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面子、关系
《人情与面子》与人际关系建构法则

«人情与面子»与人际关系建构法则陈资权(暨南大学㊀广东㊀广州㊀510632)作者简介:陈资权(1991.10 ),籍贯湖北,学历研究生在读,单位暨南大学,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ʌ摘要ɔ㊀«礼记»有云: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义之邦, 仁义礼智信 为儒家的 五常 ,单单这一 礼 字就影响并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持续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中国的人际关系内在逻辑究竟是怎样的?它是否与我们的文化息息相关?本书针对以大多数欧美国家学生作为受试者,而构建出来的现代世界主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提出质疑,并指出用西方的 个人主义 作为预设的心理学理论,不适用于当下的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所具有的 差序格局 的特性,主张通过对华人本身研究,以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民族心理学.ʌ关键词ɔ㊀儒家思想;人际关系;民族心理学ʌ中图分类号ɔG 441㊀㊀㊀㊀ʌ文献标志码ɔA㊀㊀㊀㊀ʌ文章编号ɔ1009-9433(2019)11-0189-02㊀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西方的心理学并不是普世的心理学,它对个体的认识也是基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下白人被试的结果,并不能无条件地推广到在其他文化背景下所成长的个体之间.[2]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偏重于情,讲究 人间处处有真情 和 千金难买真情义. 而西方则偏重于理,讲究往往对事不对人,法大于情.所以说要真正了解中国人,就不能以西方的理论作为依据,在这一点上我有着和作者相同的看法.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因此想要探寻中国人的人际关系逻辑,就必须从我们自身找到答案.一㊁对 人情与面子 的理论模式在人际关系中的分类的看法本书中作者构建了 人情与面子 的理论模式,用以解释人类普遍的社会行为和华人特殊的社会行为.书中将人际关系由其中所含的情感性行为与工具性行为之比例来划分.以情感的多寡与工具性的强弱将人际关系分为三类.当情感性成分居多时,即为情感性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以个人和家庭为主导;当工具性成分居多时,即为工具性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以个人和陌生人所建立的关系为主导;当这两种成分势均力敌时,即为混合性关系,这种关系通常以个人和亲朋好友为主导.这三种关系也分别与书中提到的 需求法则 ㊁ 公平法则 和 人情法则 相对应.我认为作者所建立的这套 人情与面子 的理论模式在特定条件下不能完全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在情感性关系中,作者提出中国式家庭的交易与分配法则式各尽其能,各取所需 的 需求法则 .父母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和教导他们的责任,子女亦有在父母年迈时的赡养义务,从而达到一种长久而稳定的社会关系.然而在当下中国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留守儿童 和 空巢老人 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父母并不能担负起抚养和教导子女的责任,而子女由于生活负担的增大和工作压力,也很难承担起老人的赡养义务.虽然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是现实面前的无奈之举,但是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一对独生子女夫妻需要承担起四个老人加至少一个孩子的赡养义务,在城市有着较好收入的白领尚且捉襟见肘,更不用说生活在贫困山区的人们了. 需求法则 的建立同时要考虑的应当有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父母接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更多的考虑到当下中国社会转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否则很难建立如作者所说的一种长久而稳定的社会关系,也不能完全满足个人在关爱㊁温情㊁安全感㊁归属感等感情方面的需要.在工具性关系中,作者提出这中国人与工具性人际关系交往遵循的是童叟无欺的 公平法则 .然而众所周知,对于陌生人,非亲非故者,中国人并不会以情感成分少的 公平法则 待之,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摆出一副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的姿态,有事甚至还会欺负弱者,占陌生人的小便宜或者排斥陌生人.工具性关系的建立并不会因为情感成分少而产生绝对的公平,从而达到作者所阐释的互利互惠.相反,我认为它依赖于个体的自我意识,即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可能接受这套理论体系,综合素质较低的人恰恰因为这段关系的不稳定性与个体的流动性,反而不会遵守作者所预定的这套游戏法则.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黑车司机㊁缺斤少两的小贩㊁倒卖高价票的黄牛等等.这些人往往不会顾及 公平法则 ,相反他们会更注重眼前的利益,不能做到真正的童叟无欺.下图是我认为在工具性法则中所对应的人际关系.工具性法则对应人际关系在混合性关系中,作者提出个人最可能以人情与面子来影响他人的人际关系范畴.这类人际关系的特色是:交往双方彼此认识而且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关系,但大多不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它不像情感性关系那样绵延不断,长久存在.它的延续必须借人与人之间的礼尚往来加以维系.我认为在混合性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完全需要礼尚往来才能加以维系,也可以像情感性关系那样长久存在.在互联网四通八达的今天,一句暖心的问候,两个分隔两地好友的视频电话,都可以让人倍感欣慰,亲切许多. 君子之交淡如水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重视精神的交流,精神上的契合往往比用礼物维持起来的关系更加紧密,更加持久.因此,这三种分类方式用情感成分的多与少来界定人际关系的分类,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当下中国.