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17年诗歌
十七年的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第一节十七年诗歌概述一、诗人情况1、创作队伍50、60年代中国诗坛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一类是1949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2、对诗人的划分新诗的“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
“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派别: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包括新月派的徐志摩,象征派的李金发,“现代派”的戴望舒,以胡风、阿垅为代表的‘七月派’等。
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1、诗歌观念。
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2、诗体的基本模式1)“写实性”的诗: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
代表:李季、闻捷、张志民等。
2)政治抒情诗: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以理性思辨和激情宣泄为主。
代表:郭小川、贺敬之等。
3)意象哲理诗: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出发,达到向某种观念、意态的升华,或将其意旨、情绪寄寓于具体的描绘之中。
代表:公刘、流沙河、绿原、曾卓等。
3、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1)建国初颂歌的繁荣如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田间的《马头琴歌集》、顾工的《在世界屋脊上》、闻捷的《天山牧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2)双百方针后,诗歌题材的扩大。
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国际题材的诗也出现了。
但是,“双百”方针之后的繁荣局面是非常短暂的。
3)反右扩大化后的诗歌萧条。
一批诗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直接导致了诗歌创作说假话、说空话的虚假诗风的抬头。
“七月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相继退出了诗坛。
4)60年代,诗歌面貌的重大转变。
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分化整合的过程。
政治抒情诗迅速发展成为诗歌主潮而独领风骚于60年代的诗坛。
十七年时期诗歌

闻捷诗歌的开创性(补充)
闻捷出现于50年代中期的诗坛上,
当时正是说教诗、生产诗大量充斥 诗坛的时代,《天山牧歌》以轻柔、 明快的调子抒写新疆少数民族解放 后崭新的田园生活与乐趣,诗歌写 得纯朴、真挚、热烈,给读者以强 烈的美感享受,开拓了新的诗歌题 材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新边塞诗流派
代表的诗人有杨牧、周涛、章德益、
《致青年公民》 郭小川
《投入火热的斗争》
《向困难进军》 《把家乡建设成天堂》
《在社会主义高潮中》
《人民万岁》
《让生活更美好吧》
《闪耀吧,青春的火光》
你的悲哀,/可是如今,/那婉转的夜莺/ 已经飞离了你的胸怀。 在晨曦下,/我打开门窗,/空中流动着原 野的风,/唉,叫这支尖细的笔,/怎样聚 敛起空中的笑声?
《爬也是黑豆》公木
爸爸和儿子一起来到谷场中, 谷场上有一片黑咕隆咚。 爸爸说:“那是黑豆豆。” 儿子说:“那是黑虫虫。” 爸爸和儿子发生了争论, 做爸爸的当然是理直气盛。 真理自然要一边倒在他手里, 这用不着证明就可以肯定。 可是,儿子忽然高兴地大声吼: “爬哩,爬哩!爸爸,你瞅,你瞅!” 爸爸不耐烦地勃然大怒: “瞅什幺?爬,爬!爬也是黑豆!”
