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论|两宋时期——黄庭坚《论书》
黄庭坚书论简析

汉字 书法 艺术成 为 中 国艺术 中最 为发达 和最 富
民族特征的 中国民族文化 。把 书法这 种“ 线的艺术” 高 肃 的秦篆汉隶转变为俊逸道丽的真 、 、 、 。 行 草 楷 在这一 过程 中 , 三国魏人锺 繇( 字元常 , 官至太傅 , 人称 “ 锺太
与张耒 、 晁补之 、 秦观为“ 苏门四学士” 。其诗得法于杜 度集 中化纯粹化 , 也是 由魏晋开始 自觉表现 的。 严正整
黄庭坚书论简析
■ 杨 远 征
宋人 “ 尚意 ” 书风是以苏轼为代表在面对 晋唐 书法 们 不 约 而 同 的在 自 己 的 艺术 作 品 中 表现 了 同 一 主
经过一番比较 、 习之后 , 学 为达到“ 自出新意” 的目的 , 从 而打出了“ 尚意” 的旗帜。 黄庭坚从小就有志向突破前人成法 ,开辟新 的艺 术天地。在他的诗文题跋 、 书札中可 以发现许 多他对书
广阔的空间。
法 , 变汉 、 一 魏朴 质书风 , 创造妍 美流 便之 体 , 遂臻神 妙。 南梁陶弘景《 与梁武帝论书启》 :逸少学锺 , 云 “ 势巧
形密 , 于自运 。” 胜
于是 ,在文学艺术方面便 出现 了许 多不 同凡响 的 大家 , 顾恺之的画 , 陶谢 的山水 田园诗 , 锺王 的书法 , 他
山谷学书走 的是入 古求新 的道路 ,与历史上其他 书家一样 , 学书必上溯“ 锺王”他说 :书学 , 。 “ 要须以锺王
为师耳。” ①锺王所处的魏晋时期 , 人 的觉醒时期” 是“ ,
秋战国以后第二 个在 思想精神 史上呈现 出最 自由 、 解
这 种“ 醒” 觉 首先表现在人的思想观念的更新 。是继春 则元常第一 。 后世奉其 为楷法之祖 , 王羲之并称 “ ” 与 锺 放, 最富于智慧的时期 , 这种思想 的空前解放 , 对于 自我 右军 ” , 是一位博采众长 的书法家 。草书师张芝 , )他 正 人生价值的肯定 , 无疑为艺术的繁荣和 发展呈现了更 为 书 学锺繇 , 又偏 习蔡 邕 , 梁鹄 等书 , 研体 势 , 增 古 精 损
自成一家始逼真——黄庭坚论书与实践

东坡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此确论也。余尝谓申之曰:“结密而无间,《瘗鹤铭》近之,宽绰而有余,《兰亭》近之。”(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九《书王周彦东坡帖》)
很明显,黄庭坚是赞成颜真卿大字从《瘗鹤铭》而出的。自此铭为王羲之书
圣所写的立场出发,颜氏只能达到“四五间”,而他其实认为颜氏并非力有未逮,而是正因颜氏“不随人作计”。对于颜真卿的这个认识,黄庭坚认为只有东坡才堪引为同调:
此予元祐末书差可观……当年自许此书可与杨少师比肩,今日观之只汗颜耳!盖往时全不知用笔……至元祐末所作书帖差可观,然用笔亦不知起倒,亦自蜀中归后书少近古人耳。(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五《自评元祐间字》)
“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我们从黄庭坚自作诗可知,他最具代表性的大字行书是得力于《瘗鹤铭》的。他元丰三年36岁时的一首诗中,就给予此铭至高无上的评价:
余尝评鲁公书独得右军父子超轶绝尘处,书家未必谓然,惟翰林苏公见许。(黄庭坚《山谷题跋》卷四《跋颜鲁公东西二林题名》)
他们师徒二人的共同目标,就是力矫唐人“尚法”以来因循守旧、不思自振的积弊为己任,他们所要唤回的,也正是失落已久的推出新的书法精神。
黄庭坚作书是相当重视感悟的。他“于僰道中,观长年荡浆,群丁拨擢,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元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六)而强化了视觉对比,在结构上夸张了聚散,关系,紧缩中宫而扩张四维,使之呈辐射状态。这种结构方式,形成了黄氏字法的强烈个性特征。笔法上也增加了提按起伏,以战掣的涩劲用笔,写出真力弥满的槎枒线条。
黄庭坚书论观后感

黄庭坚书论观后感今天,我怀着好奇心、喜悦心和求知欲观看了“黄庭坚书论”。
讲解员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中国书法,也称“书道”、“书艺”、“书学”等,它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用毛笔来写的,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一门独特艺术。
我觉得古人的文字真是精妙绝伦呀!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集中在泰山了。
又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这句话的意思是:湖水清澈,闪着粼粼波光;静静的月影映在湖里,像一块沉在水底的璧玉。
通过观看《黄庭坚书论》,我了解到,原来古代的诗人都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平凡,他们是那么才华横溢、妙语连珠,他们的成果被广泛传颂,从此“流芳百世”。
可我们却大部分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但看了这次《黄庭坚书论》后,我觉得:古代的诗人是多么伟大啊!《黄庭坚书论》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我了解到了中国书法的悠久历史。