我们的情感关系并不仅仅是由情感关系成分的多少来决定,还应考虑到情感的肯定程度到否定程度的变化来决定.否定的情感并不代表着情感成分少,反之肯定的情感也并不代表着情感成分的多.情感的否定与肯定和情感成分的多少并不在一个维度之间,当对方对你持有否定情感时,即便是至亲也会反目成仇,当对方对你持有肯定情感时,即便你们之前相互不认识,也会产生一见如故的感觉.因此我认为这种分类方式不应仅仅考虑情感成分的多与少,更应当考虑到在981实际生活中的情感的肯定程度与否.二、对儒家思想与人际关系的看法儒家思想根治于中华大地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和孟子二位圣人就已经构筑出了一副恢弘的蓝图用已传播儒家思想,用学术的教诲和诱导,来恢复诸如仁㊁义㊁礼之类的美德,以统一中国,并进而恢复传统上古帝国的光辉.在经历始皇时期的大一统和 焚书坑儒 事件后,儒家进入了短暂暗淡,但是当后来的统治者发现一个缺乏充分凝聚力与认同感的统治,即便有着强而有力的行政组织和执行力,也难以长久.儒家终于迎来了它在历史上的光辉时刻,即在汉武帝时期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士人阶层在中国历史上由此崛起, 修身㊁治国齐家㊁平天下 也一直被古往今来的名士作为自己一身奋斗的目标.由此可知儒家的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都是其他诸子百家无可企及的.因此,要想了解儒家思想与人际之间的关系,必先了解儒家思想是有那几个成分构成,儒家思想的构成可归为四类:第一类为义命分立的天命观;第二类为庶人伦理:仁义礼的伦理体系;第三类为修身之道;第四类为士之伦理:济世之道.作者在书中从第二类,庶人伦理:仁义礼的伦理体系出发来论述儒家思想与人际关系.我认为第一类和第三类也同样与中国的人际关系紧密相连.首先第一类义命分立的天命观.«孟子»有云: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以为:人的本性是由天所决定的,人有在尽心竭力实践自己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 天性 是什么,也因此才能知道上天赋予自己的 使命 是什么.儒家这种 义命分立 的天命观,将鬼㊁神等超自然力量划入 不可知 的范畴,对其抱持 存而不论 的态度,这也反映出儒家思想中的理性主义成份.所以,马克思 韦伯将基督新教和儒教都划入理性主义宗教的范畴,但他却认为两者的价值取向存有极大的差异: 儒教的理性主义是对世界的理性适应;基督教的理性主义则是对世界的理性控制. 韦伯认为这是欧洲文艺复兴之后,中西社会发展走向不同道路的内在精神因素.[6]这也就是为何大到国家小到我们个人都倡导 以和为贵 ,因为无论是国际交往关系的和 还是人际交往关系中的 和 ,都与儒家思想中所强调的对世界的理性适应密不可分. 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敖,万福来求 [7]这句诗出自诗经,为周王宴请诸侯时的诗,其意为:正和性柔能使酒美一样,人不傲,温和才能福禄不断.这种隐喻,是很有深意的.它说明儒家 和 的思想早在周朝就已出现.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都遵循这一法则.儒家总是以乐观的态度设法调适人与世界的关系,去适应现实,而不是以分析的态度去驾驭现实,改造现实.这种延续时至今日依旧没有改变,中国始终倡导和平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也是如此.其次,第二类庶人伦理:仁义礼的伦理体系.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之有所生也. [8]这段话说明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必要遵循尊卑和亲疏这两方面来衡量彼此间的关系;所以在中国的分配法则之中,也是由这两方面决定,先是从尊卑关系考虑谁是资源的支配者,再由亲疏关系决定资源的分配方式,其中仁㊁义㊁礼,也分别对应关系㊁法则和决策.这也是西方所言的 正义理论 即:个人的福祉及促成个人发展是共同目标时,需求将是主要正义分配法则.换而言之,只要妥善使用这些法则,人们便能将社会资源作出有利于个人和社会整理的有利分配.[9]当下的中国分配方式也是依照这一体系,自上而下的分配,由国家统一宏观调控,个人则通过人际关系网络的运作来各取所需.第三类修身之道: 自天子以致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之本 [10];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天子乃至平民百姓,修身是第一要务.那么儒家的修身之道和我们的人际交往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自省是儒家所倡导的十分重要的修养方法,它指人的自我反省,自我省察.这种修养方法要求人们经常反省自己的意识和行为,辩察和剖析其中善恶是非,开展自我批评与自我修正,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这就解释了中国人为什么总是在自然灾害来临的时候能够众志成城,很快就能动员到普通百姓加入到救灾的队伍中去,这与儒家中的自省与道德的自我约束是分不开的.因为重视自省,所以我们在陌生的环境下总表现的谨小慎微,因为我们怕自己做出不得体的举动,影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因为自省,我们能够在他人需要帮助之时,慷慨解囊.这三者在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当中,分别影响了了我们价值观㊁分配方式和生活方式.存在即是合理,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够根治与中华大地,并且长盛不衰,说明中国社会已经适应了这套系统,中国人的血脉当中蕴藏着儒家文化,所以说儒家势必影响着我们的人际交往.参考文献[1]㊀戴圣«礼记 曲礼»[2]㊀侯玉波张梦对中国人自我结构的理论分析心理科学2009(1)[3]㊀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民大学版2010第11页[4]㊀孟子«孟子 尽心上»[5]㊀黄光国«儒家关系主义哲学反思㊁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心理出版社127页[6]㊀黄光国«儒家关系主义哲学反思㊁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心理出版社128页[7]㊀«诗经小雅 桑扈»[8]㊀戴圣«礼记 中庸»[9]㊀黄光国«儒家关系主义哲学反思㊁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心理出版社97页[10]㊀戴圣«礼记 大学»(上接第188页)1㊁出示资料袋(3张)这样的好总理怎么能不让我们感动和赞叹呢,但我们的总理也是一个需要关心的人啊!看,夜深了我们的总理办公室的还亮着.你们路过这里想不想对总理说点什么,劝劝总理呢?2㊁小练笔:«我想说.......»八㊁总结全文同学们,总理听不到你们的话了,他一定感到很欣慰的.总理也想过轻松的生活啊.但他知道此时的国家需要他,人民需要他啊!板书设计:13㊁这一夜的工作生活 简朴㊀㊀㊀㊀㊀激动,自豪工作 劳苦091。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一、引言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情、面子与权力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交换的重要元素,也是中国社会关系中的重要特征。
