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单兆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天津中医药,2021,38(4):438-441.

合集下载

单兆伟治脾胃病经验

单兆伟治脾胃病经验

单兆伟治脾胃病经验单兆伟治脾胃病经验*导读:江苏省中医院单兆伟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他长期从事中医脾胃病临床研究工作,曾师从于全国著名脾胃病专江苏省中医院单兆伟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他长期从事中医脾胃病临床研究工作,曾师从于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孟河医派传人张泽生教授以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

学术上首先提出了气虚血瘀热郁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及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诊疗体系,完善和丰富了传统的中医脾胃理论。

今就单兆伟的主要学术思想做一简述。

融汇古今思路辨证辨病相参五诊合参重视舌诊传统医学望、闻、问、切概括了诊察疾病的4种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不能互相取代,因此在临床运用时,必须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四诊合参。

随着科技的发展,单兆伟认为临床尚需结合现代医学的一些检查手段与方法,有助于判断疾病的转变及治疗后的变化等情况。

此外,单兆伟在诊察脾胃疾患时,十分重视舌象的诊察情况,往往舍脉从舌,或舍证从舌。

《形色外诊简摩舌质舌苔辨》中说:苔乃胃气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

舌为脾之外候,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阳明胃腑,多气多血,常挟邪气上潮于舌,故古人又有舌为胃镜之语,所以察舌验苔,是诊察脾胃疾病的重要手段。

单兆伟还通过舌诊结合内镜和患者的临床症状,判断溃疡病的治疗及预后、萎缩性胃炎的病情进退、胃动力功能的改善、胆汁反流的情况等等,从而大大提高了此类疾病的治愈率。

他还十分重视舌下络脉的改变,这对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很有帮助。

经长期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可从舌下络脉的色泽、脉络的延伸度、充盈度、脉络的增粗情况、扭曲度及脉络的分支等方面来观察。

如舌下脉络色淡紫而滞、延伸度较差、充盈不佳、细小等可诊断为虚证;结合舌象、内镜下黏膜象及病理学表现、临床症状可分别诊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和兼夹等。

如舌下脉络色深紫而滞、延伸过度(有时达舌尖)、充盈急胀、增粗,扭曲度大等可诊断为实证,或为热证或为血瘀,特别是对血瘀证的诊断帮助较大。

单兆伟教授运用药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单兆伟教授运用药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天津中医 !""! 年 X 月第 $T 卷第 W 期
(麦芽) 微咸能行上焦滞血, 使营和而卫益畅” 。谷芽 则和养功胜, 能生津液, 益元气; 麦芽力猛, 元气中虚 者, 多用则消肾; 谷芽性平力缓, 而能补中, 不似麦芽 之克削也。麦芽消面积, 谷芽消米食, 临证之时, 当 详察病情, 分而使用。此外, 吾师认为, 麦芽炒用专 入脾胃, 消食开胃为主, 生用则舒理肝胃之力增。
万方数据
+ * ) ( % ’ &% $ # ! " !
化出焉” 。 说明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 吾
X" 胃和中之要药也” 。两药均具有生发之气,配伍应 用, 升发脾胃之气, 开胃健脾, 相得益彰。 吾师在治疗 脘腹胀满等用之效佳。吾师又指 &’( 见纳谷不馨、 出, 谷芽、 麦芽虽为同类之品, 功效相似, 实有区别。 麦芽消食力强, 而亦有舒肝气、 行滞血之功, 如 《本草 求源》 云 “凡怫郁致成膨膈等症, (麦芽) 用之甚妙, 人 知其消谷而不知其疏肝也” , 《本草述》 又云 “……第
(收稿日期: !""! # "$ # "%)
!"#$%&$’($) *+ ,*-#.$ /$%0) 1)$2 03 4%*+ 5 678’ 978*:$& &’ ;%$8<&’= ,7%*’&( ><%*#7&( ?8)<%&<&) )*+, -./ 0 *1 2 ! "#$ % "#$ &’(()*+, -)*#.+. -"//.$. "0 1 -2 3 ! "#$ % "#$ 3 -)*#4 3 >0)<%8(< 4 56-7 8 9:*. ;:*-< => :*? @A=.B >7CA =D @=6>=.E=? >. />*F.-?>.F *./ B6=*B>.F E:6-.>E *B6-@:>E F*?B6>B >? G B := ?@A==. *./ ?B-, *E: />?=*?=? 8 H= I=A>=J=? B :*B B := 7-6, CA*? *./ :=6I? ?:-CA/ I= E:-?=. *EE-6/>.F B- B := ?+./6-, =? -7 @*B >=.B? G B :C? =J=. *. -6/>.*6+ :=6I E*. ?:-< * @6-.-C.E=/ =77=EB 8 K := E-C@A= :=6I? B:*B := A>1=? B- C?= *6= *? 7-AA-< ? 4 L*>M:C , *BE:>.F < >B : L*>?:*- G -.= :*6/ *./ -.= ?-7B G E*. ?, --B: B:= A>J=6 *./ 6=@A=.>?: B := ?@A==. 8 N*.?:=. < >B: (=F=.F G -.= 7*AA>.F *./ -.= 6>?>.F G E*. 6=F CA*B= O> *./ IA--/ ?>, CAB*.=-C?A+ 8 HC*.FO>. < >B : P>*.:=E*- E*. EA=*6 *< *+ @*B:-F=.>E :=*B *./ >./CE= *?B6>.F=.E+ 8 0 *>/-.F < >B : L*.D >* E*. , ->?BC6>M= /6+.=?? *./ @6-/CE= I-/+ A>OC>/ 8 ;:>?:> < >B: L*.D >* :*? B:= 7C.EB >-.? -7 I-B : EA=*6>.F *< *+ @*B :-F=.>E :=*B *./ 6=@A=.>?:>.F *EB>-. 8 Q *>7CM> < >B: RC=, >.FM> E*. /=?E=./ *./ B-.>7+ J>B*A =.=6F+ 8 ( C+* < >B : 0 *>+* E*. >.J>F-6*B= B := ?@A==. *./ ?B-, *E: 8 @$3 :*%2) 4 56-7 8 9:*. ;:*-< => S &:6-.>E *B6-@:>E F*?B6>B >? S &-C@A= :=6I? S &A>.>E*A =D @=6>=.E=?

