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混凝实验条件下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选择方法

合集下载

混凝实验条件下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研究

混凝实验条件下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研究

混凝实验条件下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研究作者:周锋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5年第02期摘要:为了达到一级A的排放标准,污水厂出水需要经过深度处理后排放。

针对混凝实验条件下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研究目的,选取了3种混凝剂,进行了一系列混凝试验,探究适合污水厂正常运行时二沉池出水的最佳混凝剂种类和最佳投药量。

实验结果表明:AS、PFS、PAC的最佳投药量分别为210mg/L、135mg/L、80mg/L,比较浊度的去除效果为:PAC>AS>PFS;比较NH3-N的去除效果为:PFS>PAC>AS;比较TP的去除效果为:AS>PFS>PAC;比较TN的去除效果为:PAC>PFS>AS;比较CODcr的去除效果为:PAC>PFS>AS。

试验以浊度作为主要考察指标,同时兼顾NH3-N、TP、TN和CODcr等指标,在出水水质符合一级(A)排放标准的情况下,选择PAC作为适合污水厂出水的最佳混凝剂。

关健词:混凝;混凝剂;最佳投加量中图分类号 X7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2-63-03Abstract:In order to achieve the level(A)emission standards,Sewage plant effluent emissions need to go through the advanced treatment.For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of the best dosage of coagulant in the coagulation experimental conditions,three coagulation were selected,a series of coagulation experiments have been carried out.Explore for the best coagulant types and optimal dosage amount about secondary sedimentation tank effluent during the normal operation time of the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al dosage amount of AS、PFS and PAC were 210mg/L、135mg/L and 80mg/L,turbidity removal efficiency was compared and the result was:PAC>AS>PFS;NH3-N removal efficiency was compared and the result was:PFS>PAC>AS;TP removal efficiency was compared and the result was:AS>PFS>PAC;TN removal efficiency was compared and the result was:PAC>PFS>AS;CODcr removal efficiency was compared and the result was:PAC>PFS>AS.Making turbidity as the major study indicator,taking NH3-N、TP、TN and CODcr into account.In the case of effluent quality achieved to the level (A) emission standards,Selected PAC as the best coagulant for the sewage plant effluent.Key words:Coagulation;Coagulant;Optimum dosage在我国,水污染治理正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实:虽然各级政府在水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但由于我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限值远比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低,导致许多污水被“合格”排放,致使水体水质遭到不断的恶化,也就是说即使达标排放的水依然可能是污水。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正交设计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2、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

二、实验原理天然水中存在大量胶体颗粒,使原水产生浑浊度。

我们进行水质处理的根本任务之一,则正是为了降低或消除水的浑浊度。

水中的胶体颗粒,主要是带负电的粘土颗粒。

胶体间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以及胶粒表面水化作用的存在,使得它具有分散稳定性。

混凝剂的加入,破坏了胶体的散稳定性,使胶粒脱稳。

同时,混凝剂也起吸附架桥作用,使脱稳后的细小胶体颗粒,在一定的水力条件下,凝聚成较大的絮状体(矾花)。

由于矾花易于下沉,因此也就易于将其从水中分离出去,而使水得以澄清。

由于原水水质复杂,影响因素多,故在混凝过程中,对于混凝剂品种的选用和最佳投药量的决定,必需依靠原水和混凝实验来决定。

混凝实验的目的即在于利用少量原水、少量药剂。

三、实验仪器及设备1. 1000 ml烧杯 1只2. 500 ml矿泉水瓶 6只3. 100 ml烧杯 2只4. 5 ml移液管 1只5. 400 ml烧杯 2只6. 5ml量筒 1台7. 吸耳球 1个8. 温度计(0-50℃) 1只9. 100 ml量筒 1个10. 10 ml;量筒 1只四、实验试剂本实验用三氯化铁作混凝剂,配制浓度2g/L,800ml;以阴型聚丙烯酰胺为助凝剂,配制浓度L,500 ml。

三氯化铁用量2g,阴离子聚丙烯酰胺用量 g 五、实验步骤(一)配置药品1、用台秤称取2g三氯化铁,溶解,配置1000 ml,三氯化铁配制浓度2 g/L;用电子天平称取0.05g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溶解,配置1000 ml,阴型聚丙烯酰胺配制浓度0.05 g/L。

