史料78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之评介:"其古文一卷,亦古质简劲,颇具韩愈规模,不屑为骈偶纤浓之词."在评论黄庶的诗歌时指出:"江西诗派奉庭坚为初祖,而庭坚之学韩愈,实自庶倡之."黄庶之妻李氏,系为江西建昌李东之女.李东之子李布,李常,李莘等,均为一时名士.他们对日后黄庭坚的人生都有很大影响.黄庭坚同辈黄庶生六子四女,黄庭坚为庶公次子.黄庭坚兄弟姐妹情况为:(1)黄大临,庶公长子,"字元明,号寅巷,知萍乡县事,陧授越州司理.生于宋庆历元年辛已(1041年)四月十六日酉时,殁于崇宁四年乙酉(1105年)十二月初五日子时,葬双井大坟山."娶妻安州连氏,又娶徐州唐氏.子三:黄朴,黄梗,黄桓.黄朴,字巨卿,任处州司录;妻薛氏,子黄烈,黄默二人;黄梗,字声叔,任从议郎.黄桓谱载不详.据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之《元明公传》记载:"元明公,讳大临.浞公之孙,庶公之子也.好学饬行,优于诗文.绍圣间,知萍乡县.民器讼,异于他邑.劳心抚字,视民若子.或议其仁义太过.公日:"天子使宰百里,固欲安乐之.岂敢操三尺法,为百姓警敌哉!昔龚遂为渤海太守,因召对日:渤海之盗,陛下将胜之耶? 将安之耶?帝喜见于色,日:"设官置吏,固安之也.""故予常谓治民之道.猛则玉石俱焚,宽则公私废,吾不猛不宽,惟其是而己."尝榜其轩,日:"惟是."大观中,徙知龙泉县,治如萍乡.时郡守徐私所属,公不能承其意.秩满,不与书能,宿留于郡者.久之,会张根持节行部雅, 闻贤,首延致焉.徐皇遂以礼遣去."(2)黄叔献,庶公三子,黄庭坚之弟."字天民,号葛翁.官湖北转运使.生于宋庆历七年丁亥(1047年)十月初十日亥时,殁于元丰五年壬戌(1082年)八月二十九日寅时."娶妻涂氏,生子黄槐.(3)黄叔达,庶公四子,黄庭坚之弟."字知命,号云庵.生于宋皇佑三年辛卯(1051年)十二月十六Et卯时,殁于元符三年庚辰(1100年) 五月初十日申时荆州旅舍,归葬双井."娶妻余氏,生子黄柞,黄械,黄相,黄相.又娶妻李氏,行子黄木且.谱载其子孙后徙居荆南.据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之《知命公传》记载:"知命公,讳叔达,山谷之弟也.雅负奇节,人有臭味相投者,推挽之不遗力.意所不可,虽衣冠贵人,亦唾辱之.与彭城刘师道友善,尝之京师.同师道谒法云禅师于城南.夜归,过龙眠收李伯,时人着白衫骑驴道中,摇头而歌,师道负杖挟事囊于后,一市皆惊,以为异人.时伯素善画,因写为图,邢郭夫作夜归诗形容之.公小诗乐府皆清丽可爱,有诗四十首,附《山谷公集》中.山谷公尝称其善斟酌世故,黄庭坚曾书曾知命弟离戎州》一诗,诗日'道人终岁学陶朱,西子同舟泛五湖,船窗卧读书万卷,还有新诗来起予.'铨品人物云."(4)黄苍舒,庶公五子,黄庭坚之弟."字迪安,授朝散郎.生于宋皇佑五年癸巳(1060年)十月十九日卯时,殁于崇宁四年乙酉(1105年),葬双井.娶妻徐氏,.子孙未详."(5)黄仲熊,庶公六子.黄庭坚之弟."字非熊.生于宋至和二年乙未(1055年)八月丙辰日卯时,殁于元佑四年己巳(1089年)."娶妻舒城赵氏.黄庭坚曾为黄仲熊作E熊墓铭》,该文记载: "非熊,豫章黄氏,仲熊其名,非熊其字也,先大夫之幼子,以至和乙未,月乙酉,日丙申,时辛卯,生于临茁.先大夫以岁月日时参伍以历象,为吉祥,以为门户所寄.儿时,黟黑脂肥,甚可念.先大夫捐馆舍于康州,非熊方四岁.为其幼孤,太夫人不忍以严治之,故非熊知学最晚.然性资豪举,落笔为文,不肯为人下.于儒生艺事,无所不学,虽不造徵,要皆略能也.家贫,嫁四女弟,以故兄弟例婚晚.伯氏元明卖大夫时田,为非熊娶舒城赵氏.婚礼成,而非熊不悦,竟弃去.由是颇浮沉于酒中,亦自恃其命.日:我生日在申辰在卯,岁庚午,天地合我.终富贵得意婚大家.于是自强,屏酒不游,刻苦琢磨.欲以怪奇.钓致禄仕.久之,宗室汝州防御使仲爰闻其家世,欲以女予之,而非熊不幸病死矣.年三十有六,有衔不祛,此日者误之也.呜呼,非熊欲仕而不偶,虽婚而无后,孤负先大夫之心,予兄弟执其咎,无所归怨,维其不寿.兄弟坚记."除上述五兄弟之外,黄庭坚的同辈中,还有他的同祖父的几位堂兄弟,与黄庭坚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黄仲堪,黄庭坚二伯父黄襄之子.授朝奉大夫,任永州通判.生于宋景佑四年丁丑(1037年) 五月初五日,殁于大观元年丁亥(1107年)九月二十七日,娶妻郭氏,生有二子;黄镒,黄是.65图书情报论坛2010年第4期(总第88期)黄叔豹,黄庭坚叔父黄廉长子.字嗣文,号南隐,授户部郎中,封中宪大夫.生于宋皇佑三年辛卯(1051年)七月十日,殁于建炎四年庚戍(1130年)十二月十八日.