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性及非肾小球性血尿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合集下载

尿液检查习题

尿液检查习题

第一单元尿液检查 [题目答案分离版]一、A11、尿中出现蜡样管型见于A.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型B.慢性肾炎晚期C.慢性肾炎急性发作D.间质性肾炎E.肾肿瘤【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红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炎。

白细胞管型:常见于肾孟肾炎。

透明管型:正常人中常见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等。

蜡样管型:常见于慢性肾炎晚期细颗粒管型大量出现见于肾小球肾炎等肾病变。

粗颗粒管型出现提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及药物毒性所致肾小管损害。

2、区别血尿与血红蛋白尿的主要方法是A.观察血尿颜色B.做尿胆原测验C.做尿潜血试验D.做尿三杯试验E.做尿沉渣镜检【正确答案】:E3、关于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红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炎B.白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衰竭C.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盂肾炎D.蜡样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E.上皮细胞管型,常见于慢件肾炎晚期【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红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炎。

白细胞管型:常见于肾孟肾炎。

透明管型:正常人中常见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等。

蜡样管型:常见于慢性肾炎晚期细颗粒管型大量出现见于肾小球肾炎等肾病变。

粗颗粒管型出现提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及药物毒性所致肾小管损害。

4、正常尿中偶见什么管型A.透明管型型【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正常尿中偶见透明管型5、尿中β2微球蛋白增多而血中β2微球蛋白不增高,此时出现的蛋白尿属于A.肾小球性蛋白尿B.溢出性蛋白尿C.分泌性蛋白尿D.肾小管性蛋白尿E.组织性蛋白质【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选Dβ2-微球蛋白产生于淋巴细胞,尿液中含量很少,因其分子量小,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肾小管几乎全部被重吸收并被完全降解。

临床用于监测肾小管功能由于炎症或中毒引起的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的重吸收功能减退而出现以低分子量蛋白质为主的蛋白尿,称为肾小管性蛋白尿.6、大量的蛋白尿说明是A.肾小管对蛋白的回吸收障碍B.肾小球滤过膜改变C.组织性蛋白尿D.溢出性蛋白尿E.功能性蛋白尿【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选B 教材中对此有如下描述:(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滤过膜正常电荷屏障和分子屏障功能发生障碍,肾小球对血浆中蛋白质的通透性增加,当原尿中蛋白含量超过了近端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大量的蛋白就从尿中丢失了。

百通医考考试题 -生物化学 - 尿液检查

百通医考考试题 -生物化学 - 尿液检查

执业医师培训考试题第二十七章尿液检查【考纲要求】1.血尿的概念、肾小球性血尿与非肾小球性血尿的鉴别、引起血尿的常见原因。

2.蛋白尿的概念和分类。

3.管型尿概念分类。

【考点纵览】1.熟练掌握肾小球性血尿与非肾小球性血尿的鉴别。

2.熟练掌蛋白尿的概念。

掌握各类蛋白尿的特点。

3.熟练掌握管型的分类。

【历年考题点津】1.区别血尿与血红蛋白尿的主要方法是A.观察血尿颜色B.做尿胆原测验C.做尿潜血试验D.做尿三杯试验E.做尿沉渣镜检答案:E2.关于蛋白尿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A.多发性骨髓瘤所致的蛋白尿为溢出性B.狼疮性肾炎所致的蛋白尿为混合性C.糖尿病肾病的蛋白尿主要为小球性D.间质性肾炎的蛋白尿以小管性为主E.高蛋白饮食后出现的蛋白尿为生理性答案:E3.健康成人24小时尿中排出蛋白总量为A.0~150 mgB.151~200 mgC.201~250 mgD.251~300 mgE.301~350 mg答案:A4.选择性蛋白尿的特点是以A.溶菌酶为主B.白蛋白为主C.本-周蛋白为主D.IgA为主E.β2 -微球蛋白为主答案:B5.关于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红细胞管型,常见于肾孟肾炎B.白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炎C.脂肪管型,常见于急性肾衰竭D.蜡样管型,常见于慢性肾炎晚期E.粗大上皮细胞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答案:D6.尿中发现大量透明管型时,提示病变在A.肾小管和肾盏B.肾小管和肾盂C.肾小管和肾小球D.肾小管和输尿管E.肾小管和膀胱答案:C7.不出现管型尿的疾病是A.肾病综合征B.急性肾小球肾炎C.急进性肾小球肾炎D.急性肾盂肾炎E.急性膀胱炎答案:E第二十八章肾小球疾病【考纲要求】1.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病理分类。

