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

是: ,。(2分)

22. 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

是: 。(2分)

23.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4分)

24. “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2分)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词句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白话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

(诗词阅读题)李白《山中问答》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白《山中问答》阅读答案及赏析诗词阅读题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在人间。 问:有人评论说,第三句虽写花随流水杳然远去之景,却无流水花落春去也的感伤情调,而是把它作为美好的事物来赞美的。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解析:桃花流水杳然去一句写景,它本身含蓄蕴藉,不直露,当是寄情于景的佳句。然而景中寄寓何情?从写人的上句与议景的下句中不难发现诗人对碧山美景的喜爱之情。 诗眼是什么? 诗眼是闲表现作者对安闲环境,悠闲生活,闲情情志的追求。 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看全诗,诗人陶醉的碧山是怎样的世界?从中看出诗人崇尚的是什么? 答:《山中问答》既有桃花流水,可见李白陶醉的正是如同桃花源那样非人间的仙境。诗人栖碧山一方面表明他酷爱自然,另一方面可知诗人愤世嫉俗,远离尘嚣,崇尚高洁闲雅的生活。 赏析: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很形象,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而人间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只要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灏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 二、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板题,读题) 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赏析试题集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试题集 一、读诗从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开始 ①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②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二、句意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三、主旨、情感 此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和当年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由于“柳”、“留”谐音,古诗中的“柳”暗含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折柳曲让诗人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猛然触动了诗人孤独伤感的情绪。)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四、赏析试题 1.请简要说说“谁家玉笛暗飞声”中“暗”字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写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触动听者的思乡之情。 “暗”字是首句之关键。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用“暗”字十分恰当。另外,“暗”字寓意颇深:①说笛声暗飞,似乎是为了来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②此外,“暗”也有隐约之意,与诗的情境相呼应;③“谁家”之“谁”与“暗”照应。 2.请简要谈谈“谁家玉笛暗飞声”中“飞”字的表达效果。 “飞”写出出乎意料的感觉,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渲染笛声,形象而生动,更增添了羁旅者的离愁别绪。 3.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的妙处。 ①从用词的角度 1

李白《与韩荆州书》阅读答案

李白《与韩荆州书》阅读答案 与韩荆州书 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①。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薛、卞之门:薛指古代善于鉴定刀剑的薛烛;卞指发现宝玉的楚人卞和。比喻善于鉴赏人才的人。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遍干诸侯干:求取 B.王公大人,许与气义许:允许、应承 C.幸惟下流,大开奖饰下流:指地位低的人 D.惟君侯图之图:考虑、切磋 6.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文开篇引用谈士们所说的“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其目的主要是突出韩荆州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B.文中李白颂扬韩荆州的德行、学问和文章等,意在表明他有如此高的修养,一定能够识拔像自己一样的贤能之士。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扬柳》曲,有谁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呢? 主旨归纳: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重点赏析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暗”字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这句诗修辞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它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诗歌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李白诗词《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夜洛阳城闻笛源自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抒发了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春夜洛城闻笛》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内容】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背景: 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此时此地听到这首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或亲人呢? 《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创作的地点在洛城,也就是洛阳,它是唐代的东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笛子,原来是羌族的

乐器,到了唐朝时,已经在广大中原地区非常流行了。诗人在这里着意刻画的就是题目中的“闻”字。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本来李白只是在被动地欣赏着一曲从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的悠扬的笛声而已,但当他一旦听清了曲子之后,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从折柳,回忆起离别时的情景;从春风,想起家人的亲情。“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心态的句式,口气反而更加强烈,也就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都会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也是一个和你、和他、和我们大家一样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这首诗也就使得那些不论是古时,还是现代的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了。全部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

《李白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 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 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 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 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选自《唐才子传》 5.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岁通五经通:

通晓 B.白益傲放益: 更加 C.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辟: 开辟 D.璘败,累系浔阳狱累系: 捆绑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以命之衡因上疏陈事 B.以所业投贺知章何面目以归汉 C.遂荐于玄宗而君幸于赵王 D.白长笑而去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8、把下例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导语:《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下面是为您收集的阅读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翻译】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2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2分) 22. 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 。(2分) 23.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4分) 24. “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2分) 。 2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2.此夜曲中闻折柳。 23.“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写全一个字各得2分) 24.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李白诗集》后序阅读答案

