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脑损伤0-36个月的康复方法

合集下载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ppt课件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ppt课件

社交适应能力评估等多个方面。
3
术后康复监测
术后康复监测对手术治疗的效果评估和康复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预防小儿脑性瘫痪
产前保健
婴幼儿保健
孕期定期产检和遵循医生建议, 预防患病风险。
关注婴幼儿健康,合理喂养和 提供适宜的运动环境。
接种疫苗
及时完成疫苗接种,预防感染 性疾病对婴幼儿大脑的不良影 响。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小儿脑性瘫痪的主要病因包括产前因素、围产期因素和出生后因素。 • 脑性瘫痪的影响因素包括脑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和年龄等。 • 发病机制涉及神经元损伤、运动系统障碍和神经肌肉连接异常等。
康复治疗方法
常见的康复治疗方法
物理治疗
言语治疗
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运 动疗法和康复训练等,可 综合应用以提高患儿运动 功能。
小结
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早期干预和全面治疗可以为患 儿带来最好的康复效果。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
本课件介绍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方法与效果评估。了解脑性瘫痪的概念和分 类,以及康复治疗的种类和重要性。
什么是小儿脑性瘫痪
1 脑性瘫痪定义
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运动和姿势障碍,是由于大脑发育异常或损伤引起的。
2 脑性瘫痪的分类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受累部位,脑性瘫痪可分为四种类型:痉挛型、强直型、混合型和 不定型。
通过体操、按摩和理疗等 技术,促进肌肉协调和运 动发展。
通过语音训练和发音矫正 等方法,促进患儿语言和 交流能力的提高。
运动疗法
康复训练
通过各类运动和运动训练,增强患儿肌肉力 量和运动协调能力。
通过功能性训练和家庭康复指导,帮助患儿 逐步恢复或改善日常生活技能。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六步骤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六步骤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六步骤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需要遵循六个步骤。

这些步骤旨在帮助儿童加强对自己肢体的控制和改善先天的缺陷。

以下是每个步骤的具体内容:
1.控制头部:脑瘫儿童通常无法对视他人,头部也只能低落难以伸展。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可以使用矫正器帮助儿童自我控制头部的能力,并逐步引导儿童改善动作。

同时,教会儿童独立主动完成抬头动作,并进行仰卧和俯卧循环交替训练。

2.翻身练:日常生活中,可以教导儿童在床上自觉地进行翻身训练,并和儿童一起做翻身。

这样可以让躯干惯状态,扩大儿童的活动范围,更好地进行平衡练和正常的行走。

3.坐姿惯:教导儿童坐姿的正确方式,并使用辅助仪器尽量摆正头,背部伸直,保持正常的坐姿和平衡的能力。

这样可以促进儿童正常的研究、交流和活动。

4.训练爬行:引导和规范儿童进行爬行,这样可以促使儿童控制身体和四肢的能力和协调。

同时,为以后成长的站立和慢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5.站立:对儿童进行正常协调的站立指导和训练,锻炼儿童的平衡能力,纠结异常的动作。

这样可以促使关节再次发育健康生长,为将来健康行走做好全面的准备。

6.慢步走:最后,进行慢步走的训练,帮助儿童逐步掌握正常的行走方式。

这样可以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和运动能力的提高。

脑瘫高危儿中医药治疗进展

脑瘫高危儿中医药治疗进展

脑瘫高危儿中医药治疗进展小儿脑性瘫痪,即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姿势异常为主的综合征,主要是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

脑瘫高危儿指存在高危险因素的患儿,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先兆流产、低体重、早产、新生儿黄疸、胎盘功能不良、缺血缺氧性脑病、感染等。

脑瘫高危儿的发生率为10%-20%。

约5%高危儿会出现脑损伤,甚至出现脑瘫。

对高危儿脑损伤患儿予以早入院、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其病残率和脑瘫率的关键。

中医药对脑瘫和脑瘫高危人群的认识较为详尽,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临床干预方法多样,简便易于操作,有利于推广,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就脑瘫高危儿中医药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1.病因病机认识中医学无脑瘫及脑瘫高危儿的命名,多将其归为“五迟”、“五硬”、“五软”等范畴。

