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位,指向语用
让文本阅读回归语言本位

让文本阅读回归语言本位作者:许艳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第8期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但是,当前的课堂教学,脱离了课标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师容易忽视,甚至已经取消,留下的只有空洞的内容分析,使课堂教学演变成了“人文课”;第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大都能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以此带领学生进行深度体会,但往往忽视了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对于阅读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语”字的特征,这才是广大一线教师应当追求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言语活动的实践,落实教学目标,也就是说,要借助听说读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我们应当让阅读教学回归到语言本位。
一、基于文本语言,引导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关键目的就是加深他们对文本语言的理解。
而个性化阅读,具有典型的开放性特征,突出强调的也是基于文本开放性的思维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提倡个性化阅读,并不意味着脱离文本或是阅读过程的随意化,正确的方式应当是基于文本的重点语句,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展开个性化阅读,促进他们与文本进行对话,由此来确保个性化阅读的高效性。
例如,笔者在教学《绝句》一课时,在开展个性化阅读时主要基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诗。
如果单从表面上看,这句诗是对景物的描写,但实质上蕴含了诗人在写景时非常丰富的情感,特别是“杏花雨”的出现,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教学中,笔者这样对学生进行提问:“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句古诗中的一个词语‘杏花雨’,大家感受一下杏花雨究竟应该是什么?”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踊跃回答:“是不是在杏花开的时候下的雨?”笔者追问:“这种方式是从字面上进行理解,那么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理解吗?”在持续追问之下,有学生回答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而此时杏花开了,这时候下的雨就是‘杏花雨’。
汉语语法“本位”观

“本位”的意义
• 提出“本位”的学者们的出发点主要是:以语 法中的某一单位作为研究的基础,通过该基础 单位的研究来解释其它各级语法单位。其它各 级语法单位的解释都建立在对基础单位研究的 理论基础上。作为基础研究的单位就取得了研 究“本体”的地位。
• 作为“本体”的研究对象,在理论上要求应该 尽可能地与其他研究对象保持内部结构的一致 性,或者该基础单位的某一属性或功能可以和 其它语法单位保持一致,使得其它语法单位能 够通过对该基础单位的解释而得到本质上的解 释。
• 他不仅以《“句本位”的文法和图解法》作 《引论》的标题,而且在《引论》中开言 便说: “诸君知道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麽?简单说, 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 • 并且在1951 年的《今序》中称“《新著国语文 法》的优点就在于把‘句本位’做中心,把组 成句子 的六种成分做出发的重点”。
• 《新著国语文法》虽然用“句本位”作为其 “语法思想的标语”,但仔细推敲,它 所谓的 “句”并不是句子,而是句法。《新著国语文 法》“特重句法”,以句法结构为视点进 行语 法分析。句子成分在其语法系统中具有特殊的 地位,一个句子首先要分析出若干句子成 分, 然后根据句子成分来确定词类,“以句辨品”。 因此准确地说,它应是“句成分本位”。
• 从马建忠到朱德熙,都是在用“印欧语的眼光” 来看待汉语,因而其语法体系很难 解决汉语的 问题。“字”,是“一个音节·一个概念”的 对应物,是最小的句法单位,具有“结 构简明、 语法功能模糊、表义性突出”等特点。
• “字”通过结合构成字组,或为“固定字组”, 或为读为句。从徐通锵对“临摹性原则”的肯 定和较多引用戴浩一的时间顺序原则等来看, “字本位”不但受到中国古代语言研究和赵元 任后期学术观点的影响,而且也从当代的功能 语法那里受到启发。
掌声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

掌声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掌声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掌声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通用7篇)教学反思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通过不断反思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能够实现教育的更新和变革。
2025学年-高三语文开学第一课

2025届第一课王者征途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精选高三,我们做些什么?01020304目 录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导入要想上好大学,语文不能差!福建孟卓毅语文150分数学124分英语142分历史74分地理94分生物94分高考总分678要想上好大学,语文不能差!第二部分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精选新高考Ⅰ卷4.材料一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4分)9.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
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
(6分)14.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5分)16.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6分) 18.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
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
(5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
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3分)新高考Ⅱ卷5.“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在中国航天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6分)9.文本中频频出现“一年以后”“现在想来”“他知道这情况时”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
(6分)甲卷5.请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语。
(3分)14.C.斥鹦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21.下面的文字是一位老奶奶在医院看病时的自述,不够简明扼要,不利于和医生高效沟通。
请对这段自述进行缩写。
要求:保留必要信息,不超过80个字。
(6分)【新高考1卷】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
回归本体,指向语用

