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重点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复习(2)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复习(2)

第一章/第二章1.中医治法-和营法的分类★和营法:是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疮疡肿消痛止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外科疾病中疮疡多因“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而形成,所以和营法在内治法中应用比较广泛。

★外科常用的和营法主要分活血化瘀法和活血逐瘀法。

①活血化瘀常用药物: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红藤。

方剂举例:红四物汤适应证: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引起的外科疾病,症见肿疡或溃后肿硬疼痛不减,结块色红较淡或不红或青紫者,皆可应用,而以急性化脓性炎症迁延至慢性炎症阶段最为适宜。

常见病症如瘀血流注、慢性炎症性疾病,皮肤病之结节、赘生物、肿块、血瘤、紫癜、肥厚、皮肤发硬、疤痕疙瘩,肛门病之血栓外痔、直肠息肉,急腹症之肠粘连,乳房病之乳腺小叶增生症,男性病之前列腺增生症等。

②活血逐瘀常用药物:蜇虫、水蛭、虻虫、三棱、莪术。

方剂举例:活血化坚汤、大黄zhe虫丸适应证:瘀血凝聚,闭塞经络引起的外科疾病,症见患肢末端发凉,痠痛麻木,间歇性跛行,甚则疼痛剧烈难忍,患肢末端坏死或患肢肿痛,肌肤温度增高等。

常见病证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栓性静脉炎等。

2.中医对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①阴阳辨证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也是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

②《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③《疡医大全•论阴阳法》: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

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④从局部证候进行阴阳辨证3.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病因:外感六淫、外来伤害、感受特殊之毒、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伤虚损★外科疾病发病的总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产生病态:①局部变化:局部气血疑滞,经络阻塞②整体变化:脏腑功能失调——可以是病因,也可以是局部原发病变所造成的损害③邪正盛衰的对比变化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决定因素▲邪正盛衰:①“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直接影响着疾病的预后与转归。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下总结重点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下总结重点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下总结重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一门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外科学科,旨在提高外科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在这门学科中,有一些重点内容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总结的。

本文将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一、基本原理和理论1. 中医理论与外科学结合:中医理论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与外科学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进行手术治疗。

2. 脏腑理论在外科学中的应用:脏腑理论可用于术前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

二、中西医结合外科手术技术1. 针刀配合技术:结合针灸和手术治疗,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2. 中药配合化疗:中药可以增强化疗药物的疗效,减轻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 脉诊在手术中的应用:通过脉诊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术前病情,及时调整手术方案和治疗策略。

三、中西医结合外科疾病治疗1.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中医药可用于辅助治疗,提高患者免疫力,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

2. 中医外治法治疗创伤:中医中药外敷可促进伤口愈合,缓解创伤引起的疼痛和炎症。

3.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可用于调理消化系统,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

4. 推拿按摩在康复中的应用:推拿按摩可促进患者血液循环、恢复肌肉功能和神经功能。

四、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挑战和前景1. 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中西医结合意识和技能的医生。

2. 规范化与认可度提升:制定相关规范和标准,提高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学科认可度和社会认可度。

3. 科研创新:加强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科研力度,推动该领域的创新发展。

总结: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一门将中医和西医有机结合的外科学科,在治疗手段、理论基础以及疾病治疗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通过针刀配合技术、中药辅助化疗等手段,可以提高外科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在面临的挑战中,培养专业人才、提升规范化与认可度、加强科研创新将是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重点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重点

感染:指病原体侵入机体,滞留与繁殖并引起局部和(或)全身炎症反应的过程。

脓毒症:因病原菌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体温,循环,呼吸等明显改变的外科感染的总称。

麦氏点:阑尾在腹壁的投影,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1/3交点处。

胆囊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肝下叶构成的三角区域,可作为手术寻找胆囊动脉和胆管的重要标志。

疝:体内任何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人体先天或后天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腹外疝:腹腔内脏器或组织经过腹壁或盆壁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形成。