人情指的是人们在交往、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关怀和温暖;面子是指人们为了保持自身形象和声誉而需要维护的一种社会地位;权力则是社会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在情理社会中,人们通过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来进行社会交换,形成一种复杂的互动模式。
二、传统社会中的人情交换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人情交换是一种亲情、友情和深层人际关系的表达方式。
人们通过互相帮助、关心和照顾来维系彼此间的关系。
这种人情交换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也表现为一种无形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在农村社会中,邻里之间的人情交换尤为显著,人们互相帮助种田、建房、婚嫁等,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
而在城市社会中,这种人情交换则多体现为亲友间的互相照顾和经济上的支持。
然而,这种人情交换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人情交换容易导致“情义横流”的情况,即人们之间的人情债务会不断积累,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内外界人情的压力。
这导致人们的情感逐渐被功利取代,人情逐渐沦为一种交换的手段而非真正的情感表达。
其次,人情交换往往也涉及到利益的交换,而利益的分配又会牵扯到权力的使用。
权力在传统社会中往往集中在一些特定的人身上,他们可以通过行使自己的权力来获得更多的人情和面子。
三、面子的重要性与再生产面子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
面子可以增加个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可以提升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面子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人们常说“面子无价”。
因此,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会注重维护自己的面子,不愿意失去面子,也期望获得更多的面子。
在这个过程中,面子的再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维护和增加面子,个人能够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进而拥有更多的人情资源和权力资源。
中国人的关系原理

中国人的关系原理
中国人的关系原理指的是中国人在社交和人际交往中所遵循的一种行为准则和交往模式。
这种关系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关系导向:中国人重视社会关系,注重维护亲属和朋友之间的联系和情感,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其他人际关系。
在中国的社会中,人们通常会通过个人关系来获取资源、发展事业、解决问题等。
2. 人情关系:中国人注重维护人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亲近感。
在亲属、朋友、同事和业务伙伴等不同关系层面上,中国人会相互帮助、互相照顾,并倾向于建立长期的、稳定的人际关系。
3. 面子和尊重:中国文化中存在着面子文化和尊重的观念。
中国人注重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通常不喜欢公开批评或尴尬的场面。
尊重长辈、上级和权威也是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
4. 礼节和谦虚:中国人非常注重礼节和谦虚,尤其是在正式场合中。
传统的礼仪准则、正式的称谓和注意言辞都是中国人重视的方面。
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之一,通常不夸大自己的成就或能力。
5. 团体意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倾向于集体主义,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
在团队中,个人往往会牺牲个人利益来追求整体的利益。
总的来说,中国人的关系原理是以社会关系为基础,重视人情关系、面子和尊重,注重礼节和谦虚,同时强调团体意识和集体利益。
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 理解与探讨

“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理解与探讨章伟(1)面子,关系,人情确实是我们社会一直遇到的,不可避免的话题。
很多时候,我们在讲到这些个词汇时,脑子中想到的很多都是互相狼狈为奸,走后门,托关系这样的事情,但看了这本书后,我认为人情与面子已经是我们社会按照一定秩序流畅地运行下去必不可少的机制了。
作者在书中也认为人情法则不仅是一种用来规范社会交易的准则,也是个体在稳定及结构性的社会环境下可以用来争取可用性资源的一种社会机制。
(2)在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图中,作者认为工具性关系的个人较容易改变成为混合性关系。
我认为尤其是在中国社会里很适用,工具性关系是为了获得个人所需要的目标和资源,但是一旦这样的关系成立以后,即使是短暂而且并不稳定的,总归是存在关系了。
Jacobs认为拉关系之所以有效,其先决条件是关系必须可靠。
这句话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可靠这个词到底是怎样定义的需要考究。
不可靠的关系在中国社会中也很容易成为不可靠消息,我们的请客吃饭,胡诌聊天等等,可以把原先不可靠,不亲密的关系,甚至只是利用的关系转变成为包含有情感的关系。
尤其是中国人注重和谐和人际关系,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关系都是包含有一定的情感因素的。
但是应看到,如果先验地认为互动双方只存在工具性关系,那么转化为混合性关系是很困难的,因为在完成社会交易之后双方很难存在联系。
混合性关系与情感性关系之间的转化在作者看来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家里就是这样的特殊情况。
我的一个小舅公原先和我们很亲,但是后来因为做生意一直不好,所以亲戚们一直得帮扶着他。
再到后来,因为借的钱很多,然后我们大家对他就是处于一种冷淡的状况,对小舅公又来借钱就很烦恼,有时候干脆就一口回绝。
