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福楼拜说艾玛就是我(ldm莫失莫忘)

合集下载

包法利夫人形象浅析

包法利夫人形象浅析

包法利夫人形象浅析——艾玛和包法利夫人角色的矛盾“不要怪任何人……”是临死前包法利夫人的忏悔,也是艾玛的无奈。

艾玛和包法利夫人,不一样的名字,却是同一个人,有着两种性格。

作为艾玛,她是浪漫的,充满梦想的,渴望爱情的;作为包法利夫人,她必须谨守道德,必须忠诚,必须做贤妻良母。

可以想见,做了艾玛就不可以做包法利夫人,做了包法利夫人就没有了艾玛。

艾玛和包法利夫人是一个矛盾体。

当然,这是建立在包法利的平庸无能和现实的物质条件上的。

恩格斯说:“每个人都追求幸福,向外在的世界和自身的存在寻求幸福,这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和积淀起来的一种意识和感情。

”这种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在艾玛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甚至可以说是激烈的。

这一枚种子——对浪漫爱情和豪华淫逸的生活的追求是在其接受修道院教育的时候深深埋下的。

正是由于在修道院中的贵族式培养,接受了浪漫主义小说进而对爱情怀揣了美好憧憬。

然而,梦想终究是梦想,它没有成为现实,艾玛嫁给了包法利——一个平庸无能,感情迟钝的乡镇医生,与艾玛一直幻想的骑士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无疑让艾玛的梦成了碎片。

艾玛的梦碎了,艾玛不再是艾玛,艾玛已经是包法利夫人了,她必须做一个妻子该做的。

面对不可改变的事实,艾玛也曾经妥协,尝试着做一个贤妻良母。

这一点在迁居永维镇之后,艾玛做为包法利夫人试图对帮助丈夫包法利在事业上创造惊人的成就,也真正做到了贤妻良母,但是包法利太无能,太不争气,差点断送一条人命,这一事件让包法利夫人真正的绝望了。

艾玛又复活了。

对爱情的追求和渴望像是一种毒药,让艾玛无法自拔。

在枯燥无味的现实生活和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下,艾玛又一次堕落在了爱情的温床。

就像先前和莱昂的感情一样,艾玛疯狂的爱上了罗尔多夫,甚至不顾一切要与其私奔,但是罗尔多夫抛弃了她,一切的美好在收到那封信后碎成一片,艾玛被击垮了,甚至崩溃了。

然而,当艾玛在包法利的细心照料下再次康复之后,在又一次遇见了莱昂之后,艾玛的爱情又一次死灰复燃了。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艾玛”的形象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艾玛”的形象

迷失于超现实理想的女人——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形象福楼拜的著名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因不满于婚姻的平淡而去追寻理想的爱情生活,她先是与人私通,被无情抛弃后,又与人偷情,后来也被遗弃,而她在追求所谓理想爱情的过程中,不仅耗尽了包法利的全部家财,也使自己债台高筑,在爱情的幻灭和债务的催逼下,只得服毒自杀。

本文拟从爱玛对爱情的一生追求来探讨她这种超现实理想爱情追求背后的悲哀,从一步步迷失的悲剧成因中分析爱玛的形象。

一、在脱离现实的教育中建立完美的理想爱玛是法国外省乡下的一个富裕佃农的女儿,她的少女年华正是在一个浪漫主义余波未平的时代度过的。

作为一个花季少女,爱玛本身就喜好幻想。

她十三岁时,其父卢欧老爹自命不凡,自己无法涉足上流社会生活,却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把她送到附近一个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他没想到,这反而毁了女儿一生。

这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神秘的、虚幻的教会教育,往往向人灌输一些消极、颓废的知识,教室里温暖的气氛、戴铜十字架念珠,而且面色苍白的修女、圣坛的芳香、圣水的凛冽和蜡烛的光耀散发出一种神秘的魅力,更是刺激了这位天性不安分的少女的心:“她不听弥撒,只死看书上天蓝框子的圣画;她爱害病的绵羊、利箭穿过的圣心或者边走边倒在十字架上的可怜的耶酥。