娶妻张氏,有子三人;黄铁,黄韦岁,黄琳.其子孙徙居万载县.黄叔向,黄庭坚叔父黄廉次子.字嗣明,初授太庙斋郎,后任南浦知县.生于宋嘉佑元年丙申(1056年)正月十五日,殁于宣和三年辛丑(1121年)三月初六日.娶妻蕲氏,有子二人;黄麓,黄楚.黄叔夏,黄庭坚叔父黄廉三子.字嗣清,登宗元佑年戊辰进士.授静州推官.娶妻朱氏.有子二;黄彬,黄树.黄叔敖,黄庭坚叔父黄廉四子.字嗣深,登宋元佑六年辛未进士.授光山令,湖广路转运廉访使,迁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徽猷阁大学士.殁葬双井炭子塘口乌鸦扑地形.娶妻李氏封魏国夫人.有子六人;黄,黄桥,黄懋,黄霜,黄霖,黄攀.史称黄叔敖为官刚直不阿,严惩奸吏,大悦民心.着有((文集》十卷,《春秋讲义》三卷, 《奏议》十卷行世.黄叔敖子孙兴盛.其中有一个孙子黄,字子耕,(铼史》有传》.史称他尝从郭雍,朱熹学,熹深期之.后"举太学进士,为瑞昌主簿,监文思院,知卢阳县",又"通判处州","知台州","迁袁州",所着有《复斋集》".黄晚年编辑整理了黄庭坚的山谷集》,并编着了《山谷先生年谱》.黄苍,黄庭坚叔父黄羽之子.字嗣源,授杨州推官.娶余氏,有子三人;黄霖,黄据,黄桐.此外,在黄庭坚同辈中还有一些同族堂兄弟,在前文中有所介绍.如:黄育之子公麟;黄吝之子公器,公概;黄燮之子公准,公介;黄荐之子黄培;黄褒之子公镇;黄表之子行礼;黄廪之子黄振;黄庾之子公苍等人,他们这辈人和黄庭坚一起,使分宁黄氏走向极盛.黄庭坚同辈这一代,是分宁黄氏第二个繁荣世代;仅中进士者达十一人,入仕为官者二十余人.他们大多颇有政绩,或蜚声艺苑.黄庭坚有妹四人,长妹适南康洪民师德义,民师母即黄庭坚姨母文城君李氏.二妹适陈槊醇甫.三妹适张埙和叔.四妹适黄庭坚舅父李常之子李摅安诗,早卒.妻室子女及后裔妻室黄庭坚共娶三室.(1)妻孙氏,孙觉之女,封兰溪县君.生于宋皇祜三年(1050年),18岁归黄氏,殁于熙宁二年(1069年)庚戌七月初二日,时年20岁.后殡于叶县22年,元祜六年(1091年)始归骨分宁.(2)妻谢氏,谢师厚之女,封介休县君.生于宋至和元年(1054年),殁于元丰二年(1079年)己未二月十二日北京馆所.元禧八年癸酉(1093 年)二月戊申与兰溪县君孙氏合葬双井台平祖城之内,与姑氏李安康太君同宫异椁,有墓志.黄庭坚在《兰溪介休二夫人墓志毫中日:"豫章黄庭坚之初室,日兰溪县君孙氏,故龙图阁大学士高邮孙公觉莘老之女,年十八归黄氏.能执妇道,其居室相保惠教诲,有迁善改过之美.家人短长,不入庭坚之耳.方是时,庭坚为叶县尉,贫甚.兰溪安之,未尝求索于外家.不幸年二十而卒,殡于叶县二十二年.继室日介休县君谢氏,故朝散大夫南阳谢公景初师厚之女,年二十归黄氏.闲于礼义,事先夫人,爱敬不倦,侍疾尝药不解衣.至于复常,修禅学定,而不废女工.能为诗,而叔妹不知也.言有宫庭,行有防表,不瞰不汗,长少咸安怀之.年二十六而卒.生一女日睦,才四岁.过时而先夫人哭之哀,殡于大名者十一年.元{;占六年,先夫人捐馆,及克归二夫人元骨于双井.八年二月,从先夫人葬焉.同宫而异椁.初,庭坚年十七,从舅氏李公择学于淮南,始识孙公,得闻言行之要.启迪劝奖,使知向导之方者,孙公为多.孙公怜其少立,故以兰溪归之.及庭坚失兰溪数年,谢公方为介休择对.见庭坚之诗,日"吾得婿如是足矣."庭坚因往求之,然庭坚之诗卒从谢公得句法.呜呼,如兰溪之女美,介休之女德,皆室家之侧也.常欲以楚辞哭之,而哀不能成文.二夫人生常恨无男,二夫人没后,庭坚始得男日相.它日当使相乞文于予友而刻之隧,以哀其志.(3)妻石氏,生于嘉j右四年己亥(】059年)三月十七日亥时.殁于政和五年(1115年)乙未二月二十二日酉时,葬于双井虎形地.生有一子黄相. 子女及后裔黄庭坚之子黄相,"字小德,号谈夫,官正字,绍兴初以父荫召,自蜀至荆州石首,寇攘,道路阻绝,遂归分宁.诰赠中奉大夫.生于宋元丰七年甲子(1084年)七月十三日辰时,殁于隆兴二年甲申(1164年)二月初三日亥时,葬大坟林.妣氏石江安令信道公之女,诰赠宜人.生于元祜二年丁卯(1087年)四月十二日申时,殁于绍兴十黄朝霞秦腊英:英山汉井堂黄氏宗:黄庭坚家世研究的重要史料七年丁卯(1147年)八月十四日己时,葬与夫同茔."生有子,即黄黔,黄然,黄桶,黄照,黄暴,黄羔.(1)黄黔,曾任贺州参军,先娶解氏,后娶徐氏,生有一子叫黄坡,黄坡以童子科补将仕郎,其后裔居通山,义宁等处.(2)黄然,字超然,以祖荫补授吏部员外郎.娶祝氏,其后裔居分宁上六府.大冶黄氏敦本堂谱《然公传》载:"黄然,字超然.山谷之孙,相之子也.绍兴初,朝廷以山谷名在党籍,命复其遗泽.太上又尝取山谷所书戒石铭以赐天下州县,并录其后.如时,以正字召,自蜀至荆州石首,会戎寇抢攘,道路阻绝,归分宁捐馆.