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求职陷阱案例

合集下载

大学生就业谨防求职陷阱

大学生就业谨防求职陷阱

大学生就业谨防求职陷阱大学生就业谨防求职陷阱篇1实例一:小王是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一天接到了一家号称法国法马通(东莞)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电话,说在网上查到了小王的个人资料,觉得不错,给了一个网址,让小王自己了解一下公司的情况。

网址是法马通官方的网站。

接下来小王于骗子进行两次非常正规的电话录音面试,两周后接到通知:7。

18日去东莞培训三个月,之后回青岛黄岛开发区工作,培训期工资1800,包吃住,转正后2500左右,并留下了一位小姐的联系电话,让小王到东莞后电话联系她,她会告诉小王怎样去公司。

后来小王去公司的网站查看具体情况,搜到法马通中国的联系方式,打过去询问。

对方却告诉小王,那家联系他的人是骗子,已经骗了好多人。

知道受骗后,没有过去培训。

7.24日上午又接到东莞的电话,同一个人,同一个电话,换了另一家外企以莱特(东莞)电子有限公司的名义,继续骗人。

据小王称,此类情况,她的同学也遇到过不少,大部分都是借他人公司的名号来进行一些诈骗活动。

而且进入正规公司是需要正规的面试程序,只凭所谓的电话录音面试就被录用,这种方式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大学生们还需要注意,如果接到某公司的应聘通知,务必要通过正规的渠道多收集一些对方公司的情况,以及联系方式。

主动与对方联系沟通,以防此类招生陷阱。

实例二:皮包公司高职诱惑骗培训费一天,小薛接到太平人寿保险公司的电话,竟然被告知她已被该公司录取为“储备经理人”。

小薛在兴奋之余不免纳闷,自己从未向该公司投送简历过呀?他们怎么会知道自己的电话?但小薛还是兴冲冲地来到该公司,可去过方知,原来是该公司从某招聘网站上的公开资料里“选”中了自己。

而所谓的预先被录取的职位“储备经理人”则被换成了“理财专员”记者采访应届毕业生小刘同学时,他告诉记者,上个月他接到某公司的面试通知,于是高兴地到该公司参加面试。

一番面试后,该公司并没有当时就向他收取培训费,只是说让他先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再考虑是否录取他。

就业陷阱案例

就业陷阱案例

就业陷阱案例在现代社会,就业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就业陷阱也开始出现。

这些陷阱可能会让求职者陷入困境,甚至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和生活。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具体案例来探讨一些常见的就业陷阱,以期提醒大家在求职过程中保持警惕。

首先,有些公司在招聘广告中夸大其词,虚假宣传,吸引求职者前来应聘。

一位求职者小张就曾遇到这样的情况。

他在一家公司的招聘广告中看到,公司宣称提供高薪、福利好、晋升空间大,于是他信以为真,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毅然前往应聘。

然而,当他真正进入这家公司工作后,才发现公司的实际情况与招聘广告中所宣传的大相径庭。

公司的薪资待遇远低于承诺的水平,福利也不尽如人意,而且晋升空间更是一厢情愿。

小张因此感到非常失望和沮丧,最终不得不选择离职。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求职过程中,一定要保持理性,不要被招聘广告上的花言巧语所蒙蔽,要多方求证,慎重选择。

其次,一些用人单位可能存在违法用工的情况,给求职者带来潜在的风险。

比如,某些公司可能以合同工或临时工的名义招聘员工,但实际上却要求他们长期从事正式工作,却不给予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这就给求职者带来了就业陷阱。

一位叫小李的求职者就曾遇到这样的情况。

他在一家公司找到了一份看似很不错的工作,但在签订合同后才发现,公司要求他以合同工的身份工作,却要求他像正式员工一样长期工作,而且不给予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小李因为需要工作,只能勉强接受了这份工作。

然而,长期下来,他的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了很大的压力,最终不得不选择离职。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求职者在签订合同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了解用工性质,不要因为急于就业而忽略了自己的权益。

再次,一些虚假的培训机构也可能给求职者带来就业陷阱。

比如,一些培训机构可能宣称能够帮助求职者提升技能,增加就业竞争力,但实际上却只是为了赚取学员的学费,提供的培训质量却并不高。

一位叫小王的求职者就曾遇到这样的情况。

求职陷阱案例真实案例

求职陷阱案例真实案例

求职陷阱案例真实案例
嘿,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那些让人惊掉下巴的求职陷阱真实案例。

