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象牙塔:论“中国大学里有一半的教师都是废物”

合集下载

《茶啊二中》的观后感(通用13篇)

《茶啊二中》的观后感(通用13篇)

《茶啊二中》的观后感(通用13篇)《茶啊二中》的观后感(通用13篇)《茶啊二中》的观后感 1电影《茶啊二中》看完,简直是让我拍案叫绝!这部影片超出我的心理预期太多了!不仅让我笑得前仰后合,还让我在观看的过程中回忆起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学校走廊上挂着的科学家画像、女老师的高跟鞋、总是一身西服的校长、让人头疼的考试……这些熟悉的场景让我瞬间穿越回了那个被数学和语文支配的青春时代。

而影片中那些自然不做作的表演,那些小小的快乐,更是让我感受到了那种只有小屁孩才拥有的简单纯粹的快乐。

这部影片的魅力还在于,它并没有什么俊男美女,也没有什么超能力。

但是,它却非常接地气,让我感受到了那种平凡日常中的真实感。

影片中的角色,就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他们有梦想,有追求,有对知识的渴望。

影片中的石妙娜让我想起了中学时那些可贵的老师们。

他们不止关注我们的成绩,更关注我们的人格成长和内心世界。

他们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帮助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总之,《茶啊二中》这部影片让我重新回忆起了青春时的美好时光,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相信这部影片会让每一个观众都感受到那份简单纯粹的快乐,也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茶啊二中》的观后感 2《茶啊二中》的上映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它涵盖了许多关于青春和成长的主题。

在这篇文章中,你已经提到了几个关键点,接下来我将从情节、演员表现以及拍摄手法这三个方面进一步解读这部电影。

首先,影片的情节讲述了主人公们离开校园后的成长历程。

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阶段,因此情节中的青春期烦恼和挣扎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这种共鸣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其次,你提到了影片中演员的表现。

演员的真实自然和深入人心的表演能够让观众更好地投入到角色的故事中。

特别是主角小李的扮演者,他成功地传达了角色内心的复杂情感,观众很容易与他产生共鸣。

最后,影片的拍摄手法也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进人物事迹心得体会(通用14篇)

先进人物事迹心得体会(通用14篇)

先进人物事迹心得体会(通用14篇)先进人物事迹篇120xx年10月13日,在和庆中学倾听了儋州市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4位优秀教师的优秀事迹报告听得我心潮澎湃。

王金花老师扎根大山,把情与爱奉献给民族教育事业;唐照清老师淡定的坚守,执着的追求,努力改变学校面貌;陈宝根老师用爱心温暖学生,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无私地奉献了全部的爱;陈近万老师默默耕耘,终身不悔,让“爱与责任”和自己同行。

……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却各自谱写着不平凡的教育之路!一件件先进事迹,一个个伟大的举动,在他们的诉说下,是那么的不经意,那么自然的一件事。

其中,最让人动容的是王金花老师,放弃在外面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家乡当代课教师。

从黄花闺女到两鬓白发的中年妇女,已奋斗了三十三年。

扎根于仅有5名教师,生不满50名学生的偏远山区农村小学。

在艰苦的环境,处于劣势的教学条件下,她凭着自己的专业,自己的执着,却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工作中,几十年来为了不让学生缀学,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

因为坚持家访,在家乡换来了一个“家访老师”的称号。

还有潜心教育教学的语文教师陈近万,二十多年来他不管是当老师,还是当校长的助手,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扎扎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

坚持以学生为本,着眼学生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用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

为了做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经常深入课堂,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为了打造一支爱岗敬业、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制定“以研促学,以研促教的”教学模式等,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时间过得好快,报告会很快结束了。

听着4位教师的精彩报告,就像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光辉业绩,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形势下,他们把“爱与责任”的教育放在师德的首位。

他们,让我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用爱去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创新研究去对待现代教育!先进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2前天,我有幸参加了优秀共产党员方工先进事迹报告会。

