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炎的鉴别诊断
大动脉炎的诊断标准及手段

目前大动脉炎主要采用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的分类标准,内容如下:(1)发病年龄≤40岁:40岁前出现症状或体征。
(2)肢体间歇性运动障碍:活动时一个或多个肢体出现逐渐加重的乏力和肌肉不适,尤以上肢明显。
(3)肱动脉搏动减弱:一侧或双侧肱动脉搏动减弱。
(4)血压差>10mmHg:双侧上肢收缩压差>10mmHg。
(5)锁骨下动脉或主动脉杂音:一侧或双侧锁骨下动脉或腹主动脉闻及杂音。
(6)血管造影异常:主动脉一级分支或上下肢近端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常为局灶或节段性,且不是由动脉硬化、纤维肌发育不良或类似原因引起。
符合上述6项中的3项者可诊断本病。
此标准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90.5%和97.8%。
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与肺动脉或冠状动脉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变,引起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少数亦可发生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好发于年轻女性,一般于40岁以前发病,发现一侧或两侧肢体,尤其左上肢无脉或脉弱,两侧收缩压差大于1.33kPa(10mmHg),颈或腹或背部可闻及血管杂音,由于受累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亦不同,活动时常表现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发热,局部动脉疼痛等,故在诊断上必须与下述各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肾动脉纤维肌性结构不良(FMD) 本病好发于年轻女性,病变大多累及肾动脉远端及其分支,可呈串珠样改变,以右肾动脉受累较多见,主动脉很少受累,上腹部很少听到血管杂音,缺少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
2.动脉粥样硬化年龄大多数超过50岁,以男性多见,病史较短,无大动脉炎活动的临床表现,血管造影常见合并髂,股动脉及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但本病很少累及腹主动脉的主要分支,在我国肾动脉受累较少见,约占肾血管性高血压的5%。
3.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本病与大动脉炎累及胸降主动脉狭窄所致高血压有时易混淆,前者多见于男性,血管杂音位置较高,限于心前区及肩背部,腹部听不到杂音,全身无炎症活动表现,胸主动脉造影可见特定部位缩窄,婴儿型位于主动脉峡部,成人型在动脉导管相接处形成限局性狭窄。
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标准

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标准
大动脉炎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中大型动脉,包括主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肾动脉、髂动脉等。
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安全、可重复性好的检查方法,已成为大动脉炎的首选诊断方法之一。
下面将介绍大动脉炎超声诊断的标准。
1.主动脉壁增厚
大动脉炎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动脉壁增厚。
超声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主动脉壁的厚度,正常主动脉壁厚度为1-1.5mm,而大动脉炎患者主动脉壁厚度可达3-4mm。
此外,主动脉壁增厚还伴随着主动脉内膜的不规则增厚,形成“脂肪条纹”或“膜状影”。
2.主动脉壁回声不均匀
大动脉炎患者主动脉壁回声不均匀,表现为局部回声增强或减弱。
这是由于炎症引起的主动脉壁组织结构改变,导致回声反射不均匀。
3.主动脉狭窄或闭塞
大动脉炎患者主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超声检查可以
直接观察到主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程度和位置,有助于指导治疗。
4.主动脉瘤
大动脉炎患者主动脉瘤的发生率较高,超声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主动
脉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有助于指导治疗。
5.颈动脉异常
大动脉炎患者颈动脉异常包括颈动脉壁增厚、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等。
超声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颈动脉的异常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总之,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主动脉壁增厚、主动脉壁回声
不均匀、主动脉狭窄或闭塞、主动脉瘤和颈动脉异常等。
超声检查是
一种简便、无创、可重复性好的检查方法,对于大动脉炎的早期诊断
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大动脉炎的疾病知识

大动脉炎的疾病知识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K)是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展性、非特异性大血管炎。
大动脉炎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研究发现其以“外膜起病”为特征,疾病早期主动脉外膜可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并逐渐累及全层,导致血管壁显著增厚、僵硬、顺应性下降,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或扩张,直接影响重要脏器如脑、心、肾等的供血,出现相应的缺血表现,严重时造成脏器功能不全。
