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内隐记忆、外显记忆与无意识记、意义识记

如何区分内隐记忆、外显记忆与无意识记、意义识记
如何区分内隐记忆、外显记忆与无意识记、意义识记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记忆的分类是心理学部分考察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此部分考察形式主要以事例反选或者概念反选的方式出现,由于部分考生对该知识点理解不到位,以至于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会出现概念混淆的情况。本文在此对其在整个心理学中的知识点做出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把握考点第一步之辨概念:

1.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2.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它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指事前没有明确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由于缺乏目的性,因而识记内容带有偶然性和片断性,缺乏系统性。

有意识记是指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

二、把握考点第二步之明规律:

内隐记忆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无意识性,它经常表现为:人在操作某任务时,在不需要对先前经验进行有意识回忆的情况下,已储存在脑中的经验或信息会在提取和操作中自动起作用,从而影响到作业的绩效。内隐记忆最初是在遗忘症患者身上发现的,表现为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再认等方面的明显缺陷,但是,他们在残词补全的测验中,完成的状况却接近于正常人。一般在再学时的节省、阈下编码刺激的作用和启动效应等方面能检验到内隐记忆。正常人也存在内隐记忆现象,比如知觉辨认、偏好判断、语词认知、技能学习、人脸识别等,都能够找到内隐记忆的痕迹。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相对,指人在意识的控制下,主动地收集某些知识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外显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有意识检索和提取的过程,其突出的特点是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有意识性,而不是信息识记过程

的有意识性,即个体能意识到自己正在积极地检索或提取记忆中的信息,从而实现回忆或再认。外显记忆能够用语言进行比较准确的描述,即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再认等形式表现出来。经典的记忆研究大都是外显记忆研究。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外显记忆中的经验和信息是存储在一个独立的记忆系统中的,它受到个体信息加工水平的重要影响,尤其是语义加工对外显记忆来说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无意识记具有比较明显的特点,尽管在识记时没有自觉的指向和意图,但是其识记内容仍带有明显选择性。那些与人的需要和兴趣密切联系的事物或对人具有重要含义、能引起较强情绪反应的事物容易被无意识记。人对自己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当时虽然没有记住的意图,但事后却能够回忆和再认。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往往通过无意识记对人发生作用即所谓的“潜移默化”。由于无意识记缺乏明确的目的性,经常带有偶然性和片面性,但仍具有一定选择性,受到人的知识经验和对象本身特点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那些对人的生活意义重大的事件,能引起人的兴趣和激发人的情绪的事物容易被无意识记。无意识记虽然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系统掌握科学知识不能仅仅依靠无意识记,而必须依靠有意识记的参与

有意识记是指人们进行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学习者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并努力把注意力和艰苦的智力劳动专注在识记对象上,做到这些主要依靠有意识记。因此,有意识记比无意识记对人来说更为重要。许多研究表明,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识记的态度愈认真任务愈明确愈具体,方法愈得当效果就愈好,因此有意识记在系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的作用远优于无意识记。

三、把握考点第三步之析关系:

