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的南青北白

合集下载

瓷器历史:“南青北白”的形成

瓷器历史:“南青北白”的形成

瓷器历史:“南青北白”的形成白瓷虽然在北朝时期已开始出现,但真正烧制成功应当在隋代。

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在河南安阳发掘了一座隋开皇十五年〖595年〗的张盛墓,发现了一批白瓷,这些白瓷虽然还带有若干青瓷的特征,但较之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要好得多。

胎釉中的含铁量减少,烧成温度有所提高,施釉技术也有改进,增加了器物的白度与坚硬度。

瓷器的造型较前大为丰富,可以看出器物成型工艺有显著的提高。

晚于张盛墓13年的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瓷器中,有青瓷,也有白瓷。

白瓷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巳经完全看不到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的痕迹,无可怀疑地应称作白瓷。

这批白瓷中以龙柄双连瓶和龙柄鸡头壶为最精。

双连瓶的造型奇特,制作精致,龙柄鸡头壶是魏晋南北朝以来青瓷的传统器形,但却换上了白色的新装。

西安郭家滩隋大业六年墓出土的白瓷瓶,姬威墓出土白瓷盖罐更是隋代白瓷的成功佳作。

如果以北齐武平六年(575年)的范粹墓出土的初期白瓷为起始,到隋大业四年(608年)的李静训墓为止,仅仅经历了33年的时间,白瓷就迅速地烧成功了。

隋代白瓷的烧成为唐代白瓷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2年5月,在内邱与临城交界处的贾村,发现了隋代白瓷窑址一处,该窑烧制的白瓷,既有灰白色胎上用化妆土的白瓷,也有洁白瓷胎不上化妆土、非常精致的白瓷两种。

烧制的碗均为深腹、直壁、平底,与北方隋墓出土的白瓷碗相同。

隋代白瓷窑址在唐代邢窑范围内发现,证明在邢窑唐代白瓷尚未出现以前,白瓷在这一地区已经发展起来。

贾村隋代白瓷窑的发现,不仅填补了隋代白瓷窑的空白,证明隋代烧成功了白瓷,而对研究北方唐邢窑白瓷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资料。

早期白瓷发展到了隋代,如果把它作为烧成期的话,那么从唐代开始就应当进人了它的发展时期。

隋代白瓷突破了传统青瓷的格调,为唐代白瓷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唐代白瓷较之隋代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改变了以青瓷为主导的发展方向。

唐三彩的颜色是哪三彩

唐三彩的颜色是哪三彩

唐三彩的颜色是哪三彩唐三彩是汉族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唐代低温彩釉陶器的总称,属于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的彩釉陶。

唐三彩是哪三彩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唐三彩的资料,希望对你有用!唐三彩是哪三彩唐三彩是汉族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唐代低温彩釉陶器的总称,属于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1905年陇海铁路修筑期间,在古都洛阳北邙山一带因工程而毁坏了一批唐代墓葬,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专指三种颜色。

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国画、雕塑等传统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唐三彩的主要产地河南巩县三彩窑位于该县的大、小黄冶村,其距县城东约10公里,位于站街乡西南2.5公里的黄冶河两岸的台地上。

它们前临一条长约11公里的河流,此河在当地分段命名,从发源地青龙山峡谷至水底河村的这一段叫寺河(因有唐代慈云寺遗址),上游从水底河村至白河村这一段叫白冶河(因唐代在此烧制白瓷),中游从白冶河村至大、黄冶村的这一段叫黄冶河(唐代烧三彩器以黄为主色),下游叫西洒河。

由于巩县南依青山支脉青龙山,北临滔滔不息的黄河,伊、洛两河东西贯穿县境,所以水陆交通非常方便,再加上黄冶河一带蕴藏着丰富的白色高岭土和大量的煤炭资源,这就为三彩器的烧制提供了物质基础,古人因地制宜,物尽其用,选择这一地点建立生产唐三彩的作坊、窑炉是很自然的,因而这一带也就成为唐代生产唐三彩的发源地,而且还是目前所发现的三彩产地中专门烧制三彩器的窑地。

唐三彩的艺术特点唐三彩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是造型。

从造型方面来讲,它的造型与一般的工艺品的造型不同,与其他时代出土的马也不同。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

出土的唐三彩,从现在分类来看主要也是分为动物、器皿和人物三类,尤其以动物居多,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在我国古代马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战场上也是需要马,农民耕田也需要马,交通运输也需要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马比较多,其次就是骆驼也比较多,这可能和当时中外贸易有关,骆驼是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那么人们经商可能就是从东往西,从西往丝绸之路沿途需要骆驼作为交通工具。

唐三彩主要是指哪三彩?

