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G1红细胞对肾小球性血尿诊断价值

合集下载

尿红细胞曙红染色诊断血尿来源的研究

尿红细胞曙红染色诊断血尿来源的研究
to
affiliated
hospital
or
from
2007.1.1
2008.6.30.reference:
macroscopic hematuria
graph and text of
RBC ofurinary
convention>3/HP,and do the
urine(obserVing
the RBC morphous of
关键词:曙红
尿红细胞形态
血尿
普通光学显微镜
肾小球性血尿
非肾小球性血尿
混合性血尿

The Research of Observing RBC to Diagnose the
Resource of Blood Urine by Eosin Staining Master degree candidate:Wang Xue—kuan
查。
二目前开展的观察尿红细胞形态以鉴别诊断血尿来源的实验室研 究现状 1.相差显微镜法 相差显微镜法是目前为止首选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因为相差显微镜 能够清晰反映红细胞内外结构尤其是芽孢形、棘形红细胞的立体形态。 目前对尿红细胞形态学的分类主要参照Chu[7J等提出的方法,即将尿红 细胞分为肾小球性红细胞(G类细胞)、非肾小球性红细胞(N类细胞)和未 能分类的细胞。G类细胞的共同特征是细胞内外均发生改变如血红蛋白 有逸出现象,形成芽孢或胞膜皱缩、细胞变小等。具体包括G1、G2、 G3、G4和G5等类型。G1细胞呈炸面包圈样,带有1个以上芽孢,少 数为带芽孢的双圈状淡影;G2细胞呈球形,带1个以上芽孢,少数为周 边不规则或花边状的淡影:G3细胞为炸面包圈样红细胞.表面凹凸不规 则,少数呈双圈状淡影;G4细胞呈酵母样;G5细胞为明显缩小的红细 胞。少数为脱落的芽孢。Gl类细胞是肾小球血尿所特有的,该类细胞亦 易于识别,故在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叶任高【8】等以总的G细胞>20%为界 限对肾小球性血尿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95.9%,以G1>1%为界的 诊断敏感性为75.7%,特异性为96.5%。kohlez[列以棘红细胞G1≥5% 为界限,其诊断肾小球肾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2%和98%。Catala lopezjItlol以棘红细胞G1≥5为界限,其诊断肾小球肾炎的敏感性和特异 性分别为88%和1 00%。G1类细胞诊断肾小球性血尿的特异性很高,但 有部分肾小球性血尿中没有Gl类细胞,Miuralll】通过摄象扫描G3类细 胞,得出G3类细胞的内径明显比非肾小球性血尿红细胞内径小,而外 径则无明显差别,故当血尿中没有G1类细胞时,可以通过计算G3细胞 内径来诊断肾小球血尿,该方法特异性也较高.虽然相差显微镜法比较受 推崇,但因相差显微镜设备比较昂贵,难以在临床中推广普及。 2.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

无症状尿异常: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鉴别诊断

无症状尿异常: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鉴别诊断

无症状尿异常: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鉴别诊断谌贻璞
【期刊名称】《医师进修杂志》
【年(卷),期】1993(016)006
【摘要】尿沉渣显微镜检查高倍视野下红细胞数超过3个、或12小时尿Addis 计数红细胞多于50方则称为血尿。

轻者为镜下血尿,重者呈肉眼血尿(尿中含血量超过1ml/L即呈肉眼血尿)。

血尿既可由原、继发肾小球疾病引起(肾小球性血尿),又可能由泌尿道疾病引起(非肾小球性血尿)。

长期以来,临床医师一直在寻求一种简单易行的鉴别上述两种血尿的方法,以减少病人盲目检查的痛苦。

近10余年来,毕竟已取得了很大进展,现作一简介。

【总页数】2页(P2-3)
【作者】谌贻璞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5.8
【相关文献】
1.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的鉴别 [J], 李华丽
2.相差显微镜在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中的应用 [J], 卢新兆;陈进坤;王文天;廖清霞
3.尿红细胞形态和尿蛋白定性联合检测对鉴别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的意义 [J], 方冬青
4.超声对小儿肾小球性血尿及非肾小球性血尿诊断符合率的研究 [J], 吴彦红;陈红岩
5.无症状尿异常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鉴别诊断 [J], 谌贻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种尿沉渣检测法诊断肾小球性血尿特异性与敏感性比较