《保婴撮要·五软》中描述“五软者,头项、手、足、肉、口是也”,“在肝者筋脉拘急,在脾者四肢萎软,在肾者四肢屈伸不利”,提出了五软症状特征及脏腑。

《小儿药证直诀·杂病证》中记述五迟的典型症状“长大不行,行则脚细,齿久不生,生则不固”。

本病病因主要为先天不足与后天失养。

先天因素方面,先天禀赋不足,肾气失于充氧多因父母之精气不足、阴血虚弱而致胎元不足,或因母孕之初毒物损害、用药不当、疾病劳损等伤及胎元。

如《活幼心书》记载“五软证名曰胎怯,多由父精不足,母血素衰而得。

”后天因素方面,难产,窒息缺氧,颅脑损伤出血,或惊风、脑炎、黄疽、外伤等损伤心脑,或与外界接触过少,或长期营养不良等后天调养失宜,多引起脾胃失调,导致五脏失养,从而影响生长发育。

本病多以先天不足为主,多属虚证,病位与心、肝、脾、肾相关,各种先后天因素致使患儿心脾气血亏虚、肝肾阴精不足,不能充髓而养脑、滋养筋骨肌肉,引起生长发育迟缓、应人应物能力低下等改变[1]。

2.中医证型认识结合《实用中医儿科学》及《中医儿科学》中五迟五软及智能发育迟缓及胎怯内容及临床研究文献报到,本病证型主要分为肾脾气虚,肾虚髓亏、心血不足,肝强脾弱,肾肝不足、虚风内动,痰瘀阻络。

儿童康复家庭指导

儿童康复家庭指导

23
二、医院康复和家庭康复脱节,康复效果 得不到巩固。(3)
24
及时反馈,家庭康复要有针对性。
• 结合每个孩子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段时期 一个重点地进行家庭训练。(4)
25
• • • • •
智障儿治疗过程 重点 第一期(会走前):运动疗法 第二期(会走后):语言训练 第三期(学龄前):引导式教育 第四期(学龄期):特教学校或普通学校
7
医生怎么诊断脑瘫?
8
痉挛型双瘫
9
10
痉挛型三肢瘫
11
12
痉挛型四肢瘫
13
手足徐动型
14
徐动痉挛混合型
15
16
17
18
偏瘫
19
第二部分 精神运动发育落后
20
• 家庭观念改变(1)
21
• 研究表明,我们的孩子首先是孩子,有着 和普通儿童一样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需要;
22

一、家长不能持之以恒,失去对智障儿童 的爱心与信心。 (2)
33
34
C:家庭康复怎么做?
35
怎么看医生
• 科室选择(康复科,神经科) • 问好问题(诊断,分型,预后,训练计划, 康复阶段,短期目标(训练重点),肌张 力,智力,异常姿势)
36
一般康复进程
• 脑瘫 (双,偏瘫) 0-7岁:康复训练 5-13岁:正常幼儿园, 小学(如合并智障参 考右图) ·脑瘫(三肢,四肢) 0-15岁 康复训练 8-20岁 特殊学校 • 智力落后 0-4岁大运动训练 2-13岁言语训练 感统训 练 5-15岁 特殊学校 (如为重度身心障碍儿 由医生评价功能潜力 后家庭照料和家庭引 导)
正常幼儿园小学如合并智障参脑瘫三肢四肢015岁康复训练820岁特殊学校智力落后04岁大运动训练213岁言语训练感统训515岁特殊学校如为重度身心障碍儿由医生评价功能潜力后家庭照料和家庭引37373838过分使用脑神经营养液过分使用脑神经营养液z3939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4040脑细胞生长剂脑细胞生长剂4141迷信针灸迷信针灸4242运动过度运动过度4343日训练基本日训练基本在心理明白孩子的疾病情况和大概预后发展情况后开始家庭训练

儿童脑损伤后的康复步骤

儿童脑损伤后的康复步骤

儿童脑损伤后的康复步骤一、了解儿童脑损伤的特点儿童脑损伤是指在婴幼儿到青少年阶段发生的一种对大脑功能造成不可逆性或可逆性损害的情况。

这种损伤可能由于事故、疾病、创伤等原因引起,会对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能力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在进行康复步骤前,家长和医生应该充分了解儿童脑损伤的特点以及可能出现的康复需求。

