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课时1教学设计
生命的诗意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活动意图说明:(简要说明教学环节、学习情境、学习活动等的组织与实施意图,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说明环节或活动对目标达成的意义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说出教与学活动的关联,如何在活动中达成目标,关注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
环节三:悟读诗歌,品诗论人
教的活动3
1.品味《短歌行》中最能打动你的诗句,谈谈你对曹操的认识。
2.你还读过曹操的哪些诗歌,从中读出了什么?
学的活动3
各组学生发言:
明确:1)宏大志向;霸气
2)谦恭之气;广博的胸襟
3)待人真诚、热情(爱才惜才);
4)对犹豫彷徨未找到明主的贤才给予关心和同情
5)对人才的尊重
本单元的写作任务是完成一篇文学短评。教学设计把文学短评的写作设置在单元内容学习的过程中,让读写结合真正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落实。
共需10课时。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设计单元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3.学习目标确定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进阶,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和学生应能够做到的事情。可分条表述)
知识与技能1.了解《短歌行》的写作背景及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背诵整首诗。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吟唱的方式来感知曹操诗歌的风格。
第二课段“生命的诗意”学习活动之“相知”。学生品读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品味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揣摩作品的意蕴和情感。并运用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专题比较阅读,创设情境来进行深度学习:魏晋诗歌比较曹操与陶渊明的人生志趣与生命追求,探讨他们人生的不同选择,进而理解两位诗人各自的生命思考;唐诗三首,比较三首诗不同的诗体形式对表达诗人情感的影响,从而理解诗人的生命状态与精神世界;宋词三首,借助语言表达、表现手法、风格特征的差异来探讨词人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从而把握词人的生命态度和深邃的心灵世界。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 第1课时 卫星运行的时间(1) 教案

确的,这充分说明估算没有唯一答案。估算可以让我们知道积的大致范围,当航天小勇士,光知道近似值可不行,我们的航天事业中需要非常精确的数据,请你拿出自己的练习本,试着算一下11421的精确结果是多少?
生: 1142021280 1141=114 2280114=2394 利用旧知,先算2021时间)
师:既然大家都知道三位数乘两位数该怎样计算,那么老师就要考考大家。
生:135×74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上的4去乘135等于540,所得积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7去程135,第二步算的是135乘70,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两数相加等于9990
师:乘法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呢?
生:计算时要注意进位和对齐的问题。
复习导入
师:欢迎来到慕课堂,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第1课时,卫星运行时间。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年6月11日,航天事业工作者为伟大祖国献上了一份特殊
的礼物-神州10号。她的发射标志着我国的航天事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
步。)
师:我国的航天事业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早在1970年4月24日,我国就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你们长大了,想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吗?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卫星运行时间的知识。张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有关东方红1号卫星的数据:东方红1号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钟。 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绕地球5圈需要多长时间呢?
师:看来同学们学的很很认真,接下来请同学们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吧。
三、达标检测
1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认真读题,学生回答。
生:根据题意列式为144乘23,用竖式进行计算等于3312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搭积木比赛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搭积木比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搭积木比赛》这一课时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了平面图形的拼接,以及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图形的变换,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图形拼接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图形的拼接方法和变换规律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逐步掌握图形拼接的方法和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面图形的拼接方法,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性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平面图形的拼接方法,以及平移和旋转的性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操作教学法:教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准备积木、平面图形等教具。
2.教学环境:教室桌椅摆放整齐,黑板上写好本节课的主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搭积木比赛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参加过搭积木比赛吗?谁能来说说你们的比赛经验?”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并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用这些平面图形来拼出一个大的图形,你们知道怎么拼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主备人: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说出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看到的情形及表达的愿望。
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②语言运用:认识“旧、饿”等11个生字,读准“挣、几”等4个多音字,会写“柴、旧”等13个字,会写“火柴、围裙”等15个词语。
③思维能力:了解作者采用的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④审美创造: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说出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看到的情形及表达的愿望。
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②语言运用:认识“旧、饿”等11个生字,读准“挣、几”等4个多音字,会写“柴、旧”等13个字,会写“火柴、围裙”等15个词语。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③思维能力:了解作者采用的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④审美创造: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激发学生对当时社会中穷苦孩子的同情,从而珍惜身边的美好生活。
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它享受生命中每一段历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②语言运用:认识“缩、努”等8个生字。
默读课文,能说出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③思维能力: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主人公的生命历程,感受童话的特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④审美创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