大动脉炎为全球性疾病,最常见于亚洲青年女性,东亚的患病率为28~40例/百万人,90%为30岁以前发病,40岁以后较少发病。
全身症状大动脉炎常隐匿起病,少数患者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数周,可有全身不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出汗、体重下降、颈部疼痛、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
局部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的缺血表现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因受累血管部位不同而差异很大,临床按病变部位不同分成5种类型:01 头臂动脉型●升主动脉:有心悸、胸闷、胸痛、活动耐量下降,严重时可有夜间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左心衰的表现。
●颈动脉或椎动脉:可有颈痛、头晕、眩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
脑缺血严重者反复黑矇、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等。
●锁骨下动脉:75%~89%大动脉炎患者累及锁骨下动脉,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上肢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血压,双上肢血压不对称,少数缺血严重者可有肢体跛行、麻木、酸痛、发凉甚至肌肉萎缩。
02 胸-腹主动脉型●胸主动脉:较少见,大多数患者无症状,可有血管狭窄或扩张,少数可有高血压、胸痛、背痛,发生胸主动脉夹层时胸痛剧烈。
●腹主动脉: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肠功能紊乱、甚至肠梗阻,严重者有节段性肠坏死;腹主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可表现为下肢跛行和高血压。
●髂动脉:引起下肢缺血,表现为下肢乏力、疼痛、皮肤温度下降、间歇性跛行等。
03 主-肾动脉型20.5%~63.0%大动脉炎有单侧或双侧肾动脉受累,可导致肾动脉狭窄、肾血管性高血压、肾萎缩、肾功能减退。
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标准

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标准一、引言大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又称颞动脉炎或颞动脉多肉芽肿病,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头颈部动脉,尤其是颞动脉。
GCA 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超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GCA 的诊断,本文将详细介绍大动脉炎超声诊断的标准及方法。
二、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标准•头痛:持续性头痛,多为颞部或枕部,剧烈而难以忍受。
•颞动脉异常:颞动脉搏动触诊异常或无搏动。
•血沉增快:血沉率明显升高。
2. 超声检查标准2.1 颞动脉•动脉管壁增厚:颞动脉管壁可出现明显的增厚,可在动脉壁和周围组织之间形成低回声带。
•光点征:动脉壁内可见高反射的小点状回声,呈“光点征”,这是由于动脉壁内的伞状巨细胞堆积引起。
•血管腔狭窄:颞动脉腔可以出现狭窄,血流速度减慢。
•动脉壁异常回声:动脉壁可出现异常回声,如斑点状或较长的低回声区。
2.2 眶上动脉•眶上动脉增宽:眶上动脉直径增大,超过2.34mm可作为判断指标。
•光点征:眶上动脉壁内可见高反射的小点状回声。
•眶上动脉膨隆:眶上动脉可出现局部膨隆。
3. 其他检查辅助标准•血清标记物:C反应蛋白(CRP)升高,多核细胞沉降率(ESR)增快。
•头颅MRI:MRI可发现颞动脉周围的炎症和增厚。
三、大动脉炎超声诊断方法1. 设备准备•超声设备:高频线性探头(7-15MHz)。
•患者准备:让患者取适当位置,面部朝向超声仪,保证头颈部露出。
2. 检查步骤2.1 颞动脉检查1.颞动脉位置标记:用手指在颞动脉位置轻按,标记颞动脉的走向和位置。
2.探头放置:将超声探头横向放置在颞动脉位置,调节角度和深度,使颞动脉尽可能完整地显示在屏幕上。
3.图像采集和保存:采集至少三个颞动脉纵断和横断的图像,并保存。
2.2 眶上动脉检查1.眶上动脉位置标记:用手指在眶上动脉位置轻按,标记眶上动脉的走向和位置。
PETCT技术在大动脉炎早期诊治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122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Modern Medicine and Health Research□综述/Review2021年第5卷第1期2021 V ol.5 No.1PET/CT 技术在大动脉炎早期诊治中的临床价值分析张婉伊1,杜 名2,辛 军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1.放射科,2.核医学科,辽宁 沈阳 110000)摘要:大动脉炎是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炎症疾病,多发于青年人。
因大动脉炎早期缺乏明确的临床症状、影像改变及实验室指标,且由于其分型较多,累及血管范围不同,血管受累程度不同而引发的临床症状多变,因此早期明确诊断非常重要。
PET/CT 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血管病变、宫颈癌及肺癌的诊断检测中,可明确受累血管范围,显示炎症信号,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治。
