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为什么说3岁前娃娃不记事?请运用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相关知识点

为什么说3岁前娃娃不记事?请运用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相关知识点1. 引言1.1 概述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人说“三岁前的娃娃不记事”,这句话似乎成了一个普遍的共识。
然而,为什么婴幼儿在三岁之前似乎没有记忆呢?本文将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会介绍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概念,以及它们各自的定义和特点。
接着,我们会专注于婴幼儿的内隐记忆能力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会探讨这个阶段内隐记忆的表现以及其发展机制和影响因素。
然后,我们会进一步讨论为何婴幼儿被认为不具备外显记忆能力,主要是通过解释他们大脑发育特点对内隐记忆的影响,并列举一些常见实验证据来支持这个观点。
最后,我们将总结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以及在婴幼儿阶段的表现差异,并解释为何称之为“三岁前的娃娃不记事”。
1.3 目的本文旨在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概念进行简要介绍,并着重研究婴幼儿在这两种记忆类型中的发展情况。
同时,我们将探讨内隐记忆和大脑发育特点对婴幼儿不具备外显记忆能力的原因,并提供实验证据来支持这个观点。
通过阐述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以及其在婴幼儿阶段的表现差异,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为什么说3岁前的娃娃不记事。
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了解到关于内隐与外显记忆以及其与大脑发育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些基本知识。
2.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概念:2.1 内隐记忆定义与特点: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并存储的、对于特定任务或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它不需要主动回忆,也不会伴随意识的参与而产生。
相比之下,内隐记忆更多地表现为习得某种技能或知识,如骑自行车、游泳等。
内隐记忆可以在没有外部提示帮助下发挥作用,并且往往比外显记忆更加持久。
2.2 外显记忆定义与特点:外显记忆是个体有意识地通过思考、回溯和提取信息来记住和使用的过程。
它涉及主动的回想和复述,需要对事件进行刻意的搜索及回答问题等认知操作。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一种长期记忆的形式,指关于技术、过程、或“如何做”的记忆。
通常指这样一种情况,当人学习过某些知识,却无法回忆或再认时,这些知识的记忆依旧存在,只是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表现出来,其内容无法从言语中报告出来。
外显记忆:指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
亦可称之为一类对提取自己觉知的过程。
外显记忆系统包含对事实和事件的一种意识,通常也被称为陈述性记忆,它主要关注“知道”这一层面的内容。
外显记忆系统要求个人意识的参与。
两者区别:1.保持时间。
在保持的时间上,内隐记忆要明显的长于外显记忆。
2.干扰形式。
内隐记忆不容易受外在刺激的干扰,而外显记忆容易在干扰后发生遗忘。
3.记忆负荷。
外显记忆在记忆的项目增多的时候会导致记忆数量和准确性的下降,而内隐记忆不受这种影响。
4.加工深度。
加工深度越深,外显记忆越好。
内隐记忆不存在这种情况。
5.呈现形式。
如果一个项目用听觉的形式呈现,再用视觉的形式施测,被试的内隐记忆成绩会下降。
但外显记忆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两者联系:(1)内隐记忆和外显一记忆在总体上是分离的关系;但是两类记忆之间也存在着重叠。
(2)内隐记忆和外显一记忆之间的重叠并非唯一不变的,而可能根据加工阶段具体编码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3)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之间的重叠可能并非单独的加工成分,而是由多个成分组成的复杂的加工进程,并在不同编码条件的作用下产生不同的表现。
总结:对于两种记忆的不同解释多重记忆系统:)多重记忆系统说认为记忆是有多个不同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又都由若干特定的加工过程组成。
同一个子系统内的加工过程之间的关系比不同子系统中的加工过程间的关系更密切,且在理论上每个记忆系统都可能具有其特定的神经机制与行为标准。
子系统间相互独立。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就分别代表了记忆的两种不同的子系统。
迁移适当加工理论:主张一个单一的记忆系统。
该理论认为,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与学习时的编码加工相似或重叠,就可以提高测验成绩,否则就会相对较差。
外显与内隐记忆

4、PDP的典型实验程序
• 在学习了单词后,进行包含测验和排 除测验。 • 对包含测验被试的要求是:用学过的 词完成补笔任务,如果想不起来就用 头脑中第一个词补笔,控制加工与自 动加工的作用是一样的; • 对排除测验被试的要求是:一个学过 的词若被试能有意识回忆,就把它从 反应中排除出去,若他仍用学过的词 补笔,主要是无意识熟悉感的作用。
• 再认测验分为:单个刺激的精确性 再认和项目数再认(即“新旧”再 认)
(四)再认法
• “新旧”再认测验:先呈现一系列项 目(旧项目)由被试识记,然后将这 些项目与新项目(干扰)混在一起呈 现并要求被试再认。
• 识记过回答“是”,未识记答“否”
反应
是 刺激
旧 H
否
M
新
FA
CR
三、内隐记忆研究方法
2、任务分离的类型
① 单一分离。 ② 非交叉的双重分离。
③ 交叉的双重分离。
④ 双向关联。
① 单一分离
• 指对于某一自变量的两个水平的操作, 仅在一个测验任务中产生显著性差异, 在另一个任务中没有显著性差异。 举例:被试一类为Korsakoff综合征患 者,一类是酒精中毒患者,测验一种是 自由回忆,一种是单词联想。 结果:被试变量影响了自由回忆,但不 影响词联想任务,实验产生了分离。
(三)外显记忆测验