通过《黄庭坚书论》,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法必须要创新,因为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欣赏并喜欢上中国书法,才能让古老的中国书法发扬光大,为国争光。
我的体会是:观赏诗词歌赋,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情趣。
而观赏书法作品则完全不同,它必须要有很高的书法功底和文学素养。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所以看待同一件作品也会有很大的区别。
例如,有的人说这幅书法作品很好,值得一看;而有的人却认为这幅书法作品缺乏灵性,没有内涵,不值得一看。
对于这一点,我也不好下结论。
有一句俗话说的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还有一句话叫做:各花入各眼。
因此,评价一幅书法作品,应该用公正客观的态度去观赏,否则,就会闹出笑话来。
这样,不仅会伤害一些热爱中国书法的人的心,还会使书法行业的声誉遭受损失。
没有生命力的书法作品是毫无价值的。
书法艺术必须与众不同,这样才能凸显出自身的价值。
虽然说好的书法作品人人都想收藏,但也有不少人以此为荣,因为它象征着文化修养。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书法家。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集锦三篇)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集锦三篇)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篇1)原文黄庭坚,宋代著名文人,不仅以诗词著称,亦在书法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对书法的见解独到,尤其是他在《论书》一文中的论述,更是被誉为书法理论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黄庭坚在《论书》中的部分原文:“书法者,虽以点画成形,然亦须有魄力以驱使之。
如人坐、如人立、如人行、如人卧,虽其状不同,而精神完具,是为真书。
书者能以一字定其形质,则他字皆然,不可忽也。
”翻译与解读黄庭坚认为,书法虽然是由点画组成的,但这些点画并非随意涂鸦,而是需要有内在的力量和魄力去驾驭。
这种魄力,如同人的坐、立、行、卧,虽然外形各异,但内在的精神和气质必须完备。
这样的书法作品,才能真正称之为“真书”。
进一步地,黄庭坚指出,书法家在创作时,如果能先确定一个字的外形和气质,那么其他字也会自然而然地符合这种风格。
这是因为,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书法家内心情感和精神状态的投射。
因此,对于书法家来说,每一个字都应该是深思熟虑、精心构思的结果。
黄庭坚的这种观点,不仅体现了他对书法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艺术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无论是书法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应该追求内在的精神和气韵,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观。
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创作,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篇2) 黄庭坚,作为宋代的文化巨匠,不仅在诗词上独步一时,他的书法造诣也深受后人赞誉。
他对书法的独到见解,主要体现在其诸多书法论著中,其中《论书》更是被广泛传颂。
本文将对黄庭坚《论书》中的一段原文进行介绍,并给出相应的翻译与解读。
原文:“夫书,无他奇巧也,而自能变化气质、功业、文章,皆由此出。
故书者,亦犹用兵,钤键万变,在乎一心。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法尽矣。
”翻译与解读:黄庭坚在这段话中指出,书法并无奇特之技,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气质、功业与文章风格。
正如用兵之道,千变万化,皆由一心所控。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通用3篇)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通用3篇)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篇1)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宋朝的杰出书法家与文学家。
