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肾和双肾盂的图片(第1页)
合集下载
2020年肾脏的解剖结构(最新课件)

2020-11-25
2
• 肾(kidney)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红褐色,可分为内、外侧两缘,前、 后两面和上、下两端。肾的外侧缘隆凸,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是
肾盂、血管、神经、淋巴管出入的门户。这些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
组织包裹,合称肾蒂。由肾门凹向肾内,有一个较大的腔,称肾窦。肾
窦由肾实质围成,窦内含有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肾小盏、肾大盏、 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2020-11-25
8
2020-11-25
9
Dr.Feng
2020-11-25
10
感谢您的聆听 您的关注使我们更努力
谢谢
感谢您的下载观看
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2020-11-25
11
2020-11-25
3
• 肾的位置肾脏的位置:右肾门针对第二腰椎横突,左侧针对第一腰椎横 突,右肾由于肝脏关系比左肾略低1-2厘米。正常肾脏上下移动均在1-2
厘米范围以内。肾脏是在横膈之下,体检时,除右肾下极可以在肋骨下 缘扪及外,左肾则不易摸到。
2020-11-25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肾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居腹膜后方。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下缘, 下端平2腰椎下缘。右肾比左肾低半个椎体。左侧第12肋斜过左肾后面的 中部,右侧第12肋斜过右肾后面的上部。
2020-11-25
7
• 肾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单位,称为肾单位。 •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 肾小体内有一个毛细血管团,称为肾小球,它由肾动脉分支形成。肾小 球外有肾小囊包绕。肾小囊分两层,两层之间有囊腔与肾小管的管腔相 通。
• 肾小管汇成集合管。若干集合管汇合成乳头管,尿液由此流入肾小盏。
肾脏解剖结构图完美正规版

缔组织包绕称肾蒂。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内含肾动脉分支、肾静脉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肾蒂(renal pedicle):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肾蒂。
肾蒂(renal pedicle):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 肾蒂(renal pedicle):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肾蒂。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内含肾动脉分支、肾静脉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 自上而下 肾蒂(renal pedicle):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肾蒂。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内含肾动脉分支、肾静脉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肾动脉
肾静脉
肾盂
二、肾的位置与毗邻
• 位于脊柱两 侧,腹膜后
间隙内。
• 左高右低。
谢谢观看
肾蒂(renal pedicle):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肾蒂。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肾盂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内含肾动脉分支、肾静脉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内含肾动脉分支、肾静脉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内含肾动脉分支、肾静脉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肾蒂(renal pedicle):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肾蒂。
肾蒂(renal pedicle):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 肾蒂(renal pedicle):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肾蒂。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内含肾动脉分支、肾静脉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 自上而下 肾蒂(renal pedicle):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肾蒂。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内含肾动脉分支、肾静脉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肾动脉
肾静脉
肾盂
二、肾的位置与毗邻
• 位于脊柱两 侧,腹膜后
间隙内。
• 左高右低。
谢谢观看
肾蒂(renal pedicle):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肾蒂。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肾盂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内含肾动脉分支、肾静脉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内含肾动脉分支、肾静脉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肾脏解剖结构图

肾盂
第4页,共6页。
二、肾的位置与毗邻
• 位于脊柱两侧,
腹膜后间隙内。 • 左高右低。
第5页,共6页。
上端 左肾 平T11下缘 右肾 平T12上缘
下端 平L2下缘 平L3上缘
第6页,共6页。
概念肾蒂内结构的排列关系自前向后肾静脉肾动脉肾盂自上而下肾动脉肾静脉肾盂二肾的位置与毗邻位于脊柱两侧腹膜后间隙内
肾脏解剖结构图
第1页,共6页。内 Biblioteka 缘外 侧 缘下端
前面观
后面观
第2页,共6页。
概念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 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 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肾蒂(renal pedicle):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 缔组织包绕称肾蒂。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肾实质的 凹陷称肾窦,内含肾动脉分支、肾静脉 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 织等。
第3页,共6页。
肾蒂内结构的排列关系
• 自前向后 肾静脉 肾动脉 肾盂
• 自上而下
肾动脉 肾静脉
第4页,共6页。
二、肾的位置与毗邻
• 位于脊柱两侧,
腹膜后间隙内。 • 左高右低。
第5页,共6页。
上端 左肾 平T11下缘 右肾 平T12上缘
下端 平L2下缘 平L3上缘
第6页,共6页。
概念肾蒂内结构的排列关系自前向后肾静脉肾动脉肾盂自上而下肾动脉肾静脉肾盂二肾的位置与毗邻位于脊柱两侧腹膜后间隙内
肾脏解剖结构图
第1页,共6页。内 Biblioteka 缘外 侧 缘下端
前面观
后面观
第2页,共6页。
概念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 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 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肾蒂(renal pedicle):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 缔组织包绕称肾蒂。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肾实质的 凹陷称肾窦,内含肾动脉分支、肾静脉 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 织等。
第3页,共6页。
肾蒂内结构的排列关系
• 自前向后 肾静脉 肾动脉 肾盂
• 自上而下
肾动脉 肾静脉
肾脏结构(共20张PPT)