两种尿沉渣检测法诊断肾小球性血尿特异性与敏感性比较
两种 以上为 非均一性血 尿,③均 0

性与非均一性 红细胞各 占 5 %左右为混 合性血尿 。混合 0
性血尿 中依据 哪种 红细胞超过 5 %分为 以均一性红细胞为 0
主或 以非均一 性红 细胞为主 两种 。 1 5 统 计学方法 . 采用 S S 7. P S1 0统计 软件包进 行统计
7 0~1 0 h且 RBC—Fs —DW >或 < 5 c 0c c 0 h,这 两种情
成分分 析仪诊 断 肾小球 与非 肾小 球性血 尿 的敏 感性及特 异 性 比较 ,报道 如 下: 1 对 象 与方 法
1 1 对象 . 选择 2 1 0 0年 6月至 2 l 年 1月本院 l 5例 01 l
为 3种情 况 。①非均一性 红细胞 : RBC— O s PT F c< 7 c 0h
且 RBC s — —F c DW >或< 5 c 0 h即为非均一性血尿 。⑦均

性红 细胞 : RBC T F c> 1 0 h 且 RBC— s —DW -P O s 0c Fc
< 5 c 即 为 均 一 性 血 尿 …。③ 混 合 性 : 0h RBC-P 0 s 7 F c> 1 0 h 且 RBC—F c 0c s —DW > 5 c ;RBC—P 0 c为 0h 7 Fs
者 曲线下面积 比较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 . , > 0 0 ) 亡 12 P = .5。 5 2例 肾小球 性血 尿 中 ,UF一1 0 i 有形成 分分 析 00尿 仪检 出 1 0例 混合性 红细胞 ,其 中 6例经刘 氏尿 沉渣染 色
用进 口配套质控 物进 行室 内质控质量 控 制 ,质控结 果在控
性血 尿中均一性红细胞检出率为特异度。由表 1 可见 , - UF

肾小球源性血尿患者的临床病理研究

肾小球源性血尿患者的临床病理研究

IA 肾病 、 IA 系膜增生 性 肾炎等 ; g 非 g 继发性 肾小 球
疾 病 : 疮 性 肾 炎 、 肝 病 毒 ( V) 关 性 肾 炎 狼 乙 HB 相
等 引。
。 管液 中渗 透压 和 酸碱 度变 化 的影 响 , 些 因素 肾小 这 作用 于红 细胞 膜 , 红细胞 发生 畸形 改变 。但是 , 使 如
损 害 的患者 行特殊 染色 , 刚果红 染色 等 , 片厚 为 如 切
5 m。( ) 2 免疫 荧光 : 用 冰冻 切 片 , 采 用异 硫 氰 荧光
素 标记 的羊抗 人 IG、g I M、 3 C 、 l 及 纤 维 g IA、g C 、 4 C q
蛋 白原 , 用直 接免 疫 荧 光法 。( ) 3 电镜 : 据 临 床诊 根
社 , 9 4 1 0 19.0.
基 底膜 内 、 内皮下 及 系膜 区可 见 HB 抗 原一 体 复 V 抗
合物, 如果 血清 HB 抗 原 阳性 、 V 肾组 织 中 HB 抗 V
[ ] rn e M , etrF . h d e . t d M ] P i dlha 3 B en rB R co C T eKin y 4h e [ . hl ep i: a
S u d r , 9 1 1 0— 1 1 a n e s 1 9 . 21 21 .
原 阴性 , 能下 HB 相关 性 肾炎 诊 断 ; 不 管血 清 不 V 但
HB 抗 原 是 阳 性 还 是 阴 性 , 要 肾 组 织 中 确 有 V 只 HB V抗 原 , V 相关性 肾炎 诊断仍 能成 立l 。 HB 5 ] 本研 究 显示 ,2 1 0例 。 肾小球 源 性血 尿 患 者 中 , 病 因分别 为 IA 肾病 5 g 3例 ( 4 2 ) 系膜 增 生 性 肾 4 . , 炎3 6例 (0 0 ) 狼疮 性 肾炎 1 例 (0 o ) 局灶 3 . , 2 1 . , 节段 增 生 性 肾 炎 8例 ( . 6/) 膜 性 肾 病 5例 6 6 , 9 6 ( . 6 ) 轻微病 变 4例 ( . 2 ) HB 相关 性 。 4 1 , 3 3 , V 肾