单兆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举隅

单兆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举隅

!"#$%&&#" ’()* +,-#.%/’ & 012%"/%34% /3 5"%-6/37 8,"#3/4 )6"#2,/4 9-&6"/6/& !" #$%&’(&% ,)*+, -$%&’.$&/& & (% !"#$% &’"(")*’ &+’’,-, +. /*(0"(- 1("2,#$"%3 +. 4#*5"%"+(*’ &6"(,$, 7,5")"(,,/*(0"(- ,8"*(-$9 , &%//&,, &6"(* ; :(%,#(*’ 7,5")"(, ;,< =*#%>,(% +. ?9’+9 ;"$%#")% 4&7 @+$="%*’ ,/*(0"(- ,8"*(-$9 ,&%///!, &6"(*) ):’5;)85: 0123 45467 86593 :2;1 47<=633<7 >?#@ A15<B:62’ 3 6C46726DE6 2D ;765;2DF E17<D2E 5;7<412E F53;72;23 :2;1 ;16 =<99<:2DF G6;1B <83:82==676D;25;2<D <= 3HD87<G63 5D8 82365363,82==676D;25;2<D <= ;16 8236536 2D;< ;1766 3HD87<G63,E96I67 E<GJ2D5;2<D <= "12D636 87KF3, 43HE1<9<F2E59 2D8KE;2<D,6;E* <0= >?;@’: >?#@ A15<B:62;E17<D2E 5;7<412E F53;72;23;0"+ ;765;G6D;

单兆伟教授辨治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临证经验研究

单兆伟教授辨治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临证经验研究

单兆伟教授辨治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临证经验研究目的与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有发展成胃癌的倾向,中西医诊治该病已成为消化系统疾病研究热点之一。

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尚未阐明,很难制定出一个成熟的治疗方案。

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疗效显着,毒副作用小等特点。

单兆伟教授从医30余载,在脾胃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尤有独特的经验。

单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因素有外感六淫、饮食不当、情志内伤、劳逸失调等,以饮食不当为主要因素。

气虚血瘀、虚实错杂并见,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特点。

研究方法:随机选择113例患者做系统观察,其中单纯气虚血瘀41例,气虚血瘀兼湿热中阻38例,气虚血瘀兼肝胃不和16例,气虚血瘀兼胃阴不足18例,口服单氏逆萎汤加减,每日一剂,水煎400ml,每次服用200ml,每日早晚1次,3个月为1疗程,共服药2个疗程。