二、早期评估和干预早期评估对于儿童脑损伤后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专业检查和测试,包括神经学评估、认知功能评估、运动协调测试等,可以全面了解孩子受损范围和程度,并为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提供依据。

早期干预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能治疗等。

物理治疗旨在帮助恢复肌肉协调和运动功能,语言治疗帮助提高沟通和语言能力,职能治疗则着重于促进儿童独立生活技能的恢复与发展。

这些早期干预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儿童的康复进程,减少功能残疾的风险。

三、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根据早期评估结果,专业团队会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这个计划应该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并包括物理治疗、认知训练、心理支持等多种方法。

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一种通过锻炼和运动来改善肌肉力量、平衡和运动协调性的方法。

通过特定的锻炼方式和技术,可以帮助儿童重新建立正常运动模式,并增强其身体稳定性。

2. 认知训练:脑损伤可能导致一系列认知问题,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困难等。

认知训练通过提供刺激和挑战来帮助儿童重新培养和发展认知能力。

这可能包括实施记忆游戏、解决问题的练习以及进行注意力训练等。

3. 心理支持:脑损伤给儿童和家庭带来了许多心理压力。

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对于促进儿童情绪调节和适应能力的恢复非常重要。

心理咨询和治疗可以帮助他们管理情绪,处理挫折感,并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四、日常生活技能训练除了物理和认知方面的康复,还需要着重培养儿童独立生活所需的日常生活技能。

这包括个人卫生、饮食管理、社交技巧等各个方面。

1. 个人卫生:教会孩子正确刷牙洗脸、洗澡等基本卫生常识和技巧。

婴儿康复训练方法

婴儿康复训练方法

婴儿康复训练方法
婴儿康复训练方法是指通过专业的康复护理,帮助婴儿克服发育障碍或功能障碍,促进其正常发展和恢复,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婴儿康复训练方法:
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通过运动和体位的训练,帮助婴儿改善肌力、平衡能力和运动协调性。

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按摩、牵引、热敷、矫正体位等。

2. 言语治疗:言语治疗旨在促进婴儿的语言和交流能力发展。

通过音乐、游戏和语言练习等方式,帮助婴儿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改善发音和语言理解能力。

3. 肌肉功能锻炼:针对婴儿的罕见的神经肌肉疾病或肌肉功能不全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肌肉训练,以增强肌力、改善姿势和运动控制能力。

4. 姿势矫正:针对婴儿的姿势异常,进行矫正训练,如头部倾斜、脊柱侧凸等。

通过正确的姿势训练和护理,帮助婴儿恢复正确的姿势。

5. 家庭指导:康复训练不仅需要专业康复师的指导和治疗,家庭的参与和配合也非常重要。

康复师会向家长提供正确的护理方法和训练技巧,帮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

需要注意的是,婴儿康复训练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婴儿的年龄、体质等个体差异
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

因此,婴儿康复训练应该在专业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

小儿脑瘫常见异常步态综合康复

小儿脑瘫常见异常步态综合康复

小儿脑瘫常见异常步态的综合康复【关键词】小儿脑瘫;异常步态;穴位位点注射;综合康复【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618-02脑性瘫痪指的是从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其他如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并发症[1]。

下肢的主要功能是支撑体重和行走,而下肢异常步态是造成儿童残疾的主要原因。

现介绍临床上常见的几种下肢异常步态的综合康复方法。

1.剪刀步状剪刀步态即两腿交叉,双足尖着地,形似剪刀样。

是小儿脑瘫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主要是由于锥体束损伤,导致大腿内收肌肌群(大收肌、长收肌、短收肌、耻骨肌、股薄肌)肌肉痉挛而引起。

治疗方法:1.穴位位点注射:a药物:生理盐水100ml+维生素b1400mg、维生素b121mg,用5ml注射器,4号小针头,皮肤消毒后,将针剌入皮肤肌肉组织,回抽无血后,将药物推入,每位点注2~2.5ml。

b穴位位点:头部运动区上1 /5,下肢取血海、箕门、箕门与冲门连线上中点处。

c疗程:3次/周,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歇7天。

2.分髋法:患儿取仰卧位,使髋膝关节呈屈曲状,术者以双手扶患儿双膝内侧,双大拇指揉压双解剪穴,并推拿痉挛的股内收肌群.以缓解痉挛,然后双手扶按患儿双侧大腿内侧,将双膝分开,使髋关节分开到较大程度,如此反复做数10次。

