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晏殊词对冯延巳词的继承与发展(一)

合集下载

宋代词人晏殊与晏几道的家族传承与创新

宋代词人晏殊与晏几道的家族传承与创新

宋代词人晏殊与晏几道的家族传承与创新1. 引言1.1 概述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词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有许多杰出的词人,其中晏殊与晏几道是备受瞩目的两位文化名人。

他们不仅以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当时文坛的璀璨明星,更因为他们在家族传承和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而被后人所赞誉。

本文着重探讨晏殊与晏几道的家族传承与创新问题。

首先将介绍他们所属家族的背景和起源,进而阐述晏殊在诗词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对家族传统延续的努力。

其次,则探究晏几道如何在继承家族传统之余还能突破传统,在创作上实现了语言风格、题材内容以及艺术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新生代创新。

最后,通过评价分析家族传承与创新对晏殊与晏几道产生的影响评价,并总结文章主要观点及论证过程。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是引言,即本部分,对文章的主题和结构进行简要介绍。

其次是第二部分,讨论晏殊与晏几道所属家族的背景和起源,并具体阐述晏殊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他们对家族传统的延续。

然后是第三部分,探究创新在晏殊与晏几道诗词中的体现,包括语言风格、题材内容以及艺术表达方式等方面。

接下来是第四部分,评价家族传承与创新对晏殊和晏几道产生的重要影响,包括文人身份认同与社会地位提升、文学流派发展与影响力提升以及艺术价值和审美观念变革等方面。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给出了全文总结,并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提出建议。

1.3 目的通过对宋代词人晏殊与晏几道家族传承与创新问题的研究,本文旨在探讨他们在文学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和其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通过分析家族传承与创新对晏殊与晏几道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对宋代文学的贡献,并且从中汲取启示和经验,为当今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此外,本文也旨在促进对晏殊与晏几道以及其家族的更深入了解,传承并弘扬他们的精神气质和艺术风格。

2. 晏殊与晏几道的家族传承2.1 家族背景和起源晏殊和晏几道是中国宋代著名的词人,他们来自一个文学世家。

对晏殊与欧阳修词对冯延巳词风的秉承及发扬和二者异同的探究与浅见

对晏殊与欧阳修词对冯延巳词风的秉承及发扬和二者异同的探究与浅见

对晏殊与欧阳修词对冯延巳词风的秉承及发扬和二者异同的探究与浅见词是宋代的代表文学。

但在晚唐五代之时词的风格已经开始渐渐确立走向成熟。

经过“花间”词代表人物温庭筠的创造和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煜等的强化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小令为主的文体创作体式和以柔情为主的题材选择,以柔软婉丽为审美规范的文体。

直到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才以晏殊欧阳修两人为代表带来了词坛的改变。

两人的词风都存在着对冯延已词风的继承和保留。

刘熙载在《艺概》中谈到:“冯正中词,晏殊…得其俊‟,永叔…得其深‟”,形象而精妙地阐述了晏殊、欧阳修二人的创作风格与冯延巳创作风格的继承关系。

晏、欧二人在继承中又有革新、求变、丰富和发展。

首先学生觉得要探究两位继承者的词之间的关系,先应该明白他们的师承——冯延巳的词风是什么样的。

将冯延巳与同时期的词人比较可以窥出一些端倪。

举温庭筠和韦庄为例好了。

温庭筠词本身的境界是不具个性的艳歌,缺少主观的抒写,不易让读者感动;而韦庄具有鲜明的个性的主观的抒情诗,与艳歌相对,尽管是一种进步,但他所写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分明的,因此有所拘限。

与温、韦不同的是,冯延巳既有温词的不受拘限,也有韦词的直接感受。

温词给人联想,但不给人直接感动;韦词虽然直接抒写给人感动,却是因其一具体事件而感动;冯词则既有直接抒发的力量,又无事件的拘限。

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冯正中的词所写的不是感情的事件,而是富有深厚力量的感情境界。

