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杨修之死》课文简介
《杨修之死》资料

《杨修之死》资料一关于《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
三国故事最早流传于晋代和南北朝时期,晋代陈寿曾修撰《三国志》史书,南朝宋人斐松之采集许多佚闻传说为其作法。
至隋唐,三国故事已在民间讲唱;宋代则有了专门说“三国”故事的科目和专业艺人;金元时期,三国故事被大量编为戏剧在舞台上演出。
罗贯中正是根据上述各类材料经过艺术再造,写成了《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历史小说,应避免把它看成历史教科书。
二关于曹操小说中的曹操多为“奸雄”形象。
毛宗岗说:“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
”说明在小说中曹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艺术典型,他既是“治世能臣”,又是“乱世奸雄”,既有安邦定国的雄才大略,又有多疑、奸邪、伪诈、阴险、凶残的人性弱点。
历史上的曹操(公元155-220)是东汉末年的大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开创“建安风骨”的杰出诗人;他字孟德,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市),汉献帝建安初年拜大将军及丞相,后又封为魏王。
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
他在历史上曾统一北方,兴屯田、抑兼并,结束了当时北方“千里无鸡鸣”的惨状,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
今有中华书局1959年版《曹操集》。
三关于杨修裴注引《典略》云:“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
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请署仓曹属主簿。
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内外,事皆称意。
自魏太子以下,并争与交好。
又是时临菑侯植以才捷爱幸。
……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
修临死,谓故人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其意以为坐曹植也。
,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
”《三国演义》中杨修共出场三次,第一次是在第六十回,蜀人张秋欲献川中地图,而曹操傲慢无礼,张松讥讽操手下人时,杨修现身,这时作者有几句介绍:“此人博学能言,智识过人。
松知修是个舌辩之士,有心难之。
修亦自恃其才,小觑天下之士。
”第二次出场是在七十一回,曹操兵进汉中途中在潼关访蔡琰,与杨修一起解“黄绢幼妇”之谜,“众皆叹羡杨修才识之敏”。
杨修之死(超详细)

shì
多次屡 次
bāo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 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 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 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 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 嫉恨 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 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 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疏通课文(正音 bù 解释词语)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 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 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 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 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 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 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 无不准备归计。
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 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 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 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 回答 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 愈恶之。
疏通课文(正音 解释词语) pī zhǎng 地名
曹操在当时被称为袅雄,独霸北方,表面上官居丞相,实以挟天子而令 诸侯。曹操为了一统天下亲自率军在汉中攻蜀,作为谋士的杨修随军前 往。结果曹军久攻不克,进退两难,只有退兵。杨修就是在曹军攻蜀未 果后,被曹操借以煽动军心之罪名杀了。曹操平时不杀他,那是因为找 不到借口,杀他难以服众,这次好不容易等到这个机会,岂有轻易放弃 之理。而杨修之所以被杀,完全是因为杨修爱在曹操面前卖弄自己的才 华所至。曹操本是爱才之人,为何要杀杨修呢?这点要从曹操的个性谈 起。曹操向来刚愎自用,而曹操本人也是一个颇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 家和诗人。他始终想在群臣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好带兵打仗,统一和 治理国家。可杨修却数次在群臣面前卖弄才能,点破曹操的心思。这在 曹操看来,让群臣认为杨修是一个比自己更出色的人才倒是其次,只是 当别人都恭恭敬敬时,唯独杨修这样放肆,自己哪里还有一点“国君” 的威严。正是由于杨修的胆大妄为才使曹操在群臣面前很失威信。曹操 很讨厌他,不想重用于他。但曹操生性多疑,怕杨修的才能将来被别人 所用,并来对付他,所以才会找借口杀他。更重要的是曹操如果要挽回 自已的威信,就不得不杀杨修,否则曹操早晚会被势力派架空的。而杨修 为什么要在曹操面前卖弄才能呢?原来,杨修只是曹操三子曹植的幕僚, 在曹操面前并不得志。杨修是为了能引起曹操的重视,想被曹操重用, 所以才会这样做的,没想到却起了恰得其反的效果。再则,杨修在曹植 身边的存在,对于窥视帝位已久的曹操长子曹丕来说,始终是一个威胁。 加上曹丕在曹操耳边的火上加油,杨修的处境就不言而喻了。
《杨修之死》课文资料

【课文资料】罗贯中简介具体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公元1330~1400年前后,名本,山西太原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他生活在一个动乱的时代,相传他曾一度参加过反元斗争,明初他结束了政治生涯,专心致力于小说创作。
据《西湖游览志馀》称罗贯中“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有《十七史演义》的巨著。
今存署名他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据说,他还是《水浒》的编写者之一。
最足以代表他创作成就的是《三国志通俗演义》。
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乐府隐语,极为清新”,戏剧也有创作。
《杨修之死》有关背景与情节《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
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
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改题为“杨修之死”是耐人寻味的。
杨修,确有其人。
《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发(今河南灵宝)人,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
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
《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
命案真相——《杨修之死》谜解杨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聪明人,杨修可以说是聪明绝顶,第二,杨修又是一个谦恭的人。
《三国志》也好,《后汉书》也好,都认为杨修的死是因为在夺嫡之争当中杨修是站在曹植一边的,再加上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这样一些原因曹操在自己临死之前把杨修杀了。
我的看法是什么呢?我认为曹操是为自己杀杨修的。
杨修这个人很聪明,但在我看来是小聪明。
……更不聪明的是杨修他还要卖弄自己的聪明,在初中课文中《杨修之死》所选的小故事充分就能看出了这一点。
《杨修之死》课文赏析