研究结果:经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在胃镜有效率,病理萎缩有效率,肠化有效率以及不典型增生有效率分别为87.61%,82.30%,68.14%以及75.00%。

临床症状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前后积分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提示单氏逆萎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甚或伴有不典型增生的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

结论意义:通过单兆伟教授辨治萎缩性胃炎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分析,单氏逆萎汤可明显改善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痞满、腹痛、嘈杂等主要症状,明显逆转萎缩性胃炎的胃镜和病理表现。

并在疗程内服用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说明其服用6个月是安全可靠的。

本研究为临床应用单氏逆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初步探析名老中医单兆伟教授对本病的辨治思想,对往后的临床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单兆伟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撷要_胥波

单兆伟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撷要_胥波

化胀,呃逆,大便干燥,睡眠欠佳,舌质紫黯,舌体胖大,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肝郁脾虚,肝经湿热兼血瘀证。

治法:疏肝健脾,瘀利胆,兼清湿热。

药用:柴胡20g,金钱草20g,枳实15g,香橼15g,榔片15g,大黄15g,黄芩15g,栀子10g,川芎15g,当归15g,牛膝10g,收稿日期:2009-05-26作者简介:胥波(1980-),男,江苏南京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脾胃病研究。

土鳖虫10g,姜黄15g,白芷15g,威灵仙10g,鸡内金15g,代赭石10g,夜交藤10g,日1剂,水煎服。

二诊:进服7剂后,该患诉其胃脘症状好转,无呃逆,刺痛减轻,大便日2次,上方去代赭石,大黄改10g。

又进15剂。

三诊:其胁部及肩背不适明显减轻,腹胀减轻,舌质略黯,体仍略胖,苔薄腻,脉弦。

其正气在复,湿瘀未尽除,应继服上方25剂。

四诊: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饮食二便及睡眠均正常。

嘱其日常尤应重视调节情志及饮食。

单兆伟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撷要胥波(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摘要:介绍单兆伟教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多与素体虚弱、外邪入侵、饮食不节、七情所伤、劳倦过度等有关;脾胃虚弱为该病的发病基础,基本病机为脾失健运,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司。

治疗应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与辨病相结合,同时注重心理疏导。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名老中医经验;单兆伟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2-0222-02单兆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从医40余载,师从名老中医张泽生、徐景藩,深得其传,熟谙医理,学识渊博,尤精于脾胃病诊治,深得病家信誉,吾随师侍诊,亲聆教诲,获益匪浅。

现将吾师单兆伟教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 AG)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病因病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内镜应用到临床以后依据胃黏膜的改变所提出的病理分类名称,祖国医学将其归入/痞满0的范畴。

单兆伟教授运用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单兆伟教授运用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失笑 散加味。如兼有气滞者 ,可加佛手 、枳壳等 :如兼胃 热者,可加黄芩、仙鹤草、蒲公英等;如兼痰湿者可加厚 朴、法半夏、炒薏苡仁、石菖蒲、草果等。 3 中阳不足 ,温 中补虚而化瘀 中阳不足多为气虚 日 . 2 久及 阳,或过用苦寒 、泻 下等剂所致 。一般表现 为脘痛 或胀满 ,遇冷加重 ,得温稍缓 ,食 少便溏 ,畏寒肢冷 , 神疲乏力 ,面色咣 白,舌质淡而有紫气 或瘀 点瘀斑 ,舌 下络脉紫滞 ,寸 口脉沉细而弱 。此 乃中焦脾 胃阳虚 ,温 煦无能 , 运化不力 , 故可予 小建 中汤或理 中汤合 生化汤 、 失笑散加减治之 。如兼湿象者 ,可 加薏 苡仁 、炒 白扁豆 等 ;如兼大便次数增 多,可加煨 葛根 、荷 叶等 ;疼痛甚 者 ,可加九香虫 。 33 胃阴 亏耗 ,养 阴清化 而化瘀 胃阴亏耗 由火郁 日 - 久 ,湿热暗 劫或过用温燥 之品所致 。症见脘中隐隐刺痛 或有火灼感 ,饥 不欲食, 口干舌燥 ,但不多饮 ,或手足 心热 ,便干 ,形瘦,夜寐不实 ,舌质红干或见紫斑 ,舌 下脉络 细而 延伸,色为黯滞 ,寸 口脉细数 。是为 中焦胃 阴被耗 ,濡 养不能,血枯为瘀 。方择益 胃汤合通幽汤化 载 。此时化瘀 不宜太过、太燥 ,宜选丹皮 、生地黄、仙 鹤 草、红花 等 。如兼见湿 热 ,可选用薏苡仁、黄芩等; 出血 ,可加仙鹤草 、三七等 ;兼气虚者 ,可加西洋参 。