无意识记忆

人为训练记忆是无意识教育的大敌 龚志刚 心仪坊摘: 【摘要】记忆是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认知活动中的一个环节。记忆还是人的一种本能,可以是无意识和前意识的。偏重人为记忆的教育和学习的方式不能有效改善意识区域,有时恰恰相反,不但无效,反而是有害的。所以,我们不应过分关注人为记忆力的训练和提高,而应注重默会认识和默会能力,以提高人们的创造力。 【关键词】记忆意识默会认识学习方法 关于“记忆”,《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简而言之,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这里的经验是多种多样的。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是经验,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予以再现,这个过程就是记忆。从现代的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们把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编码加工,输入并储存于大脑里面,在必要的时候再把有关的储存信息提取出来,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过程。 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记忆是认知活动中的一个环节,认知活动还包括知觉、注意、动作、语言、推理、思考、意识乃至情感在内的各个环节(或层面)。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是和其他心理活动密切联系着的。在知觉中,人的过去经验有重要的作用,没有记忆的参与,人就不能分辨和确认周围的事物。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由记忆提供的知识经验,起着重大作用。人们要发展动作机能,如行走、奔跑和各种劳动机能,必须保存动作的经验。人们要发展语言和思维,也必须保存词和概念。可见没有记忆,就没有经验的累积,也就没有心理的发展。另外,一个人某种能力的出现,一种好的或坏的习惯的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的培养,也都是以记忆活动为前提的。记忆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没有记忆和学习,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人类文明。 因为记忆的重要,古今中外的许多哲学家、心理学家都曾致力于记忆的研究。英国哲学家培根就断言: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记忆。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对此,笔者不敢完全苟同。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记忆是学习的基石,但记忆并不等于学习,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记忆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记忆不是促使意识生成的关键,思维才是促使意识生成的关键。 记忆可以是无意识的和前意识的。意识生成后也可以处于无意识状态。 记忆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适应环境使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的一种本能。就人而言,记忆是人的一种天生能力,是在人脑的发育生长中自然生长的能力。很多记忆是在人意识生成前就有的。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应人为地刻意地去扩充和强化记忆力,这样做对学习的效果来说是适得其反。举例来说:人的视力是天生的、是自然发育长成的能力。因此,从没有人说要加强视力,更没有训练视力的说法,人们重视和提倡的恰恰是保护视力,不要超负荷用眼,否则就会使视力受损,甚至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基于同样的道理,人对自己的胃口和力气也不会刻意加以训练,以达到酒囊饭袋、饕餮无度或力大如牛、气吞山河的目的。除非有特殊需要,在一般情况下,人为扩充或强化这些本属自然的能力是没有意义的,有时还是有害的。 因此,在人类的学习活动中,不要依赖人为记忆的学习方法,这一学习方法对人的进步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 10级心理学---张飞飞---201041330157 内隐记忆相对外显记忆相对加工深度较深且对外显记忆有影响,内隐记忆保持时间较长所以消退较慢,内隐记忆的记忆量相对不受记忆数量的影响。对于要想研究内隐记忆,其研究范式存在任务分离法和加工分离法。 任务分离法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于1983年提出来的。任务分离法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生成两种记忆任务,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分离。其中直接测验主要通过测量外显记忆,要求被试有意识的加工提取先前经验来完成当前任务。间接经验要求被试事先接触其测验信息但是在测验阶段要求被试无意识提取。 加工分离法并不能完全消除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之间的相互污染的问题。意识加工会影响到间接测验,无意识加工会影响到直接测验。为了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来进行间接测量和在在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直接测量,我们可以设立两个彼此对立的测验,使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的作用的方向相反,进而达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分离的目的。 两种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都可以研究内隐记忆。相对任务分离法可以用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的差别进行对照分析。直接测验主要包括自由回忆和再认测验。间接测验主要包括补笔测验、联想测验、辨认测验、拼写测验等。这种方式相对容易理解和施测,便于设计测验,更好的分析过程和结果。同时由于要求被试在间接测量的情况下不能无意识的回忆,还要有熟悉度的提取的作用的混合影响。通常的情况下还要对被试进行时间压力,分散注意力等方面上干扰项。 加工分离范式就是为了解决任务分离范式的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所带来的污染交杂。正如Jacoby所认为的一样,无论直接测验还是间接测验都要包含外显加工和内隐加工的过程,所以加工分离范式就是要使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建立在加工分离的基础在上,而不是要通过任务的分离来达到。 加工分离范式包含两个程序设计,第一个要求被试学过一个项目,然后进行两个不同测验,即为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在包含测验中要求被试用学习过的内容来解答,如果想不起来了就用第一印象的答案。在此种程序下,被试既可以通过有意识加工的内容来回答,被试又可以用无意识加工下的根据第一印象的内容来回答。在排除测验程序下,要求被试不能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来完成任务,如果被试能有意识的回忆出以前学习的内容,就要把此内容从反应测验程序中排除出来,如果被试依然用学习过的内容完成任务,则认为无意识直接起作用。 第二个程序即为再认型试验程序。本次试验程序还是要进行两个测验,给与被试学习一些项目,然后将未学过的内容和学过的内容混合在一起,进行测验。在包含测验中只要求被试能够将所有学过的内容判断成旧内容,能够将所有未学过的内容判断成新内容就行了。在排除测验中要求被试只要将第二个所学项目判断为旧内容,而把第一个所学项目和所有未学项目判断为新内容。 启动型实验范式利用一组项目,要求被试用已学的内容和未学的内容分别解决这样一组项目。被试在无要求的情况下,被试在进行一个项目之时可能首先进行的就是无意识加工的主动反应。被试在要求不能用学过的项目来进行反应之时,被试有时也会不由自主的先进行无意识的加工,排除项目也不能改变先前学过内容对于被试的无意识启动的影响。再认型实验范式利用多个实验项目,先让

2020佛山教师考试笔试:如何区分内隐记忆、外显记忆与无意识记、意义识记

2020佛山教师考试笔试:如何区分内隐记忆、外显记忆与无意识记、意义识记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记忆的分类是心理学部分考察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此部分考察形式主要以事例反选或者概念反选的方式出现,由于部分考生对该知识点理解不到位,以至于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会出现概念混淆的情况。本文在此对其在整个心理学中的知识点做出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把握考点第一步之辨概念: 1.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2.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它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指事前没有明确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由于缺乏目的性,因而识记内容带有偶然性和片断性,缺乏系统性。 有意识记是指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 二、把握考点第二步之明规律: 内隐记忆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无意识性,它经常表现为:人在操作某任务时,在不需要对先前经验进行有意识回忆的情况下,已储存在脑中的经验或信息会在提取和操作中自动起作用,从而影响到作业的绩效。内隐记忆最初是在遗忘症患者身上发现的,表现为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再认等方面的明显缺陷,但是,