《草木篇》流沙河
白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零零地立在平原, 高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它连根拔去。 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藤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 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 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草木篇》流沙河
《回答》 何其芳
从什么地方吹来的奇异的风, 吹得我的船帆不停地颤动; 我的心就是这样被鼓动着, 它感到甜蜜,又有一些惊恐。 轻一点吹呵,让我在我的河流里 勇敢地航行,藉着你的帮助, 不要猛烈得把我的桅杆吹断, 吹得我在波涛中迷失了道路。
第五章:十七年的诗歌

2、 李季、闻捷等人的“写实诗” (1)李季的诗 李季(1922—1980)是以延安文艺整风所确 立的路线的实践者身份进入当代诗坛的。 最初两三年,继续以革命斗争为题材写作叙事 诗。(《报信姑娘》、《菊花石》等) 1952年后,以石油工业、油矿劳动者为表现 对象。(《玉门诗抄》、《致以石油工人的敬 礼》、《向昆仑》、《杨高传》等)
李季诗歌的特点: (1)题材上,建立了一贯而单一的将战 争和建设加以联结和转换的视角,作为 他观察和体验的支点。 (2)形式上曾一度转到50年代流行的 半格律体,后又尝试借鉴北方的鼓词等 说唱形式。
(2)闻捷的诗 闻捷(1923—1971)诗歌创作的艺术 凭借,采取的是另一路径。40年代后期 来到新疆,50年代初任驻疆的新华社记 者。对新疆人的生活进行诗意提炼构成 他这一时期创作的特色。
“写实”倾向在五六十年代的诗歌中,一方面 表现为叙事诗异乎寻常的兴盛,另一方面则是 大多数的抒情短诗,都有着人物、场景、事件 的框架。这时期发表的长篇叙事诗有近百部。 如李季《菊花石》、《生活之歌》,田间《英 雄战歌》、《赶车传》,臧克家《李大钊》等。 李季、闻捷、张志民等,是当代“写实”诗体 的主要代表。
(3)形式上,通常采用玛雅可夫斯基 “楼梯体”的组织方式,多采用排比句 式对所要表达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和 铺陈。
4、青年诗人及其诗作 十七年的社会转折所呈现的诗意色彩,吸引了 一批青年进入诗的领域。如李瑛、邵燕祥、公 刘、白桦等。 这些作者当时大多在军队服役,走向诗和走向 革命,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是同一事情的不 同方面。 他们所获取的借鉴,主要是来自五四以来的, 以自由体诗为核心的新诗,以及在50年代仍有 很大影响的外国浪漫主义诗歌。
十七年诗歌概述(简史)(周水涛)

产生第三个东西。形式是民族的形式,内容应该是现实
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1958年3月,毛泽东
于成都会议)
• 文化干部:1959年由郭沫若、周扬署名编选的《红旗歌
谣》由《红旗》杂志社出版,其“编者的话”称:“新
民歌可以说是群众共产主义文艺的萌芽。这是社会主义
新时代的新国风。”
•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
• 歌唱党和新的社会制度
• 李光天《一滴蜜》:
• 共产党把我们团结在一起
•
• •
共产党教我们穿暖吃饱
今天的生活正如一滴新蜜 明天的滋味比蜜还要美好。
• 歌颂领袖:艾青《在毛主席那里作客》
• 一封信吹起了一阵猛烈的风, • 每一颗心像鸣报喜讯的一口洪钟,
• 这封信,它的分量抵得上千斤重,
• 触动它一下,也要把手放得很轻,很轻,
• (三)风格庄重、恢弘;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 诗”为骨架,辅之以中国传统诗歌中的赋、比、 兴手法。
• 贺敬之诗歌是“诗化的政论”,完善了民族国家想象的 诗语构型,把讴歌时代的政治抒情诗推向巅峰。
桂林山水歌
•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 水几重呵,山几重? • 水绕山环桂林城…… • 是山城呵,是水城? • 都在青山绿水中…… • • • • • 呵!此山此水入胸怀, 此时此身何处来?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
二是这个群体是依赖于某种集体性原则而建立起来的。
• 《放声歌唱》:
•
呵,我们共和国的/万丈高楼/站起来!/它, 加高了/一层——/又一层! 党,/正挥汗如雨!/工作着——/在共和国大厦 的/建筑架上! 呵,我们——/共和国的建设者/„„呵,我们— —/共和国的保卫者/„„
中国当代文学17年诗歌

二、十七年诗歌的总体特色
十七年的诗歌可以用“战歌”和“颂歌”来 概括,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等。政 治抒情诗十分繁荣,诗歌风格豪放、明朗、欢快、 激越。
1.缺乏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个性化严重衰 退。
2.极端推崇民歌体,把民歌体作为新诗发展的 方向。
3.竭力推崇所谓崇高美和诗歌的社会功能。
三、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他的额头上在冒着热汗
圆形海面的边缘
我感到了
整列着
