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荆轲的评价
评价荆轲

机智勇敢
他的智体现在私见樊於期,晓之以义取得信物;他的智体现在顾笑秦武阳,镇定自若的打消了大臣的疑惑;他的智体现在厚遗秦蒙嘉,心思周密的使自己成功面见秦王。
他亦是勇士,秦武阳见秦王色变振恐,他却沉着镇定,怎不勇?勇逐秦王,被八创,他却倚柱而笑,箕踞而骂,怎不勇?牺牲自己,他却无怨无悔,怎不勇?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机智勇敢,刚毅不屈的精神,却会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视死如归
一袭白衣勾勒你的淡然;一曲离歌道出你的心酸;一次刺杀铸就你的神话。
穿越千年,你那眼眸依然清亮,你那离歌依然动听,你那身影依然清晰……
英勇无畏
荆轲,一个伟大的刺客,虽然后人对你褒贬不一,但在我心中,你,是伟大的。
是你,在面对大军压境之时敢于提一匕首深入不测之强秦,这种大无谓精神怎能不让我钦佩?是你在面对太子丹置疑之时却依旧尽心尽力的完成任务,这种慷慨的胸襟怎能不让我钦佩?是你在临行前对友人的送别却依旧慷慨激昂的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种无畏的精神怎能不让我钦佩?是你在知道去了秦国之后就是九死一生之时却毅然决然地乘上马车,终以不顾,这种豪迈之情怎能不让我钦佩?在你面对秦王百官之时却依旧沉着冷静,侃侃而谈,并想办法接近秦王,这种沉稳的心性怎能不让我钦佩?
这就是你,这就是荆轲。
当我面对这么一个英雄之时,怎能不让我钦佩?怎能不让我感到您的伟大。
英勇无畏的荆轲。
如何写关于荆轲个人评价

如何写关于荆轲个人评价大家都知道荆轲刺秦王,秦王绕柱走的典故,对于这一英雄壮举,历史上大家是怎么评价他的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荆轲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关于荆轲的评价1从个人角度来看,荆轲是个英雄,他不畏强大的秦国势力,毅然刺杀秦始皇。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何等的豪言壮语,何等的气魄。
这便是上古的“侠”,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将生命置于度外。
这便是“侠”的动人心魄的悲壮。
古侠不是今人,时代的局限让他们无法理解历史的必然趋势,只能凭着仁、义等的传统侠士品德来衡量世事。
因此,从一个古侠的角度来评价,荆轲是当之无愧的千古英雄。
“刺客”多么堂堂正正,令人拜倒的称呼,象征着侠的傲骨,岂是那些遮遮掩掩的杀手可比的?真是污了“刺客”的神圣。
从整个历史来看,荆轲却是错了。
秦国强大,六国衰败,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秦怎能不萌生灭六国而统一的想法?面对强秦,不是想办法使自己强大起来与之对抗,而是妄图用刺客刺杀的捷径来阻止秦的攻势。
殊不知,燕国既弱,即使阻止了秦国,过不了多久仍会出现其他国家如秦国一样虎视眈眈。
统一已成必然,任何阻止历史车轮的做法都是徒劳,只有顺应它的发展,才有机会生存。
“顺天者生,逆天者亡”这道理,古人早已总结出来了,只是又有几人真正理解呢?但是已知历史的人不能强求荆轲去明白这一切,因为他没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作指导。
荆轲的刺秦,在我看来也是必然,即使没了荆轲,还会有其他的张三李四出现。
任何历史都是要在曲折中前进的,被剥夺了利益的人,怎可能不反抗便投降。
荆轲虽败,却也功成名就,同时向世人昭示了历史的发展趋势,让人们逐渐接受了新事物——六国统一。
关于荆轲的评价2-荆轲是个“刺客”,不是“杀手”,这一点很重要。
刺客的身份是“客”,比较高贵一点,属于士大夫阶层的一种,有政治立场和抱负,有独立人格和社会地位。
刺客则只是杀人工具,冷血的执行者,隐姓埋名不见天日。
作为刺客,他负责整个刺杀活动的策划,包括准备、执行和善后。
历史上人们对荆轲的评价

历史上人们对荆轲的评价关于荆轲一、反对者(一)荆轲历来被人称赞为勇士有一个很直接的表现就在于:秦殿上荆轲不为大势所迫,而12岁就杀人不眨眼的秦武阳却吓得直发抖本人对此没有异议相反的勇士这顶帽子还是给他戴,但只能算是勇士而称不上英雄,大概有这几,方面原因:1、他“没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观念,妄想靠他的能力能胁迫秦王立合约,换取燕国弹丸之地的生息繁衍然而,他错了,他只能成为历史车轮的润滑剂,使历史更快发展他的一小义却不敌天下苍生的大仁,试想他如果刺杀成功,群龙无首,祸起萧墙,生灵涂炭在所难免,实乃有勇无谋之辈2、他太冲动了太子丹的只言片语,就让他匆匆上路,虽然有了名扬千古的易水诀别,可自己喋血秦王宫殿不提,樊於期的人头就一文不值了唉,我真担心荆轲到了黄泉之下如何见樊於期……3、没有自知之明刺秦者,不是真刺,而是想要秦王立合约,换取一方安宁然而,在他的左腿已断的情况下,他掷出的匕首肯定要刺死秦王的,可是,其“飞刀神功”未到火候,没掷到秦王这其实是他应该考虑到的,但是他没有自知之明,一切都成了空谈如果我是荆轲,一定会在最后几天苦练命中率,就不相信不成功或许他练了,但没练好,这也只能说明他的技术实在是太差了,差还去刺秦,还是不自知又或许是临场发挥不好,那也还是属于没有自知之明的范畴唉!非战之过矣,乃荆轲不智哉!