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善良》教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2024年《善良》教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2024年《善良》教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二必修教材《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七课《善良》。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三章第七节“善良的力量”,详细内容为:善良的含义、善良的重要性、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善良、善良与人际关系的处理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善良的含义,认识到善良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善良,提升道德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善良处理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善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

教学重点:善良的含义、善良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随堂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善良故事,引发学生对善良的思考。

2. 讲授新课:(1)善良的含义:教师讲解善良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善良的内涵。

(2)善良的重要性:分析善良对个人成长、社会和谐的作用。

(3)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善良:分享一些践行善良的实例,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

(4)善良与人际关系的处理:讲解善良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教授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善良的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分析。

4.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关于善良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善良的含义2. 善良的重要性3. 践行善良的方法4. 善良与人际关系的处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善良的理解。

(2)列举三个你亲身经历的善良行为,分析它们给你带来的影响。

2. 答案:(1)答案示例:善良是一种美德,它体现在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等方面。

我认为善良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

(2)答案示例:①帮助一位老人过马路;②给流浪狗喂食;③安慰一位受伤的同学。

这些善良行为让我感受到关爱他人的快乐,也使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善良》王蒙学习教案

《善良》王蒙学习教案

《善良》王蒙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王蒙的作品《善良》,涉及教材的第三章节“人性探索”。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作品中通过人物的善良行为展现的人性光辉,探讨善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分析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的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善良品质,培养他们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操。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作品中挖掘人性光辉。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能够结合现实生活,对善良的价值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作品中善良行为背后的人性光辉,以及善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重点:理解作品主题,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和道德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善良行为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善良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作者王蒙及《善良》这部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主题。

3.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作品内容,分析人物善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体会人性光辉。

4. 例题讲解:结合作品,设计一道关于善良价值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善良行为的例子,进行课堂分享。

六、板书设计1. 作品主题:《善良》2. 人物善良行为表现3. 善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4. 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作品《善良》,谈谈你对善良的认识和理解,并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身边的善良行为,进行观察和思考,将善良的品质融入日常生活。

同时,推荐阅读其他有关善良主题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和道德素养。

2. 教学难点中分析作品中善良行为背后的人性光辉,以及善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善良》教案(全文完整)

《善良》教案(全文完整)

《善良》教案(全文完整)教案:《善良》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来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善良》。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善良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善良的含义,体会善良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善良的含义,学会在生活中体现善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善良的含义,学会在生活中体现善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关于善良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善良的重要性。

如:展示一个小朋友帮助老人过马路的画面,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善良的看法。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和段落,并在课本上做好标记。

3. 合作探究(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所体现的善良的含义,以及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善良。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 课堂讲解(10分钟)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情况,教师进行讲解,重点解析善良的含义,以及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善良。

5.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一篇关于善良的例文,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善良的含义。

6.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7.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善良——关爱他人,乐于助人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善良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善良》王蒙教案

《善良》王蒙教案

《善良》王蒙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王蒙所著《善良》一文,位于教材第十二章“人性之光”第三节。

内容详细阐述了善良的含义、表现以及善良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善良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善良的含义及其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2. 学会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善良的表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善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深入理解善良的含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善良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善良的思考。

2. 新课导入:展示课文,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思考善良的含义。

3. 课文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b. 教师讲解课文,分析善良的含义及表现。

c. 结合课文,讨论善良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4.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关于善良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善良。

5. 随堂练习: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讨论善良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六、板书设计1. 《善良》2. 内容:a. 善良的含义b. 善良的表现c. 善良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善良的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身边的善良事迹,进行分享交流,进一步提高道德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深入理解善良的含义。

3. 作业设计:关于善良的作文。

一、教学难点的突破1. 通过讲述实践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善良的力量。

例如,讲述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关于善良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善良对他人及社会的影响。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善良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

《善良》王蒙-教案

《善良》王蒙-教案

《善良》王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善良的含义,认识到善良是一种美德,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善良》这篇文章,深入思考善良的本质和表现。

3.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使他们能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体现善良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文章《善良》的内容概述,包括善良的定义、善良的表现和善良的意义。

2. 分析文章中王蒙对善良的解读,以及他通过个人经历传达的善良价值观。

3. 讨论善良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善良的含义和意义。

2. 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个人对善良的理解和经历。

3.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来思考如何体现善良。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善良的含义。

2. 阅读文章:《善良》王蒙,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3. 讨论文章:提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善良的本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个人对善良的理解和经历。

5.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思考如何体现善良。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和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2. 学生理解度评估: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善良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应用能力评估:通过案例分析,观察学生如何将善良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六、教学拓展1. 补充阅读:提供一些与善良主题相关的文章或故事,让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善良表现。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一些善良行为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善良的重要性。

