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花卉引导同学回顾思考有关荷花的诗文,以及人赋予它的特定文化内涵(出

示幻灯片),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教师)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

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

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

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

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

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

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 48 岁朱自清的名字因

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幻灯片出示)

二.课文阅读:

1,配乐朗读

2,同时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相信优

美的诵读已经让我们沉醉其中现在大家来看看文章开头问题1:

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

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

始终在全曲中回荡!

问题 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师

生共同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问题 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

化的

请看第 3 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学生朗读

问题 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学生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

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

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4,幻灯片出示课文心情的脉络

5,朗读课文 4. 5. 6 段第二课

导入: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 4 段

1. 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 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 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 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 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

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 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 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 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

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 齐声朗读课文第 4 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 5 段(仿照第 4 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 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 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 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

成4 组讨论后回答)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

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 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5. 齐声朗读第 5 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 6 段

1. 齐声朗读

2. 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 2 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

树、小路

不同:第 2 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

3. 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

后回答)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 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 2 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

次朗读体会

5. 齐声朗读第 6 段,体会其特点四、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句子,说

明原因

五.(2)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

l .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l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l .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l . 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附录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我爱热闹,也爱

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

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小结:揣摩语言要联系上下文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

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

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

它叫做“通感”请大家看到课文后面的练习二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6、“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的“这”是指什么?指流水前面写“只不

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莲

子清如水”而来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而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开口是就“让我一次爱个够”!你们看,同样是表现爱情,中国的古典文学诗词与现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两种艺术境界!同学们要学会鉴赏真正的美

7、课文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

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

8、“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

的动感,很美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

以动写静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师生共同活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作品结构分析:全文共10个段落,每段都有其独立的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

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10个自然段还可以划分

成几个大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

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第一部分:(1)写观荷

缘起(情)(引子)第二部分:(2-6)写荷塘

月色(景)(主体)第三部分:(7-10)写景

中人(情)(尾声)

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 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1928 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荷塘月色》说课稿一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荷塘月色》。下面我就按我的备课思路和设计 ,一一展开解说。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本部分学习的重点是鉴赏散文的意境美,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通过“读” 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领悟作者所蕴含的情感,在“读”中品味语言之妙,从而主动探究本文的魅力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 一 )、教学目标 1 、

学生情况分析

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初中的学习已经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散文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鉴赏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但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审美的技巧和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2 、教学目标制定的理论依据

本单元是现当代散文单元,学习重点是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3 、制定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分析 ,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

①、知识与能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揣摩重要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 二 )、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三个目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 — 5 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

运用语言的技巧。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三、说教法

散文的本质是审美的,因此散文教学很适合鉴赏活动的展开。尤其是,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往往是作者心灵的絮语,很适合于朗读。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大纲》要求,在教学时要加强诵读指导,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学法

1 、朗读法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

2 、讨论法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

3 、质疑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教学设想

由于《荷塘月色》是篇脍炙人口的美文,读是解读文本的最佳途径。授课中我始终贯穿了“朗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听读和学生自己的朗读来走近文本。初读感受画面美;;二读领略语言美;三读体会情感美;四读投入学生生命体验。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依靠“文本”本身来说话,让学生自己来与文本对话,得出自己的结论。

作者本来就是因为心绪不宁,才出来排解内心苦闷的,作者到底为什么心绪不宁,我们无法知晓,但他把他笔下的景描写的那么美,那么细。可见作者在克制自己,努力让自己专注于眼前的景色,无论是看荷叶还是荷花都是那么精工细描。作者本来是在看景,但美丽的荷塘景色吸引了作者,作者忘我的开始赏景了,随风飘来的荷香,使作者好像听到了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此时的作者已经和景物合二为一了,达到了一种无我之境。

由看景到赏景,引导学生达到无我之境,和学生一起陶醉在这美景之中,永远留在美丽的荷塘,不再回到纷繁杂乱的现实。这就足够了。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播放《荷塘月色》 Flash 影片片头: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高悬,静静的荷塘中,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伴着轻柔的音乐,从一片荷叶中探出头来,慢慢绽放。从盛开的荷花花蕊中现出《荷塘月色》的文题及作者。

提问:看到我设计的篇头了吗?看到花儿盛开,心情怎么样?

