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苏武传》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自读《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 鲁人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自读《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鲁人版必修3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三、德育渗透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3.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二、整体感知《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
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
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苏武传》教学实录

《苏武传》教学实录
一、教学内容
《苏武传》是一本古典文学的经典作品,讲述了苏武的传奇故事。
教学内容包括:
1. 作者背景:苏武传是由唐代文学家陆游所著,属于古典文学作品。
2. 主要内容:苏武传讲述了苏武从凡人到神仙的传奇故事,其中包括他的出身、他的奇遇、他的功绩等。
3. 人物形象:苏武是一位勇敢、坚强、聪明的英雄,他虽然出身于凡人,但他勇敢地抗击了暴君,为人民带来了自由和幸福。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古典文学作品《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深入理解苏武这一主人公的形象,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讨论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苏武这一主人公的形象,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四、教学材料
1. 教材:《苏武传》
2. 课件:《苏武传》的作者背景、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等相关内容的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教师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引出课题;
2. 教师介绍《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苏武这一主人公的形象,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4.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对学生进行知识检测。
苏武传课堂实录

《苏武传》课堂实录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苏武传》,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苏武在匈奴生活了——(同学齐声答“十九年”),在这十九年里,苏武大部分的时间生活在——(同学齐声答“北海”)。
苏武的事迹被改变成了故事,改编成了歌曲。
下面我们首先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播放幻灯片,同时播放歌曲《苏武牧羊》。
)在悠扬的歌曲声中,我们走近了苏武,感受到苏武伟大人格和精神魅力。
下面我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把握苏武的形象(课下分组讨论了,课上主要是交流):苏武作为一个和平的使者,来到匈奴,却赶上了一次情节严重的谋反事件。
这件事是什么呢?(生答)缑王参与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副使张胜稀里糊涂的参与其中。
面对突变,苏武怎么解决?请第一组同学展示讨论结果。
生1:苏武得知后,要自杀,他说:“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生2:他的话中“重负国”三个字含意很深,不能预先发现和劝阻张胜所干的错事,一负国;马上要受到敌国的审讯,给国家丢脸,二负国。
师:既然不能制止副使,只好以死来报国了。
生3:对。
在卫律开庭审讯的场合,苏武对常惠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简单的三句话,十二个字,我们读出的含义有:一是表白自己没有参与匈奴的谋反事件,而且也不赞成有人这样做;二是表明汉朝廷没有指使他们这样做;三是教育副使张胜不要贪生怕死。
生4:从这简洁的语言中,可以看出苏武是一个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人。
师:很好!这段文章语言非常简洁,苏武的形象却十分鲜明。
这也体现了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世界各国纷纷掀起学习汉文化高潮的时期,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没有理由不学好祖国的文化。
师:面对苏武的自杀行为,单于怎么做的?生(全体):“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师:可见,对英雄,人人敬仰;对叛徒——生:(全体):人人憎恶。
师:对苏武这样一个大英雄,单于是不甘心让他自杀的。
为此,他想尽办法劝苏武投降,单于都派了谁来劝降,结果怎样?我们来看第二组同学讨论的结果。
苏武传课堂实录

苏武传课堂实录老师:同学们,上课了!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苏武传》。
通过这篇文章的研究,我们了解到XXX在匈奴生活了19年,其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北海。
XXX的事迹被改编成了故事,也被改编成了歌曲。
我们首先听一下《苏武牧羊》这首歌。
(播放幻灯片,同时播放歌曲《苏武牧羊》)在这悠扬的歌曲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XXX伟大的人格和精神魅力。
接下来,我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来了解XXX的形象。
XXX作为一个和平的使者,来到匈奴,却遇到了一次严重的谋反事件。
这件事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是XXX参与劫持单于母亲XXX,副使XXX也参与其中。
那么面对这个突变,XXX怎么解决呢?请第一组同学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学生1:XXX得知后,要自杀,他说:“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学生2:他的话中“重负国”三个字含义很深,不能预先发现和劝阻XXX所干的错事,一负国;马上要受到敌国的审讯,给国家丢脸,二负国。
老师:既然不能制止副使,只好以死来报国了。