尿红细胞平均直径法在肾小球性与非肾小球性血尿鉴别中的应用

尿红细胞平均直径法在肾小球性与非肾小球性血尿鉴别中的应用

8 0・ 2
西南军医 2 1 0 0年 7月 第 l 2卷
第 4期
Ju l fMlav u o nsuh et hn V0.2. . J l.01 oma o itr S r ni 0tw s C ia 1 1 No 4.uy 2 0 i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健康教育 , 高了患者 对溶栓治 疗 的认 知程度 、 提 依从性 及 自我 护理能力 , 提高 了患者 的生 活质 量; 增强 了护 士学 习的主 动性 , 护理人员只有提高 自身 素质 , 能积极 主动 、 才 全面认 真地进 行
2 o , ( ) :2 —12 0 75 4 1 1 2 .
高质量的健康 教育 ; 同时健康 教育 的互 动过程 增进 了护患 沟
通, 改善 了护患关系 , 满足了患者的心理需要 、 缓解 了患者 的不 良心理反应 , 提高 了服务满 意度 , 使护理工作得到 了肯定 , 促进 了和谐的护患关系 , 最大程 度地使患者受益。
1 材料 与方 法
11 标本来源 . 将6 5例血尿患者分为两组 。其 中 , 肾小球性
血尿 ( G—H ) 3 MT 组 5例 , 性 2 男 3例 , 性 1 女 2例 , 均 年 龄 平 4. _ 5岁 ; 4 原发病 分别 为慢 性 肾小球 肾炎 3 2例、 狼疮 性 肾 炎 2
源等检验方法 , 但因设备 价值较高 , 致使 检查费用较高 , 法普 无 及 与推 广。本 次试 验 采用 “ 红 细胞 测 微技 术 ”( 尿 即尿 M D C 法) 同样达到了鉴别血尿 的 目的, , 为临床提供了可靠 的诊 断依
【 参考文献 】
[ ] 焦力群 , 妍 , 1 马 李 萌, . 等 成人缺血性卒 中早期治疗指 南( 节

尿液红细胞微柱凝胶检查在肾病诊断中的应用初探

尿液红细胞微柱凝胶检查在肾病诊断中的应用初探

尿液红细胞微柱凝胶检查在肾病诊断中的应用初探摘要】目的建立抗人球微柱凝胶检验测法,用于肾性与非肾性尿红细胞的鉴别。

方法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220份血尿标本分离的红细胞进行洗涤后与抗IgG,C3d(多特异)试剂于微柱凝胶卡的孔内反应(室温低于10℃时,须37℃孵育15分钟)后,离心10分钟,取出微柱凝胶卡观察结果。

结果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检测法的敏感性为87.7%,特异性为71.43%,准确性为63.64%,阳性预测值为63.64%,阴性预测值为90.91%,阳性似然比为3.06,阴性似然比为0.18。

45例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尿红细胞用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检测,其阳性率为88.9%。

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便于观察,可作为鉴别尿红细胞来源的筛查试验。

【关键词】微柱凝胶卡(microtube column agglutinatior)抗人球蛋白肾性血尿尿红细胞尿液经离心后尿沉渣镜检每个高倍视野红细胞数超过3个为血尿,1L尿中含1ml血即为肉眼血尿。

而肾性血尿与非肾性血尿的鉴别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于区分血尿的来源需要采用相差显微镜检查[1]:变形红细胞血尿为肾小球源性,均一形态正常红细胞血尿为非肾小球源性。

须配置相差显微镜,才能开展此项检查;由于尿液的渗透压、酸碱度等对尿红细胞的形态影响很大也是相差显微镜检测法未被广泛使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不明原因的单纯性血尿临床也采用肾活检,但因其有创伤性而被一些患者所拒绝。

因此,建立一种既能鉴别尿中红细胞的来源又不受尿液渗透压、酸碱度、离子比等因素影响的方法是必要的。

微柱凝胶法是近几年在血型鉴定和交配血中应用的新方法,因其简便快捷、灵敏度高、结果便于观察而得到广泛应用,我们采用该方法来鉴别尿红细胞的来源,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材料1.1.1微柱凝胶卡、孵育器、离心机均为瑞士达亚美公司的产品。

1.1.2直接抗人球蛋白试剂盒:由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产品标准编号:YZB/国0666-2008。

尿红细胞位相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

尿红细胞位相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

尿红细胞位相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尿红细胞位相的检查在泌尿系统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因不同原因存在血尿的患者共80例,分为肾小球疾病组和对照组(非肾小球疾病),每组各40例患者。