有一个成语是形容人很高兴的,与花开有关,是什么?心花怒放。

花儿开放是写什么?写景。

你们看到花儿开放,很开心是写什么?写情。

写景是为了什么?抒情。

(导出本课主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三)、诵读四五段,感知画面美。

引导学生诵读第四五段。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一部分大约分这样几步:

( 1 )学生自由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轻重缓急

是不一样的。

( 2 )第二步,抽学生起来朗读。教师予以适当的评点、指导

( 3 )教师适时的范读一部分。“美读吟诵”是“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诵读的关键“在于走入作者文字之心”。而且,老师的诵读,很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容易和文本达成共鸣”,使冷冰冰的文字活了起来,使听课的学生在情绪上达到一个高潮。

韩军老师认为诵读有三不在:不在普通话,不在音色美,不在声音大,关键在于走入作者文字之心。程翔老师认为“读书要有一种生命的投入”

( 4 )再次动情朗读。听完范读后,竞读交流:分组竞赛,各组推举优秀者在班上朗读表演。通过多形式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仔细品读,体验感情美

经过几次诵读之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再次请学生起来朗读四五段,这次是请学生挑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段,带着感情来读。

(五)、诵读品味,领悟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多媒体出示问题:第四五段都写了哪些景,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这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是怎样的?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

1 、第四段有哪些演员上场?第五段是给演员制造气氛的,是哪些景物?(引导学生找出四五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2 、第四段写荷塘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3 、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4 、作者为什么要突出荷塘的动态呢?是为了表现什么?(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明确:毛泽东在他的《沁园春·长沙》中有一句词“万类霜天竞自由”,他由自然景物的自由自在想到了什么?那么朱自清看到荷叶荷花的自由自在,生机勃勃会产生什么样的愿望呢?追求自由。

5 、第五段写月光突出了动态还是静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分析)

6 、心里不宁静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中暂时获得了宁静。作者对眼前美景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

7 、荷塘的一动一静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

(师板书)荷塘——动态美——追求自由

月色——静态美——暂获平静,陶醉其中

↓↓

一切景语皆情语

(六)、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夹杂淡淡的忧愁

假如你是六个孩子的父亲,妻子儿女一大家全指望你养活,你工资又不高,你有什么感受?假如你生在七八十年前,经历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看到国民党疯狂屠杀共产党和进步革命青年,你会参加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可是那时共产党的力量很小,随时都可能被杀。那你还要参加共产党。朱自清那时候作何选择呢?他选择了逃避,不参加任何一方。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

同样是白色恐怖下,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鲁迅会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他的语言象投枪,象匕首,时时体现他的疾恶如仇的性格。而朱自清的性格

相对来说较平淡,平和。他从荷塘月色中获得喜悦,他的喜悦是——淡淡的。淡淡的喜悦中

还掺杂着哀愁,哀愁也是——:淡淡的。

(七)、学以致用,活用鉴赏方法

品读赏析第四五自然段的基础之后,引导学生用刚才所学的赏析方法分析两个写景片段。

(多媒体展示材料)

寒飒飒雨林风 ,响潺潺涧下水。香馥馥野花开,密丛丛乱石磊。闹嚷嚷鹿与猿,一队队獐

和麂( j ǐ)。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那长老,战兢兢心不宁;这马儿,力怯怯蹄难举。选自《西游记》,大家猜猜长老是谁?思考一下这段景物描写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这段景物描写中大家能听到些什么声响?什么发出的?可以断定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纷杂声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再看下一个材料(多媒体展示)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哪句是林黛玉的诗,哪句是史湘云的?为什么?

两人身世相似,都是自小没了双亲,为什么她们笔下会有如此不同的景物?两人性格不同。

无论什么性格的人,都可以写出感人至深的景。

景中必须有情,才会感人。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希望语文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

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处,而且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会自己

赏析文章。小结本课必不可少因此,在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做一个小结,总

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

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八、作业:任选校园中一景,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题目自拟。

我是这么看待《荷塘月色》的,作者本来就是因为心绪不宁,才出来排解内心苦闷的,

作者到底为什么心绪不宁,我们无法知晓,但他把他笔下的景描写的那么美,那么细。可见

作者在克制自己,努力让自己专注于眼前的景色,无论是看荷叶还是荷花都是那么精工细描。

作者本来是在看景,但美丽的荷塘景色吸引了作者,作者忘我的开始赏景了,随风飘来的荷香,使作者好像听到了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此时的作者已经和景物合二为一了,达到了

一种无我之境。

由看景到赏景,引导学生达到无我之境,和学生一起陶醉在这美景之中,永远留在美丽

的荷塘,不再回到纷繁杂乱的现实。这就足够了。

《荷塘月色》说课稿二

一教材位置

《荷塘月色》位于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

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

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

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

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文学作品,为今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辩析、品味。掌握在阅读过程中揣摩

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

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

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希望能够用这堂课的阅

读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唤醒重构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意识,让这堂课成为一次成

功的精神历程、一次成功意义探寻的过程。

为此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德育目标:本文写于1927 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

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

内容。

2、知识目标:本文构思巧妙,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

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学习本文体会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3、能力目标: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本文比喻

的妙处何在。

教学重点及难点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从生命教育的立场出发,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列

有以下三项重要内容:一、课堂有师生全部身心的投入,二、课堂有师生情感世

界的融通,三、课堂有师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难,而

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详细叙说文章写作的

时代形势和作者的复杂心境,让学生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作者情感的

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细腻、传神,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等是本课的重点。找出