就说小李吧,他看到网上有个超诱人的高薪工作,哎呀妈呀,那工资高得让人眼馋啊!结果去面试才发现,对方要他先交一大笔所谓的“培训费用”。

他心想,这么好的工作机会,交就交吧。

嘿,这一交可就上了大当啦!之后那公司就没影儿了,你说气人不气人!这就好比你看到前面有个大金块,兴高采烈跑过去想捡,结果掉进了大坑里。

还有小王,去应聘一个公司,面试过程那叫一个顺利呀,感觉自己马上就要走上人生巅峰了。

但入职后才发现,工作内容和当初说的完全不一样啊!这不是骗人吗?这就像你满心欢喜地以为买了个大蛋糕,结果打开一看,是个馒头!
再说说小张,应聘成功后,公司以各种理由拖欠工资,小张天天辛苦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得多憋屈啊!这不就像是你辛苦种了一年的庄稼,到收获的时候却说没有你的份儿!
这些求职陷阱真是防不胜防啊!大家在找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多长几个心眼儿,不要被那些花言巧语和高薪诱惑给骗了呀!那些看起来太好的事情,往往可能是假的。

要仔细核实公司的信息,不要轻易交钱。

记住啦,别让自己掉进那些可恶的陷阱里,不然可就得不偿失啦!咱得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可不能随便就让人给坑了!。

求职陷阱案例

求职陷阱案例

求职陷阱案例在求职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陷阱,这些陷阱可能会让我们失去理想的工作机会,甚至影响我们的职业发展。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分享一些求职陷阱的案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避免类似的困境。

案例一,虚假简历。

小明在求职时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有竞争力,虚报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技能。

结果,当他被录用后,很快就被公司发现了他的虚假简历,最终被解雇。

案例二,不合适的求职途径。

小红在求职时只是通过投递简历来寻找工作,却忽略了通过人脉关系和社交平台来寻找机会。

因此,她错过了很多潜在的工作机会。

案例三,过于依赖招聘网站。

小李将所有的求职希望都寄托在招聘网站上,却忽略了主动联系公司和参加招聘会的机会。

导致他错过了很多非常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

案例四,不注重自我营销。

小王在面试时没有展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只是机械性地回答面试官的问题。

最终,他输掉了这个竞争机会。

以上这些案例都是我们在求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陷阱。

为了避免类似的困境,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诚实是最重要的。

不要在简历中夸大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因为一旦被公司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

其次,多元化的求职途径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投递简历,我们还可以通过人脉关系、社交平台和招聘会来寻找工作机会。

最后,自我营销也是非常关键的。

在面试时,我们要展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让面试官看到我们的价值和潜力。

总之,求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陷阱,但只要我们保持诚实、多元化求职途径和注重自我营销,就能够避免这些陷阱,找到理想的工作机会。

希望以上案例和建议能够帮助大家在求职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顺利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求职陷阱案例汇编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焦虑也越来越高,求职心情非常迫切。

许多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遍投简历,广搜信息,只要是符合自己意愿的招聘信息,就积极行动,绝不放过,但这也给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

有的不法之徒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巧设名目,设置的求职陷阱,给大学生再次求职蒙上难以抹去的阴影,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据公安部门统计,这种案件在近两年内呈急剧上升趋势.面对这些问题,除了学校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外,大学生自身在求职过程中更要注意提高警惕,增强安全自我防范意识。

一、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受骗案例1、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案例:小王是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

她想通过网络求职,于是将个人资料在互联网上公开,并将手机、寝室电话同时公布.一段时间后,小王接到一个自称是上海一家公司的电话,称为了核实其大学生身份和家庭情况,要求小王告知其家庭电话号码。

小王觉得用人单位想核实她的真实情况也是正常的,于是将家庭电话告诉了对方。

就在这段时间里,远在郑州家中的王父接到了一自称是武汉市某医院急救中心主任的电话,称胡女因交通事故在医院抢救,需汇款30000元到院方指定的账户,否则将影响抢救。

胡父在与校方、女儿同室同学多方联系未果的情况下,救女心切,当日先后分三次共汇款25000元到指定账号。

几个小时后,王父通过电话联系上女儿,才得知这一切竟是个骗局。

现在这种骗术十分流行,有的人无意间被骗子探听到家中的电话号码,就出现了类似的骗局.有的人在手机丢失后,没来得急挂失,骗子就利用手机里存储的电话号码,一一打过去。

由于亲友众多,难免有上当受骗的,提醒大家都要对这种骗术提高警惕2、以招聘之名非法敛财案例一:大学毕业后,小吴在一家职业中介交了10元注册费,成为会员又交了150元的信息费后,中介将为他联系5个用人单位进行面试。

