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科学说课稿声音的产生_苏教版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声音的产生引言概述: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来源于物体的振动,并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
了解声音的产生过程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特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声音的产生过程、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应用和声音的保护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声音的产生1.1 物体的振动: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的振动,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或自身能量转化时,会产生振动。
1.2 振动的传导:物体的振动通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传导到周围的空气分子中。
1.3 空气分子的振动:受到物体振动的影响,空气分子也开始振动,形成声波。
二、声音的传播2.1 声波的传播方式:声波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主要有空气传播、固体传播和液体传播等方式。
2.2 声波的传播速度: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3米/秒。
2.3 声波的传播路径:声波以球面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当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折射、反射和衍射等现象。
三、声音的特性3.1 频率:声音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2 声压级:声音的声压级决定了声音的大小,声压级越大,声音越响亮。
3.3 声音的品质:声音的品质由声音的谐波成分决定,不同谐波成分的相对强度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四、声音的应用4.1 通讯技术:声音作为一种信息的传递方式,被广泛应用于电话、广播、电视等通讯领域。
4.2 音乐艺术:声音是音乐的基本元素,通过不同频率和音色的组合,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
4.3 医疗诊断:声音在医疗诊断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心脏听诊、肺部听诊等,通过听诊器可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五、声音的保护5.1 噪声的危害:长时间暴露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下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如听力受损、精神紧张等。
5.2 噪声控制措施:采取隔音、降噪等措施,减少噪声的传播和影响。
5.3 声音环境的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合理规划声音环境,减少噪声污染,提升居住质量。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学习教案-声音的产生

追问:你可以用动作描述出这样的状态吗?
教师再敲击音叉,突然用手握着音叉。
(1)提问: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使原来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是否就会停止呢?
03
2.反面验证发声假设。
(9)继续追问:你能用图把这样的振动画出来吗?(请学生到黑板来画出振动的图案。)
02
初步探究,制造声音。(5分钟左右)
谈话:要想研究声音,我们首先要来制造出声音吧!
(2)提问:同学们周围有很多东西,我们的书、文具盒、铅笔袋、桌椅,还有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用品。你能让他们发出声音吗?
(3)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发出的声音不要太响,我们不是看谁制造的声音大,而是看谁制造声音的方法多,看看哪个小组制造声音的方法最多。
1.声音的产生
演讲人
2023-09-27
202X
1课时
01
【板书设计】
02
声音的产生
03
目录
【教学目标】
1.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作声音的方法;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振动而发出声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生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消失,声音就会消失。
2.师生总结:在刚刚上课时,同学们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摩擦、撞击、乐器、说话等现象,通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知道了声音原来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拓展:有关声音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4.谈话:只要同学们肯动脑、动手,就能揭晓更多的秘密。
【板书设计】
4.深入自主探究发声。
(1)提问:为了科学的严谨性,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想法,到底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发声都会振动呢?
2019-2020年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和说课设计.doc

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时:1课时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具:教师:录音机、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学生:橡皮筋、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进行新课:一、声音的产生:1、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声情并茂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培养归纳、概括能力3、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4、引导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二、声音的传播:1、探究:桌子传声—————固体能够传声2、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3、“真空铃”演示:———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5、演示:液体传声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几种物质的声速:认识理解,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三、测评与小结:1、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doc

科学教案(四年级)课题: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了解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2、通过对各种发声现象的了解,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通过对各种物体发声的观察、实验,知道各种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现象。
教学难点能从众多实验中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食品袋、水、橡皮筋、直尺、小鼓、黄豆粒、矿泉水瓶、食盐、音钹、音叉音箱、水槽。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声音无处不在。
拂晓公鸡打鸣,盛夏蝉鸣,上课下课响起的铃声,鼓励时响起的掌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
那么,这些各种各样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二、探究新知。
1、如何让物体发声?•学生探究:让装着水的食品袋发出声音有那些方法?(弹、挤、摇)•学生交流。
•学生探究: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学生交流。
2、物体发声时都有哪些共同的现象?学生实验1观察橡皮筋在没有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静止)让橡皮筋发出声音时有什么现象。
(橡皮筋在振动)学生实验2把直尺一端压在桌子上,没有发声时看到什么现象?(静止)弹拨直尺的另一端,让直尺发声,看到什么现象?(振动)教师演示实验1把黄豆粒放在小鼓鼓面上不发声时,有什么现象?(黄豆粒是静止的)敲击鼓面让鼓发出声音,看到什么现象?(黄豆粒在跳动)学生实验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吹放有盐粒的空矿泉水瓶的瓶口,使其发出声音,大家看到什么现象?(盐粒在跳动)教师演示实验2敲击音箱上的音叉使其发声,把发声的音叉放入水槽里的水中,看到什么现象?(水在跳动)问:水槽里的水为什么会跳动呢?(音叉振动时使水跳动)把不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还会跳动吗?(教师演示)教师演示实验3敲击音钹,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明同学用手轻轻按住音钹,告诉大家有什么感觉。
(振动)捏住音钹,使其停止发声,又有什么感觉?(音钹不再振动)•个人实践:请每个同学用手摸喉部,发出“啊……”的声音,有什么感觉?终止发音后,又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声音的产生》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声音的产生》苏教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1、能观看、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看事实中对缘故进行假设性说明;3、能够借助其他物体来观看不容易观看到的振动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觉,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教学重点:1、能观看、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看事实中对缘故进行假设性说明;教学难点:能够借助其他物体来观看不容易观看到的振动现象。
教学预备:1、学生预备:材料一:食品袋、橡皮筋、钢尺、装有大米的塑料瓶材料二:音叉、装水的塑料水槽2、教师预备:鼓、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1、师:(出示鼓号队乐器“镲”)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一件礼物,谁有方法让它发出声音?2、生上台示范,敲出声音3、师补充:我想让它一发出声音就赶忙停止,谁有方法?(生上台尝试)4、师: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5、师:同学们都专门好学,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异的声音王国,去探究有关声音的隐秘。
(板书:声音)二、动手实验,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1、教师提问:要研究声音,我们第一要想方法弄出一些声音出来。
活动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1、出示一个保鲜袋,用什么方法能够使它发出声音。
2、学生交流。
(是不是只有一种方法?还有什么方法?)3、小组竞赛:(出示实验材料)今天老师为同学们预备了一些实验器材,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并记录下来。
因此同学们也能够加入一些自己喜爱的物体试一试。
4、师:为了使我们的实验做得更好,老师给大伙儿提出了一些建议:投影:注意不要发出太大的声音。
注意安全,小心使用铁钢尺。
实验终止,把器材放回原处。
5、学生领取材料,并动手操作。
6、交流制造声音的方法。
7、发声时你有什么发觉?8、师小结: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觉物体发出声音时都在来回、迅速地运动,我们把它称作振动,也确实是说,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声音的产生》.doc

