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粤教版语文选修第6课六一居士传导学案1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6课 六一居士传 学案 Word版含解析

◆6 六一居士传微笑的力量大笑虽然荡气回肠,但心脏不好的人不宜行之;狂笑亦可放浪形骸,无拘无束,但其结果往往走向歇斯底里,使人分不清是笑还是哭;冷笑让人身上疙瘩顿起,那多是奸佞小人的嘴脸,使人避之唯恐不及;媚笑令人心生厌恶,那是吞噬人心的勾魂酒、惑乱心智的迷魂汤。
万笑皆下品,微笑品最高。
微笑的神情最入眼,微笑的感觉最美妙。
微笑像昆仑山上的一珠小草,给万籁俱寂的山峦带来生机,让广阔无边的旷野彰显春意;微笑如珠穆朗玛峰上的一朵雪莲花,给冰雕玉砌的大自然增添活力,让玉树琼花的冰雪世界充满灵气!古人对微笑的追求是笑不露齿,那是我们在杨柳青的仕女图上经常见到的韵致;外国人微笑的经典是蒙娜丽莎永远的微笑,她让命途多舛的达·芬奇得到了美的永恒。
微笑是大男人自信修养的内涵,微笑是小女子知书达礼的外现。
男人微笑时往往体现出一种风雅、一种气质,女人微笑时每每流露着一种妩媚、一种甜美。
女人们总爱花大把的钱去美容院,却不知微笑是不用花钱却有神奇功效的美容妙方,它会让你青春常驻,美若飞燕;男人们总爱屏神敛气,皱着眉头去赚钱,殊不知微笑会帮你打开情商的通道,赢得诸多的商机,君不见,各大酒店、豪华商场,微笑服务已成为他们的经商秘笈。
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赏读: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
岂能因为有祸患而逃避,有幸福就争抢呢?诗句表现了林则徐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怀。
2.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郑思肖《画菊》赏读:宁愿在枝头含着芳香死去,也不为凛冽的北风所吹落。
诗人借菊咏怀,抒发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宋·范仲淹赏读:在朝中身居高位时,就忧念他们的百姓,身处僻远的江湖时,就忧念他们的国君。
赞扬古仁人在任何处境中都能以天下为己任,而不以个人得失为念的博大胸襟和无私精神。
《六一居士传》导学案.doc

8《六一居士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鉴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探究不同“归隐”的个人及社会意义。
3.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做铁肩担道义的有用之人。
二、课文助读1.写作背景欧阳修写这篇《六一居士传》时,已经六十四岁,自二十四岁应试及第,授西京留守推官,步入仕途,已整整四十年。
他以其毕生精力献给了赵宋五朝。
现在,既老且病,应该得到休息的机会了。
更何况,四十年中,群小与新党中人交相煎迫,以至三度贬官,历尽宦海风涛;到了暮年,还经历了“濮议”之争的惊涛骇浪:宋仁宗死,无子,欧阳修时在朝廷,与韩琦等议立英宗。
英宗是濮安懿王赵允让的亲生子。
濮王死后,英宗按例追赠尊亲。
有人认为,英宗只能称生身之父允让为皇伯,不能称父。
欧阳修力辟其非。
御史弹劾欧阳修“首开邪议”,欧阳修著《濮议》来反驳。
这场宫廷风波使欧阳修“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此时求去,完全是出之于至性真情。
写这篇文章后一年,他才获准致仕;又过了一年,病逝颍州。
他仅得一年的琴棋书酒之乐便溘然长逝。
读这篇《六一居士传》,谁能不为这位老人的晚年遭际愀然动容?这便是文中真挚之情具有感发力量的明证。
2. 文章简介《六一居士传》,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自传性散文。
其文主要自述作者晚年生活的情趣,向往读书、鉴赏碑铭、弹琴、弈棋、饮酒,以消度余光晚景,表达了作者不再留恋功名的决心。
该文为唐宋经典散文之一,形式别具一格。
它没有像一般的传记那样,具体叙述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而是由自己晚年更名六一居士的由来说到自己的乐趣,又说到自己渴望退休的心情及对现实生活的厌倦。
由于文章采用了汉赋的主客问答方式,所以很便于逐层推进地阐述这种思想和情趣,而且也使行文跌宕起伏、情感真切。
语言既平易晓畅又形象深刻。
如作者写他陶醉于五种物品之时说:“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既喻为自然界的多种事物和声响,又喻为社会官场的嘈杂事物,真是奇妙之喻!作者能对之置之而不顾,深刻地说明了他对五种物品的乐而不倦和专心致志。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2.6《六一居士传》 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六一居士传教学设计【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常用“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和虚词“以”“之”的用法,理解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
2、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3、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掌握常用“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教学难点】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师生共同翻译课文第二课时:一、直接引入:昨天我们已经借助课本注解和工具书翻译了课文,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对一些重点词语掌握了没有。
二、检查重点字词句翻译:(投影:六一居士初谪浒州:贬职则又更号六一居士:更改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快速;跑吾之乐可胜道哉:尽聊以志吾之乐尔:姑且累于此者既佚矣:通“逸”,安逸翻译重点句子1、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2、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译文:1、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乐和满足。
2、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
三、课文学习:问:1、谁为欧阳修命名为“六一居士”?在此之前他有别的名号吗?明确:其本人。
初谪滁山时之时他自号为“醉翁”,后退休于颖水之上时又自更号为六一居士。
2、欧阳修为什么要更号?课文为何要引用《庄子•渔父》中的典故?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既为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亦为引出居士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非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