“疝气”。

直疝三角:腹股沟三角区无腹肌覆盖,腹横筋膜较薄弱,易发生疝。

齿线:又名梳状线。

由直肠柱与肛瓣游离缘联合而成,是皮肤和粘膜交界处,是内外胚层移行区。

内痔:由齿线以上静脉丛迂曲扩张,纤维支持组织松弛断裂致肛垫下移而形成的病理性肥大的柔软团块。

填空甲状腺疾病分类:气瘿,血,肉,筋,石;气,肉,瘿痈,石。

乳房触诊顺序:内上,外上,外下,内下,中央。

门静脉高压症临床:脾大,脾功能亢进,腹水,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呕血或黑便。

四个交通支:胃底食管下段,直肠下端肛管,腹前壁,腹膜后。

胆总管长7-9,直径0.4-0.8;胆囊管长2-3,直径0.2-0.4.胆汁构成:胆盐,卵磷脂,胆固醇。

疝的构成:疝环、疝囊、疝内容物、疝外被盖。

肛瘘:内口,瘘管,外口。

简答:腹腔内脏器损伤的判断:1.实质性脏器:如肝胰脾肾大血管损伤,主要为腹腔内出血,包括面色苍白,脉率加快,严重者脉搏微弱,血压不稳,甚至休克。

腹痛呈持续性,一般不剧烈,腹膜刺激征不严重,体征最明显处一般为伤处。

肝管、胰管破裂可产生明显腹痛和腹膜刺激征。

移动性浊音是内出血有力证据,但属晚期体征。

2.空腔脏器:如胃肠道,胆道,膀胱破裂,主要为弥漫性腹膜炎。

典型症状: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便血呕血等,伴全身症状,有明显腹部压痛,肌紧张和反跳痛的腹膜刺激征,腹式呼吸受限或消失,出血量一般不大。

腹腔感染和肠内容物吸收时可出现中毒,体温升高,面部潮红,脉率增加。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复习重点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复习重点

外科学习复习总结第一部分:复习重点,如5、解释消、托、补三法的含义。

记住一些主要的代表方剂,尤其注意托法。

56、疽毒内陷、走黄、流注的定义?第二部分:真题回顾,如24、开放性气胸的处理原则?4、实质性器官受损的表现(出血性休克),空腔性器官受损的表现(腹膜刺激征)。

急性胰腺炎的非手术处理的原则中西医外科复习重点总结1、外科中医的病因概括p142、肿的分类和性质3、辨肿4、各种灭菌法德实用范围?p48左右5、解释消、托、补三法的含义。

记住一些主要的代表方剂,尤其注意托法。

6、、p77麻醉的目的7、蛛网膜下腔、硬脑膜外阻滞麻醉的并发症?(包括术前和术后的记下来)8、正常钾离子的浓度?补钾的原则?9、代酸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大概熟悉一下下)10、外科输血的适应症?(很重点,尤其急性出血那点要记住出多少血才输血)11、休克的定义?12、p149休克的病因病理?(记下大标题)13、p216损伤的病理?14、肋骨骨折好发于4-10肋。

15、何为“反常呼吸”?16、气胸的分类?原理?急症处理原则?(重中之重)17、开放性气胸的病理改变?(3点)18、肿瘤转移的方式?(4点)19、肿瘤分类的T、N、M字母各代表什么?20、乳腺纤维瘤的中医病名是什么?(乳核)21、乳腺纤维瘤的概念?22、急性阑尾炎的症状、体征、辅查?23、急性胰腺炎的非手术治疗原则?(重点)p43824、急性阑尾炎的鉴别诊断?p43025、肠梗阻的典型表现?(重点)p44326、肠梗阻的分类?各类的鉴别?p44527、如何鉴别高、低位肠梗阻?p44628、急性胆囊炎的症状?p45129、急性胆管炎?p456(重点:夏柯三联征、雷诺三联征)30、急性胆管炎的西医治疗原则?31、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定义、病史、症状、辅查、诊断、鉴别、中医治疗、西医治疗、一般治疗、手术治疗)32、直疝三角?(又称Hesselbach三角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是腹直肌外侧边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部分重点总结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部分重点总结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部分重点总结良性肿瘤肿瘤肉瘤恶性肿瘤癌肉瘤癌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的扩散方式:①直接蔓延②淋巴道转移③血道转移④接种转移等渗性脱水:血钠浓度正常的细胞外液容量减少。