2、测定原水特征。

(二)混凝剂最小投加量的确定1、取6个500 ml瓶子,分别取400 ml原水。

2、分别向烧杯中加入氯化铁,每次加入 ml,同时进行搅拌,直至出现矾花,在表1中记录投加量和矾花描述。

3、停止搅拌,静止10min。

混凝沉淀pac投加量

混凝沉淀pac投加量

混凝沉淀pac投加量在水处理领域,混凝沉淀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它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和胶质物质。

而在混凝沉淀过程中,pac(聚合氯化铝)的投加量起着关键的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pac的基本特点。

pac是一种无机化学物质,具有高度的电性和极强的极性,这使得它能够吸附水中的颗粒物质,并形成比较稳定的絮凝体。

此外,pac还具有较大的受源,可以迅速凝结和沉淀。

在选择pac投加量时,需要考虑到水源的水质特点。

水质的差异会影响到pac投加量的选择,因为不同的水源中悬浮物的种类和浓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水中的悬浮物颗粒较多或浓度较高,pac的投加量应适当增加,以确保混凝沉淀效果的达到要求。

同时,需要根据处理设备的具体要求来确定pac的投加量。

不同的设备具有不同的排放要求,而投加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处理效果和达标情况。

因此,在选择pac投加量时,需要充分考虑设备的要求,以及所要处理水的具体情况。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需要考虑到水处理过程中的其他条件和因素,如混合时间、pH值等。

适当的混合时间可以提高pac的溶解度和均匀度,从而提高混凝效果。

而pH值的调控则可以影响到pac的溶解和聚合走势,进而影响到混凝沉淀效果。

最后,需要时刻关注处理效果的变化,并及时调整pac的投加量。

因为水质的变化是随时发生的,不同时间段水质的差异会导致pac投加量的变化。

因此,需要进行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对策。

综上所述,混凝沉淀pac投加量的选择与水质特点、设备要求、处理过程条件以及处理效果的变化密切相关。

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投加量选择,才能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仔细研究各项因素,并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控制。

关于混凝剂用量试验一些资料

关于混凝剂用量试验一些资料

只是,楼猪,好像聚铝配制成2%,这个浓度很少听说,药的流量要开到很大,我所知道的是配成10%的质量浓度做实验的时候,可以配制低的浓度,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还是要浓度高点,一般最适宜的浓度在8%实验室小试流程:1.用烧杯取适量废水(500ml左右),调节PH值到8左右;2.稀释所需的药剂,脱色剂稀释50倍(即2%的稀释浓度),聚铝(PAC)稀释50倍,聚丙烯酰胺(PAM)稀释1000倍;3.滴加药剂,先加脱色剂,搅拌,再加聚铝,搅拌,最后加PAM,搅拌,静置;4.观察上清液的色度是否满足要求,如不满足,调整药剂投加量,重复第三步操作;5.根据试验数据计算每吨废水中脱色剂和其它药剂的用量。

试验注意事项:★脱色剂稀释倍数最好在20倍以上,有利于脱色剂分子链的展开而发挥其性能,并能有效控制投加量;★脱色剂最好与聚铝配合使用,因脱色剂形成的絮体和密实度都比较小,和聚铝配合使用不仅能增大絮体的密实度和沉降性,还能通过协同增效的作用减少脱色剂的用量;★每次加药后应先快速搅拌1分钟再慢速搅拌30秒,这样有利于强化药剂的絮凝效果;★加药顺序不要颠倒,应先加脱色剂,再加聚铝,最后加聚丙烯酰胺,有试验数据表明投加顺序颠倒后脱色剂的用量可相差20%左右;★若废水的上清液有发白现象或上清液的COD比滴加前高,都说明滴加脱色剂过量,需减量滴加;★试验时用烧杯量取废水(水量要在200ML以上,这可减少与大试时药剂用量的误差),尽量不用比试管做小试,因废水在比色管的色度比在烧杯中的要小6-10倍;★废水若显酸性或强碱性,要先调节PH值到偏碱性,最好到8,因为脱色剂和聚铝都是酸性水溶液,有利于电性中和作用,有的废水调节PH值到碱性后还可以析出絮体,可以减少药剂的用量。

讨论二:请问知道了污水进水的COD,如何确定混凝剂的投加量啊?发帖人: pumapuma 点击率: 649现在在做一个项目,进水COD有4万多,想在高级氧化前做混凝预处理。

混凝剂投加计算

混凝剂投加计算

混凝剂投加计算1.参数水厂处理水量1。

5万m3/d,原水浊度平均低于100NTU,采用碱式氯化铝作为混凝剂。

2.确定混凝剂投加量由于没有混凝试验数据,根据相似水质水厂混凝剂应用情况确定本水厂投加量:水司名称原水水质混凝剂投加量(mg/L) 浊度50~800度,平均219度,碱式氯化铝平均26。