没想到,小吴5次面试均碰壁,对方要么称“已招到人”,要么称“不合适”.小吴发现,其他在该中介注册的大学生也遇到了和他一样的情况,他明白自己碰上了“黑职介”。

就业合同陷阱案例

就业合同陷阱案例

就业合同陷阱案例一、工资待遇的“文字游戏”小A刚大学毕业,满心欢喜地找到了一份看似不错的工作。

签就业合同的时候,合同上写着“月薪5000元”,小A心想这工资还可以啊。

可等他真正开始工作,拿到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就傻了眼。

原来,这5000元里面包含了各种名目的补贴,什么交通补贴、餐补、住房补贴,而且这些补贴是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全额拿到的。

比如说交通补贴,必须提供当月所有的交通发票,并且总金额不能超过规定的上限;餐补呢,每天要在公司食堂消费一定次数才能拿到。

这样七扣八扣下来,真正到手的基本工资只有3000元。

小A这才明白,这合同里玩的就是文字游戏啊,看似给了不错的工资待遇,实际上暗藏玄机。

二、超长试用期与低转正工资。

小B的遭遇就更让人无奈了。

他应聘的是一家小公司的设计岗位。

合同里规定试用期为6个月,小B觉得虽然试用期有点长,但自己只要好好表现应该没问题。

试用期工资是正式工资的60%,当时小B想着转正后工资就高了,也就没太在意。

可是等到快转正的时候,公司突然拿出一份考核标准,这个标准非常苛刻,很多条款都是在合同里没有提到过的。

结果小B没有通过考核,公司又给他延长了3个月的试用期。

小B这才意识到自己掉进了陷阱,这公司就是想用低价劳动力,不断地给员工设置障碍,不让员工顺利转正拿到高工资。

三、竞业限制条款的“霸王条款”小C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是个技术骨干。

他离职的时候可被合同里的竞业限制条款整惨了。

合同里规定小C离职后两年内不能在同行业的其他公司工作,但是公司给予的竞业限制补偿却低得可怜,每个月只有500元。

这500元在小C所在的城市,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

可是如果小C违反这个条款,就要赔偿公司10万元。

小C找工作的时候,很多同行业的好机会都因为这个条款不敢去,他感觉自己就像被绑住了手脚。

这竞业限制条款本来是合理的,但是公司这么低的补偿和高额的赔偿要求,简直就是霸王条款嘛。

四、工作地点的“乾坤大挪移”小D签就业合同的时候,合同上写的工作地点是“本市”。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4则】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4则】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4则】近年来,因为求职难,不少大学生“病急乱投医”,在求职时“拉到篮子里就是菜”,不惜降格以求。

特别是许多外地大学毕业生,到沿海大城市找工作,人生地不熟,很容易上当受骗。

下面是由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大学生案例分析,希望能够帮到您!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一中介与医院成“联档模子”“一条龙”骗取“体检费”在广州市中心有不少"辉华贸易公司"张贴的职业介绍和招工广告,招聘的工种包括"经理助理、销售业务员"等,最低月薪1500元,还包吃住。

今年年初,有记者假扮成求职者暗访了这家位于白云区元下田村的辉华公司。

公司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在约10平米的房间里,只有两张办公桌、一部电话、一台电脑,没有营业执照。

一位自称是廖经理的人要求记者填写表格并开了一张到××医院体检的公函。

当记者提出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时,廖经理一口回绝,说只承认××体检科的检验报告。

记者来到位于天河区的××医院体检科,现场有很多人在排队体检。

他们自称都是看到广告前去应聘的,每人都按要求交了86元的体检费。

三天后,记者拿到了体检结果。

一向身体健康的记者,体检单却显示得了"大三阳"(慢性肝炎)。

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现场40多名应聘者的体检单上竟有八成患有"大、小三阳"。