学生3:对。
在卫律开庭审讯的场合,XXX对XXX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XXX简单的三句话,十二个字,我们读出的含义有:一是表白自己没有参与匈奴的谋反事件,而且也不赞成有人这样做;二是表明XXX没有指使他们这样做;三是教育副使XXX不要贪生怕死。
学生4:从这简洁的语言中,可以看出XXX是一个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人。
老师:很好!这段文章语言非常简洁,XXX的形象却十分鲜明。
这也体现了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世界各国纷纷掀起研究汉文化的时期,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没有理由不学好祖国的文化。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XXX的自杀行为对XXX的影响。
单于怎么做的?(全体学生回答)“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XXX”。
可见,对英雄,人人敬仰;对叛徒,人人憎恶。
对于XXX这样的大英雄,XXX不甘心让他自杀。
为此,他想尽办法劝XXX投降。
XXX派了谁来劝降,结果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第二组同学讨论的结果。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苏武传》优质课学案共3篇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苏武传》优质课学案共3篇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苏武传》优质课学案1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苏武传》优质课学案苏武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传奇故事,故事中的苏武在历史上也是一位很有名的人物,他的传奇经历鼓舞了历史上一代又一代人勇敢坚定地捍卫自己的尊严和荣誉感。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必修课程之一,《苏武传》是高中生必须深入学习和掌握的文本,有助于学生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提升自我修养和品德素养。
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武传中苏武的传奇经历和人生态度,深入体会《尚书》中“忍”的道理。
2.学生学习、感知“忍”字,形成“忍”的内涵、过程和实践,以及“英雄是一切美德的灵魂”。
3.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文内外意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总结各篇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
二、教学重难点本单元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忍,理解当时苏北游牧民族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特点,以及明清时代的政治和文化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难点包括学生对于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对古文中对象的认识和角度的理解,以及文化背景理解引申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与活动1.学生听教师讲授苏武传的背景和遭遇,理解苏武传的文化背景。
课前预习阅读苏武传,熟悉故事、人物和情节,激发积极的学习兴趣。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高亢”、“流芳”和“永存”的关系,理解忍的实质和情感内涵,并体悟忍耐的价值和意义。
3.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助于学生理解、感受、体验和认识苏武传中执拗、不屈和坚强的品质。
让学生自由讨论,导引学生发现苏武传对人生的启示,发现自己对坚韧、勇敢和忍耐的缺乏,激励学生向苏武一样坚强、自立和勇敢。
4.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让学生领会文本的核心、语言的特点以及文化背景的涵义和意义,共同挖掘苏武传中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
5.通过模拟情境和个案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分析苏武传中的人物性格、策略和对策,从而掌握苏武传的艺术技巧和文化内涵。
《苏武传》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五)

《苏武传》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五)《苏武传》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本文按照教学实录的格式进行编写)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时间:2022年4月15日地点:人教版高一必修五课堂主讲教师:XXX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苏武传》公开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1. 了解《苏武传》的背景、作者以及作品的主要内容;2. 分析《苏武传》的人物形象、主题等文学要素;3. 理解并欣赏《苏武传》所表达的道德情感;4.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文学批判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面带微笑,情绪饱满地走上讲台)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苏武传》。
我们知道,文学是人类情感和智慧的结晶,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历史、感悟人生。
而《苏武传》正是一部非常著名的古代文学作品。
相信大家对苏武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是中国古代传奇人物之一。
那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苏武传》的背景和作者。
(教师将幻灯片切换至《苏武传》的背景和作者介绍)2. 介绍《苏武传》的背景和作者(10分钟)教师:《苏武传》是一篇叙事性较强的文章,描写了苏武被匈奴所俘的生活经历和他坚守信仰的故事。
这篇作品虽然不长,但情节生动、寓意深远。
它的作者是东汉末年的刘向,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教师简要介绍了刘向的生平和作品)3. 逐段解读《苏武传》(30分钟)(教师将课本翻至《苏武传》的相关部分)教师:大家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逐段解读《苏武传》。