《李白诗集》后序阅读答案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白诗集》二十卷,旧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①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已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盖白蜀郡人,初隐岷山,出居襄汉之间,南游江淮,至楚观云梦。云梦许氏者,高宗时宰相圉师之家也,以女妻白,因留云梦者三年。去,之齐鲁,居徂徕山竹溪。入吴,至长安,明皇闻其名,召见以为翰林供奉。顷之,不合去。北抵赵、魏、燕、晋,西涉歧、邠,历商於,至洛阳,游梁最久,复之齐、鲁,南浮淮、泗,再入吴,转徙金陵,上秋浦、浔阳。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明年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璘迫致之。璘军败丹阳,白奔亡宿松,坐系浔阳狱。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以为罪薄宜贳,而若思军赴河南,遂释白囚,使谋其军事,上书肃宗,荐白材可用,不报。是时,白年五十有七矣。乾元元年,终以污璘事长流夜郎。遂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憩岳阳、江夏,久之,复如浔阳,过金陵,徘徊于历阳、宣城二郡。其族人李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应元年也。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范传正为白墓志,称白“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景,终年

不移”。则见于白之自叙者,盖亦其略也。《旧史》②称白山东人,为翰林待诏;又称永王璘节度扬州,白在宣城谒见,遂辟为从事。而《新书》又称白流夜郎,还浔阳,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叙。盖史误也。 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而《新书》不著其语,故录之,使览者得详焉。 (选自《曾巩文集》,有删改) 【注】①宋敏求:字次道,北宋著名藏书家。②《旧史》:指《旧唐书》,下文《新书》指《新唐书》。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久之,复如浔阳到……去 B.白过之,以病卒经过 C.或遇胜景,终年不移优美,美好 D.遂辟为从事征召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因留云梦者三年复之齐、鲁,南浮淮、泗 A.B.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至巫山,以赦得释则见于白之自叙者 C.D. 不赂者以赂者丧而君幸于赵王

春夜洛城闻笛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测试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确凿záo 骊lí歌亘gèn古人迹罕hǎn至 B 收敛liǎn 叮嘱zhǔ彷páng徨锲qiè而不舍 C蝉蜕tuō讪shàn笑踌chóu躇气冲斗dòu牛 D哽gěng咽炽chì痛磐pán石迥jiǒng乎不同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 轻捷屏障仰慕义愤填膺 B 书塾懊悔独裁可歌可泣 C 花圃崎岖深邃来势凶凶 D 丑陋默契锁闭锋芒毕露 3.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向老师提问题有什么不好意思,中学生就应该做到不耻下问,好学上进。 B 学习文化知识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想走终南捷径,恐怕是不可能的。 C 闻一多先生震耳发聩地喊道:“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D 新疆天山南北原来是不毛之地,经过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现在一片葱茏,成为绿洲。 4. 选出下列加点横线词语中不是名词的一项() A 创建名牌企业,铸就精品工程。 B他穿名牌,吃名牌。 C 往东走五百米,便是学校。 D 意志不坚强,是失败的原因。 5. 符合语境,与上下文衔接自然的一项是() 清清淡淡是水,无色无味是水,自由自在是水,我希望自己能为水所接受,。 A假如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B然而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C况且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 D 哪怕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

6.按要求填空。(4分) (1)《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2)李白《峨嵋山月歌》中表现清朗秀美夜色的诗句是,。(3)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一诗中以悠闲的动作表现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的诗句是,。(4)请写出古代诗歌中表现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句子,。7.请根据你对“微笑”的理解,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要求句式相同,语义连贯。(2分) 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一杯浓浓的咖啡,,,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8.名著阅读(2分) 为了交流读书成果,班内拟办一期名为“走近名著”的板报,请你从课外读过的名著中任选一部,推荐给大家。书名:《》主要内容: 推荐理由: 二.古诗文阅读(共12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4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_______________”字为行文线索,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2分) 2.诗的颔联“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非常精美,请你任选角度(或内容,或炼字,或修辞,或情感)对此联进行赏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8分)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练习二: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 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背景: 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 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赏析: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何处,更不见吹

七年级下册语文《春夜洛城闻笛》

七年级下册语文《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感知诗意。 2、反复诵读,感受诗境。 3、拓展阅读,感悟诗情。 作者简介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寻李白》余光中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其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合称“李杜”。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春夜洛城闻笛》选自《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五。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 写此诗时,李白客居洛阳。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平静下来。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诗歌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预习积累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玉笛】笛子的美称。【春风】指春天的风。【洛城】今河南洛阳。 【闻】听:听见。【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阵阵悠扬的玉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情感呢? 阅读提示 不知何人深夜吹笛,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伤离惜别的曲调,勾起了诗人无尽的乡思。曲己及人,想到此时许多闻听笛声的游子,又有谁不会被唤起浓浓的思乡情!读时设身处地想象那种思乡的情景,感受全诗清新流畅、抑扬错落的韵味。 1、关键词语里见妙处。 2、通过想象体会诗境 3、诗歌的主旨意蕴。 4、诗歌的诵读要领。 想象诗境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客居洛城,春夜闻笛) 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的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析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子夜吴歌李白阅读答案

