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液化及糖化实验
淀粉的液化实验报告

淀粉的液化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淀粉的液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探究合适的条件下淀粉液化的最佳状态。
实验原理淀粉的液化是指将淀粉颗粒分散在水中,并通过加热和机械搅拌,使淀粉颗粒发生溶胀、变软的过程。
液化的最终目的是将淀粉转化为可溶性的糊精,以便后续的糖化和发酵过程。
液化过程中的主要化学反应是淀粉颗粒的溶液化,即淀粉分子链的断裂和胶化。
液化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温度、酸度、淀粉浓度和搅拌速度等。
合适的液化条件可以提高淀粉的溶解度和胶化程度,从而提高糊精的产率和质量。
实验步骤与结果1. 准备材料:淀粉溶液、电热板、玻璃棒、PH试纸等;2. 将淀粉溶液倒入锅中,加热至80;3. 在加热的同时,缓慢搅拌淀粉溶液;4. 测量溶液的PH值,记录下来;5. 观察淀粉溶液的状态,如是否变稠;6. 继续加热和搅拌,直至淀粉液化完全。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记录了不同液化条件下淀粉的状态和溶液的PH值,如下表所示:条件淀粉状态溶液PH值80、pH5 未液化,浆糊状态 4.885、pH6 部分液化 5.290、pH7 完全液化 5.595、pH8 过度液化 5.8数据分析与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液化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90和中性(pH7)环境。
在这种条件下,淀粉的液化程度最高,溶液的PH值也相对稳定。
在实验中观察到,低温下淀粉无法完全液化,形成浆糊状态;高温下淀粉液化过度,导致溶液黏稠度降低。
这说明温度是控制淀粉液化效果的重要因素。
另外,PH值也对液化效果有影响。
过酸或过碱的环境会抑制淀粉的液化,而近中性的环境有利于淀粉分子链的断裂和胶化。
因此,控制液化过程中的酸碱度十分关键。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液化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90和中性(pH7)环境;2. 温度是影响淀粉液化效果的重要因素;3. 过酸或过碱的环境会抑制淀粉的液化,近中性的环境有利于淀粉的溶解和胶化。
实验改进为了进一步探究淀粉的液化过程,可在后续实验中进行以下改进:1. 考察不同酸度对淀粉液化效果的影响;2. 考察不同淀粉浓度对液化效果的影响;3. 探究其他因素(如搅拌速度)对淀粉液化的影响。
实验:淀粉的酶解糖化

实验:淀粉的酶解糖化介绍本实验旨在研究淀粉在酶的作用下发生的糖化反应。
糖化是一种将淀粉分解为糖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见,比如食物的消化过程就包含了糖化反应。
通过观察酶解淀粉的速度和糖化产物的形成,我们可以了解酶在生物化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探索糖化反应的特性。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准备好实验所需的试剂和设备,包括淀粉溶液、酶溶液、反应、水浴等。
2. 实验组织:将不同浓度的淀粉溶液分别加入到不同的反应中。
3. 添加酶溶液:将相同浓度的酶溶液分别加入到之前加入淀粉溶液的反应中。
4. 反应过程观察:将反应放入预先设定好的温度的水浴中,开始观察淀粉酶解糖化的过程。
记录每个时间点的颜色变化、淀粉的消失和糖化产物的形成情况。
5. 数据记录和分析: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记录每个时间点的实验数据,并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6.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对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进行讨论和解释。
实验注意事项-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直接接触化学试剂和酶溶液。