2.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3.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概念及诊断依据、常见病因、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4.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

肾小球疾病

肾小球疾病

治疗
早期作出病因诊断和免疫病理分型
强化治疗
对症治疗
钠 水 潴 留 高 血 压 急 肾 衰
强化 血浆臵换 疗法
甲泼尼龙 冲击伴 环磷酰胺
感 染
预后
免疫病理类型: Ⅲ型较好,Ⅰ型差,Ⅱ型居中 强化治疗是否及时: 临床无少尿、Scr<530μmol/L,病理尚 未显示广泛不可逆病变时即开始治疗者预后 好,否则预后差 老年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本病缓解后的长期转归,以逐渐转为慢性病 变并发展为慢性肾衰竭较为常见。
2.仅少数由急性肾炎而来
3.起始因素多为免疫介导炎症
4.非免疫非炎症因素(高血压、大量蛋白尿、 高血脂等)促进病程慢性化
病理
多种病理类型:
系膜增生性(IgA及非IgA)
系膜毛细血管性
膜性肾病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最终均可转化为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隐匿
临床表现多样,个体差异大,异误诊 基本临床表现: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 常见症状:乏力、疲倦、腰酸痛、纳差,水肿、 贫血
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系指蛋白尿、 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 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 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 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疾病。 疾病表现多样化:病理类型不同、病期不同、 主要临床表现不同
病因和发病机制
1.由多种病因、不同病理的原发肾炎构成
一、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minor glomerular abnormalities 二、局灶性节段性病变 focal segmental lesions 三、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diffuse glomerulonephritis 1、 膜性肾病 MN membranous nephropathy 2、 增生性肾炎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1)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2)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3)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4)新月体性和坏死性肾小球肾炎 3、 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sclerosing glomerulonephritis 四、未分类的肾小球肾炎 unclassified glomerulonephritis

检验科三基第二季度考试试卷

检验科三基第二季度考试试卷

检验科三基第二季度考试科室姓名得分选择题,每题1分,共100分1、出血时间延长可见于下列疾病,但哪项除外( )。

A、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血小板无力症C、血友病D、血管性假血友病E、抗凝物质过多2、患者APTT延长,PT正常。

延长的APTT可被硫酸钡吸附血浆纠正,而不能被正常血清纠正,该患者缺乏的凝血因子是( )。

A、因子ⅡB、因子ⅤC、因子ⅧD、因子ⅨE、因子Ⅹ3、凝血时间延长可见于下述疾病,但哪项除外( )。

A、纤溶亢进B、抗凝物质过多C、血友病D、血栓性疾病E、纤维蛋白原缺乏症4、出血时间缩短常见于( )。

A、血小板减少症B、血小板贮存池病C、血小板乏力症D、血栓性疾病E、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5、下述疾病中,不可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是( )。

A、严重肝病B、维生素K缺乏症C、纤维蛋白原缺乏D、阻塞性黄疸E、血友病6、测定受检血浆中有否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存在,常用的试验是( )。

A、蕲蛇酶时间测定B、蝰蛇毒试验C、甲苯胺蓝纠正试验D、凝血酶原纠正试验E、血浆纤溶酶原测定7、下列哪一项不是二期止血缺陷的出血特点( )。

A、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深部组织(肌肉群、关节腔及内脏)出血难止为主,而皮肤、黏膜出血为次B、创伤或手术后,创口即刻发生渗血难止,持续时间一般不长C、出血持续的时间一般较长,可能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D、可分遗传性和获得性E、一般止血药物效果欠佳,但输血、血浆或特殊血浆制品有显著疗效8、下列哪项组合是错误的( )。

A、血管壁异常,束臂试验阳性B、DIC早期,3P试验阳性C、甲型血友病,APTT延长D、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块收缩良好E、血小板第3因子缺乏症,PF3释放减少9、关于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症,下列说法哪项是错误的( )。