他们在残词补全的测验中,完成的状况却接近于正常人。一般在再学时的节省、阈下编码刺激的作用和启动效应等方面能检验到内隐记忆。正常人也存在内隐记忆现象,比如知觉辨认、偏好判断、语词认知、技能学习、人脸识别等,都能够找到内隐记忆的痕迹。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相对,指人在意识的控制下,主动地收集某些知识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外显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有意识检索和提取的过程,其突出的特点是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有意识性,而不是信息识记过程的有意识性,即个体能意识到自己正在积极地检索或提取记忆中的信息,从而实现回忆或再认。外显记忆能够用语言进行比较准确的描述,即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再认等形式表现出来。经典的记忆研究大都是外显记忆研究。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外显记忆中的经验和信息是存储在一个独立的记忆系统中的,它受到个体信息加工水平的重要影响,尤其是语义加工对外显记忆来说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无意识记具有比较明显的特点,尽管在识记时没有自觉的指向和意图,但是其识记内容仍带有明显选择性。那些与人的需要和兴趣密切联系的事物或对人具有重要含义、能引起较强情绪反应的事物容易被无意识记。人对自己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当时虽然没有记住的意图,但事后却能够回忆和再认。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往往通过无意识记对人发生作用即所谓的“潜移默化”。由于无意识记缺乏明确的目的性,经常带有偶然性和片面性,但仍具有一定选择性,受到人的知识经验和对象本身特点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那些对人的生活意义重大的事件,能引起人的兴趣和激发人的情绪的事物容易被无意识记。无

记忆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

系别:心理系班级:03级姓名:张凌波同组成员:刘家骥刘晓黎廖宗卿肖小溪试验日期:04,11,23 教师评定 记忆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 摘要该实验通过比较三种加工水平逐渐加深的学习方式之后的再认测验和知觉辨认测验 成绩,考察不同的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借以探求加工水平与记忆持久 性的关系以及加工提取是否具有一致性。结果没有观察到加工水平对外显、内隐记忆的影 响。推测原因与未作单盲设计和心理量难于准确测量有关。 关键词加工水平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1. 导言 当前的记忆理论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两种记忆说和加工层次说(levels of processing或LOP)。 前者认为记忆主要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它们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长时记忆是一个信息库,可以长期贮存大量信息;而短时记忆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和加工器,容量以内的信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短暂地保持。外部信息首先通过感觉通道进入短时记忆,然后可以通过复述进入长时记忆,否则就被遗忘。这种学说被众多实验,例如经典的自由回忆条件下的系列位置效应,临床以及生物学的证据所支持。 而后者是由Craik和Lockhart于1972年提出的。Craik等人指出,两种记忆说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容量有限是短时记忆的一个重要特性,然而这个有限容量的性质是模糊不清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也不像初期所想象的那样不同;两种记忆说在方法论上也存在着缺陷,等等。因此,他们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加工层次模型。这个学说认为,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肤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语义的分析。感觉分析涉及刺激的物理特性;较深的分析则涉及模式识别和意义的提取。这种加工系列体现出不同的加工深度,更深的加工深度意味着更多的意义或认知分析。记忆痕迹实际上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函数。那些受到深入分析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可持续较长的时间;而那些只受到肤浅分析的信息则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这样,加工水平说就从信息加工的操作出发,用不同的加工水平来取代不同的记忆结构,提出了与两种记忆说相对立的观点。 加工层次说的实验范式为不随意学习(incidental learning),具体如下:要求被试完成不同的定向任务(oriental task),通常任务水平有字型、语音和字义。结果一般是,完成字义任务的条件下识记效果最好,其次为语音任务的操作,最差的是在对字型这样的物理属性加工的任务之下。有的实验结果同时表明,在加工时间上,语义任务的时间最长,语音任务其次,而字型任务的加工时间最短。 上述早期的理论和研究是针对外显记忆提出和进行的。近10多年来,随着内隐记忆研究的兴起,心理学家们逐渐把注意转向了加工水平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似乎是不同的:较多的意义加工通常会导致较好的外显记忆,但并不一定导致较好的内隐记忆;某些内隐记忆似乎更多地受到感知觉加工数量