在随后的两个星期里,记者多次打电话到该公司询问结果,得到的都是"把身体养好了再上班"的答复。

据知情人士介绍,“体检费”已被中介和医院瓜分,求职者永远无法上岗。

点评:专家指出,这种“黑中介”与医院联手,骗取求职者体检费的手法,确实让人防不胜防。

因为按照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执法部门很难查处以这种手法诈骗钱财的“黑中介”和医院。

求职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加强自身保护能力。

遇到这种情况要多长一个心眼。

学生就业碰壁案例

学生就业碰壁案例

学生就业碰壁案例标题:学生就业路上的坎坷与挫折学生就业是每个大学生必经的一段路程,然而有时候这个过程并不如人意。

下面列举了十个学生就业碰壁的真实案例,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和关注。

1. 案例一:小明是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成绩优秀,但是在求职面试中总是失利。

经过反思,他发现自己的沟通能力不足,于是报名参加了一期沟通技巧培训班,最终成功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2. 案例二:小红是一名外语专业的学生,擅长英语口语和写作。

然而,她在找工作时发现自己缺乏实习经验,导致很多公司不愿意录用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主动联系了一家外贸公司,提出了免费实习的要求,最终得到了这家公司的录用,并在实习期间表现出色,顺利转正。

3. 案例三:小李是一名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他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招聘骗局。

他被一家公司欺骗,签订了一份不合理的劳动合同,并且被要求支付高额的培训费用。

小李决定维护自己的权益,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了这家公司,并最终获得了合理的赔偿。

4. 案例四:小王是一名文学专业的学生,他梦想成为一名作家。

然而,他在投递作品时遭遇了多次被拒绝的经历。

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继续努力写作,并将作品发布在自己的个人博客上。

最终,他的作品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也获得了一家出版社的青睐,成功出版了自己的作品。

5. 案例五:小张是一名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他在面试时发现自己的设计作品集不够丰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主动联系一些建筑设计师,提出希望能够参与他们的项目,并为他们提供免费的设计服务。

通过这样的方式,他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最终成功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

6. 案例六:小陈是一名会计专业的学生,他在找工作时发现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主动参加了一些会计培训班,并通过自学提升了自己的操作技能。

最终,他成功通过了一家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面试,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工作机会。

7. 案例七:小赵是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他在找工作时遇到了面试官的歧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大求职陷阱案例十大求职陷阱案例陷阱一广告噱头骗骗人,收取费用“吓死人”近来发现极少数培训机构或培训公司以发布招聘信息为名,通过在招聘信息中撰写诱人广告用语,实则为其所谓招聘的岗位所对应的培训课程进行宣传,甚至向求职者推销培训教材及相应的产品。

临汾市人才市场提醒广大求职者,这类单位往往抓住求职者渴望高薪,并希望短期即能速成的心理,推出一些销售、创业类的培训课程,将从事这些工作所得报酬进行夸大描述,并配以一些诱惑性的话语,吸引求职者前去培训,以到达收取培训费和推销商品的目的。

案例:某商贸有限公司,近日发布了一条岗位名称为“网络销售员”的招聘信息,并在岗位描述中写道“网络销售的成本相当的低,开展的费用又相当的小,几乎可以说是没有费用。

只要在家有一台电脑即可进行自己的创业之路,很多通过网络至富的人,起初都是白手起家,慢慢的自己就做起了大老板。

网络销售不仅仅成本低,而且利润非常丰厚。

只要您能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走下去,必然成功!”通过分析网络销售的好处,吸引求职者对网络销售员的工作的兴趣,随后的话语便显现出其真实目的——“如果您觉得对自己有信心,网络绝对是让您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专业最完善的培训,让您在网络销售过程中更快人一步,解决您在网络销售中的不必要的麻烦。

公司还将提供您大量产品,无需您自己进货。

”专家建议:许多人会为案例中的这样一条极具诱惑力的招聘信息所吸引,对“网络销售”蠢蠢欲动,然而细细想来,便很容易识破这样一个骗局。

1 、作为一家商贸公司,对外培训远远超出了其经营范围。

如果是一个专业的培训机构,其培训完全是合理合法的,大可通过广告媒体发布培训信息,而不用借助招聘渠道用招聘作为幌子。

2 、一眼就能看出招聘和培训都是这家公司诱以赚钱的美丽外壳,求职者涉足其中后,其培训收费可能相当“野豁豁”,而且“网络销售”本来就十分虚拟,这样的培训又无凭无据,一旦发生任何问题,求职者或培训学员将无从求助。