- 淀粉溶液的浓度和酶溶液的浓度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进行调整。
- 实验数据要准确记录,尽量避免误差的产生。
-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清洁,以免外部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观察到淀粉在酶的作用下发生了酶解糖化的反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淀粉逐渐消失,糖化产物逐渐形成。
实验结果表明酶在生物化学反应中具有促进作用,能够加速淀粉分解成糖的过程。
酶解糖化反应具有一定的时间和温度依赖性,不同浓度的淀粉和酶溶液会对反应速度产生影响。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对糖化反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为进一步研究酶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如果有引用的内容,请在此处列出参考文献,格式按照需要进行调整)。
玉米淀粉的液化与糖化

玉米淀粉的液化与糖化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酶法水解淀粉制备水解糖的原理及方法。
2、掌握还原糖的化学测定和比色测定方法。
二、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1设备25升罐(可用本院25升发酵罐代替);装料按20升计,采用小型板框过滤机压滤,烘箱;水桶,量筒。
2分析仪器分光光度计,水浴锅,糖度计,滴定管,电炉,白瓷板,三角瓶,阿贝折光仪,比重瓶,计。
3实验主要原料:玉米淀粉,高温液化酶和糖化酶。
三、实验原理、过程和方法1、主要过程:通过双酶法制糖,从玉米淀粉原料出发,经配料,糊化,液化和糖化,过滤,制备成淀粉水解糖。
本实验所得到的糖液,可用于下一批酵母发酵实验。
2、配料:称重,按照20升有效体积,配制30淀%粉乳。
取样烘干至恒重,测定淀粉中的水分含量。
3、糊化和液化糊化原理:将淀粉乳加热,淀粉颗粒膨胀,由于颗粒的膨胀,晶体结构消失,变成糊状液体,淀粉不再沉淀,这种现象称为糊化。
不同的淀粉的糊化温度不同。
如玉米淀粉开始糊化的温度为62℃.,0中点温度为67℃,终结温度为72℃。
糊化分为:预糊化(吸水),糊化(体积膨胀)。
糊化过程中,要防止淀粉的老化(分子间氢键已断裂的糊化淀粉又重新排列形成新的氢键的过程)。
液化原理:液化是利用液化酶使糊化淀粉水解到一定的糊精和低聚糖程度,粘度大大降低,流动性增加。
液化方法分:酸法、酶酸法、酶法等。
以生产工艺不同又分为间歇法,半连续和连续式;液化设备有:管式、罐式、喷射式。
加酶方法有:一次加酶、二次加酶、三次加酶。
根据酶制剂的耐温性分为中温酶法、高温酶法、或中温酶和高温酶混合法。
本实验采用:高温酶法,间歇式,罐式,二次加酶法。
间歇液化法工艺流程:配制的淀粉乳,值,加入氯化钙(对固形物),加入液化酶加酶量根据酶制剂厂商的要求,在剧烈搅拌下,先加热至℃,保温,再加热至℃,并维持,以达到所需的液化程度(值:一%碘反应呈棕红色:最好在液化后,再升温至℃,保持一,以凝聚蛋白质,改进过滤。
4、糖化糖化理论:糖化的理论收率:因为在糖化过程中,水参与反应,故糖化的理论收率为111.。
糖化

液化技术(2007/06/07 20:17)(引用地址:未提供)目录:淀粉若继续加热,糊化的淀粉溶解于水中。
2、淀粉糊的重要性质——老化淀粉的老化实际上是分子间氢键已断裂的糊化淀粉又重新排列形成新氢键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复结晶过程。
在制糖过程中,淀粉酶很难进入老化淀粉的结晶区,淀粉很难液化,更谈不上进一步糖化。
为此需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控制糊化淀粉的老化。
(1)淀粉的成分对老化的影响直链淀粉易老化,支链淀粉难老化。
对于天然淀粉分子太大不易老化,分子太小可以用淀粉糊的糊丝长度来表示。
老化程度可以通过冷却时结成的凝胶体强度来表示。
表(二)淀粉糊老化程度比较由上表可以看出,小麦、玉米淀粉液化困难等现象,都是由于淀粉糊易老化的影响。
(2)液化程度对老化的影响一般情况下,DE值越小,越易老化。
因此在分段液化时,一段液化DE值不宜太小,以免造成淀粉糊老化,影响后道的过滤等等。
(3)酸碱度对老化的影响一般来说,碱性条件下,有抑制老化的作用。
(4)温度及加热方式对老化的影响在高温(大于60℃)条件下,淀粉糊不易老化;而在2-4℃条件下,极易老化。