内隐情绪启动效应的文献综述

内隐情绪启动效应的文献综述 一、情绪 (一)情绪启动 近年来,当启动刺激与探测刺激具有相同的情绪色彩时,控制组与实验组的反应会有明显的不同,这种情况被称之为情绪启动。这种情绪研究的发现为情绪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现代心理学产生不久以后,Williian James于1884年提出了被后人称为情绪的外周理论,但是由于情绪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困难,在其后的时间里情绪研究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情绪研究才出现了快速发展,早期情绪研究主要涉及情绪的生理唤醒、情绪脑机能定位、情绪的生理伴随模式、情绪发生序列、情绪与体内平衡、情绪与环境、条件性情绪反应、情绪与人格发展等课题。 情绪启动(affective priming)就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有相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一致时(如: 阳光母爱蟑螂死亡),与具有不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不一致时(如:蟑螂母爱阳光死亡)相比,在前一种情况下,对目标刺激(母爱死亡)的加工会更快和更准确,这通常就被称为情绪启动效应。 [1] (二)内隐情绪 为我们所熟知,弗洛伊德是无意识研究的先驱之一,在他的《性学与爱情心理学》中第三章就是对无意识情绪的阐述。他认为,本能是要寻求一种与观念或情感状态的结合。原始的本能与观念的结合之后就产生认知,而原始的本能与情绪情感状态结合后,就成为外显的情绪情感,两种结合过程之中都会伴随压抑影响作用,往往就把这种原始的观念和情感称为无意识观念和无意识情绪。而且弗洛伊德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无)意识,并且指出无意识对人的心理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就像上文所提到的,在20世纪60年代后,现在心理学开始蓬勃发展,认知革命开始,而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的研究也快速发展,因此内隐研究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也相对开始成熟。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表明内隐社会认知揭示了无意识认知成分参与有意识的社会认知过程。这些都为内隐情绪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什么是内隐情绪,当今研究中尚未有一致的可被所有人认可的界定,在1999 年,Kihlstrom在《无意识心理》中明确提出“implicit emotion”这个概念,表明 内隐情绪是指某种情绪状态所导致的经验思想和行动上的变化,这种情绪状态独 立于他/她对这种情绪状态的有意识的觉知。也就是说相对于个体意识到情绪、 情感及情绪状态知觉的外显情绪,内隐情绪则是归于一个人情绪状态引发的体 验、思想或行为的改变,而这种情绪状态的引发是阈下即无意识的。 [2] 二、内隐情绪的相关研究 目前内隐情绪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阈下刺激诱发内隐情绪并且因此产生的反应是被试可以觉察到的,即被试可以意识到自身的情绪反应;第二方面是阈下刺激诱发的内隐情绪并且因此产生的反应是被试不能察觉到的,即被试的内隐情绪变化是被试没有意识到的。 (一)阈下引发的内隐情绪并且有外显反应