(水和钠按其在血液中的正常比例丢失,无钠盐及渗透压的明显改变)外科补液原则:缺什么补什么;需多少补多少;先盐后糖,先晶体后胶体;先快后慢,尿多补钾麻醉:低容量休克禁用蛛网膜下腔麻醉蛛网膜下腔脊神经根阻滞麻醉(脊麻、腰麻)椎管内麻醉硬脊膜外腔脊神经根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椎管内麻醉:常用的神经阻滞麻醉方法,通过局麻药注射于椎管内,阻滞脊神经的传导功能,产生相应区域的痛觉无菌原则消毒:指应用化学方法消灭微生物范围:手术切口周围15cm①腹部手术:由内向外②感染伤口、肛门:手术外周逐渐涂向感染伤口或会阴肛门处伤口感染:中医内治法:消、托、补(疮疡期、酿脓期、溃疡期)中医外治法:阳证(金黄膏)外科感染结局:①局限吸收或形成脓肿②转为慢性感染③感染扩散是否化脓——方法。

表现:应指:患处已化脓,手按压时有波动感化脓切开注意事项:①麻醉②最低位,便于引流③浅部脓肿波动感最明显处④深部脓肿先定位⑤切开长度要足够,不要超过脓腔壁⑥方向应与皮肤纹理以致,与血管、重要神经平行,不做关节部位纵切口⑦充分打开间隔,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液引起全身性感染——走黄防治MODS,最易影响——肺疼痛:急性慢性由肠道功能就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热量(碳水化合物)、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脂肪、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休克早期表现:少灌少流血压变化:可骤降、正常或略高,但脉压差小CPR:基础生命支持阶段:A(airway)、B(breathing)、C(circulation)①保持呼吸道通畅②指有效人工呼吸③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任务: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目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心肺初期复苏脑水肿处理——低温脱水疗法外科部分试题1.颅脑损伤患者如出现“昏迷-清醒-昏迷”的中间清醒期症状时,应注意排除以下哪种疾病(B)A.急性硬膜下血肿B.急性硬膜外血肿C.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D.弥漫性轴索损伤E.脑挫裂伤2.单选题:以下哪种腹部损伤最容易被早期漏诊并导致严重失血性休克(B)A.肝破裂B.脾破裂C.小肠破裂D.胰破裂3.多选题:颅内压增高的原因(ABCDE)A.颅内占位病变B.脑水肿C.脑积水D.颅底陷入症E.颅内动静脉畸形4.填空题:颅脑损伤昏迷程度GCS评分,轻度昏迷(13-15分),中度昏迷(9-12分),重度昏迷(3-8分)5. 开放性气胸可引起(纵隔扑动),故而需要紧急(闭合伤口),后行(胸腔闭式引流术)6. 男性患者尿道外损伤中骑跨伤易发生尿道(球部)损伤,骨盆骨折易合并尿道(膜部)损伤判断:1.深二度烧伤特点为伤部感觉剧痛,2周可痊愈,愈后不留瘢痕(F)2.对于创伤性血胸患者,当胸腔内积血量估算少于500ml者,可以密切观察其病情,并待其出血自行吸收(R)3.名词解释挤压综合征:人体广泛软组织较长时间受到重物挤压后,由于肢体缺血缺氧,组织破坏;当循环恢复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体液渗出至组织间隙,缺氧代谢物和组织破坏产物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再灌注损伤、创伤性休克进而并发肾功能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重点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重点

外科名词解释1、急性缺水:又称等渗性缺水,这种缺水在外科病人最易发生。

此时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典型病证肠瘘,临床表现舌干燥,口不渴。

原发性缺水:即高渗性缺水,水和钠的同时丢失,但缺水更多,典型病证食管癌梗阻,临床表现口渴。

继发性缺水:低渗性缺水,此时水和钠同时缺失,但失钠多于缺水,典型病证慢性肠梗阻,临床表现神志差,口不渴。

2、二重感染: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过程中,原来的致病菌被抑制,但耐药菌株如金黄葡萄球菌、难辨梭菌或白念珠菌等大量繁殖,致使病情加重,这种情况称为二重感染。