(二)“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的开篇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夏桀无道,商汤取之;商纣无道,周王取之这是历史发展之根本,社会发展之必然荆轲刺秦王看似英勇,实则只是匹夫之勇,称不上英雄论古今历史,凡称得上英雄者,必有超人的卓识,唐李靖如此,明刘伯温亦是如此他们有一双慧眼,识得英雄而荆轲不行,秦王嬴政是当时叱咤风云的英雄,他识不得,只为燕国的一国之私而弃天下于不顾经历春秋战国,百姓困乏,需要明君或者说是有能力统一天下的人燕太子丹不是这号人物,荆轲也不是,只有秦王才是我想,倘若荆轲那把匕首刺中秦王,他留下的不是英勇,而是一个匹夫所留下的悲哀(梦笔情缘)(三)荆轲者,莽夫也为己之私而刺杀秦王,终无命回天试想,当初他如果刺杀成功,平定六国,天下归一的雏形不就被就此打破,到时候天下准又是生灵涂炭,战马驰骋,群雄复起他戴着虚伪的勇士面具,披着假仁义的道袍,欺骗了所有人的眼睛揭开面具,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荆轲为了保障自己在燕国的地位,带着政治目的行刺秦王杀手,赤裸裸的杀手,世上多了一个他,就少了一份安宁他称不上是勇士,他只是生活在光环下的一只黑手让我们为世界的和平伸出你我的双手,斩断黑手,消灭杀手!(四)荆轲的行为太过鲁莽,他只图太子丹一句催促而愤然上路,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行刺秦王这样的行刺,其结果必是以悲剧收场而就算荆轲等到了他中意的助手,他们的行刺成功,秦王遇刺身亡,最终受苦受难的仍是黎民百姓群雄割据、战火纷争的年代不知还要持续多少年当时的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增强,积累了雄厚的经济与军事基础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荆轲刺杀秦王,虽表现了他的重情重义,有勇有谋,但他没有更深入地为天下着想,是不负责任的(五)易水诀别,他意志坚定;刺秦之时,他临危不乱;将死之时,他大义凛然,我认为荆轲的精神虽然是崇高的,但他的行为是鲁莽的,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在强秦的宫殿内刺秦王,无论成功与否终究是难逃一死荆轲死后,燕国绝非安然无恙,这反而使所向披靡的秦军更加利不可摧,士气更加高涨,最后加速了燕国的灭亡荆轲的手段是逞一时之快,即使他消了太子丹的耻辱,报了樊将军之仇,换来的却是国家更快地走向灭亡而且在当时,秦国由于商鞅变法,成了最强大的国家,荆轲是以卵击石,而且还阻挡了天下的统一,还好他没有成功,因此他的行为实乃不理智的选择(六)关于荆轲刺秦王一事,本人持否定态度七国争霸,长年不断的战争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无数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人们渴望和平,渴望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秦王使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是荆轲却想把这希望的曙光扼杀掉,这是不可原谅的易水诀别的悲壮,毅然赴死的坚定,那又如何,不过是装腔作势手无缚鸡之力的人,还妄想逞匹夫之勇荆轲真该哪凉快哪呆着去而且为了他那愚蠢的想法,还搭上两条人命地狱中的亡灵,我估计在那狂饮孟婆汤,只希望能够忘掉自己傻乎乎的愚昧行为,只叹世间没有后悔药,双双和唱“给我一杯忘情水,换我一生不后悔”哎!荆轲还真是天杀的害人害己啊!还好,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不过,这也在意料之中,完全没有悬念的要不愤怒的人们一人吐他一口痰,估计就能把他给淹死了二、支持者(一)公元288年,秦将王翦破赵,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此诚燕国危急存亡之秋,燕国百姓生灵涂炭之时然则此时樊於期献其首级,田光自刎献其醒目,荆轲刺秦王的背上已背负了两条人命易水之滨,荆轲和歌诀别,喋血秦宫,演绎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历史悲剧这是一首英雄的史诗,是一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秦的英雄所谱成的史诗,英雄荆轲以他的平凡生命为他的人生渲染神奇的色彩有人说:良禽择木而栖,识时务者为俊杰但是若荆轲真的投靠秦王,那就是对樊於期的不仁,对田光的不义,对太子丹的不信,对燕国的不忠,那他的余生将如何度过?也有人说:荆轲即使刺秦成功,也阻止不了燕国的颠覆,他的刺杀行为是豪无意义的,他这又是何苦呢?但现代人都会说:爱一个人是没有理由的那英雄做他该做的事又需要什么理由呢?他的壮举是值得称颂的,他是在为所有为燕国而牺牲的人而负责,他虽败犹荣,走得无愧于心,至少,他已尽力了!荆轲,不愧是名:英雄刺客!(二)“受任于败兵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荆轲在国家危难之际自愿担任了刺秦的重任刺秦是当时刺杀界中的一筹任务——不成功便成仁荆轲的舍生忘死令当时乃至今日千万人的敬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了燕国的存亡,子民的生死,荆轲将生死置之度外,这种扶弱济困的行为唯荆轲所有尽管人人说这是垂死挣扎,因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秦国统一天下是必然趋势,但若是如此,太子丹为何不直接归顺秦?