3、“六一居士”中的“六一”何所指?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醉翁。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6六一居士传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最新整理)

6 六一居士传一、读准字音滁.山(chú)颖.水(yǐnɡ)诮.(qiào)珪.(ɡuī)恻.然(cè) 骸.骨(hái)二、辨识通假(1)聊以志吾之乐尔(“尔”同“耳”,罢了)(2)累于此者既佚矣(“佚"同“逸",安逸)三、一词多义(1)是错误!(2)累错误!(3)志错误!(4)疾错误!(5)置错误!(6)乎错误!(7)为错误!(8)乃错误!四、词类活用(1)自号.醉翁(名词作动词,取号)(2)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3)累.其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4)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名词作动词,生病)五、古今异义(1)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古义:虽然这样,虽然如此.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2)贪过分..之荣禄古义:过多的。
今义:指说话做事超过一定的程度或限度。
(3)此吾之所以..志也古义:……的原因。
今义:指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六、文言句式(1)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判断句)译文:这正像是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却跑到阳光中去的人。
(2)六一,何谓也?(宾语前置句)译文:六一,讲的是什么呢?(3)吾其何择哉?(宾语前置句)译文:我将选择哪方面呢?(4)复何道哉!(宾语前置句)译文:还要再说什么呢!(5)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定语后置句)译文:给我带来拖累的世事太多了。
(6)响九奏于洞庭之野。
(状语后置句)译文:在洞庭湖上奏响九韶音乐。
(7)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
(状语后置句)译文:官车、官服、符信、印绶从外面使我的身体感到劳累。
(8)吾尝用于时矣。
(被动句)译文:我曾经被当朝任用。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己给自己取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了个号,叫“醉翁”。
六一居士教案

(广东版)选修2第6课六一居士传会员wuchujie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2、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掌握常用“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2、掌握常用“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入新课以《醉翁亭记》导入课文。
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试译:1、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谪:贬官2、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古:辞退官职今:职工因年老或残废而离开工作岗位△问:谁为欧阳修命名为“六一居士”?在此之前他有别的名号吗?明确:其本人。
初谪滁山时之时他自号为“醉翁”,后退休于颖水之上时又自更号为六一居士。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1、结合注释通读第二自然段试译:1、是为五尔尔:通“耳”,罢了。
2、以吾一翁以:把,介词3、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诮:责备讥讽畏:害怕古:跑今:指人的脚交互向前移动4、聊以志吾之乐尔聊:姑且以:用,用来志:记,记述尔:通“耳”,罢了。
5、吾之乐可胜道哉乐:乐趣胜:尽6、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方:正当其:指作者自己7、阅大战于涿鹿之原阅:观看8、未足喻其乐且适也足:能够喻:形容其:自己的适:舒适9、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为吾累者众也患:忧虑不得:不能极:尽情累:形容词用作动词,拖累10、其大者有二焉大者:大的方面11、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身体外:外面12、使吾形不病而已悴病:名词作动词,生病已:已经悴:憔悴13、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乞:请求一日:某一天恻然:恻隐之心哀:哀怜14、庶几偿其夙愿焉庶几:表可能、期望夙愿:平素的愿望15、此吾之所以志也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6、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子:您累:使……劳累其:自己的17、累于彼者已劳矣累:形容词作动词,被拖累彼者:官场18、吾其何择哉其:指代上文所说的两方面19、置之,区区不足较也置:停止足:值得较:比较本段特殊句式:①、六一,何谓也?(宾语前置,应“六一,谓何也?”)②、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也,表判断)③、方得意于五物也(状语后置,“于五物”应在“得意”前)④、虽响九秦于洞庭之野(状语后置,“于洞庭之野”应在“响九秦”之前)⑤、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定语后置,应“吾累者之世事”)⑥、此吾之所以志也(……也,表判断)2、提问:欧阳修为何自命为六一居士?明确: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老翁。
广东省中山市高中语文《六一居士传》学案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六一居士传》【学习目的和要求】1、掌握常用“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和虚词“以”“之”的用法,理解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