”比如《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旧?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长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该词并未在字里行间涉及具体情事,只是借文字表达一种心境,写出一种怅然自失,无由解脱的愁苦之情,郁郁彷徨,若隐若显。

终于怅惘的具体内容与缘由,则给读者以足够想象空间。

这也正是冯延巳的词中经常有的一种不可明言,不可确指,非常沉郁悲哀的感情。

他的词的意境也正是常常建立于这样的感情基础之上。

试论冯延巳和晏殊的创作共同点_王新

试论冯延巳和晏殊的创作共同点_王新

2012-05教学实践化学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是一门既简单又困难的课程。

说它简单,是因为它是一门新开设的学科,没有什么基础可言,所有的学生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说它困难,是因为它又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接触最迟的一门学科,学生由开始学习的热情高涨到后来学习兴趣的减弱,直至普遍对化学的学习感到困难和吃力。

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首先,上好第一节绪言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所以开学的第一节课非常重要,在讲绪言课时不要讲太多深奥的化学知识,可适当增加一些趣味实验,并设置一些简单问题。

比如,准备的实验魔棒点灯、水变牛奶、自动变瘪的饮料瓶等。

学生初步认为化学很好玩,一听化学以实验为基础,以后自己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更加兴奋不已,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在演示实验中让学生动起来,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传统的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在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思维、观察、动手、创新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应让学生动起来。

演示实验的教学(只要没有危险的实验),应是学生的舞台,让学生动手去做实验,既可以巩固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也可以检查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还可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气氛。

第三,学好化学用语,是打开化学之门的钥匙。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中的基石,同时它又是最枯燥的内容。

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要进行分散记忆,二要不间断地进行强化练习。

如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记忆可在一开始学习化学的时候就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常见的符号或化学式,这样就可以分散记忆的难度,同时也要不断地加以练习。

应该说,掌握好了化学用语这部分内容,离入门已经不远了。

最后,制作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的基础学科,看不见,摸不着,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北宋令词的最高峰:晏、欧对冯延巳词的继承与《小山词》的集大成

北宋令词的最高峰:晏、欧对冯延巳词的继承与《小山词》的集大成

北宋令词的最高峰:晏、欧对冯延巳词的继承与《小山词》的集大成前言北宋词,在清代之前一直都是被奉为继《花间集》后的词家圭臬,明代陈子龙《幽兰草·序》称“(明)独斯小道,有惭宋辙”;徐君野《古今词统》眉批也表示“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陈、徐二家所惭宋、让宋之宋,指的是是北宋之宋,甚至是宋初之宋(明代以花间为词学审美指向者多);而清代朱彝尊醇雅而标南宋,其云:世人言词,必称北宋。

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词综·发凡》);然则不管是尊南宋还是尊北宋的明、清初,都忽略了长调在北宋的发展成型是非常靠后的,换而言之,北宋词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在于令词的成就。

笔者在之前的许多文章中都提到过,宋初词是在延续南唐词的审美旨趣,并逐渐的完成了北宋小令之盛世。

而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有王禹偁、寇准、钱惟演、范仲淹、潘阆等人的偶尔为之,但最为主流的仍以冯延巳为发端,晏殊、欧阳修为受授者的五代遗风,且由晏几道的《小山词》在这股南唐风气为主流的令词体系达到了极致。

“互乱緒叶”与“性情偶露”的宋初词人北宋词对南唐词的继承,倒不如说是宋初词堂对冯延巳《阳春集》的继承。

宋初在文坛、词坛影响最大的两位文人,几乎都是乳法冯延巳而来。

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称:“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甚至于《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一词至今都并未论定是欧阳修所做还是冯延巳所作(入《六一词》名“蝶恋花”,又见《阳春集》名“鹊踏枝”)。