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2 大 学 生 “ 质 教 育 ” 现 状 素 的 然而 , 素质 教育 ” 一个 历 史 性 的课 题 , 一 个社 会 性 的问 题 , 强 “ 是 是 加 和改善 大学 生 素质 教育 ” 作是 高等教 育教 学改 革 的重 要 内容 。据 权威 工 机构 的统计 调查 , 今大 学生 普遍存 在着 六个 方 面的 问题 : 大学 生 的人 如 ① 际关 系缺乏 和谐 , 现为 同学 之间交 往仅 仅局 限于 小 圈子 , 学之 间 交 流 表 同 少 。 ② 心 理 健 康 方 面 主 要 表 现 为 大 学 生 的 心 理 素 质 差 ③ 缺 少 积 极 向 上 的精神 面貌 , 有养 成 良好 的行 为 习惯 。④ 缺 少崇 高 的理 想 及诚 信 的作 没 风 。⑤ 学习 、 研活 动参 与程 度不够 ⑥ 校园 文化生 活参 与 意识 不强 。 科 上述 “ 大学 生” 的特 性和 问题 , 社会 、 庭 、 师 和 学 生 共 同作 用 之 是 家 教
需要不 断 的反思 和纠 正, 许不 同 声音 的 回响 , 有 这样 , 育本 身 有 创 允 只 教 新 意识 和创 造能 力 , 其才能 培养 和提 高客 体 的创新 素质 经 济在 发展 , 会在进 步 。2 社 1世纪 最 缺少 的是— — 高 素质 的 复合 型
人 才 。 大 力 加 强 高 等 教 育 改 革 , 力 推 进 大 学 生 “ 质 教 育 ” 是 我 们 每 位 努 素 , 高等教 育者 的责任 , 我们寄 希望 于 国家 、 寄希 望 于社会 、 希 望于学 生 、 寄 寄 希 望 于 自 己 , 我 们 拭 目 以 待 让
医学 信 息
; i ;
21年1月 第2卷 第1期 00 2 3 2

《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

《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

《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作者:姜国钧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10年第04期[收稿日期]2010-04-[作者简介]姜国钧(1962-),男,湖南宁乡人,教育学博士,湖南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史、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学是象牙塔的说法过时了。

[p7]基本学术价值学术自由2、所有形式的言论自由,都可以根据两个基本理由来判断。

就个人而言,他所选择的言论和写作权力作为一种自由形式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有助于丰富和激励其生活。

这种自由一旦被剥夺,他就失去了充分参与智力交流活动的机会,而智力交流活动却是有助于培养人的价值观,有助于认识世界,有助于发挥那些最具人性特点的思维和想象力的。

言论自由,除了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之外,传统上在美国已被看做是与社会福利同等重要的一个问题。

纵观历史,当我们在了解自我、了解我们的社会公共机构以及我们生存环境的发展进程时,发现社会已取得了很大进步。

……如果我们希望推动社会进步,我们就不能用传统观念对这些人加以约束,也不能设置其他人为的障碍来抑制创造性思维。

[p17]3、虽然学术自由的原则现在已得到广泛接受,但现代大学多变的命运已带来一种更加微妙的新危险。

这些危险是大学教学人员和大学外部世界之间形成较为密切的接触和联系所直接造成的结果。

[p24]通过对外界的广泛接触,教授们的收入有所增加,研究范围有所扩大,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但是,这些利益的获得是要付出代价的。

如果大学教学人员是依靠外来经费开展科学研究,那么他们所选择的研究课题将会受到能获得必需的经费来源的影响。

[p25]随着对这种生活方式的逐渐习惯,他们或许越来越不会对官方政策提出异议,也不会支持可1、大学走出象牙塔的过程正是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过程,正是高等教育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过程。

2、在欧美,这一过程不是“跨越式”的,更不是“割裂式”的,而是“渐进式”的、“继承式”的。

大学在象牙塔中所建立起来的基本学术价值被带出了象牙塔,而不是被丢弃在象牙塔中。

让杜威美育思想走进大学英语课堂

让杜威美育思想走进大学英语课堂

让杜威美育思想走进大学英语课堂作者:陈曦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8期[摘要]杜威的美育思想是美国教育的引领者,在中国教育界更是耳熟能详。

