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桩基础课程设计
桩基础设计(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案

桩基础设计(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案)第一章:桩基础概述1.1 桩基础的定义和分类1.2 桩基础的优缺点1.3 桩基础的应用范围第二章:桩的受力分析2.1 桩的受力特性2.2 桩的荷载传递机理2.3 桩的承载力计算第三章:桩的设计原则和方法3.1 桩的设计原则3.2 桩的设计方法3.3 桩的设计注意事项第四章:桩基础施工技术4.1 桩的施工方法4.2 桩基础施工质量控制4.3 桩基础施工安全措施第五章:桩基础的检测与验收5.1 桩基础检测方法5.2 桩基础验收标准5.3 桩基础验收程序第六章:桩基础工程案例分析6.1 案例一:高层建筑桩基础设计6.2 案例二:桥梁桩基础设计6.3 案例三:道路工程桩基础设计第七章:桩基础的抗震设计7.1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7.2 桩基抗震设计的方法7.3 桩基础抗震设计实例分析第八章:桩基础的维护与修复8.1 桩基础的维护措施8.2 桩基础的常见问题及修复方法8.3 桩基础的长期性能评估第九章:桩基础的环境影响与对策9.1 桩基础施工对环境的影响9.2 环境保护在桩基础施工中的重要性9.3 桩基础施工环境保护对策第十章:桩基础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桩基础设计的创新技术10.2 桩基础设计的可持续发展10.3 桩基础设计在未来的挑战与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桩基础的受力特性和荷载传递机理补充和说明:桩基础的受力特性是理解其工作原理的关键。
桩的荷载传递机理涉及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下的桩身应力分布、侧阻力和端阻力的发挥等。
需要通过实际案例和动画演示来加深学生对这一复杂过程的理解。
重点二:桩的承载力计算补充和说明:桩的承载力计算是桩基础设计的核心内容。
涉及不同土层的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以及群桩效应等因素。
教学中应强调公式推导和实际工程案例的结合,以及各种计算方法的应用和比较。
重点三:桩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补充和说明:桩的设计原则包括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和合理性等。
设计方法涉及静力法、动力法和基于经验的简化方法。
桩基础课程设计

桩基础课程设计一、设计资料1、地形拟建建筑场地地势平坦, 局部堆有建筑垃圾。
2.工程地质条件自上而下土层依次如下:(号土层: 素填土, 层厚约1.5m, 稍湿, 松散, 承载力特性值fak=95kPa(号土层: 淤泥质土, 层厚3.3m, 流塑, 承载力特性值fak=65kPa。
(号土层: 粉砂, 层厚6.6m, 稍密, 承载力特性值fak=110kPa。
(号土层:粉质黏土, 层厚4.2m, 湿, 可塑, 承载力特性值fak=165kPa。
(号土层:粉砂层, 钻孔未穿透, 中密-密实, 承载力特性值fak=280kPa。
3.岩土设计技术参数岩土设计参数如表3.1和表3.2所示.表3.1 地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土层编号土的名称孔隙比e含水量W(%液性指数I L标准贯入锤击数N压缩模量Es(MPa)素填土---- 5.0 淤泥质土 1.04 62.4 1.08 - 3.8 ●粉砂0.81 27.6 -14 7.5 ❍粉质黏土0.79 31.2 0.74 -9.2 ⏹粉砂层0.58 --31 16.8表3.2 桩的土的名称桩的侧阻力qsk桩的端阻力qpk土层编号土的名称桩的侧阻力qsk桩的端阻力qpk(1)拟建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
(2)地下水位深度: 位于地表下3.5m。
5.场地条件建筑物所处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场地内无可液化砂土、粉土。
6.上部结构资料拟建建筑物为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长30m, 宽9.6m。
室外地坪标高同自然地面, 室内外高差450mm。
柱截面尺寸均为400mm×400mm, 横向承重, 柱网布置如图3.1所示。
图3.1 柱网布置图7、上部结构作用上部结构作用在柱底的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如表3.3所示, 该表中弯矩MK 、水平力VK 均为横向方向。
上部结构作用在柱底的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值如表3.4所示, 该表中弯短M、水平力V均为横向方向。