在我看不到的他的眼睛里面 在燃烧着火焰
湿透了的无数红旗 飘舞得更响更欢 好像在歌唱
飘舞得更红更鲜
好像是跳跃着的火焰
今天 为了你的新生 我奉上这欢喜的泪 为了你的母爱 我奉上这感激的泪 今天 在激动你的时刻 也许你忘记了过去的一切 但过去的一切 使你纯真得像一个婴儿 仿佛躺在温暖的摇篮里面 洁白的心房充溢着新生儿
❖ 50年代最初几年: 《我们最伟大的节 日》(何其芳)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隆隆的雷声里诞生 是如此巨大的国家的诞
生 是经过了如此长期的苦
痛 而又如此欢乐的诞生, 就不能不像暴风雨一样
打击着敌人, 像雷一样发出震动着世
界的声音
《新华颂》(郭沫若)
人民中国,屹立亚东。 光芒万丈,辐射寰空。 艰难缔造庆成功, 五星红旗遍地红。 生者众,物产丰, 工农长作主人翁。
我感到了你巨大的心房
当代文学,17年诗歌

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D、50年代末60年代初叙事诗创作繁荣。 50年代末60年代初叙事诗创作繁荣。 年代末60年代初叙事诗创作繁荣
叙事诗主要写历史。 叙事诗主要写历史。 一是写民间的历史和传说, 一是写民间的历史和传说,如民间整理 阿诗玛》 彝族) 嘎达梅林》 的 《 阿诗玛 》 ( 彝族 ) 、 《 嘎达梅林 》 ( 蒙 古族) 格萨尔王传》 藏族) 长诗, 古族 ) 、 《 格萨尔王传 》 ( 藏族 ) 长诗 , 李 季《菊花石》。 菊花石》 一是写革命斗争风云,如郭小川《 一是写革命斗争风云,如郭小川《将军 三部曲》 闻捷《 复仇的火焰》 李冰《 三部曲 》 、 闻捷 《 复仇的火焰 》 、 李冰 《 刘 胡兰》 臧克家《李大钊》 胡兰》、臧克家《李大钊》等。
郭小川兼有诗人和战士的身份。 郭小川兼有诗人和战士的身份。他本 诗人 的身份 质上是个知识分子, 质上是个知识分子,但是多年的革命经 历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 历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他力求使自己 成为一个纯粹的革命战士, 成为一个纯粹的革命战士,但是又摆脱 不了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 不了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
抒情诗在50年代初中期已出现,这一概念则大约在五 抒情诗在50年代初中期已出现,这一概念则大约在五、 50年代初中期已出现 六十年代之交出现 1963年开始 出现。 年开始, 六十年代之交出现。1963年开始,政治抒情诗成为主导 潮流,诗人直接对政治现实进行歌唱 直接对政治现实进行歌唱。 潮流,诗人直接对政治现实进行歌唱。政治抒情诗虽然 有一些优秀作品,如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 青纱帐》 有一些优秀作品,如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 但大多数作品是激昂的情绪、大批判式的腔调、 但大多数作品是激昂的情绪、大批判式的腔调、口号式 的语词。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郭小川和贺敬之。 的语词。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郭小川和贺敬之。
十七年的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第一节十七年诗歌概述一、诗人情况1、创作队伍50、60 年代中国诗坛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一类是1949 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2、对诗人的划分新诗的“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
“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派别: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包括新月派的徐志摩,象征派的李金发,“现代派”的戴望舒,以胡风、阿垅为代表的‘七月派'等。
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1、诗歌观念。
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2、诗体的基本模式1)“写实性”的诗: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
代表:李季、闻捷、张志民等。
2)政治抒情诗: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以理性思辨和激情宣泄为主。
代表:郭小川、贺敬之等。
3)意象哲理诗: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出发,达到向某种观念、意态的升华,或将其意旨、情绪寄寓于具体的描绘之中。
代表:公刘、流沙河、绿原、曾卓等。
3、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1)建国初颂歌的繁荣如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田间的《马头琴歌集》、顾工的《在世界屋脊上》、闻捷的《天山牧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2)双百方针后,诗歌题材的扩大。