(教师依次解读《苏武传》的各个段落,分析其语言特点、情节发展等)4. 分析《苏武传》的人物形象和主题(20分钟)教师:《苏武传》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苏武、匈奴王、苏武的妻子等等。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方面,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点评)教师:除了人物形象外,《苏武传》还表达了哪些主题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苏武传课堂实录合集

苏武传课堂实录合集在学习《苏武传》这一经典篇章时,课堂上充满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思考。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课堂实录合集,让我们一同走进那精彩的课堂时光。
上课铃声响起,老师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苏武传》。
在开始之前,大家对苏武这个人有多少了解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
同学 A:“我知道苏武是汉朝的一位忠臣,他在出使匈奴时遭遇了很多磨难。
”同学 B:“苏武牧羊的故事很有名,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了自己的信念。
”老师微笑着点头:“很好,那让我们正式走进这篇传记,看看苏武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传奇人生。
”老师开始朗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
读完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关键问题。
老师:“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是什么?这对他的命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学们陷入了沉思,随后开始热烈地讨论。
同学 C:“当时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比较复杂,苏武出使是为了维护两国的和平。
”同学 D:“但匈奴的态度并不友好,这让苏武的使命变得更加艰难。
”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回答:“没错,苏武就是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那么,在匈奴期间,苏武遭遇了哪些挫折和考验呢?”同学们纷纷翻开课本,寻找答案。
同学 E:“苏武被匈奴扣留,还被威逼利诱。
”同学 F:“匈奴试图让他投降,但苏武坚决不从。
”老师:“很好,那苏武为什么能够如此坚定地拒绝投降呢?”同学 G:“因为他心中有对汉朝的忠诚,有坚定的信念和民族气节。
”老师:“非常棒!苏武的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接下来,我们看看课文中是如何描写苏武在北海牧羊的艰苦生活的?”同学们仔细阅读相关段落,积极发言。
同学 H:“苏武没有粮食吃,只能挖野鼠洞里的草籽充饥。
”同学 I:“他在那样寒冷的环境中,还一直拿着汉朝的旄节,不曾丢弃。
”老师:“是啊,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实在令人动容。
那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苏武的内心有没有过动摇呢?”同学们思考片刻后,纷纷摇头。
同学 J:“苏武始终没有动摇,他坚信自己能够回到汉朝。
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苏武传》(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深入理解本文文意。
2、研究写法,学习写作技巧【自主学习】1.解释并记住下列词汇①通使:②稍:③迁:④劾(hé):⑤相当:⑥赂:⑦募:⑧相知:⑨私候:⑩候问:⑾收系:⑿弥山:⒀穷厄:⒁成就:⒂伐:⒃见犯乃死:⒄近臣:⒅肝脑涂地:⒅春秋:⒆不幸:⒇物故:2.成语速记大失所望:表示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
无以复加:不可能再增加。
指程度达到了极点。
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威武不屈: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
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
表示坚贞顽强。
忠贞不渝:忠,忠诚;贞,有操守;渝:改变。
忠诚坚定,永不改变。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③位列..将。
④兄弟亲近..。
⑤我丈人..时降武。
..行也。
⑥欲因此⑦且陛下春秋..。
..高。
⑧武等实在4.文体知识史书的形式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合作探究】1.课文主要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2.卫律如何劝降?李陵又是如何劝降的?这两个人物有什么不同?写他们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要详写两次招降?3.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
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达标检测】延昭本名延朗,父杨业。
幼沉默寡言,为儿时,多戏为军阵,业尝曰:“此儿类我。
”每征行,必以从。
太平兴国中,补供奉官。
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
以崇仪副使出知景州。
时江、淮凶歉.,命为江、淮南都巡检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
2.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体会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苏武形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分析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内容与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对班固《苏武传》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文言字词进行了梳理。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
(ppt)这是一幅苏武牧羊图,大家看苏武的简介(公元前160——公元前40),你从这里能够捕捉到哪些信息?
