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合集下载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 应激及其调节
(三)生活事件在应激中的作用: P29 * 生活事件:可使人产生应激反应 的事件。(可以造成个人生活风格 和行为方式改变,并要求个体去适 应和应对的生活情境和事件。) * 各种应激源对某个个体产生应激 反应都是发生生活历程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心身疾病
(一)概念: 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和躯体 功能障碍。 心身疾病与躯体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区别 (二)心身疾病致病因素; 1、社会文化因素: 一般指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人际关 系、家庭状况、经济条件、职业、信仰等, 近年提倡“生活事件”代表社会文化因素。
第五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一、心理应激: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是个体“觉察”环境刺激对生理、 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 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 适应不良。
(二)应激源及应激反应的概念: * 应激源: 凡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物。 * 应激反应: 当个体察觉到应激源的威胁后,就 会产生各种心理、生理变化。
3、生理因素(躯体因素)
(三)心身疾病治疗原则: 采用心身相结合的的治疗原则,需并用 心理和躯体两方面的治疗。 心理治疗包括一般心理治疗和特殊心理 治疗两大类。 一般心理治疗包括简易精神疗法、药物疗 法和自我训练法。
1、简易精神疗法: 是临床医生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 语言和行为,医生和病人反复信息交流, 是病人心理达到平衡和生活变得规律化。 2、药物疗法: 3、自我训练:(松弛训练)
2、心理因素: (1)情绪作用 (2)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方式: “A型行为”特征; 好胜心强,较强的时间紧迫感,行 为快,做事效率高,情绪不稳定,爱 发脾气,对人常有戒心和敌意,急躁 而缺乏耐心。
“C型行为”特征; 忍耐,不自信,过分顺从和合作,易于 接受和忍受外界的干涉、过度压抑愤怒、怨 恨等负性情绪,对抑郁和绝望等情绪体验较 多。 附“B型行为”特征: 悠闲自得,做事慢条斯理,不紧不慢, 对人和气,不计较往事,有耐心,能宽容, 比较随和。

护理心理学-第五章 心理健康与疾病

护理心理学-第五章 心理健康与疾病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十二五规划”教 材
第五章 心理应激与心 身疾病
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教学目标
1.掌握:心理应激的概念、心理应激的应 对、心身疾病的概念、心身疾病的致病 因素。
2.熟悉:应激的结果、临床上常见心身疾 病的护理。
3.了解:应激反应。
第一节 心理应激
一、概述
(一)应激的概念
1.应激是一种刺激物 2.应激是一种反应 3.应激是一种察觉到的威胁
(一)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
1.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 2.某些心理社会因素的存在
(二)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一、心身疾病概述
所谓心身疾病,又称为心理生理疾 病,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 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 躯体功能性障碍。目前对心身疾病的认 识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二、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一)社会因素 (二)心理因素
1.情绪 2.人格特征与行为类型 3.生理因素
三、临床上常见心身疾病
1.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1)适度的应激是维持正常心理和生理功能 的必要条件
(2)适度的应激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必要条件
2.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三、心理应激的应对
应对是个体在应激期间处理应激情 境、保持心理的一种手段,是个体减轻 或消除应激状态及伴随的情绪痛苦的认 知性和行为性措施。
第二节 心身疾病
(一)原发性高血压病:
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主要有:
1.情绪因素 2.社会环境因素 3.人格特征 4.不良行为因素
三、临床上常见心身疾病
(二)冠心病: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主要有
1.心理社会因素 2.人格特征 3.不良行为习惯
三、临床上常见心身疾病
(三)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四)支气管哮喘 (五)癌症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一、什么是心理应激?心理应激,又称为心理压力,精神应激,或者精神压力。

人是社会动物,不能离群独处。

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可以存在各种精神刺激事件,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作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如战争、洪水、地震、空难、海难、车祸,恐怖袭击,尤其是从未见过的可怕新的传染性疾病,更容易引起人们强烈的急性精神创伤。