因为他想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因为荆轲想保住自己的国家,因为子民想安定地生活,所以荆轲才行刺秦王所以荆轲是英勇的,他以为国为己任;荆轲是感人的,他用血液带动历史的进程(三)我觉得荆轲的在国难当前时表现出的那种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林则徐说过: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而荆轲正是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才会铤而走险刺杀秦王虽然行动是失败了,但他却给后人树立了榜样: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纵观历史,更有许许多多的人将国家的存亡与个人的生死联系在一起,才有了一个个撑起国家重担的人:林则徐、董存瑞、毛泽东……一个个巨大的身影,都在向世人阐释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觉得荆轲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四)本人赞同荆轲刺秦“秦将王翦破赵,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秦王狼子野心,攻破赵国,又将魔爪伸向燕国,次情此景,令人胆战心惊众所周知,燕国乃一小国,秦兵早晚会度过易水假如秦攻进燕国,死伤的何止是将王兵吏,还有众多无辜百姓假如燕国投降秦,秦王又怎肯善罢甘休,他那一统天下的野心,谁人能挡?谁人不惧?投降者还不都是同樊将军那样“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与其投降,不如背水一战此时,荆轲若不除掉秦王,更待何时?倘使成功,救的不仅是燕国,还有其他国以及芸芸众生;纵然失败,那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天下又有几人能有?“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所以,荆轲刺秦,本人当然是百倍赞同!(起跑线)(五)秦国势如破竹,燕国岌岌可危太子丹于荆轲有知遇之恩,所以荆轲答应去刺秦最后他失败了,在别人看来他是技不如人而导致了失败的结局然而,让我们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形:“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怎么会刺不到呢?因为,荆轲本不想刺秦他知道,各国纷争,受苦的是百姓这时刚好出现了一个秦王,眼看即将统一六国平息战乱,如果刺死了秦王,天下就又将陷入大乱的境地但他又不想落个不忠的罪名,所以他假装尽力刺秦王,最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结果,在让人觉得是忠义两全,也让人觉得他是一个侠肝义胆的勇士,虽然代价有点大在我看来,荆轲是一个将爱国之小义升华到了爱天下之大义的英雄。
[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对荆轲的评价
![[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对荆轲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acce215d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d7.png)
[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对荆轲的评价篇一: 对荆轲的评价对荆轲刺秦王的不同评价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
当年唐雎当廷怒斥秦王时曾经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
《荆轲刺秦王》简说邱少华《荆轲刺秦王》这个历史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
司马迁作《史记》,把它收入《刺客列传》,并别采异闻,对荆轲的身世经历作了些补充,说他是卫国人,卫人谓之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还写了他两件小事,一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又一次“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
”两次都是荆轲忍让退避了。
看来,这是一个有头脑、有见识、也很理智的人,并非意气用事、一味争强好胜之徒。
司马迁的这些补充,虽稍嫌简略,对我们了解荆轲其人,却很有用处。
在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间,出了一些很著名的刺客,都是不怕死、不要命的角色。
我认为,不妨简单地把他们分成两种类型。
我眼中的荆轲