回归本体,指向语用作者:王崧舟来源:《广西教育·D版》2013年第01期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在生活中,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综合性体现了人们交往的能力。
文本细读的视角是语言文字运用,其重点是发现文本“秘妙”,目的是确立语文价值。
一、发现文本“秘妙”笔者以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长城》为例,剖析“文本细读的重点是发现文本秘妙”。
那么,什么叫文本“秘妙”呢?我们来看这篇课文——长城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篇文章的情感基调是凝重、内敛的,实际上,从这点上来说,已经触及文本的“秘妙”了。
那么,这篇课文究竟隐藏着哪些文本“秘妙”呢?一是“结构”。
从文章的整体来看,文章第一、二段写见闻,第三、四段写联想,这是文本在结构上最大的“秘妙”。
二是“章法”。
《长城》一文的章法是典型的“起承转合”。
第一段:起——“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第二段:承——顺着“起”的内容和语势写下去。
落实“语用”,回归语文教学之本的四点做法

落实“语用”,回归语文教学之本的四点做法作者:罗立新来源:《新教师》2017年第10期纵观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发现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追求教学情境的生动,学习形式的多样,表面上入情入境,学生们学得不亦乐乎。
然而,“种了别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多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环保课……丢弃了语文教学之本。
针对这种“高耗低效”的阅读教学现象,崔峦先生发出了“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呼声。
其实,语文教师应该把教学重点锁定在理解品味运用语言上。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落实“语用”,努力回归语文教学之本。
一、抓关键词语,运用词汇知识指导词语训练语言准确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恰当地表现客观事物。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文本中的“语用”教学资源要进行有效的选择,挖掘出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精当之处,指导学生理解、感悟作者准确、鲜明、生动的用词方法,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尤其要抓住课文中学生理解不正确、容易用错的词语,或表现课文中心意思的关键词语,或用得贴切、富于表现力的词语,或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创设“语用”情境,采用仿说词语,找近义词、反义词,词语归类等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词语的运用技巧。
比如笔者教学《穷人》这一课,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紧扣描写渔夫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渔夫的善良。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2~26自然段,找出关键字“熬”。
第二步,由浅入深,选择字义。
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熬”的意思。
第三步,让学生给“熬”找近义字,然后将这些近义字代入句子,通过朗读,体会“熬”字的深刻含义。
①“我们总能挨过去的!”(被动)②“我们总能挺过去的!”(一时)③“我们总能熬过去的!”(预示渔夫、桑娜他们今后的日子会更艰苦;从中可以体会到渔夫的善良:他们下决心一定要收养孩子;用词准确)经过反复的对比阅读,推敲品味,学生都认为第③句用“熬”字表达了渔夫艰难困苦、辛酸无奈的日子,同时,把渔夫勤劳、善良,不向困难低头,敢于担当的美好心灵抒写得淋漓尽致。
扎实语言训练,回归语文本位论文