”“布道中间,往往说起的比喻,类如未婚夫、丈夫、天上的情人和永久的婚姻,在灵魂深处,兜起意想不到的喜悦。

”还有时常来修道院做女红的一个老命妇、一个没落贵族世家的老姑娘,一边捻针走线,一边低吟前世纪一些情歌兜里常带有一部传奇小说,“书上无非是恋爱、情男、情女、在清冷的亭里晕倒的落难命妇、站站遇害的驿夫、页页倒毙的马匹、阴暗的森林、心乱、立誓、呜咽、眼泪与吻、月下小艇、林中夜鹰。

”她读司各特的作品,也往往醉心于白羽骑士与女庄园主的恋情。

在修道院中耳闻目睹的这些,她深受感染与熏陶,她想入非非,对现实一无所知。

从此以后,爱情成了她惟一的追求,而修道院的这一段生活极大地影响了她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最近,大S二次闪婚的消息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尽管网友们对她感情观的评价存在差异,但有一点趋势日益明显:随着女性独立议题的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女星在离婚后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

她们不再甘愿在婚姻关系中唯唯诺诺、妥协退让,而是勇于跳脱出来,追求新的爱与自由。

在19世纪的世界文学名著中,也有一位饱受争议的“致命女人”。

时至今日,她的名字仍被反复提及,甚至被视为堕落的代名词、反叛的先驱,或者一种具有先锋性的主义。

她就是《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角爱玛·包法利。

爱玛的形象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好女人”或“坏女人”的刻板印象。

万千读者对她的评价各有不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

有人说她纯真、聪明又善良,有人说她淫荡、无知又贪婪;有人说她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也有人说她是时代的悲剧;有人说她是被引诱受骗才堕入深渊,也有人说她是咎由自取、自食恶果。

她身上充满了各种矛盾的声音。

她既没有对爱情的忠贞、对婚姻的忠诚,也没有人们普遍认为与生俱来的母爱天性,从不顾虑家人的束缚和持家的责任。

她永远像少女一样,只考虑自己。

以母爱为例,爱玛非常爱美,对自己的衣裙首饰、家具餐具都精心挑选、极其讲究,但在怀孕后,她却将添置婴儿用品和衣物的事情全权交给一个乡下女工,既不挑选也不出主意。

在女儿贝内特出生时,她丝毫没有体会到一个母亲与生俱来的慈爱,反而对女儿心生嫌弃,觉得孩子生得如此难看。

书中有一个细节,年幼的女儿把小胳膊倚在她膝上,抬起蓝色大眼睛望着她,她非但没有对小女孩的亲近心生怜爱,反而注意到一绺清莹的口水正从小女孩的唇边流到了她华丽的绸罩袍上,于是她生气地大喊让她“走开”。

之前收听播客《跳岛FM》时,有一集对“母爱是否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提出了质疑。

随着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中提及“逃跑的母亲们”和“犹疑的母爱”,人们开始怀疑所谓的母爱是否与“生育”这个动作天然绑定,或是后天培养和社会建构的结果。

而生活在19世纪的爱玛,似乎已经具备了很少见的独立自我意识,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先锋性。

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对浪漫的追求

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对浪漫的追求

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对浪漫的追求作者:韩霞来源:《神州》2012年第28期摘要:居斯塔夫·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中描述了女主人公爱玛一生追求虚无的浪漫爱情,最后因债务缠身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的悲惨故事,本论文首先交代清楚什么是浪漫,爱玛追求浪漫的原因及表现,最后分析爱玛追求浪漫的结局。

关键词:浪漫;原因;表现;结局《包法利夫人》是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一部成功著作,这部小说往往被称作“一部没有浪漫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爱玛·包法利“爱玛”是个浪漫的名字“包法利”“BOVARY”这个姓氏的词根BOV包含“牛”的意思;福楼拜煞费苦心选定的这个姓名,本身就意味着想入非非的浪漫与平庸的现实之间的反差。

所谓“浪漫”就是富有诗意,充满幻想;行为放荡不拘小节(多指男女关系)——来源《当代汉语词典》书中的主人公爱玛就是这样一个富有诗意,头脑中充满浪漫,行为放荡,不拘小节的女子。

一、爱玛追求浪漫的原因浪漫具有如此的魔力,让爱玛一次次疯狂,一次次失望仍然执着追求,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浪漫在爱玛头脑中如此刻骨铭心呢?(一)与她年幼时候接受教育有关爱玛13岁时被父亲送进女修院接受教育,此时风靡法国的消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也渗透了修道院,爱玛有机会贪婪地阅读了浪漫主义传奇小说。