因此对PET/CT 技术在大动脉炎早期诊治中的临床价值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断该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动脉炎 ;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联合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 诊治 ; 临床价值中图分类号:R54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718.2021.01.0122.03作者简介:张婉伊,大学本科,住院医师,研究方向:PET/CT 的临床应用。
通信作者:辛军,博士研究生,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大动脉炎是一种累及主动脉的慢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主要累及胸主动脉、颈动脉及锁骨下动脉等,其临床症状主要有视野缺损、高血压、肢端麻木、发热乏力等,女性多发于20岁左右[1]。
大动脉炎对人体健康损害较大,所以对大动脉炎患者尽早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2]。
临床上对大动脉炎的诊断方法主要有磁共振血管造影等技术,但在疾病早期可能会导致误诊,临床常用炎性标志物,如血沉、C- 反应蛋白等主要作为其活动度指标,但因其缺乏特异性,部分患者的炎性指标可能会在正常范围,对大动脉炎的疗效评估欠佳。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联合计算机断层摄影术(PET/CT )技术在评估血管病变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对患者创伤小、分辨率高等优点,其在临床上常用于血液系统肿瘤及宫颈癌等的诊疗及评估[3]。
马方综合征、大动脉炎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与病理
临床与病理
根据病变部位将大动脉炎分为四型 1.头臂动脉型(含主动脉弓综合征) 2.胸腹主动脉型 3.广泛型 4.肺动脉型
临床与病理
✓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 期伴有一系列的症状,如体重减轻、疲劳、盗汗、厌 食、全身乏力等。
✓慢性期主要表现为相应器官受累。
临床与病理
环形增厚,管腔狭窄 狭窄范围较广
影像学表现—CT
肾动脉受累
影像学表现—CT
管腔扩张及动脉瘤样改变
影像学表现—CT
局部管腔闭塞, 侧支循环形成
影像学表现—CT
累及肺动脉
影像学表现—CT
累及冠状动脉
影像学表现—MRI
✓同CT上述表现。大动脉炎的活动期,MRI上可以表 现为受累血管壁有异常强化
影像学表现—CT
升主动脉根窦部瘤样扩 张,呈典型“蒜头样” 改变,容积再现图像示 合并Ⅲ型主动脉夹层
影像学表现—CT
升主动脉明显扩张, 内可见内移内膜瓣 影。左心室明显扩 大。
诊断
鉴别诊断
Loeys-Dietz综合征(LDS)
✓是一种以血管和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结缔组织疾病。典型三联征:主动脉/外周动脉瘤或 动脉迂曲-腭裂/悬雍垂裂-眼距过宽
临床与病理
影像学表现—X线
升主动脉和主动脉根部 的扩张,合并主动脉瓣关 闭不全时左心室增大
影像学表现—CT
✓典型的马方综合征表现为主动脉跟窦部及近心段 升主动脉瘤样扩张,瘤体与正常段或轻度扩张的 主动脉分界清楚
✓主动脉三个窦瘤样扩张,呈“大蒜头征” ✓通常合并左心室增大,提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可伴或不伴主动脉夹层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 ✓主动脉狭窄比主动脉瘤形成更常见,狭窄可发生于主
大动脉炎诊断及治疗指南(全文)

大动脉炎诊断及治疗指南(全文)l 概述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f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
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和肾动脉。
主动脉的二级分支,如肺动脉、链状动脉也可受累。
受累的血管可为全层动脉炎。
早期血管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偶见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及多核巨细胞。
由于血管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少数患者因炎症破坏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纤维坏死,而致动脉扩张、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
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30岁以前发病约占90%。
40岁以后较少发病,国外资料患病率2.6/百万人。
病因迄今尚不明确,叮能与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等因素有关。
2 临床表现2.1全身症状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少数患者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质鼍下降、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可急性发作,也可隐匿起病。
当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后,全身症状叮逐渐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则无上述症状。
2.2局部症状与体征按受累血管不同,出现相应器官缺血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头晕、晕厥、卒中、视力减退、四肢间歇性活动疲劳,肱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锁骨上下区、卜腹部、肾区出现血管杂音,两卜肢收缩压差>10 mm Hg(1 mm Hg=0.133 kPa)。
2.3临床分型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种类型: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胸一腹主动脉型,广泛犁和肺动脉型。