发展心理学精华

艾里克森各阶段的发展任务:1)婴儿期(0~2岁):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怀疑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2)儿童早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3)学前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4)学龄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5)青年期(12~18岁):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6)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7)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8)成年后期或晚年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体验智慧的实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观察学习及其过程:观察学习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而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观察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2)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1、攻击性:攻击性的社会化是一种操作条件作用,2、性别化:男女儿童的性别品质大多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特别是模仿获得,3、自我强化:自我强化也是社会化的结果,4、亲社会行为:呈现适当的亲社会行为模式能够对儿童产生影响。朱智贤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一、探讨心理发展的本理论问题: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4.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1.要将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来研究。2.系统地分析各种心理发展的研究类型。3.系统处理结果。三、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维果斯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一、从最近发展区思想:分为两个水平:一个是现有水平,儿童能够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个是在有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两个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由教学决定。二、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和智力发展的速度上。三、学习的最佳期限: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技能形成的前面。华生发展心理学观点: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在心理发展问题上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1.否认遗传的作用 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说: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这时认知活动处于感知动作思维水平,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2.前运算阶段(2~6、7岁):儿童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表现为泛灵性、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获得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原则:因素: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原则:a具有一定的方向;b具有一定的差异;c具有关键期;d具有年龄特征。横向研究: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优点:a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b获得的信息量大,经济且费时短。缺点:a年龄效应可能会与代群效应相混淆。b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纵向研究:纵向研究设计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也叫追踪研究设计。优点:a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b可研究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因果关系。缺点:a 样本的流失,b反复测查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影响被试的情绪,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c花费大而且耗时,长期追踪要经历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这通常会造成变量。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因素:a遗传因素:遗传通过染色体和基因的传递实现。遗传变异已经被证明在7000种疾病中期关键作用。b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地理因素。c母体因素:包括情绪、应激、营养、患病。有害物质进入胚胎产生伤害的时间和后果:孕8周是胎儿发展最敏感期,最容易受放射性、药物、感染及代谢性产物或胎内某些病变等因素的影响,不利于胚胎的发育和成长,可使胎儿畸形,甚至导致早产、流产。胎儿视觉的发展:1.视觉产生:4-5个月的胎儿已能够对视觉刺激产生灵敏反应;2.立体觉的发展:婴儿6个月以前确实具有了立体觉。3.颜色视觉的发展:4个月的婴儿甚至表现出对某种颜色的偏爱。胎儿听觉的发展:1、听觉的产生:听觉感受器在5-6个月时已经基本成熟,听到透过母体的1000赫兹以下的声音。2、听敏度的发展:一个月婴儿已经能鉴别200赫兹与500赫兹纯音的差异。 3、视听协调能力的发展:婴儿刚出生时已具有最初级的原始的视听、视触等感觉协调能。婴儿依恋的类型:a安全型依恋(占65%~70%),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b回避型依恋(占20%),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c反抗型依恋(占10%-15%),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通常,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婴儿社会性微笑:a自发的笑(0-5周):反射性的笑。婴儿出生2-12小时中,面部即有象微笑的运动,这是内源性的。抚摩婴儿的面颊、腹部、把婴儿的双手对拍或听各种熟悉的说话等,都会引起微笑,但全是反射性的。b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3.5月);c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5月后):真正的社会性微笑。婴儿陌生人焦虑:随着婴儿逐渐能分清陌生人和熟人,随着母婴关系的日益亲密,婴儿能很好地把主要抚养母亲和陌生人区分开来,陌生人的出现便会引起婴儿的恐惧或焦虑。婴儿动作的发展规律: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幼儿期游戏的理论:1、早期的传统理论:a精力过剩说,希勒。b娱乐、放松说,拉扎鲁斯。c复演说,霍尔。d练习说,格罗斯。e成熟势力说,博伊千捷克。2、当代的游戏理论。a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 有潜意识的成分,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 的手段,缓和心理紧张。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与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 泄方式。b认知动力说: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 的方法,是巩固、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将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儿童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幼儿掌握词汇 的特点:a词汇量的增加;b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c词类的扩展: 幼儿掌握各类词汇数量中名词最多,其次是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d 积极词汇的增长。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情境性言语、连贯性言 语;2、对话言语、独白言语;3、自我中心言语。幼儿的思维特点:a具体 形象性;b不清晰性和易变性;c具有符号功能;d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 性。婴儿前语言交流的特征:婴儿在能够用语言进行交流之前的这一年里, 能够采用一些特定的声音和姿态进行信息交流就是前语言交流。特征:目 的性、指代性、约定性。