• 外显记忆测验是指要求被试有意识地 回忆在实验的先前阶段所学习过的材 料的测验。 • 主要代表有: 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
(四)内隐记忆测验
• 是完成一些与实验研究中先前经验没有明 确关系也能操作的任务,只专注于完成眼 前作业即可。 • 典型范例是: 1、残词补全任务,要求被试尽可能快地产 生适合于残词的单词,如 _ l _ p_ a _ t. 2、词根补全测验,被试看到单词的前三个 字母的词根,如 ele_.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呈现方式
视觉/视觉
听觉/听觉
填字组词
(内隐)
61.51
42.92
线索回忆
(外隐)
54.17
56.50
任务类型
(5)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
不同
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前摄
抑制(指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
材料的干扰作用)和倒摄抑制(当先前学习的记忆内
词的记忆,但是对特定任务的操作,却表现出了记忆
效果。
随后,心理学家们在许多条件下,合用不同的材料和
方法,对正常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研究者们发
现,上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反映了一种自动的、
不需有意识参与的记忆。这种记忆的特点是:人们并
没有深邃到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也没有下意识地提取
这种记忆,但它却在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表现出来,这
概率,就是所学单词的启动量[内隐记忆的指标]。
知觉辨认:在学习阶段,向被试依次呈现一系列项目。
然后将这些呈现过的项目与未呈现过的项目混淆在一起,
在速示仪或电脑显示器屏幕上以极短的时间[小于5ms]一
个一个地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加以辨认。一般来说,
被试将学习阶段呈现过的项目辨认出的概率高于未呈现
项目,两者的概率之差就是呈现项目的启动量[内隐记忆
容,随着时间的流逝,受到其他活动或刺激的影响,
记忆力逐渐减弱的现象;
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
的材料的保持和回忆起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现
象的存在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内隐记忆的情
况则有所不同
陈世平和杨治良利用汉字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发
现,内隐记忆不易受到干扰。在实验中先让被试进行
儿童对汉语知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研究

儿童对汉语知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儿童在汉语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研究通过设计一系列实验,观察儿童在不同记忆方式下的学习效果,以期为汉语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心理学中记忆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
内隐记忆指的是个体在无需意识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无意识过程获取和回忆信息的能力而外显记忆则是指个体在意识参与下,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和回忆过程获得信息的能力。
在汉语学习中,儿童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二者如何相互影响,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记忆方式下的学习效果,探究儿童在汉语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记忆特点。
同时,本研究还将结合相关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汉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儿童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记忆机制,为汉语教学的优化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儿童汉语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二、文献综述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研究主题。
随着对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儿童对汉语知识的记忆特点。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探讨儿童对汉语知识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发展情况,以期为儿童语言教学和汉语习得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内隐记忆指的是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对信息的加工和存储过程,通常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在汉语学习中,儿童的内隐记忆能力表现为对汉字、词语、语法结构等语言知识的无意识掌握。
例如,儿童在多次接触某个汉字后,即使不能明确回忆起该字的具体形状或意义,却能在书写或阅读中正确识别和运用该字。
这种内隐记忆的特点使得儿童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大量的语言知识。
与外显记忆相比,内隐记忆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
研究表明,即使在面临干扰或遗忘的情况下,内隐记忆仍然能够保持对信息的有效提取和运用。
如何区分内隐记忆、外显记忆与无意识记、意义识记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记忆的分类是心理学部分考察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此部分考察形式主要以事例反选或者概念反选的方式出现,由于部分考生对该知识点理解不到位,以至于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会出现概念混淆的情况。