3.弹拔法:患儿取仰卧位,术者单手或双手拇指指端用与股内收肌群的筋腱肌肉等软组织走方向垂直的拔动。

4.穿戴髋关节矫形器(ho),限制髋关节内收,改善异常剪刀步态。

4.肉毒素a注射。

2.膝反张膝反张又称膝过伸或膝反屈畸形是在静止直立或行走时呈膝过伸现象。

正常时膝关节最大伸直度接近零度,超过5°即为膝反张。

膝反张是脑瘫的典型步态之一,严重影响患儿步行能力。

临床上膝反张肢体功能评测方法:根据李树春主编小儿脑性瘫痪膝反张功能障碍程度划分为3个等级:轻度10°以下,中度10°~30°,重度30°以上[2]。

小儿中枢性协调障碍运动发育落后的康复训练与护理

小儿中枢性协调障碍运动发育落后的康复训练与护理
3 康 复护理
中枢 性 协调 障 碍 ( O 是 指 具 有 高危 因素 和 姿势 反 应 性 异 C D) 常 的脑瘫 高危儿 或脑 损伤 高危 儿 , 早期 诊 断脑 瘫 的代名 词Ⅲ 作为 。 脑 性瘫 痪 ( P是 指 由 于胚 胎 形 成 缺 陷 或 者 妊 娠 到 分娩 , 后 1 c) 生 个月 以 内的某 种因 素损 害 了未 成熟 的脑组 织 , 运动 障碍 的器 导致 质性 病变 。 对我 院 自 2 1 年 1 一 02年 1 收治 的 20例 中枢 性协 00 月 21 月 0 调 障碍运 动发 育落后 的患 儿进 行针 灸 、 推拿 按 摩 、 动 发育 疗法 、 运 作业 疗法 、 水疗 、 导平 理疗 等综 合治 疗 的 同时 , 指 导家 长进 行 了 并 家庭康复治疗护理 , 由此取得了 良好的治疗效果 , 现将康复训练 与康复护理 的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 本组患儿共 20例 , 0 其中男 性 16例 , 性 7 例 ; 龄 3 月 ~ 2 女 4 年 个 2岁之 间 。
18 7
内蒙古中医药
保科进 行定 期 的全面 检查 , 及时 发现 问题 。一旦 发现 患儿有 运动 了直跪 的基础 , 进一 步需 要半 跪 的训练 。 31 . 0正确 的站立 姿势 : L 了 1 &J 到 2月可 进行 独 立站 立训 练 , 可训 发育 落后 , 时进 行必 要 的干预 , 及 早期 干 预会有 良好 的效果 , 治疗 练 髋骨 伸展 能力 。 开始得 越早 效果 越好 。 髋 部训 练法 : 患儿 处 于俯 卧位 , 使 家长 一手 按住 臀部 , 手握 一 治疗需 打 “ 持久 战” 。治 疗是 一个 漫长 的过 程 , 只有在 康复 治 双腿 膝部 , 双大腿 缓缓 上 提 , 样可 使髋 关节 充分 得到 伸展 。 将 这 疗师 的指导下 , 持之 以恒 , 综合治疗 , 才是惟一 正确 的选择 。 在家长 4 手功t i 练 ll l 的密切 配合下 , 收到理 想 的疗 效 。家 长在 医生 的指 导下 , 习一 能 学 经常 让病 儿手 抓 握各 种 物体 , 不论 光 滑或 粗 糙 的 、 温热 或冰 些家庭康 复训练方 法 。使康 复训练 贯穿于孩 子的 日 常生 活之中 。 凉 的 , 强对 手 的各 种 刺激 , 进 手部 感 觉 。继 而抓 捏 和玩 耍 玩 加 促 康复训 练最 重要 , 目前 在 脑瘫治 疗 中 , 方法 虽然 很多 , 康复 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幼儿脑损伤0-36个月的康复方法婴幼儿脑损伤综合征(以下简称脑损伤)是指出生前到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因素所致非进行性脑损伤或发育缺陷已有临床异常,尚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以下简称脑瘫)或未明确为其他脑功能障碍者。