我眼中的荆轲近代杰出诗人臧克家曾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历朝历代都有许多的爱国志士,对于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对荆轲给予肯定的人也很多,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我们大家赞颂与学习的。
在我的眼里,荆轲是一个爱国志士、勇士与智士。
西谚曰:叛祖国犹舟人自穴其舟也,可不戒哉。
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一句足以将他的爱国豪情展现出来。
在这国难当头,他的反应不是退缩与投降,而是抛头颅,洒热血,愿以一死以换国之存。
19____年编纂的小学课文,向孩子们这样讲述爱国:国以民立,民以国存。
无民则国何由成?无国则民何所庇?故国民必爱国。
舟行大海中,卒遇风涛,则举舟之人不问种族,不问职业,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何者?舟为众人所托命,生死共之也。
国者,载民之舟也,国之利害,即民之休戚。
荆轲的确做到了这样,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现了他的爱国壮举。
评价他为爱国志士是毫不吝惜的。
孟子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荆轲也是这样的。
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勇士。
这不仅表现在他毫不畏惧地进入号称虎狼之国的强秦,更表现在他与秦王的斗争上。
从他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一句可以看出他的勇敢。
常言道:士可杀不可辱。
其怒叱太子,表现出了他刚烈的性格。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句,颇有些壮举,但也透着淡淡的感伤。
正所谓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
所以,他是一名勇士。
有些人认为,荆轲之所以刺不成秦王,是因为他有勇无谋,其实不然。
荆轲刺不成秦王,因素是多方面的。
历史趣谈:后世之人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荆轲是英雄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后世之人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荆轲是英雄吗?导语:后世之人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荆轲这两个字被世人所知,皆是因为他的刺秦壮举。
刺秦失败,他惨死秦宫,秦王也被吓得心惊胆跳,把所有和荆后世之人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荆轲这两个字被世人所知,皆是因为他的刺秦壮举。
刺秦失败,他惨死秦宫,秦王也被吓得心惊胆跳,把所有和荆轲有关联的人都诛杀,也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荆轲刺秦,胜则名垂千史,败则连累众人。
荆轲剧照因此后人对荆轲刺秦失败也多有讥讽之声。
北宋苏洵说荆轲的失败加快灾难的降临,南宋鲍彪认为荆轲根本不足人道,清朝朱熹认为他是匹夫之勇,他所做的事情没什么值得称赞。
但是肯定他的人也很多,比如司马迁认为荆轲志向高远,就算输了也是伟大。
刺秦并非易事,评论却很容易。
后代的人对前代的人物品评论足实在不为奇怪。
我觉得看待一个人,还是得看用什么标准。
如果是从个人生存来看,那么,荆轲无疑就是一个死士的精神。
战国因为国家灭亡战乱频繁,所谓乱世出英雄,所以当时具有英雄情怀的大有人在。
隐士,刺客,谋者各种奇人异士都争相出现。
看历史资料,荆轲并没有过多家室子侄拖累,他觉得精神太子丹的委托,一定是荆轲爱国之心使然。
如果从宏观来看,荆轲最终并没有成功,首先就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事情,连累了所有参与的人,还有燕国更加完蛋,毕竟荆轲是借着燕国使者的身份行刺秦王的。
其次,荆轲思虑过多,按历史记载荆轲并没有马上想刺死秦王而是等待机会想逼迫他退还燕国土地,为什么其他刺客能容易完成任务,也许是因为刺客的目的就是取人性命。
由此看来荆轲不是一个失败的刺客。
生活常识分享。
世人对荆轲的评价

世人对xx的评价鲁句践:嗟乎,惜哉其不讲於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司马迁: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
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
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
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明也。
不欺其志,名垂後世,岂妄也哉!桓宽:荆轲怀数年之谋而事不就者,尺八匕首不足恃也。
荆轲提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秦王惶恐失守备,卫者皆惧。
阮瑀:燕丹善勇士。
荆轲为上宾。
图尽擢匕首。
长驱西入秦。
素车驾白马。
相送易水津。
渐离击筑歌。
悲声感路人。
举坐同咨嗟。
叹气若青云。