夏多布里昂的《基督教真谛》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忧郁,回应大地和永生”的呓语,拉马丁的诗句使她向往浪漫色彩的幽会和消极虚幻的情调。

爱玛把书本中的故事当作真实的生活,把书中的人物的行为方式当作自己对待生活的信条。

(二)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她更痴迷于浪漫爱玛满怀憧憬地嫁给包法利成为了包法利夫人,然而爱玛眼中的夏尔愚笨无能又庸俗“谈吐就像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庸俗,如同往来行人一般衣着寻常激不起情绪,也激不起笑或者梦想”“他不会游泳,不会比剑,不会放枪”“一无所教,一无所知,亦无所期”他既不能在物质上满足爱玛的要求,更无法给她相像中的爱情。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主人翁爱玛的爱情悲剧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主人翁爱玛的爱情悲剧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主人翁爱玛的爱情悲剧【摘要】世界文学经典名著《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法国文坛巨匠福楼拜的代表作,这是本现实主义的批判小说,它描绘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爱玛的情感生活和悲剧命运,文笔简洁细腻,具有浓郁的写实色彩。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女主人公爱玛的婚姻悲剧进行综合分析,对其悲剧根源的探讨表明,一切女性内心都有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婚姻;贵族教育;爱情悲剧;包法利夫人引言古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生活在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时期,即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由上升阶段逐渐转向腐朽的阶段。

他出生于法国西北部鲁昂城一个医生世家,曾在巴黎攻读法律,后因病辍学,专心于文学创作。

他依靠丰厚的遗产生活,终生未婚。

福楼拜的出身对他的写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其创作风格明显带有医生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剖析的痕迹,并且具有浓厚的写实色彩包法利夫人以简洁写实而又极其细腻的文笔,通过对一位年轻貌美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爱玛的情感生活和悲剧命运的描绘,呈现给我们一幅异常真实生动的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风情画卷。

他对资本主义的丑恶现实感到憎恨和失望,因而毫不容情地揭露现实,但也流露出悲观情绪。

代表作《包法利夫人》(1856)反映了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在“经济繁荣”掩盖下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以及平庸卑劣、腐化堕落的社会风气。

这篇小说描写了法国内地一个农家女儿爱玛堕落的悲剧。

作品取材于当时一个家庭的真实故事: 鲁昂实习医生夏尔的续弦夫人爱看小说,生活奢侈,气质浪漫,她先后被两个情夫抛弃,最后因负债而自杀。

穷医生不堪伤心,不久也自杀了。

本文拟从爱玛对爱情一生的追求来探讨她这种理想爱情追求背后的悲哀,从而分析爱玛的爱情悲剧。

一、贵族教育对艾玛的影响,是悲剧的开端《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爱玛出生在一个家道中落的小资产阶级家庭,她的父亲由于没有希望入驻上流社会,于是便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的独生女儿身上,送她去了一个修道院的寄宿学校接受贵族教育。

《包法利夫人》爱玛的自我存在

《包法利夫人》爱玛的自我存在

《包法利夫人》爱玛的自我存在作者:王颖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09期摘要:《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历经5年创作而成的文学巨著,是其代表作。

小说的主人公爱玛强烈拒绝自己的社会身份与生活方式,在高度想象的激情中忘记自我的原本面目,最终债台高筑,服毒自尽。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爱玛自我存在一、引言随着人们对福楼拜的深入研究,对《包法利夫人》的解读越来越多元化,这部小说的魅力并不仅仅是向读者讲述一个关于法国外省女人“红杏出墙”后无奈自杀的老套爱情故事,历经岁月的洗礼,它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对人生、世界的感悟与思考。

因此,《包法利夫人》不仅是福楼拜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还是很能体现作家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部小说。

关于爱玛的悲剧原因,数年来国外和国内均有着颇多的研究成果。

国内对爱玛悲剧原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社会历史批评层面,有的认为爱玛的悲剧在于“身体满足与头脑满足的悖逆”,她的追求“陷入到一种灵与肉的二元对立中”[1];有的认为爱玛的悲剧是自身的欲望特征造成的,她“用一种对象替代占据了欲望对象的位置”[2];还有的认为爱玛的悲剧是堂吉诃德式的行为造成的,即将书本描写的生活和行为当作自己的目标和行动方式,从而导致失败和毁灭[3]。