子夜吴歌李白阅读答案 导读: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玉关指玉门关,是古代军人常年戍守的地方,后来军人戍守的其他地方也用玉关代称,所以军人夫妻离别相思就以玉关寄托情怀。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罢:结束。 ①从全诗内容来考虑,诗中捣衣的寓意是什么?在诗中,万户暗指了什么具体的社会现实? ②玉关情在诗中具体指的是什么情? ③请简析末尾两句诗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①捣衣的寓意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万户说明赶制寒衣的人家很多,仅长安即有万户(尽管是夸张),暗指当时从军戍边的人很多(或说边关战事频繁)。 ②指长安捣衣的思妇对戍守边关的丈夫的思念(注意此题不能分析成戍守边关的丈夫对妻子的想念)。 ③良人罢远征的前提是平胡虏,而不是诅咒平定外患的战争,即只有平定边患才能换得家人的团聚,只有国家安全、家庭才能美满,所以这两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诗意: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赏析: 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 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题集锦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2分)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无意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3.“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2分) ①“飞”字写出出手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4.第二句和第四句的修辞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怎样?(2分) ①夸张。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杨动听。 ②反问。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5.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2分) 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6.“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2分) 答:这“折柳”是曲名,又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是离别的同义词,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激荡起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 7.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这首诗抒写了离别行旅之苦。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远离家乡的诗人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被笛声引起了思乡之情。 8.请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2分) 答:“散”是均匀、遍布。表现出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地,无东无西,无南无北,抒发了作者的怀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最新教案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李白在客居东都洛阳的一个夜晚,辗转反侧,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不禁被它勾起对家乡的怀念。这首诗写的是闻笛,更抒发了对家乡和家人的深切思念。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写、议”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听到笛声所引起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朗诵《静夜思》 2、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 3、学生交流(李白) 4、你熟悉李白吗?(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补充。) (出示李白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和杜甫并称为“李杜”。年轻时辞亲远游,想要入朝为官,几经坎坷,最

终寄情诗酒山水。) 5、这首诗主要是写什么的?(学生交流) (在这首诗中,引发诗人思乡情感的是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但是,对游子来说,能勾起自己对家乡的思念的,又何止这月亮呢?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表达思乡情感的诗——《春夜洛城闻笛》,看看又是什么勾起了李白的思乡情。) 6、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7、质疑课题。 (1)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1 “洛城”:东都洛阳,在今河南省。 2 这首诗写在春天的一个夜晚 3 李白听到了笛子声 (2)你有什么问题?(谁在吹笛子?) (3)齐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掌握节奏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交流:指名读诗,并随机指导,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这是一首七言诗,它的节奏是223。)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1)学生自由练读(2)检查读 5、有节奏地读古诗 三、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同学们已经能把古诗读的很流利、很有节奏了,如果想读得更好、读出感情,就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就让我们跟随李白回到洛阳的那个春夜。 (一)感受夜闻笛。 1、出示第一、二句。

李白传阅读答案

李白传阅读答案 导读: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选自《唐才子传》 阅读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岁通五经通:通晓 B.白益傲放益:更加 C.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辟:开辟 D.璘败,累系浔阳狱累系:捆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因以命之衡因上疏陈事 B.以所业投贺知章何面目以归汉 C.遂荐于玄宗而君幸于赵王 D.白长笑而去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

《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蚌埠附属学校初中部刘荣会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背诵本诗,明白诗歌的意思。 2、知人论世,感受作者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3、学习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意象、夸张和想象。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感受作者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意象、夸张和想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班班通、智慧课堂设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聆听一段笛子纯音乐——《折杨柳》,谈谈自己内心有什么感受?根据学生的感受导入。 二、预习检测 1、请一位同学背诵这首诗。同时设疑:你已经会背诵了,很好。但是你知道这首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吗? 2、出示评价: 明代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唐人作闻笛诗每有韵致,如太白散逸潇洒者不复见。 明代胡应麟《诗薮》:太白七言绝,如“谁家玉笛暗飞声”……谓为谪仙,良不虚也。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意远字精,炉锤巧自天然。 清代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写得万方同感,百倍自伤。 三、内容分析 过渡语:那么为什么这首诗评价这么高呢?下面让我们就具体来赏析一下这首诗歌。 让我们通过几个问题来简单明确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1、题目交代了哪些内容? 时间:春夜 地点:洛城,即洛阳。 人物:隐藏的,作者本人以及吹笛人。 事件:闻笛。 2、看题目,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重要?为什么? 闻,因为全诗都是因“闻”而起。 3、作者是在什么时候闻笛的?这个时候闻笛有什么好处? 春夜。夜深人静,声音更清晰。