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斐然,并留下了诸多有关书法的独特见解和心得。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黄庭坚的论书法原文,并进行适当的翻译,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书法观念。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书学贵乎其人,苟非其人,虽工不贵。
盖有工而不韵,犹得免乎俗号,若无韵而工,则是俗工,殊不堪也。
或曰:“以笔力为主则可。
”此亦妄论也。
笔法既正,虽微须发而明;若用笔不正,虽寻丈而势不通。
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
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
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者,而后可以语于人。
不然,则是众工之事,虽不妄庸,终不免于俗。
学书须要胸中有馀地,于其心中拓落自得,而后恣肆。
所以行为狷刻之人,终难为良工;盖其胸中不快,故形于笔墨间者,多散缓而不收敛。
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
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
书家于提按两字,功有误焉。
翻译黄庭坚的书法观念强调,学习书法不仅是技艺上的精进,更要求人格的提升与道德修养的充实。
他说:“书法艺术的贵贱在于书法家的人格,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这种品格,即便其技艺精湛,其书法作品也不能算作珍品。
因为有时候即便技巧尚佳但缺乏韵味,尚可免于落入俗套,但如果只有韵味而技巧不足,那么只能是庸俗之作,十分不堪。
”他还指出:“有人说,以笔力为主就行了。
这也是错误的看法。
笔法正确,即使笔画细微也能显现其明丽;若用笔不正,即使字写得很大也不会流畅自然。
”黄庭坚继续谈到:“学书法必须在内心持有道义,并将此道德情操结合圣贤哲学来丰富,这样的书法才能显得可贵。
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道德规范,即便其书法技艺不减于钟繇和王羲之,他也只不过是一个庸俗之人罢了。
我曾经说过,士大夫可以在各种事上作为,唯有不能俗。
历代书家论书黄庭坚

余学草书三十馀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年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一一一宋 · 黄庭坚《山谷题跋》译文:我学习草书三十多年,最初以周越为师,所以二十年抖擞脱不去俗气。
最近得到苏舜钦的书法观阅,才得古人笔意。
后来又得张旭、怀素、高闲等人的墨迹,才窥得笔法之妙。
黄庭坚《花气薰人帖》 纸本草书 30.7×43.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局部鲁直晚年,草书尤工,得意处,自谓优于怀素。
此字则曰:“独宿僧房,夜半鬼出,来助人意,故加奇特。
”虽未必然,要是其甚得意者尔!一一一宋 · 李之仪《姑溪居士论书》译文:黄庭坚晚年,草书尤其精妙,得意的地方,自称是优胜于怀素。
此幅作品则说:“独自一人宿于僧房,半夜有鬼出来,以助人意,所以更加奇特。
”事实虽然未必如此,大概也是他甚为得意的作品。
黄庭坚《自书松风阁诗卷》 (局部)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三昧,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
一一一明 · 沈周《石田杂记》译文:黄庭坚的书法,晚年大得怀素的精髓,笔力恍惚难以捉摸,出神入化,称他为“草圣”也是挺适宜的。
黄庭坚《题苏轼寒食帖跋》 纸本行书 34.3×6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山谷小行书自佳,盖亦从平原、少师两家得力,故足与坡公相辅。
大字学《瘗鹤铭》,骨体峭快而过于豪放,亦成一种习气。
学者贵于慎取,不可遂为古人所欺。
一一一清 · 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译文:黄庭坚小行书自佳,大概也是从颜真卿、杨凝式两家受益,所以足以与苏东坡相配合。
大字学《瘗鹤铭》,骨法体势俊俏轻快而过于豪放,也成为了一种习气。
学习者要谨慎汲取,不能随便就为古人所孟欺。
《瘗鹤铭》,大字摩崖,南梁山谷老人喜书老宿法语,笔力壮健,亦如树古藤缠,水溅石泐,居然衲子风格。
一一一明 · 李日华《竹懒论书》译文:黄庭坚喜书德高望重的佛徒的话语,笔力壮健,犹如老树枯藤,水花溅起石头开裂,居然是佛教徒的风格。
黄庭坚论书四则注析

黄庭坚论书四则注析
黄庭坚论书四则注析
黄庭坚,号无一处否,唐宋剑客经常被称作“凌波仙翁”,他出生在一个贵族
家庭,受过教育。
他学习多门,功夫非凡,还留下了一些不朽的著作。
其中,《黄庭坚论书四则注析》是一部罕见的古书,得到了古今阅读者的一致赞誉。
《黄庭坚论书四则注析》是黄庭坚根据自己研究书籍二十多年的经验所创作的,分为四部分,主要是论述“书的价值”“书的等级”“书的官制”“书的排法”等问题。
第一部分,《书的价值》中指出,书可以开阔视野,可以吸取智慧,更可以开
发精神,推动个人精力。
第二部分,《书的等级》指出,书应根据其含金量来分等级,多阅读对以后的修养有极大的帮助。
第三部分,《书的官制》详细介绍了书的编修方式:什么书籍归入到什么分类中,这样可以便于人们阅读和查阅。