生:苏武活了80岁。
师:安享晚年了,班固在课文写了苏武多少年?
生:出使匈奴的19年。
师:有没有一年一年的写呢?有没有列出人物的大事年表呢?
生:没有。
师:那侧重写了哪些事情呢?
生::苏武作为一个汉史出使匈奴,恰好遇到匈奴国内发生了谋反,被牵连后被扣押在匈奴19年。
师:那在匈奴都遭遇了哪些事情呢?
生:先是被牵连后要自杀,自杀没有成功。
匈奴先后派卫律和李陵前来劝降,苏武拒绝了。
师:那卫律劝降失败后,苏武还遭遇了什么?
生:被幽禁在大窖中,之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了。
师:是的,概括一下就是幽禁流放。
我们把自杀、拒绝劝降和幽禁流放看作苏武的人生三部曲吧。
(板书)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苏武在他人生的三个重要关口是如何表现的,
班固正是抓住这个来刻画苏武的形象。
首先是被牵连后想到自杀,这部分主要在文章的哪些段落?
生:3、4段。
师:好,我们齐读这两段。
请大家边读边思考一个问题:你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
(生齐读)
师:苏武为什么会想到自杀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看他在自杀前说了什么话?
(生在文中勾画)
生:“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师:很好,这两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重负国,屈节辱命。
师:是的,那你如何理解呢?苏武的身份是什么?
生:汉朝的使臣。
师:他的使命是什么呢?
生:出使匈奴,沟通汉朝和匈奴的友好关系。
师:他的使命完成了吗?
生:没有。
师:出现了什么突发状况呢?
生:他的副使张胜参与了匈奴的谋反。
苏武作为一个主要使臣,没有事先发现这件事情。
师:这对苏武来说是不是失职呢?
生:是,所以苏武要承担责任,对不起国家,辜负了国家。
师:理解很到位。
还有补充吗?
生:苏武是汉朝的使臣,使臣受辱就是国家受辱,所以苏武要通过自杀避免受辱。
师:非常好。
那你能看出苏武什么品质呢?
生: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国家放在第一位,为国着想,以死报国。
师:总结很全面。
那苏武的自杀行为引起了什么反响呢?
生:卫律吃惊。
师:卫律是个什么人?他为什么会吃惊呢?
生:卫律原是汉朝的一个武将,后来投靠了匈奴,成为了单于的亲信。
他是一个叛徒,他没有想到苏武会自杀。
师:是的,从卫律的吃惊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环境中人物的性格不同,做出的选择也是不同的。
那还引起了什么反响?
生:惠等哭,他的同伴哭了。
师:为什么同伴会哭呢?
生:被他的行为打动了。
师:那有没有打动敌国的首领呢?
生:打动了,“单于壮其节”,单于很佩服他,被他的气节折服了。
师:是的,一个人的行为透露出一个人的人格魅力。
我们刚才提到卫律吃惊,现在卫律作为匈奴的代言人,他是如何去劝降苏武的呢?我们来看课文第5段。
这一段主要是卫律和苏武的对话,我们找两个同学,一个代表卫律,一个代表苏武来进行对白,要求尽量读出人物的语气和情态。
(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声情并茂,全班学生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是对你们的肯定。
那你能不能说说卫律是如何劝降的呢?
生:先是逼迫苏武,想把苏武吓倒。
看到苏武不为所动,再用荣华富贵去利诱他,威逼利诱的方式。
师:拿在逼迫苏武之前,卫律还做了什么事情呢?