2、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3、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作家作品生字词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今江西吉安)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著有《欧阳文忠集》。
一生写了五百余篇散文,成就斐然。
欧阳修的著述,今存《欧阳文忠公全集》、《欧阳文忠公集》。
滁(chú)山颍( yǐng )水诮(qiào )喘(chuǎn )吾之乐可胜( shēng )道哉乞骸(hái)骨珪( guū)讫( q ì)二、课文疏通:1六一居士初谪(被贬谪)滁山,(句式:被动句),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辞别官场)于颍水之上,(句式:状语后置)则又更(改,换)号六一居士。
2客有问曰:“六一,何谓(讲的是什么?)也(句式:宾语前置)?”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放置)酒一壶(句式:定语后置)。
”客曰:“是(这)为五一尔(罢了),奈何(为什么)?”居士曰:“以(把)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这)岂(难道)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你)欲逃名者乎?而屡易(改变)其号。
此庄生所诮(讥讽)畏影而(却)走(跑)乎日中(阳光下)者也(句式:判断句);余将见子疾(迅速)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不能)逃也。
”居士曰:“吾固(本来)知名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可逃,然(然而)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取)此名,聊(姑且)以志(标明)吾之乐尔。
”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完,尽)道哉!方(正当)其(我)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劈破)柱而不惊;虽(即使)响(奏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观看)大战于涿鹿之原(句式:状语后置),未足喻(形容)其乐且适(舒适)也。
2020版粤教版选修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6课六一居士传学案含答案解析

第6课 六一居士传1.通假字(1)聊以志吾之乐尔.同“耳”,罢了。
(2)累于此者既佚.矣 同“逸”,安逸。
2.一词多义(1)以⎩⎪⎨⎪⎧ 以.吾一翁:把,介词乃以.难彊之筋骸:凭、用,介词聊以.志吾之乐尔:用来,表目的连词 (2)之⎩⎪⎨⎪⎧ 将退休于颍水之.上:的,结构助词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无实义,定语后置的标志一日天子恻然哀之.:代“我”,第一人称代词3.词类活用(1)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使动用法,使……劳累。
(2)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名词作动词,生病。
(3)累.于彼者已劳矣:形容词作动词,被拖累。
4.文言句式(1)六一,何谓也:宾语前置句,应为“六一,谓何也”。
(2)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也,判断句。
(3)方其得意于五物也:状语后置句,“于五物”应在“得意”前。
(4)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状语后置句,“于洞庭之野”应在“响九奏”之前。
(5)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定语后置句,应为“为吾累者之世事”。
(6)此吾之所以志也:……也,判断句。
5.翻译下列句子(1)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译文: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乐和舒适。
(2)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译文: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给我拖累的世事太多了。
(3)吾其何择哉?译文:我将选择哪方面呢?一、结构图解六一居士传⎩⎪⎨⎪⎧ 更名原因: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六一之乐:五问五答 感慨无限退隐理由:三宜归去 闲适安逸二、中心主旨欧阳修这篇自传文,通过对自己更名“六一居士”的陈述,对理想中“六一”之乐的描绘,以及对自己应该归老的分析,表现了自己为官场世务所累的苦闷和对归老后闲适安逸生活的向往。
1.课文为何要引用《庄子·渔父》中的典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既为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亦为引出居士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非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
语文选修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六一居士传》教案之教材梳理

6.六一居士传文题解读六一居士是北宋名臣欧阳修晚年的号,欧阳修知滁州时,建醉翁亭,自号醉翁,作《醉翁亭记》。
晚年至颍水之上,于熙宁三年(1070年)作《六一居士传》,并更号为六一居士。
全文抒写了作者自己高雅的乐趣和爱好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天圣进士。
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
后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
谥文忠。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
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
有《欧阳文忠集》。
背景纵览庆历六年(1068年),欧阳修任谏官,支持范仲淹的改革,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到滁州做知州,时年40岁。
熙宁元年(1068年),欧阳修在颍州(今安徽阜阳县)修建房屋,准备退居。
早在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知颍州时,就喜欢颍州西湖的风景,和梅尧臣相约,作为晚年退休之地。
欧阳修接连上表请求退休,改知蔡州后,又多次上章告老,于熙宁四年六月获准,七月退居颍州,熙宁五年闰七月去世。