3 、“公司还将提供您大量产品,无需您自己进货。

”甚至有向求职人员推销商品之嫌。

4 、目前,还有部分不法的培训机构,为了拉揽培训生源,通常会和企业人事勾搭成“连裆模子”,由企业发布虚假的招聘信息,对应聘的求职者以参加其指定的培训机构的培训作为录用条件,当求职者支付培训费用并参加完培训后,企业再以种种理由拒绝录用。

从以上四点即可看出此类企业并不是以招聘为目的,同样也不会真心实意为求职者传授技能,只是通过招聘渠道进行广告宣传,吸引求职者前去参加所谓的培训,以达到收费和推销物品的目的。

求职者在应聘的过程中,要注意辨别分析,切勿盲目相信,以免受骗上当。

如果求职者发现有单位存在此类现象,可拨打劳动保障服务热线 12333 或前往就近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进行举报。

陷阱二考察为名,无偿占用劳动力有些单位以招聘为名,在收集求职者资料和组织面试的过程中,要求求职者提供成果展示,并以此窃取求职者劳动成果。

由于应聘者维权意识不强,维权依据往往不足,此类无偿占有求职者劳动成果的情况时有发生。

提醒广大求职者,应聘时要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注意保护个人研究成果,将自己的工作成果向面试单位展示固然重要,但要学会有所保留,以免被别有用心的用人单位利用而造成损失。

案例:专家提醒:现在正值应届生求职旺季,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在擦亮眼睛挑选自己中意的另一方。

然而,就在纷至沓来的各种招聘会上,有些用人单位却以招聘为幌子,收取简历、组织面试,窃取着应聘者殚精竭虑做出的一份份计划书、策划创意和科研成果。

求职者丢了无形资产——思路,却没得到工作,而用人单位却乐得吃上一顿营养丰富的“免费午餐”。

类似遭遇“智力陷阱”,也就是劳动成果被招聘方以招聘为由而窃取的情况最近屡见报端。

专家指出,“智力陷阱”是指以招聘为名无偿占有应聘者程序设计、广告设计、策划方案、文章翻译等创意,甚至知识产权。

这种堂而皇之地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性质极为恶劣。

专家提醒求职者,在不能判断招聘单位真实意图,又想取得工作的情况下,需要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保护。

主要方式有:1、提交策划案等劳动成果时要准备两份,一份提交,一份自己留存,在留存份上要求招聘单位签字确认,以便将来能够证明劳动成果内容。

2、提交策划案时附上《版权申明》,并要求招聘单位签收。

最好申明:“任何收存和保管本策划案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作者同意,不得使用本策划案或者将本策划案转借他人,亦不得随意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何方式传播。

否则,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陷阱三切莫被“境外就业”的美丽谎言蒙蔽双眼部分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商务咨询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发布的'工作地点为“境外”的招聘信息后,向劳动保障部门求证这些招聘信息的真实性。

专家提醒求职者,要小心被一些中介机构利用“境外就业”的美丽谎言蒙蔽了双眼,应聘这类招聘信息时应当格外留心,要确定信息发布机构是否具有“境外就业中介经营”的相关资质,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案例:今年 8 月,轰动上海的南汇女工被困南非事件就是黑心中介惹的祸。

受害者之一方小姐说,她出国前向中介交了 3.7 万元人民币的“劳务费”,可回来时,厂主只还给她 1.17 万兰特 ( 约合 1.5 万元人民币 ) ,加上警民中心资助的 1000 兰特,总共也只有 1.65 万元人民币,损失了一大半。

其他女工的情况也是一样。

而在她打工的 8 个月里,只出去过两次,其他时间都在厂里打工。

每天早上 7 点起来,一直做到晚上 10 点,几乎天天如此。

方小姐说:“那里简直就是一个监狱。

虽然警民中心一直督促厂主,可这个老板太黑心,总有借口不还我们钱。

”专家建议:目前非法境外就业中介主要有以下类型:一是以出境旅游和商务签证代替务工签证,出境就业者没有工作许可证,相当于“打黑工”;二是无照经营的境外就业中介;三是无视任何限制收取高额中介费;四是非法中介机构无视广告法和有关劳动保障法规,乱发假广告,吹嘘境外就业能挣到高额报酬;五是非法境外就业中介机构为谋取经济利益什么单子都接。