心理应激是最早由著名生理学家塞里提出为了说明较强烈的刺激,易引起身体内稳态的变化。

有了心理刺激,就会有心理反应。

弱刺激引起弱反应,强刺激引起强反应,呈现正相关,当刺激强度增加到某种程度,反应强度即达到了最高值,超过这个界限的刺激度称为超强刺激,此时身体出现反应的强度不再增加,甚至反而下降。

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也有此种现象,例如小的损失引起轻度不愉快,大的损失引起极度悲痛,而极大的损失却可引起情感麻木状态,而不是更强烈的情绪反应。

动物实验表明,当面临新异的、不规则出现的、不能控制不能预测的、非常强烈的、不符合个体需要的厌恶刺激时,容易出现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

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受试者皮肤接触荨麻叶时,立即出现荨麻疹,接触枫叶时不出现荨麻疹。

令被试掩盖双目,皮肤上真正接触的是枫叶,但告诉他接触的是荨麻叶,结果局部出现了荨麻疹。

这个例子说明言语刺激的作用胜过了物理刺激的作用,同时也证实了语言刺激可以直接引起身体生理反应。

我国古代中医学对“心身关系”的精辟论述《内经》提出五脏常因情志大过而伤,引发疾病;而五脏虚实病变也可累及情志,导致心神失调。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怒不节则伤脏”则明确提出情志过极会伤及内脏。

《素问》具体说明各种情志变化对相应脏器的影响,“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悲伤心胞,恐伤肾,惊伤胆”,便是情绪致病的佐证。

可见我国传统中医药也强调精神紧X伤肾的说法,而肾功能的损害可以进一步破坏人体内脏的平衡,引发多种疾病。

评估和测量个体所遭遇的精神刺激事件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

[护理心理学]第五章: 心理应激

[护理心理学]第五章: 心理应激
❖ 综合上述三层含义,可以将心理应激定义为: 心理应激是个体在觉察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
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生理反应进行适应的 过程。
二、心理应激的过程
应激输入
应激中介变量
应激反应
应 认知评价 激 源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个性等等
心理反应 行为反应 生理反应
健康 疾病
第二节 应激源
一、应激源的概念
❖ 每种生活事件标以不同的生活变化单位(life change units,LCU),用以检测事件对个体的心理次级强度。
❖ 其中应激值最高的三件事是配偶死亡(100LCU)、离婚 (73LCU)和夫妻分居(65LCU)。
❖ 我国学者张明园、杨德森等也编制了适合国情的生活事件 量表,并已广泛使用。
变化事件
1、配偶死亡 2、离婚 3、夫妻分居 4、坐牢 5、亲密家庭成员丧亡 6、个人受伤或患病 7、结婚 8、被解雇 9、复婚 10、退休 11、家庭成员健康变化 12、妊娠 13、性功能障碍 14、家庭增加人口 15、调换工作岗位 16、经济改变 17、好友丧亡 18、改行(工作) 19、夫妻多次吵架 20、中等负债 21、取消赎回抵押品 22、职业改变
第一节 应激的概述
一、应激的概念
(一)物理学应激观 指一个系统在外力作用下,竭尽全力对抗时的超负
荷过程。
(二)在其他领域 指紧张刺激、紧张反应、紧张状态和心理压力等。
(三)生物应激观观点
加拿大学者塞里(H. Selye)的“全身适应综合征(GAS)” GAS 三阶段:
▪ 1 警戒期:机体为了应对有害环境刺激而唤起体内的整 体防御能力;
4.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是(
A.认知改变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课件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课件