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 动的冲击: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在心理上希望能尽快进 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由于性的成熟,对异性产生了 好奇和兴趣,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体 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2、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a反抗性 与依赖性;b闭锁性与开放性;c勇敢和怯懦;d高傲和自卑;e否定童年又 眷恋童年。小学时期父母—儿童关系:1、进入小学后,父母—儿童关系的 变化:a它们交往时间发生变化;b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变化;c 冲突数量也减少了;d在纪律约束技术和控制过程方面可采用推理的方 式。2、父母对儿童的控制: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第二阶段:共 同控制(6-12岁);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幼儿期记忆特点:a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发展;b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 展;c形象为主,语词记忆开始发展。学龄期儿童记忆特点:a有意识记忆 超过无意识记忆成为主要方式;b意义记忆的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c词 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老年期记忆的特点:a机械记 忆减弱;b记忆广度下降;c规定时间内的速度记忆衰退;d再认能力较差;e 回忆力显著下降。老年性智力衰退的表现:总体上说,智力随年老有所衰退, 但多限于非言语性的、要求一定速度的动作性智力操作,多限于“流体智 力”,各智力因素的衰退速度并不相同,有快有慢;并非智力的全部因素都衰 退,有的即使到了年老不但不衰退,甚至有所增长,如言语性的智力测验成 绩、“晶体智力”等。成年晚期的人格变化:大约在60~65岁,人们跨越一 个转变阶段进入成年晚期,在这一阶段,与变“老”抗争,与一些社会刻 板印象抗争,最后终于认“老”。力量、尊重和权威的丧失对于习惯了对 自己生活进行掌控的个体来说,是难以适应的。另一方面,成年晚期的个 体对年轻个体来说是一种资源,他们被视为“受尊敬的长者”,年轻人会 寻求和依赖他们的建议。而且,老年人具有可以单纯为了愉悦感而做事的 自由。中年人的生理变化的表现:体重增加,身体发胖,头发变白、稀疏, 脸部、颈部、手臂、手等处的皮肤变得粗糙,视力、听力逐渐下降等。影 响中年人智力活动的因素:a社会历史因素(特定因素);b群伙效应:不同 群伙在同一年龄上智力差异显著;2.职业:技术性职业活动对智力的维持 有积极作用;c身体健康水平:心血管系统和大脑的病变显著影响智力。成 年初期思维特点:a成年初期的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个体思维 中逻辑的绝对成分逐渐减少,辩证成分逐渐增多,这个转变过程可分为二 元阶段、相对性阶段、约定阶段三个阶段;b成年初期的后阶段是表现创 造性思维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的意识发展: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 展。青少年已能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 日趋强烈;2.自我意识的分化。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理想自我”与“现 实自我”两部分;3.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4.自我评价的成熟;5.有 较强的自尊心;6.道德意识高度发展。学龄期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a思维 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b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c言语在幼儿思 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成熟往 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客观化时期, 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 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主要表现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与自 我体验的三方面发展。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 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二年级时, 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因此, 逻辑思维的发展史青少年发展的重点。学龄初期儿童的学科兴趣:a最初 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 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b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 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c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 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d游戏因素在学习兴趣上 的作用逐渐降低;e一般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 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f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在扩大加深。老人的 主要心理特点:认知活动有所减退,但并非全部减退;易生消极的情绪情 感,但生活满意度一般较高;个性有所变化,但持续稳定多于变化。可见老 年期是一个在退行性变化的总趋势下仍保持诸多优势的时期,是衰退与 获得性发展并行的时期。老年人心理产生影响的因素:a临近退休;b各种 疾病;c生活中的紧张事件。成年期的自我发展:拉文格认为成年期自我发 展主要经历四个阶段:1.遵奉者水平:按规矩行事;2.公正水平/良心水平:个 体形成了自己的评价标准,其思想方法仍具有两极性;3.自主水平:能容忍 内外规则的矛盾与冲突,能从多种角度来看问题;4.整合水平:个体不仅能 正视内外矛盾与冲突,而且还会积极去调和、解决这些冲突,还会放弃那些 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成年初期一般特征:a从成长期转变为稳定期;b智力 发展到达全盛时期;c恋爱、结婚到为人父母;d创立事业到紧张工作;5. 困难重重到适应生活成年期的自我发展。 艾里克森各阶段的发展任务:1)婴儿期(0~2岁):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 任感,克服怀疑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2)儿童早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 羞耻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3)学前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 验目的的实现;4)学龄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5)青年期 (12~18岁):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6)成年早期 (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7)成年中期(25~50 岁):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8)成年后期或晚年期(50岁 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体验智慧的实现。班杜拉的社会学 习理论:1)观察学习及其过程:观察学习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 结果的观察而而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 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观察他人 所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 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2)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1、攻击性: 攻击性的社会化是一种操作条件作用,2、性别化:男女儿童的性别品质大 多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特别是模仿获得,3、自我强化:自我强化也是社会化 的结果,4、亲社会行为:呈现适当的亲社会行为模式能够对儿童产生影响。 朱智贤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一、探讨心理发展的本理论问题:1.先天与后 天的关系;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4.年龄特征与个别 特征的关系。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1.