作者与历代文人在精神内涵的相通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把阅读分为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四个阶段。揣摩语言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境中

对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辩析、品味和理解,以彻底理解文句含义,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创造的基础上,

借助于思维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法中抓写景角度、分析行文线索、通过“通感”揣摩语言等方式抓取关键语句。

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依据“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原则,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以朗读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品味作者的深层情感。

四、学法:

本课重在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1采用朗

读法文章基调、读出感受、读出节奏。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

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

导学生以作者之心去感受。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

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

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2、讲解过程中示范和点拨。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指导学生自悟和总结。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实现探索性的学习。 4、练习设计中,引导学生运用、迁移。

五、教学设想:

1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

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

的美文。

2 释题,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简介作者,

并范读课文。

3 诵读: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设

计意图:涵咏法要求学生调动有关知识(社会背景、写景状物的要求等等),展

开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描述的情景,争取

获得身临其境、神会其中的感受。在审美愉悦中,陶冶情感。整体感知:我感

悟到这里的美,并说出自己的依据。设计意图:课

堂上创设话题情境,通过引发学生讨论,让学生在群体的交流中思维相互撞击,产

生新思想的火花,训练创新能力。回答可以涉及课文的方方面面,组织学生进行

理解性的说话活动,用自己的阅读敏感去体味,获取独特的感受。引导学生考虑

作者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观察的,作者在写这样的文章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视角来观察的?学生回答可能涉及课文的方方面面,组织学生进行理解性的说话

活动,在众说纷纭中完成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

三、研读:结合时代背景,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明白作者的情感

发展过程。

找出文眼,作者心情欠佳,想去荷塘看看第一段:交待时间及写荷塘的缘由。是

夏季,月圆的夜晚,。第二段:写去荷塘的小路。荷塘的四围是树为下文第六段

做铺垫。同时点出月光是淡淡的月光,为后文做铺垫。第三段:写作者去荷塘的目的是散心,享受荷塘月色。第七、八段:作者想起采莲的事情来,并想起江南来。与段与主体有何联系?荷塘月色具有诗意,使作者想起与荷塘相关的诗来。联想自然。结尾照应前文。1、课文集中写荷塘与月色的是四、五、六三个自然段。说说每一段都写了什么?第四段:主要写荷塘。作者哪几方面来写的:从荷叶、荷花、

塘上的微风、塘下的流水。第五段:主要写月光。有没有写荷塘?月光是无形的东西,但作者通过写荷叶、荷花、写树影等,将月光写得可知可感。月光与荷塘融合在一起。第六段:主要写荷塘周围的树。好象没有写荷塘和月色?树是月光照耀下的树,写荷塘里的蛙声,写树上的蝉鸣。此段即是写荷塘又是写月色。

2、其余各自然段的内容:

四、讲读:本文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那抒了什么情?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那些景色体现了这种情?线索即是这样一种情绪。也是全文的基调。

五、简介写作背景。一、不得志于世而忘情于山水。二、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一位瑞士哲学家说过;"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此正是王国维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 采菊的陶渊明采的是一份高标超逸;爱莲的周敦颐爱的是那不染不妖;画竹的郑板桥画的是一份亦刚亦柔;而葬花的黛玉葬的是一怀自怜自惜。柳宗元《渔翁》诗中" 岩上无心云相逐",无心的既是云更是人,是士大夫心目中无意于功名、洁身自好的理想人物,是他们所追求的那种自在适意的人生境界。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如处子的荷月图,作者勾勒月色下田田的叶,袅娜的花,缕缕的清香和凝碧的荷波,与他另一散文佳作《绿》迥异的是,作者本人全然隐于画图之外,淡淡欢喜淡淡愁,近乎不动声色。《荷塘月色》是诗人在现实的苦闷彷徨中寻求精神安慰的产物。荷花,就是作者追求的洁身自爱,与世俗不染的人生理想,而弥漫在荷塘上的薄雾轻云,淡淡月色,未尝不就是弥漫在作者心头挥之不去的淡淡抑郁和忧愁,是传统知识分子对现实失望而又迷惘的心境的反映。在这里,荷塘月色与人生是相通的,荷月的素雅美,也就是人生返

朴归真的理想境界,惟此,这篇散文才写得这样清新淡远,博得后人不绝美誉。三、惦起江南,实是一次忘情的精神漫游。那夜月色下的作者,经历的实是一次渴

望忘情又终忘情无方的精神漫游。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体会本文运用了什么方法把荷塘月色写得那样美?找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谈一谈好在哪里。

《荷塘月色》板书设计

心情: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荷塘月色月色正面写反衬

荷塘四周静态动态

远景仰视平视

主题:想到六朝采莲的风俗,朱自清先生从古代百姓那里找到了人生的导师,他的心里终于恢复了多日不见的宁静。于是,他“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平静地结束了这次心灵的洗礼。