快速升温及快速降温,淀粉糊不易老化。
(5)淀粉糊浓度对老化的影响浓度过高,淀粉糊极易老化。
二、液化的方法与选择液化有许多方法,效果不一,这里将逐一介绍并加以讨论。
并且针对不同原料,不同的生产条件(如蒸汽压力高低),液化液不同的用途,推荐好的液化方法,以获得最佳液化效果和糖化结果。
1、液化方法(1)液化方法的分类液化分类方法很多,以水解动力不同可分为酸法、酸酶法、酶法及机械液化法;以生产工艺不同可分为间歇式、半连续式和连续式;以设备不同可分为管式、罐式、喷射式;以加酶方式不同可分为一次加酶、二次加酶、三次加酶液化法;以酶制剂耐温性不同可分为中温酶法、高温酶法、中温酶与高温酶混合法;以原料精粗分淀粉质原料直接液化法与精制淀粉液化法等等。
每一种方法又可分为几小类方法,并且各分类方法又存在交叉现象。
玉米淀粉的液化与糖化

• 还原糖用裴林氏法等法测定,浓度表示: 葡萄糖g/100ml糖液;
• 干物质用阿贝折光仪测定,浓度表示:干 物质g/100ml糖液。
糖化工艺流程:
液化结束后,迅速将料液用酸将pH调至 4.2-4.5,同时迅速降温至60℃,加入糖化 酶,60℃保温数小时后,当用无水酒精检 验无糊精存在时,将料液pH调至4.8—5.0, 同时,将料液加热至80℃,保温20min,然 后将料液温度降至,开始过滤。
间歇液化法工艺流程:
配制30%的淀粉乳,PH值6.5,加入氯化钙 (对固形物0.2%),加入液化酶(加酶量根据酶制 剂厂商的要求),在剧烈搅拌下,先加热至72℃, 保温15min,再加热至90℃,并维持30min,以达 到所需的液化程度(DE值:15—18%)。碘反应 呈棕红色:最好在液化后,再升温至120℃,保 持5—8 min,以凝聚蛋白质,改进过滤。
淀粉转化率:指100份淀粉中有多少份淀粉被转化为葡萄糖。 淀粉转化率的计算: 转化率= [糖液体积(V)×糖液葡萄糖浓度%(C)] ×100%
[投入淀粉量(W)×淀粉含量(C)]×1.11
DE值:用DE值表示淀粉水解的程度或糖化程度。糖化液中 还原性糖以葡萄糖计,占干物质的百分比称为DE值。
DE值计算: DE=还原糖浓度(C2)×100%
五、数据处理
在详细记录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报告。 计算转化率: 各组配合实验,不同加酶量条件下还原糖浓度 动力学曲线。
六、实验结果和讨论
糖化酶用量及糖化时间对糖化效果的影响; 液化和糖化温度及pH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活性碳用量及pH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3、实验主要原料:玉米淀粉,高温液化酶和 糖化酶。
第五组 淀粉糖化与酒精发酵

糖化:
加入糖化酶60保温 40-60min,用滤 布过滤糖化好的醩
液,弃去滤渣
取糖化液数滴,滴入
无水乙醇中,看是否
生成白色絮状沉淀, 若无絮状沉淀,表明 糖化比较பைடு நூலகம்底
PH值调整:滤液调整至
PH5.0,121灭菌20min。
接种发酵:将酒精活性
干酵母加入2%葡萄糖溶 液中活化20min。封口, 培养。
一的醪液,目前多数厂家开始利用α- 淀粉酶 的液化作用来替代蒸煮过程,这样可大大减少 能源消耗。液化后的醪液能更好地接受糖化酶 的作用,并转化为可发酵性糖,以便酵母进行 酒精发酵。本实验要求依据前次实验测出的结 果,按照α- 淀粉酶反应条件的要求对玉米粉 原料进行前处理。
三、仪器设备
1. 原材料:玉米粉、氧化钙、高温 a-淀粉酶、安 琪干酵母 2. 器 材 : 刀 片 、 高 压 灭 菌 锅 、 纱 布 、 锥 形 瓶 ( 1000ml )、试管、漏斗、滤纸、玻璃棒、温度 计、糖度计、酒度计、 PH 试纸、普通天平、水浴 锅、洗耳球、移液管、烧杯( 50ml 、 1000ml )、 滴管、铁架台、蝴蝶夹
调浆:
称取玉米粉100g,加水400g、氯化钠0.2g,搅拌均匀成淀粉悬浮液
糊化液化:
向烧杯中加耐高温a-淀
粉酶1g,然后放入恒温
水浴锅加热至90-95℃, 不断搅拌,液化
30min(中途适量补水)
液化30min后煮沸 10min(如图)
冷却到60 ℃
用盐酸调PH到4.04.5之间,然后测定 液化反应终点
淀粉的糖化与酒精发酵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酒精生产中淀粉质原料的糊化、液化、糖化 早做方法及工艺 2.掌握酵母活化方法及用活性干酵母发酵生产酒精 的方法及工艺条件
淀粉液化及糖化实验