A、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小板数减低B、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功能减退C、血小板第三因子有效性减低D、血块收缩正常E、β-TG和TXA2增高10、血凝块的回缩是由于( )。

肾脏病常见症状的临床诊断思路

肾脏病常见症状的临床诊断思路
性的药物
NSAID肾毒性相关的危险因素
❖ 利尿治疗 ❖ 容量不足 ❖ 充血性心力衰竭 ❖ 肾病综合征 ❖ 肾损害史 ❖ 联合应用有潜在肾毒性的药物 ❖ 老年病人
ACEI性肾功能不全相关的危险因素
❖ 肾A狭窄 ❖ 低血容量/低血压 ❖ 联合应用有潜在肾毒性的药物 ❖ 慢性肾功能不全史 ❖ 无肾A狭窄的肾实质疾病
正常人24小时尿蛋白:≦0.15g, 常规化验尿蛋白检测为阴性
蛋白尿
假性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
1、污染
(血液、脓液、精液、白带等)功能性 体位性
2、尿液长时间放置
(发热)
(盐类结晶使尿白色混浊) (运动)
3、淋巴尿
(紧张)
4、药物
(利福平、山道年等)
病理性蛋白尿
肾性 非肾性
肾性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 (>2g/24h)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紫癜性 肾炎等。 2.肾小管性蛋白尿 (<2g/24h) 最常见各种原因引起的间质性肾炎,肾静脉血栓形成, 肾动脉栓塞,重金属盐类中毒等。 3.分泌性蛋白尿(<0.5g/24h) 分泌性蛋白尿由于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管代谢产生的 蛋白质渗入尿液中所致
假性血尿 ①血红蛋白尿: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急性溶 血等,病人尿液呈酱油或葡萄酒色; ②肌红蛋白尿: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人尿液呈酱油 色或葡萄酒色; ③紫质病:血紫质病,铅中毒病者,尿卟啉排除,尿 液呈棕红色或葡萄酒色。
④某些食物(如甜菜、番茄叶、色素)可使尿液呈红 色;某些药物(利福平、大仑丁、酚噻嗪等)也可 使尿液呈红色。检查尿有隐血,但无RBC可鉴别。
利尿剂相关的肾损害

肾内科课件 血尿

肾内科课件 血尿
[尿中尿酸(mg/dl)]×[血肌酐(mg/dl)] [尿肌酐(mg/dl)]
正常值:<0.57
非肾小球血尿
3.尿路感染
血尿 尿频、尿急、尿疼、遗尿 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诊断靠尿培养。
非肾小球血尿
4.泌尿道畸形
反复出现非肾小球性血尿 注意除外泌尿道畸形
非肾小球血尿
5.药物引起:
感冒通: 在服药后数小时-30小时出现全程肉眼血尿, 尿红细胞形态呈均一型, 停药后血尿迅速消失,血尿持续<3天。 发病机理不清楚:可能与双氯灭痛或过敏反应 有关 安乃静口服、吡哌酸超剂量口服及静脉注射先锋 Ⅵ
非肾小球血尿
6.其它
泌尿道结石 肿瘤 外伤 肾囊肿
肾盂积水
1.链球菌感染后肾炎: 血尿 少尿、无尿 高血压 链感证据及血C3、CH50等助诊
肾小球血尿
2.迁延性肾炎:
常常有急性肾炎过程,病程迁延1年以上 部分病人隐匿起病,病程也应在6月以上
病程迁延、肾功能正常
肾小球血尿
3.急进性肾炎及慢性肾炎:
血尿可以是其重要的临床症状 起病形式不同 明显的蛋白尿及高血压和肾功能异常可
血尿

尿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 李秋
血 尿
一、概述
血尿定义
尿中RBC数超过正常 以镜下血尿(离心尿红细胞≥3个/H) 肉眼血尿

单纯性血尿
不伴有明显的水肿和高血压 无或伴轻微蛋白尿(定性<++,定量 〈0.5g/24hr〉 肾功能正常的病例

肾小球血尿
二、儿童血尿常见的原因
(一)肾小球性血尿:
Berger病(IgA肾病)。显示肾小球系膜增宽及轻度细胞增生。近肾小球处可见一些萎缩的肾小管。 PASx260