营养缺额、感觉剥夺、内分泌紊乱、
血液改变。
C:心理社会环境:生活事件 Holmes 生活事件量表提示: LCU
LCU>300:2年内重大疾病
LCU 150-300:来年50%患病
LCU<150:健康平安
(2)中介:认知评价 不同个体对同一事件,由于各自经历、 与之利益关系、理解能力及态度等不同, 因此所产生的作用也不同。 (3)心理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情绪反应 A:积极——警觉性提高 注意集中 调整动机 攻击、愤怒
五、应激的意义
应激是一切生命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必 需的;是机体固有的,具有保护性和适应 性功能的防卫反应。正是由于应激反应, 机体提高了准备状态,有利于机体的运动、 战斗或逃跑。一定程度的应激对于正常的 适应性行为的发展是必需的。如果引起应 激反应的因素持续存在,或过于强烈,引 起应激反应过剧或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疾 病。(心身疾病)
4、防治中的心理问题
针对以上四个时期作相应心理治疗。
同时可进行松驰疗法、音乐治疗、生物
反馈、太极、气功。A型行为模式的修正。
溃疡病的心理问题
1、实验表明:
受惊——胃液分泌抑制
愉快——胃液分泌增多
胃运动↑,血管充盈↑
悲伤、自责、沮丧——分泌↓ 胃粘膜苍白
焦虑——分泌↑、运动↑、血管充盈↑
情绪通过植物神经影响胃的分泌及运
心绞痛
血管神经性水肿
哮喘性喘息
支气管哮喘 冠心病 糖尿病 十二指肠溃疡
原发性高血压
胃溃疡
甲亢
过敏性结肠
神经性皮炎
肥胖症
风湿性关节炎
紧张性头痛
溃疡性结肠炎
荨麻疹
内科疾病中的心理问题
冠心病
是一常见疾病。通常在病因上理解为: 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等。但它是典型心

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

碎 碎 平 安
11、反向
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 所接受时,乃将其压抑至无意识之中,并在外表上 表现出相反的态度和行为,称为反向。 此地无银三百两
C同学很想担任文艺汇演的主 持工作,当学生会主席征求她意 见时,她却说:‚你们都找不到 其他人了么?我现在要准备考试, 没什么时间。‛
苏格拉底(雷电之后,必有暴雨)
热闹的大街不长草, 聪明的脑袋不长毛。
10、抵消
用象征式的事情和行动来尝试抵消已经发生的 不愉快事件,以减轻心理上的焦虑。 一位工作繁忙无暇陪孩子的父亲,提供孩子最好的 物质来消除心中愧疚感,并使这个行动来证明 他是照顾孩子的。 新年时节,打破东西说‚岁岁平安‛
洪水
飓风摧毁的房屋

海湾战争综合症”

恐 怖 事 件 美 国 9 . 11 事 件
空气污染
北京沙尘暴
贫困社会健康问题: 主要死亡原因是传染 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同时结核病高发,婴 儿死亡率较高,人均 期望寿命较低。
富裕社会健康问题: 主要死亡原因是癌症 和心血管疾病以及生 活方式病。
文化性应激源
社会支持
指个体处于危急情况时,得到源自 不同群体的帮助和关心。 可提供三种支持:信息、物质、情

一项对2320名男性心肌梗塞病人的长 期研究表明:病人在发病后6周内获得 的社会支持越少,其在36个月的观察期 内幸存的可能性就越小,而高社会支持 的病人幸存的可能性则比其高出一倍。
人格特征
三 应激反应 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 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 为方面的变化。
1、认知反应
警觉性增高 注意高度集中 观察更加细致 记忆效果更佳
认知反应
注意范围狭窄