然以长子孙补官,继提点江东刑狱,权知台州.适当歉岁,赈济有方,司农卿陈良弼奉旨按行浙东诸郡,日:台州之政,实冠一路.除知归州,朝庭欲再以郎曹处之,辞不就.未至归州,改除夔路转运判官,摄夔门师,改除成都宪,最后除潼川宪,以辞归,得疾,享年七十五岁,终朝请大夫(载豫章宁州二志)."(3)黄檩,曾任宣慰司,其后不详.(4)黄照,"一名恕,字明远,号理常.生于政和三年癸己(1113年)八月十四日丑时,殁于乾道九年癸己(1173年)六月十七日申时,葬双井祠后.妣氏石生于政和五年乙未(1115年)四月初九日巳时,殁于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年)三月十二日未时,葬于夫同茔.生有二个儿子,即黄乍监,黄武.黄韦监字松龄号绣球,登进士第,官至端明殿学士,其后裔徙居大冶,黄冈一带.(5)黄燕,一名熙,字刚宗,号育物.娶赵氏,生有二子,即黄少夫,黄垦.黄少夫之后裔徙居南昌虎山村;黄晏之后裔徙居瑞州,皆子孙蕃衍.(6)黄羔,名藻,其后裔不知去向.黄庭坚有个女儿叫黄睦,系继室谢氏所生.生于宋天圣五年丁卯(1027年),于崇宁元年在鄂州适李文伯,李文伯字去华,李粢德素之子.后殁于何年,已无从考证.3对黄庭坚家世研究的价值两种英山井堂黄氏宗谱》虽都是民国时期续修的,但对于黄庭坚家世研究仍不乏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的价值在于以下几方面.一是真实性.英山民国十三年和三十二年两次续修的《双井堂黄氏宗{普=》,从知晓的史料看, 与黄庭坚世系源流一脉相承,比较完好地保存了自黄庭坚纂修金字谱以来的历史原貌,且都是以黄庭坚家族之分支始祖,族人续宗谱真实性高.这些对于研究黄庭坚家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史料.二是史料性.台湾学者刘维崇先生作《黄庭坚的家世考)),四川大学周裕锴先生作((黄庭坚家世考》,都对黄庭坚家世作了有益的探究,而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对其家世史料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它不仅有助于考察宋代世为江南望族的分宁黄氏的兴衰,从一个侧面了解宋代封建文化全面高涨的情况,而且可以进一步了解黄庭坚的伦理思想.三是认证性.黄庭坚作为宋代文化巨子,诗词,文赋,书画造诣精深,成就卓然,声誉与苏轼齐名,其宗族世系,不会不引起学人关注.然而,对于黄庭坚家世系的研究,由于研究角度,研究目的,史料来源等的不相同,是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现流行的黄庭坚宗族世系的说法是否真实,分宁黄氏始祖是谁,黄庭坚属分宁黄氏第几代,这些在英山双井堂黄氏宗酚中都能够提供史料依据,或得到认证.参考文献1(清)贡生黄师直主编.双井堂黄氏宗谱.湖北英山双井堂木刻本,民国十三年.2黄光烈主编.双井堂黄氏宗谱.湖北英山敦本堂木刻本, 民国三十二年3豫章黄祠四修主谱.江西敦睦堂刻本,清光绪二十五年4黄氏家斯.浙江诸暨聚斯堂刻本,清光绪年间5黄氏宗谱.湖北鄂城狮山敦敦本堂刻本,民国五年6黄氏宗谱.湖北大冶敦伦堂刻本,民国二十六年7黄启方着.黄庭坚研究论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8杨庆存着.黄庭坚与宋代文化.郑州:河南在学出版社, 20029伍晓蔓着.江西宗派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510韦海英着.江西宗派诸家考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l1王琦珍着.黄庭坚与江西诗派.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612邓子勉着.黄庭坚全集.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13黄宝体着.黄庭坚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14钱光熙着黄庭坚诗学体系研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5刘佑平.黄姓.北京:东方出版,2000黄朝霞鄂州市中共鄂州市委办公室.通讯地址:鄂州市滨湖路鄂州市中共鄂州市委办公室.邮编436000.秦腊英鄂州市图书馆馆员.通讯地址:鄂州市古城路南段.邮编436000.(来稿时间:201O-09—15)67。