3. 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捐款捐物等,让学生将善良付诸实践。

3. 强调善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体现善良。

八、作业布置2. 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一项善良行为,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善良》教学设想 教案教学设计

《善良》教学设想 教案教学设计

《善良》教学设想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善良的含义,认识到善良是一种美德。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善良的定义与内涵2. 善良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3. 善良的重要性与价值4. 培养善良品质的方法与途径5. 善良与道德、法律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善良的含义、表现及意义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善良的行为和价值。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善良行为带来的正面影响。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善良品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善良行为案例,引发学生对善良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善良的定义、内涵和价值,让学生明确善良的重要性。

3. 讨论:组织学生就善良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经历。

4. 实践: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实践善良行为。

5. 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善良行为的要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善良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参与度等评估。

2. 学生善良行为的实践情况:通过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评估。

3.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通过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估。

4. 学生对善良价值的认同:通过课堂讨论、心得体会等评估。

六、教学资源:1. 案例素材:收集一些关于善良行为的真实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

2. 视频资源:寻找与善良主题相关的视频资料,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善良行为。

3. 道具物品:准备一些道具,如爱心贴纸、善良行为卡片等,用于激励和奖励学生的善良行为。

4. 评价表单:制定善良行为评价表,用于记录和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七、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教室环境,让学生感到放松和愉悦。

2. 提前准备好教学资源:整理和准备教学案例、视频、道具等资源,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语文课文《善良》

语文课文《善良》

语文课文《善良》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善良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

2.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3. 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善良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

三、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生字词卡片、教学PPT等。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生字词含义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思考善良的重要性。

2.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研读课文,理解重点
学生分组研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理解重点内容,如善良的含义、善良的力量等。

4. 讨论交流,深化理解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拓展延伸,培养品质
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善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

6.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善良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研读课文、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理解重点内容;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善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培养品质。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2024年《善良》王蒙教学教案

2024年《善良》王蒙教学教案

2024年《善良》王蒙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感悟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会关爱他人,传递善良。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学会运用生动、具体的细节来表现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感悟善良的力量。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学会运用细节描写。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谈论生活中遇到的善良行为,激发学生对善良的认识。

2.简要介绍作者王蒙及其作品《善良》。

二、整体感知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

2.指导学生划分段落,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三、深入解读1.分析文章主人公的形象,理解善良的品质。

2.探讨文章中善良与邪恶的对比,突出善良的力量。

3.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如对比、讽刺等。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善良的作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善良的理解。

2.引导学生谈论善良在生活中的体现。

二、合作探究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探讨其作用。

2.汇报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善良的内涵。

三、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说明善良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善良。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改编《善良》的结尾,突出善良的力量。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善良的理解。

2.引导学生谈论善良在生活中的体现。

二、写作指导1.分析作文要求,明确写作目标。

2.指导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善良的品质。

三、课堂练习1.让学生当堂写作,完成关于善良的作文。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写作中的问题。

四、作文评讲1.选取优秀作文进行评讲,分析其写作优点。

2.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善良的理解。

2.引导学生谈论善良在生活中的体现。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善良融入日常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良》教案教学目标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

3.培养议论文的文体意识,学习理性的思维方式。

4.启发学生对善良的思考,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

教学难点逐步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观点,抓住其中的逻辑思路。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闻事件导入)南京彭宇案,是2006年末发生于中国江苏南京市的一起引起极大争议的民事诉讼案。

2006年11月20日,南京老太太徐寿兰在公交车站摔倒,彭宇自称上前搀扶、联系其家人并送其至医院诊治,属见义勇为,并非肇事者。

随后,老太太咬定彭宇将其撞倒并向其索赔。

双方对簿公堂。

南京鼓楼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彭宇给付老太太损失的40%,二审和解结案。

此案在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此后类似彭宇案的各种版本在各地出现,引起民众对跌倒老人是否可以搀扶的激烈讨论。

2008年6月16日中午,在西安街头,20岁的河南小伙张衡见一位老人倒在地上,便好心去扶起来。

谁知道老人一把抱住他,说是他倒车时撞上的。

事发现场很多人证明张衡是冤枉的,却没人愿意出具书面证据。

2009年8月8日晚上,贵州省都匀市民彭女士驾车路过夜市摊,因堵车而停车时扶起了一位摔倒在路边的老太,结果老太刚缓过气来,一下子冲上去抱住彭女士轿车的后视镜,坚称是彭女士撞的她。

幸而,最终通过媒体的帮助,寻找到了证明彭女士无辜的目击证人。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10月21日零时32分,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离世。