《杨修之死》课文赏析《杨修之死》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原因。
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性格特点,也表现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写杨修被杀及其被杀的原因。
事情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
蜀兵据险固守,魏军进退两难,曹操犹豫不决。
杨修根据魏军当时的处境和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特点,将二者联合起来分析,推断出了曹操已有退兵的打算,足见他才思敏捷。
可他又自作主张地让将士们收拾行装,最后终于以“造言乱我军心”的罪名被曹操“推出斩之”。
第二部分从“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至“修死年三十四岁”,是文章的插叙部分。
主要叙述了六件事情,第一件是明白曹操“门内添活”的心意,表现了杨修才思敏捷。
第二件事是与众人分食一盒酥,表现杨修机智善辩。
第三件事是揭露曹操“梦中”斩近侍的真相,表现杨修目光锐利,一眼看穿曹操的奸诈,同时也表现了杨修卖弄聪明,不顾后果的特点。
第四件事写杨修揭露曹丕密请吴质的事件,表现杨修虽然目光敏锐却办事粗疏。
第五件事写杨修授计曹植走出城门,表现了杨修的果敢。
第六件事写杨修帮助曹植拟写“答教”。
杨修能事先预测曹操欲问之事,让曹植对答如流,确实表现出杨修的足智多谋,具有政治才干。
可是他办事不够严谨,使人能有机会偷去他拟写的“答教”,却又显得不够精明。
以上六件事又可以归纳为两类:前三件为生活小事,因为锋芒毕露遭致了曹操的忌妒;后三件为军国大事,因为他卷入曹丕与曹植的继承权的斗争里面,导致了杀身之祸。
第三部分为最后三段。
是文章的结局部分,曹操下令次日进兵,不过是为了证明杨修所言不过是一派胡言,想用赢得战斗来维护自己的威信。
不想却战斗失利,并且“折却门牙两个”,最后厚葬杨修下令班师。
侧面表明了杨修能洞察先机,却遭斩首。
暗示杨修以“惑乱军心”之罪遭斩不过是个幌子罢了,真正原因还是杨修参与了曹丕、曹植的权力之争,曹操早已有了“杀修之心”,这次不过是一个能堵人口嘴的极好的机会罢了。
语文课文《杨修之死》简介

语文课文《杨修之死》简介语文课文《杨修之死》简介语文课本中曾经有一篇名为《杨修之死》的课文,文章讲述了东汉末年才子杨修被曹操妒忌才华,并最终杀害的故事。
这个故事节选自小说《三国演义》,改编自正史《三国志》中的真实事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语文课文《杨修之死》简介,欢迎阅读!语文课文《杨修之死》简介 1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适庖官进鸡汤。
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
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
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有人报知夏侯惇。
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
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
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
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
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
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
”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
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
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
植闻之,问于修。
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竞斩之可也。
”植然其言。
及至门,门吏阻住。
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
于是曹操以植为能。
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
”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
操心中甚疑。
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
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杨修之死翻译及原文

杨修之死翻译及原文杨修之死的作者是罗贯中,是《三国演义》中的其中一篇。
下面是本文库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杨修之死翻译及原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杨修之死作者:罗贯中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及他们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愿望。
作者: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
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175年,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
后被曹操杀害,死于公元219年,卒时方44岁。
杨氏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
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
书中记载“自震(杨震)至彪(杨彪),四世太尉。
” 曾经效力过曹操。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适庖官进鸡汤。
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
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
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有人报知夏侯惇。
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
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
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
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
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
”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杨修之死》

作 者 简 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 年),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 名小说家、戏曲家,相传是《水 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徒弟。他是 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 小说家,他所创作的《三国志通 俗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 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 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 的喜爱。在国外,他的《三国演 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 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 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 的艺术大师”。
正确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 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用人唯 才,抑制豪强;兴屯田,抑兼 并;统一北方;精兵法,善诗 歌。“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 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 迅)《三国》的作者从封建正 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 对曹操的刻画有不少是贬低的。
龟虽寿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杨修的表现 破解门内“活” 分食“合”中酥 道破梦中杀人真相 密告簏里藏人事件
曹操的态度
虽称美,甚忌之 虽喜笑,心恶之 愈恶之 愈恶之 大怒 大怒,有杀修之心 借祸乱军心罪杀之
教授曹植斩杀门吏
预设答条蒙欺孟德
破解口令,擅自行动
关于杨修的死因,如果深入 探究,你觉得原因有哪些呢?
分析杨修的死因
① 杨修能摸透曹操心思,曹操既嫉妒其才能,又 考虑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 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② 杨修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违反军纪(鸡肋事 件),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③ 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曹植争夺接班的争斗之 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 场斗争的牺牲品。
第十八课杨修之死讲解

18 杨修之死罗贯中【课文目标】1.了解故事的梗概,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复述课文。
2.领会作品的感情倾向,发表自己的评价。
3.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重难点】重点: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
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整体把握】1.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2.写作背景《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3.重点字词字:字音:庖:páo讫:qì麾:huī惇:dūn谮:zèn 绰:chāo佯:yáng多音字:绰:chuò(阔绰)chāo(绰刀)通假字:“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词:沉吟:犹豫;迟疑。
禀请:禀告请示。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谮害:指恶意诬陷伤害。
惑乱:指恶意诬陷伤害。
绰刀:取刀,拿刀。
对答如流:回答问话像流水一样快。
形容口才好,反应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杨修之死》课文简介
导读: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适庖官进鸡汤。
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
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
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有人报知夏侯惇。
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
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
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
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
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
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
”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
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
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
植闻之,问于修。
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竞斩之可也。
”植然其言。
及至门,门吏阻住。
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
于是曹操以植为能。
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
”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操每以军国之事问
植,植对答如流。
操心中甚疑。
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
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修死年三十四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