生:斩虞常,降张胜,营造一种恐怖的氛围。
师:对,其实就是杀鸡儆猴,是吧!卫律劝降失败之后,匈奴开始对苏武进行精神上的折磨,幽禁流放。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6段,思考:面对艰苦的考验,苏武是如何顽强的活下来的呢?
(生自由朗读后)
生:幽闭大窖中时,“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苏武饮雪吞毡,顽强地活下来了。
被流放到北海之时,苏武“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顽强地活下来了。
师:是的,这段文字中有一个细节描写,表明苏武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大家找到了吗?
生:“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表明苏武始终坚定自己是汉朝使者的身份,这种强烈的爱国心,是苏武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师:正是这种坚定的爱国信念让苏武战胜困难,顽强地活下来了。
既然精神上没有摧垮苏武,匈奴又派谁来劝降了呢?
生:李陵。
师:李陵和苏武是什么关系?
生:昔日的朋友和同事。
师:作为老朋友、老同事,李陵又是如何劝降的呢?请大家小组讨论,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
师:好,哪位同学来说说你们组的看法。
生:李陵和苏武聊天叙旧,说道“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李陵告诉苏武,他的哥哥和弟弟都是因为皇帝而死的,皇帝对不起苏家。
还说道“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如今的圣上年老昏庸,不值得效忠,其实是在挑拨君臣关系。
师:概括得有理有据,还有吗?哪个小组有补充呢?
生:李陵打感情牌,他还告诉苏武家里的情况:“来时大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苏武的母亲去世了,妻子改嫁了,三个孩子如今也是存亡不可知,也就是告诉苏武如今汉朝已经没有亲人了,没有亲人也就没有了牵挂,这其实是在断绝苏武的亲情之念,没有必要回去了。
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李陵劝说苏武人生短暂,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苦了自己。
师:是的,凡是投降者都有这种观点:我就这一辈子,干嘛苦了自己呢,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
这其实是在宣扬一种叛徒哲学。
那苏武是如何应对的呢?
生:苏武只针对李陵挑拨君臣关系做了回应,其他的一概不理。
他说“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无所恨。
”
师:是的。
两次劝降失败后,我们可以看出同一环境的对比中凸显出苏武的人格魅力。
无论是先前的张胜,还是卫律,还是苏武,我们来做个对比。
生:张胜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自作主张,说明他无谋;遇到威逼之时,赶紧投降了,说明他贪生怕死。
而苏武则不同,苏武遇到特殊变故,先想到的是国家;遇到威逼之时,不为所动。
生:卫律作为一个叛徒,对苏武的自杀很是吃惊,因为对他这个卖国求荣的人来说,不明白苏武为什么要自杀,可以看出苏武的忠贞。
生:李陵在劝降失败后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因泣下霑衿,
与武决去。
他也被苏武的忠诚感到自己的羞愧。
师:是的,就连匈奴的最高首领单于也被苏武的气节折服。
尽管种种的劝降,种种的精神折磨,就是没有杀掉苏武。
在多重对比中凸显了苏武怎样的精神呢?
生:忠贞不屈,坚贞不渝,视死如归,以死报国,坚忍不拔等。
师: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一句诗“白发丹心尽汉臣”,此时此刻面对这样一个精神崇高者,你有没有被震撼到呢?有什么样的感触呢?
生:“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这是一个永远的苏武。
堂堂男儿,一腔热血,本的是精忠报国的信念,行的是忠贞不渝的志气。
忠心、铭记,方是男儿的精忠报国。
生:黑发去白发回,岁月匆匆终不悔。
拒受降遇流放,一片丹心尽汉臣。
师:这两位同学概括的很好。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也写了一副对联,让我们在折服对联中结束今天的课堂吧!上联是:风吹白节,为彰天道赴朔漠。
下联是:雪拥丹心,不违汉志誉满裳。
好,下课!(下课铃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