此综合征中已有明确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的称为脑瘫。

由于近年临床认识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对脑瘫的诊断都明显提前,如2004年国外一大组报告,脑瘫4个月内诊断的占77.4%,6个月内占87.0%,1岁后仅6.5% 。

同年我国昆明全国小儿脑瘫专题讨论会强调脑瘫应早期诊断,虽然有代表提出生后3个月内诊断有一定难度,但一般到6个月时大多数诊断即可作出。

研究表明,脑瘫诊断早晚直接影响到对脑瘫强化训练的开始时间,而开始时间不同预后相差甚远,1岁后开始训练的脑瘫,只能减轻残疾;6个月前开始应用正确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功能训练,可使多数孩子康复到基本正常,重症也能最大限度减轻残疾 ,对发生脑瘫等严重疾病几率更大的高危新生儿进行早期干预,还可明显降低脑瘫发生率、减轻脑瘫程度。

本人吸收国内外各家方法精华,通过10余年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高危儿脑损伤的中西医结合康复程序,现介绍如下:一.按发育规律进行功能训练1. 0-3个月(1)视、听、触信息刺激:从出生后就开始觉醒时用语言、玩具、图卡、音乐等进行视、听刺激。

用亲切的目光注视、一直伴有语言的交流及用图卡、实物等提高认知能力也应贯彻在以后。

注视红球不好的,每天多次用红光手电引导注视(注意需要眼科处理情况的早期发现)。

听反应差的加强声音刺激(注意需要耳科处理情况的早期发现)。

触觉刺激主要采用抚触、捏脊、婴儿体操等。

视、听、触信息刺激不仅是提高智能、建立良好情绪的重要方法,也是运动功能训练的基础。

(2)前庭功能训练:可采悬吊被单内左右側翻、荡悠,举高高,摇篮/摇床,转椅,充气大球训练[4]等。

这个月龄充气大球训练可进行俯卧及仰卧球上的颠、滚。

孩子俯卧球上,操持者扶压双大腿,亦可有助手协助扶持双臂。

颠弹大球同时和孩子亲切交流,待孩子放松后,上下、左右、顺时针、逆时针滚动大球3-5分钟,再翻成仰卧同法进行。

俯卧/仰卧球上的颠、转,不仅可向前庭系统输入水平头正位各方向转动的信息,也促进头部控制及躯干抗重力伸展。

(3)身体翻转及头部控制:扶持双腿/双臂由仰卧翻到側卧,用语言、玩具引导孩子翻成俯卧,左右交替;翻成俯卧后引导肘支撑及头部控制。

头部控制训练还可采拉坐及抱立位等。

(4)手握物:扶持双手中线相碰,将小物放在手中促手握、放。

我国感觉统合失调小儿比例较高,如有报告1622名学龄儿童感觉统合严重失调占12.94%。

脑损伤、脑瘫感觉统合失调的比例就更高。

感觉统合训练多与游戏相结合,不仅正常孩子愿意接受,更是需要长期训练脑损伤、脑瘫孩子的理想途径。

欣喜游戏可以激发孩子放松地参加反复进行的训练。

近年美国出版的脑瘫专著已将感觉统合治疗(Sensory integrative therapy)列为脑瘫主要治疗项目之一[。

感觉统合失调是多因素促成,婴儿发育早期各种感觉信息输入不够是主要因素之一。

在科学育婴中,目前我国对视、听、触及本体觉的信息刺激已比较重视,前庭觉信息的输入还不够,因此在育婴中应加强前庭信息的输入。

前庭系统由内耳的两个前庭感受器、脑干、小脑、前庭神经核组成,和大脑也密切相关。

内耳的两个前庭感受器是重力感受器和运动感受器。

当头的位置发生变化时,重力感受器中的小碳酸钙结晶体就离开原来的位置,运动感受器三对半规管中液体就流动,将信息传至小脑、大脑。

如果在婴儿期头部各种位置变化的前庭信息输入充分,脑的统合功能就强,孩子就会有好的平衡及其他功能。

前庭觉不仅与平衡有关,还参与机体多方面的功能的完善,如前庭功能不好的孩子,眼肌、颈肌运动亦有障碍,眼不能很好的注视和随物移动,手眼协调功能也差。

还有报告,电生理检测显示以阅读、书写和拼写颠倒等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主要是小脑-前庭系统功能障碍或病变。