左思: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骤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己没,千载有余情。
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昌龄:握中铜匕首,纷锉楚山铁。
义士频报仇,杀人不曾缺。
可悲燕丹事,终被狼虎灭。
一举无两全,荆轲遂为血。
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
无道吞诸侯,坐见九州裂。
司马贞:刎颈申冤,操袖行事。
暴秦夺魄,懦夫增气。
柳宗元: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荆轲刺秦王人物形象分析(2)

荆轲刺秦王人物形象分析(2)
荆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古代著名的刺客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
的一位传奇英雄。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荆轲刺秦王被推崇为“刚毅坚定,视死如归”的典范人物。
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对荆轲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1. 武艺高强、机智过人的英雄形象
荆轲刺秦王是公元前227年的一件大事,当时秦国的统一进程进入了关键时刻,荆轲
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超武艺的人物。
荆轲在周朝时曾是一位官员,他在读书人和
武士之间游走,学有文化又善于武术,所以不乏人才之名。
荆轲具有超凡的武艺和机智过
人的头脑,这也是他能成功刺秦王的原因。
荆轲曾在一个战役中与秦军激战,他用一根竹杆练就的钩镰刀,打满了血路,虽然身
受多处重伤,但他却凭借其过人的战斗技能力挽狂澜,被周朝诸侯推崇为“鬼谷子助战天下,荆轲披坚战金身”的英雄人物。
2. 忠勇爱国、坚定信仰的文化英雄形象
荆轲虽是战争中的胜利者,但他却不为功名利禄所迷惑,而是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忠
诚和爱国。
荆轲刺秦王的目的不是为了谋取私利,而是为了挽救周朝,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
他自视为天下忠臣,认为刺秦是为了天下,不是为了自己。
所以,荆轲被广泛认为是
中国历史上的忠臣良将和爱国将领。
荆轲对信仰的坚守也是他人物形象的一大特点。
荆轲是道家的信徒,他深谙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对于道教宗旨、修道方法和自然哲学等有自己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他的信仰
和道德观念在刺秦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荆轲和秦王对话的最后一幕中,荆轲更是选择自
我牺牲,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爱国烈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荆轲刺秦王的不同评价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
当年唐雎当廷怒斥秦王时曾经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战国策·魏策》)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
《荆轲刺秦王》简说邱少华《荆轲刺秦王》这个历史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
司马迁作《史记》,把它收入《刺客列传》,并别采异闻,对荆轲的身世经历作了些补充,说他是卫国人,卫人谓之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还写了他两件小事,一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又一次“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
”两次都是荆轲忍让退避了。
看来,这是一个有头脑、有见识、也很理智的人,并非意气用事、一味争强好胜之徒。
司马迁的这些补充,虽稍嫌简略,对我们了解荆轲其人,却很有用处。
在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间,出了一些很著名的刺客,都是不怕死、不要命的角色。
我认为,不妨简单地把他们分成两种类型。
其行刺的动机基本上出于单纯的报恩思想(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的,算做一类,如刺赵襄子的豫让,刺韩傀(《史记》作“侠累”)的聂政。
其行刺的动机基本上不是一己之私,而是所谓“公义”(比如说国家之事)的,算做一类,如曹沫劫齐桓公于盟坛之上,“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刺客列传》),张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