在于对现实与人生的思考之中。在如诗如画的荷塘边,作者远离外界的浮躁与喧嚣,独辟一角宁静的天空,在荷花、荷叶前面,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作者得到一次顿悟,看到了生命的美丽和高贵,意识到了人的自尊、自信和自由。荷花在黑夜之中,依然如此美丽;我们的民族从古至今,经历了多少劫难,但生命依然源源不息。

在读这篇散文时,我仿佛能听到朱自清先生悄悄地告诉自己:黑暗和丑恶是暂时的,生活和生命是永恒的,美丽的,若能师法先民,就能获得力量战胜迷惘,获

得心灵的宁静。这就是《荷塘月色》一文的“真意”所在。

《荷塘月色》说课稿三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由于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因此,这篇文章事实上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现代文。能否学好这篇文章会影响到学生对整个高中阶段现代文的兴趣与认识。因此,让学生喜欢上这篇文章并初步掌握一些阅读现代文的方法就成为这一堂课的首要任务。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本文语言清新雅丽,堪称现代白话文的典范。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重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

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手法。

2、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 4—5 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

2、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二、说学情高一新生,对散文等文学作品有初步了解,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

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但对《荷塘月色》这样比较复杂的写景抒情散文接触不多,在理解作者感情和揣摩语言上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说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

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识,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增进学生对朱自清先生的了解,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四、说教法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

师既是与学生

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五、说学法

力图转变单一、他主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查阅资料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四、五自然段深入分析。

第二课时深入理解感情,赏析第六自然段,理解《采莲赋》作用。现在我着

重讲讲第一课时。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

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

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

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以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

领美国的救济粮,被毛泽东称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一故事导入,激发

学生兴趣,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2、自读课文,初步感知第二步,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这一部分大约需十五

六分钟的时间。是这一

堂课中占时较多的一部分。《荷塘月色》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设计这一步骤

旨在通过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诵读,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

章的语言美、情感美。巴金先生说过:“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我们是否也

可以这样说: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

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3、仔细品读,把握感情请学生挑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段来读。在我设想中,

学生选四、五自然段

及《采莲赋》这一段的比较多。若有学生提到自己比较喜欢《采莲赋》这一段,

我想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感情基调。设计几个

问题:为什么喜欢这一段文字?它与全文的中心是否协调等等,引导学生去把

握全文的感情基调。以《采莲赋》为切入口是因为(一)这一段文字比较绮丽,学生大都比较感兴趣;(二)理解《采莲赋》在本文中的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分歧比较大,以此为切入点既可激发学生兴趣,顺势导入对本课的理解,又能初步解决本课教学难点,一箭双雕。

当然,课堂是生成的。这只是事先的一种设想。如若学生未提及《采莲赋》

这一段,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抓住学生发言的闪光点,或切入对

精彩语段的品味,或是对写作手法的揣摩。

4、赏析语段,品味语言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请同学找

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

有感情地朗读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精彩语段四、五、六自然段,引导学生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

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请喜欢第四自然段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宽

松的氛围与教师的鼓励是学生能够大胆发言的催化剂,因此,对于学生的发言

教师要给以热烈的鼓励,并予以适当的点拨。学生的发言不可能尽善尽美,一味

表扬鼓励而缺少点拨与指正,容易使课堂流于平面,从而使学生失去了一个很

好的学习机会。因此,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应作必要的启发指点,

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试举几例: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很少用裙子来比喻叶子,这里裙子与叶子有什么相似之处吗?(引导学生注意“亭亭的舞女”这个修饰语,找出相似点,并学习用比较法揣摩语言)

(2)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

(3)这里写的是月下的荷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月亮的影子?(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

(4)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5)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

(以上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储存,到了课上再随机使用。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字叠句的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这三方面赏析文章。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有已发现而仍用心不细的,可从不同角度发问。设计这些问题既是紧紧扣住课文揣摩语言,其次,问题本身也起一些示范作用,教给学生一些揣摩语言的方法。)

品读赏析第四自然段之后,引导学生用刚才所学的赏析方法试着对第五自然段从语言、情感、描写角度这几个方面进行赏析。特别对于这一段中几个动词的使用如学生在论述中未触及,教师可结合课后习题二予以适当点拨。在这一环节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一教学步骤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学生活动与教师的示范提问突破本课重点,引导学生赏析文章,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而不仅仅只是“授之以鱼”。