黄姓家谱介绍

黄姓家谱介绍

1.介绍:黄氏谱牒源起于何时,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传说早在商朝,便有陆终第四十四代孙黄成德,创修最早的黄氏宗谱传后。

黄成德的第十一世孙黄飞虎,因逃避商纣王迫害而改从母姓"王”氏。

后黄飞虎曾孙黄爱辅、黄爱弼等以家藏谱牒上呈周武王,得以复姓“黄”氏。

商周时期,黄国已是一个独立的小邦,作为一个国家,已有专门记录黄国王族历史和世系的谱牒了,因而商周时期便应有黄氏谱牒。

传说战国末年楚相春申君黄歇也曾删改增修黄氏族谱,并将谱系上呈御览,又亲自制定了黄氏最早的字派。

汉魏之始,门第始兴。

谱牒学也于此时开始发达起来。

江夏黄氏,这时才开始了确实可信的家史族谱在民间流传。

六朝隋唐是中国谱牒之学始盛时期,但因为当时黄氏的衰落,黄氏族谱也就不见于《魏书》和《新唐书》等官方正史,仍在民间流行。

直到宋朝,随着黄氏的兴旺,也出现了黄氏谱牒的繁荣。

各地黄氏纷纷立祠修谱,家传、谱序,多见于当时名人文集中。

明清以来,黄氏谱牒之学更加发达,长盛不衰。

这一时期的许多族谱,至今仍被流传和保存下来。

“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时期,大陆中断修谱,许多谱牒也遭焚毁,而港台、南洋则未曾中断,许多家谱还被公开出版发行。

如台湾即于1961年、1964年、1965年曾有黄氏族谱公开出版。

近年来,在大陆内地兴起了修谱和寻根之热。

目前,有较大价值的黄氏族谱,一是《竹桥黄氏族谱》二十册,民国十五年浙江余姚“悼伦堂”第五次重修。

该谱修撰极精,卷首有大理学家王阳明的序,又载有自汉丞相黄霸以后历代名人画像计八十幅。

族谱体例,“寓纪事于《编年》,以《世表》为伦次”。

编年、世表之外,又另立《列传》一门,入传者有八十一人之多。

此谱现存浙江余姚市梨洲文献馆。

二是《经铿黄氏家谱》,该谱为清光绪“敦睦堂”第七次修谱计三十卷,现存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