所以这件事就让我对作者的说法感到怀疑。
情感联系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一直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觉得随着经济发展,交通通讯的进步,这种情感上的关怀正在逐步减弱,这可能与西方文化扩散也有关系,但人情的逐步冷淡确实是我们能够感觉得到的。
中国人情世故宝典

中国人情世故宝典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人情世故。
以下是一些中国的人情世故:
1. 礼貌和尊重:在中国,礼貌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通常会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并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尊重。
2. 面子和谦虚:中国人注重面子,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因此,人们在与人交往时通常会表现得谦虚,避免过于炫耀自己的成就或财富。
3. 人际关系:在中国,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通常会与自己的亲戚、朋友、同事和邻居保持良好的关系,以确保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
4. 礼物和礼物文化:在中国,送礼物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方式。
人们通常会送一些礼物,以表达自己的感谢或敬意。
此外,中国还有一种独特的礼物文化,即在送礼物时要注意礼物的价值和意义。
5. 面子和社交活动:在中国,面子和社交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人们通常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如聚餐、茶话会等,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并在社交活动中表现得得体。
6. 面子和商业交易:在中国,面子和商业交易也是密不可分的。
人们通常会在商业交易中表现得礼貌和尊重,并尽量避免让对方感到尴尬或难堪。
7. 面子和教育:在中国,面子和教育也是紧密相关的。
家长通常
会为了自己的孩子的面子而努力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总之,中国的人情世故非常丰富,涵盖了许多方面,如礼貌、尊重、人际关系、礼物文化、面子和商业交易等。
这些人情世故在中国的社交和商务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情和面子的基本含义

人情和面子的基本含义
人情和面子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反映了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
人情通常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恩惠和义务。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帮助和支持,是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文化中,人情被视为一种社会资本,可以在困难时获得帮助和支持。
人情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交换,即通过给予他人帮助或恩惠,期待在将来得到回报或回报他人。
这种交换关系建立在信任和互惠的基础上,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面子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它涉及个人的社会地位、名誉、尊严和声望。
面子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认可和尊重的象征,对于个人的社会形象和地位非常重要。
在中国文化中,面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人们通常会努力保护自己的面子,避免失去尊严或受到侮辱。
面子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规范,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和言语,使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以维护自己的社会形象和地位。
人情和面子在中国文化中相互关联,它们共同构成了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重要框架。
人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助义务,而面子则涉及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尊严。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考虑人情和面子的因素,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形象。
同时,人情和面子也可能导致一些社会问题,如人情债和虚荣心理。
总之,人情和面子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了解人情和面子的含义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人情与面子读书笔记

人情与面子读书笔记书名:《人情与面子》作者:王小波读书笔记:1. 人情和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对人与人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关系和相互关心的情感,而面子则是指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尊严。
在中国社会中,人情和面子往往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会特别注重这两个方面。
2. 《人情与面子》这本书详细地剖析了人情和面子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书中指出,中国人重视人情和面子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着独特的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集体利益和社会和谐,个人的行为往往被视为集体的一部分,个人面子的损失可能导致整个集体的面子受损。
因此,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尊严是至关重要的。