尿芽孢形红细胞在诊断肾小球性血尿中的临床价值

尿芽孢形红细胞在诊断肾小球性血尿中的临床价值
7 . 特 异 性 为 9 %; 芽抱 形 红 细胞 百 分率 ≥2 45 %, 9 以 %为 诊 断 标 准 , 感性 为 8 . 特 异 性 为 9 . 以 芽孢 形 红 细胞 百 分率 ≥1 敏 51 %, 61 %, %为 诊 断 标
准 , 感性为 8. 特异性为 8. 结论 敏 9 %, 4 83 %。 来 源 的一 种 有 效 的 方 法 . 得 临床 推 广 。 值
20 08年 1 0月 第3 卷 第 2 期 0
中 国医疗前 沿
Chi a H e l a e F o ir n at r r nte s hc
Oco e , 0 8 tb r 2 0 Vo 。 No 2 l3 .0 8 7
尿芽孢形 红细胞在诊 断 肾小球性血尿 中的临床价值
p a e mir s o e Re u t W h n t e p r e tg fS h s — coc p . sl s e h e c n a e o RBC wa r a % . h e st i n p cf i fgo ml e t r ’ d a n ss s mo e t n 5 h t e s n i vt a d s e i c t o lme a h mau aS ig o i i y i y r i wee 4 .% a d 1 0 , e p ciey W h n t ep r e t eo RBC w sg e tr h n 4 , e s n i vt n p cf i f t e e6 . % a d 1 0 . r 8 9 n 0 % r s e t l. v e ec n a f h g S a r ae a % t e st i a d s e i ct o r 3 8 t h i y i y iw n 0 % rs e t ey W h n t e p r e tg f RB a a g rt a % . h e s ii n p cf i f tW r 4 5 a d 9 % . e p ci ey W h n te e p ci l . v e ec naeo h S C w slr e n 3 h t e s n i vt a d s e i ct o e e 7 . % n 9 t y i y i rse t l. v e h p re tg fS e c n a e o RBC e c e e % , h e s ii n p cf i fi we e 8 . % a d 9 . % , e p c iey Ne et e e s wh l t e p r e t e o x ed d2 t e s n i vt a d s e i ct o r 5 1 n 6 1 t y i y t r s e t l. v r ls , i h e c n a f v h e g

血尿

血尿

临床表现
肉眼血尿:每1000ml尿液中含1ml血即成肉眼
血尿。含血量大,血色深;尿酸 性, 呈棕色或暗黑色;尿碱性,呈红
色。 假性血尿:阴道或直肠血污染、某些药物或食 物所致红色尿 血红蛋白尿:尿呈均匀红色或酱油色、无沉淀、 镜检无红细胞或偶有红细胞
定位诊断
尿三杯试验:
第一杯含血:前尿道 第三杯(终末)含血:膀胱颈和三角区或后尿道 全程血尿:膀胱或膀胱以上 尿红细胞相差显微镜或尿红细胞容积分布曲线: 鉴别肾小球源性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病因
肾实质病变
1. 肾小球疾病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IgA肾病、急性肾小球 肾炎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 炎、感染性心内膜炎、血管炎、流行性出血 热 其他:Alport综合征、薄基底膜肾病
病因
2. 肾小管-间质疾病
感染性 间质性肾炎 肾脏囊性病变
3. 血管病变:肾梗塞、肾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征象及诊断要点:
80%以上肾结核为膀胱受侵犯的症状——尿频、