三是《禾坪黄氏大成宗谱》四卷,清光绪十五年版,是研究邵武黄氏的重要史料,现存当地黄峭山裔孙处。

四是《渠阳黄氏世谱》十八卷,1989年湖南靖州黄氏总祠“江夏堂”第八次重修,是研究南宋大臣黄龟年家族的重要史料,主要流传于湘黔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黄庭坚家世研究的重要史料?黄朝霞秦腊英图书情报论坛2010年第4期(总第88期)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黄庭坚家世研究的重要史料摘要史学界对黄庭坚家世的研究历来众说纷纭,英山《双井堂黄氏宗勘对其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在分析民国时期续修的英山《双井堂黄氏宗彳普》基础上,探讨江西分宁黄氏之黄庭坚家系源流,提出英山《双井堂黄氏宗对黄庭坚家世研究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黄庭坚家世史学界对北宋着名文学家黄庭坚家世的研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知晓的湖北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对黄庭坚世系,分宁黄氏始祖,黄庭坚属分宁黄氏第几代等的研究可提供新的史料.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为民国时期续修,共2种,现由黄庭坚后裔所藏.是宗谱,因直接延续黄庭坚于宋元祜二年奏请纂修分宁黄氏金字谱,真实性,可信性和史料性极高,可谓资料来源弥足珍贵,对于黄庭坚家世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1民国时期续修的英山井堂黄氏宗渤黄庭坚后裔所藏民国时期英山《双井堂黄氏宗{普=》,共两套.一套为民国十三年续修,清贡生黄师直主编,共12卷,木刻印刷,保存完整.该谱收录宋元j;占二年黄庭坚督修金字谱以来的重要资料,其中收录圣谕l2条,山谷公敕命1篇,宋代朱熹撰《宋双井黄氏宗谱序》2篇,宋代周必大《双井堂黄氏宗谱序》1篇,山谷公表1篇,资料极为珍贵.该谱以宋明以前江西修水《双井堂黄氏宗谱》为依据,与世系源流一脉相承,真实性,可性度极高.另一套为民国三十二年续修,黄光烈主编,此次续修延续民国十三年双井堂谱体例及全部资料,并在民国十三年修续谱的基础上,联合英山,罗田,立煌,霍山,麻城五县黄庭坚后裔联合修纂,共56卷,木刻印刷,保存比较完整.民国时期两度续修《双井堂黄氏宗谱》之特点:一是世系源流一脉相承,比较完好地保存了自黄庭坚纂修金字谱以来的历史原貌,包括黄庭坚祖辈,父辈,同辈及后代基本情况的完好保存.二是以黄庭坚为始祖,即黄庭坚为此家族之分房的始祖.该谱《世系》日:"我族自庭坚祖为第一世,日:双井黄氏,崇实也.由庭坚祖十二传至禄二祖辈生曼字派,诸祖为我族分房之始."三是对"双井堂黄氏一世祖庭坚公以下十二世世系"有非常细致的介绍.这些对于研究黄庭坚家世及文学创作都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史料.2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之黄庭坚家系源流黄庭坚家族源于江西分宁黄氏,分宁今江西修水.南唐升元已亥年(公元939年),原居婺州金华玉板桥的黄圮,随赴任分宁县令的儿子黄瞻一同迁至分宁,之后,这一族卜居分宁双井,逐渐繁衍为一支黄氏望族.以黄圮为始祖,黄圮三传至黄庭坚祖父黄浞.民国时期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以分宁黄氏旧谱为本并抄录,又因旧谱系黄庭坚之侄黄主修,因此,民国时期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的真实性较强.为了研究者之便利,兹将《宗谱》之黄庭坚父辈,同辈及后裔的史料情况分述如下.2.1黄庭坚父辈黄庭坚祖父是"十龙"之一的黄浞.黄浞生五子:黄昭,黄襄,黄庶,黄廉,黄羽,行三黄庶,即黄庭坚的父亲.黄庭坚的父辈,英山《双井堂有详细记载.(1)黄昭,浞公长子,黄庭坚的大伯父."字晦夫,登宋庆历元年丙戊进士,官拜御史.生于宋大中祥符八年乙卯(1015年)八月十六日未时,殁于熙宁十年丁己(1077年)九月十一日.葬凤形.妣氏徐,……子孙徙居南昌."(2)黄襄,浞公次子,黄庭坚的二伯父."字胜谟,授国子监司业,赠中宪大夫.生于宋天禧元63图书情报论坛2010年第4期(总第88期)年丁巳(1017年)十月初六日午时,殁于元丰六年癸亥(1083年)三月十四日午时,葬黄田白龟池.妣氏徐,殁葬与夫同茔.子一:黄仲堪."(3)黄庶,浞公三子,黄庭坚的父亲.拟作后文专门介绍.(4)黄廉,浞公四子,黄庭坚叔父."字夷仲,登宋嘉佑六年辛丑进士,授司理参军.神宗时任太子中允,复任司农承监察御史,改秘阁提举,集贤殿修撰,枢密都丞,吏部给中事,诰赠户部尚书."《宋史?黄廉传》与谱载有别,史称黄廉受王安石赏识,曾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因功升为集贤校理,提点河东刑狱.在任时,还受诏安抚京东,赈洛灾民,后因反对与契丹辽国结盟,于元佑元年召为户部郎中.后历任直秘阁提举,左司郎中,迁起居郎,集贤修撰,枢密都丞旨,陕西转运使.后拜给事郎中,直至逝世.谱载黄廉生于宋天圣五年丁卯(1027)正月十一日亥时,殁于元佑七年壬申(1092年)五月十四日未时.葬双井凤形.妣氏刘,南康尚书屯田员外郎刘涣之女,封彭城县君.……子四:叔豹,叔向,叔夏,叔敖.(5)黄羽,浞公五子,黄庭坚小叔父."字起翁,授太子中允,殁葬黄田.妣氏南康刘,殡葬与同茔.