固然,前言中提到过王、寇、钱等文人作词风格并非自南唐而来,但或文位不如晏欧、又或非专诣词道,终不能形成一股与之拮抗的风格来。

当然,宋初词家们的“互乱緒叶”,笔者曾在(词艺录丨论宋初词对南唐之继承,词人见'互乱楮叶’的审美趋同)一文中较为详细的阐述过个中嬗变关捩,但这种继承关系显然不能算做宋初词的进步,我们现在要谈的是便是自晏殊、欧阳修继承南唐风气之外、无意识的进步,即偶然间的性情流露。

浅论晏殊在抒情特质上对温庭筠词作的发展

浅论晏殊在抒情特质上对温庭筠词作的发展

浅论晏殊在抒情特质上对温庭筠词作的发展第一篇:浅论晏殊在抒情特质上对温庭筠词作的发展浅论小山词在抒情特质上对温庭筠词作的发展摘要:本文试图用缪钺、叶嘉莹等学者开拓的研究方法,即把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解诗方式与词学发展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晏几道的小山词和温庭筠的飞卿词进行对比分析。

本文主要从小山词对温庭筠词抒情个性和艺术风格的继承和发展做了一定程度的分析。

即对小山词情感的细腻性及其所形成的艺术境界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从而明确它在婉约词发展环节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晏几道;温庭筠;比兴寄托;以艳为美;以悲为美当苏门的黄庭坚、晁补之沿着苏轼所指出的方向——拓展词的境界,继续前行的时候,耿直孤傲的晏几道仍然承传着“花间”传统,固守着小令的阵地,同时又开创了新的艺术世界。

本文通过对飞卿词与小上词在抒情个性和艺术风格上的比较,即他们二人在性格和人生经历上的不同、比兴寄托的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不同,以及在“以艳为美”和“以悲为美”方面的不同。

以此揭示小上词在词史上的重要位置。

一温庭筠、晏几道二人词作情感的细腻之别(一)二者的生平及其性格不同温庭筠,他是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齐名。

然而由于他生活比较放浪,又好讥讽当权者,他的生活行径中有两点颇可注意,一是虽为北人却长期留逗南方。

夏承焘先生在《温飞卿系年》中说:“庭筠诗中,言其故乡太原者绝少,而言江南者反甚多,恐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为时日必甚长……飞卿在江南日久,俨以江南为故乡矣”这对造就其诗词中的“南国情味”甚浓,是有很大影响的。

二是他生活浪漫,经常出入青楼。

晏几道与温庭筠有显著的区别。

黄庭坚是晏几道的知己之交,他十分了解晏几道的为人,从他为晏几道所作的《小山词序》中可以看出,晏几道是一个有个性特操、不随流俗的人。

他“潜心六艺,玩思百家”,“持论甚高”,是读书很广博的人。

他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他不傍贵人之门,厌恶混浊的仕途,不肯与达官贵人往来。

在情感上有比较典型的“四痴”。

对晏殊与欧阳修词对冯延巳词风的秉承及发扬和二者异同的探究与浅见知识交流

对晏殊与欧阳修词对冯延巳词风的秉承及发扬和二者异同的探究与浅见知识交流

对晏殊与欧阳修词对冯延巳词风的秉承及发扬和二者异同的探究与浅见词是宋代的代表文学。

但在晚唐五代之时词的风格已经开始渐渐确立走向成熟。

经过“花间”词代表人物温庭筠的创造和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煜等的强化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小令为主的文体创作体式和以柔情为主的题材选择,以柔软婉丽为审美规范的文体。

直到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才以晏殊欧阳修两人为代表带来了词坛的改变。

两人的词风都存在着对冯延已词风的继承和保留。

刘熙载在《艺概》中谈到:“冯正中词,晏殊‘得其俊’,永叔‘得其深’”,形象而精妙地阐述了晏殊、欧阳修二人的创作风格与冯延巳创作风格的继承关系。

晏、欧二人在继承中又有革新、求变、丰富和发展。

首先学生觉得要探究两位继承者的词之间的关系,先应该明白他们的师承——冯延巳的词风是什么样的。

将冯延巳与同时期的词人比较可以窥出一些端倪。

举温庭筠和韦庄为例好了。

温庭筠词本身的境界是不具个性的艳歌,缺少主观的抒写,不易让读者感动;而韦庄具有鲜明的个性的主观的抒情诗,与艳歌相对,尽管是一种进步,但他所写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分明的,因此有所拘限。