对两组患者进行红细胞位相检查,观察两组患者血尿红细胞位相检查阳性率。

结果肾小球疾病组40例患者阳性检出率为95.0%,对照组(非肾小球疾病)40例患者阳性检出率为12.5%,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尿红细胞位相的检查在泌尿系统疾病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且有操作方法简单、无创和可重复性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尿红细胞位相检查;泌尿系统;肾小球疾病;阳性率Urine red blood cells relative to assess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urinary system diseasesQin Li(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people's hospital clinical laboratory in guangxi nanning 530021)[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urine red blood cell phase of test in the diagnosis of urinary system diseas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Methods:from February 2016 to February 2017 were due to different reasons there is blood in the urine of patients with a total of 80 cases,divided into glomerular disease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non glomerular disease),40 patients in each group.Red blood cell phase inspections on two groups of patients,observ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blood in the urine red blood cell phase check positive rate.Results:glomerular disease group 40 cases with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was 95.0%,the control group(40 casesof glomerular disease)patients with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was 12.5%,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compared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1).Conclusion:urine red blood cell phase of test in clinical diagnosis of urinary system diseases has high diagnostic accuracy,and the operating method is simpleand noninvasive and repeatability,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 urine red blood cell phase test;Urinary system.Glomerular disease.Positive rate血尿在泌尿系统中属于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患者出现血尿即会被认为是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诊断依据,不论是轻微、间歇或无症状的血尿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程度,便于及早查明病因给予有效的治疗。

尿液红细胞形态分型在肾性等血尿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尿液红细胞形态分型在肾性等血尿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15.03临床研究45临床医学中血尿是一项比较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表现,以病因作为依据对其进行划分,分为肾性血尿和非肾性血尿,具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和预后判断效果。

因此,医院中更多应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尿液红细胞形态,实现对肾性血尿和非肾性血尿鉴别的诊断[1]。

我院应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尿液红细胞形态,鉴别肾性血尿和非肾性血尿,取得较好效果,现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肾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肾活检或者其他检查,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肾性疾病患者。

其中,28例患者为肾小球肾炎,20例患者为IgA 肾病,8例患者为肾病综合征,6例患者为狼疮性肾炎,4例患者为紫癜性肾炎;非肾性疾病患者54例,其中泌尿结石患者28例,尿路感染患者17例,泌尿系统肿瘤患者7例,输尿管畸形患者2例。

1.2 方法取患者新鲜中段尿20ml ,离心5分钟,保持1000—1500r/min 的离心速度,取出离心管,去除上清液,保留沉渣尿0.2ml 混匀,滴在载玻片上进行镜检。

对有形成分全貌和管型应用低倍镜进行观察,然后应用高倍镜对其细胞成分进行鉴定。

通过高倍镜对10个视野进行观察,对尿液中的红细胞形态进行观察,对其结果进行记录。

1.3 血尿红细胞形态诊断标准[2](1)0型红细胞(均一形红细胞):主要为正常红细胞,观察红细胞外形和大小,均为正常,大部分为正常及桑葚样红细胞,部分细胞表现为影子红细胞,该类型细胞多为非肾小球性血尿。

尿液红细胞形态分型在肾性等血尿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郭世喜重庆市巫山县人民医院 重庆市 404700【摘 要】目的:探讨肾性血尿和非肾性血尿患者的鉴别诊断过程中,应用尿液红细胞形态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肾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尿液红细胞形态对肾性和非肾性血尿进行鉴别诊断,并分析其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G1红细胞对肾小球性血尿的诊断价值(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幼儿园 430030;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检验科 430030)【摘要】目的:探讨尿液中一种特殊形态的红细胞——g1红细胞对血尿原因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

以镜检g1红细胞≥2%,作为肾小球性血尿的诊断标准, 评估其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研究101例血尿患者, 其中73例为肾小球疾病,28例为非肾小球性疾病。