研究也显示,前庭-小脑功能也影响情绪及认知能力的完善,情绪不稳、注意力欠佳、学习障碍、语言能力不足、自闭等,前庭-小脑功能缺陷是因素之一。

已有不少研究证实,前庭信息的输入不仅能增强平衡功能,也可促进婴儿多方面发展。

有人用抱婴儿坐转椅的方法观察到,每周4次转椅刺激4周后,该组比不坐及坐而不转两个对照反应、运动都发育好,在坐、爬、站、走方面尤其明显,有学者证实,接受额外前庭刺激的早产儿体重上升快、不易哭闹、睡眠好。

充气大球协助的各种运动,可输入包括头下位等各种体位及运动的前庭信息,同时也输入触觉、本体觉、视觉、听觉等信息,是提高婴儿前庭功能、感觉统合能力和运动功能的理想方法。

在婴幼儿期,其他感统项目都不能安全输入头下位的前庭信息,这使大球运动更加珍贵。

2. 4-6个月(1)用语言、玩具引导翻身。

(2)用语言、玩具引不出翻身的加穴位刺激促进翻身,侧卧后如头后仰压推双风池穴,否则按压上侧肩井或环跳穴。

(3)拉双臂由仰卧至坐位,训练控头及独坐;扶持坐或独坐弓背较显时可按压双腰眼穴。

(4)用小玩具在孩子手、眼前引导其伸手抓。

(5)抱位髋关节屈伸训练五个月时可抱住孩子骨盆直立位面朝前,用玩具、语言引导弯腰及抬起动作。

(6)感统训练中球上运动在先前动作基础上增加:?侧卧上下滚侧卧球上,扶大腿及肩部上下滚,左右交替。

侧卧球上的滚动,不仅可向前庭系统输入水平头侧位滚动的信息,也促进躯干的侧弯功能。

?六个月加俯卧前后滚时用玩具、语言引导双手交替向前够物及手掌打开扶地、从地面拣物,不仅可向前庭系统输入头下位的信息,也促进保护性降落伞反射形成和手功能的完善。

?六个月加扶坐颠弹并向前倾倒,引导坐位倾倒时双手向前的保护性支撑。

④六个月加扶持孩子双腋部呈直立位,在球面蹦蹦跳,训练下肢持重及膝、髋关节屈伸运动,为走、跳打下基础。

⑤良好习惯和情绪的培养。

翻身与爬相比,是成年以后还有的动作,是此阶段的重点项目。

超过此年龄段还不会翻身,往往障碍翻身的异常在脑中形成较固定的模式,较难以正确模式取代。

必须对抗异常于早期,引导正常运动于该出现时,翻身及其他功能均是如此。

穴位刺激促进翻身、俯爬的方法,比常用的腿控、臂控协助翻身及推足俯爬等激发出的主动成分更多,因此效果也更好;比德国Vojta法刺激诱发带更安全、易行。

3. 7-9个月(1)用语言、玩具引导俯爬。

(2)穴位刺激促进俯爬:肘支撑位,一前臂稍向前手背向上,固定该手同时按压该侧肩井穴,引发上肢用力;同时或稍后屈对侧下肢,扶足拇趾蹬地同时按压该侧涌泉穴。

左右交替, 刺激俯爬。

(3)推足/推拉/俯爬模式促进俯爬。

(4)会俯爬后可用爬过妈妈大腿等方法向膝手爬过渡。

(5)用扶持蹦蹦跳、扶站、靠站等锻练下肢持重。

不能持重的用立板捆站协助站立[8];经过一段捆站训练后,用玩具引导弯腰取物, 训练髋关节屈伸运动。

(6)坐起训练锻练髋、膝关节屈伸,下肢持重,坐立位转换。

完成不好可用坐起椅协助[8] 。

(7)蹲起训练蹲起姿势异常或完成不好,应予扶持,1人扶双臂协助做蹲下、起来动作,另两人坐于垫上用双足、双手扶持固定踝、膝关节在正确位置上运动。

扶迈步足跟不着地加扶蹲足前后重心转换。

(8)引导/扶持由卧/坐位向半跪位-立位转换。

(9)引导/扶持拇它/食指捏小物。

(10)口腔运动:面对面示范发音及咀嚼,用手邦助下颌活动,按揉咀嚼肌及相关穴位或用手指做口腔内按摩,利用“磨牙饼干“等促进咀嚼、吞咽、发音等。

(11)感统训练中球上运动增加:?扶坐颠弹并左右倾倒,引导坐位倾倒时双手向侧面的保护性支撑。