第四部分,《书的排法》着重论述了书籍编目的排列,这也是限制书籍阅读熟练程度的重要依据,比如说读者是否应该先掌握一些中性学科,再接触更深层次的学术知识等等。
总之,《黄庭坚论书四则注析》,可以帮助我们摸清书库管理、书籍鉴定和阅
读经验的大体规律,系统地了解书的学问。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三篇精选)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三篇精选)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篇1)原文黄庭坚,宋代大书法家,其书法风格独特,自成一家。
他对书法的理解深邃,曾留下诸多论述。
以下为黄庭坚论书法的部分原文:“学书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
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或问不俗之状,老仆日:‘难言也。
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
’”“凡书要拙多于巧。
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
”翻译与解读黄庭坚认为,学习书法不仅是技巧的训练,更是道德修养的体现。
书法家胸中应有道义,并融入圣人的哲学思想,这样的书法才具有深厚的内涵和价值。
如果书法家心中没有崇高的道德标准,即使他们的笔墨技巧与钟繇、王羲之等书法大家不相上下,也只不过是庸俗之人。
黄庭坚强调,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在大是大非面前应坚守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看起来与普通人无异,但在关键时刻能够坚守自己的立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不俗之人。
此外,黄庭坚还认为,书法中的拙比巧更为重要。
近代的年轻人写字过于追求华丽和技巧,就像新嫁的媳妇过分装扮自己,失去了原本的朴素和自然。
真正的书法应该追求拙朴之美,而非过多的装饰和点缀。
总结黄庭坚的书法理论体现了其深厚的道德修养和艺术见解。
他认为,书法不仅是技巧的表现,更是人格的体现。
书法家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追求拙朴之美,而非仅仅追求表面的华丽和技巧。
这种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书法学习和创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篇2) 黄庭坚,这位宋代书法大家的名字,历来在书法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他不仅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自成一派,更以其深刻的书法理论见解影响了后世无数书家。
今天,我们将一同探讨黄庭坚的书法理论,通过原文与翻译的对照,以及深入的解读,来感受这位书法巨匠的智慧与魅力。
原文“书者,心之迹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论|两宋时期——黄庭坚《论书》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诗人、书法家。
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
出苏轼门下,与苏齐名,世称“苏黄”,开创江西诗派。
书法擅行草书,用笔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崛,风韵妍媚自成一格,为著名的“宋四家”之一。
有《山谷集》留世。
《论书》是从《山谷文集》摘录的关于书法理论的片段文章。
黄庭坚的书法思想与苏轼主张差不多。
他主张学书不要模仿古人,要表现人的性情等。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即是他的艺术观点。
他讲求书法创作上要进行禅宗功夫的修炼,尤其是对草书的创作,要潜心冥会,先除去俗气,然后上逼魏晋人书法所具有的逸气,达到超俗绝尘的境地。
《论书》上篇原文:《兰亭》虽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
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
鲁之闭门者曰:“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可以学书矣。
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
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
要之右军二言,群言之长也。
东坡先生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如《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兰亭禊事诗叙》。
先秦古器,科斗文字,结密而无间,如焦山崩崖《瘗鹤铭》、永州摩崖《中兴颂》、《李斯峄山刻》秦始皇及二世皇帝诏。
近世兼二美,如杨少师之正书行草,徐常侍之小篆。