3 临 床 应 用 随证 而 施
病 中虚 等众多 因素 ,必然会 出现寒热 转化、错杂 ,虚 实 转变 、兼夹等复杂情 形 ,瘀血 由此 内生 。所 以 C G 的 A 痞满是 以瘀血滞 中, 或夹 它因致使 中焦 运化 、 降失常。 纳 如 《 金匮要 略》云 :“ 不满 ,其人言我满 ,为有血瘀 腹 也 。 诸病源侯论 》亦 云 :“ ”《 血气 壅实不通而成否 也。 ”

单兆伟慢性萎缩性胃炎诊疗经验浅探_王丽华

单兆伟慢性萎缩性胃炎诊疗经验浅探_王丽华

DOIʒ10.13192/j.issn.1000-1719.2015.06.013单兆伟慢性萎缩性胃炎诊疗经验浅探王丽华1,指导:单兆伟2(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摘要:介绍全国名老中医单兆伟教授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疗经验,认为脾胃虚弱为其本,瘀血阻络乃其标,滞亦为核心病机之一;诊断强调四诊合参,舌镜互参;治疗注重顾护后天,益气健脾,斡旋气机,以平为期,治萃三证,随证变通,加以心理疏导,饮食调养;用药轻灵醇正,颇具孟河余韵,讲求补而不滞,刚柔相济,升降平衡,巧用药对,精于配伍。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名老中医经验;单兆伟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0-1719(2015)06-1194-02Professor SHAN Zhaowei's Experienc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WANG Lihua 1,Advisor :SHAN Zhaowei 2(1.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9,Jiangsu ,China ;2.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9,Jiangsu ,China )Abstract :To introduce Professor SHAN Zhaowei's experience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views that the weakness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is the fundamental while blood stasis is the Biao as well as one of the core pathogenesi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four examination methods ,the tongue coating com-bined with gastroscope ;in the aspect of treatment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protecting the acquired constitution ,nourishing qi to in-vigorate spleen ,mediating qi activity ,summarizing three types of TCM syndromes ,accompanied by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diet aftercare ;in the herbal of choice ,Professor SHAN Zhaowei is skilled in compatibility of herbals and inherits the style of Meng River to choose herbals as little as possible.Key words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famous TCM doctor's experience ;SHAN Zhaowei 收稿日期:2014-12-24基金项目: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1)41号)作者简介:王丽华(1989-),男,江苏江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脾胃病临床研究。

单兆伟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八法

单兆伟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八法

6 张早华 等 . 红景 天胶 囊 对心 肌缺 血 、缺 氧 保护 作 用 的实
验研 究 . 国中西 医结 合 杂志 中
19 ;1 (0 :67 9 6 6 1 ) 1
7 Af m s’ e a v— S , e 1 CaY a o ta tl un to ol wi — A ta .o ll c c nr cie f ci n flo ng a i
胞耐毒试验 活性的 E a花 环 百 分 率 ,亦 能 抑 杀 H P。
益 气 活 血 法
太 子 参 1g 5 ,炒 白术 1g 0 ,云 茯 苓 1g 2 ,炒 白芍 2g 0 ,法 半 夏 6 ,陈 皮 5 ,仙 鹤 草 1g g g 5 ,丹 参 1g 5, 莪 术 1g 0 ,檀 香 2 ,苡 仁 3g g 0。
按 :单 师 本 法 主 治 脾 胃 虚 弱 ,兼 有 血 瘀 之
郁滞之 C G患者 。 《 医汇讲 》云 : “ 胃受 伤则 A 吴 脾
出纳 之 机 失 其 常 度 。 盖 脾 胃居 中州 ,为水 谷 之 海 , ”
主 受 纳 和运 化 。 若 饮 食 不 节 ,或 劳倦 内伤 ,或 久 病 不 愈 延 及 脾 胃 ,或 用 药 不 当 ,或反 复 持 续 的 外 邪 侵 袭 ( 别 是 幽 门 螺 旋 杆 菌 的感 染 )损 伤 脾 胃 ,致 脾 特 运 失 司 , 胃纳 呆 钝 ,失 于 和 降 ,水 湿 内聚 。 临床 症 见 : 胃脘 不 舒 ,痞 胀 隐 痛 ,食 量 减 少 ,精 神 疲 倦 , 舌 淡 苔 白 ,脉 细 等 。此 法 乃 参 苓 白术 散 合 二 陈汤 加 减 ,方用 太 子 参 、 白术 、山 药 、扁 豆 、苡 仁 益气 健
C AG患 者 。 《 证 治 裁 ・ 类 胃脘 痛 》 日 : “ 痛 在 经 , 初 久痛 人 络 ,经 主 气 ,络 主 血 也 … … 久 痛 则 血 络 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单兆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天津中医药,2021,38(4):438-441.童凤翔1 , 徐艺2(1. 南京中医药大学,2.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患。