”和他的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史记·留侯世家》)无论事之成(曹沫)败(张良),其精神或有可取之处。
荆轲如何呢?我想可以归入曹沫张良一类。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二二七年。
这时候,秦国大军大举东进,所向披靡,山东六国风雨飘摇,朝不谋夕①。
燕太子丹面对这个严重局势,深感力绌计穷。
军事政治外交诸般手段大概都难救燃眉之急了,又不愿意坐待灭亡(难道他应该坐待灭亡么!)终于想到了行刺。
他想得很天真:无论是生劫或刺死秦王,都可以使大局顿时改观。
其实,这只不过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存侥幸于万一罢了。
荆轲说:“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除了一般的谦让和点出任务的艰巨性以外,把行刺看成“国之大事”这一点最重要,它说清了荆轲对这个计划的思想认识,强调了行为的根本目的和这个目的的正义性和严肃性。
②为了取得秦王的信任,争取一个能够接近秦王便于行刺的机会,荆轲做了细心的准备,一是要了“督亢之地图”,二是要了樊于期的首级(加上田光的自杀,尚未出发就赔进了两条人命,代价是高昂的,古人的某些道德志操观念,对于我们是有些隔膜了,不必细论)为了行刺的成功,他还要等待一个得力助手。
可惜,急不可耐的太子丹催他上路,“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一句话把荆轲激怒了。
大凡这种人,最讲究一诺千金,把信用看得比性命还要紧,“岂无意哉”简直等于说:您翻悔了么?就荆轲来说,对人格尊严的侮辱,莫甚于此!又可惜,平素懂得隐忍、不争意气的荆轲,在这个节骨眼上竟不能自制,一怒之下,带着个不中用的秦武阳走了(后来秦武阳果然误了事)。
容不得别人对他的品格的半点怀疑,一时间忘了“国之大事”不能意气用事的,是荆轲;明知道这么走法是“往而不反”,却斩钉截铁地说“请辞决矣”的,也是荆轲。
人的性情脾气,就是这么复杂。
易水饯别,大约是秋天吧。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是丧服,它暗示着国破家亡的大难就在眼前,它暗示着荆轲的一去难返,这情景是多么凄楚!“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古人说,变徵为商,其音悲。
沉痛悲凉的歌声深深打动了送行的人们,“士皆垂泪涕泣”。
他们早就把保存国家,保全自己的一线希望系在荆轲的那把匕首上了。
荆轲完全了解他们的心情,于是进而“为慷慨羽声”,明确地表示了必死的决心: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羽声,其音怒。
这激昂而愤怒的歌声,在萧瑟的秋风中回荡,在呜咽的秋水上回荡,然后如一腔热血,洒向这白衣冠群中,使在场的人们由“垂泪涕泣”变得瞋目怒视,发上指冠。
荆轲这个普通的血肉之躯的精神力量,竟能如此震撼人心。
送行者和被送者的情绪,相互感染,如风水相激,很快推向高潮,“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多么刚毅,多么壮烈,即使千载之下的读者,也会为之动容。
在秦廷上,荆轲的表现既令人遗憾之至,又令人钦佩之至。
荆轲的剑术和武艺实在太不高明了。
在献图时,他和秦王的距离不过咫尺之间,真是说时迟,那时快,“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③一个处心积虑,图谋已久;一个事出突然,猝不及防。
然而,这一刺竟不中,后来一掷又“不中,中柱。
”在群臣“尽失其度”、卫士不敢上殿的最初时刻,行刺者与被刺者处于一比一的局面,即使徒手相搏,也该是你死我活不可开交,而荆轲竟不能得手。
经过一番追逐之后,众寡殊势,荆轲身被八创,腿被砍断,秦王则毫末无损。
我一直怀疑荆轲不仅剑术不精,武艺不高,甚至连人们常说的“蛮力气”也不大,要不,怎么会输得如此之惨?他临死时辩解说:“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但是,看他一开始的动作,左手把袖,右手进刀,分明是要一刺置对方于死地,一点儿也没有“生劫之”的意思。
荆轲不怕死,但怕别人笑话他无能。
上边的这番表白,就荆轲来说,是万万不可少的。
在我们看来,就颇有些“欲盖弥彰”的嫌疑了。
话又说回来,荆轲毕竟不失英雄本色。
秦王设九宾大礼以迎燕使者,仪仗如林、钟鼓雷鸣的壮观场面和森严气象,连十二三岁时就杀人不眨眼的秦武阳也“色变振恐”、精神瓦解。
这样的描写,与其说是要把秦武阳当作一个银样蜡头枪式的假好汉来讥讽,倒不如说是要借武阳的失常,来渲染秦廷上足以褫人心魄的赫赫威严,说明荆轲能够旁若无人,谈笑自如,需要超人的胆量。
他一个人,一把匕首,搅得偌大的秦廷上下惊惶,乱成一团。
不可一世的秦王惊恐得连身边的佩剑也拔不出来了(当他终于成为胜利者,面对已死的刺客,还“目眩良久”呢!)群臣惊恐得尽失其度,莫知所措了,侍医惊恐得连不能伤人的药囊也当作武器扔出去了;在数十百人之中,不惊不恐不怕死的,唯荆轲一人而已。
行刺不成,死到临头,他“倚柱而笑”、“箕距以骂”的精神气度,也决不是可以装出来的。
总之,荆轲履险不失态、临难不变色的勇气与豪气,值得钦佩。
作者用紧凑短促的语言节奏,描绘了一个紧张惊险的场面,秦廷的威风震慑了秦武阳,荆轲的威风又震慑了秦廷;荆轲的动作带动秦王、群臣、侍医的一连串动作,急促、曲折而连贯,有如机轴之骤转,有如湍流的奔突,真是惊心动魄,使后人读了,也难免有些目眩。