唐三彩主要是指哪三彩?

唐三彩主要是指哪三彩?唐三彩是汉族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属于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以黄、绿、白为基本釉色,1905年陇海铁路洛阳段修筑期间,在古都洛阳北邙山发现一批唐代墓葬,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国画、雕塑等传统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在同一器物上,黄、绿、白或黄、绿、蓝、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时。

唐三彩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

“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专指三种颜色。

唐三彩是一种多色彩的低温釉陶器,它是以细腻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铅的氧化物作助溶剂,目的是降低釉料的熔融温度。

在烧制过程中,用含铜、铁、钴等元素的金属氧化物作着色剂融于铅釉中,形成黄、绿、蓝、白、紫、褐等多种色彩的釉色,但许多器物多以黄、绿、白为主,甚至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种或两种,人们统称为“唐三彩”制作唐三彩,是先经过舂捣、淘洗等加工的白色粘土捏制成一定形状,再修整、晾干后,放入窑内经1 000℃烧制,待冷却后,上釉挂彩,再入窑焙烧至800℃即可。

唐三彩始见于唐高宗时,开元年间极为盛行,器物造型多样,色彩绚丽,到天宝以后数量逐渐减少。

唐三彩在唐代时期作为随葬品使用,用于殉葬。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对唐三彩的关注增多,以及唐三彩复原工艺的发展,人们热衷于文房陈设,是馈赠亲友的良品。

唐三彩不仅在唐代国内风行一时,而且畅销海外。

还在印度、日本、朝鲜、伊朗、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发现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

唐三彩的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

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

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主要颜色6则

唐三彩主要颜色6则

唐三彩主要颜色6则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唐三彩主要颜色的资料6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唐三彩的颜色是哪三彩(一)唐三彩是我国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术陶瓷,古代陶瓷制作艺术的瑰宝,全称唐代三彩釉陶器,是唐代兴盛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简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既指唐代陶器或陶俑上的彩釉,也指着此彩釉的唐代陶制品。

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故有“洛阳唐三彩”之美称。

唐三彩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唐三彩的诞生也是三彩釉装饰工艺的诞生,是釉彩装饰和胎体装饰结合的过程。

并且沿用至今,享誉中外。

1899年修陇海铁路时,在洛阳出土了一批陶器,每一陶器上都施有黄绿白、黄绿蓝或黄绿赭等三种颜色的彩釉。

这批陶器后来运到北京,引起着名学者罗振玉、王国维等人的重视,定名为唐三彩。

随着出土陶器、陶俑的增多,人们知道唐三彩并不限于三种颜色,单色、双色、三色以上的都有,但“唐三彩”的名称却约定俗成了。

唐三彩的种类很多,主要为人、动物和器物三种。

由于当时日用青瓷和白瓷的生产已经发展起来,而三彩陶器烧成温度较低,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价值远不如瓷器。

所以唐三彩除极少部分作日用品与陈设品外,大部分都用作随葬品。

现在所见的完整的唐三彩,大多是从唐墓中出土的。

唐三彩主要出于中原地区,尤其是洛阳、西安附近,其他地方数量有限。

可见唐三彩当时流行于中原地区,供两京一带大小官僚享用。

唐三彩的胎料是高岭土,唐三彩上的釉质,主要成分是硅酸铅,呈色剂是加入釉料中的各种不同的适量的金属氧化物。

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黄釉,有从棕红色到浅黄色的不同变化。

黄、绿、白、蓝、黑等几种釉色虽然简单,但经过艺人们精心创作,就会呈现有浅黄、赭黄、浅绿、深绿、翠蓝、茄紫等色彩,而产生一种斑驳晕缬、十分富丽的艺术效果。

三彩俑的头部多不施釉,这一方面是为了“开相”的需要,便于在上面涂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釉质下流成为大花脸。