作者经过数十年宦海沉浮,到晚年意志已十分消沉,“穷则独善其身”已成为作者当时思想中的主导。
此传采用主客问答形式,字里行间透露出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
字词梳理1.字音谪.(zhé)颍.(yǐng)诮.(qiào)涿.鹿(zhuó)轩.(xuān)珪.(guī)悴.(cuì)恻.然(cè)骸.骨(hái)夙.愿(sù)佚.(yì)讫.(qì)彊.(jiāng)2.多音字3.形近字4.词义逃名:逃避名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明区第四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讲学稿【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2、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教学重点】1、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2、掌握常用“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一、作者介绍:《问鼎学堂》P36二、背景介绍:《问鼎学堂》P37三、课文学习(加点词解释详见课本和参考资料,此处略)六一居士初谪.( )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 )于颍水之上,则又更.( )号六一居士。
第一段:详见教参或《问鼎学堂》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1)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 )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 )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 )其号。
此庄生所诮.( )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 )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
”居士曰:“吾固知名之.( )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2)。
然.( )常患.( )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 )吾累者众也。
(3)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 )劳.( )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 )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4)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 ),吾自乞其身( )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 ),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 )志.( )..( )偿其夙愿焉。
此吾之所以也。
”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
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 )矣,幸无患。
吾其.( )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第二段:1、说出句式,并翻译:(1)宾语前置(2)句子分析:互文结构;状语后置;“其”——我。
(3)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4)互文结构;状语后置;“劳”,使动用法。
正常句式: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心未老而先衰。
2、请在课文中找出句子回答问题:什么事情让欧阳修快乐?而什么事情让其不快乐?明确:“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五物”让欧阳修快乐,而“世事之累”让他忧愁。
3、“五物”指的是什么?那么何谓“六一”呢?(此答案仅供老师参考,不一定很标准)明确: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老翁。
这让我们想起——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不管是爱琴、棋、书、酒、金石,还是爱柳树,都是从正面反映了这些文人雅士的高雅的艺术情趣,从侧面也反映出他们对功名利禄的淡薄。
4、“乐”之如何?明确:A、“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专心至极,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扰。
B、“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真可以说专心致志,其乐无穷。
(形象的比喻)5、欧阳修为什么选择了沉醉于“五物”?明确:“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说明官场事物不仅劳形,常有不测之祸,十分令人担心。
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
已而( )叹曰:“夫士少而( )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
吾素( )慕之,宜( )去一也。
吾尝用( )于( )时矣,而讫( )无称焉,宜去二也。
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 )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5)。
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第三段:1、翻译:(5)2、本段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本文主旨:“三宜去”,与“六一”相对)明确:本段作者在主客对话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自己想隐退的三条理由:A、“老而休”,是必然规律。
(四十年的仕途生活,三度被贬。
)B、“讫无称”,表面上谦虚,骨子里是牢骚,是对“受侮于群小”的不满。
C、“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是儒者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思想的必然结果。
四、文言知识归纳:《问鼎学堂》P37五、小结这篇文章反映了欧阳修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的一面,也有其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