(四年级)年级(上)册(科学)学科集体备课表共案表课题声音的产生课型新授课课时分配1主备人王之兴初备时间9. 20他备人主备他备人修改教学目识力知能1、找出使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能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2.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
程法过方3.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感度观情态价5.学会尊重事实,学会通过收集第一手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等)音叉、橡皮筋、钢尺等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修改栏(一)导入新课、1.放录音:国歌声、雨声、鞭炮声、鸟鸣声、欢呼声、打雷声……谈话: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提问:你能从这些声音学生汇报。
知道些什么?2.保鲜袋发声。
谈话: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
3.身体发声。
谈话: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请一个人上来做。
老师也参加。
提问:你们有什么想说的?4.小结。
(二)研究声音的产生1.提问: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2.请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课后记录表。
(1)橡皮筋: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橡皮筋。
(2)钢尺:一只手在桌子边缘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
(3)音叉: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
.(4)鼓、鼓槌、绿豆: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
(5)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
提问:经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实验、交流方法。
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声音的产生苏教版

三、研讨声响的发生
1、同窗们用了很多方法,让物体收回了不同的声响,那你想过声响的发生的缘由了吗?请你猜想一下声响是怎样发生的?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2、做实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形状,探求声响发生的缘由。
钢尺、鼓、豆子、皮筋、空矿泉水瓶
家庭是幼儿言语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任务,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状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扮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才干提高很快。
经过制造各种声响感受发声方法的多样性和发声物体的多样性。
教材剖析
本课着力引导先生在做中学迷信,在入手动脑中学习。1.让孩子想方法制造声响。2.提出本课研讨的主题:声响是怎样发生的。3.归结声响发生的规律。
学情剖析
每个先生对声响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的生活阅历。关于每团体来说,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声响的世界之中,对声响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先生还经过不同的信息渠道取得了一些声响的知识,但熟习的现象并不一定惹起先生的关注,先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求发作在身边的声响的微妙,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中央,更能激起先生先生的学习兴味。
二、学习新课
1、保鲜袋发声
请同窗们拿出保鲜袋,并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收回声响,请记住你运用的方法,一会通知大家。
2、出示活动要求A制造声响时不能说话,B控制好声响的大小。C细心观察,体验保鲜袋的发声
3、小结:同窗们真聪明,用摩擦、弹击、吹气、揉搓、颤抖等不同方式让袋子收回了声响。
4、身体发声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声音的产生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声音的产生 苏教版

1.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1.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作声音的方法;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振动而发出声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模、画、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3.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身边常见的物品、音叉、烧杯、水、记录表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3分钟左右)1.谈话:请同学们来玩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声音。
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看你能听到哪些声音。
(播放课件,摩托车发动行驶的声音,池塘里青蛙小虫叫的声音,大海潮声,海鸥鸣叫声,电闪雷鸣声)请生答。
2.提问: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的周围有声音吗?生答:有。
3.谈话:我们的周围有些什么声音?请生答。
4.提出关注,直入主题5.谈话:我们的周围也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就身处在一个声音的王国。
6.启发关注:如果没有声音,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7.谈话:声音对我们非常的重要。
同学们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生答:想。
8.谈话:好,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板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二、初步探究,制造声音。
(5分钟左右)1.利用经验,制造声音。
(1)谈话:要想研究声音,我们首先要来制造出声音吧!(2)提问:同学们周围有很多东西,我们的书、文具盒、铅笔袋、桌椅,还有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用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一、说教材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第二课时内容。
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
每个环节层层推进,由扶到放。
既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二、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
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三、说教法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
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部分。
五、具体的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六、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我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猜谜语”的心理特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材料,收集一些有关声音的资料。
上课开始的时侯,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
让学生初步感觉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
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叫蝉鸣,城里车水马龙的声音。
所以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
现在你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不能自己来制造声音呢?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这些物体事先准备好,起到一个导向作用。
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
——揭示了课题《声音的产生》。
(二)、分组操作,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