肠源性感染: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储菌所”和“内毒素库”。

健康情况下肠粘膜有严密的屏蔽功能。

在严重创伤等危重的病人,肠粘膜屏蔽功能受损或衰竭时,肠内致病菌和内毒素可经肠道移位而导致肠源性感染。

3、直疝三角: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是腹直肌外侧边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

此处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且腹横筋膜又比周围部分薄。

因此易发生疝。

腹股沟真疝在此由后向前突出,故称直疝三角。

4、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治疗或发生在手术后和外伤后的感染。

外科感染有以下特点:常为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局部症状明显;多为器质性病变,常有组织化脓坏死,而需外科处理。

5、痈: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致病菌以金黄葡萄球菌为主。

6、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持续存在,迅速繁殖,引起严重全身症状及实质脏器功能损害。

7、脓血症:局部代脓性细菌栓子或脱落的感染血栓间歇性进入血液循环,并在身体各处或器官内发生转移性脓肿。

8、创伤:是指机械性致伤因子所造成的损伤,为动力作用造成的组织连续性破坏和功能障碍。

9、Mirrizzi综合征:持续嵌顿和压迫胆囊壶腹部和颈部的较大结石,可引起肝总管狭窄或胆囊胆管痿,以及反复发作的胆囊炎及梗阻性黄疽。

10胆囊积水:胆囊结石长期嵌顿但未合并感染时,胆汁中胆色素被胆囊粘膜吸收,并分泌粘液性物质而致。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绪论1、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瘛疭方》)2、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3、提出”五善七恶”的著作是(《圣济总录》)4、正宗派的代表(陈实功)5、全生派的代表(汪洪绪)6、心得派代表(高锦庭)第二单元中医外科证治概论一、中医外科专业术语1、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2、疮疡-广义指一切浅显外科疾患。

狭义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4、溃疡-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5、胬肉-肉牙组织6、痈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7、疽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8、根盘-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9、根脚一-肿疡之基底根部10、护场- -—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约束邪气使之不外散11、痰-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的或软或硬、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

12、结核--—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二、治疗(一)内治总则一一消、托、补(二)外治法1、膏药-适用于一切外科病症初起、已成、溃后各个阶段。

2、油膏-肿疡期;溃疡期;——肿疡初期促其消散3、箍围药4、掺药5、酊剂-疮疡未溃及皮肤病6、洗剂-一适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病第三单元无菌术1、消毒一-一用化学的方法消灭微生物2、手术区皮肤消毒的范围,应距切口周围(15cm)3、手术室的面积应为(24- 40平米)4、手术室的湿度一般为(48%)5、灭菌——杀灭芽孢类微生物第四单元麻醉一、麻醉方法分类1、针刺镇痛与辅助麻醉2、全身麻醉(吸入麻醉;非吸入性麻醉)3、局部麻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区域阻滞;椎管内麻醉)4、复合麻醉二、麻醉方法的选择1、充分估计病人的病情和一般情况;2、根据手术需要;3、按麻醉药和麻醉方法本身的特点进行选择;4、麻醉者的技术和经验。