淀粉液化及糖化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酶解法从淀粉原料到水解糖的制备原理及方法;2.掌握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发酵过程中,因有些微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淀粉,当以淀粉为原料时,必须先将淀粉水解成葡萄糖,才能供发酵使用。
一般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成为淀粉的糖化,所制得的糖液成为淀粉水解糖。
水解淀粉为葡萄糖的方法包括酸解法、酸酶结合法和酶解法。
实验室常采用酶解法制备淀粉水解糖。
酶解法是指利用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
酶解法葡萄糖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利用α-淀粉酶将淀粉转化为糊精及低聚糖,使淀粉的可溶性增加,这个过程称为液化;第二步是利用糖化酶将糊精或低聚糖进一步水解,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生产上成为糖化。
淀粉的液化和糖化都是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的,故该方法也称为双酶法。
1.酶解法液化原理淀粉的酶解法液化是以α-淀粉酶作为催化剂,该酶作用于淀粉的α-1,4-糖苷键,从内部随机地水解淀粉,从而迅速将淀粉水解为糊精及少量麦芽糖,所以α-淀粉酶也称内切淀粉酶。
淀粉受到α-淀粉酶的作用后,其碘色反应发生以下变化:蓝色→紫色→红色→浅红色→不显色(即显碘原色)。
酶解法液化因生产工艺不同分为间歇法、半连续法和连续法;液化设备分为管式、罐式和喷射式;加酶方法包括一次加酶法、二次加酶法和三次加酶法;根据酶制剂的耐温性分为中温酶法、高温酶法及中温酶和高温酶混合法。
本实验采用:高温酶法,间歇式,罐式,一次加酶法。
2.酶解法糖化原理淀粉的酶解法糖化是以糖化酶为催化剂,该酶从非还原末端以葡萄糖为单位依次分解淀粉的α-1,4-糖苷键或α-1,6-糖苷键,由于是从链的一端逐渐一个个地切断为葡萄糖,所以糖化酶也成为外切淀粉酶。
淀粉糖化的理论收率:因为在糖化过程中有水的参与反应,故糖化的理论收率为111.1%(C 6H 10O 5)n +H 2O →nC 6H 12O 616218180淀粉糖化实际收率的计算公式:淀粉糖化实际收率=100%×(%)×g g/L ×L 原料中纯淀粉含量)投入淀粉量()糖液葡萄糖含量()糖液量(淀粉转化率是指100份淀粉中有多少份淀粉被转化为葡萄糖。
探讨玉米淀粉液化糖化程度的试验报告

探讨玉米淀粉液化糖化程度的试验报告文章标题:深度探讨玉米淀粉液化糖化程度的试验报告摘要:在本文中,将深入探讨玉米淀粉的液化糖化程度试验报告。
通过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该主题进行全面评估,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玉米淀粉的液化糖化过程,并对其进行回顾性总结,以便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主题。
本文将包含试验报告的具体内容、个人观点和理解,以及按照知识文章格式进行撰写的序号标注。
1. 引言液化糖化是玉米淀粉加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食品工业和生物制药工业中均有广泛应用。
研究玉米淀粉的液化糖化程度对其后续工艺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玉米淀粉的液化糖化程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2. 试验方法为了评估玉米淀粉的液化糖化程度,我们采用了一系列标准化的化学分析方法和实验操作。
收集玉米淀粉样品,并按照特定比例配制成淀粉浆。
在一定的温度和pH条件下,加入液化酶进行液化反应,随后进行可视化观察和化学分析。
还对糖化程度进行了测定,包括总糖含量、葡萄糖含量和还原糖含量的测定等。
3. 试验结果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得到了玉米淀粉液化糖化程度的具体数据和结果。
通过化学分析和实验操作,我们测定了液化糖化后的玉米淀粉样品中的各项关键参数,并得出了液化糖化程度的评价。
具体数据如下:- 总糖含量:X%- 葡萄糖含量:Y%- 还原糖含量:Z%4. 讨论分析根据试验结果的数据和相关理论知识,我们对玉米淀粉的液化糖化程度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
