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学教案(第二课时) 新 参赛优质文档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设计范文0

高一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设计范文0

高一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设计范文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学习目标】1.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到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2.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源,感受《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3.概括该剧的主题【重点难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知识积累】1.词类活用A.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B.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C、名词活用等(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2.特殊句式:A.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B.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课堂探究】学生活动一: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学生活动二: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学生活动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第三高中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学案 鲁人

第三高中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学案 鲁人
四、反思提升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五、拓展延伸
诵读民歌苏武牧羊,并考虑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一一共服汉德威
学习指导
注意目的,心中有数。
文本生僻字较多,强调字音字形
朗读课文是把握内容的最根本的形式
整体把握内容

在课文中画出来并识记
从文言知识点到详细内容探究。
3.汉书的相关文学知识:
二探究
疏通文意,按照例如给每段内容添加小标题,理清脉络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当堂达标
本文在写作上很擅长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请你结合课文详细谈谈。
本文在写作上还有一个特点,即以比照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请你阐释这一点。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第三中学高中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学案鲁人版必修3
【学习目的】
1、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能说出本文典义进展讨论、评价,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一回忆预习
1、时代背景:
2、作者介绍:

高中语文12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教案

高中语文12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教案
见犯乃死:被动句;被(匈奴)凌辱才死
负国:对不起国家
何以复加:宾前,“以何复加”
虽生:即使苟且活着
引佩刀:拿着佩在身上的小刀
驰:派人驱马快跑
覆:翻转
欲因此时降武:趁这时;所以(今) 使……投降
空以身膏草野:白白地拿血肉之躯 滋润荒草野地
因我降:按照我的话降顺单于
何以女为见?: “以何见女为?”
愈益欲降之 :更加想使他投降
课堂
模式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标注
①检查预习(或当堂预习)
②测)
⑤课堂
小结
⑥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合作翻译课文(4-7段)
1、学生自主翻译
2、合作交流不理解的词句
3、请一位学生找出得分点并翻译全句
4、师生共同指出问题
语发:交谈的话被揭发
以状语:把真实情况告诉
置:安放、安置
绝:跟外界隔绝
饮食:使动,使之饮食,指供应饮食
乃得归: 才能够回来
积五六年:累计五六年
穹庐:圆形的帐篷
徙去:迁移离开
穷厄:穷困的绝境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12 苏武传
教 学
目 标
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某某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重 点
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难 点
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某某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苏武传》教案二:悟道人生,感悟古今

《苏武传》教案二:悟道人生,感悟古今

《苏武传》教案二:悟道人生,感悟古今感悟古今《苏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篇名篇,它讲述了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者,被匈奴俘虏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苏武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坚守信仰,最终成功回归了故国。

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意义,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时候也需要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如果能够像苏武这样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就能够克服难关,成就自己。

一、苏武的故事苏武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年轻的时候就展现出了卓越的天赋和才能,提高很快。

在汉朝时期,他被任命为朝廷的使者,要赴匈奴送信。

在这个过程中,苏武遭遇了一些意外,被匈奴人抓了起来,关在了荒凉的地方。

但是,苏武并没有因此放弃希望,他继续努力地生存下去,同时还在想方设法寻找机会,想要回到自己的故乡。

他利用自己在匈奴人中的声望和影响力,带领着一些同伴逃脱了匈奴人的追捕和囚禁,在困难中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最终成功回国。

二、悟道人生在苏武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深刻地领会到一些重要的道理。

生活中难免会遭遇挫折和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希望和信仰,必须要坚定地走下去。

只有这样,才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苏武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必须要有勇气和决心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和困惑,但只有保持信念,坚定追求自己的目标,才有可能在生活中获得成功。

苏武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最重要的品质是坚韧不拔,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生活中坚持自己的信仰,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

在生活中,我们必须要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和毅力,才有可能赢得自己的春天。

三、感悟古今苏武的故事不仅有着深刻的哲理道理,还向我们展现了古代的文明和历史文化。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的生活并不像现在这么便利,他们需要自己努力去寻找必需品,面对环境的挑战经常会让他们感到无从下手。

但是,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坚定的信仰和追求,才能够制定出适应环境的生存策略,赢得生活的辉煌。

另外,苏武的故事还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

高一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

高一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

高一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高一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一、继续感知课文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

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

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二、讨论研探究:1、苏武的人物性格:苏武的人物性格。

明确: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2.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明确】首先,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