三、麻醉前用药(一)麻醉前用药目的:1、减少病人精神紧张;2、使麻醉过程平稳3、增强麻醉效果4、减缓病人疼痛感(二)麻醉前常用药物1、镇静安定药:苯二氮?类(地西泮,咪达唑),丁酰氨类,吩噻嗪类2、催眠药:苯巴比妥,戊巴比妥3、麻醉性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镇痛新4、抗胆碱类药:阿托品,东莨菪碱,格隆溴胺5、稳定血流动力学药:可乐定,右美托咪啶6、防治恶心呕吐药:丁酰苯类药,胃动力,抗胆碱药7、预防误吸及其危害药:H2受体阻滞剂四、局部麻醉1、常用药物:丁卡因,利多卡因,达克罗要,布比卡因2、不良反应的处理局麻药加肾上腺素目的:延缓药物吸收,延长作用时间局麻前给巴比妥类药目我:减少局麻药中毒出现中枢兴奋或惊厥时用:苯巴比妥钠肌注或安定五、椎管内麻醉1、腰麻(蛛网膜下腔麻醉)适应证:下腹部及盆腔手术;下肢手术;肛门及会阴部手术并发症:术后头痛;腰背痛;尿潴留;下肢瘫痪2、硬膜外麻醉适应证:胸壁,上肢,下肢,腹部和肛门会阴区各部位手术颈椎病,腰背痛及腿痛等急慢性疼痛的治疗并发症:血压下降,咀嚼抑制,恶心呕吐神经损伤,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脓肿,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六、气管插管1、经口明视插管:用于除口腔、咽腔手术之外的病人2、经鼻腔明视插管法:主要用于口腔、颌面、咽腔手术病人3、经鼻盲探插管:张口确实梭,喉镜难以置入并呼吸道管理的4、经口盲探气管内插管:部分张口困难;呼吸道部分梗阻;颈部强直,颈椎骨折、脱臼等颈部活动受限者;颈斑痕挛缩面严重影响抬头活动者;喉结过高,颈部粗短,下颌退缩等5、清醒气管内插管:不能耐受较深麻醉,但必须要控制呼吸或人工呼吸者;消化道梗阻或饱食者;颅脑、开胸等针麻手术6、双腔支敢管导管(DLT )插管术:”湿肺"全麻;开放性肺结核其分泌物有扩散感染能力者;支气管胸膜痿,外伤性支气管断裂者;近期有大咯血者。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部分复习重点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部分复习重点

1 中医外科总病机(P13)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2 内治法三个总则:消法(溃疡初期)、托法(成脓期)、补法(溃疡后期)(P24)清法定义:是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

也就是《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治法。

具体运用:清热解毒,如五味消毒饮清气分热,如黄连解毒汤清血分热,如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养阴清热,如知柏地黄丸清骨蒸潮热,如清骨散、青蒿鳖甲汤托法定义: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具体运用:透托法——肿疡已成,毒盛正气不虚,肿疡尚未溃破或溃破后脓出不畅,多用于实证。

以清解药和透脓药为主,补药为辅,方有:透脓散。

补托法——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见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的虚证。

以补药为主,清解药和透脓药为辅,方有:托里消毒饮。

3 消毒、灭菌、无菌术(P43)·无菌术:概念:针对可能的感染来源和途径采取的有效预防方法,包括灭菌法、消毒法和一系列的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所组成的。

其他:外科无菌术应以预防手术感染为主,是各种手术、穿刺、注射、插管、换药等过程需要遵守的。

·灭菌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

(一般以物理方法为主,化学方法亦可使用)·消毒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的微生物,并不要求彻底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孢等)。