总而言之,国内大部分研究者把注意力放在社会历史、个人性格、外部环境等方面探讨爱玛悲剧的根源,无疑为我们准确理解爱玛的命运提供了多维的文化视角,但是少有学者从爱玛的角度剖析爱玛自杀的真正原因。

国外关于爱玛有没有自我这个论题,词条上显示关键词是“自我意思”的比较多,更多地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谈[4]。

依据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建构理论,他们认为,爱玛的本能欲望即力比多是其一切行为的真正动力。

爱玛的自我束缚着本我,而未让本我这匹野马挣脱牢笼。

也就是说,爱玛的自我协调了本我和现实的冲突,否则作为少女的爱玛就会遭受痛苦的经历。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道德和良心的代表,对于本我的管束和压抑更加严格甚至苛刻。

在本我挣脱了自我和超我的压抑后,爱玛背叛丈夫,没有寻求爱欲升华的途径,最终被禁锢在心灵的牢笼中,结束放荡不羁的生活。

《包法利夫人》:福楼拜为什么说艾玛必须死?其实她本可以不死

《包法利夫人》:福楼拜为什么说艾玛必须死?其实她本可以不死

《包法利夫人》:福楼拜为什么说艾玛必须死?其实她本可以不死《包法利夫人》一书中,福楼拜笔下艾玛之死,是由于她精神空虚,不安守本份两次出轨,且超前消费,成为乐勒先免费后变本加利"套路贷"的受害者,积债如山无力偿还,才走上了服毒自杀的不归路。

许多人因此觉得她道德败坏,实在是咎由自取根本不值得同情,真的是这样吗?实不尽然:。

《包法利夫人》一,艾玛其实可以不死摧残爱情的方式很多,不过借钱确是连根拔起的狂风暴雨。

其一,只要艾玛愿意堕落下去,八千法朗虽然多,她仍有机会独自偿还。

首先,艾玛仍然年轻漂亮,有许多人贪婪着她的美貌,有机会弄到钱的。

比如在该书第三部第七章里,女仆费莉西向艾玛提出了向吉约曼借钱的建议。

在她看来,艾玛已经出轨两次了,无所谓再多一次。

只要艾玛肯委身于老色鬼,就可以陆续借到八千法郎,不会死了。

无奈之下艾玛抱着一丝幻想去了,面对吉约曼的暗示,她的表现却是:包法利夫人脸上涨潮似的起了一层红晕。

她气得往后退,一面喊道:“你真不要脸,先生!”艾玛在情人面前表现淫荡,但并不是下流全无人格自尊的女人——她有自己的底线和操守,宁可选择死也不会和吉约曼上床。

更主要的是,爱情固然不是出轨的遮羞布,可艾玛有值得同情之处,所以她不愿意活下去。

包法利夫人01.夏尔太平庸木讷,与感情丰富细腻受过良好教养,白而美的艾玛并不般配。

爱玛时时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终于在侯爵安德威烈家舞会上,认识了风度翩翩的子爵,认为那就是她梦想中的男人,成了其精神上的情人。

可惜艾玛也明白理想与现实之间毫无交接,他们之间毫无可能。

像她一般农民的女儿,跻身豪门贵族无疑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所以艾玛和子爵分手之后的心情很坏,回到家就找茬把女佣娜塔西给开除了。

后来她送给罗尔多夫一个雪茄匣子,一件紧身背心,这两样与子爵同款的东西都在清晰地告诉读者,表面上艾玛在和罗尔多夫幽会,实际上艾玛是在和子爵幽会。

在情场老手罗尔多夫一眼看出,艾玛就是案板上快被爱渴死的鱼,乘虚而入,轻易得手了。

《包法利夫人》读书笔记--爱玛的悲哀

《包法利夫人》读书笔记--爱玛的悲哀

《包法利夫人》读书笔记--爱玛的悲哀虽然现实主义小说不是我常看的小说类型,但是还是把这本《包法利夫人》断断续续看完了。

福楼拜不愧为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和故事场景的描写真是鲜活,我喜欢这样的作品,人物形象是饱满的,没有直接的人物评述和界定,但是活脱脱的人跃然纸上,让人回味。