液化糖化程度直接影响着玉米淀粉的后续加工利用和产品性质。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糖化程度的要求进行操作控制,以达到理想的产品质量和产量。
对液化糖化程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评估,对于生产实践和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5.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试验报告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全面了解了玉米淀粉的液化糖化程度,并对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操作条件和液化酶种类对玉米淀粉液化糖化程度的影响,以期获得更为深入的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淀粉液化及糖化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酶解法从淀粉原料到水解糖的制备原理及方法;
2.掌握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发酵过程中,因有些微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淀粉,当以淀粉为原料时,必须先将淀粉水解成葡萄糖,才能供发酵使用。
一般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成为淀粉的糖化,所制得的糖液成为淀粉水解糖。
水解淀粉为葡萄糖的方法包括酸解法、酸酶结合法和酶解法。
实验室常采用酶解法制备淀粉水解糖。
酶解法是指利用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
酶解法葡萄糖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利用a -淀粉酶将淀粉转化为糊精及低聚糖,使淀粉的可溶性增加,这个过程称为液化;第二步是利用糖化酶将糊精或低聚糖进一步水解,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生产上成为糖化。
淀粉的液化和糖化都是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的,故该方法也称为双酶法。
1.酶解法液化原理
淀粉的酶解法液化是以a -淀粉酶作为催化剂,该酶作用于淀粉的 a -1,4-糖苷键,从内部随机地水解淀粉,从而迅速将淀粉水解为糊精及少量麦芽糖,所以a -淀粉酶也称内切淀粉酶。
淀粉受到a -淀粉酶的作用后,其碘色反应发生以下变化:蓝色- 紫色T红色T浅红色T不显色(即显碘原色)。
酶解法液化因生产工艺不同分为间歇法、半连续法和连续法;液化设备分为管式、罐式和喷射式;加酶方法包括一次加酶法、二次加酶法和三次加酶法;根据酶制剂的耐温性分为中温酶法、高温酶法及中温酶和高温酶混合法。
本实验采用:高温酶法,间歇式,罐式,一次加酶法
2.酶解法糖化原理
淀粉的酶解法糖化是以糖化酶为催化剂,该酶从非还原末端以葡萄糖为单位依次分 解淀粉的a -
1,4-糖苷键或a -1,6-糖苷键,由于是从链的一端逐渐一个个地切断为 葡萄糖,所以糖化酶也成
为外切淀粉酶。
淀粉糖化的理论收率:因为在糖化过程中有水的参与反应,故糖化的理论收率为
111.1%
(C e H o O) n +HS nC 6H2Q
16218180
淀粉糖化实际收率的计算公式:
糖液量(L ) X 糖液葡萄糖含量(g/L ) 投
入淀粉量(g ) X 原料中纯淀粉含量(%)
淀粉转化率是指100份淀粉中有多少份淀粉被转化为葡萄糖。
淀粉转化率的计算:
淀粉转化率= 糖液量(L ) X 糖液葡萄糖含量(g/L )
x100
%
投入淀粉量(g ) X 原料中纯淀粉含量(%) X 1.11
糖化液中还原糖(以葡萄糖计)占干物质的百分比,称为 DE 值。
用DE 直表示淀粉
水解的程度或糖化程度。
DE 值的计算公式:
还原糖含量用3,5-二硝基水杨酸(DSN 比色法测定,表示方法:g 葡萄糖/100mL 糖
干物质含量用阿贝折光仪测定,表示方法:g 干物质/100mL 糖液。
本实验采用淀粉 干重替代(即原料中纯淀粉含量为100%)。
糖化时间与糖化酶用量的关系见表 1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X100%
DE
值=还原糖含!