与温、韦不同的是,冯延巳既有温词的不受拘限,也有韦词的直接感受。

温词给人联想,但不给人直接感动;韦词虽然直接抒写给人感动,却是因其一具体事件而感动;冯词则既有直接抒发的力量,又无事件的拘限。

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冯正中的词所写的不是感情的事件,而是富有深厚力量的感情境界。

”比如《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旧?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长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该词并未在字里行间涉及具体情事,只是借文字表达一种心境,写出一种怅然自失,无由解脱的愁苦之情,郁郁彷徨,若隐若显。

终于怅惘的具体内容与缘由,则给读者以足够想象空间。

这也正是冯延巳的词中经常有的一种不可明言,不可确指,非常沉郁悲哀的感情。

他的词的意境也正是常常建立于这样的感情基础之上。

人间词话评析(十九)有继承、有发展

人间词话评析(十九)有继承、有发展

人间词话评析(十九)有继承、有发展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宜《花间集》中不登其只字也。

清末民初人刘毓盘(1867年-1927年)《词史》曰:词之勾萌于隋,发育于唐,敷舒于五代,茂盛于北宋,煊灿于南宋,剪伐于金,散漫于元,摇落于明,灌溉于清初,收获于乾嘉之际。

关于词的发展史,前辈学者刘毓盘已说的甚为清楚。

词的发展始于唐末,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产生了“花间一派”文人词,“花间派”词风绮糜艳丽、工于辞藻、内容空泛,多写闺中怨妇、男女情事、离恨别愁,词的范围较窄狭,内容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五代词人延续唐末词风,大多还属“花间一派”。

五代后蜀赵崇祚所编词集《花间集》就主要收辑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人的词作,共计500首词。

其作者大多是蜀人,词风近似,被称为“花间词派”。

其中以温庭筠、韦庄二人为代表,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秀。

冯延巳是个例外,《花间集》没有收集他的作品。

刘融斋在《艺概》中言:“冯延巳词,晏同叔(晏殊)得其俊,欧阳永叔(欧阳修)得其深”。

陈廷焯在《云韶集》卷一中言:“正中词为五代之冠,高处入飞卿之室,却不相沿袭,时或过之。

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评道:“李后主词,如生马驹,不受控捉。

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

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飞卿,严妆;端己,淡妆也。

”冯延巳词要说完全没有唐人的风气,那是不客观的。

笔者以为,王国维先生此处所说就很有些绝对。

冯延巳是南唐人,仕于南唐烈祖(李昪)、中主(李璟)二朝,南唐本身属于五代十国之一,同一时代的人,又怎能完全不受时人之影响呢,单就时代风气而言,自然已经是不能完全摆脱了的。

况且,当时的词风,花间派的影响依然不容小觑,只不过在唐末的基础上,词之内容又有了新的发展,风格也产生了渐变,比方说韦庄和温庭筠二人,他们二人一秾艳华美、一疏淡明秀,风格已然有所不同。