现在我仍在感叹,他怎么能如此深刻地刻画一个女人的心理活动?!真正的作家对我而言是个谜。

我眼中的包法利夫人爱玛——一个狭隘的、虚荣的、极端自我的、沉迷在精神幻想和肉体欲望的的女人。

关于她的狭隘,书中道“艾玛只看到两三类人,就一叶障目,以为他们代表全人类了。

”她不懂得爱,不懂得看人。

如果她真正懂得什么是爱,就会知道他的丈夫,那个在他看来愚笨无能的男人才是真正疼惜他的人,才是真正为她喜、为她悲、为她付出一切的人。

而她的两任情人,满嘴甜言蜜语、实际道德败坏的乡绅和满肚风花雪月、实际自私怯懦的实习生,只是把她当作玩物或是慰籍品,她被他们抛弃是必定的结局。

肤浅的爱玛看不到丈夫真心实意的关心和爱护,她在死前狂笑,大喊一句:“瞎子:”也许是最后幡然醒悟了,说自己是瞎子吧,没看到真正的爱情。

关于她的虚荣,其实她骨子里只是个现实平庸的人,可是却要给自己套上高雅脱俗的面纱。

在被第一个情人抛弃后,她把对情人的热情转移到宗教信仰上,“她行起善来,也显得过分。

她给穷人缝补衣服;她给产妇送去木柴;……她想教贝尔特认字,女儿哭也不要紧,她不再发脾气。

她打定主意,一切听天由命,宽大为怀。

她说起话来,随便谈什么,都用带有理想色彩的字眼。

”甚至在她四处借钱碰壁几乎走投无路时看到一个豪华装饰的餐厅竟然还在心里想:“这才是个餐厅,这才是我需要的餐厅。

”关于她的极端自我,书中有言:“她爱大海,只是为了海上的汹涌波涛;她爱草地,只是因为青草点缀了断壁残垣。

她要求事物投她所好;凡是不能立刻满足她心灵需要的,她都认为没有用处;她多愁善感,而不倾心艺术,她寻求的是主观的情,而不是客观的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福楼拜说艾玛就是我
说起福楼拜,我们首先想起他的《包法利夫人》。

这部书的副题是《外省风尚》。

这里的外省,指的是福楼拜的故乡诺曼底一带的市镇乡村,如卢昂,克鲁瓦塞,康特勒等地方。

提起乡村“风尚”,总使人想起纯朴,热忱,诚信等字眼……但,请勿误会,这里的风尚是福楼拜的风尚。

是爱玛的凭窗传递眉目,是赖昂的风流成性善于勾引,是马车里的鬼混,是酒店里的偷情,是密林深处的成人游戏。

他的大学生时代,总梦想遇上爱玛这种半掩门的俏娘子。

他跟着她去爱,去激情,去痛苦。

当爱玛见一把砒霜塞到嘴里时,他的嘴也仿佛含了一把砒霜。

时代变了,背景变了,但人性不变,生活中的基本存在不变,爱玛的痛苦也不变。

然而,爱玛的痛苦是什么?是对无能丈夫查理的鄙视?是为通向巴黎的繁华梦的破灭?为情人在关键时刻对她无情无义?而福楼拜所忌讳的,正好是我们指出哪怕任何一点。

童年在父亲医院里度过,医院环境培养了他细致观察与剖析事物的习惯,对日后文学创作有极大的影响。

医院的环境培养了他与宗教格格不入的思想,也培养了他的悲观厌世情绪,还培养了他的冷静的分析解剖意识。

外省生活,对医疗世界和医生的描写,则是他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经历过的。

包法利夫人参加的盛大舞会,使她对巴黎的浮华
产生无限向往的场面,来自于1836年他到heron古堡参加舞会的经验;查理进入医学院,发现科目多的吓人,是作者主修法律课程时代经历过的’爱玛服毒的精神状态,则从他1844年的精神崩溃演变而来。

艾玛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女性,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单纯任性,一厢情愿,喜欢幻想;平庸浅薄但却不甘于平淡; 虚荣渴望激情浪漫的爱情。

所以福楼拜说艾玛就是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