明显的表现出了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
六、探究拓展谈论:对比欧阳修、苏轼、苏辙、范仲淹这几位文人的快乐观,谈谈你自己的快乐观。
《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黄州快哉亭记》: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超然台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者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
……吾安往而不乐?《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仕与归隐:中国古代文人的两难选择“进则朝廷庙堂,退而江湖山野”。
对于中国古代的文人来说,心中有着两个永远解不开的情结:或是出仕或是归隐。
仕与隐,对于文人们来说,本来不是什么非此即彼、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两难选择。
事实上,自隋开科取士以来,“学而优则仕”已是读书人的最佳出路,无论他们唱着怎样的高调,为江山、为社稷也好,为理想、为抱负也罢,但头悬梁,锥刺骨,凿壁偷光,囊莹映雪,发愤苦读的目的,就是“白首为功名”,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宋·辛弃疾《破阵子》),“治国济家平天下”,既光宗耀祖,又兼济天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可官场毕竟不是读书人书房的后花园,想逛就逛的,它未必好混,仕途也未必顺遂。
纵有凌云之志,经天纬地之才,上边却无人识得,或是小人当道,阻塞进贤之路,壮志难酬者不在少数,于是便常常感叹于“英俊沉下僚,圣贤多寂寞。
”进不了官场有怨气,入了官场的又有怨言。
你看那浪漫豪放的李白,一旦被朝入宫,侍在君王侧,就栩栩然得意,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在长安待了三个年头总共一年多的时间,就痛苦的叫喊着“君王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唐·李白《玉壶吟》)。
一旦失意了呢,又是怨怼不已:“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所谓金榜题名后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遍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只是步入仕途的一时欣喜,官场的阴暗险恶非一般人所能应付裕如。
“何不策高足,先居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坎轲长苦辛。
”(无名氏《今日良霄会》)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时不我待的焦虑,晋身官场的不易,以及官场经历的不顺,导致种种郁闷常常使文人们有生不逢时之感。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唐·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诗人在应考失利后,求仕无望,只好心灰意冷地回到故乡,尽管诗中说得含蓄婉转,还是掩藏不住心中的抑郁和愤懑。
在这一年将近的岁暮时光,更感韶华易逝,岁月如流,“白发催年老”,竟然一事无成,哪得不愁肠百结,永夜唏嘘呢?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隐居在鹿门山,做一位真正淡薄功名利禄的隐士了。
——人怕的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连作为的机会都没有啊。
几经消磨,几番挫折,雄心和壮志、锐气和斗志逐渐淡去,其中一些终于明了“兼济天下”之不易,便会萌生退意,想到“归隐”,想到那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的山林与田野。
企图借这种生活保持一定距离的方式,来排解他们内心的痛苦。
在他们的心底,山水与田园不再是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山水与田园,那是得志者和不得志者共有的精神家园,一个可以供他们身心退归回去,休养、舔护仕途打拼后身心俱乏的世外桃源。
于是,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文中,文人们给我们刻画了两个最基本也是最常态的物境:山水田园与形色官场。
其实,所谓“归隐”,也只是文人的一厢情愿。
正如出仕并非其自以为是的举手之劳,能否出仕并非个人说了算,仕得顺否也非他说了算一样,能不能归隐也不是一件易事。
这里面便有个“不能隐”和“不想隐”的问题。
“不能”,或因情势,或因志趣,或者只是皇上的一个不准。
譬如写过《归田赋》的汉代张衡,极力向往那种可以沐浴春风,聆听鸟鸣,踏青赏花,沉思行吟,弹琴读书,写字著文的悠然自得、随心所欲的生活。
可是他的辞呈递上去以后,皇帝却理解为他嫌官小,皇帝也不愿被人说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唐·李商隐《贾生》)的昏君,野有遗贤,就是为君不明啊。
所以皇帝为了让天下归心,自然是要再加恩宠,以示求贤若渴的爱才之意。
但官场亦有游戏规则,做臣子的可以闹点儿小情绪,但不可以过于固执,否则就是“不识数”,轻则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将进酒》)的李白被逐出朝廷放还江湖,重则如春秋时代的介子推,被贪图虚名的晋文公一把大火烧死在隐居地绵山,还搭上了老母亲的性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里,你又能隐到哪里去呢?那田园再荒芜,也不许你自由地归去来兮。
更何况还有一个“不想隐”的问题。
按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来衡量,读书就是为了出仕,出仕只有成为将相,成为地方大员,才算不虚此生。
在古代文人中,视功名富贵如浮云者有之,可毕竟是廖若晨星啊,他们死读诗书,就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享受荣华富贵,在历朝历代的政权更替中,口口声声喊要讲气节操守最多的是文人,最没有气节,最不讲操守的还是文人。
中国有句古谚语叫:“老而无耻莫如冯道”,说的就是五代时出尔反尔,认贼作父,历经五朝的“不倒翁”宰相冯道。
在战乱纷起、天下无道的乱世,他不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而是“有奶便是娘”,放弃一切做人的准则和尊严,脸皮儿特厚,谁执政给谁当看门狗,“狼虎丛中也立身。
”何况,要想真正地归隐,还要有个前提,就是在当政时得捞足了享乐的本钱,才有资格行走在山水之间,徜徉在阡陌之上,仙风道骨般有滋有味地吟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晋·陶渊明《饮酒》)否则,你真的回到了田园,放下读书人的斯文或是做过官吏的架子躬耕农亩时,你才会真正发现,田园里除了山清水秀的怡人风光之外,也还有很多入不了诗画的东西和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