扎实语言训练,回归语文本位内容提要: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研究创新是有效的学习方法。
但时下有些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接受式学习打入冷宫,把研究性学习当成万金油;学生热衷于做“创新”的文字游戏。
我认为,需要对创新热进行冷处理,需要扎实语言训练,回归语文本位。
关键词:教学形式写作训练文字组合回归本位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把课堂的主席台还给学生,发展个性,这无疑给教育吹进了一股春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但在满怀惊喜之余,我们心中仍会有重重的忧虑。
一、教学形式──华而不实不可否认,传统教学方法忽略学生特点需求,单向传授知识,压抑学生思维。
不固守这扇窗户,而去打开另一扇窗,确实能发现许多新的景观。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变单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的确需要有很大的改进。
过去不重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现在强调一下,当然是好的。
只是有些教师一概摒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什么都让学生探究,那是片面的,也是不够正确的。
中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阶段,正处于求知阶段,还不具备完全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知识结构也并不完善。
课内教育是基础教育和共性教育,不可能保障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若为突出学生的“自主”,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讨论,老师只做一个旁观者,单纯为追求学生的“自主”而放任自流,如现在流行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最终只能算是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方式,却表现出一种最原始的教学思想,不能使学生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只是流于一种形式罢了。
众所周知,现在的观摩课、评优课,反正只要是有点上档次的公开课,都用上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公开课逐渐成为表演的舞台,不管有无实用价值,形式上时髦就行,将效果弃之不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是存在着华而不实的现象。
提倡课堂上师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认为语文课上得越活越好,越热闹越好。
然而,热闹的课看上去很精彩,却往往缺少一个“实”字,看似在创新,却很难实实在在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只能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蜻蜓点水。
小学语文教学的意识回归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的意识回归策略作者:姜玉兰来源:《家长·中》2022年第11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新的学习方式也为广大师生所接受。
语文课堂深度改革的目的是让语文课更接近于语文,更好地体现语文的本质特征,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探索中必须要回归以下几种意识。
一、回归教材意识教材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起到协调教学任务安排的作用。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教材意识的回归是必须要做到的。
在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的整体安排和课程内容的设定,主要就是依托教材来进行。
教材具有自身编排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在教材中各个单元内容如何设置,单元间的衔接如何设定,以及在教材改革和变化的过程中,教材添加或者删减了哪些课文,这些都是教材能实现的对语文课堂的引导。
语文教材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核心目标的体现和细化,是语文课程运行的文本载体。
教材不是简单的课文选编,每一学段、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课都体现了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的发展脉络,能充分突显语文的各个要素,表现为教学目标更加集中,要求更加明确,使教学更具有目的性、操作性,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考量教材编者的意图。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中一共编写了八个单元,每一个单元都设置了一个将单元课文结合在一起的人文主题,这些主题既有一定的人文价值,又能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既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引导学生的价值观趋向真善美。
每一个单元主题,又有具体的单元学习要求,重点在于能落实一个或几个基本的语文要素。
例如,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心愿”,该单元所设定的语文要素为“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
这种语文能力的训练对学生的语文课程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仔细研究教材编选,同时不难发现编者在编写教科书时,尤其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是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的前提,强调阅读能力的提升实际上是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本位,指向语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定义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同时,它还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也说过:“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这实际上是语文忽视工具性导致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表现。
”因此,从本质上看,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语形教学,不是语法教学,甚至也不是语义教学,而是语用教学。
语言学习重在语言的积累运用及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
语文教学的最终走向,必然是回归本位,指向语用。
小学语文组块教学就是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世界中,将线形的教学转变成块状的教学,化散为整,回归语文本位,并创设具体的交际情境,将课堂的任务指向语用,通过一项项整体性的语文学习活动来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切合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和内在规律,最终实现教学的智慧解放。
下面,笔者试从一个思考、两个转变和三种策略入手,谈谈如何在组块教学中突出语用,回归本真,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一、关注一个思考对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似乎每个人都有话要说,而且还能说上一大段。
但如果问及“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恐怕就不那么好回答了。
近年来,我们的语文课承载了太多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从思想品德到科学知识,从综合实践到课题研究,什么学科都可以在语文课上插一脚。
似乎只要学好了语文,便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但唯一不能解决的,恐怕就是语文本身。
基于此,我们不得不追问:语文教育的本然是什么?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一是认清教的是什么,一是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
”笔者认为,这里说的“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说的就是“语用”。
所谓“语用”,就是语言在实践中的运用,即“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帖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的运用”。
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而语言运用能力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
因此,语文教育的本然,其实就是语言的运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应该定位在“语用”上,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
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着力于语文能力的发展,着手于语言文字的训练,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促发展,才是语文教学的本原旨归。