本文在此对其在整个心理学中的知识点做出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一、把握考点第一步之辨概念:1.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2.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它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事前没有明确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
由于缺乏目的性,因而识记内容带有偶然性和片断性,缺乏系统性。
有意识记是指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
二、把握考点第二步之明规律:内隐记忆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无意识性,它经常表现为:人在操作某任务时,在不需要对先前经验进行有意识回忆的情况下,已储存在脑中的经验或信息会在提取和操作中自动起作用,从而影响到作业的绩效。
内隐记忆最初是在遗忘症患者身上发现的,表现为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再认等方面的明显缺陷,但是,他们在残词补全的测验中,完成的状况却接近于正常人。
一般在再学时的节省、阈下编码刺激的作用和启动效应等方面能检验到内隐记忆。
正常人也存在内隐记忆现象,比如知觉辨认、偏好判断、语词认知、技能学习、人脸识别等,都能够找到内隐记忆的痕迹。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相对,指人在意识的控制下,主动地收集某些知识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
外显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有意识检索和提取的过程,其突出的特点是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有意识性,而不是信息识记过程的有意识性,即个体能意识到自己正在积极地检索或提取记忆中的信息,从而实现回忆或再认。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人类记忆具有相当复杂的认知功能,先前经验对记忆测验成绩的影响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表现为记忆的外显或内隐类型。
近20多年来,研究者对两种记忆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得出相对一致的观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依赖不同的记忆系统,而这些记忆系统与大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
Rugg等(1998)使用ERP首次进行了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神经过程的比较,并验证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在词领域的实验性分离。
同年,Paller等通过两个实验记录了与知觉启动和外显记忆关联的ERPs,得出类似的结论。
其后,许多研究者采用不同范式都验证了Rugg 的结论。
这样在词领域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脑机制就得出相对一致的结论。
那么,在其他领域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否也与不同脑区相联系?对应脑区是否与词领域相同?对此,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孟迎芳,郭春彦两位研究者采用学习-再认实验范式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现对他们的实验及其巧妙之处做简单介绍:在学习阶段,根据Lavie(1995)的选择性注意知觉负荷理论及面孔刺激的独特性采用选择性注意范式,让被试加工呈现在面孔中间的颜色词来控制被试对面孔的注意,以达到被试对面孔的不同加工水平。
在再认阶段,采用类似Rugg实验中新/旧再认的测验,把未认出旧面孔与新面孔的ERPs作为内隐记忆的神经关联,把再认出旧面孔与新面孔的ERPs作为外显记忆的神经关联。
采用这一范式可以有效去除不同测验任务的影响,而且Rugg为这一研究范式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实验经验。
在实验数据处理方面,根据头皮分布与电极位置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波形,地形图等,选取几个代表电极进行统计分析,参照前人研究,确定分析时段300~400ms,400~500ms,500~600ms。
为具体了解两种记忆类型的不同分布,分别对不同注意负荷条件,不同时段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进行2因素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析因素包括记忆类型,脑区。
内隐记忆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外显记忆有明显的差别

内隐记忆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外显记忆有明显的差别。
1.保持时间。
在保持的时间上,内隐记忆要明显的长于外显记忆。
2.干扰形式。
内隐记忆不容易受外在刺激的干扰,而外显记忆容易在干扰后发生遗忘。
3.记忆负荷。
外显记忆在记忆的项目增多的时候会导致记忆数量和准确性的下降,而内隐记忆不受这种影响。
4.加工深度。
加工深度越深,外显记忆越好。
内隐记忆不存在这种情况。
5.呈现形式。
如果一个项目用听觉的形式呈现,再用视觉的形式施测,被试的内隐记忆成绩会下降。
但外显记忆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内隐学习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外显学习的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它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
本文将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内隐学习;不知不觉;教学应用儿童无需系统地学习语词和语法规则,就能不知不觉地就学会说母语;一对夫妻会随着相处时间的不断增长,而不自觉地学会对方说话的语气和神态,因此越来越有“夫妻相”;围棋的新手看大量的棋谱,即使不加点拨,棋艺也会有所长进。