王国维是比较看重中主、后主二人的,他把延巳、中主、后主三人放在一起比较,自然也有他的道理。

晏殊词与冯延巳词之比较

晏殊词与冯延巳词之比较
情 词 中经常 出现的意 象 。
据 笔者 统计 ,在冯 延 巳词 的 自然意 象 中 , “ 花”
出现 6 4次 , “ 月” 出现 4 6次 , “ 风” 出现 6 1词 , “ 云”
笙 歌 也无 法 排 解孤 独 苦 闷 以及 只能 借 酒 消 愁 的杯
酒人 生 。 面对 愁 苦 , 与李 白的潇 洒不 羁不 同 , 冯延 巳
阁伤怀 的传 统 。如 :
梅 落繁 枝 千万片 , 犹 自多情 , 学雪 随风 转。 昨夜
笙歌容 易散 , 酒 醒添得 愁无 限。 楼 上春 山寒 四 面 , 过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0 1 一 O 6
筑 。他 通 常运用 互相 关联 的一 组( 至少 两个 ) 形 象群
样。 冯 延 巳擅 长在 词 作 中抒 发 他 的伤春 悲秋 , 如:
“ 冷 红飘起 桃 花片 , 青 春 意绪 阑珊 。 ” ( 《 临江仙 》 ) “ 香 印成 灰 , 碧 坐浑 无 绪 ” ( 《 鹊踏 枝 》 ) 在他 的词 中这种
在《 花 间集 》 同类 意象 中 , 这些 意象 出现 的次 数 占据相 当高 的 比例 。从 他 的词 中 , 我 们依 然 能感 受 到扑 面而来 的脂粉 之气 。 王 国维 曾在《 人 间词 话》 中
称 冯延 巳的词 : “ 词不 失五代 风格 。” 【 l 】 粥是 因为其 较 多沿袭 了五 代花 间词 中于花 前 月下 宴饮 、 于亭 台楼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 7 3 8 X( 2 0 1 5 ) 0 2 - 0 0 9 9 - 0 4
受 花 间派 的影 响 , 冯 延 巳与晏 殊 在 词 风 、 意象
尽征鸿, 暮 景烟 深 浅。 一 晌凭栏人 不 见 , 鲛 绡掩 泪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晏殊词对冯延巳词的继承与发展(一)
论文关键词:晏殊冯延已艳情词忧患意识词境
论文摘要:由于创作目的和创作环境以及身份的相似,晏殊词某些方面继承了冯延巳词的创作方法。

但由于各自不同的经历与性格,他们的词又呈现出不同的一面。

本文将从艳情词、忧患意识、词境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汀两省)人。

十四岁以神童人试、得皇帝宠爱,赐同进十出身。

历任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等职,晚年外放颖州、永兴为地方官。

在宋代文人中。

晏殊是一位幸运儿。

一生基本上风平浪静,一帆风顺。

晏殊的文学才能极高,有诗文集240集,惜L三失传。

《宋史》本传说他,“文章瞻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晚年笃学不倦。

”其词集名为《珠玉集》,共有136首词。

欧阳修说,“晏公小词最佳,诗次之,文又次之。

”‘魄段话说明,在文学成就卜,晏殊是以词而闻名的。

晏殊阋继承了晚唐五代之风。

清人郭唐在《灵芬馆词话》中将词分为四派,第一派是,“风流华美,浑然天成,如美人临妆,却扇一顾,化间诸人是也。

晏无献、欧阳永叔诸人继之。

”从题材上看,晏殊继承了晚唐五代词多写女性的作法,从体制上看,也与晚唐五代词人一样,以创作小令为主。

但从总体上来看,对晏殊词影响最大的当推冯延巳。

冯延巳(1903-1960),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南唐中主李景少时在庐山读书,他随侍左右,后为元帅府掌书记。

李景作国君后,很受宠信,几度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

后因用兵失败,屡遭攻击,被罢相,任为太子少傅。

马令《南唐书》说他“着乐章百余阙”,有词集《阳春集》,为北宋陈世修所辑。

陈世修说,“公(指冯氏)以金陵盛时,内外无事,朋僚亲旧。

多运藻思为乐府新词,择歌者倚丝竹而歌之,所以娱宾而遣兴。

”叶梦得说,“晏元献喜宾客。

未尝一日不宴饮。

……既命酒,果实蔬茹渐至,亦必以歌乐相佐。

谈笑杂至。

数行之后案上已灿然矣,稍阑既罢,遣声伎曰‘汝曹呈艺已毕,吾亦欲呈艺’。

乃具笔札相与赋涛,率以为常。

’’从地位身份、创作动机、创作环境来看,晏殊与冯延巳都有相似之处,这就使得他们的词带有很多的相似性。

但由于个人的经历、性格、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又使他们的词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下文将从艳情词、忧患意识和阋的风格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艳情词。