表3.3 柱底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题号FK(kN)MK( kN.m)VK(kN)A轴B轴C轴A轴B轴C轴A轴B轴C轴1 1256 1765 1564 172 169 197 123 130 1122 1350 1900 1640 185 192 203 126 135 1143 1650 2050 1810 191 197 208 132 141 1204 1875 2160 2080 205 204 213 139 149 1345 2040 2280 2460 242 223 221 145 158 1486 2310 2690 2970 275 231 238 165 162 1537 2568 3225 3170 293 248 247 174 179 1658 2670 3550 3410 299 264 256 183 190 1709 2920 3860 3720 304 285 281 192 202 19110 3130 3970 3950 323 302 316 211 223 230题号FK (kN)MK( kN.m)VK(kN)9、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C30, 钢筋采用HPB235.HRB335级。
桩基础课程设计(1)

桩基础课程设计(1)一、概述桩基础是现代建筑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地基处理方式。
桩基础不仅具有承受建筑荷载的能力,而且可有效地降低地基沉降,防止地基侧移,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本课程旨在通过教授桩基础的原理、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培养学生对桩基础的深刻理解。
二、课程大纲2.1 桩基础原理•桩基础的定义•桩基础的分类•桩基础的荷载传递机理•桩基础的作用2.2 桩基础设计•桩基础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桩基础的荷载-位移特性分析•桩基础的设计参数选择•不同种类桩基础应用场合与设计方法2.3 桩基础施工技术•桩基础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桩基础施工过程•桩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桩基础施工常见问题解决方法三、教学方法3.1 理论讲授本课程通过理论讲授,传授桩基础的原理、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使学生对桩基础有系统、全面的了解,为后续的实践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实践操作为了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操作环节,包括桩基础的施工现场观摩、桩基础施工质量检查和实操演练等。
四、考核方法考核方法主要包括两种方式: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
4.1 理论考试理论考试采用笔试方式进行,考察学生对桩基础原理、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理论基础的扎实程度。
4.2 实践操作实践操作主要考察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桩基础施工现场观摩和实操演练等方式进行。
五、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本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包括:•一份通俗易懂的桩基础设计教材•一份桩基础设计软件——STAAD.Pro•一份桩基础施工操作手册六、教学成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理解桩基础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掌握桩基础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分析和计算桩基础的荷载-位移特性•熟练掌握桩基础施工过程和质量控制方法•具备解决桩基础施工常见问题的能力七、桩基础是建筑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习桩基础课程对建筑专业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土力学课程设计(浅基础和桩基础)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设计(浅基础和桩基础)浅基础设计资料(1)上部构造:30m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计算跨径29.7m 。
行车道9m ,无人行道。
上部构造恒重所产生的支座反力R=4.65×26×30+0.09×9×24×30+0.10×9×30×25+2×0.35×30×25 =5410.2(kN )其中沥青砼1γ=24kN/m 3,预应力钢筋砼2γ=26kN/m 3,普通钢筋砼=3γ25kN/m 3。
(2)支座:活动支座采用摆动支座,摩擦系数为0.05; (3)设计荷载:公路-I 级;(4)桥墩形式:采用双柱式加悬挑盖梁墩帽; (5)设计基准风压:0.45kN/m 2(6)其他:第一层:粉质粘土,sat γ=20.80kN/m 3;第二层:碎石土,sat γ=22.10kN/m 3;第三层:强风化砂岩,sat γ=25.20kN/m 3;第四层:中风化砂岩,sat γ=27.00kN/m 3。
桩基础设计资料1、地质与水文资料地基土第一层为粉质粘土,地基土水平向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 1=15000N/m 4;第二层为碎石土,m 2=55000 N/m 4 ;第三、四层分别为强风化砂岩、中风化砂岩,m 3=120000N/m 494500120000)3.01(350003.0)1(21=⨯-+⨯=-+=m m m γγ (N/m 4)2、桩、墩尺寸与材料墩帽顶标高为2616.8m ,桩顶标高为2606.5m ,墩柱顶标高为2614.78m 。