小结本课必不可少因此,在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做一个小结,

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

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

体味的细。

第一课时结束,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四、五自然

段。

2、完成课后习题二。

第14-课《荷塘月色》课件(共24张PPT)+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4*课《荷塘月色》课件(共24张PPT)+一等奖创 新教案 第14课 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 语言建构与运用 把握抒情散文语言的表达特点,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 熟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作品的感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作者处境Q 核心素养 一、情境导入 朱自清曾以一篇《背影》,将月台、父亲和橘子联系在了一起,写出了浓厚的亲情。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散文《荷塘月色》,体会其中的情感。 诗人 二、知人论世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散文家

学者 民主战士 爱国知识分子(1898—1948) 二、知人论世——人物轶事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三、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四、文体知识一一了解“散文” (一)散文的特点 2.意境深邃 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 四、文体知识一一了解“散文” (二)散文的分类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的“阅读鉴赏”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第一课,是这一单元的重点篇目。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通过细腻的描写,把自己的淡淡的愁绪融进了荷塘月色的景致之中,使人读之陶醉。这篇课文情景交融,意蕴深厚,作者通过对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精彩描写,表达了自己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文中比喻、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典雅秀丽,让人读后满口余香。这一课教学的任务是:赏析文章优美的画面、体验作者独特的情感。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文学习主体为高一学生,本文是作者在特定年代、特殊时期表达自己独特心情的一篇佳作,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可读出景色,但难以走进作者的心灵。为了解决学生阅读隔靴搔痒的感觉,课前让同学们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真正走进作者。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这既是本科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文章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这一特点会让学生对教学的过程充满了期待,有利教学。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2.熟读课文,品味文章使用修辞描写的语言美、形象美、画面美。 (二)技能目标: 1.学习散文描写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本文所展示的优美意境,提高对情景交融类散文的鉴赏能力。 3.领会写作技巧,训练写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感悟景物美,品味语言美。 2.能理清文章感情脉络,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态。

《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范文七篇

《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范文七篇 《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 1、背景音乐 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 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 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 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还被誉为什么? (生:民主战士) 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 (二)讲授新课 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 (生: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

《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 案第一课时 下面是我收集的《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第一课时,欢迎参阅。 《荷塘月色》教案1 设计说明: 许多读者都认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主要描绘了他眼中的月下荷塘,笔者以为言其眼中的莫若道其耳中的《荷塘月色》全篇一共1407字,涉及声音的近400字而且对声音的描写多与体现情思的句子共生,可以说是文章的主线。 《荷塘月色》若无声音,其境界全无乐音隐喻着和谐,噪音隐喻着自由和谐与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园,荷塘夜游可以说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还乡之旅。 中国文人常常喜欢静观万物,特殊的时候避世静听万籁,甚或闭目塞听,以保持心灵的宁静本课意在引导学生品味以声写静的特色,在品味语文味的同时,感受中国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复杂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学设计不能以法害意,解读的思路应尽量天然,循着文章自然的脉络,发现天成的妙处荷塘“听”月便是尊重文本的方法。 课堂情境构想:

1、潜意识与感觉。 教师先引导学生确立荷塘“听”月的潜在意图,这一点可以通过预习作业或“导入新课”来实现,明确告知学生读此文可另辟蹊径。 学生默读全篇,通过直面文本,建立真实、真切的感觉。 2、倾情的朗读与感知。 教师或朗诵家朗读(不配乐)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与他人在文章理解上的异同,因之存疑或确认对文章的初步理解。 3、问题交流教师通过预设或相机生成的问题引领学生建立感知。 小声朗读,品味(讨论)、想象、联想,构建作者笔下、自己(读者)心中的“荷塘”。 这三步可构建自然、真实、开阔并且情感指向明确的课堂情境。 教学目标: 1、体味借声传情的手法。 2、感受中国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复杂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借声传情的手法。 2、难点:培养学生远离尘嚣、观照自我心灵的幽情。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作者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计: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释题 1.在一次“中学生最喜爱的十大课文”问卷调查中,名列榜首的是《荷塘月色》。 2.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二、自读感知 1.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 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2. 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 提问: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明确: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1)写景。主要写什么景?(荷塘、月色) (2)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明确: 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由此说,本文的文眼句是什么? 提示: 题有题眼,文有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文中最紧要的语言。比如一个人,人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最新10篇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最新10篇 《荷塘月色》教案篇一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内容: 自读课文,准确认读、解释加点的字(如:1、煤屑路2、蓊蓊郁郁3、弥望4、袅娜5、倩影6、脉脉的流水……)想一想,1927年春夏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全文写景状物的主体部分是哪几个自然段(以上预习内容可酌情增减,何时检查也可灵活) 讲授导语: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 (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教师简述) 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播放录音(或教师表情朗读) 板书课题 作者、写作时间地点 荷塘月色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作品结构分析 教师启发指导:以下提供一种示例,其他可从“专项评价”中,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结构为: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以上可适当使用板书或卡片或荧屏演示等多媒体) 行文线索 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语句赏析 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起笔的目的是什么?可联系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情况,说明作者思想状况,弄清他为什么要写荷塘月色之美,发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抛开了写景,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态,蕴含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实际上,这“情”离不开“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发“独处”之情。 小结作业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篇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教师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说课稿一等奖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说课稿一等奖 高中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学习巧妙的语言修辞,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训练朗读、分析、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鉴赏语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四)教学难点:通感的学以致用 二、说教法: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诵读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法: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起共鸣。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三、说学法:教学相长,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相关文章,广开眼界,锻炼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阅读能力。 2、多模仿示范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3、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2分钟) 1、拟用旧知识导入法,让学生列举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 “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