第十六页,共20页。
肾小球滤过(lǜ ɡuò)率:
*每分钟由两肾生成(shēnɡ chénɡ)的原尿量 。 单位:125ml/min 每天生成(shēnɡ chénɡ)的原尿量:180L/d
(125×60×24=180)
第十七页,共20页。
(二)肾小管和集合(jíhé )小管的重吸收作 用
1.重吸收的方式(fāngshì)--主动重吸收和被动 重吸收
滤过(lǜ ɡuò)作用:
血液经过肾小球时,血浆中的 水和小分子物质经滤过膜进入肾 小囊腔形成(xíngché ng)原尿的 过程。
原尿:是由肾小球滤出的
去蛋 白质(báizhì)的血浆
。
第十五页,共20页。
1.滤过(lǜ ɡuò)膜
是滤过的结构基 功能:重吸收(水,离子,葡萄糖,
近端小管重吸收的物质(wùzhì)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因而是各类物质(wùzhì)重吸收的主要部位。 氨基酸,尿素(niào sù),尿酸等)
一、肾的形态(xíngtà i)
上端
外侧缘
下端
第一页,共20页。
肾动脉 肾静脉(jìngm 肾盂(shènyú )
第二页,共20页。
第三页,共20页。
肾皮质(pízhì) 肾锥体 肾小盏
第四页,共20页。
肾柱
肾乳头(rǔtóu)
肾大盏
肾盂(shènyú )
输尿管
五、肾的微细(wēixì)结构
础,由毛细血管 重吸收的方式(fāngshì)--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
+ 髓质集合(jíhé)小管
(má o xì xuè *每分钟由两肾生成(shēnɡ chénɡ)的原尿量。
(二)肾小管和集合(jíhé)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弓形(ɡōnɡ xínɡ)集合小管
肾小球滤过(lǜ ɡuò)率:
*每分钟由两肾生成(shēnɡ chénɡ)的原尿量 。 单位:125ml/min 每天生成(shēnɡ chénɡ)的原尿量:180L/d
(125×60×24=180)
第十七页,共20页。
(二)肾小管和集合(jíhé )小管的重吸收作 用
1.重吸收的方式(fāngshì)--主动重吸收和被动 重吸收
滤过(lǜ ɡuò)作用:
血液经过肾小球时,血浆中的 水和小分子物质经滤过膜进入肾 小囊腔形成(xíngché ng)原尿的 过程。
原尿:是由肾小球滤出的
去蛋 白质(báizhì)的血浆
。
第十五页,共20页。
1.滤过(lǜ ɡuò)膜
是滤过的结构基 功能:重吸收(水,离子,葡萄糖,
近端小管重吸收的物质(wùzhì)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因而是各类物质(wùzhì)重吸收的主要部位。 氨基酸,尿素(niào sù),尿酸等)
一、肾的形态(xíngtà i)
上端
外侧缘
下端
第一页,共20页。
肾动脉 肾静脉(jìngm 肾盂(shènyú )
第二页,共20页。
第三页,共20页。
肾皮质(pízhì) 肾锥体 肾小盏
第四页,共20页。
肾柱
肾乳头(rǔtóu)
肾大盏
肾盂(shènyú )
输尿管
五、肾的微细(wēixì)结构
础,由毛细血管 重吸收的方式(fāngshì)--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
+ 髓质集合(jíhé)小管
(má o xì xuè *每分钟由两肾生成(shēnɡ chénɡ)的原尿量。
(二)肾小管和集合(jíhé)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弓形(ɡōnɡ xínɡ)集合小管
肾脏解剖结构图