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国际题材的诗也出现了。
但是,“双百”方针之后的繁荣局面是非常短暂的。
3)反右扩大化后的诗歌萧条。
一批诗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直接导致了诗歌创作说假话、说空话的虚假诗风的抬头。
“七月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相继退出了诗坛。
4)60 年代,诗歌面貌的重大转变。
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分化整合的过程。
政治抒情诗迅速发展成为诗歌主潮而独领风骚于60 年代的诗坛。
第四讲 ,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

《回延安》表现了延安的巨大变化,赞 颂了延安的历史功绩,指明“延安精神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的意义; 《雷锋之歌》挖掘出雷锋精神的时代内 含; 《十月颂歌》是新中国十周岁的礼赞。 贺诗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将 建立于革命理想基础上的革命浪漫主义 风格表现得十分突出。
贺诗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 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如"信 天游"体与"楼梯式"就被诗人以熟 练的笔法熔铸为一体。
1952年-1954年 乌鲁木齐-北京
苹果树下 • 闻捷
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 /你不要、不要再唱歌; 姑娘沿着水渠走来了, /年轻的心在胸中跳着。 她的心为什么跳啊? // 为什么跳得失去节拍?…… /春天,姑娘在果园劳作, 歌声轻轻从她耳边飘过, /枝头的花苞还没有开放, 小伙子就盼望它早结果。 /奇怪的念头姑娘不懂得, 她说:别用歌声打扰我。 // 小伙子夏天在果园度过, /一边劳动一边把姑娘盯着, 果子才结得葡萄那么大, /小伙子就唱着赶快去采摘。 满腔的心思姑娘猜不着。 /她说:“别象影子一样缠着我。 // 淡红的果子压弯绿枝, /秋天是一个成熟季节, 姑娘整夜整夜地睡不着,/是不是挂念那树好苹果? 这些事小伙子应该明白, /她说:有句话你怎么不说? // 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 /你不要,不要再唱歌; 姑娘踏着草坪过来了, /她的笑容里藏着什么?…… 说出那句真心的话吧! /种下的爱情已该收获。//
他曾采用阶梯式、民歌 体、自由诗、新辞赋体 等多种诗体形式进行创 作,尤其是在学习我国 民歌和古代诗歌、词赋 的表现手法,倡导与实 践新格律体诗歌创作方 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郭小川诗作的总体特色是:具有鲜 明的时代光彩,闪耀着哲理的火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建国初期中国诗坛的诗人构成、基本状况, 它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它的主要教训。从 感性到理性认识十七年诗歌审美倾向的时 代特征。 • 当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 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和民歌体诗 歌的主要成就及其在当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分析他们的代表作。
• • • • • • • • •
• 贺敬之(1924--)是以新歌剧《白毛女》而闻名天下的,40 年代就出版了诗集,但在诗歌艺术上真正获得突破性的成 就是在50年代以后。 • 他的诗可分为两类: • 1、抒情短诗。这类作品一般是表现他对某些事物的感受, 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民歌和古诗韵味浓厚,如《回延 安》、《桂林山水》、《三门峡枣梳妆台》等。他的抒情 短诗,如1956年用“信天游”的民歌体形式创作的诗《回 延安》,影响较大。此后创作的的《桂林山水歌》、《三 门峡歌》等,将直白的政治情怀融入到具体的意象描绘之 中去,用古典诗和民歌的语言写作特点来驾驭全诗,虽写 于大跃进时代,却显示了较长的艺术生命力,殊为难得。 这些抒情短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朴 实自然,感情深挚,构思精巧,音律生动。贺敬之作为, 自有这一代人的成就;当然,也免不了这一代诗人的局限, 这显然受到其所处时代政治气候的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3、意识形态色彩的言辞系统。 • 如革命、火热、人民、战士、时代、红旗、 斗争、前进、洪流等词汇,成为使用几率最高的诗歌 流行语言。 • 创立了一种全新的象征体系,兴会和托物寓意, 如贺敬之的《回延安》里的“杨家岭的红旗呵高高的 飘,/革命万里起高潮。”“/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然而其象征的过于直接而少于含 蓄,使得外意等同于内意,消散了诗歌的语言张力, 违背了诗歌意义结构的基本规律。 • 形成了新的诗歌语调风格,充满着虔诚、热忱、 激越,对一切表现内容都毫无例外地做激情澎湃的表 达。革命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是那样相得益彰地表 现着“革命”(历史与现实)的存在并为其笼罩上一 层梦幻般的理想色彩,由于诗人主体性的缺席和对主 流意识形态的迎合,越激情就越走向诗人初衷的反面, 过度诗意的表达最终变成了矫饰的伪抒情。