墩柱直径1.6m ,桩直径1.75m 。
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其抗压弹性模量E c =3.0×104 MPa 3、作用效应情况桥墩为单排双柱式,桥面宽9m ,设计荷载公路-Ⅰ级,标准跨径30m ,无人行道。
(1)永久作用上部为30m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梁,每一根柱承受的荷载: 两跨恒载反力N 1=2705.10kN 盖梁自重反力N 2=362.90KN 系梁自重反力N 3=118.20KN一根墩柱(直径1.6m )自重N 4=416.00KN 桩(直径1.75m )每米自重)/(10.6025475.114.32m kN q =⨯⨯=(2)可变作用对于桥墩基础的设计,汽车荷载采用车道荷载,车道荷载包括均布荷载q k 和集中荷载p k 。
独立桩基础课程设计

独立桩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独立桩基础的定义、分类及构造特点。
2. 学生能掌握独立桩基础的承载特性及影响因素。
3. 学生能了解独立桩基础在工程中的应用及优缺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独立桩基础在实际工程中的适用性。
2. 学生能够通过实例,评估独立桩基础的承载能力。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独立桩基础结构,并对其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学科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其在小组讨论和实践中学会倾听、交流、协作。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土木工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独立桩基础的基本理论、设计和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力学基础和土木工程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乐于探究。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1. 独立桩基础的定义、分类及构造特点- 桩基础的分类及适用范围- 独立桩基础的构造及组成部分- 桩身材料及其性能要求2. 独立桩基础的承载特性及影响因素- 桩的受力分析及承载机制- 影响桩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桩基设计中的安全系数及可靠性分析3. 独立桩基础的设计方法- 桩长的确定- 桩径的选择- 桩间距及排布方式- 桩基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4. 独立桩基础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桩基础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桩基础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桩基础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5. 独立桩基础的优缺点分析- 独立桩基础的优点- 独立桩基础的局限性- 独立桩基础与其他类型基础的比较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独立桩基础的定义、分类及构造特点第二周:独立桩基础的承载特性及影响因素第三周:独立桩基础的设计方法第四周:独立桩基础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及优缺点分析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紧密结合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设计能力。
【完整版】土力学桩基础的设计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学生姓名:卢小虎学号:20084023260指导教师:郭巍所在学院:工程学院专业:土木工程中国²大庆2011年 10 月地基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预制桩基础)一、工程概况哈尔滨某机械厂车间,为单层单跨排架结构,跨度米,柱距6米(纵向总长度60m),室内外地面高差0.15米。
柱截面600³1200mm。
建筑场地地质条件见表A,作用于基础顶面的荷载见表B。
