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教案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与任务分析《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五第二章第五节2.5等比数列前n项和,本节课作为第一课时,重在研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教学中注重公式的形成推导过程并充分揭示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内在联系。
一方面它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与前面学习的函数等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以及生活中如储蓄、分期付款的应用作准备。
二、学生者分析学生是高中刚入学的学生,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学习了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学习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对于公式推导归纳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与等差数列有所差别,而学生的思维虽然活跃,但看问题可能不够严谨全面,公式中的一些注意点往往会被忽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难点: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推导,推导过程中错位相减的思想的掌握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2)能说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经历对公式的探索,激发求知欲,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2)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思维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情境:话说猪八戒自西天取经回到了高老庄,从高员外手里接下了高老庄集团,摇身变成了CEO .可好景不长,便因资金周转不灵而陷入了窘境,急需大量资金投入,于是就找孙悟空帮忙.悟空一口答应:“行!我每天投资100万元,连续一个月(30天),但是有一个条件是:作为回报,从投资的第一天起你必须返还给我1元,第二天返还2元,第三天返还4元……即后一天返还数为前一天的2倍.”八戒听了,心里打起了小算盘:“第一天:支出1元,收入100万;第二天:支出2元,收入100万,第三天:支出4元,收入100万元;……哇,发财了……” 心里越想越美……再看看悟空的表情,心里又嘀咕了:“这猴子老是欺负我,会不会又在耍我?”师:假如你是高老庄集团企划部的高参,请你帮八戒分析一下,按照悟空的投资方式,30天后,八戒能吸纳多少投资?又该返还给悟空多少钱?【学情预设】学生对于情境有较强的兴趣,在讨论后会给出一些答案。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讲授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应用此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同时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
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难点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公式应用中q与1的关系.【教学方法】利用计算机和实物投影等辅助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上课铃响,师生互致问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等比数列,请同学们思考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等比数列啊?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放映幻灯片,展示问题答案,并指出关键点)师:请同学们思考第二个问题:在等比数列中,公比q是不能为0的!那么它能为1吗?如果能,那它又是一个什么数列呢?学生一起回答:常数列师:同学们听说过国际象棋吧?见过国际象棋的棋盘吗?(放映幻灯片,展示国际象棋的棋盘,并讲国际象棋的故事)古印度国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让发明者提一个要求,发明者说:“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赏他一粒麦子,第2个格子里赏他两粒麦子,第3个格子里四粒麦子……以此类推,每一个格子里的麦子数都是前1个格子里的两倍,直到第64个格子。
”国王一听,不过几粒麦子,就答应了发明者的要求。
你认为国王能满足发明者的要求吗?师:(结合幻灯片)下面请同学们与我一起,在第一个格子里放一粒,在第二个格子里放二粒,在第三个格子里放四粒,……这样放完64个格子后,发明者所要求的麦粒总数是多少呢?生:应该是633222221+++++师:这64个数的和到底是多少呢?我们应该如何迅速准确的求出这64个数的和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放映幻灯片,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 【合作探究一】如果等比数列{a n }的首项是a 1,公比是q,那么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你能求出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s n 吗? 师:当n ≥2 时:师:观察上式你能表示出等比数列前n 项和s n 吗?哪位同学主动起来说一下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呢? 生1起来回答:qa a a a a a a a a a n n ==⋯====-145342312qa a 12=qa a 23=qa a 34=qa a 1-n n =加,得2)个式子两边分别相1(n 将这n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再请一位同学回答,如何求出s n 呢? 生2: 师:同学们考虑一下,他回答的对吗?大部分学生:忘了大前提是两边才能同除以 师:回答正确!又因为a n = a 1q n -1所以还有 师:有了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就可以解决刚才的麦粒数问题了! (一生主动起来回答)师:非常正确,请坐!假定千粒麦子的质量为40g,那么麦粒的总质量超过了7000亿吨。
人教版高中数学《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3.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问题.2.能力目标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渗透事物之间等价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应用中q是否为1的讨论.教学方法启发诱导与讲练结合.教学过程1.引入问题印度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国际象棋棋盘上共有8行8列,构成64格子,关于它有一个这样的传说.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在第二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在第三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在第四个格子里放上8颗麦粒依次类推,每个格子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2.探究新课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为:1+2+22++263?探讨:发明者要求的麦粒总数是:=1+2+22++263①S64上式有何特点?①式两边同乘以2,得2S 64=2+22+23++263+264 ② 两式相对的项完全相同,把两式相减,就可以消去相同的项,得到 S 64= 264 -1.在此,强调错位相减法,同时反问: 纵观全过程,体会①式两边为什么要乘以2 ?