以上这些学习过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发生于不知不觉中。
这种不同于传统的有意识、有目的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近来引起学术界广泛探讨的内隐学习,它普遍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本文将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内隐学习的概念国际上,第一篇以“内隐学习”为题目的论文,是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于1967年发表的文章——《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al Grammar),在这篇文章中,内隐学习的概念被首次提出[1]。
他在研究中要求规则发现组被试寻找字母串的内在结构,而记忆组被试则记忆所呈现的字母串。
结果发现,被试在评价新字母串是否符合语法时,规则发现组反而不如记忆组的表现好。
Reber据此认为记忆组对复杂材料进行了内隐学习,这种无意识获得复杂信息的加工过程至少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优于外显加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间接测பைடு நூலகம்的主要方法
• 补笔测验:词干补笔(偏旁补笔)、残词(残图)补全 • 知觉再认:单词、无意义音节、图画、乐曲、模糊字
内隐记忆: • 程序记忆(procedural memory)
对如何从事一件事,如何做出某种技巧性的活动等的记 忆。
这种记忆有几个特性: 一、不需要太多的认知资源就可以执行。 可以同时做 几个事情。 二、执行过程中,无法从中打断。 一旦某种程序被引 发了,就无法中断其运作,所可能造 成一些问题。 三、是一种自动化的历程,很难在意识层面介入其运作的 过程。 很难用口语描述执行的程序。
• 知觉辨认:在学习阶段,向被试依次呈现一系列项目。然 后将这些呈现过的项目与未呈现过的项目混淆在一起,在 速示仪或电脑显示器屏幕上以极短的时间[小于5ms]一个一 个地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加以辨认。一般来说,被试将 学习阶段呈现过的项目辨认出的概率高于未呈现项目,两 者的概率之差就是呈现项目的启动量[内隐记忆的指标]。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
• (1)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 响不同
加工深 度不影响内 隐记忆;但 对外显记忆 则有非常明 显的影响。
• (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 • 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 记忆慢的多。
•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 生的影响不同 • 外显记忆会随着记忆的项目的增多而不容易 记住;内隐记忆则不然。罗德格等人研究了记 忆负荷量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不同影响。 结果发现,用再认作业测量的外显记忆成绩随 着所学词汇数目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而用知觉 辨认测量内隐记忆成绩并没有受到词汇数目增 加的影响。
61.51 54.17
42.92 56.50
• (5)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 同
• 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前摄抑 制(指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 的干扰作用)和倒摄抑制(当先前学习的记忆内容,随 着时间的流逝,受到其他活动或刺激的影响,记忆力逐 渐减弱的现象; 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保 持和回忆起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现象的存在很好 地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内隐记忆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不同负荷水平上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成绩对比
负荷水平
任务类型
填字组 词(内 隐) 线索回 忆(外 隐)
8 49.04 75.78
16 52.68 64.06
48 48.55 45.68
• (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 不同的影响
呈现方式
任务类型
填字组词 (内隐)
线索回忆 (外隐)
视觉/视觉 听觉/听觉
• 内隐记忆常用的研究方法:间接测验
• 在测验指导语中并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提取过去学习 的信息,而是通过他们在一些特定任务上的表现来间 接推断被试是否对某些信息拥有记忆。
• 词干补笔:首先要求被试学习一系列单词,然后主试向 被试呈现每个单词的前三个字母,并要求被试用想到的 单词填写出来。主试提供的词干可填写成多个有意义的 单词,结果被试多用学习阶段呈现的单词补笔。被试用 呈现单词补笔的概率减去用未呈现单词补笔的概率,就 是所学单词的启动量[内隐记忆的指标]。
谢谢
10禁四 四班
• 内隐记忆: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 意识的影响,又称无意识记忆。
• 因为内隐记忆是在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启动效应 中发现的,所以人们常把 内隐记忆和启动效应作为同等概念使用。(无意识的提取过去经验)
• 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 响,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 陈世平和杨治良利用汉字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发现, 内隐记忆不易受到干扰。在实验中先让被试进行词对联 想学习,同时利用干扰词对该词对进行干扰。之后分别 利用线索回忆作业来测量外显记忆的成绩,而利用对词 对补全作业来测量内隐记忆的成绩,结果发现,干扰词 对外显记忆的成绩影响较大,而很少影响内隐记忆的成 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