表A 建筑场地地质条件编号土层名称层底深度(m)γkN/m3 w(%)еωLωpEskPaCkPaφ°Ⅰ亚粘土 1.5 17.7 34.1 0.94 36.9 21.1 4600 17 15Ⅱ淤泥质粘土14.3 17.5 50.8 1.42 43.4 22.8 3200 7 10 Ⅲ亚粘土19.5 18.0 30.0 0.90 36.6 20.0 5800 36 12Ⅳ粘土38.0 18.2 43.0 1.10 47.8 24.9 5200 40 11 注:地下水在天然地面下2.5米处表B 上部结构传来荷载柱号柱底荷载设计值(F,M,H)(kN,kN.m,kN)柱号柱底荷载设计值(F,M,H)(kN,kN.m,kN)柱号柱底荷载设计值(F,M,H)(kN,kN.m,kN)1 2547,187,58 16 3276,112,86 31 2832,120,622 2977,279,109 17 3852,225,62 32 3368,123,723 3975,238,82 18 3943,203,81 33 3405,85,504 3121,197,62 19 3678,118,88 34 3982,89,605 4176,231,80 20 3956,281,80 35 3835,128,786 4276,112,86 21 3847,187,78 36 2862,217,627 3352,125,62 22 3577,279,89 37 3354,226,728 4043,203,81 23 4075,248,62 38 3433,155,509 3678,138,70 24 3321,197,72 39 3948,159,6010 2956,231,80 25 4076,231,90 40 3825,214,7811 2421,104,30 26 3276,212,96 41 4438,85,5012 3678,98,70 27 4152,125,102 42 4950,82,68。
桩基础设计(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案

桩基础设计(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案)章节一:桩基础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桩基础的定义、分类和应用范围;2. 掌握桩基础的工作原理和优点;3. 了解桩基础的设计流程和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1. 桩基础的定义和分类;2. 桩基础的优点;3. 桩基础的设计流程;4. 桩基础的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桩基础的定义、分类和优点;2. 案例分析法:分析桩基础的设计流程和注意事项。
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相关案例资料。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桩基础的定义和应用范围;2. 讲解:讲解桩基础的分类、优点和工作原理;3. 案例分析:分析桩基础的设计流程和注意事项;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章节二:桩的分类和特性教学目标:1. 了解各种桩的分类和特点;2. 掌握不同桩型的适用范围和施工方法;3. 了解桩的承载力和变形特性。
教学内容:1. 各种桩的分类和特点;2. 不同桩型的适用范围和施工方法;3. 桩的承载力和变形特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各种桩的分类和特点;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桩型的适用范围和施工方法;3. 实验法:验证桩的承载力和变形特性。
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相关案例资料;3. 实验设备。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桩的分类和特点;2. 讲解:讲解不同桩型的适用范围和施工方法;3. 案例分析:分析桩的承载力和变形特性;4. 实验环节:验证桩的承载力和变形特性;5.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章节三:桩基础设计原理教学目标:1. 了解桩基础设计的基本原理;2. 掌握桩基础设计的计算方法和步骤;3. 了解桩基础设计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1. 桩基础设计的基本原理;2. 桩基础设计的计算方法和步骤;3. 桩基础设计的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桩基础设计的基本原理;2. 案例分析法:分析桩基础设计的计算方法和步骤;3. 互动教学法:学生参与设计计算,教师指导解答。
土力学及地基课程设计

土力学及地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土力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土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2. 使学生了解地基基础的设计原理,掌握基础类型及其适用条件。
3. 帮助学生了解土体稳定性分析的方法,掌握相关计算公式。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土力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进行简单的地基基础设计。
2. 提高学生分析土体稳定性问题,运用相关软件进行计算和绘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土力学及地基工程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其具备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精神。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人才。
二、教学内容1. 土的物理性质:讲解土的三相组成、土的密度、含水量、土粒的粒径分布等基本概念,分析土的物理性质对地基工程的影响。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第1章。