(常用化学方法)4 脱水类型?脱水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实验室检查要点(西医课本表格)(P43)类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要点等渗性脱水舌干,不渴血浓缩,血钠正常低渗性脱水神智差,不渴血钠升高高渗性脱水有口渴血钠下降5 高低血钾的诊断依据、补钾注意事项(P114)诊断依据:高血钾:血清钾浓度>5.5 mmol/L,低血钾:血清钾浓度<3.5mmol/L注意事项1、尿多补钾:尿量>40m/L2、尽量口服:轻度口服氯化钾等3、低浓度、慢速度:静脉输给KCL浓度<0.3%(<40 mmol/L),速度<80滴/分(即<20 mmol/L);严禁以10%KCL溶液推注、静滴4、分阶段补给:一般性每日补钾3-6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分钟)
(文字说明结合讲授)
内治法是指以方药内服治病的一种方法。临床上根据皮肤病致病因素及病机的变化,分为祛风法、清热法、祛湿法、温通法、活血法、补益法、补肾法、软坚法、润燥法等。
(以举病例的形式来说明,以免过于枯燥。)
教学进程
时间安排及教学方法
(2)[外治疗法]
6. 总结与提问
(15分钟)
(文字说明结合讲授)
时间安排及教学方法
(1).八纲辨证
(2)脏腑辨证
(3)六淫辨证
(4)卫气营血辨证
(5)皮损辨证
5.中医皮肤性病学的治疗方法
(1)[内治法]
[辨证要点] (15分钟)
(文字说明结合讲授)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最基本的方法。
(以举病例的形式来说明,以免过于枯燥。)
(5分钟)
(文字说明结合讲授)
(5分钟)
(文字说明结合讲授)
皮肤病是指发生于人体皮肤、黏膜、皮肤附属器的疾病。皮肤病的种类很多,目前已认识的就有两千多种。
(以每个人身上都有皮肤病为开始,向学生们介绍皮肤病的重要性。)
(15分钟)
(文字说明结合讲授)
[文献记载]
皮肤病、性传播疾病在中医古代文献来自早有记载:按春秋时代、汉代、隋代、唐代、明代、清代、建国后至今重点讲授有代表性的事件。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课 程 教 案
(供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
教研室:外科教研室
教师:李红毅(皮肤科)
2009年8月
教研室主任签名:谭志健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
教学内容
中医皮肤病概论
教学对象
中西医结合七年制
授课形式
课堂教学
教学时数
3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皮肤病外用药剂型、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熟悉中医皮肤病的病因、治法。
脏腑是人体内在器官,它与皮肤有着密切的联系,息息相关,因而脏腑辨证是皮肤病辨证中一个重要的方法。
(以举病例的形式来说明,以免过于枯燥。)
(10分钟)
(文字说明结合讲授)
自然界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如果出现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出现其气,就可成为致病的因素或条件,称为“六淫”。
(以举病例的形式来说明,以免过于枯燥。)
1、分类。
2、外用药物使用原则(10分钟)
皮肤病的外用药物使用原则是要根据皮肤损害的表现来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
1)剂型的选择;2)注意控制感染;3)用药浓度的选择;4)用药的次序;5)随时注意药敏反应。
(此为本次课重点内容:给同学们讲清楚道理为什么不同的皮损要选择不同的剂型,以及不适当的剂型所导致的后果。)
(讲述过程中指出中医对皮肤病的研究历史悠久,从而说明中医在治疗皮肤病方面重要性。并讲述中医治疗皮肤病的发展,鼓励同学们将来从事中医皮肤科工作,继续推动中医皮肤性病科事业的发展。)
(10分钟)
(文字说明结合讲授)
中医认识病因,主要根据各种疾病的证候表现,通过分析、综合推断其发病原因。一般根据皮肤病临床的特点,其常见病因可归纳为六淫侵袭、虫毒所伤、饮食不节、血瘀痰饮、情感内伤、禀赋不耐、血虚风燥、肝肾不足等。
(可以结合一些平常见到的皮肤病来予以说明,避免空洞的说教。)
(5分钟)
文字说明结合讲授)
通过表里出入、阴阳失调、邪正盛衰、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来进行说明皮肤病的病机。
(简略说明)
10分钟)
(文字说明结合讲授)
[四诊]
讲述望、闻、问、切在皮肤病的运用。
(重点讲述望诊中对皮损的分析及按诊中对皮疹的触觉)
教学进程
了解中医皮肤病的辨证要点、自觉症状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皮肤病的定义、病因、辨证要点、皮肤的结构生理、他觉症状、中医内治法、外用药剂型、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难点:皮肤病的病因病机、他觉症状、内治法、外用药剂型、外用药物使用原则。主要通过展示大量图片,加深学生的直观认识。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具
电子幻灯多媒体教学
卫气营血辨证主要用于温病的辨证,用以表明级别的浅深及发展。
(以举病例的形式来说明,以免过于枯燥。)
(15分钟)
(文字及图片说明结合讲授)
皮损辨证是通过望诊与触诊等方法,了解皮肤的异常状况。皮损是临床上对皮肤病进行诊断、辨证的主要客观依据。
(此为本小节的重点的部分,先粗略介绍原发性损害及继发性损害的概念,再进行每种损害的中医辨证分析,并加以图谱介绍加深学生的认识。)
教材
与参考书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第2版,陈志强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治疗学》禤国维;陈达灿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
教案内页(供参考)
教学进程
时间安排及教学方法
1.第一章[定义]
2.[文献记载]
3.中医皮肤性病学的病因病机
(1)病因
(2)病机
4.中医皮肤性病学的四诊与辨证方法
(5分钟)
(文字说明结合讲授)
1、对本课进行总结,划出重点,把内容再简略梳理一遍。
2、向学生提问题,以了解课堂学习质量。
编写人
李红毅
编写时间
200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