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

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

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

这些典型环境,对于表现苏武的形象起着重要作用。

另外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

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其次,对比手法的使用。

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

他们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

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

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3.如何看待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自杀,这样写是否有损于苏武的形象?【明确】第一次是为国家尊严宁愿而死。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体现的价值观。

(3)能够欣赏并评价《苏武传》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苏武与当时社会的联系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3)运用想象、联想的能力,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武崇高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苏武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苏武所体现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3)欣赏《苏武传》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苏武传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苏武人物形象的多维度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班固以及其文学地位。

(2)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解决阅读中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体现的价值观。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苏武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2)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苏武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苏武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从容说课《苏武传》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是《汉书》中的名篇,此传是最能显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

它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课文的书下注释几乎是逐字逐句详解,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注释疏通全文大意,教师只需对极个别的难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文言知识点。

本课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上,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人物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句子,揣摩人物性格,体会课文通过对比映衬的手法塑造主要人物的特点。

苏武两次自杀以死报国的行动,匈奴两次派人劝降,单于两次考验苏武的意志,这些都要引导学生体会它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拟定两课时第一课时:简介班固和《汉书》;学生自读书下注释疏通文字;引导学生归纳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故事脉络。

用诵读法和点拨法贯穿课堂教学。

第二课时:分析苏武的形象,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多样的手法表现人物,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如何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的生平和《汉书》的撰写体例。

2.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1.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探讨苏武的反抗方式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李娜的《苏武牧羊》】师“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

作为汉武帝的使臣,苏武受命出使匈奴。

由于副使参与匈奴内部谋反,苏武遭到牵连。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篇一:《苏武传》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二、导入:“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

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

《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课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教学教案(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
苏武以气节而光照千秋。

两千多年来,他砥砺着无数仁人蹈死不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将不屈之信念、不朽之爱国精神大旗高高标举,猎猎作响于历史的时空。

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体会苏武的铮铮铁骨、拳拳爱国心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的手法来体现他的这种精神气节。

请大家合作探究,细心研习课文。

二、分组讨论,研读文本。

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探讨一个问题。

第一大组:用短语形式给每个自然段拟小标题,在此基础上理出文章思路。

第二大组:比较卫律、李陵劝降的章节,并体会文章对比艺术手法的作用。

第三大组:思量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想想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是否矛盾。

明确:第一大组:小标题①武至匈奴,单于受赠
②缑王谋反,张胜知之③谋反未果,欲杀汉使④舍生取义,匈奴急医
⑤卫律劝降,苏武不屈⑥北海牧羊,贫贱不移⑦李陵劝降,岿然不动
⑧李陵再劝,忠诚如一⑨汉匈和亲,请还苏武⑩艰险尽尝,发白归汉
文章思路:本文是人物传记,以时间为经、事迹为纬,可分为三部分,依次为出使匈奴、被困北地、发白归汉,生动刻画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第二大组: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

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

而苏武很沉稳地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时巍然不动。

卫律见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

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

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

李陵劝降,攻心为上。

他以朋友的身份推心置腹,处处为苏武着想,又辅
之以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二者深厚的关系,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崩溃。

苏武的断然拒绝却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

李陵的劝降及苏武的沉着应对进一步提升了苏武的精神境界。

而且李陵的流泪和悲慨也衬托出苏武高风亮节的感人力量。

对比手法。

作者以卖国求荣的卫律、意志不坚的张胜、懦弱痛苦的李陵来对比苏武。

他们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表现出苏武持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

卫律劝降时,采用了威胁手段:举剑欲击。

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

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

第三大组:写史一般要力求冷静、客观地反映事实。

班固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则是饱含深情地以细节描写含蓄表达了对苏武高尚人格的敬佩仰慕之情。

如在匈奴把苏武囚禁大窖,并且断绝食物供给时,苏武“卧嚙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流放北海,廪食不至时,苏武“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顽强求生。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又如在苏武回国时,是“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无限沧桑!这些最具感染力的细节,充分表现出苏武过人的意志、韧劲和忠诚。

至于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并不矛盾,只是不同情形下的反抗方式。

前以自刎表示为国雪耻和决不投降的决心,后以存活来捍卫国家尊严。

三、全班学生质疑解惑(这组学生提出问题,那组学生回答,交相“出招”“接招”)
学生的质疑颇有价值的是——
1、廉者不食嗟来之食。

苏武为何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为其矫正弓弩?
商议后明确:白居易说“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不合义的要求,君子决不轻生;非死不可时,君子决不惜死。

苏武接受单于弟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