此虽难为俗学者言,要归毕竟如此。
如人眩时,五色无主,及其神澄意定,青黄皂白,亦自粲然。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
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
唯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笔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
古人作《兰亭序》、《孔子庙堂碑》,皆作一淡墨本,盖见古人用笔,回腕余势。
若深墨本,但得笔中意耳。
今人但见深墨本收书锋芒,故以旧笔临仿,不知前辈书初亦有锋锷,此不传之妙也。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
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
草书妙处,须学者自得,然学久乃当知之。
墨池笔冢,非传者妄也。
凡书要拙多于巧。
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
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
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直须具此眼者,乃能知之。
凡学书,欲先学用笔。
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
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
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
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不难工矣。
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
古人学书,学其二处,今人学书,肥瘦皆病,又常偏得其人丑恶处,如今人作颜体,乃其可慨然者。
楷法欲如快马入阵,草法欲左规右矩,此古人妙处也。
书字虽工拙在人,要须年高手硬,心意闲澹,乃入微耳。
《论书》上篇译文:《兰亭序》虽是楷书与行书的范本,但不必一笔一画都作为准则。
正如周公、孔子不能没有过错一样,但小过错不影响他们的圣明,所以能成为圣人。
不善于学习的人,连圣人的过错都学,所以容易固守一隅。
今天学《兰亭序》的人,多是这样。
鲁国那位闭门不纳邻居嫠妇的男子说:“我将用不让妇人进屋的办法,来学习柳下惠坐怀不乱的精神。
”有了这种“以吾之不可学人之可”的认识,就可以学习书法了。
王羲之书法,被认为如同以锥画沙、用印印泥一般。
重要的是他在书写时中锋藏锋,意在笔先。
师承王氏的人总是以《兰亭序》开头的“永”字作为楷模,这样容易拘泥于法,形成俗气。
重要的是明白王羲之“如锥画沙”、“如印印泥”这两句话,这是我们值得师法的。
苏东坡先生说:“大字书写难以达到结体严密不散,小字书写难达到结体宽绰疏朗。
”像王羲之的《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兰亭禊事诗叙》等就是这样。
先秦古物器皿上的文字,蝌蚪篆文,紧密而不散,如焦山摩崖《瘗鹤铭》、永州摩崖《大唐中兴颂》、李斯所书秦始皇及二世皇帝诏文的《峄山石刻》等。
近人能够兼有二美的,如杨凝式的楷书与行草书,徐铉的小篆。
这虽然不被俗人认可,但书法毕竟应当如此。
正如人在目眩之时,五色难辨,等到神情安静,意定神闲之时,青黄皂白,就自然分明。
学习书法经常临摹,可以做到形似。
重要的是要多取古人法帖本细细品读,做到心领神会,才能到达妙境。
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做到神似。
学习书法过分强调端正,则受制于法度;侧锋能求得妍美,但往往容易左工而右病。
古人临《兰亭序》、《孔子庙堂碑》,都以淡墨临摹一遍,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如何用笔,如何回腕收笔,藏锋蓄势。
如果是浓墨临摹,仅得其笔中意趣罢了。
今人只见浓墨帖本,用笔多半是收笔蓄势,锋不外露,所以用秃笔临摹,岂不知古代书家作书时,笔锋尖锐,这恰是古人没有传给后人的秘诀。
作书时意在笔先,心使手,手运笔,写出来的字才能合乎书者心意。
古人作书没有其他不一样的,只是用笔熟练罢了。
草书的妙处,须学书人自己体会,学得久了,就会明白。
池水尽墨和用笔成冢的故事,并非胡乱编造出来的。
作书要宁拙毋巧。
当前年轻人学书,宛如新娘子梳妆打扮,花枝招展,到底缺少贞女烈妇的端庄稳重之态。
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再广泛吸收圣贤哲人的学问,作品才能成为可贵。
如果胸无点墨,即使笔墨达到钟繇、王羲之的水平,也只是一个写字匠而已。
我曾经说过:读书人做什么都可以,只是不可俗气,一旦庸俗便不可救药了。
写字有笔法,就像禅诗中有“诗眼”一样,具有把握诗眼的能力,才算懂得诗。
凡学习书法,要先学会用笔。
用笔的方法,要采用双钩或回腕执笔法,掌要虚,指要实,用无名指抵住笔管,这样才有力。
古人学习书法不全在于临摹,他们将前人的字张贴在墙壁上,直到看得入神,下笔就会轻松自然。
字写好了,加上自身学养的提高而无世俗之气,然后进行创作,则可作为别人学习的范本。
学习书法须熟读魏晋书法墨迹,心领神会,自然可得古人笔法。
要学习草书,须精通楷书,知道下笔向背,这样就会懂得草书用笔和结字法则,写好草书就不算难事了。