要将心理作为一个开 放的自组织系统来研究。2.系统地分析各种心理发展的研究类型。3.系统 处理结果。三、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维果 斯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一、从最近发展区思想:分为两个水平:一个是现 有水平,儿童能够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个是在有指 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两个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由教学决定。二、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 学可以定义为人为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智 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和智力发展的速度上。三、学 习的最佳期限: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 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技能形 成的前面。华生发展心理学观点: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在心理发展问题 上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1.否认遗传的作用 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 用。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说: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凭借感知 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这时认知活动处于感知动作思维水平, 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2.前运算阶段(2~6、7岁):儿童 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 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表现为泛灵性、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 掌握守恒;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 是获得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 (11、12岁~14、15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 的约束,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 原则:因素: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原则:a具有一定的方向;b具有一定 的差异;c具有关键期;d具有年龄特征。横向研究: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 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优点:a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 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b获得的信 息量大,经济且费时短。缺点:a年龄效应可能会与代群效应相混淆。b无 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纵向研究:纵向研究设计是 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也叫追 踪研究设计。优点:a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 变到质变的规律。b可研究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因果关系。缺点:a 样本的流失,b反复测查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影响被试的情绪,从而影响 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c花费大而且耗时,长期追踪要经历时代、社会、环 境的变化,这通常会造成变量。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因素:a遗传因素:遗 传通过染色体和基因的传递实现。遗传变异已经被证明在7000种疾病中 期关键作用。b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地理因 素。c母体因素:包括情绪、应激、营养、患病。有害物质进入胚胎产生 伤害的时间和后果:孕8周是胎儿发展最敏感期,最容易受放射性、药物、 感染及代谢性产物或胎内某些病变等因素的影响,不利于胚胎的发育和 成长,可使胎儿畸形,甚至导致早产、流产。胎儿视觉的发展:1.视觉产 生:4-5个月的胎儿已能够对视觉刺激产生灵敏反应;2.立体觉的发展:婴 儿6个月以前确实具有了立体觉。3.颜色视觉的发展:4个月的婴儿甚至 表现出对某种颜色的偏爱。胎儿听觉的发展:1、听觉的产生:听觉感受器 在5-6个月时已经基本成熟,听到透过母体的1000赫兹以下的声音。2、 听敏度的发展:一个月婴儿已经能鉴别200赫兹与500赫兹纯音的差异。 3、视听协调能力的发展:婴儿刚出生时已具有最初级的原始的视听、视 触等感觉协调能。婴儿依恋的类型:a安全型依恋(占65%~70%),母亲在就 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b回避型依恋(占20%),缺乏依恋,与母亲未 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c反抗型依恋(占10%-15%),既寻求与母亲接触, 又反抗母亲的爱抚。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 再左右。通常,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 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婴儿社会性微笑:a自发的笑(0-5 周):反射性的笑。婴儿出生2-12小时中,面部即有象微笑的运动,这是内 源性的。抚摩婴儿的面颊、腹部、把婴儿的双手对拍或听各种熟悉的说 话等,都会引起微笑,但全是反射性的。b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3.5 月);c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5月后):真正的社会性微笑。婴儿陌生人 焦虑:随着婴儿逐渐能分清陌生人和熟人,随着母婴关系的日益亲密,婴 儿能很好地把主要抚养母亲和陌生人区分开来,陌生人的出现便会引起 婴儿的恐惧或焦虑。婴儿动作的发展规律: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 则。幼儿期游戏的理论:1、早期的传统理论:a精力过剩说,希勒。b娱乐、 放松说,拉扎鲁斯。c复演说,霍尔。d练习说,格罗斯。e成熟势力说,博 伊千捷克。2、当代的游戏理论。a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 有潜意识的成分,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 的手段,缓和心理紧张。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与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 泄方式。b认知动力说: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 的方法,是巩固、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将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儿童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幼儿掌握词汇 的特点:a词汇量的增加;b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c词类的扩展: 幼儿掌握各类词汇数量中名词最多,其次是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d 积极词汇的增长。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情境性言语、连贯性言 语;2、对话言语、独白言语;3、自我中心言语。幼儿的思维特点:a具体 形象性;b不清晰性和易变性;c具有符号功能;d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 性。婴儿前语言交流的特征:婴儿在能够用语言进行交流之前的这一年里, 能够采用一些特定的声音和姿态进行信息交流就是前语言交流。特征:目 的性、指代性、约定性。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 动的冲击: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在心理上希望能尽快进 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由于性的成熟,对异性产生了 好奇和兴趣,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体 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2、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a反抗性 与依赖性;b闭锁性与开放性;c勇敢和怯懦;d高傲和自卑;e否定童年又 眷恋童年。