瓷器的成长(9)南青北白--唐代瓷器的成熟

瓷器的成长(9)南青北白--唐代瓷器的成熟

瓷器的成长(9)南青北白--唐代瓷器的成熟
青瓷烧制技术在汉代已经基本成熟,白瓷在南北朝的北齐烧制成功。

之后又经历了隋代的发展,到了唐代,青瓷和白瓷烧制技术均很成熟,而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烧制格局。

南方以江浙一带的越窑青瓷闻名于世,北方以河北邢窑烧制的白瓷而著名。

此进的白瓷,胎釉白净,如银如雪,达到了“天下贵贱通用之”,说明技术水平已经相当成熟了。

白釉双龙尊
唐代巩义窑生产
盛酒器,盘口,颈细长,鼓腹下收,平底。

育部堆塑双龙,龙身为瓶耳。

盘口,双龙弯曲,衔口沿
釉质细腻,釉色光亮
与隋代相比
无论是外观整洁度、光亮度、釉质感,大有不同啊。

白釉瓷罐
唐代
唐代,洁白,细腻,温润,明亮。

青釉瓷枕
唐代,越窑,青釉刻花如意盘头枕
唐代,越窑,四系刻花背壶
看看隋代青瓷:
没全部施釉,且不够均匀,表面稍粗糙,光洁度稍差。

再看看南北朝的青瓷:
差距就大了。

不比不知道,“南青北白”,果然名不虚传!。

唐三彩介绍

唐三彩介绍

唐三彩介绍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唐三彩是唐代低温彩釉陶器的总称,在同一器物上,黄、绿、白或黄、绿、蓝、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

“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专指三种颜色。

唐三彩(南京博物院馆藏)
唐三彩是一种多色彩的低温釉陶器,它是以细腻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铅、铝的氧化物作熔剂,用含铜、铁、钴等元素的矿物质作着色剂,其釉色呈黄、绿、蓝、白、紫、褐等多种色彩,但许多器物多以黄、绿、白为主,甚至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种或两种,人们统称为“唐三彩”。

制作唐三彩,是先经过舂捣、淘洗等加工的白色粘土捏制成一定形状,再修整、晾干后,放入窑内经1 000℃烧制,待冷却后,上釉挂彩,再入窑焙烧至900℃即可。

三彩釉陶始于南北朝而盛于唐代,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因为常用三种基本色,又在唐代形成特点,所以被后人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在古代是冥器,用于殉葬。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对唐三彩的关注增多,以及唐三彩复原工艺的发展,人们热衷于文房陈设,是馈赠亲友的良品。

三彩女立俑(现藏故宫博物院)
唐三彩不仅在唐代国内风行一时,而且畅销海外。

还在印度、日本、朝鲜、伊朗、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发现唐三彩。

唐三彩是哪三彩

唐三彩是哪三彩

唐三彩是哪三彩唐三彩是汉族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唐代低温彩釉陶器的总称,属于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下面店铺分享了唐三彩,一起来看看吧。

唐三彩是哪三彩唐三彩的“三彩”则指的是唐三彩以某三种颜色为基本色。

其实,唐三彩中的“三彩”指的是绿、黄、白三色。

但唐三彩的三彩是一种通称,它有可能只有一种颜色,也可能具有超过三种颜色。

唐三彩独有的优势“唐三彩”并不是特指某件陶瓷物品,而是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铅釉陶器在中国是战国时代发明的,西汉后期至东汉十分兴旺,东汉末期开始衰落。

十六国时又重新出现,北朝后期出现了釉中挂彩新工艺,并转移到生产瓷器的手工业作坊中生产,即白胎釉陶。

唐代釉陶工艺来了一个大飞跃,在同一器物上,黄、绿、白或黄、绿、蓝、赭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唐三彩”。