问题:{}n n a a q s 1设等比数列,首项为,公比为, 如何求前n 项和?211111n n s a a q a q a q -=+++⋅⋅⋅+211111n n n q s a q a q a q a q -⋅=++⋅⋅⋅++探讨1:由11(1)n n q s a a q -=-,得:111nn a a q s q-⋅=-,对不对?q =1时n s =? 探讨2: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11n n a a q -=⋅, 如何把n s 用1a 、n a 、q 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得出:111nn a a q s q -⋅=-(1q ≠),或11n n a q a s q-⋅=-(1q ≠) 当1q =时,1n s n a =⋅.探讨3:引导学生从其他的途径求和:211111n n s a a q a q a q -=+++⋅⋅⋅+11231()n a q a a a a -=++++⋅⋅⋅+3.例题讲解例1.求等比数列1111,,,,24816前8项和? 解:由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得:11122111212n nn S ⎡⎤⎛⎫-⎢⎥ ⎪⎝⎭⎢⎥⎛⎫⎣⎦==- ⎪⎝⎭- 所以,该等比数列的前8项和为255256. 变式练习:1.等比数列1111,,,,24816前多少项和是6364? 2. 等比数列1111,,,,24816求第5项到第10项的和? 3.等比数列1111,,,,24816求前2n 项中所有偶数项的和? 答案:1.n=6; 2.104631024s s -=; 3.11134n ⎡⎤⎛⎫-⎢⎥ ⎪⎝⎭⎢⎥⎣⎦. 例2.求和2311n a a a a -++++.解:当a=0时,2311n a a a a -++++=1;当a=1时,2311n a a a a -++++=n;当a ≠0,且a ≠1时, 2311n a a a a -++++=11na a--; 故2311n a a a a -++++(1)1(1)1nn a a a a =⎧⎪=⎨-≠⎪-⎩4. 总结归纳我学到了什么…我知道了什么…我收获到了什么…归纳、总结:1.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2.错位相减法;3.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的思想.5.首尾呼应646419641221 1.8410()12s -==-≈⨯-粒 约7000亿吨6.课后作业必做: P 129练习1、2、3、4选作:(1)求和2323n x x x nx ++++(2) “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多少?板书设计: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错位相减法当1q =时,1n s n a =⋅.例.教学反思:本节课是《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学习了等比数列的概念、等差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前提下学习的,对于本节课所需的知识点和探究方法都有了一定的储备。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附教学设计)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__________,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我的说课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高中数学人教版第一册(上)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计划授课2课时,今天我的说课为第一课时.●地位与作用本节是数列这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另外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的必备数学素养.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前几节课学生已学习了等差数列求和、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知识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认知水平与能力:高一学生初步具有自主探究的能力,能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但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又有所不同,另外,对于q=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任教班级学生特点:我班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思维较活跃.依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渗透新课标理念,并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掌握公式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公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体验错位相减法所折射出的数学方法美.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简单应用.突出重点的方法:“抓三线”,即(一)知识技能线(二)过程与方法线(三)能力线.●难点::错位相减法的生成和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运用突破难点的手段:“抓两点”,即一抓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兴奋点,二抓知识的切入点.四、教学模式与教法、学法教学模式:本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教师的教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的引导.学生的学法:突出探究、发现与交流.五、【教学过程分析】(一)教学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类比探索形成公式公式应用培养能力解决问题前呼后应归纳总结加深理解延伸拓展发散思维下面,我就重点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这个环节,我分两个部分来完成.首先复习旧知,铺垫新知.接着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了一个他们所熟悉的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通过学生观看动画,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发现问题暂不能解决,从而引出课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复习旧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等比数列各项特点,从而为“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前n和埋下伏笔.而情景动画的引入让引出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a = a q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二.类比探索、形成公式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依托以下两个探究来完成探究一:如何求和:1 +2 + 22 + 23 + + 258 + 259我先引导学生回忆:等差数列求和的重要方法是倒序相加法,剖析倒序相加法的本质即整体设元,构造等式,利用方程的思想化繁为简,把不易求和的问题转化为易于求和的问题.从而得出求和的实质是减少了项 .同时又引导学生思考现在用这种方法还行吗?若不行,那该怎样简化运算?能否类比倒序相加的本质,根据等比数列项之间的特点,也构造一个式子,通过两式运算来解决问题? 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这就是学生在讨论这个问题的一个片段。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案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一、教材分析《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在学生学习了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进一步学习数列知识和解决一类求和问题的重要基础和有力工具。