临床表现多以脘痞、胀满、隐痛为主症,并伴有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形体消瘦等脾胃虚弱之象,疾病日久可见血瘀征象,如舌质紫暗,舌下络脉迂曲、充盈、增粗,脉涩等。

单兆伟教授,全国名中医,师承于张泽生教授,尽得孟河医派之薪传,后又拜于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门下,苦学三载,精勤不倦,终集诸家所长。

单教授在脾胃病诊疗上潜心钻研,见解独到,临床经验丰富,尤擅长治疗CAG。

单教授认为CAG当归属“胃痞”范畴,正如《景岳全书·痞满》中云:“痞者,痞塞不开之谓。

”笔者有幸跟诊抄方,受益匪浅,择其一二浅谈愚见。

1 病机特点1.1 起于脾虚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水谷以灌四旁,升清气以布水精,胃主受纳腐熟以助脾,降浊气以通肠腑。

胃腑借食道与外相通,无藩篱相护,故受纳之际易受戕害,故《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盖胃者汇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易。

”感受外邪、饮食生冷不洁均可损伤脾胃,日久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气血乏源,气虚则卫外之力减弱,更易为邪所侵,《类经》有云:“正气不足,邪气有余,正不胜邪,病必留连不解。

”故CAG患者多病程迁延。

1.2 传于肝郁“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分泌胆汁,可促进饮食物消化,肝胃之气相通,若肝气郁结,可导致两脏同病,肝为脾之所不胜,肝气乘脾,所伤必甚,诚如《金匮要略》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脾胃既损,升降失序,则可见中焦气机逆乱而变生痞满之病。

1.3 重于湿热《温热经纬》中提及:“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脾虚则水谷不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而生内湿,湿易困脾,故脾喜燥恶湿;脾为太阴湿土,通于湿气,同气相求,故外湿易伤于脾,内外合邪胶结不解,湿阻气机,脾津输布失常,脏腑、四末失于濡养。

湿邪蕴久而生热,或嗜食炙煿辛辣之品,湿热搏结,共同伤及人体津液,脾胃阴津受损,而渐成阴亏之证。

1.4 系于血瘀叶天士指出:“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脾胃病久,中气渐虚,气虚不能推动血行,停而为瘀,胃腑易为燥热之邪所害,热迫血行,离经之血亦为瘀,瘀阻脉络,黏膜、血管失于濡养。

故内镜下可见为胃黏膜苍白,变薄,脉络迂曲,或胃黏膜充血肿胀,呈颗粒样增生。

故云“脾胃不足,皆为血病”。

2 治则治法2.1 健脾为本,贵在运脾《脾胃论》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脾胃虚弱则化源不足,内难养五脏,外不敌邪侵,虚而受邪,百病变化丛生,故云“四季脾旺不受邪”。

治疗上当先顾护脾胃,单教授提出,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脾胃为升降之枢,肝在左为升,肺在右为降,中焦主斡旋气机。

《素问·六微旨大论》谓之:“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治疗关键在于斡旋气机,复中焦升降之序。

选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健脾固本,加用枳壳、桔梗、佛手、木香、青皮等行气助运兼以疏肝。

2.2 清热化湿,慎用苦寒脾易为湿困,胃易成燥热之害,湿热阻滞中焦,吴鞠通提出:“湿为阴邪,非温不解。

”然辨其病热者,当以寒药治之,故湿热之邪最为难治,化湿须防温燥助热,清热当防苦寒败胃。

单教授喜用黄芩、仙鹤草之药对以疗胃中郁热,清中有补,再用白术、薏苡仁、泽泻等淡渗利湿,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