• 诗歌抒情方式两种: • 一、纯粹的政治抒情诗,以时代政治理念为指导, 以阶级、人民的代言人姿态出现,以社会生活重大 政治问题为题材,强化宣泄那种深深烙印着时代阶 级集体特征的感情,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明显的 好恶感情,观念演绎形态。诗中的抒情形象—— “我”并非个体本真的我,而是人民阶级的象征。 以郭小川、贺敬之等为代表; • 二、生活抒情诗,在对生活场景的描摹与事件叙写 基础上表现新的生活风貌、诗人精神境界,抒发对 新生活的感激爱戴之情。以闻捷为代表。 • 诗坛三杰的创作实践,给社会主义时代的抒情 诗从内容到形式勾勒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轮廓,即 政治抒情诗和生活抒情诗两种体式,本质上都是政 治化抒情,共同恪守的准则是民族化大众化;而且, 同样是汲取民歌养分,却能写出不同的风情与境界, 足以表明诗歌创作的多种可能性。
•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种有趣的梦幻: 革命胜利以后,我们一道捋着白须、游遍江南;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点渺小的心愿: 到了社会主义时代,狠狠心每天抽它三支香烟。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坚定的信念: 即使死了化为粪土,也能叫高粱长得杆粗粒圆;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次细致的计算: 只要青纱帐不倒,共产主义肯定要在下代实现。 可记得?在分别时,我们定过这样的方案: 将来,哪里有严重的困难,我们就在哪里见面; 可记得?在胜利时,我们发过这样的誓言: 往后,生活不管甜苦,永远也不忘记昨天和明天。 我年青时代的战友啊,青纱帐里的亲人! 我们有的当了厂长、学者,有的作了编辑、将军, 能来甘蔗林里聚会吗?——不能又有什么要紧! 我知道,你们有能力驾驭任何险恶的风云。 我战争中的伙伴啊,一起在北方长大的弟兄们! 你们有的当了工人、教授,有的作了书记、农民, 能回到青纱帐去吗?——生活已经全新, 我知道,你们有勇气唤回自己的战斗的青春。 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 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 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
• 构成50年代诗坛主力的是郭小川、贺敬之、闻捷、 李季、蔡其矫、严辰等, • 他们来自解放区,具有充分的生活储备和情感准 备。他们大书特书的“人民性”意志情感切合其 时的政治化语境,并以其表现形式的民族化取向。 • 他们的诗歌虽然技巧都极为讲究也非常诗意,展 现出风格各异的艺术特征,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 些共同的构成元素,总是在表达同样缺失了个人 色彩的公共情感。 • 50年代的诗歌是民间话语与新国家意识形态的结 合,它以民间形式而负载刚刚从民间转化来的国 家权力话语。主导政治话语的限定,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的实施,使得诗歌对生活的表现成为十分 困难的选择。
•
•
• 郭小川对诗歌形式作了多方面探索。:在诗歌体式上,博采众 家之长而不拘泥于一格,从早期的“楼梯式”到“民歌体”;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造,甚至还大胆吸收元、明散曲入诗;还 成功地创造了独特的“新辞赋体”。 • 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 • 1、战士与诗人的矛盾:战士以服从为天职,其诗歌只能成为 一个时代的传声筒,而作为诗人必须坚持其独立的思考,郭小 川大多的作品为战士的作品,但当战士的身份将其占据后,他 的良知仍保持着诗人的地方,其最重要的作品为《望星空》。 • 2、新辞赋体抒情方式上铺张雄浑,要求行行对齐,这种表现 形式强调句子的长度,句与句的对称与起兴。表面上可看到它 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联系,但实际上诗人偏离了古典诗歌的意境 与民歌的通俗易懂,他所追求的繁复更易由现代汉语体现。 • 3、艺术风格:雄浑豪放类,题材的选择是壮阔多姿的时代风 云艺术。想象大开大阖。雄浑有力和谐铿锵的节奏和旋律;绮 丽华美类独创新辞赋体。营造七彩的语言之宫,增强它的表现 力。 •