肾蒂内结构的排列关系
• 自前向后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内含肾动脉分支、肾静脉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内含肾动脉分支、肾静脉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内含肾动脉分支、肾静脉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内含肾动脉分支、肾静脉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肾蒂(renal pedicle):出入肾门的结构被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肾蒂(renal pedicle):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肾蒂。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内含肾动脉分支、肾静脉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肾实质 肾蒂(renal pedicle):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肾蒂。
肾动脉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内含肾动脉分支、肾静脉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内含肾动脉分支、肾静脉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肾脏解剖结构图

一、肾的形态
• 实质性器官。 • 左右各一。 • 形似蚕豆。 • Leabharlann 内外侧两缘、 前后两面、上下 两端。
外 侧 缘 下端
内 侧 缘
前面观
后面观
概念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 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 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肾蒂(renal pedicle):出入肾门的结构被 结缔组织包绕称肾蒂。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肾实质 的凹陷称肾窦,内含肾动脉分支、肾 静脉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 脂肪组织等。
肾蒂内结构的排列关系
• 自前向后 肾静脉 肾动脉 肾盂 • 自上而下 肾动脉 肾静脉 肾盂
二、肾的位置与毗邻
• 位于脊柱两 侧,腹膜后 间隙内。 • 左高右低。
上端
左肾 平T11下缘 右肾 平T12上缘
下端
平L2下缘 平L3上缘
第12肋斜过 左肾后面中部 右肾后面上部
肾区:在腰背 部,肾门(平 L1)的体表投 影点在竖脊肌 外缘与第12肋 的夹角处,称 肾区。
• 实质性器官。 • 左右各一。 • 形似蚕豆。 • Leabharlann 内外侧两缘、 前后两面、上下 两端。
外 侧 缘 下端
内 侧 缘
前面观
后面观
概念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 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 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肾蒂(renal pedicle):出入肾门的结构被 结缔组织包绕称肾蒂。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肾实质 的凹陷称肾窦,内含肾动脉分支、肾 静脉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 脂肪组织等。
肾蒂内结构的排列关系
• 自前向后 肾静脉 肾动脉 肾盂 • 自上而下 肾动脉 肾静脉 肾盂
二、肾的位置与毗邻
• 位于脊柱两 侧,腹膜后 间隙内。 • 左高右低。
上端
左肾 平T11下缘 右肾 平T12上缘
下端
平L2下缘 平L3上缘
第12肋斜过 左肾后面中部 右肾后面上部
肾区:在腰背 部,肾门(平 L1)的体表投 影点在竖脊肌 外缘与第12肋 的夹角处,称 肾区。
重复肾