5第五章 心理应激与心理危机

5第五章 心理应激与心理危机

四、心理危机与应激相关障碍
(一)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和结果
1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危机的心理反应通常会经历四个不同阶段。 首先是冲击期。 其次是防御期。 再次是解决期。 最后是成长期。
四、心理危机与应激相关障碍
(一)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和结果
2 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这种 危机。由于处理危机的方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一般会有四种结果。
三、心理应激的应对
(一)
应对
根据心理活动中的共同原则,可以将心理应激的应对方式概括为选择性忽视、选择性重视、改变自己 原有的价值系统、改变愿望满足方式、降低期望并消极应对、迁怒。
(二)
学习有效的应对方式
护士有必要学习和掌握有效的应对方法,以保证当自身处在应激情境时能应付自如,或指导患者采取 更有效的方法应对各种应激情境。
1
2 3
五、心理危机干预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内涵及目的
1 心理危机干预又称危机介入、危机管理或危机调解,就是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 而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的技术与过程。
2
有效的危机干预就是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恐惧 、震惊或悲伤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对自己近期的生活进行调整,并学会应对危机的有效策略 ,增进心理健康。
五、心理危机干预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
(1)迅速明确干预目标,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2)动员当事人的家人或朋友参加危机干预。 (3)启发、引导、促进和鼓励当事人自己解决危机。 (4)保护当事人的隐私,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 (5)心理危机是心理问题,不是疾病,当事人不是患者。

第5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第5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一)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 (二)心身疾病的预防原则 (三)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三)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
1.认知评价 2.人格特征 3.生活经历 4.应对策略 5.社会支持系统 6.身体健康状况
四、心理应激与健康
(一)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1.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促进人的生长和发展的重 要条件
2.适度的心理应激是维持人正常生理和心理功 能的必要条件
(二)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1.加重或导致心身疾病 2.加重或导致心理障碍
1.躯体性应激源 2.心理性应激源 3.文化性应激源 4.社会性应激源
(二)按照事物的客观属性分类:
1.客观事物 2.主观事物
三、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就是指当个体察觉到应激源 的威胁后,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生理变化 (一)应激的心理反应
1.认识反应 2.情绪反应 3.行为反应
(二)应激的生理反应(图5-2)
第五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第一节 心理应激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心理应激定义为:当个体觉察到需求和满 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索表现出的心身紧张性反 应状态
应激: 1.是一种刺激物,承受限度,产生效果 2.是一种反应(保护,防卫适应) 3.是一种觉察,威胁
二、应激源及其分类
(一)按照事件的生理、心理、社会属性分 类:

五、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应对是指个体在处理应激情境时自觉不 自觉地采取的种种认知行为和策略,是保持心理 平衡的一种适应性手段。
(二)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
1.消除和回避应激源 2.改变不合理认知 3.调整期望值 4.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5.放松训练 6.转移注意 7.适当运动
第二节 心身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生物性(躯体性)应激源 直接作用于躯
体而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包括理化因素、
生物学因素和疾病因素。
②心理性应激源 各种心理冲突和挫折导致焦
虑、恐惧和抑郁等各种消极情绪。
③社会性应激源 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例如战争、
动乱、天灾人祸、政治经济制度变革等应激源。
④文化性应激源 一个人从熟悉的生活方式、语言
1.心境乐观、心胸宽大,减少负性情绪对健康的不 利影响;
2.健全人格,正确认知各种生活事件; 3.养成健康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矫正各种不良 的行为;
4.劳逸结合,不超负荷工作,学会心身放松技术。
社会预防:
四 常见的心身疾病
冠心病 原发性高血压 支气管哮喘 消化性溃疡 糖尿病
恶性肿瘤
⑨潜抑 (repression) 把不能被意识所
接受的那些具有威胁性的冲动、欲望、情感体 验等抑制到潜意识领域,以保持心境的安宁。
第四节 心身疾病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是指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的躯体疾病或病理生理过程。
心身反应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短暂的 生理反应。
心身障碍指长期的心理刺激引起躯体功能 的持久变化,但并不具有器质性的改变。
消极的心理反应是指过度唤醒(焦虑)、
紧张,过分的情绪唤起(激动)或低落(抑 郁),认识能力降低,自我概念不清等。这类 反应妨碍个体正确地评价现实情境、选择应对 策略和正常应对能力的发挥。
主要的消极心理反应: 1、不良情绪反应 2、认识能力降低 3、自我评价丧失
(二)应激的生理反应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当机体处于 强烈的应激状态时,这个系统的活动 常有明显增强。 2、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 3、免疫系统
四 应激的结果
(一)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1、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2、适度的心理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
要条件
(二)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1、躯体与精神痛苦的根源 2、加重已有的精神及躯体疾病
第三节 心理应激的应对
一.心理应对:
1 定义:应对就是个体对付难题,使自 身适应或摆脱某种情境的过程。
于理智或社会的制约,将对某一对象的情绪、 欲望或态度,在潜意识中转移到另一个可替 代的对象身上。
⑤合理化(rationalization)(文饰作
用)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时,常常会以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以原 谅自己而摆脱痛苦。
⑥反向(reaction) 由于社会道德或行
为规范的制约,潜意识中某种不能直接表达 的欲望和冲动,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是一种“矫枉过正”的防御形式。
第二节 心理应激的过程
一个应激过程可以区分为四个部分: 1、输入 2、中介 3、反应 4、结果 而以认知评价为主的心理中介为关键部分。
一、应激源
应激源:是指机体内、外环境对个
体提出的各种需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 可以引起心理及生理反应的刺激或情境。
1. 应激源的分类
按事件的生物、心理、社会属性分类 • ①生物性(躯体性)应激源 • ②心理性应激源 • ③社会性应激源 • ④文化性应激源
第 五 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心理应激的过程 第三节 心理应激的应对 第四节 心身疾病
恐怖袭击
灾难
第一节 概 述
一、 应激的一般概念:
(一)应激是一种刺激物。 (二)应激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 (三)应激是一种察觉到的威胁
二、心理应激的定义:
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 力不平衡时表现出来的一种身心紧张 状态。
二、行为类型与心身疾病
A型行为:过分的抱负、固执、好争辨、急 躁、紧张、大声说话、匆匆忙忙、好冲动、 富有敌意以及具有攻击性等。A型行为类型 患者中有明显的家庭遗传倾向。
C型行为:内向、乖僻、小心翼翼、 情绪多变、多愁善感、过分要求自 己
三、心身疾病的预防
心身疾病的预防原则为主要有:
个体预防:
2 方法: 心理防御机制: ①否认②退行③幻想 ④转移⑤合理化 ⑥反向⑦升华⑧幽默 ⑨潜抑 ⑩内射 /外射
几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①否认(denial) 把已经发生,但又不愿
被接受的痛苦事实加以否定,当做根本没有发生 过,以减轻心理负担。
如“眼不见为净”和“驼鸟政策”。否认在短 时间内有一定意义。长时间使用否认事实,就使 当事人脱离现实,甚至达到妄想的程度。
2)心理应激源的量 1976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
精神病学专家Holmes和Rahe通过对5000 多人进行社会调查和实验所获得的资料 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二、中介机制
1. 察觉 2. 认知与评价:
三、应激反应
(一)应激的心理反应
• 一些较常见的心理反应通常可分为两类: 一是积极的心理反应;另一是消极的心理 反应。
⑦升华 (subimation) 把被压抑的不符
和社会要求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 要求的建设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 制。
⑧幽默 (humor) 当一个人处境困难或陷于
尴尬境地时,有时可使用幽默来化险为夷,度 过难关,或者通过幽默间接表达潜意识意图, 在无伤大雅的情形中表达意念,处境问题。
环境和风俗习2.应激源与健康的关系
1)应激源的性质 伴有心理上丧失感的生活事件
对健康的危害最大,例如配偶的 死亡。国内通过大样本调查。显 示:有三类事件对疾病发生的影 响最大。
①过度紧张的学习或工作且 伴不愉快情绪
②人际关系不协调 ③亲人意外死亡或事故
②退行(regression)(退化) 当人遭遇
严重挫折时,使用早期幼稚的不成 熟的方式 应对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 的欲望,这就是退化 机制。
③幻想 (fantasy) 脱离实际的空想。现实
社会中遇到了难以实现的愿望和困境时,人们 以幻想进入异想天开的境界,以满足自己的欲 望,就是幻想机制。
④转移 (displacement) 当一个人因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