?侧卧颠弹大球时,一手扶骨盆,一手扶肩,交替做肩、骨盆向相反方向的牵拉,左右侧卧交替,锻炼体轴回转。

?扶持孩子蹲于球面,颠弹大球同时做从足跟到足掌的重心转换,促进正确的迈步时足跟先着地的正确动作。

爬行不仅是更协调的移动,是以后立位移动和其他协调动作的基础,也有助于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情绪改善。

美国哈佛地区调查,较晚会走的多没有经过爬。

临床总结出,会爬后爬行量不宜过多,一方面由于此阶段也是开始立位训练的月龄,时间有限;另方面膝手爬过多可致手腕关节变形。

一般每日爬行总量50-100米较为适宜。

1岁后不会爬、走的孩子,主要应进行立位训练。

咀嚼等口腔运动是易被忽视的第三方面运动,咀嚼训练不仅有助于牙齿及齿槽骨发育、有助营养改善,也给正确发音打下基础。

引导/扶持由卧/坐位向立位转换过程中,过渡的半跪位/跪立是必要的,但作为训练项目跪立、跪走常弊多利少。

跪立膝关节非正常持重、踝关节不持重,此体位还可促进尖足。

跪立、跪走可在脑中形成错误模式,干扰正常立位移动模式建立或巩固。

脑瘫的孩子,是否也可按照正常发育规律进行立位持重及行走训练,不同学者意见不一。

有的学者提出<3岁脑瘫患儿主要进行低、中难度训练,即头控、翻身、俯爬、坐、膝立、跪行、辅助站立等;还有学者强调不论年龄,不会爬、走的孩子,必需先要通过大量爬行训练,才能练习行走。

通过实践我们体会,1岁内脑瘫只有按正常发育规律适时进行立位持重及行走训练,才能使大运动的康复效果更好,才能避免只能爬行或跪行,甚至不能立位移动的重症残疾发生。

1岁以上的脑瘫儿,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按照生物力学原理进行大运动训练。

适时按照正常发育规律进行立位持重及行走训练,是我们推出蕾波康复法的关键措施。

2001年我们报告蕾波法治疗的92例脑瘫中21例6个月前开始并坚持强化训练[9]后16例基本正常,1年后20例基本正常,2年后另一例亦能独走,但紧张时仍有尖足、剪刀步,继续训练逐不明显。

近10 年来我们用蕾波法治疗1000多例脑瘫,结果仍然是6个月前开始强化训练的多数可康复到基本正常,1岁前开始强化训练的都能达到独立行走的结果,其中重症行走时姿势异常或独走距离较短仍须继续治疗。

已到应站、该走年龄,不能站、走或姿势异常的,关键是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在扶持、固定、矫正下,适时通过立位持重助力运动,向正确立位主动运动过度;如何通过正确的按摩、牵拉等有效方法及时阻抑肌张力、姿势异常,减轻反射异常。

站、走姿势异常除反射、肌张力异常等因素外,还常因关节废用性松弛等,只有矫正和立位持重训练同时进行,才能及早阻抑异常立姿,促进正常立位移动模式建立,阻抑中枢错误模式固定及外周二级损伤发生。

临床观察到,7-8个月是立为训练开始的适宜年龄。

在充足物质营养基础上,特别是适宜维生素a+d、钙的补充,不仅没有因为较早立位持重下肢变形,反而原有的“o“形腿/“X“形腿等异常减轻。

我们2000-2002年统计结果为,此月龄开始立位持重训练的中度痉挛型双下肢瘫比1997-1998年10-12个月开始立位基础训练的对照独走早1个月,且下肢发育良好;5例训练前x片显示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的,1.5-2岁时复查已发育正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