• 2、对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纵情讴歌。 • 好的抒情应是感物言志而情动于中的创造,正 如华滋华斯所说“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 然流露”。 • 这一时期诗歌的“感物”缺乏对事物与生活本 质的触摸与感受,“情动”亦放弃了对诗人自 己内心世界的真正把握与展开,而去呼应来自 外部世界的政治时尚。他们在“浮光掠影”式 的不断追逐新生活时根本无暇对它们进行个人 心灵化的审视,
• 诗歌经典抒情模式呈现出典型的政治化特 点,诗人主体独立意志思想弱化和服从权 威、皈依集体、崇拜英雄心理强化,导致 最个人化与心灵化的诗歌走上了泛政治化 的道路。取材倾向的主流时尚性,感物咏 志的浮光掠影式,诗歌流行语言和语调风 格的非个人化,诗歌内容单调性与形式多 样化形成的鲜明对比成为这一时期独特的 文学景观。泛政治化抒情模式在文革被推 向极致展示了全部的荒谬之后由朦胧诗划 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政治抒情诗的两面旗帜
• 政治抒情诗中,诗人往往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人的 身份出现,表达对当代重要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 应。这种评说和反应,是与主流意识形态同步的、统一的。 政治抒情诗在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 念叙说的结合。 • 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 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求节奏分明、声韵铿锵。多使用 “楼梯式”的组织方式,富有鼓动性。 • 当代许多诗人都写过这种“政治抒情诗”,贺敬之和郭小川 则被认为是这一类型诗歌的主要写作者。 贺敬之诗歌主要表 现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如《放声歌唱》、 《十年颂歌》、《雷峰之歌》、《中国的十月》等。贺敬之 的诗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 如"信天游"体与"楼梯式"(马雅可夫斯基)就被诗人以熟练 的笔法熔铸为一体。
• 17年诗歌的抒情风格与社会意识形态保持一致,表达 建国后的光明未来,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不允许抒 发个人感情。诗歌的乐观开朗的风格体现作家对历史 进步性的自信,诗歌格调带有了政治性,坚持乐观主 义精神,格调明,不允许存在含糊、朦胧。 • 17年诗歌反映了现实的某些本质,可以用“战歌”和 “颂歌”来概括,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 等。 • 颂歌指当时出现的大量歌颂新中国、歌颂新时代歌颂 毛主席的诗歌作品。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 将建立于革命理想基础上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得 十分突出。 • 政治抒情诗繁荣,诗歌风格豪放、明朗、欢快、激越。 • 17年诗歌缺乏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个性化严重衰退。 极端推崇民歌体作为新诗发展的方向,诗歌体式畸形 化。竭力推崇所谓崇高美和诗歌的社会功能,诗美内 涵贫乏单一。
• •
甘蔗林--青纱帐
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 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 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布满浓阴, 那随风摆动的长叶啊,也一样地鸣奏嘹亮的琴音;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脉脉情深, 那载着阳光的露珠啊,也一样地照亮大地的清晨。 肃杀的秋天毕竟过去了,繁华的夏日已经来临, 这香甜的甘蔗林哟,哪还有青纱帐里的艰辛! 时光象泉水一般涌啊,生活象海浪一般推进, 那遥远的青纱帐哟,哪曾有甘蔗林的芳芬! 我年青时代的战友啊,青纱帐里的亲人! 让我们到甘蔗林集合吧,重新会会昔日的风云; 我战争中的伙伴啊,一起在北方长大的弟兄们! 让我们到青纱帐去吧,喝令时间退回我们的青春。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发现: 住在青纱帐里,高粱秸比甘蔗还要香甜;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大胆的判断: 无论上海或北京,都不如这高粱地更叫人留恋。
• 诗人郭小川(1919——1976)。作为那个特定时 代抒情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既是战士又是诗人),又比同时代的诗人更复 杂、更深刻、更有才气。 • 他不像贺敬之把自我完全融化于中心意识形态的 简单认同里,也不像闻捷、李季倾心于书写别人 的故事。 • 他一方面努力想忠实于自己的真实人生感受,忠 实于诗,表现对人生矛盾冲突的苦恼;另一方面, 尽管有对于信仰与现实背离的困惑质疑,但他仍 然怀抱对主义的坚信,努力要与自己置身维护的 时代风尚相和解,渴望“写出自己全部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