子一:苍"据刘佑平着《中国姓氏通史?黄姓》一书介绍:黄浞除上述五子外,还有六子黄均,但考查多种分宁分支的黄氏宗谱,均无记载.黄庭坚父辈中,还有不少堂伯父,例如:"黄涉之子黄育, 字和叔.""黄滋之子黄痒,字长善;黄荐,授通州通判,黄序,授京兆法曹"."黄淳之子黄康,字子宁,授太庙斋郎.""黄浃之子黄虞,字公庵,授迪功郎.""黄涣之子黄孝宽,字元泽,嘉佑二年丁丑进士.""黄注长子黄齐,字如一,授宣议郎,任广州留守;三子黄庚,字德量,元丰五年壬戊进士,授湘潭知县."还有"黄浚之子黄奇,字和六,授通问使;""黄灏长子黄廊,字子通,授宣议郎.""黄振之子黄宋,神宗时献策,授刑部员外郎.""黄碣次子黄理,为浙东将;三子黄瑶,官武安将军"等.此外还有"黄士元次子黄赀,字敬简,授宣议郎;""黄静之子黄公度,字典宽,宋绍兴状元,为莆田之祖."他们都是当时颇有名声的人物.2.2父亲黄庶黄庶,黄浞公三子,黄庭坚的父亲."字亚夫,号青社,登宋历二年进士.摄康州事,赠中64宪大夫.生于天禧二年(1018年)五月初一日,殁于嘉佑三年戊戌(1058年)十月二十六日,葬七台源午山子向.有((f戈檀行世,妣氏李,封安康太君.生于宋天禧四年庚申(1020年)三月十五日子时,殁于宋元佑六年辛未(1091年)六月十八日午时,元佑八年(1093年)附葬七台源凤形午山子向.子六:大临,庭坚,叔献,叔达,苍舒,仲熊.女四:长适南康进士洪明师,次适淮安进士陈塑,三适张,四未详."关于黄庶,谱载有明代周季风撰公f,该传记述:"庶公,字亚夫.年二十五以诗文登进士.历佐一府三州. 皆为从事.少读书,观忠臣义士奇功大节,未尝不津津乎乐道也.因仕弗如其志,遂刻意为诗文,其题《陉石》诗有'山魈水怪着薛荔,天禄霹邪眠莓苔.'大都好奇语云.常摄康州,治绩有声,卒赠大中大夫.有((f戈檀集》二卷以行于世.子大临, 庭坚,叔达等俱有名声,能继公之志."黄庶所作社先生自序)),载英山氏双井堂谱》,该文对了解黄庶有一定的史料价值.黄庶在《自J中写道:"江夏黄庶,字亚夫.其少而学也.观诗书以来,至于忠臣义士奇功大节,常恨身不出于其时,不得与古人上下其事.每辄自奋,以为苟朝得位,夕必行之.当使后之人望乎己,若今之慕乎古也.既年之二十五,以诗赋得~第,历佐一府三州,皆为从事.逾十年,郡之政巨细无不兴,大抵止于薄书讼狱而己,其心之所存,可以效于君,可以补于国,可以资于民者,曾未有一事可以自见.然而月廪于官,粟麦常两斛而钱常七千,问其所为,乃亦常人皆可不勉而能,兹素餐昭昭矣.暇日,尝发所作草稿,得数百篇,而散亡居多.其存者,或失首与尾,或断裂不可读,因取其完者,以相从而编焉,题之日《伐檀集》,且识其愧.然典嗜文字,若有病癖,未能无妄作后来者,皆附于之篇末云.黄佑五年十二月日,青社自序."黄启方先生在《黄庭坚父亲黄庶事迹考》一文中,对黄庶生平作了详细考证.据他考证,黄庶于宋庆历二年(1042年)登进士乙科,庆历五年(1045年)在信阳任官,是年六月十二日生子黄庭坚.次年守制居家,生有长女.庆历七年(1047年)服除至京师待命,秋后赴陕西任幕职.庆历八年(1048年)赴许州宋祁幕职.皇事占三年回长安,十一月应文彦博辟重回许州.次年九月随文彦博移青州.嘉j;占元年(1056年)摄康州事.嘉{;占三年(1058年)十月二十六日殁于康州.黄庶着((1戈檀集》诗文集,今存诗168首,文黄朝霞秦腊英:英山双井堂黄氏宗}酚:黄庭坚家世研究的重要史料78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之评介:"其古文一卷,亦古质简劲,颇具韩愈规模,不屑为骈偶纤浓之词."在评论黄庶的诗歌时指出:"江西诗派奉庭坚为初祖,而庭坚之学韩愈,实自庶倡之."黄庶之妻李氏,系为江西建昌李东之女.李东之子李布,李常,李莘等,均为一时名士.他们对日后黄庭坚的人生都有很大影响.2.3黄庭坚同辈黄庶生六子四女,黄庭坚为庶公次子.黄庭坚兄弟姐妹情况为:(1)黄大临,庶公长子,"字元明,号寅巷,知萍乡县事,陧授越州司理.生于宋庆历元年辛已(1041年)四月十六日酉时,殁于崇宁四年乙酉(1105年)十二月初五日子时,葬双井大坟山."娶妻安州连氏,又娶徐州唐氏.子三:黄朴,黄梗,黄桓.黄朴,字巨卿,任处州司录;妻薛氏,子黄烈,黄默二人;黄梗,字声叔,任从议郎.黄桓谱载不详.据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之《元明公传》记载:"元明公,讳大临.浞公之孙,庶公之子也.好学饬行,优于诗文.绍圣间,知萍乡县.民器讼,异于他邑.劳心抚字,视民若子.或议其仁义太过.公日:"天子使宰百里,固欲安乐之.岂敢操三尺法,为百姓警敌哉!昔龚遂为渤海太守,因召对日:渤海之盗,陛下将胜之耶? 将安之耶?帝喜见于色,日:"设官置吏,固安之也.""故予常谓治民之道.猛则玉石俱焚,宽则公私废,吾不猛不宽,惟其是而己."尝榜其轩,日:"惟是."大观中,徙知龙泉县,治如萍乡.时郡守徐私所属,公不能承其意.秩满,不与书能,宿留于郡者.久之,会张根持节行部雅, 闻贤,首延致焉.徐皇遂以礼遣去."(2)黄叔献,庶公三子,黄庭坚之弟."字天民,号葛翁.官湖北转运使.生于宋庆历七年丁亥(1047年)十月初十日亥时,殁于元丰五年壬戌(1082年)八月二十九日寅时."娶妻涂氏,生子黄槐.(3)黄叔达,庶公四子,黄庭坚之弟."字知命,号云庵.生于宋皇佑三年辛卯(1051年)十二月十六Et卯时,殁于元符三年庚辰(1100年) 五月初十日申时荆州旅舍,归葬双井."娶妻余氏,生子黄柞,黄械,黄相,黄相.又娶妻李氏,行子黄木且.谱载其子孙后徙居荆南.据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之《知命公传》记载:"知命公,讳叔达,山谷之弟也.雅负奇节,人有臭味相投者,推挽之不遗力.意所不可,虽衣冠贵人,亦唾辱之.与彭城刘师道友善,尝之京师.同师道谒法云禅师于城南.