州”,等等。 2、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为赏析语言美,感受画面美。 (二)4、5、6段课文分析(33分钟) 先介绍作者是为了排遣不宁静的心情,选择了独游荷塘,然后自然过渡到4、5、6段荷塘月色的学习。(一两句简单的过渡必不可少,即可突出重点,又保证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1、朗读训练(8分) 课前预习已整体感知文章,课堂设计配乐朗诵,加深美感印象,可挑选学生代表与老师一起声情并茂的朗读,并进行点评。 2、赏析语言美,品味画面美(25分) 提问:这几段写了什么,都说它美,它美在何处, 理论依据:美感是一种心理现象,美感产生的生理基础有视、听、味、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品味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也需要调动多种感官的想象,这种美的想象属于心理学中的再造想象,即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进行的想象。一句话,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想象,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感受的空间,才能深刻品味到这种美。 语言美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使得意象更形象,如文中荷花的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如此光洁、莹润、精致的荷花,你能不多看几眼吗, 学以致用:发挥想象,仿写或扩写,写出你心中的荷花(仿写、扩写是高考考察的语文能力之一) 叠词 切入角度:用音乐的击鼓打节奏方式领略叠词独有的韵律感,如“曲曲/折折”“阴/森森”“脉脉”节奏分别是……(学生会用手指叩响桌子去感受叠词带来的音乐美感,荷塘月色的灵动飘逸。) 课外拓展:《诗经》中的大量叠词,如“关关雎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通感:

《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花卉引导同学回顾思考有关荷花的诗文,以及人赋予它的特定文化内涵(出 示幻灯片),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教师)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 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 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 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 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 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 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 48 岁朱自清的名字因 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幻灯片出示) 二.课文阅读: 1,配乐朗读 2,同时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相信优 美的诵读已经让我们沉醉其中现在大家来看看文章开头问题1: 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 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 始终在全曲中回荡! 问题 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师 生共同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问题 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 化的 请看第 3 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学生朗读 问题 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学生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 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设计《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重点: 1、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朗读课文2—6小节 二、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1、课文第2小节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小路上的景色:小路(幽僻、寂寞) 树(蓊翁郁郁) 月光(淡淡的) “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翁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眼中之景。写月光虽然是“淡淡的”,但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淡淡的愁云。 2、课文第4小节写了什么?作者怎样写的?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写了月下荷塘 静态:叶:田田、亭亭 花:零星点缀 微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

风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形象 过如明珠——洁白 处如星星——绿叶白花色彩 如美人——纤尘不染 动态:花:花香,如歌声 叶:凝碧的波痕: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 3、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 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正面:以流水作比 (2)通过雾:薄薄的青雾 (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 4、讨论第6节 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 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1)四面的树(照应第2节) 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 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 荷塘月色课堂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 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 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教学方法:分析、鉴赏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苏轼《水调歌头》──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二、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三、写作背景 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初步理解 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五、课文解读 通过预习,同学们能给课文划分层次吗?能讲出划分的原因吗?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分析课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找出作者写作的线索。

荷塘月色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 课题: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熟练掌握七律这种诗歌形式; 3.理解诗歌中的意境,欣赏诗句的美妙之处; 4.通过自己的体悟,加深学生对中秋节和荷塘月色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重点:诗歌朗诵和赏析 教学难点:体味诗歌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1.PPT,包括白居易的生平和荷塘月色的介绍; 2.荷花、荷叶、月饼、花瓣等教具。 教学过程: Step1:课前导入(10分钟) 展示一幅荷塘月色的画作或图片,向学生介绍白居易和他的诗歌创作,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习俗和象征意义,并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所 营造出的美丽景象。 Step2:朗诵荷塘月色(15分钟)