病因
在人胚胎第六周时,中肾管末端通入泄殖腔处,向背侧突出一小的盲管,称为输尿管芽。输尿管芽迅速成长, 其顶端为原始的生肾组织所包围,状如蚕豆。输尿管芽发育成肾盂,分支形成肾盏、再分支形成小盏、集合管。 如分支过早,则形成重复的输尿管畸形。分支的高低及多少,可决定形成完全或不完全,双重或多支输尿管畸形。 重复输尿管常伴发重复肾脏。重复肾多数结合成为一体,有一共同被膜,表面有一浅沟,但肾盂输尿管及血管都 各自分开。重复肾脏完全分开者,甚为少见。
诊断
1.如无异位开口及并发症,常无症状,不易发现。 2.如女性患者有正常排尿,兼有尿失禁,应考虑输尿管异位开口而作进一步检查。 3.膀胱镜检查在完全型者常可看到患侧多一个输尿管口,位于外上方的常是低位肾盂来的输尿管。 4.静脉尿路造影,如重复肾有功能,造影时可显示两个肾盂肾盏;如无功能,则仅显示一低位肾。逆行尿路 造影时如插管成功,显影较清晰,更有助于诊断。 5.女性尿失禁患者,应仔细观察前庭及阴道内有无小孔喷尿。静注靛胭脂后如喷出蓝色尿液更有助于观察。 如能经此孔插管造影,即可显示异位的输尿管及肾盂。 6.如输尿管异位开口于尿道,则须行尿道镜检查。 【影像学诊断】 静脉泌尿造影可清楚显示功能良好的重复肾及双输尿管畸形,对功能不良的重复肾则容易误诊 B超可显示功能良好的重复肾畸形,但对双输尿管及合并积水的重复肾则显示欠佳且超声难以发现重复输尿管 的异位开口位置,且需与肾上极囊肿及双肾盂畸形鉴别
治疗
治疗选择主要依据重复肾、输尿管病变情况及并发症而采取不同法: 1.无症状,可终身不被发观,仅尿路感染,而无解剖上异常(肾积水、输尿管口异位)时宜用药物控制感染,无需 手术; 2.有输尿管异位开口者,一般采取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当伴重度肾积水和反复发作的泌尿系感染等症状时,可 行重复肾及输尿管切除术;若双侧均异位开口可分期行手术治疗; 3.对无输尿管异位开口者一般采取保守治疗或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若血尿、腰痛、尿路感染反复发作且重 肾重度积水,肾皮质菲薄者可行重肾及输尿管切除术。 手术指征: ①不完全性重复输尿管,上段肾功能存在而伴有输尿管一输尿管返流的; ②完全重复性输尿管,上段肾功能存在而伴膀胱输尿管返流的; ③合并尿路感染无法控制,或有点滴性尿失禁 ④合并较大结石、严重积水的
重复肾超声图片分解

病因
• 在人胚胎第六周时,中肾管末端通入泄殖腔处, 向背侧突出一小的盲管,称为输尿管芽。输尿管 芽发育成肾盂,分支形成肾盏、再分支形成小盏、 集合管。如分支过早,则形成重复的输尿管畸形。 分支的高低及多少,可决定形成完全或不完全, 双重或多支输尿管畸形。 • 重复输尿管常伴发重复肾脏。重复肾多数结合成 为一体,有一共同被膜,表面有一浅沟,但肾盂 输尿管及血管都各自分开。重复肾脏完全分开者, 甚为少见 。
单侧肾四肾盂四输尿管
囊性肾癌
• 临床比较少见的肾脏囊性肿瘤,约占肾 癌总数的4%~15%,发病年龄一般在40岁 以上,起病比较隐匿,症状不典型,临床 表现以腰部不适或疼痛者居多,较少出现 肉眼血尿和腹部包块。
囊性肾癌的超声改变
• 可分为三型:
• 多房囊肿型 • 单房囊肿型 • 囊实型
2013年2月24日
特殊及疑难病例讨论
病例
• 女 23岁 • 无痛性肉眼血尿
重复肾
• 重复肾是较常见的肾、输尿管先天畸形, 发病率约1500:1。 • 重复肾多数融合为一体,多数不能分开, 表面有一浅沟,但肾盂、输尿管上端及血 管分开。 • 重复输尿管可为完全型,亦可为不完全型, 可开口于膀胱内,亦可异位开口于尿道、 前庭或阴道。
•
病灶囊壁和/或分隔不规则增厚,部分 囊壁和分隔伴弥漫性粗细不均钙化。有的 囊壁薄而规整,超声误诊为肾囊肿。多房 性肾囊肿。囊腔透声差,呈细密点状弱回 声及不均质片状高回声。彩色多普勒显示 大多数增厚的囊壁、分隔和像学诊断】
• 静脉泌尿造影可清楚显示功能良好的重复肾及 双输尿管畸形,对功能不良的重复肾则容易误诊 • B超可显示功能良好的重复肾畸形,但对双输尿 管及合并积水的重复肾则显示欠佳且 超声难以发 现重复输尿管的异位开口位置,且需与肾上极囊 肿及双肾盂畸形鉴别 • CT检查可清晰显示重复肾畸形及合并积水的 双输尿管, 能更清楚的显示重复肾的内容,同时 CT连续层面观察可确定输尿管的异位开口,但对 无扩张的重复输尿管显示不够清晰,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