夜归,过龙眠收李伯,时人着白衫骑驴道中,摇头而歌,师道负杖挟事囊于后,一市皆惊,以为异人.时伯素善画,因写为图,邢郭夫作夜归诗形容之.公小诗乐府皆清丽可爱,有诗四十首,附《山谷公集》中.山谷公尝称其善斟酌世故,黄庭坚曾书曾知命弟离戎州》一诗,诗日'道人终岁学陶朱,西子同舟泛五湖,船窗卧读书万卷,还有新诗来起予.'铨品人物云."(4)黄苍舒,庶公五子,黄庭坚之弟."字迪安,授朝散郎.生于宋皇佑五年癸巳(1060年)十月十九日卯时,殁于崇宁四年乙酉(1105年),葬双井.娶妻徐氏,.子孙未详."(5)黄仲熊,庶公六子.黄庭坚之弟."字非熊.生于宋至和二年乙未(1055年)八月丙辰日卯时,殁于元佑四年己巳(1089年)."娶妻舒城赵氏.黄庭坚曾为黄仲熊作E熊墓铭》,该文记载: "非熊,豫章黄氏,仲熊其名,非熊其字也,先大夫之幼子,以至和乙未,月乙酉,日丙申,时辛卯,生于临茁.先大夫以岁月日时参伍以历象,为吉祥,以为门户所寄.儿时,黟黑脂肥,甚可念.先大夫捐馆舍于康州,非熊方四岁.为其幼孤,太夫人不忍以严治之,故非熊知学最晚.然性资豪举,落笔为文,不肯为人下.于儒生艺事,无所不学,虽不造徵,要皆略能也.家贫,嫁四女弟,以故兄弟例婚晚.伯氏元明卖大夫时田,为非熊娶舒城赵氏.婚礼成,而非熊不悦,竟弃去.由是颇浮沉于酒中,亦自恃其命.日:我生日在申辰在卯,岁庚午,天地合我.终富贵得意婚大家.于是自强,屏酒不游,刻苦琢磨.欲以怪奇.钓致禄仕.久之,宗室汝州防御使仲爰闻其家世,欲以女予之,而非熊不幸病死矣.年三十有六,有衔不祛,此日者误之也.呜呼,非熊欲仕而不偶,虽婚而无后,孤负先大夫之心,予兄弟执其咎,无所归怨,维其不寿.兄弟坚记."除上述五兄弟之外,黄庭坚的同辈中,还有他的同祖父的几位堂兄弟,与黄庭坚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黄仲堪,黄庭坚二伯父黄襄之子.授朝奉大夫,任永州通判.生于宋景佑四年丁丑(1037年) 五月初五日,殁于大观元年丁亥(1107年)九月二十七日,娶妻郭氏,生有二子;黄镒,黄是.65图书情报论坛2010年第4期(总第88期)黄叔豹,黄庭坚叔父黄廉长子.字嗣文,号南隐,授户部郎中,封中宪大夫.生于宋皇佑三年辛卯(1051年)七月十日,殁于建炎四年庚戍(1130年)十二月十八日.娶妻张氏,有子三人;黄铁,黄韦岁,黄琳.其子孙徙居万载县.黄叔向,黄庭坚叔父黄廉次子.字嗣明,初授太庙斋郎,后任南浦知县.生于宋嘉佑元年丙申(1056年)正月十五日,殁于宣和三年辛丑(1121年)三月初六日.娶妻蕲氏,有子二人;黄麓,黄楚.黄叔夏,黄庭坚叔父黄廉三子.字嗣清,登宗元佑年戊辰进士.授静州推官.娶妻朱氏.有子二;黄彬,黄树.黄叔敖,黄庭坚叔父黄廉四子.字嗣深,登宋元佑六年辛未进士.授光山令,湖广路转运廉访使,迁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徽猷阁大学士.殁葬双井炭子塘口乌鸦扑地形.娶妻李氏封魏国夫人.有子六人;黄,黄桥,黄懋,黄霜,黄霖,黄攀.史称黄叔敖为官刚直不阿,严惩奸吏,大悦民心.着有((文集》十卷,《春秋讲义》三卷, 《奏议》十卷行世.黄叔敖子孙兴盛.其中有一个孙子黄,字子耕,(铼史》有传》.史称他尝从郭雍,朱熹学,熹深期之.后"举太学进士,为瑞昌主簿,监文思院,知卢阳县",又"通判处州","知台州","迁袁州",所着有《复斋集》".黄晚年编辑整理了黄庭坚的山谷集》,并编着了《山谷先生年谱》.黄苍,黄庭坚叔父黄羽之子.字嗣源,授杨州推官.娶余氏,有子三人;黄霖,黄据,黄桐.此外,在黄庭坚同辈中还有一些同族堂兄弟,在前文中有所介绍.如:黄育之子公麟;黄吝之子公器,公概;黄燮之子公准,公介;黄荐之子黄培;黄褒之子公镇;黄表之子行礼;黄廪之子黄振;黄庾之子公苍等人,他们这辈人和黄庭坚一起,使分宁黄氏走向极盛.黄庭坚同辈这一代,是分宁黄氏第二个繁荣世代;仅中进士者达十一人,入仕为官者二十余人.他们大多颇有政绩,或蜚声艺苑.黄庭坚有妹四人,长妹适南康洪民师德义,民师母即黄庭坚姨母文城君李氏.二妹适陈槊醇甫.三妹适张埙和叔.四妹适黄庭坚舅父李常之子李摅安诗,早卒.2.4妻室子女及后裔黄庭坚共娶三室.(1)妻孙氏,孙觉之女,封兰溪县君.生于宋皇祜三年(1050年),18岁归黄氏,殁于熙宁二年(1069年)庚戌七月初二日,时年20岁.后殡于叶县22年,元祜六年(1091年)始归骨分宁.(2)妻谢氏,谢师厚之女,封介休县君.生于宋至和元年(1054年),殁于元丰二年(1079年)己未二月十二日北京馆所.元禧八年癸酉(1093 年)二月戊申与兰溪县君孙氏合葬双井台平祖城之内,与姑氏李安康太君同宫异椁,有墓志.黄庭坚在《兰溪介休二夫人墓志毫中日:"豫章黄庭坚之初室,日兰溪县君孙氏,故龙图阁大学士高邮孙公觉莘老之女,年十八归黄氏.能执妇道,其居室相保惠教诲,有迁善改过之美.家人短长,不入庭坚之耳.方是时,庭坚为叶县尉,贫甚.兰溪安之,未尝求索于外家.不幸年二十而卒,殡于叶县二十二年.继室日介休县君谢氏,故朝散大夫南阳谢公景初师厚之女,年二十归黄氏.闲于礼义,事先夫人,爱敬不倦,侍疾尝药不解衣.至于复常,修禅学定,而不废女工.能为诗,而叔妹不知也.言有宫庭,行有防表,不瞰不汗,长少咸安怀之.年二十六而卒.生一女日睦,才四岁.过时而先夫人哭之哀,殡于大名者十一年.元{;占六年,先夫人捐馆,及克归二夫人元骨于双井.八年二月,从先夫人葬焉.同宫而异椁.初,庭坚年十七,从舅氏李公择学于淮南,始识孙公,得闻言行之要.启迪劝奖,使知向导之方者,孙公为多.孙公怜其少立,故以兰溪归之.及庭坚失兰溪数年,谢公方为介休择对.见庭坚之诗,日"吾得婿如是足矣."庭坚因往求之,然庭坚之诗卒从谢公得句法.呜呼,如兰溪之女美,介休之女德,皆室家之侧也.常欲以楚辞哭之,而哀不能成文.二夫人生常恨无男,二夫人没后,庭坚始得男日相.它日当使相乞文于予友而刻之隧,以哀其志.(3)妻石氏,生于嘉j右四年己亥(】059年)三月十七日亥时.