把杜威美育的核心应用到大学英语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领略语言的美,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杜威美育大学英语[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137-01一、杜威美育简介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他出生在美国内战前夕,在大移民的浪潮中长大。

这个时期的美国已从一个农业国发展成了一个高度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国家,可以说,当时的美国拥有人类史上空前强大的生产能力和物质财富。

如此彻底的革命让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被异化了,艺术被异化了,就连人们的教育也被异化了。

学校教育的弊病极其明显,如:理论脱离实际,知识脱离经验等,教育对象被动、呆板。

久而久之,学校就成了一个令人沮丧的场所。

杜威曾对这个时期的教育做过尖锐的抨击,称传统学校并不具备教育作用。

按照杜威的观点,学校美育应组织学生的生活并使之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发现生活的美,并在生活中去表现和创造美,让各种实际活动与艺术结合。

二、杜威美育思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一提到大学英语很多人立刻想到的就是学习语言知识、考取英语等级证书(CET-4、CET-6、TEM-8、GRE、TOFEL等),传统的大学英语教育以“应试教育”和“实用教育”为主向考试过关率、就业率盲目地靠拢。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忽视了审美情趣对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作用,机械化地领读、解释生词、翻译课文、讲解语法,导致英语课堂枯燥无味,失去了它原有的美。

结果,有的学生对英语越来越没有兴趣,有的学生努力学习英语,但效果却始终不理想。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英语教师应在英语教学的同时渗透审美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还能增进其身心健康。

以突围为话题的作文

以突围为话题的作文

以突围为话题的作文以突围为话题的作文6篇篇一:突围一声巨响,探索者在自古坚硬的城墙上砸开一个口子。

围城外的阳光洒在他因奋斗而布满尘土的脸上,他实现了突围。

可是,等待他的是呢?是一个更大的,有着更坚硬城墙的围城,等待他又一次突围。

我们不可能突出生命的围城,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突围过程中不断收获,不断成长,不断升华成为一支无坚不摧的利箭。

美妙的高音把满脸轻蔑的评委转变成为震惊的崇拜者。

保罗滑稽的外貌下隐藏着最为雄浑的歌喉。

一个平凡的手机推销员可以站上“英国有天才”选秀节目的领奖台,除了对自己的突破还能有什么?他无法改变自己龇牙咧嘴的外貌,如同他无法走出生命的围城,但他在突围,他突出了世人对美的认知的围城,他让那些缩在城内的人看到了灰暗城墙外的旷野与阳光。

湛蓝的泳池激起梦想的水花,菲尔普斯以他轻若游鱼的美妙姿态实现了自我的突围。

六枚金牌在20XX的雅典为他筑起一座看似无法走出的围城。

可游鱼又怎会停止自己奔向海洋的步伐?四年后的北京,他以创纪录的八金告诉世人,他要突破的是人类生命的极限,虽然明了这极限是他永远突不出的围城,但他在收获着突围的喜悦,他在成长。

耄耋之年,他仍不许世人为自己盖棺定论。

诗人余光中也是一个不断突围的勇士。

从格律诗,现代主义到民谣风,历史文化探索,他以一种又一种诗歌形式证明了突围的价值。

思想与灵感永无尽头,如同围城外的天地,辽阔无边,即使穷尽一生的力量,也无法将其统统收入胸中,他是明了这点的。

一甲子的诗歌创作并未让他停止突围的步伐,他以“明日黄花”来称谓自己所有的美妙诗篇,因为他还在突围。

人力是有极限的,我们无法胜过时间,胜过自然,这注定了我们无法突围出人生,但我们还是要去突围,只为这个充满艰辛却在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过程,愚人会为自己一次的突围而面对那已在身后的断瓦颓垣沾沾自喜不可自拔,而真正的智者则会拂去面上的尘土,向着下一座更坚硬的城墙走去。