求职者在应聘工作地点为境外的招聘信息时,要避免上当受骗。

主要方法有:一是要看中介机构是否持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境外就业中介经营许可证》,这些中介机构的名称、住所和联系方式可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其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网站上查询(目前上海仅有 24 家中介机构有此资质),并且应出示出境就业国劳工部门批准的招用外籍工人的证书文件;二是中介费一般不高于月工资;三是出境就业人员从事劳动合同之外的任何工作都是非法的,因此与国外雇主签订劳动合同时要对劳动合同的内容进行确认,劳动合同内容应当包括合同期限、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食宿条件、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条件,以及劳动争议处理、违约责任等条款。

陷阱四利用“见习”使用廉价劳动力用人单位发布工作性质为"合同制"的招聘信息,却与求职者签订的不是劳动合同,而是见习协议,并将招聘信息中承诺的千元薪资改为420元/月的见习补贴,由于这些单位非劳动部门核批的见习基地,原则上不允许招收见习学员,一旦录用求职者,就必须与劳动者建立正式劳动关系。

上海公共招聘网提醒广大求职者,如果不慎应聘了这些所谓的“见习”岗位,要先核实该单位是否为见习基地,若不是,应及时设法脱身,以免被不法企业侵害个人利益。

案例:姜先生,刚于某高校计算机系毕业,近日应聘了某某广告有限公司的网络管理员岗位。

该岗位的招聘信息中明确表示月薪800元--1500元,且工作性质为合同制,姜先生便欣然前往应聘。

姜先生被录用后与单位签订了一份见习协议,在之后的两个月的时间内,该单位每个月均仅支付给他420元的见习补贴,姜先生察觉到可能其中有所问题,立即到劳动部门进行核实,原来该广告公司并非见习基地,原则上不允许招收见习学员,它仅仅是想利用见习名义使用廉价劳动力。

专家建议:求职者在应聘“见习”岗位前必须要理解“见习”的真正涵义。

所谓职业见习是指组织学员进入企业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性见习,以提高其动手能力,丰富其工作经验,增强上岗适应性,尽快实现就业。

见习期内,见习学员与见习单位不建立劳动关系。

发布“见习”岗位的用人单位必须具有见习基地资质,其他任何单位发布所谓“见习”岗位都不合法。

同样,这类单位以“合同制”为诱饵,骗取求职者廉价劳动力后,以“见习”推脱则更为恶劣。

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工作合同时要搞清楚“合同”与“见习协议”的区别,不要被用人单位的一面之词所误导。

求职者在签订“见习协议”时要留心这家用人单位是不是具有见习基地资质。

如果出现案例中的情况,可及时向劳动保障部门咨询或反映。

陷阱五招聘信息做广告,莫入中介陷阱极少数中介公司,利用网络免费发布招聘信息的平台,集中发布招聘信息,并且跨过网站审查和监督,要求求职者直接将个人简历发送至该中介公司邮箱,以达到大量收集人力资源信息的目的。

有些中介公司甚至在招聘信息中做起了广告。

因为求职者一旦脱离问工网进行应聘,中介公司即可以向求职人员实施收费。

希望求职者一旦发现招聘单位有此类以收集人力资源或借招聘名义宣传公司之嫌的行为,可拨打劳动保障服务热线: 12333 或向各职业介绍机构举报。

案例:某人才信息公司,一周时间内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近千条,均为中介信息,并在每条信息的岗位描述中留下了邮箱和公司自己的网址,要求求职者将个人简历直接发送公司邮箱或登录公司网站应聘。

求职者方小姐,前不久在网上查询到了该公司的此类招聘信息,记下了该公司的邮箱和网站地址,没有在网上进行应聘,而是将个人简历通过 E-mail 发送到了该公司,公司约见了方小姐,为其推荐了不少岗位,但要求方小姐每个岗位支付一定的介绍费用,并且如果面试成功,要支付给该公司首月工资的 50% 作为中介费用。

专家建议:求职者切莫被这些中介公司描述的高薪或者高福利待遇所诱惑,这些有问题的招聘信息往往学历要求低,但报酬高,与市场规律不符,但很具有诱惑力。

求职者自身也要具有防范意识,对于此类收费行为要坚决予以抵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