它雄浑绚烂,表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巅峰——盛唐时期典型的艺术风格。

唐三彩是一种挂铅釉的陶器,它的胎质大多为白色黏土,即北方坩土作胎,也有少数红陶胎。

先入窑素烧至1000℃左右作出陶坯,然后上釉挂彩,再入窑烧至900℃即成,由于烧釉温度较低,所以不易变形,三彩铅釉一律用氧化焰烧成。

三彩釉是由坩土、石英、草木灰和铅的氧化物配成的一种透明釉。

这种铅料,不加呈色剂就是白釉,羼入适量的氧化铜就烧成绿色,羼入氧化铁就出现褐色、黄色,如果羼入氧化钴就呈现蓝色,这是三彩釉的基本色调。

在此基础上发挥工匠高度的智慧和技巧就配出了白色、浅黄、赭黄、褐红、翠绿、深绿、天蓝、藏蓝、茄紫等色彩。

一彩、二彩,或彩色缤纷的多彩,几乎做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

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泥料作出搅胎器皿,具有年轮、大理石纹理的艺术效果,在艺术陶器中别具一格。

关于唐三彩的用途,根据多年考古经验,唐三彩由墓葬出土占绝大多数。

唐朝文化遗址也有部分出土,这说明很大部分作品是为满足当时厚葬之风需要而生产的明器。

唐三彩的介绍

唐三彩的介绍

唐三彩的介绍唐三彩,色彩斑斓,造型优美,是一朵奇异的陶艺之花。

南北朝时,工匠们即能将釉料中的铁元素控制在一定限度内,而且发明了釉中挂彩的技术,即在釉料中加入铜,烧出绚丽多彩的器物,使单色釉向彩色釉过渡迈进了一大步,为唐代三彩陶的烧制奠定了基础。

唐代工匠在北朝的“釉中挂彩”技艺基础上,于铅釉中加入铁(呈黄色)、钴(呈蓝色)、铜(呈绿色)、锰(呈紫色)等呈色金属,从而烧制出集黄、绿、白、赭、褐、蓝、黑中的一色、二色或三色甚至多色于一器的低温釉陶,这就是人们所统称的“唐三彩”。

(常见的为黄、绿、褐三色,蓝、黑釉少而珍贵)。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用白色瓷土作胎,用含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着色剂,两次烧制:先用千度左右的高温烧胎,挂釉后再经过约800~900℃左右的温度烧制而成。

唐三彩的釉呈黄、绿、白、赭、褐、蓝、黑等多种色彩,在烧制过程中,各种釉色互相交溶,作品绚丽多彩、灿烂多姿。

唐三彩是唐代陶瓷艺术中一颗绚丽的明珠,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唐三彩的制作有轮制、模制、塑造等方法。

釉彩的效果据考证,采用的是涂蜡法——先用蜡在胎上画出花纹,再涂釉于其上,烧制时有蜡处釉汁扩散,形成晕染似的斑纹,,并且由于它是以笔点釉,釉料饱浓,往下漫流,形成自然流动之妙,与纯色涂釉和细笔勾画不同。

唐三彩烧制于初唐高宗时期,唐玄宗开元年间极盛,安史之乱后逐渐衰退。

它的烧制地点主要集中在今西安、洛阳一带,此外,江苏扬州也有烧制唐三彩的作坊。

唐三彩陶器分为日用品和随葬品两大类。

日用品中有瓶、壶、罐、钵、杯、盘、碗、烛台、枕等多种,每一种又有多种式样,造型各异。

盛唐三彩,技艺大进,作品精美。

三彩作品釉色光泽晶莹,彩色富有神韵,写意而流畅。

器皿往往内外满釉,除施绿、黄、褐三种釉色外,又添加了蓝、黑等色。

除三彩器皿外,三彩俑异军突起。

唐代盛行厚葬,唐三彩陶器主要用作随葬的明器(也作冥器),其中以人物俑和动物俑塑造最精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青北白瓷质极佳,晚唐时代,击瓯作乐风靡,用一些越瓯、邢 瓯注以多寡不同的水,击以成乐,声音极其美妙。
南青
指的南方浙江的越窑青瓷。以慈溪县上林湖、上虞县窑寺前的产品 最具代表性,从商周战国秦汉六朝几代,这里一直以烧制青瓷为主,具 深厚的制瓷基础和技术力量,至唐代技艺更加娴熟,被称为“诸窑之 冠”。
北白
指的是北方河北的邢窑白瓷,以内丘城为中心发展起来。其历史 可上溯到北朝,隋后期曾短期繁荣,经过唐早期的低靡,唐中期生产 极盛,晚唐开始衰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