3.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人情和面子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尽管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变化,但人情和面子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例如,一些人在工作中可能会追求面子而不是实际的利益,甚至会为了维护面子不惜付出高昂的代价。
这种现象在中国的企业中经常发生,被称为“面子工程”。
4. 书中还提到了人情和面子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
人情和面子的追求往往会导致人们陷入困境和痛苦之中。
例如,在婚姻中,一些人可能选择与自己不爱的人结婚,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家族的面子。
这样的婚姻往往缺乏真正的爱情和幸福感。
5.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情和面子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这两个概念对人与人的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人们的行为。
尽管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变化,但人情和面子仍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情理社会中的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以及它们在社会交换方式中的重要作用。
情理社会,作为一个特定类型的社会结构,其运作逻辑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其中人情、面子和权力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要素的内涵、功能以及它们在社会交换过程中的运作机制,来揭示情理社会中社会交换方式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我们将对人情、面子和权力在情理社会中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和阐述。
人情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情感纽带和互惠关系,它既是社会交换的基础,也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面子则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获得的尊严和尊重,它涉及到个体的社会地位、声誉和形象等方面。
权力则是指在社会关系中,个体或群体能够影响和控制他人行为的能力,它在情理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可以是社会交换的动力,也可能是交换的障碍。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这些要素在社会交换过程中的运作机制。
在情理社会中,社会交换往往不是简单的物质交换,而是涉及到情感、面子和权力等多方面的复杂互动。
人情和面子在交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既是交换的媒介,也是交换的目标。
权力则在社会交换中发挥着调控和塑造作用,它既可以是交换的驱动力,也可以是交换的限制因素。
我们将总结情理社会中社会交换方式的特点,并探讨它们对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的影响。
在情理社会中,社会交换方式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和关系导向,它强调个体的情感需求和面子需求,同时也注重权力的分配和运用。
这种社会交换方式既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也可能导致社会不公和权力滥用。
因此,我们需要对情理社会中的人情、面子和权力进行深入研究和反思,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交换方式的运作逻辑和影响。
二、人情:社会交换的情感纽带在情理社会中,人情是一种深厚而复杂的情感纽带,它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社会交换中,塑造着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
人情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社会交换的媒介,通过它来维系和强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们对个人经济事务的处理上,人情、关系和面子作为根深蒂固的传统因素,仍然从潜意识中左右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中国人重人情、重面子、重关系,人情高于一切,面子高于一切,关系高于一切。
中国投资者的投资观念、理财方式、投资目的特别是外在的投资行为等等,都同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情、关系与面子,是中国人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中介、平台和润滑济。
在人情的作用下,每个中国人有一张自己独有的关系网,网中有家族血亲,有人情世故,有各种利益关系建立起来的来往关系。
在中国社会中,人情、面子、关系三者紧密联系,人情是关系的基础,关系是人情建立和发展的手段,面子是人情和关系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目标[1]。
人情、关系、面子”是一系列很本土化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频繁地使用着,它形象地描述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心理过程。
探讨“人情、关系、面子”等的内涵及其建立与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把握中国人社会交往的范式。
一、“人情、关系、面子”的构念化综述“人情、关系、面子”这三个中国人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时时提及的概念,从80年代初到现在,一直是社会科学各领域中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
然而,正由于这些概念被人们频繁地使用着,当研究者试图对其加以界定,并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时,才发现异常艰难。
其原因在于这三个概念的应用甚广,含义丰富,加之人们普遍不假思索地惯用之,使得难以准确理解其内涵与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