4、笛声怎么个清晰法? “散入春风满洛城”。 5、这句话哪个动词很重要? 散。谁能解释一下这两个字的含义。散,化无形为有形,极具动态。 6、那究竟是什么材质做的笛子可以发出这样有魅力的声音呢?又是谁这么有能力吹出如此感人的曲子呢? 玉笛。作者如何知道是玉做的笛子?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期许,作者也习惯了品质生活。也有可能玉笛和其它材料做的笛子发出的声音不同。 谁家,说明不知道是谁,这个时候,也无需知道是谁,有笛声就足够了。7、作者在这样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了凄婉的笛音,有什么感受? 思乡。谁人不起故园情。没有人不,推己及人,其实并不是谁都会起故园情的,那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情感的深化和放大,由己及人,认为大家都是这样。当然,谁人,这里更多的应该是指离乡之人。 8、都说“春眠不觉晓”,正是睡眠好时节,作者究竟听到的是什么曲子让他产生如此思乡之情? 折杨柳。请同学介绍这个曲子,老师补充。或者出示微课。 9、好,到现在为止,我们一起领会了诗歌的内容,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 四、知人论世 1、你们猜旅居洛城的是不是只有李白一个人?他们会不会和李白一样,都会产生思乡之情? 不一定。 2、那为什么李白会产生如此浓厚的思乡之情呢? 知人:请学生介绍一下李白。 补充概括: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自小生活在四川青莲,青年开始出川游历,足迹遍布各地,离家既远又久,因此,思乡之情经常萦绕心间。【结合李白的游历图讲解】 论世:据考查,此诗作于公元735年,盛唐时期,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正是有志青年奋发有为之时,李白也向往仕途,但不愿考试,希望通过别人举荐进入仕途,至此诗写作之时,尚无作为。古人云三十而立,李白却无业可立,又背井离乡,深夜客居洛阳,自然会愁绪满怀、思念家乡。 小结:以上,我们一起探究了从诗歌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思乡之情。众所周知,李白是继屈原以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本诗散发出来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也和诗人的浪漫主义手法分不开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探究一下本诗中较为明显的手法。 五、手法探究 出示PPT: 1、意象的精妙选取。 主要谈:笛、风、柳 (1)《风俗通》说:“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在山水、羁旅诗中,笛有着广泛的表情达意的动能,最常见的是牵引怀乡的情愫。 又《乐府杂录》载:笛者,羌乐也。古笛曲广为流传的有《落梅花》《折杨柳》《关山月》等,皆为思乡之作。 笛——凄切之音

李白《将进酒》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白《将进酒》阅读答案及赏析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一作:何足贵;不复醒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一作:自古;惟通: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阅读训练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人生得意需尽欢 B.天生我才必有用 C.径须沽取对君酌 D.与尔同消万古愁 3.加粗词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须一饮三百杯会须:会、须,皆有应当之意。 B.将进酒,杯莫停将:请。 C.斗酒十千恣欢谑斗酒:比赛喝酒。 D.古来圣贤皆寂寞寂寞:诗中是被人冷落的意思。 4.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B.奔流/到海/不复/回 C.千金/散尽/还/复来

D.莫使/金樽/空对/月 5.使用了典故的两句是[ ] A.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B.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C.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D.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6.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夫子姓岑,夫子是对人的尊称,先生的意思;丹丘生名丹丘,生是对年青人的称呼。 B.将进酒是请您喝酒的意思,是李白根据诗歌的内容所命的诗题。 C.钟鼓馔玉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钟鼓,鸣钟击鼓作乐。馔玉,美好的饮食。馔,吃喝。玉,玉一般美好。 D.置酒会友的并不是李白,将进酒是诗人酒酣耳热之际,兴会淋漓之时,将宾作主的狂放之态。 7.从哪些诗句揣摩此诗的背景是诗人被放逐的时候? 8.怎样解释诗歌开头的君不见三个字? 9.怎样理解诗人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起兴的作用? 10.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与上下文有怎样的联系? 11.诗人为什么但愿长醉不复醒? 12.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时,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13.通过哪些词语,你看到了诗人狂放的感情? 14.这首诗统摄全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参考答案 2.C 3.C 4.C 5.AB 6.B 7.从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这些诗句中,可以揣摩出,这是诗人被赐金放还、出长安之后所作的一首诗。因为这些句子表现出对权贵的透彻了解和由此产生的蔑视和鄙弃,对权贵们嫉贤妒能、统治者压制人才的愤激和不满。而这只能在碰壁于朝廷之后。 8.您难道没有看见吗?常见于乐府诗的开头和结尾,以呼告的语气引起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