殁于政和五年(1115年)乙未二月二十二日酉时,葬于双井虎形地.生有一子黄相. 黄庭坚之子黄相,"字小德,号谈夫,官正字,绍兴初以父荫召,自蜀至荆州石首,寇攘,道路阻绝,遂归分宁.诰赠中奉大夫.生于宋元丰七年甲子(1084年)七月十三日辰时,殁于隆兴二年甲申(1164年)二月初三日亥时,葬大坟林.妣氏石江安令信道公之女,诰赠宜人.生于元祜二年丁卯(1087年)四月十二日申时,殁于绍兴十黄朝霞秦腊英:英山汉井堂黄氏宗:黄庭坚家世研究的重要史料七年丁卯(1147年)八月十四日己时,葬与夫同茔."生有子,即黄黔,黄然,黄桶,黄照,黄暴,黄羔.(1)黄黔,曾任贺州参军,先娶解氏,后娶徐氏,生有一子叫黄坡,黄坡以童子科补将仕郎,其后裔居通山,义宁等处.(2)黄然,字超然,以祖荫补授吏部员外郎.娶祝氏,其后裔居分宁上六府.大冶黄氏敦本堂谱《然公传》载:"黄然,字超然.山谷之孙,相之子也.绍兴初,朝廷以山谷名在党籍,命复其遗泽.太上又尝取山谷所书戒石铭以赐天下州县,并录其后.如时,以正字召,自蜀至荆州石首,会戎寇抢攘,道路阻绝,归分宁捐馆.然以长子孙补官,继提点江东刑狱,权知台州.适当歉岁,赈济有方,司农卿陈良弼奉旨按行浙东诸郡,日:台州之政,实冠一路.除知归州,朝庭欲再以郎曹处之,辞不就.未至归州,改除夔路转运判官,摄夔门师,改除成都宪,最后除潼川宪,以辞归,得疾,享年七十五岁,终朝请大夫(载豫章宁州二志)."(3)黄檩,曾任宣慰司,其后不详.(4)黄照,"一名恕,字明远,号理常.生于政和三年癸己(1113年)八月十四日丑时,殁于乾道九年癸己(1173年)六月十七日申时,葬双井祠后.妣氏石生于政和五年乙未(1115年)四月初九日巳时,殁于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年)三月十二日未时,葬于夫同茔.生有二个儿子,即黄乍监,黄武.黄韦监字松龄号绣球,登进士第,官至端明殿学士,其后裔徙居大冶,黄冈一带.(5)黄燕,一名熙,字刚宗,号育物.娶赵氏,生有二子,即黄少夫,黄垦.黄少夫之后裔徙居南昌虎山村;黄晏之后裔徙居瑞州,皆子孙蕃衍.(6)黄羔,名藻,其后裔不知去向.黄庭坚有个女儿叫黄睦,系继室谢氏所生.生于宋天圣五年丁卯(1027年),于崇宁元年在鄂州适李文伯,李文伯字去华,李粢德素之子.后殁于何年,已无从考证.3对黄庭坚家世研究的价值两种英山井堂黄氏宗谱》虽都是民国时期续修的,但对于黄庭坚家世研究仍不乏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的价值在于以下几方面.一是真实性.英山民国十三年和三十二年两次续修的《双井堂黄氏宗{普=》,从知晓的史料看, 与黄庭坚世系源流一脉相承,比较完好地保存了自黄庭坚纂修金字谱以来的历史原貌,且都是以黄庭坚家族之分支始祖,族人续宗谱真实性高.这些对于研究黄庭坚家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史料.二是史料性.台湾学者刘维崇先生作《黄庭坚的家世考)),四川大学周裕锴先生作((黄庭坚家世考》,都对黄庭坚家世作了有益的探究,而英山《双井堂黄氏宗谱》对其家世史料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它不仅有助于考察宋代世为江南望族的分宁黄氏的兴衰,从一个侧面了解宋代封建文化全面高涨的情况,而且可以进一步了解黄庭坚的伦理思想.三是认证性.黄庭坚作为宋代文化巨子,诗词,文赋,书画造诣精深,成就卓然,声誉与苏轼齐名,其宗族世系,不会不引起学人关注.然而,对于黄庭坚家世系的研究,由于研究角度,研究目的,史料来源等的不相同,是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现流行的黄庭坚宗族世系的说法是否真实,分宁黄氏始祖是谁,黄庭坚属分宁黄氏第几代,这些在英山双井堂黄氏宗酚中都能够提供史料依据,或得到认证.参考文献1(清)贡生黄师直主编.双井堂黄氏宗谱.湖北英山双井堂木刻本,民国十三年.2黄光烈主编.双井堂黄氏宗谱.湖北英山敦本堂木刻本, 民国三十二年3豫章黄祠四修主谱.江西敦睦堂刻本,清光绪二十五年4黄氏家斯.浙江诸暨聚斯堂刻本,清光绪年间5黄氏宗谱.湖北鄂城狮山敦敦本堂刻本,民国五年6黄氏宗谱.湖北大冶敦伦堂刻本,民国二十六年7黄启方着.黄庭坚研究论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8杨庆存着.黄庭坚与宋代文化.郑州:河南在学出版社, 20029伍晓蔓着.江西宗派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510韦海英着.江西宗派诸家考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l1王琦珍着.黄庭坚与江西诗派.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612邓子勉着.黄庭坚全集.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13黄宝体着.黄庭坚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14钱光熙着黄庭坚诗学体系研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5刘佑平.黄姓.北京:东方出版,2000黄朝霞鄂州市中共鄂州市委办公室.通讯地址:鄂州市滨湖路鄂州市中共鄂州市委办公室.邮编436000.秦腊英鄂州市图书馆馆员.通讯地址:鄂州市古城路南段.邮编436000.(来稿时间:201O-09—15)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