选择几位学生朗诵诗歌,其他学生跟读,让学生自己体味诗歌中的美 妙之处,了解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行文规律。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词语、句式和意境,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在含义。 Step3:让学生画荷塘月色(20分钟) 给学生分发彩笔、颜料和纸张,在花草树木和月亮的映衬下,完成自 己的美丽荷塘月色画作。让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感受荷塘的美丽和中秋 节的氛围,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情。 Step4:环节互动(10分钟) 老师提供月饼、糖果、花瓣等小礼物,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享课 堂所画的荷塘月色画作、用荷叶包月饼的经验和荷花的有趣知识等。为了 更好的增强学生活动性,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如猜题游戏、抢答游戏、寻宝游戏等。 Step5:课后作业(5分钟) 1.完成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随笔,讲述自己在画画和分享中的所思所感。根据适龄程度可以安排字数要求。 2.背诵并朗诵白居易的其他诗歌,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教学总结: 本节课以荷塘月色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文学创作的背景和诗歌的体 裁形式,让学生深入体味诗歌的美丽和意境,感受中秋节的文化和情感传达。此外,老师在教学中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精选5篇)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1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中“我”与世界的关系。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语言的审美情趣。 预习学案 1、请多遍通读全文 2、了解作者以及相关写作背景 3、字音辨识 探究学案 导入:说起我国的现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走进他为我们营造的散文天地 有人说文中写了很多东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与一方荷塘不断博弈的心。在他的世界里,有荷塘,月色,有妻儿,有家乡。 前节课我们一起预习了课文,我希望大家将探究题的第一题课前完成后相互交流整理好答案,填在后黑板上 一、脉络梳理 文中有哪些词语能表达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大家梳理分别概括地写在下列表中。

我与妻儿(1)我与曲径(2、3)我与荷塘和月色(4、5) 我与妻儿(10)我与家乡(7—9)我与荷塘四周(6) 梳理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 “我与荷塘月色”是公认最美的段落,没有直接描述“我” 心情的语言,只有进入画境后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 的情语呢。第四段请同学们读一下,进入画境(生读)同学们的 概括是否准确?我们一起再来学习。 下面老师对四段做了些修改,请注意老师打横线的地方,思 考下修改后与原文有什么不同?效果上有何变化? 二、感受语言之美 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 出水很高,像美丽的(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 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 如刚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顺序)。微风过处,送来阵阵(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

14.2《荷塘月色》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2《荷塘月色》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 文必修上册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第四自然段,掌握袅娜、弥望、风致等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反复朗读,读出课文的韵味和情调。 2.通过品读第四自然段,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掌握鉴赏写景散文语言技巧的基本技法。通过朗读描绘荷花、荷香的句子,掌握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 3.欣赏月色下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掌握鉴赏写景散文语言技巧的基本技法,激发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喜爱之情。 难点:掌握鉴赏写景散文语言技巧的基本技法。 教学过程: (一)忆“春”之味,导入新课 导入语:同学们,现在是初春时节,你们还记得起朱自清的散文《春》吗?朱自清先生用语言文字把春天描画在了大家的心里。有名家说:散文就是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方式把它背后的味道传达出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月色下的荷塘,探明写景散文语言鉴赏之法。 (二)以“叶”为例,理解技法 (1)出示写景散文语言鉴赏的基本方法。 定对象→抓技巧→析内容→明效果 ①指出运用哪种技法 ②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技法是怎么运用的 ③说出具体效果 (2)读文段,理清荷塘中的景物。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叶 (3)品读作者描写荷叶的句子,理解语言鉴赏技法。 描写对象技法景物特点

荷叶动词、叠词、比喻繁密、美丽、高洁 (三)品荷塘景致,掌握技法 (1)学生合作品读荷花、荷香、荷波、荷叶的韵味,探究作者在描绘上述景物时所用到的 语言表达艺术。 (2)举例讲解博喻、通感 博喻: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举例: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春》中对春雨的描绘 通感: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举例:①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②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 描写对象技法景物特点 荷叶动词、叠词、比喻繁密、美丽、高洁 荷花拟人、博喻娇羞、柔美、高洁 荷香通感、叠词淡雅、清新、细微 荷波比喻、色彩词、动静结合轻盈、可爱、繁密、生机 荷叶侧面衬托柔情、风致 (四)寻秋苇之美,巩固技法 学生自读文段,找出文段中所写的景物,鉴赏作者的语言表达艺术 真题链接:请分析本段文字的语言特色 秋苇美得张扬、浪漫。一枝枝、一簇簇,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起腰肢,献出哈达。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忘情地起舞。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

《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 教学要求: 1.基础知识:(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朱自清和他的散文;(3)通感的手法。 2.阅读能力:(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 3.写作能力:写一段鉴赏本文语言美的文字。 教学重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 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12日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二、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 2.初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简介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年4月12日,南方发生四一二政变。 面对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四、作品结构分析。 指导:《荷塘月色》的每个自然段有其独立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无论是紧扣文题的主体文字,还是荡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一)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