2.3.1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和闭塞,可引起脑部不同程度的缺血,出现头昏、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咀嚼肌无力和咀嚼疼痛。
少数患者凶局部缺血产生鼻中隔穿孔,上腭及耳廓溃疡,牙齿脱落和面肌萎缩。
脑缺血严重者可有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
卜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

PPT文档演模板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 断
肾动脉型(III型)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超声 诊断和鉴别诊断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14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 断
疾病概述
•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 其重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导致节 段性动脉管腔狭窄以致闭塞。
• 本病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因此 可能使头部、上肢、下肢和内脏器官的血 液供应受到影响,发病原因不明。
• 病变严重或管腔内血栓形成时,管腔可完 全闭塞,无彩色血流显示。
• 病程长者,可见病变动脉附近有侧支循环 。
PPT文档演模板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 断
频谱多普勒表现
• 在动脉狭窄处,其频谱为单相、频宽增加、 频窗充填、收缩期峰速明显增高的湍流样 改变。
• 在病变动脉远端表现为单相、频宽增加、 频窗充填、波峰圆钝的低速低阻的阻塞样 频谱。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 断
• 下肢动脉
病例4
PPT文档演模板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 断
主要鉴别诊断
• 动脉粥样硬化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
PPT文档演模板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 断
•鉴别诊 断
动脉粥样硬化
• 多发生于老年患者 ,主要累及大中动脉
– 头臂动脉型(Ⅰ型) – 胸、腹主动脉型(Ⅱ型) – 肾动脉型(Ⅲ型) – 混合型(Ⅳ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动脉炎的鉴别诊断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动脉炎的鉴别诊断是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整理如下:
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与肺动脉或冠状动脉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变,引起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少数亦可发生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
好发于年轻女性。
一般于40岁以前发病,发现一侧或两侧肢体,尤其左上肢无脉或脉弱,两侧收缩压差大于1.33kPa (10mmHg),颈或腹或背部可闻及血管杂音。
由于受累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亦不同。
活动时常表现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发热,局部动脉疼痛等,故在诊断上必须与下述各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一、肾动脉纤维肌性结构不良(FMD)
本病好发于年轻女性,病变大多累及肾动脉远端及其分支,可呈串珠样改变,以右肾动脉受累较多见,主动脉很少受累,上腹部很少听到血管杂音,缺少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
二、动脉粥样硬化
年龄大多数超过50岁,以男性多见,病史较短,无大动脉炎活动的临床表现,血管造影常见合并髂、股动脉及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但本病很少累及腹主动脉的主要分支,在我国肾动脉受累较少见,约占肾血管性高血压的5%.
三、先天性主动脉缩窄
本病与大动脉炎累及胸降主动脉狭窄所致高血压有时易混淆。
前者多见于男性,血管杂音位置较高,限于心前区及肩背部,腹部听不到杂音,全身无炎症活动表现,胸主动脉造影可见特定部位缩窄。
婴儿型位于主动脉峡部,成人型在动脉导管相接处形成限局性狭窄。
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为周围血管慢性闭塞性炎变,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脉和静脉,下肢较常见,好发于年轻男性,多有吸烟史,表现肢体缺血、剧痛、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游走性表浅动脉炎,重度者可有肢端溃疡或坏死等。
与大动脉炎的鉴别一般并不困难,但本病形成血栓可波及腹主动脉及肾动脉,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则需结合临床全面分析,必要时行动脉造影加以鉴别。
五、结节性多动脉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有发热、血沉快及脉管炎等表现。
但主要发生在内脏小动脉,与大动脉炎表现不同。
六、胸廓出口综合征
桡动脉搏动减弱,可随头颈及上肢活动而改变搏动;上肢静脉常出现滞留现象,臂丛神经受压引起神经痛。
颈部X线片示颈肋骨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