二、实现两个转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是的,语文是一门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在课堂中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在“语用教学”深入课堂的今天,如何将新课程的教学思想和先进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我认为需要在教学中实现两个转变。
1.从“研究教材”到“研究学生”过去,我们总喜欢把大量的精力花在“研究教材”上,认为把教材“吃透”,自然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殊不知,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材如何教,课堂如何开展,都要因“生”而异。
学生的知识储备、情感、态度、接受能力等,都需要教师静下心来研究。
研究学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即教育是回归人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的过程。
试想,一个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会从学生身上找到知识、问题和情感,找到教育的切入点,那么他的教育艺术自然也不会高明到哪里去。
素质教育,首先就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
如薛法根老师《爷爷的芦笛》“走近词语”板块教学片段:师:同学们预习过课文吗?生:预习了。
师:养成预习的习惯,终身受益。
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这三个字谁认得?(出示:匣、踩、哗)(一生读三个生字。
“闸”读成了“jiǎ”。
众生笑。
)师:没什么可笑的。
老师没有教,读错了是正常的,读对了,那是超常的。
(众又笑)相信你自己能把这三个字读正确!(生立即翻书,看生字表。
)师:你们看,这就叫会学习!(生再读,都读正确了。
)师:老师没有教,你都能自己纠正错误,了不起,现在什么感受?生:我预习的时候没有好好读。
师:敢于承认错误,敢于自我批评,这样的人是令人尊敬的!还有什么体会?生:要认真预习,特别是要把生字表上的词语读正确。
师:吃一堑,长一智!善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这也是学习!薛老师的教育艺术,和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果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生读错了词语,他非但没有批评,反而给予安慰:“老师没有教,读错了是正常的。
”给了学生一个台阶。
接着,他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再次朗读时,这三个词语全部正确。
薛老师马上表扬:“这就叫会学习。
”“老师没有教,你都能自己纠正错误,了不起!”最后让学生自己谈感受,鼓励今后吸取教训,主动学习。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薛老师不仅关注了“教材”,更研究了“学生”,这是充满智慧和爱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2.从“语用失当”到“因材施教”语文教学的本质与核心是语用教学。
可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语用失当”的现象。
一是语用“欠缺”。
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我们的课堂仍然重分析、重理解、重人文内涵,轻积累、轻运用、轻语用训练,导致我们的阅读教学“高耗低效”。
针对这一现象,崔峦老师大声疾呼:“我们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
”他强调语文教学必须体现“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听、说、读、写、书等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个“语用失当”的现象则是语用的“任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用的重要性已是深入人心。
然而,由于操作者的误读,导致出现了语用教学的任性和过度:学生还没有理解课文内容,就被迫大练“语用”;不顾课文的语境和氛围,硬生生地插进几个“语用”训练,破坏了整体美;有的课,通篇是知识和技法的简单训练,让原本生动的课文变得了无生趣,形容枯槁……如此的“欠缺”和“任性”,显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语用训练还是要“因材施教”,即根据课文本身,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去合理安排恰当的语用训练。
教师要在深入解读教材后,明确训练意识,善于捕捉训练点,把握训练重点,而不是只注重表面的形式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三、着眼三种策略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文实践的例子,教材中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巧妙构思、修辞说理等,都是语用训练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善于寻找和确定例子中的训练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巧妙设计,激活思维――浇灌语用之芽语用教学喊了很多年,但现状似乎并不乐观。
翻开学生的习作本,词不达意、错字连篇、语言枯燥、表达上前后矛盾等现象比比皆是。
究其原因,我想与当前的语用教学枯燥乏味、形式单一是分不开的,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这些文章既包含丰富的语言材料和知识,又能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教师在进行文本教学的时候,应当巧妙地设计有趣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生成表达欲望,从而激活思维,提高运用能力。
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学会揣摩人物心情的基本方法――察言观色,在上课伊始,薛老师先让学生观察他自己:“你能看出老师现在的心情吗?”大家看了看老师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同时又看到现场有几百位老师在听课,准确地说出了他此刻的心情。
薛老师立即给予评价:“同学们个个心思细腻,都有一双慧眼,从老师的神态、眼神、动作,甚至是现场的环境,猜出了老师现在的心情,这就叫‘会看’。
”紧接着,他又话锋一转:“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就要注意那些描写人物神态、表情、动作、话语的词语、句子,揣摩人物当时的心情,这样才能真正读到人物的心里去。
(出示句子:汤姆小心翼翼地把鱼竿拖出水面。
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你能从这个句子中看出汤姆此时的心情吗?”语用训练从现场转到了文本,由于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们都能读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薛老师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习如何抓住人物的“言”和“色”的词语,揣摩语言背后蕴含的心情,也培养了他们“读中体会”的阅读方法。
2.引入体验,发展思维――催开语用之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体验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受语言的“温度”。
夸美纽斯也曾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
”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多引入体验,努力调动各方面的感官。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应从文本出发,潜心会文,在领会文本的精神实质和习得文本的语言运用之间有效衔接,引领学生在体验中实现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超越。
如薛法根老师《珍珠鸟》“感受信赖”板块教学片段:师:珍珠鸟的胆子由小变大,请大家读读第五、第六自然段,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生:我感受到珍珠鸟和“我”的关系越来越好了,它就像朋友一样,一天到晚陪着“我”。
生:珍珠鸟一直要在父母的再三叮嘱下才回家。
这个“再三”就是叫了很多遍,小珍珠鸟其实不想离开作者。
两个人的关系已经很亲密了!……师:作者很爱珍珠鸟,爱到什么程度?你能想象一下你自己的生活吗?生:爱到很深的程度,就像我的爸爸妈妈对我一样。
小时候,我玩着玩着就睡着了,爸爸妈妈从来不会叫醒我。
师:多好的体会啊!联系自己的生活,你的体会就会更加真切!生:珍珠鸟睡在作者的肩上,就像我睡在父母的肩上一样,温暖、舒服!师:是的,很安全!假如一个陌生人在你身边,你会睡得香吗?生:怎么敢睡呢?一定睡不着!师:在“我”眼里,把珍珠鸟当成了什么?生:朋友,还有“小家伙”。
师:“我”称珍珠鸟是“小家伙”,能称它“家伙”吗?生:称它“小家伙”,表示“我”对珍珠鸟的喜爱、疼爱;称它“家伙”,好像很讨厌,有点骂人的意思。
生:称“小家伙”,就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我爷爷经常叫我“小家伙”。
(众大笑)师:你感觉如何?生:很好!师:味道好极了!甜在心里,是吧?……在这个教学板块中,薛老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亲情,感受“信赖”。
恰当地引入体验,让课堂实现了师生、生生、生本之间心灵的碰撞。
这样的碰撞唤醒的不仅仅是学生的体验,发展的不仅仅是个体的思维,还有丰厚的语言积累,为语用之花的绽放注入活水,积蓄能量。
3.读写结合,创新思维――点燃语用之火王荣生先生说:“语文知识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就是将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人类知识’(语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知识’。
”而这个转化的过程,必须有语用训练的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