2.3 活血化瘀,重在养血瘀血内阻者当配合活血化瘀之法,瘀血不祛则新血不生,然化瘀不可一味选用活血、破血之品,唯恐徒伤正气,临证之时结合患者体质之强弱,病性之虚实及瘀血之轻重,轻者以养血活血为主,选用当归、丹参、红花等,血为气之母,既可活血又可益气,配伍理气药以“疏其血气,令其调达”,重者多选用莪术、三棱及虫类药等破血逐瘀,取药由病挡之意,但须注意中病即止。

2.4 甘寒养阴,柔润为主胃喜润而恶燥,燥热之邪易伤津液,脾胃病久,可见阴液不足之诸症,张锡纯谓:“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

”高鼓峰则提出“胃阴足则思食”,治疗时当处处顾护阴液,病程后期尤应重视育脾阴、增胃液,然脾胃既虚,又恐滋腻太过以碍胃,故选用麦冬、石斛、玉竹等甘寒柔润之品以滋阴。

3 选方用药3.1 脾胃湿热证—清幽养胃胶囊清幽养胃胶囊主要针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CAG,单教授认为Hp属于“外邪”范畴,且其发生多与湿热之邪相伴,现代研究也表明湿热环境有利于Hp生存繁殖,而感染Hp之后亦可加重湿热,故患者除胃脘痞胀、疼痛等主症外,尚有胃脘灼热、口臭口苦、恶心或呕吐、大便黏滞或稀溏,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等湿热之征。

清幽养胃胶囊由党参、西洋参、白术、枳壳、黄芩、仙鹤草、丹参、白芍、白花蛇舌草、炙甘草等组方而成,以健运中焦为基础,侧重清热化湿,党参、西洋参健脾益气,白术健脾利湿,《药性赋》谓其有:“利水道,有除湿之功;强脾胃,有进食之效。

”枳壳行气宽中除胀,两者相配,意在取枳术丸健脾消痞之意。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仙鹤草清热解毒补虚,两味相须则清热之效增,无苦寒败胃之弊,寓固本于清泻之中,据药理学研究此两者有效抑杀Hp的作用。

白芍养血柔肝止痛,丹参活血祛瘀止痛,两者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炙甘草调和诸药。

汪悦教授研究显示服用清幽养胃胶囊2个月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三联(胶态次枸橼酸铋+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疗法,且半年复发率低,两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无明显差异。

陈澳月研究表明清幽养胃胶囊联合四联(奥美拉唑镁肠溶片+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胶体果胶铋干混悬剂)疗法与四联疗法Hp根除率相当,但在改善胃痞、口有异味、纳差、反酸嗳气等症状上疗效显著。

3.2 气虚热瘀证—仁术健胃颗粒仁术健胃颗粒是单教授治疗CAG伴有轻度异型增生的常用方,制成中成药后因其简便验廉,深受广大患者青睐。

脾胃病反复发作,病久入络,患者除湿热征象之外,舌淡紫、舌下络脉迂曲等血瘀证表现更著。

故在健脾清热基础上更重视化瘀,方选黄芪、白术、薏苡仁、黄芩、仙鹤草、莪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以黄芪、白术、薏苡仁补中益气,健运脾胃,意在气充则血行。

莪术活血化瘀调气,《本草纲目》认为莪术乃“医家治积聚诸气,为最要之药”,张锡纯谓其“若与参、术、芪诸药并用,大能开胃进食,调血和血”,既可改善患者纳呆的症状,又可改善胃黏膜微循环,与白术成攻补兼施之药对,莪术可增白术补脾之功,补而不滞,白术可制莪术攻破之性,行而不伤;黄芩、仙鹤草清热补虚,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清热解毒,防热毒日久成癌,以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

3.3 脾虚湿热证—二参三草汤二参三草汤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湿热证的治疗,患者可因湿热日久耗伤胃阴而出现胃脘嘈杂、舌红少苔甚则浅裂等表现,故气阴两虚伴有湿热,而瘀血证候不显者多选用本方,方由太子参、黄芪、白术、薏苡仁、丹参、仙鹤草、白花蛇舌草、炙甘草等组成。