2《荷塘月色》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荷塘月色》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 修上册 14.2《荷塘月色》 目录 一、素养目标 二、学习资源 三、教学素养 四、预习任务 五、作者背景常识 六、鉴赏活动 七、文本研读 八、文本联读 第14课《荷塘月色》 一、素养目标 人文主题——自然情怀 感受自然之美,提升感悟力,激发对自然的珍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树立合理的自然观;探寻民族文化观念和审美心理。 语文素养 1.整体感知文学作品,涵泳品味,领悟作品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获得审美体验。 2.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鉴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表现角度和艺术价值有独到的感悟和思考,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3.捕捉创作灵感,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写作。 二、学习资源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散文名篇,内容上以写景抒情为主,兼及议论和抒情。 1.两篇现代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这两篇散文均为写景抒情散文。作者都在景物描写中融入真挚的情感,调动各种感官,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描摹景物,激发读者的联想

和想象。同时,两篇文章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锤炼词语,选用句式,或朴素典雅,或庄重华丽,都生动传神,富有诗意,与文章的情感融为一体。 2.一篇当代写景抒情散文:《我与地坛》(节选) 作者在清明如静水般的行文里,在景物描写和对往事的追忆中,穿插了富有哲理的语句,表达着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母亲深沉的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弥漫着作者伟大的人格力量。 3.两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赤壁赋》《登泰山记》 这两篇文章都是古代写景抒情的名篇,在写景、叙事以及抒情(说理)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文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写景状物的同时,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 三、教学素养 1.体悟作者的内心世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分析表达技巧。 3.赏析散文细腻、传神、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每个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风景,寻找与自我精神相契合的山水。郁达夫不远千里,自杭州赶到青岛,又自青岛赶到北平,就是要“尝一尝"故都的秋味;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清华园的荷塘,就是要在自然和谐的月色中,寻找心中的宁静。让我们与郁达夫、朱自清二位先生相约北京,去寻找他们心中的“风景”吧! 四、预习任务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煤屑(xiè) 幽僻(pì) 霎时(shà) 蓊蓊郁郁(wěng) 袅娜(niǎo) 梵婀玲(fàn)(ē) 敛裾(jū) (二)辨析下列近义词,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宁静·安静 [辨词] 二者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但二者适用范围不同:“安静"多用于环境;“宁静”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1、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 教学重点 ]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技巧,同时调动学生的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引导他们认真感受和体验作品中优美的意境,从而获得一定的审美实感和经验;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学习文中的比喻、比拟、通感、映衬等修辞手法,通过具体分析、品味语言的形象性的绘画美,揣摩丰富的情味,同时揣摩文中的一些炼字炼句必须反复推敲涵咏,从中嚼出艺术的真趣。 [ 课时安排 ] [ 课前准备 ] 教师:《荷塘月色》朗读带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制成卡片。 [ 教学步骤 ] [ 教学重点 ]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绪和思想感情脉络,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探寻作者心情变化的触发点。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周敦颐却看 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 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 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 板书一 ] 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 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 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 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 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 2、关于《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

《荷塘月色》教案3篇

《荷塘月色》教案3篇 《荷塘月色》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描绘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 1、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__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2、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学生课下分组在网上查阅的资料实物投影文字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前背景:在屏幕上投影一张清华园中月下荷塘的照片,并播放《荷塘月色》的范文朗读录音。 1、提问:在上节课的阅读中,我们一起走近了朱自清,走近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走近了清华园中的月下荷塘。而散文的优美的韵味应怎样更好地来品味呢? 回答:通过朗读来体会。 2、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中的写景重点段落四、五、六3节。 二、质疑 1、提问:在朗读中,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有怎样的特点? 回答:一种朦胧的美。 2、点拨:很好。那大家读过几遍后,而有没有想过文中的朦胧感是怎样产生的?同时,大家预习过课文,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呢,现在可以提出来。 回答1:作者的笔下景物的朦胧美与作者的心境有一定联系,因为情景是相交融的。 回答2: 这篇散文除了写景很美外,有些语句不太明白。 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白天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 三、资料交流

1、提问:我们一起仔细读读这些语句,它们有什么特点?大家是否想过为何不理解呢?而这些语句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我们一起对写作背景不了解。大家课下已经分组查找了资料,现在根据大家在网上查找的资料,先体会一下这些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并说说你的理由和结论? (大家集体交流讨论。) (由同学上来展示资料。) 2、讨论:《一封信》“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可以看出作者孤独彷徨和烦闷的心情。 《哪里走》“在歧路之前,我只有彷徨罢了。”表现作者不满现实,但对革命力量还缺乏认识,看不清前进的方向。 3、结论:从朱自清的生平了解到,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作为一位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自由知识分子,他也有过苦闷彷徨。 4、小结: 不错,有了这么多资料,可以看出大家不理解的几句话和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心情有很大关系,请大家谈谈自己看法。 讨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从__写作背景看,开门见山点明了作者当时的苦闷彷徨的心境。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结合本段其它语句,作者越是喜爱这片静谧的月下荷塘,也看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的感受。 “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点明了作者虽然在月下荷塘中得到了释放,但又不能完全超越现实之外的淡淡的哀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