X 100%
1.仪器
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烘箱、滴定管、酸度计、电炉、离心机、白瓷板、烧杯、
试管等。
2.试剂
玉米淀粉、a -淀粉酶、糖化酶、PH试纸、盐酸、葡萄糖溶液、DNS式剂、无水酒精等。
磷酸-柠檬酸缓冲液(PH6.0):称取磷酸氢二钠(NaHPO 12HQ) 45.23g,柠檬酸
(G H8O • H20 8.07g,用蒸馏水溶解定容至1000mL配好后应以酸度计调整PH值为
6.0。
原碘液(存储液):称取0.5g碘和5.0g碘化钾,研磨,溶于少量蒸馏水中,然后
定容至100mL储存于棕色瓶中备用。
稀碘液(工作液):取1m/L原碘液用蒸馏水稀释100倍(当天制备)。
反应终止液:0.1mol/L硫酸。
四、实验方法
1.淀粉的液化
配置30%勺淀粉乳(按照0.1L配制)两份,调节PH值至6.5,加入氯化钙(固形物0.2%,钙离子的存在可以保持a -淀粉酶在水解过程中保持活力和稳定性),加入a - 淀粉酶(12~20U/g 淀粉);在剧烈搅拌下,先加热至72 C,保温15min;再加热至90C,并维持30min,中间不停止搅拌,以达到所需的液化程度(DE值15~18% ;
取小样检测碘色反应呈棕红色;液化反应后,再升温至100~120C,保持5~8min,
以凝聚蛋白质;以6000r/min离心5min得到上清液。
2.淀粉的糖化
迅速将上述上清液用盐酸将PH调至4.2~4.5,同时迅速降温至60 C ;然后加入糖化酶(酶活力为10000U的酶液0.5mL),于60C保温1~2h;当用无水酒精检验无糊精存在时,将溶液PH值调至4.8~5.0,同时,将溶液加热至80C,保温20min;然后将溶液温度降至60~70C,以
6000r/min离心5min即得到糖上清液;量取该糖液体
积,取样分析还原糖含量(测定方法参见附录“葡萄糖含量的测定(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相关内容)。
五、实验结果
1.在详细记录实验数据基础上完成下表,计算淀粉转化率。
(1)葡萄糖含量测定
①吸光度测定
②标准曲线绘制
③葡萄糖含量计算
(2)淀粉转化率测定
六、实验思考
1.分析糖化酶用量对糖化效果的影响?
2.淀粉液化过程中几个保温过程有何作用?
附录1:葡萄糖含量的测定(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
一、实验原理
本实验是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试剂与还原糖溶液共热后被还原成棕红色的氨基化合物,在一定范围内还原糖的含量和棕红色物质颜色深浅的程度成一定比例关系,故可用于比色测定。
葡萄糖与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反应生成的有色物质在540nm波长下有最大吸收峰,故在此波长下进行比色测定。
二、实验方法
1.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6支大试管,分别编号0~5,按下表1加入各种试剂。
将各试管中溶液振荡均匀后,在沸水浴中准确煮沸5mi n,将试管取出迅速用冷
水冷却至室温,加入蒸馏水15mL摇匀。
在540nm波长下,用0号试管作为空白调零,测定其他试管内溶液的吸光度。
以吸光度为纵坐标,葡萄糖含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样品的测定
将发酵液5ml,以5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1mL置于试管中,加入DNS
试剂3m,振荡混匀后,在沸水浴中准确煮沸5min,取出迅速用冷水冷却至室温,加入蒸馏水
15m,摇匀。
在540nm波长下,用0号试管作为空白调零,测定其他试管内溶液的吸光度。
利用Origin或Excel软件绘制的标准曲线,求出样品中葡萄糖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