二、思考听了以上的新闻事件,大家有什么看法?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现代社会我们还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吗?三、解题1.阅读课文,请说说文章的文体。

明确:这是一篇随笔。

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

突出特点是不拘一格,随意而谈,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纵横恣肆、挥洒自如。

采用第一人称,一般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语言朴实无华。

2.回顾旧知:⑴议论文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⑵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有哪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⑶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四、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和意义王蒙:当代作家。

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

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从事青年团的区委会工作。

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

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

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了10多年。

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

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

这时期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三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作品集《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篇小说集》、《王蒙选集》、《王蒙集》,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著《红楼启示录》,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等。

其中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

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井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

经历了十年动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

在过分强调斗争的年代,善良的伦理道德淡薄了,缺失了。

王蒙在一场场政治运动中劫后余生,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善良,而是更加感到善良的可贵,升华了对善良的认识。

五、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1.运用议论文提炼论点的方法,找出文章的中心观点。

明确:我喜欢善良,不喜欢凶恶。

2.根据议论文基本结构,理清本文思路。

明确:提出问题(第1—4自然段):针对善良似乎过时,善良往往被看着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分析问题(第5—11自然段):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

通过对比,强调了善良的力量和作用。

表明观点(第12自然段):重申自己喜欢善良,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

六、重点研读(一)研读第一部分1.现实中,一般人是怎样看待“善良”的?作者对这些看法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来的?明确:一是“早就过了时”——被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取代:为利益可以放弃善良;是否有实力、才干比善良与否重要。

作者并不认同这一看法,由“似乎”一词可以看出。

二是被看作“愚蠢”——两个寓言故事作为证明。

作者对此提出一连串的疑问,从中体现出作者的反对态度。

2.作者是怎样层层追问的?明确:层层追问如下:那些需要帮助、等待帮助的人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是恶狼?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不惜将一切视为恶狼,是一种什么疾病?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人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毒蛇和恶狼?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并非毒蛇恶狼的人,我们成了什么?(这样的层层追问是王蒙语言的一大特点,注意引导学生体会。

)3.小结:这部分针对现实中一般人对“善良”的错误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以一连串的质疑表明自己的态度,引人思考,继而转入下文对“善良”的论述,这种写法叫先破后立。

(二)研读第二部分1.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明确:对比论证。

(找出所在段落)第五段力量对比:善良稚弱——凶恶强大(尽管善良常败,但人们还是喜欢善良,进而阐述了善良的作用)第八段结果对比:善良得弘扬——凶恶被压缩(从道德、意义上阐述善良的内涵和外延)第十一段心态对比:善良者坦荡——作恶者惶惶(说明善良的人永远不会丧失信心)对比论证作用:使对立统一关系更集中、更鲜明。

使论证更深刻、更吸引,更有说服力。

2.齐读第6自然段,说说第6自然段论述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明确:运用排比:第一组排比,层层深入地表现了人们对善良的态度。

第二组排比,充分展示善良的功能作用。

3.运用排比手法有什么好处?明确:议论文中运用排比来说理,列举事例,会增加文章气势和说服力。

七、合作探讨,加深理解我们刚才一起对本文的论证思路和主要的论证方法进行了讨论,然而本文一些句子在理解发面还有一定的难度,将你不懂的句子画出来,大家共同讨论。

1.为什么说“她(善良)属于人,她属于……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明确: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因为“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善良是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所以它是具有力量的,是光明的,因而能够在每败于凶恶一次的同时,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获得另一种意义的胜利。

2.为什么说“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快乐,一种乐观”?作者是否有进一步的阐述?明确:第10、11自然段进行了阐述:善良是与成熟、超拔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它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

善良者能坦然、安心地面对现实,并永远不丧失信心,所以说它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乐观。

3.为什么“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明确:小孩子是由于天真,不谙世事而善良。

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是出于对社会发展的了解和自觉而善良。

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对社会发展只是一知半解而且自以为是,闹出许多可悲的事来。

如“文化大革命”时“阶级斗争扩大化”,故而最不善良。

八、课堂讨论1.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善良的行为?2.你的善良有没有获得过别人的感激与称赞?你的善良有没有换回料想不到的恶报与嘲讽?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3.你觉得当今社会是否该做一个诚实善良的人?关于善良谈谈自己的理解。

看见人家墙要倒了,如果不能扶,那么不推也是一种善良看见别人喝粥自己在吃肉,如果不想让,那么部“吧唧”也是一种善良自己有钱,如果不想捐助,那么多买一点福彩也是一种善良看见人家伤心落泪,如果不想安慰,那么不幸灾乐祸,也是一种善良九、课后延伸1.向学生推荐阅读王蒙的新著《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

2.完成练习册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