联系镜检结果与病人临床诊断,计算其灵敏度和特异度。

结果:以g1细胞≥5%为诊断标准的敏感度为32.88%,特异度为96.43%;以g1细胞≥2%为诊断标准的敏感度为53.43%,特异度为96.43%。

结论:以g1红细胞≥2%为诊断标准的特异度很高,敏感度尚可,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g1红细胞;血尿;肾小球疾病the value of g1 redblood cell to diagnose glomerular hematuriahuangyun1 gaobing2【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ccuracy and clinical value of examining morphology of a special shaped red blood cell –g1 red blood cell in urine by common microscopy in localization of hematuria. the diagnostic standard of glomerular hematuria was g1 red blood cell≥5%.methodsresearch 101 patients with hematuria patients, 73 cases of glomerular disease, 28 cases with non-glomerular diseases. contact microscope examination and the patient’s clinical diagnosis to calculate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resultsthe sensitivity of the diagnostic standard of g1 red blood cell≥5% was 32.88% and the specificity was 96.43%;the sensitivity of the diagnostic standard of g1 red blood cell≥2% was 53.43% and the specificity was 96.43%. conclusionthe diagnostic standard of g1 red blood cell ≥2% is high specificity, sensitivity is acceptable to promote in the clinical.【key words】g1 red blood cell;hematuria;glomerular disease【中图分类号】r44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016-02血尿的鉴别诊断是临床医生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而在临床诊疗工作中也常碰到需要鉴别肾小球性血尿与非肾小球性血尿的问题。

关于诊断肾性、非肾性血尿,目前已推出不少的方法。

畸形的红细胞具有多种形态,但未提出有具体意义的特异性形态,用以往的标准,往往造成检查者对畸形红细胞判断模糊不清及主观上的误差。

90年代初,chu等人[1]首先提出用一种形态独特的红细胞鉴别肾小球性血尿,其形态独特,易于识别,敏感性与特异性均高,受到普遍关注,国内亦有很多人报道g1红细胞在血尿来源鉴别中独特的优点。

现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收集所有2011年4月1日至5月5日送至我院检验科测定血尿阳性新鲜标本101份,均取自住院患者,男52例,女49例,患者年龄从0岁到82岁,平均年龄38.49岁。

仪器和试剂 nikon e-200 普通光学显微镜1.2 检查方法: 取患者晨尿或新鲜中段尿,混匀,取10ml于1500r/min离心5分钟,倾去上清液,取沉渣涂抹于洁净玻片上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上观察。

计数100个红细胞中g1红细胞的数量。

1.3 判断标准: 按红细胞分类法来判断正形与畸形,以两种判断标准进行实验:(1)参照国内外各种文献,以g1红细胞占5%为界,g1≥5%为肾小球性血尿,g1<5%为非肾小球性血尿;(2)结合实验室工作经验,以g1红细胞占2%为界,g1≥2%为肾小球性血尿,g1< 2%为非肾小球性血尿。

g1细胞特点:细胞大小不等,胞膜破裂,结构改变,形成面包圈样、口形、花环形等,附有一个或多个芽胞状突出,当红细胞血红蛋白丢失后,仅见淡环影的小环状或双环状,在它周围附有小伪足或小圈,称为小环形g1红细胞, 以上通称芽胞状畸形红细胞,简称g1细胞。

[2]1.4 统计方法: 将两种镜检标准下镜检所得结果与临床诊断(主要通过肾穿病理检查得到)进行比对,计算此方法诊断血尿来源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将两种镜检标准进行比较。

2 结果以g1红细胞≥5%为肾小球来源血尿的判断标准获得镜检结果,结合临床诊断进行对比,如下表所示:计算可得此方法敏感度为32.88%,特异度为96.43%(2)以g1红细胞≥2%为肾小球来源血尿的判断标准获得镜检结果,结合临床诊断进行对比,如下表所示:计算可得此方法敏感度为53.43%,特异度为96.43%。

可见此标准相对于g1细胞≥5%的标准有较高的敏感度而特异度无明显差异。

3 讨论血尿是泌尿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故98%的血尿是由泌尿系统疾病引起,2%的血尿由全身性疾病或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病变所致。

[3]在临床应用中,血尿来源的判断尤为重要。

血尿的病因很多,诊断较为复杂,既要做到不误诊,又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定位诊断是关键。

如能确定为肾小球性血尿,应进行有关肾小球疾病方面的检查,如免疫学检查及肾活检,而不必做ivp、ct及膀胱镜等侵入性或(及)昂贵的检查。

而如能确定为非肾小球性血尿,则可避免肾活检等创伤性较大的检查。

因此,找寻简单、易行的血尿定位诊断在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肾小球性血尿红细胞形态学变化的机制目前认为可能是由于红细胞通过有损伤的肾小球基底膜时,受到强力拉伸机械损伤,以后在通过各段肾小管的过程中又受到不同的ph 和不断变化着的渗透压的影响; 加上介质的张力,各种代谢产物(脂肪酸、溶血、卵磷脂、胆酸等)的作用,造成红细胞大小、形态和血红蛋白含量等变化。