肥腴的字要有笔,瘦硬的字要有墨。
古人学习书法,兼学这两方面,今人学习书法,肥与瘦都是病,还常学某人拙劣的东西,像今人学颜体就是如此,让人感慨不已。
楷书要如快马入阵,有草书的爽快,草书要出规入矩,有楷书的法度,这是古人书法的妙处。
书法的工拙因人而异,但毕竟阅历深厚、笔法娴熟、心意恬淡的人,才能进入精妙之境。
《论书》下篇原文:余在黔南,未甚觉书字绵弱,及移戎州,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
今方悟古人沉著痛快之语,但难为知音尔。
元符二年三月十二日,试宣城诸葛方散笔,觉笔意与黔州时书李太白《白头吟》笔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后百年如有别书者,乃解余语耳。
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
若有心与能者争衡后世不朽,则与书艺工史同功矣。
幼安弟喜作草,求法于老夫。
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蚋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
譬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
幼安然吾言乎?余寓居开元寺之怡偲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
然颠长史、狂僧,皆倚酒而通神入妙。
余不饮酒,忽五十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时时蹇蹶,计遂不得复知醉时书也。
晁美叔尝背议予书唯有韵耳,至于右军波戈点画,一笔无也。
有附予者传若言于陈留,予笑之曰:“若美叔则与右军合者,优孟抵掌谈说,乃是孙叔敖邪?”往尝有丘敬和者摹仿右军书,笔意亦润泽,便为绳墨所缚,不得左右。
予尝赠之诗,中有句云:“字身藏颖秀劲清,问谁学之果《兰亭》。
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
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不知美叔尝闻此论乎?往年定国常谓予书不工。
书工不工,大不足计较事,由今日观之,定国之言,诚不谬也。
盖字中无笔,如禅句中无眼,非深解宗理者,未易及此。
古人有言:“大字无过《瘗鹤铭》,小字莫学痴冻蝇,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今人字自不按古体,唯务排叠字势,悉无所法,故学者如登天之难。
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己意左右。
然后观人字格,则不患其难矣,异日当成一家之法焉。
《论书》下篇译文:我在贵州南部时,没太感到字写得绵弱无力,后来到四川宜宾,见以前的字大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勉强过得去。
现在才悟出古人“沉着痛快”这句话的道理,但做起来很难。
哲宗二年三月十二日,我试用了宣城人诸葛方所制的散卓笔,觉得笔意与在黔州时所书李太白诗《白头吟》的笔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百年后如有其他的写法,就是真正理解我的这番话了。
张旭的折钗股,颜真卿的屋漏痕,王羲之的锥画沙、印印泥,怀素的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的银钩虿尾,是同一种笔法,即心手两忘之法。
如果有心愿与能者争衡,那末就会与书法史有一样的功绩了。
弟弟幼安喜欢草书,向我求教笔法。
我的书法本来无法,但见世间万物,犹如蚊蚋或聚或散,全然不放在心上,所以不择笔墨,遇纸就写,写完就算,也不管工拙与别人的评价嘲笑。
就像木偶,能随着音乐舞蹈,观众都赞叹木偶的神奇,然而演出一结束,木偶依然是木偶。
幼安能明白我的话吗?我寄居于开元寺怡偲堂,因为常见江水山峦,所以每逢在这里作草书时,像得江山神助一样。
而张旭、怀素,得于酒力,故书能通神。
我不饮酒,匆匆已五十年,虽想把字写好,但纸、笔、墨不佳,用笔也处处不顺,看来还是要像张旭、怀素那样喝醉了酒才行。
晁端有曾在背后议论我的书法只有韵致而已,至于王羲之的波戈点画,一笔也没有。
有附和我的人将此语传到陈留告诉我,我笑着说:“如果晁端有的书法与王羲之相似,那么扮演孙叔敖的优孟就能是孙叔敖了吗?”过去曾有一位叫丘敬和的人,模仿王羲之书法,笔意还算润泽有韵味,只是为法度束缚,不能跳出王字樊篱。
我曾赠他一首诗,其中有这样几句:“字身藏颖秀劲清,问谁学之果《兰亭》。
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
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不知晁端有同意我的论点吗?以前王巩经常说我的字不够精到。
书法精到与否,大可不必计较,但王巩的话,今天看来,还是不错的。
大概字中没有笔,就像禅句中没有诗眼,未能理解禅宗妙理的人,是很难达到的。
古人有这样的诗句:“大字无过《瘗鹤铭》,小字莫学痴冻蝇。
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今人写字,不学古人法帖,只讲求摆弄字势结构,皆不见用笔之法,所以初学书法的人学起来觉得比登天还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