小学时期父母—儿童关系:1、进入小学后,父母—儿童关系的 变化:a它们交往时间发生变化;b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变化;c 冲突数量也减少了;d在纪律约束技术和控制过程方面可采用推理的方 式。2、父母对儿童的控制: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第二阶段:共 同控制(6-12岁);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幼儿期记忆特点:a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发展;b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 展;c形象为主,语词记忆开始发展。学龄期儿童记忆特点:a有意识记忆 超过无意识记忆成为主要方式;b意义记忆的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c词 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老年期记忆的特点:a机械记 忆减弱;b记忆广度下降;c规定时间内的速度记忆衰退;d再认能力较差;e 回忆力显著下降。老年性智力衰退的表现:总体上说,智力随年老有所衰退, 但多限于非言语性的、要求一定速度的动作性智力操作,多限于“流体智 力”,各智力因素的衰退速度并不相同,有快有慢;并非智力的全部因素都衰 退,有的即使到了年老不但不衰退,甚至有所增长,如言语性的智力测验成 绩、“晶体智力”等。成年晚期的人格变化:大约在60~65岁,人们跨越一 个转变阶段进入成年晚期,在这一阶段,与变“老”抗争,与一些社会刻 板印象抗争,最后终于认“老”。力量、尊重和权威的丧失对于习惯了对 自己生活进行掌控的个体来说,是难以适应的。另一方面,成年晚期的个 体对年轻个体来说是一种资源,他们被视为“受尊敬的长者”,年轻人会 寻求和依赖他们的建议。而且,老年人具有可以单纯为了愉悦感而做事的 自由。中年人的生理变化的表现:体重增加,身体发胖,头发变白、稀疏, 脸部、颈部、手臂、手等处的皮肤变得粗糙,视力、听力逐渐下降等。影 响中年人智力活动的因素:a社会历史因素(特定因素);b群伙效应:不同 群伙在同一年龄上智力差异显著;2.职业:技术性职业活动对智力的维持 有积极作用;c身体健康水平:心血管系统和大脑的病变显著影响智力。成 年初期思维特点:a成年初期的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个体思维 中逻辑的绝对成分逐渐减少,辩证成分逐渐增多,这个转变过程可分为二 元阶段、相对性阶段、约定阶段三个阶段;b成年初期的后阶段是表现创 造性思维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的意识发展: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 展。青少年已能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 日趋强烈;2.自我意识的分化。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理想自我”与“现 实自我”两部分;3.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4.自我评价的成熟;5.有 较强的自尊心;6.道德意识高度发展。学龄期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a思维 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b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c言语在幼儿思 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成熟往 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客观化时期, 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 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主要表现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与自 我体验的三方面发展。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 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二年级时, 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因此, 逻辑思维的发展史青少年发展的重点。学龄初期儿童的学科兴趣:a最初 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 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b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 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c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 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d游戏因素在学习兴趣上 的作用逐渐降低;e一般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 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f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在扩大加深。老人的 主要心理特点:认知活动有所减退,但并非全部减退;易生消极的情绪情 感,但生活满意度一般较高;个性有所变化,但持续稳定多于变化。可见老 年期是一个在退行性变化的总趋势下仍保持诸多优势的时期,是衰退与 获得性发展并行的时期。老年人心理产生影响的因素:a临近退休;b各种 疾病;c生活中的紧张事件。成年期的自我发展:拉文格认为成年期自我发 展主要经历四个阶段:1.遵奉者水平:按规矩行事;2.公正水平/良心水平:个 体形成了自己的评价标准,其思想方法仍具有两极性;3.自主水平:能容忍 内外规则的矛盾与冲突,能从多种角度来看问题;4.整合水平:个体不仅能 正视内外矛盾与冲突,而且还会积极去调和、解决这些冲突,还会放弃那些 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成年初期一般特征:a从成长期转变为稳定期;b智力 发展到达全盛时期;c恋爱、结婚到为人父母;d创立事业到紧张工作;5. 困难重重到适应生活成年期的自我发展。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摘要实验为验证启动效应和再认记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在实验室对16名被试进行了内隐记忆的测验实验。将实验数据用配对T检验得出结果:实验假设成立,即启动效应和再认记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 关键词内隐记忆再认回忆 1.导言 人类记忆具有相当复杂的认知功能,先前经验对记忆测验成绩的影响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表现为记忆的外显(explicit)或内隐(im—plicit)类型。近20多年来,研究者对两种记忆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得出相对一致的结论,即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依赖不同的记忆系统,而这些记忆系统与大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Gazzaniga M S.1998)。 这一结论的基础是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性分离。早在20世纪60年代对遗忘症病人的研究中就已发现二者的分离现象(Warrington E K,1974),即在回忆和再认先前学习过项目的直接记忆测验中,与控制组相比,遗忘症病人的测验成绩差,表现出记忆缺陷。但在模糊词辨认、词干补笔等间接测验中,与控制组一样,遗忘症病人也表现出对学习过项目的优势,保存着完整的启动效应(孟迎芳,2006)。 在再认阶段,实验采用类似Rugg实验中的新/旧再认测验,分析由再认出旧单词、未再认出旧单词和新单词的原因。把再认出旧单词与新单词的正确率差异作比较发现旧单词的正确率高于新单词的正确率。采用这一范式的原因之一是单一的再认测验能有效地去除不同测验任务的影响。已往对内隐记忆的测量多采用内隐记忆测验,但有证据表明,多数传统的内隐测验其信度要比外显测验低很多,因此通过不同的记忆测验获得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分离不一定是反映记忆系统的差异,有可能只是方法上的假象(Buchnert A,2000)。原因之二是“当学习过的项目在记忆测验中呈现时,回忆和启动都倾向于发生。”(Paller K A.,2000)实验在再认阶段采取信度系数较高的新/旧再认测验,分析由不同类型的旧项目与新项目之间的再认差异,以对旧项目的有意识提取并成功完成了当前作业来表示外显记忆,而对于没有意识再认出的旧项目,如果它产生的较高的回忆正确率也表现出与真正新项目引起的启动效应不同,则表明这些项目也对当前作业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不被被试察觉。 2. 方法 2.1 被试 主试: 被试:、心理学本科班16个同学,矫正视力和裸视正常,均为右利手。以前均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 2.2 仪器和材料 实验材料:两组英文单词(常见、不常见)每组十个,用于勾画的材料和用于补笔的材料。 2.3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验证启动效应和再认记忆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记忆系统。 自变量:测验项目类型(常见、不常见)因变量:再认、补笔的正确率 2.4 实验程序 1、主试指导被试做好实验准备,给予指导语。 2、主试依次呈现两组英文单词材料,让被试进行勾画填写。 3、休息一分钟,开始下一部分的实验,主试呈现未学习过的不常见的英文单词步骤同上,被试明白后开始实验。 3.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