《脾胃论》记载:“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治疗上健脾益气,活血滋阴同施,太子参健脾生津,黄芪补肺脾之气,补气与滋阴并行,取两者阴阳互资,乃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

丹参既可活血通络祛瘀,又可养血生血,以防因虚致瘀,又可助其化源,《妇人名理论》称其为:“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

”白术健脾益气燥湿,薏苡仁健脾渗湿而不伤阴,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炙甘草调和诸药。

3.4 脾虚热瘀证—参夏莲草汤参夏莲草汤适用于CAG进一步发展,伴有肠化、异型增生。

脾胃病日久,脾阳胃阴久耗不复,湿热血瘀久积成毒。

患者阴虚血瘀更著,可表现为口干不欲饮,胃脘嘈杂,夜寐不安,舌紫暗,舌下络脉怒张等。

参夏莲草汤与仁术健胃颗粒均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异型增生,组方思路多有相似,以健脾清热活血为主,方选太子参、白术、法半夏、麦冬、黄芩、仙鹤草、莪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

以太子参易黄芪,太子参乃清补之品,益气健脾,生津润肺,去黄芪恐其有壅滞气机之弊。

麦冬、半夏取益胃汤之意,《本草便读》谓半夏:“消痰饮,通阴阳而和胃,散逆气以调中。

”降逆调中,化痰湿而运脾,麦冬味甘柔润,善补胃阴,两者相配,润燥相宜,醒脾益胃生津,《血证论》谓:“脾阴虚又不能滋生血脉。

”故滋阴以助莪术活血化瘀。

继用黄芩、仙鹤草清中焦之热,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抑瘤。

3.5 扶正祛邪,以平为期清幽养胃胶囊和仁术健胃颗粒均选用白术健脾利水,黄芩、仙鹤草清热补虚,由此可见脾虚湿热是CAG发病关键。

在健脾清热的基础上,清幽养胃胶囊侧重祛邪,加用枳壳理气,丹参活血,意在畅达中焦。

仁术健胃颗粒重在扶正,选用黄芪、薏苡仁,意在脾肺同补。

《脾胃论》有言:“脾胃虚则肺最受病。

”培土生金,子母同补。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治当补其不足,损其有余,重在调气复平。

3.6 益气滋阴,阴阳同调仁术健胃颗粒与参夏莲草汤均治疗CAG伴有异型增生,以健脾清热活血祛瘀为主,参夏莲草汤较前者更注重养阴,《血证论》谓:“但调治脾胃,须分阴阳……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

”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亦云:“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

”脾为太阴湿土,乃三阴之长,故以滋脾阴为先,单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出现胃阴亏虚证候表现时,病情较重,阳气易复,阴液难回,难求速效,治当缓图,治疗上多用麦冬、石斛等甘寒濡润之品小量长期缓滋其阴,即可避免药物过于寒凉损伤脾阳,又可甘寒缓滋脾胃阴液,组方用药更为平和,平调脏腑阴阳。

3.7 临证加减,轻清效奇CAG临床症状繁芜,单教授秉承孟河之风,用药清轻醇和,药少量轻,平淡中尤见奇效,其临证加减常用药如下。

患者若神疲乏力、食少纳呆,为脾胃气虚,加用党参、黄芪益气健脾;伴有畏寒、完谷不化等症,为脾胃虚寒,去黄芩,酌加制附子、干姜等以温胃散寒;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者,乃胃阴不足,加用玉竹、石斛等养胃阴;若肝气不舒者,加柴胡、陈皮、合欢皮等理气疏肝和胃;口黏、口有异味、舌苔黄厚腻者,去麦冬,加苍术、厚朴燥湿健脾;胃痛甚者,增白芍之量以缓急止痛,加用延胡索、甘松、九香虫等理气止痛;脘胀明显者,可加佛手理气消胀,焦山楂、焦神曲、谷麦芽健脾助运;泛酸、嘈杂者,加浙贝母、海螵蛸制酸护胃;夜寐不安者,可加百合、酸枣仁、远志、茯神等养心安神。

3.8 生活调摄,饮食喜怒单教授认为形神相应,药物治疗有效与否,除了辨证正确,治疗得当,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故而在患者首诊之时,会开具一张健康宣教单,嘱患者仔细阅读。

首先要求患者学会自我情绪调节,良好的情绪及精神状态对于脾胃病的治疗至关重要,心情舒畅,怡情悦性,方有事半功倍之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