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数列内容的新课程设计与时俱进,注重数学过程,渗透数学思想和拓展思维空间。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让学生体验和理解公式形成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认识上: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易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但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还应强调q=1的特殊情况。
能力上: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过程、激发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还应注意学生缺乏冷静、深刻,易片面、不严谨。
情感态度: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处理问题时创新和实践能力及思维的严谨性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能力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带来的自信和成功感,提到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通过分类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通过发散思维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五、学法与教法学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掌握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难点:等比数列的性质和推导的逻辑思维。
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黑板、白板、计算器。
教学材料:教材、习题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播放一段视频或展示一组图片,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
视频或图片可以选择一组不断增大或减小的元素,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每个元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
教师可以提问:1. 观察这组元素,你们觉得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2. 这组元素是否有一个公共的特点或性质?3. 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组元素的规律吗?教师通过上面的引导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的任意两个相邻的数之间的比值都相等,那么就称这个数列为等比数列。
接着,教师给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等比数列an,如果其首项是a1,公比是r,那么第n项an的计算公式为:an = a1 * r^(n-1)三、示例与讲解(15分钟)教师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存款的利息、人口增长等,给出具体的数列,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规律,并用等比数列的公式来计算相关问题。
示例:某银行的存款利率为每年5%,小明决定每年将存款利息再投资进去,问他每年的存款金额是多少?解析:假设小明的初始存款为a1,第一年的存款金额为a2,第二年的存款金额为a3,依此类推,可以得到等比数列an = a1 * (1 + 0.05)^(n-1)。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小明每年的存款金额。
四、练习与巩固(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计算。
练习题:1. 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是2,公比是3,求第8项的值。
2. 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是5,第4项是320,求公比。
3. 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是1,公比是0.5,求前10项的和。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经典教案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学习目标】1.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推导公式的思想方法和过程,能够熟练应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提高应用求解能力.2.通过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使学生掌握错位相减法、方程思想、划归思想等数学思想和方法.3.激情参与,惜时高效,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1.“我1.2.Ⅱ.1.2.3.等比通项公式a=n1.设A.C2AC.-31D.331、答案 D解析由8a2+a5=0得8a1q+a1q4=0,∴q=-2,则==-11.【我的疑惑】知识要点归纳:1.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1)公式:S n==(q≠1).(q=1).(2)注意:应用该公式时,一定不要忽略q=1的情况.2.若{a n}是等比数列,且公比q≠1,则前n项和S n=(1-q n)=A(q n-1).其中A=.3.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叫法.一般适用于求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积的前n项和.4.等比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当公比q≠1时,S n==;当q=1时,S n=.5.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性质:(1)连续m项的和(如S m、S2m-S m、S3m-S2m),仍构成数列.(注意:q≠-1或m为奇数)(2)S m+n=S m+q m S n(q为数列{a n}的公比).二、典型范例Ⅰ.质疑探究——质疑解惑、合作探究探究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问题1:怎么求等比数列{}n a的前n项和n S?写出公式的推导过程。
S n问题2当=故当(1)(2(3)由(4)是数列求和的一种重要方法。
问题探究一错位相减法求和问题教材中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叫错位相减法.这种求和方法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可以拓展到一个等差数列{a n}与一个等比数列{b n}对应项之积构成的新数列求和.下面是利用错位相减法求数列{}前n项和的步骤和过程,请你补充完整.设S n=+++…+,∴S n=,∴S n-S n=,即S n==∴S n==2-.例1 在等比数列{a n }中,S 3=,S 6=,求a n . 解 由已知S 6≠2S 3,则q ≠1,又S 3=,S 6=, 即①,a 1(1-q 6)1-q =632.②))②÷①得1+q 3=9,∴q =2.可求得a 1=,因此a n =a 1q n -1=2n -2.问题探究二 等比数列前n 项和S n 与函数的关系问题 当公比q =1时,因为a 1≠0,所以S n =na 1,是n 的正比例函数(常数项为0的一次函数).当q =1时,数列S 1,S 2,S 3,…,S n ,…的图象是正比例函数y =a 1x 图象上一些孤立的点.A =,的一个指问题1 证明 =S m +(a =S m +q m S ∴S m +n =S m 1A .48 C .50 2A .C .3.设S n A .11 C .-4.设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q =2,前n 项和为S n ,则等于( )A .2B .4 C.D.5.