思政元素: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抓住重点语句,帮助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②语言运用:.认识本课9个生字,认读“诱人”、“恼火”、“犹豫”等词语。
小学六年级下册英语三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计划

小学六年级下册英语三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计划English:For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third unit in the sixth grade English textbook, the focus will be on introducing students to the topic of "Daily Routines." The lesson aims to teach students how to describe their daily activities using the simple present tense. The lesson will begin with a warm-up activity where students discuss their daily routines with their classmates. This will be followed by a presentation of vocabulary related to daily activities such as "wake up," "brush teeth," "have breakfast," "go to school," etc. Students will practice pronouncing these words and understanding their meanings through various interactive activities like flashcards, matching exercises, and role-playing. After mastering the vocabulary, students will learn how to form sentences using the simple present tense to describe their daily routines. They will be guided through examples and then given opportunities to create their own sentences. To reinforce learning, students will engage in pair or group activities where they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each other's daily routines. Towards the end of the lesson, there will be a wrap-upactivity to review what they have learned, followed by homework assignments to consolidate their understanding.中文翻译:对于小学六年级英语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重点将介绍“日常生活”这一主题给学生。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一课时——以防弊之政,造传统集权治世(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九课)一.教学背景(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定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新阶段”,本课定位为“大破坏与大重建”下的两宋政治,主要包括“五代十国的政局”、“官僚体系的重建”、“政治体制的影响”。
将“两宋的政治”单独讲解为第10课奠定了基础。
从纵向看,宋朝结束了分裂,建立了新的政权机制,而其后所暴露的问题,间接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横向看,宋的政权机制为同时期其他民族政权的构建提供了借鉴,方便学生对“辽夏金元”政权机制的理解。
而第10课到第12课的内容,使学生整体感知相对于政权的并立,各民族间呈现交融的趋势。
(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宋朝建立背景、重文轻武政策、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对立等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尚未把握官僚体制的建立、王朝统治危机、政治变革等问题;同时,他们正处于初高中的衔接阶段,思维方式还处于由形象向抽象的转化过程中。
所以,教师应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多元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以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与迁移。
二.教学目标【目标1】能够从长时段角度理解宋朝采取防弊之政的历史必然性,概述宋朝建立的背景。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目标2】以多元史料为基础,阐述宋朝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多维度评价相关制度对宋朝和华夏文明的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目标3】感受古代王朝以史为鉴,不断变革、调整政治制度的务实和创新精神。
(家国情怀)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概述防弊之政的具体内容;理解防弊之政的影响难点:归纳两宋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制度革新的深层次原因四.教法学法教法:史料探究、问题引导学法:史料研读、合作探究五.教学过程[导入]榜下捉婿教师:讲述韩南老登科及进的事迹。
西师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

提出优化:猜想它们的结果会一样吗?你们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呢?结论:这两道题都符合商不变的性质,因此它们的结果是一样的。
但第二种方法更简单一些。
归纳小结:计算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时,一般是把除数变成整数,被除数要扩大相同的倍数。
(2)谁能竖式计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写竖式,再在小组交流,教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板书:在引导板书时,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竖式上的转化过程。
并建议学生在算式中把这种变化过程都表示出来。
教师适时演示通过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相同的位数的过程。
并进行完整的竖式计算。
2 . 60. 38 0 . 9 8. 87 62 2 82 2 8(3)巩固练习:完成第51页试一试。
7.67÷0.59 8.32÷3.2学生计算后,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竖式计算的过程,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小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首先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被除数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方法。
通过让学生把新知用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进行计算,并在此基础上掌握除法是小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精准训练1、出示第52页课堂活动,让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对口令的游戏活动。
①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一个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算式,另一个把除数变成整数。
②全班交流汇报,集体活动。
2、出示课堂活动第2题。
①先让学生计算出每一道题的结果。
②再让同学观察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③组织交流:除数比1小时,除得的商比被除数大。
除数比1大时,商就比被除数小。
3、出示第53页练习十二第1题。
教学活动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复备精准检测 1.口答:根据第一个算式,完成下面的填空640÷40=16 64÷4=()6400÷400=()师: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并一名同学说一说商不变的性质。
新北师大版必修一:Unit 3 Lesson 1 Spring Festival 教案

4.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获取和归纳有关“过春节”的相关信息;
(2)基于所学内容,介绍自己过春节的经历,阐明过春节的意义。
学习难点
发现语篇的文体结构、语言特点、写作目的。
学生初步阅读文章,寻找文章核心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学生细致阅读,梳理Tom Jenkins,徐刚和李燕三个人过春节的不同历。
引导学生关注描述性的语言
1.First reading:(5’)Read the three readers’ accounts. Use a few words to summarize the meaning of Spring Festival for each account.Give your reasons.