2. 土的力学性质:介绍土的压缩性、抗剪强度、承载能力等力学性质,阐述土的力学性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第2章。
3. 地基基础设计:讲解基础类型、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基础尺寸设计,分析不同类型基础的适用条件。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第3章。
4. 土体稳定性分析:介绍土坡稳定性分析的基本理论,阐述土体稳定性分析方法及计算公式,分析影响土体稳定性的因素。
教学内容对应教材第4章。
5.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土工试验,实地观察地基处理工程,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结合教材第5章及实际工程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桩基础课程设计题目:某机械加工车间桩基设计指导教师:班级:姓名:学号:建筑工程学院2010年7月21日某机械加工车间桩基设计一、设计资料1、某机械粗加工车间上部结构(柱子300×400mm2)传至基础顶面的最大荷载为:轴力F k=4500KN,弯矩M k=200KN.m,剪力H k=35KN。
2、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引致课程指导书3、土层名称及厚度如下图所示,地下水位为-0.50m附表: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表二、设计过程1、确定桩形、截面根据结构类型和层数,荷载情况、地质条件和施工能力等,选择预制桩,其截面尺寸为400⨯400mm2。
2、选择桩长暂取桩顶伸入承台的长度为50mm,承台埋深1.5m,承台高度1.0m,钢筋保护层厚度70mm则承台有效高度为:h0=1.0-0.070=0.93m桩中间段长:h1=15-1.50 =13.5m桩端进入持力层厚度:4.875d=4.875⨯400=1950mm桩长为:h=0.05+13.5+0.5+1.95=16.00m3、初步设定承台的地面标高,承台底面面积,选择桩和承台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初定承台标高为:-1.5m,假定承台底面面积为8m2为便于施工,桩和承台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取C304、确定单桩承载力KNl q u A q R isis p p ps .27402.45)3704.919.35.012.5 2.6019.21.00.4(2040.414502a =⨯+⨯+⨯+⨯+⨯⨯+⨯=+=∑5、确定桩数根根,暂取88.57.2740)1764500(2.1)(2.1176.012.44105.12.4420a k =+⨯=+≥=⨯⨯⨯-⨯⨯⨯=-=R G F n KN Ah Ad G k w w G K γγ6、桩的平面布置 初选承台尺寸 桩距:取桩距S=1200m,承台长边:a=2×(0.6+0.4+0.4+0.3+0.3)=4m 承台短边: b=2×(0.4+0.3+0.3)=2m 7、单桩承载力验算取承台及其上土的平均重度γG =20KN/m 3 桩顶平均竖向力:KNR KN n G F Q a k k k 2.74084.5581764500=<=+=+=22max max min2.142.1).0135200(84.55)(⨯⨯⨯+±=+±=∑iK K k x x h H M Q Q=584.5±48.96=⎩⎨⎧==KN a KN KN R KN 1.9738R 4.654778862.16.5645a 。
, 符合要求单桩水平力设计值:0 1.50.5 1.50.40.5 1.1b b m =+=⨯+=4/0.6m MN m =966.0)12/4.04.010385.01.1106534350=⨯⨯⨯⨯⨯⨯==(EI mb α m m h 0.415.4616966.0 =⨯=α取m 0.4=h α ,441.2=x γKNv EIR oaxH 1.2010441.2)12/4.04.010385.0414.03433a =⨯⨯⨯⨯⨯⨯==(χαKN R KN n H H Ha K iK1.2075.34835==== , 满足要求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作用于柱底的荷载设计值为:KNH H m KN M M KN F F k k k 25.473535.135.1/27020035.135.16075450035.135.1=⨯===⨯===⨯== 扣除承台和其上填土自重后的柱顶竖向力设计值:KNn F N .475986075===()()22max maxmin 2.142.10.125.47270.4759⨯⨯⨯+±=+±=∑ix x Hh M N N⎩⎨⎧=±=KN KN693.35.82566.14.7598、柱身结构验算根据构造要求:打入式预制桩的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8%,静压预制桩的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6%,故取该桩的配筋率为0.8%。