前者以为自己拥有了无限的天地却不知自己终究还是被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而后者虽明了自己终究无法突围出人生却收获了生命中所有的露星辰。

材料作文_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教学案例教师备课

材料作文_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教学案例教师备课

材料作文: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教学案例教师备课...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

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

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

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①“红包奖励”折射教育低俗化厦大附中高三1班许晅玥红包,译名lucky money,颇具幸运之意,在中国传统礼俗中是用于年节庆典中长辈对晚辈的赠给,也有主客之间的礼节往来。

在当下“互联网+”的时代,红包已不再只是那带有粗糙厚实之感的小红纸袋,摇身一变成为微信窗口里的虚拟图片,弹指间即可收获红包的快感。

当如此娱乐化的红包被江苏某高校的焦老师用作点名神器时,我既佩服其善于捕捉职业高校学生的好奇逐利的心理,同事也为今天的师道竟已沦落到先取悦学生,在换取教学秩序的稳定,而深感悲哀。

学生出满勤,成绩进步,过节……都能赢得焦老师的红包奖励,不论含金是几何,但终得以换来他的课堂座无虚席,师徒日渐升温的和谐美满的场面。

但撤去其外表的冠冕堂皇,余下的仅是“我出钱你出勤,我包红包你回心”罢了。

如此新招到底于教学有多少价值?学生抢红包出满勤又折射出怎样的求学意志?“红包”本是“礼轻情意重”,在生活中我们用它来表达祝福,焦世奇老师与时俱进“诱惑”学生,其用心良苦值得肯定,但用红包物欲刺激,逗引学生,从另一角度看却是引诱学生的金钱欲望。

学生到课堂听课,学好学业,本是分内之事,而如今却与红包这浓厚的金钱色彩相挂钩,于那些真心读好书的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原本单纯的求知,如今却因老师的这一做法也沾上了利欲色彩。

2020中考热点话题作文_回归本真范文精选5篇

2020中考热点话题作文_回归本真范文精选5篇

2020中考热点话题作文_回归本真范文精选5篇其实幸福于我们那是非常简单的,良心安稳、生活自在、家人安康就是了。

而要刻意追求不属于自己的或难属于自己的,真是与幸福的本意背道而驰,回归本真是倾听心声的安然,听听内心的真实声音,他会告诉你怎么走,下面是的回归本真作文,欢迎阅读。

在这个人人谈贫富、论成败,忙忙碌碌、汲汲营营的当下,有多少人能将万里浮云一眼看开?有多少人能识破财富的空虚而不去炫富,也能摒弃权力的罪恶而不去贪污,也能放下名利的诱惑,继续保持对事业的谦卑,在纷繁世相前安之若素?不被物欲横流的世界所牵绊,托尔斯泰,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把自己的家产分给农民和穷人,拖着病体离家出走,去追求精神的生生不息。

怀着朴素的思想,托翁命人将自己葬于无名的绿色山丘,没有肃穆的十字架和挚友撰写的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逼人的朴素,反倒成为“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他仅仅是希望自身追求的精神及卓越的气息不被浮华所掩盖。

陈寅恪先生将青春投入全世界各高校,却不拿半张博士文凭;钱钟书先生图书馆一杯淡茶,一本书的宁静身影,在文化的殿堂中行得更远;梭罗只带了一本《圣经》,离开喧嚣膨胀的人群,独自到瓦尔登湖获取心灵的升华;维特根斯坦为了哲学的思考,放弃亿万家产,摆脱了尘世的束缚;塞林格先生以《麦田里的守望者》轰动世界后却躲入乡下小镇,远离喧嚣。

他在逃避什么?他又在守望什么?而当下,灯红酒绿的繁华世界里,或熙熙为名来,或攘攘为利去,众人只低头争抢地上的“六便士”,甚至学术造假、官员腐败,反思人们追求权力场上呼风唤雨,名利场上声色犬马;“毒奶粉”、“桥坍塌”,只为一己之利置生命于不顾……我们真该学习《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查理,在众人低头争抢地上的“六便士”之时,抬头看见月亮看见生命质量所在。