【How】本篇文章是一个编辑的笔记,内容是关于Tom Jenkins,徐刚和李燕三个人对过春节的经历的口述。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表述,显得真实自然,并且按照节前的准备,春节时的活动的时间顺序进行描述,其中还加入主人公的感受,使得整篇文章显得严谨流畅又充满温情。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具备一定的词汇和语法基础,有能力获得文章基本信息,但对文章的深度分析能力还在建立中,在对语篇的文体结构、语言特点、写作目的等的把握上还需老师大力引导。
2.Read again.(10)Find out each person’s experience of Spring Festival in the three accounts.Take notes.
Tom
Xu Ga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单元课时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3.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正确书写简单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4.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其应用。
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三、设计思路
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
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本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学生根据物理对电流的认识,提出假设:有电子的流动,因此可能在电池里发生了有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
引导学生通过简
单的氧化还原反应验证这一假设。
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体验电流的产生。
引出原电池的概念。
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
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
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
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展示图片: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电。
我们平时所用的手电筒、计算器、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表等都需要用到电池。
这些电池是怎样产生电流的呢?
【板书】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电池是怎样工作的
【活动与探究】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分析原因。
[实验1] 把一块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实验2] 把一块铜片插入稀硫酸里
[实验3] 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锌片与铜片不接触)。
[实验4] 用导线把实验2中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然后将锌片与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
[实验5] 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
[学生交流、讨论]
1.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
3.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该装置的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请你再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板书】(1)什么是原电池
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介绍】这一现象早在1799年被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伏特捕捉到,并加以研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伏特电池,即原电池。
[利用多媒体软件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及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
在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极板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从较活泼的金属一极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极板(或石墨电极),溶液中易得电子的阳离子在不活泼的金属极板上发生还原反应。
在原电池中,相对活泼的金属为负极,相对不活泼金属(或石墨电极)为正极。
上述原电池发生的反应是:
在锌电极(负极):Zn - 2e-= Zn2+
在铜电极(正极): 2H++2e -=H
↑
2
↑
反应的总方程式 Zn+2H+=Zn2++H
2
电子流动方向:电子流从原电池的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而电流
..从原电池的正极经导线流向负极)。
[设疑]化学能在原电池装置中可以转化为电能,符合什么条件的装置才能构成原电池呢?
[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金属和另一种非金属导体)构成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构成闭合回路。
[过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的应用。
我们能利用所学知识来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例如熟悉的钢铁腐蚀。
[讨论]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
介绍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
[过渡]还可利用原电池原理来制备各种各样的化学电源,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包括常见的干电池、蓄电池,以及我们手机中使用的锂离子电池。
[简单介绍]常见电池的工作原理
[小结]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需要有两个相连的电极和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
一般来说,相对活泼的金属作为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为正极。
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从而产生电流,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问题解决]
[作业] 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
实验准备:水果(柠檬、番茄、桔子、葡萄或其它水果)、金属(铁丝、铜丝、锌片或铝片)、石墨电极、电铃、灯泡、微安电流计、导线若干、小刀、pH试纸
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自备的水果、金属片制作电池,用微安电流计或耳机测试是否能产生电流,比较电流的大小。
若用小刀切开水果,使两个极板分离,观察电流是否消失,将水果重新合拢是否又产生电流?探究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