21280%8.0400400mm bh A s =⨯⨯==ρ取4120,21256mm A s =箍筋:中间区段200@6φ, 桩顶和桩尖区加密100@6φ,其余桩身150@6φKNQ KN f A KNQ Q c c P k 96.983171675.03.1440096.98386.72835.135.1==⨯⨯==⨯== ψ , 满足要求桩的水平起吊: m l 12.3316207.0207.0=⨯= 桩的吊立:m l 88.6416293.0293.0=⨯=9、群桩承载力校核按应力扩散法计算,取土层内摩擦角为120,则扩散角为0012/43=,边桩外侧尺寸为1.4m ×3.4m ,则桩端应力面的长宽分别为:mb m a oo 8.053tan 162.438.033tan 162.41=⨯+==⨯+=实体基础埋深范围内土的平均重度为:165.424.9.946.8.053.86.25.80.23.95.016⨯+⨯+⨯+⨯+⨯+⨯=m γ3/93.8m KN =同一硬度粉质粘土的承载力特征值按下式修正:)5.0()3(-+-+=d b z f f m d b ak a γηγη2/76.54)5.016(3.982)34(4.195.0190m KN =-⨯⨯+-⨯⨯+=地下水位在承台表面处,取承台及其上覆土平均重度为3/20m KN G =γ地下水位以下取3/3.98mKN p =γ,则实体的自重为:KN G k 524.82)5.9163.985.020(8.058.03=⨯+⨯⨯⨯=当底面按轴心受压时:22/76.54/49408.508.3524.824500m KN f m KN ab G F a k k ==⨯+=+所以满足要求 10、承台设计 承台70mm ,则h 0=1000-70=930mm(1)抗冲切计算: 325.2400930tan ==α o o 4573.66 =α 柱边冲切: 冲切力:KN N F F i l607506075=-=-=∑受冲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hp β计算: 由于承台高度h=1m , 所以983.0=hp β冲垮比λ和系数α的计算:2)2.022.0(84.0)2.0(84.0.0122.0930200=+=+====ox ox o ox ox h a λβλ 1.79)2.027.0(84.0)2.0(84.00.127.0930250=+=+====oy oy oy oy h a λβλ[][]KNF KN h f a h a b l t hp ox c oy oy c ox 60756207930.01430983.0)0.4.20(9.71)0.253.0(22)()(20==⨯⨯⨯+⨯++⨯⨯=+++ βββ 所以满足要求 角桩向上冲切:m mm C C 6.060021===27.0,25.0,22.0,.2001010101========y y y y x x x x m a a m a a λλλλKNN KN h f a C a C t hp x y y x y y x x 25.582349.5930.01430983.0)22.06.0(19.1)225.06.0(.331)2()2(19.1)2.027.0(56.0)2.0(56.0.331)2.022.0(56.0)2.0(56.0max 01111111122==⨯⨯⨯⎥⎦⎤⎢⎣⎡+⨯++⨯=⎥⎦⎤⎢⎣⎡+++=+=+==+=+=βββλβλβ 满足要求 (2)抗剪计算:根据公式 00h b f V t hs ββ≤ 和 )0.1/(75.1+=λβ该剪跨比与上步中的冲垮比相同.3027.0.3022.000 ====y y x x λλλλ,受剪切承载力截面高度的影响系数hs β计算:930.00.21430346.1963.0346.10.13.075.13~3.0(3.0963.0)930800()800(hs 4141⨯⨯⨯⨯==+======o o t ox x o hsh b f h βββλλβ剪切系数之间)介于KN N KN 165123447.6max == 所以满足要求930.00.21430346.1963.0346.12.03.075.12.075.13.0,3.027.0⨯⨯⨯⨯==+=+====o o t hs y oy y h b f ββλβλλλ)()(取 KN N KN 476.5233447.6==所以满足要求(3)抗弯计算:262721.99303009.010683.469.0683.4645.0.47592m m h f M A mKN y N M o y x s i i x =⨯⨯⨯==⋅=⨯⨯==∑ 选用1814,22771mm A s =, 沿平行与Y 轴方向均匀布置 2652609303009.0101320.89.01320.8.40.58254m m h f My A mKN y N My o y s i i =⨯⨯⨯==⋅=⨯⨯==∑选用1422,25320mm A s =, 沿平行于X 轴方向均匀布置 三、设计说明1、工程地质条件引自课程设计指导书,其特性如表格所示2、桩和承台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30,配筋采用二级钢筋HRB3353、桩采用预制桩,长度为16m ,截面尺寸为400×400mm 2。
4、施工方法:(一)打桩设备打桩设备主要是桩锤和桩架。
桩锤有落锤、蒸汽锤、柴油锤和液压锤,目前应用最多的是柴油锤。
柴油锤是利用燃油爆炸推动活塞往复运动而锤击打桩,活塞重量从几百公斤到数吨。
用锤击沉桩,为防止桩受冲击应力过大而损坏,宜用重锤轻击。
如用轻锤重打,锤击功大部分被桩身吸收,桩不易打人,且桩头易打碎。
锤重与桩重应有一定的比值,或控制锤击应力,以防把桩打坏。
桩架是支持桩身和桩锤,沉桩过程中引导桩的方向,并使桩锤能沿着要求的方向冲击的打桩设备。
常用桩架有多能桩架和履带式桩架,多用后者。
履带式桩架以履带式起重机为底盘,增设了立柱和斜撑用以打桩。
(二)打桩打桩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清除妨碍施工的地上和地下的障碍物;平整施工场地;定位放线。
柱基轴线的定位点应设置在不受打桩影响的地点,打桩地区附近需设置不少于2个的水准点,在施工过程中可据此检查桩位的偏差以及桩的人土深度。
打桩时应注意下列一些问题:1.打桩顺序打桩顺序应根据地形、土质和桩布置的密度决定。
由于桩对土体产生挤压,打桩时先打人的桩常被后打人的桩推挤而发生水平位移,尤其是在满堂打桩时,这种现象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