晏殊、冯延巳的艳情词,同花间词一样,体现出香艳、纯情、纤美的风格,但由于作者高贵的身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的词巾又几乎都剔除了《饱间集》巾的淫鄙色彩,呈现出“文雅”的气度。

冯延已的《鹊踏枝》,“萧索清秋珠泪坠。

枕箪微凉,辗转浑无寐。

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如水。

阶下寒声啼络纬。

庭树金风,悄悄霞门闭。

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

”同样的写闺怨词,温庭筠侧重于描写思妇的外貌,如“鬓云欲度香腮雪”,“屑,薄、鬓云残”,韦庄多用记事笔法。

如“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H,别君时”,而冯延巳淡化了’生活的细节和人物的容貌,侧重对景物的描写,触景人情。

“月明如练天如水”,“庭树金风,悄悄重门闭”,使测显得优美、空灵而又雅致。

另一首《鹊踏枝》,“六曲栏于偎碧树。

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乇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

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

惊残好梦无寻处。

”这首阋,同样侧霞于景物描写,笔法细腻、优美,游丝、落花、燕影、莺谱、杨柳、红杏、春风、微雨构成了一幅“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画面。

其中所蕴藏的情思令人寻味。

晏殊的艳情词也继承了冯延巳的风格,温文尔雅,没有轻佻、鄙俗之语。

刘熙载称,“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

”如他的《清平乐》,“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栏杆。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这首词同样是写闺怨,但丝毫没有柳永的直露。

他所描写的景物是雅丽的,金风、梧桐叶、紫薇、朱槿、小窗、银屏、双燕。

他的节奏又是平缓的,细细的金风,飒飒的梧桐叶,缓缓阿下的夕阳,轻轻飘落的残花。

儿此种种,都给人一种慰
贴、温柔的美感享受。

而“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两句,又以双燕归来。

春光温煦来反衬人的孤独和冷落,极为含蓄,蕴藉。

宋人张舜民《西墁录》有这样一个故事,柳永因作词得罪了仁宗皂帝,吏部不让他改官,柳永无奈,去拜见晏殊,晏殊问他,“贤俊作曲子么,”柳永回答,“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晏殊说,“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

”柳永只好退下。

这只是流传广泛的一个故事。

也可能跟史实不符,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晏殊对艳情词的态度。

相同的身份地位,深厚的文化修养,使得晏殊与冯延已存对待艳词的写作上呈现出很大的相似性,只不过晏殊词比冯延巳词显得更从容更大器。

忧患意识。

冯延巳与晏殊的词可以说是一种“酒席文化”,但难能町贵的是在写艳情的同时。

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注入深广的忧患意识。

王维国说,“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叶嘉莹说,晏殊词“情中有思”。

如冯延巳的《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犹自多情,学霄随风转。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卜春山寒网面。

过尽征鸿,慕景烟深浅。

一晌凭栏人不见,,绡掩泪恩最遍。

”此词也是艳情词,但是,它在艳情当中又潜伏了一种对生命有限,好景不常的忧患意识。

梅花本是无情之物,然而当寒风一起,花瓣洒落之时,它却也懂得依恋枝头而无限“多情”。

词人对于季节的变化是敏感的,他虽然锦衣玉食,但在岁月的流逝中仍然感到了一种人生无常的空虚。

有人把他的这种忧患意识跟当时的政治联系在一起。

认为是宋兵压境,国运口蹙在词中的投射,这样的理解虽然可通,但嫌太过狭窄。

冯延巳写的不仅仅是当前的政治。

他以高度敏锐的感受力,体味到了人生中潜伏的悲凉的一面。

他的忧愁不仅仅是情场失恋的伤感,更非主要是政治上的失意,而正是在他高朋满座、歌吹喧天、踌躇满志时所潜生的“盛极必衰”的敏感。

一种人生须臾之无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