已知{a n }是等比数列,a 2=2,a 5=,则a 1a 2+a 2a 3+…+a n a n +1等于 ( )A .16(1-4-n ) B .16(1-2-n )C.(1-4-n )D.(1-2-n )6.设{a n }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S n 为其前n 项和,已知a 2a 4=1,S 3=7,则S 5等于( ) A. B. C.D.二、填空题7.等比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已知S1,2S2,3S3成等差数列,则{a n}的公比为________.8.设等比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若a1=1,S6=4S3,则a4=________.9.若等比数列{a n}中,a1=1,a n=-512,前n项和为S n=-341,则n的值是________.三、解答题10.设等比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已知a2=6,6a1+a3=30,求a n和S n.11.在等比数列{a n}中,已知S n=48,S2n=60,求S3n.12.已知等比数列{a n}中,a1=2,a3+2是a2和a4的等差中项.(1)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2)记13(1)(2)1A.332A.1.1C.103.已知{aA.和5C.4.程和是A.C.5.数列{a n n1n+1n6A.3×44B.3×44+1C.45D.45+16.某企业在今年年初贷款a万元,年利率为γ,从今年年末开始每年偿还一定金额,预计五年内还清,则每年应偿还()A.万元B.万元C.万元D.万元二、填空题7.等比数列{a n}共2n项,其和为-240,且奇数项的和比偶数项的和大80,则公比q=________.8.等比数列{a n}中,前n项和为S n,S3=2,S6=6,则a10+a11+a12=________.9.某工厂月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为q,则该工厂的年平均增长率为________.三、解答题10.在等比数列{a n}中,已知S30=13S10,S10+S30=140,求S20的值.11.利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证明a n+a n-1b+a n-2b2+…+b n=,其中n∈N*a,b是不为0的常数,且a≠b.12.已知{a n}是以a为首项,q为公比的等比数列,S n为它的前n项和.(1)当S1,S3,S4成等差数列时,求q的值;(2)当S m,S n,S l成等差数列时,求证:对任意自然数k,a m+k,a n+k,a l+k也成等差数列.四、探究与拓展1312≈1.1)过关测试1.D7.8.310.解当a1S n当a1S n11.6312.(1)a n(2)S n13.(1)a课后练习。
《等比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精选10篇)

《等比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精选10篇)因为an = a1q^(n-1)这次为您整理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精选10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等比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等比数列前n项和》选自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第3节的内容。
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是“等差数列及其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也是函数的延续,它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公式推导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等在各种数学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分期付款”等实际问题中也经常涉及到。
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二、学情分析在认知结构上已经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
在能力方面已经初步具备运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在情感态度上学习兴趣比较浓,表现欲较强,但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尚有待加强。
并且让学生在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推导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能够运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错位相减法和分类讨论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磨练思维品质,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重难点的确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这一章的重点,其中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多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方法学生难以想到,因此本节课的难点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五、教学方法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将采用的教学策略为启发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采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5),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从知识的体系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等差数列及其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不仅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也为以后学数列的求和,数学归纳法等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与方法,等比数列的概念与通项公式。
(2)教学对象:高二理科班的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表现欲较强, 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而片面、不够严谨。
(3)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学生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
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并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从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
四.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及公式应用中q与1的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呢?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
”这个观点从教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在教师指导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启发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愉快地自觉学习,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探索等步骤,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论证后得到一般性结论,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得理论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一句话: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