约翰•列侬如是说:“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时,生活已离我们而去。

”作为学子的我们,有些人羡慕风流倜傥然而心灵扭曲、沾满铜锈的人,有些人鄙视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满身灰土的环卫工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的象牙塔:论“中国大学里有一半的教师都是废物”
近日,某著名学者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大学里有一半的教师都是废物。

他们就把学问做一个职业,做研究完全就是凑论文,制造论文垃圾,目的?目的绝对不是学术,而是混职称,加工资,回家打麻将”。

“什么是学术精神?就是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学术有别于权术的精神”,“在大学,这是区别人和畜生的标志”。

我为这个学者的这番话鼓掌!
作为身在这一学术体制中一员,我深深的感受到目前中国高校学术场域中的垃圾所在。

为了评副教授,给系主任送礼;为了买论文,花钱找人称兄道弟讲江湖义气;为了拿课题,研究生中间为了评个什么破奖,发垃圾杂志垃圾论文(那些论文你扪心自问,有多少学术价值?有多少现实价值)比比皆是。

这是怎么了?
如果你想当官,本科毕业,最迟研究生毕业请考公务员;如果你想赚钱,本科毕业、研究生毕业可以创业,可以投企业,请不要来学场。

学术是什么?张晖遗文《寻找古典文学的意义》,有一处说到:学术“是研究者能通过最严谨的学术方式,将个人怀抱、生命体验、社会关怀等融入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最终以学术的方式将时代的问题和紧张感加以呈现。

……试看学术史上第一流的学者,我们就可以知道,学术的向上一路是怎么走的“”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一直到章太炎、陈寅恪,他们的研究莫不如此。

“”很多研究成果都诞生于学者对于时代的紧张的思索之中,比如朱自清的《诗言志辩》、陈世骧将《文赋》翻译为英文而将《文赋》的主旨理解为‘抵抗黑暗’,均是明证。

”这些话,我觉得说得相当透辟,是见道语。

那些为权钱名而制造学术垃圾还在各大高校教师一栏恬不知耻的写着各种头衔、各种课题的同仁们,那些为了挣个系主任、研究室助理斯文扫地的同事们,读完你不惭愧吗?你不害羞吗?你每天在象牙塔中不会如坐针毡吗?
不会,因为现在的象牙塔已经不是当年的象牙塔了。

八十年前,周作人说,“别人离了象牙的塔走往十字街头,我却在十字街头造起塔来住”换看今日中国,却是一些本该在十字街头的,走到了象牙塔中,今日的象牙塔中人和十字街头地痞小贩距离越来越近。

他们可能说,我不想这样,体制的原因哦,我不想这样,得养家糊口嘛。

是啊,大家都是无辜的小白兔,只有制度是恶的。

这种辩解让我想起了阿伦特所谓的“平庸的恶”,这个从韦伯官僚制理论出发得出的解释告诉我们,不要以为你是随波逐流的,你就免除了“恶”的罪名。

“在所有人都有罪的地方,就没有人有罪,这是对有罪者最大逃逸。

”我规劝那些同志们:不要拿什么体制说事,不要拿什么家庭责任、赚钱养孩子说事,反思下自己的内心,你的心到底在象牙塔还是在十字街头。

它真实的建构了你是有罪的废物还是尚存良知的“学者”。

一句话,当所有人都在沉沦,你不应该沉沦。

当所有人都在浑浑噩噩,你不应该浑浑噩噩。

当所有人都把大学当做混饭吃的地方,你不应该混。

当所有人都在送礼花钱买论文混关系争教研室主任,你不应该送礼花钱争名夺利。

因为,这个世界,总得还有人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学术有别于权术”。

总还得有人行动,告诉那些孩子们,中国的大学,还有“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