而非肾小球性血尿主要是肾小球以下部位和泌尿通路上毛细血管破裂的出血,不存在以上原因,因而红细胞形态正常。

目前本院判断血尿来源的主要方法是尿位相镜检。

通过对尿液中畸形红细胞计数,现行标准为:畸形红细胞≥70%为非均一性血尿,畸形红细胞<70%且≥20%为混合型血尿,畸形红细胞<20%为均一性血尿。

但是,畸形红细胞种类繁多,形态不一,难以辨别,甚至有些特殊形态的红细胞是否属于畸形红细胞尚未有定论。

因此,现行的尿位相检查方法的弊端在于,检验人员的判断标准难于统一。

通常,同一实验室内不同检验师之间的比对会产生分歧,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比对结果更是差别很大,这样造成这种检验方法的可重复性很低。

20世纪90年代,chu等人[4]提出了尿红细胞分类方法,即将尿红细胞分为肾小球性红细胞(g类细胞)、非肾小球性红细胞(n 类细胞)和未能分类细胞。

g类细胞共同特征是细胞内血红蛋白有逸出现象,形成芽孢或胞膜皱缩,细胞变小。

其中包括g1、g2、g3、g4和g5五种类型。

g1细胞呈炸面包圈样,带有1个以上芽孢,少数为带芽孢的双圈状淡影;g2细胞呈球形,带1个以上芽孢,少数为周边不规则或花边状的淡影;g3细胞为炸面包圈样红细胞,表面凹凸不规则,少数呈双圈状淡影;g4细胞呈酵母样;g5细胞为明显缩小的红细胞,少数为脱落的芽孢。

随后国内凌衫洪、叶任高等人[5]对该方法进行了介绍,并指出g1细胞尤其重要,其形态较特殊,易于辨别区分,适合临床应用。

1993年chu报道[4]用g1≥5% 为阳性标准对诊断肾小球性血尿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73%和100%。

近年国内亦有相关报道[6~8],对该标准均持肯定态度,并且得出了新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为理想。

本次实验过程中发现,若按照文献报道的g1红细胞≥5%为诊断标准,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2.88%和96.43%,其特异性很好而敏感性欠佳。

若结合本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将标准修订为g1红细胞≥2%,诊断肾小球性血尿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53.43%和96.43%。

通过两种标准的对比,我们发现,以2%为标准相对于以5%为标准,敏感性有较大提高,特异性无明显变化。

然而以g1细胞≥2%为标准的方法,其敏感度仍与国内外文献报道有一些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阐述。

这些因素我认为可能有:(1)本次实验中,因本科室实验条件所限,尿液标本进行镜检时存放时间较长,一些特殊形态的红细胞已经破坏;(2)实验所用普通光学显微镜与文献报道中使用的相差显微镜成像效果不同;(3)实验时间较短,标本总量较小。

总而言之,g1细胞形态特征明显,容易辨认,不同实验人员和实验室之间分歧较小,重复性好。

结合近年文献及本次实验结果,以g1红细胞≥2%,作为肾小球性血尿的诊断标准,其特异性较为理想,简便快捷、成本低廉、无创伤无痛苦,适合于临床应用,有推广的价值。

但是其敏感性欠佳,有一定漏诊率,故在实际工作中应将此方法与传统镜检方法相结合并参考各种生化指标,以提高其敏感性。

另外,还可以对此方法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1] chu yd, kitamoto y, nakayama m, et al. differentiation of hematuria using a uniquely shaped red cell .nephron, 1993,64: 32-36.[2]董秀清, 孙玉玲, 姜傥,等.用一种独特形态的红细胞鉴别血尿.中华肾脏病杂志,1999;15:311-313.[3]蒋云生.血尿.//诊断学/陈文彬等主编.-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7-58[4] chu yd, kitamato y, tomita m, et al. differentiation of hematuria, by 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microscopy with a simple criterion kumamoto med j,1990,42: 63-71.[5]凌衫洪,叶任高,董秀清,等.新的尿红细胞分类计算法鉴别血尿来源[j].中华内科杂志,1994,33(4): 255- 258.[6]施岚,吴亚君,等. 尿红细胞形态观察的临床应用与评价.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5,6(12):712- 713.[7]罗福东,廖焕兰,等.尿红细胞位相检测在肾脏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现代医学检验杂志,2008,23(4):64- 65.[8]肖笑,叶任高,蒋文功.尿红细胞位相显微镜检查诊断肾小球性血尿的临床评估.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4,5(3):146- 1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