这个故事的笔墨极为集中。
写太子丹,写秦武阳,写易水边的白衣冠,写朝廷上的秦君臣,都是在映衬对比中写荆轲。
在写荆轲的言语行动的同时,又注意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形象是有血有肉、丰满感人的,在中国文学人物画廊里,占有很醒目的一席地位。
古往今来,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咏荆轲》),到近代著名女革命家、鉴湖女侠秋瑾(《宝刀歌》),吟咏荆轲的诗章累代不绝。
大体说来,后人提及荆轲事,除了叹其大功不成而外,更重要的是美其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民族多事之秋,敢于挺身而出、勉力为之的精神和气概。
明末的少年抗清英雄夏完淳作《易水歌》,“白日苍茫落易水,悲风动地萧条起,荆卿入秦功不成,遗憾骊山暮烟紫。
……呜呼,荆卿磊落殊不伦。
”显然,荆轲磊落不伦的形象,给了夏完淳很大的激励和鼓舞。
毫无疑问,关于历史的进程和规律,关于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荆轲这样的古人,懂得不如我们多。
但是在世界并不太平的今天,一旦国家有事,仍然需要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和气概。
这,也许就是荆轲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吧。
注①公元前二三○年,秦灭韩;前二二八年,秦破赵,虏赵王迁;荆轲刺秦王的同年(前二二七年)秦军已进逼易水,燕国已岌岌可危。
注②战国七雄中的任何一国,都可以理所当然地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也可以理所当然地反对他国的暴力兼并;就山东六国而言,反对素以“虎狼之国”著称的秦国,更具有某种程度的正义性。
限于篇幅,不详论。
注③《史记》司马贞索隐:“揕,谓以剑刺其胸也。
又(徐广)云,一作抗。
抗音苦浪反,言抗拒也。
其义非。
”如何认识评价荆轲其人?杨益民正确分析评价荆轲必须澄清以下几个问题:一、有人说,秦统一天下既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那么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实际上就起了阻碍历史前进的作用,应如何认识这一点?荆轲的行动能否看作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应从历史的角度作具体客观的分析。
战国后期,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建立一个统一安定的国家。
因而,秦统一天下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而对统一天下起着重要作用的秦始皇,我们也应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
但是,能否就此得出结论: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凡是曾进行过抵抗的国家和个人都应予以否定呢?当然不能。
因为,秦国统治者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他们统一天下的主要形式是兼并战争,而这种战争充满了掠夺性和破坏性,因而,给被兼并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如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就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人,而亡者大多是农民。
在战争中,“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之为臣妾。
”(《战国策·秦策》)战败国则对战胜国还要徼纳贡赋,人民承担着更重的负担。
因此,对于秦国的兼并,六国人民往往是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进行坚决的抵制。
总之,历史的进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因而,我们肯定秦统一六国的功绩同时也高度评价屈屈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当然也充分肯定荆轲反抗暴秦的正义行动,肯定他大义凛然的英武气魄。
也就是说,从历史发展、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应肯定秦的功绩;而从对侵略者的反抗,代表被压迫人民的利益这个角度看,又应充分肯定荆轲的行动。
二、有人说,荆轲刺秦王只是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
所以,荆轲这个人是不值得肯定的。
这个看法是否正确也应作具体的分析。
荆轲的甘愿冒死入虎狼之强秦,刺杀秦王,其中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是无可否认的,直到临死他还念念不忘:“必得约契以报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