六.课堂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时间设定:3分钟)[利用投影展示] 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
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
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
为什么呢?[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内容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提出问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236312222+++++(二)师生互动,探究问题[5分钟] 提出问题2:?⋅⋅⋅⋅⋅⋅23631+2+2+2++2究竟等于多少呢有学生会说:用计算器来求(老师当然肯定这种做法,但学生很快发现比较难求。
)提出问题3:同学们,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和式有什么特征?(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提出问题4: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那么我们若在此等式两边同以2,得到另一式:[[利用投影展示]2363642346464...12222.........(1)222222.......(2)S S =+++++=+++++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比较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提出问题5:将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什么呢?。
(学生会发现:646421S =-[这五个问题的设计意图:层层深入,剖析了错位相减法中减的妙用,使学生容易接受为什么要错位相减,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也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的神奇]这时,老师向同学们介绍错位相减法,并提出问题6:同学们反思一下我们错位相减法求此题的过程,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对错位相减法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也为探究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做好铺垫](三)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时间设定:10分钟]提出问题7:{}n 1n 设等比数列a 的首项为a ,公比为q,求它的前项和S123n a a a a =++++n 即 S 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老师巡视课堂,发现有典型解法的,叫同学板书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从特殊到一般,从模仿到创新,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能力提高,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可能也有同学会想到由等比定理得123321212312111(1)n n n n n n n n nn n S a a a a a a a q a a a a a a q a a a S a q S a q S a a q--=++++====+++∴=+++-=-∴-=-即【设计意图:共享学习成果,开拓了思维,感受数学的奇异美】(五).归纳提炼,构建新知。
[时间设定:3分钟]提出问题8:由n n 11(1-q)s =a -a q 得n 11n a -a q s =1-q对不对?这里的q 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1q =时是什么数列?此时n S =【设计意图:通过反问精讲,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增强思维的严谨性】.提出问题9: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怎样?学生归纳出1111(1),1,111,1,1n n n n a a q a q q q q S S q na q na q -⎧-⎧≠≠⎪⎪-=⇒=-⎨⎨⎪⎪==⎩⎩ 【设计意图: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数学思想,加深对公式特征的了解】(六)层层深入,掌握新知。
[时间设定:15分钟]{}2,1,q ====n 1n 1n 基础练习1已知a 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21(1)若a =,q=,则S 33(2).则a 则S()2382381(12)1(2)1(12)(2).1222212(1)(3).1n n n n a a a a a a a ⨯-=--⨯-+++++=--++++=-练习2 判断是非(1).1-2+4-8+16-+-2【设计意图:通过两道简单题来剖析公式中的基本量.进行正反两方面的“短、浅、快”练习.通过总结、辨析和反思,强化公式的结构特征.】{}n 例1 已知数列a 是等比数列,完成下表【设计意图:渗透方程思想.通过公式的正用和逆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公式中”知三求二”的题型】练习3:求等比数列⋅⋅⋅1111,,,, 24816前8项和; 变式 1、等比数列⋅⋅⋅1111,,,, 24816前多少项的和是6364; 变式2、等比数列⋅⋅⋅1111,,,, 24816求第5项到第10项的和; 变式3、等比数列,n a ⋅⋅⋅23a,a ,a , 求前2n 项中所有偶数项的和。
(先由学生独立求解,然后抽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讲评学生完成情况,寻找学生中的闪光点,给予热情表扬。
)【设计意图:变式训练,深化认识,增加思维的梯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渗透转化思想】.练习 4 有一位大学生毕业后到一家私营企业去工作,试用期过后,老板对这位大学生很欣赏,有意留下他,就让这位大学生提出待遇方面的要求,这位学生提出了两种方案让老板选择,其一:工作一年,月薪五千元;其二:工作一年,第一个月的工资为20元,以后每个月的工资是上月工资的2倍,此时,老板不假思索就选择了第二种方案,于是他们之间就订了一个劳动待遇合同。
请你分析一下,老板的选择是否正确?【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七)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时间设定:2分钟](1)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是什么?应用时要注意什么?(2)用什么方法可以推导了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设计意图:形成知识模块,从知识的归纳延伸到思想方法的提炼,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八)课后作业,巩固提高。
[时间设定:1分钟]必做:(1)P66练习1研究性作业:请上网查阅“芝诺悖论”选做:求和:234⨯+⨯+⨯+⨯++⨯n122232422n【设计意图:为了使所有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布置了“必做题”;“选做题”又为学有余力者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布置了“探究题”以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立足课本,着力挖掘,设计合理,层次分明。
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
在教学思想上既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还特别突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探究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体验求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