尿急、尿痛和终末血尿,病程顽固。 除血尿外并有脓尿。尿沉渣涂片可能查到抗酸 杆菌。 约5%肾结核病人以血尿为首发症状。而无膀胱 刺激症状,但可能查到结核菌。 后期肾结核可因输尿管梗阻,膀胱症状自行缓 解,尿检亦转阴性。只有追问病史和造影才确 诊。 双肾结核或对侧肾积水的晚期病人可因尿毒症 就诊。
病案讨论
病例二:48岁女性,四年前有一次泌尿道感染, 当时就有轻微血尿,当泌尿道感染治愈后,血 尿仍持续存在,当时到泌尿科门诊曾作肾脏超 声波、腹部X线检查,结果并无发现。两年前 有一次肉眼可见血尿,做过膀胱镜检查,当时 膀胱镜的诊断为膀胱炎,治愈后病人的血尿症 状持续存在,且有多次的尿液检查有明显的蛋 白尿 (≧ 300 mg/dl ),因而来到肾脏科门诊。 此病人最有可能是哪方面的疾病,应安排何种 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小球性及非肾小球性血尿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发表时间:2009-08-03T11:19:21.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9期供稿作者:文成伟1 王月影2 [导读] 通常用尿中的红细胞染色观察法及非染色位相显微镜观察法等来诊断尿中的血尿以其达到肾性血尿的定位诊断。

通常用尿中的红细胞染色观察法及非染色位相显微镜观察法等来诊断尿中的血尿以其达到肾性血尿的定位诊断。

实践证明:以上方法都只对少数红细胞进行观察,其结论与观察者的经验直接相关。

因此,有时结果不可靠。

本方法用红细胞容积分布幅度(RDW)曲线来诊断血尿,方法简单、迅速,而且数值可靠。

1 方法与结果
1.1方法住院患者中段晨尿20ml,以250转/分离心沉淀5分钟,弃上清液,将沉淀再悬浮于ISOTON溶液10ml中。

然后以Coulter Couer S-PLUS II自动血液计数计微量进料1ml,以X-Y记录仪描绘其RDW分布图,依其图形判断结果。

1.2仪器与判定本试验方法应用自动血液计数仪来完成。

红细胞容积矩形图由扫描记录仪绘成曲线而判定。

其横坐标含256波道,它代表24~360fl的细胞容积。

纵坐标代表与峰值波值相关的每一波道的计数频率,判定标准如下:(1)所获得RDW曲线峰值大于患者外周血红细胞的峰值、即认定为非肾小球血尿的容积分布(NG型)。

(2)当迹线向左偏移,尿中红细胞容积偏小,为肾小球性容积分布(G型)。

(3)亦可能出现非典型混合型曲线(M型),此点单用容积则不易分辨,但用RDW在其直方图上有不同的分布则容易区别。

总之,若其RDW曲线峰值<50fl即为G型(肾小球性血尿);若其峰值>50fl即为NG型(非肾小球性血尿);其峰值在50fl者即为M型(混合型图形)。

如果是无污染尿标本,室温下6小时其RDW无异变。

1.3 结果本组用上述方法并测试69例,其中肾小球疾患37例,6例经肾活检证实,26例经其他手段(造影、影像学等)确诊,均呈明显的G型曲线。

另20例为非肾小球性疾患,其图形NG型占47%,M型占53%,G型占0。

据此,其敏感性及特异性为100%。

2 讨论
在本试验中,尿中红细胞黏度分布检出域定100~9000个/pl。

此检出范围等于每个视野22个红细胞以上的400个视野的总计数。

此法计数量大,是任何目测方法达不到的,是不可比的一大优点。

关于终末尿渗透压对本试验的影响,笔者在低张尿中(111mosm/L)加入静脉血,发现其RDW向低容积领域移动,而等张尿(317mosm/L)、高张尿(645~926 mosm/L)经6小时后其容积分布无明显变化,尿pH亦无明显影响。

其他影响尿中红细胞黏度分布的因素,经试验笔者发现尿中扁平上皮、粘液丝等易将测试孔闭塞,而使其黏度分布曲线变成假G型。

另外,尿中的细菌及微小结晶存在时可见其容积区域的增加。

其尖峰不光滑容易与其G型相鉴别。

笔者认为此方法是目前国内诊断肾小球性血尿较为理想而快捷的方法。

即使是Hb尿中的红细胞或月经血混入,尿RDW也属正常。

所以,对于肾球性及非肾小球性血尿的诊断,此法是较为准确可靠的。

参考文献
[1] 王羽,张中久,赵明刚.肺炎支原体感染血清学检测[S].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006.
[2] 叶应媚,李健斋. 临床实验诊断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