1武汉市水温1~30℃浊度12~460度,平均63度,上海市碱式氯化铝15~30水温3.5~32.5℃浊度6~1200度,平均100度,成都市碱式氯化铝32水温5~24℃松江市浊度10~100度,水温4~33℃碱式氯化铝14~20,平均18湖州市浊度50~250度,水温7~32℃碱式氯化铝8~14,平均13 通过对比并考虑安全因素,确定该水厂混凝剂投加量为20mg/L,暴雨时浊度增加到400NTU以上,可提高投加量到25mg/L。

3.溶液配制每天投药量配药体积:高浊度时投药量:操作人员每天配药一次,在溶解池中加药300kg,加水0。

8~1m3,搅拌溶解后进入溶液池,稀释到3m3。

4。

药剂投加方式采用重力投加,需要设置一个恒位箱以保证出药流量恒定,药剂从溶液池进入恒位水箱通过转子流量计或苗嘴计量设备投加到混合池中。

投药流量:恒位箱可用10mm厚塑料板焊成,尺寸0.65×0.4×0.4m,并在末端分成2格,可供2个计量设备投药,预留备用.系统示意图注意事项:1。

每天配药完成后,向溶液池进药和稀释过程中应临时关闭溶液池出口阀门,以防止浓度过高,稀释完后再打开阀门;2.长时间运行后流量计应定时校准,确保流量恒定;3.水温较低、浊度较高时可根据实际运行情况,适量增加投药量。

工厂污水处理中的混凝剂选择及投加量

工厂污水处理中的混凝剂选择及投加量

工厂污水处理中的混凝剂选择及投加量工厂污水处理中的混凝剂选择及投加量是保持工厂污水处理效果良好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剂选择的原则、常见的混凝剂种类及其特点,并提供针对不同污水处理情况的投加量参考。

一、混凝剂选择的原则1. 确定污水特性:首先需要了解工厂污水的特性,包括污水的pH值、有机物含量、悬浮物含量以及其他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等。

这些特性将决定混凝剂选择的方向。

2. 经济性:混凝剂选择时要考虑其成本和使用效果的平衡。

经济合理的混凝剂能够在有效处理污水的同时,降低处理成本。

3. 安全性:混凝剂在使用过程中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的安全规定,以保证工作环境和人员的安全。

二、常见混凝剂种类及特点1. 铁盐类混凝剂:如FeCl3、FeSO4等,适用于高浊度和高浓度有机物的污水处理。

其优点是质量稳定,沉淀能力较强。

但同时也会增加含铁的溶解物浓度。

2. 铝盐类混凝剂:如Al2(SO4)3、AlCl3等,适用于一般工业废水处理。

铝盐类混凝剂具有凝聚速度快、沉淀固结性好的特点,但在处理高碱度或硬水时其效果较差。

3. 高分子有机混凝剂:如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等,适用于低浊度废水处理。

高分子有机混凝剂对低浊度废水能够起到很好的凝聚作用,但其成本较高。

4. 天然有机混凝剂:如凝胶体、藻酸盐等,适用于河流水体的悬浮物处理。

天然有机混凝剂通常对于大量悬浮物能够产生很好的沉淀效果,但其副产物可能对生态造成影响。

三、投加量的确定投加量的确定是混凝剂选择中的重要环节,需要根据具体的污水处理情况进行调整。

1. 污水特性:根据污水的浑浊度、悬浮物含量等确定初步投加量。

一般情况下,浑浊度和悬浮物含量较高的污水需要较多的混凝剂。

2. 试验确定:通过小规模试验确定最佳投加量。

在试验中可以逐步增加混凝剂的投加量,观察其效果,并在达到最佳效果时停止试验。

3. 经验参考:根据前期处理经验和类似工厂的处理方案,参考投加量的范围进行调整。

谈混凝实验条件下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选择方法

谈混凝实验条件下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选择方法

谈混凝实验条件下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选择方法作者:潘世英吴峰万吉昌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2年第01期摘要:针对水厂运行过程中源水水质、水量变化容易引起混凝效果下降的情况,为了及时准确调节混凝剂的投加量,使出水水质达到最优,本文进行了一系列模拟实际水厂运行的混凝实验,考察了不同混凝剂投加量对源水浊度去除率的影响。

并以净水厂常规水质实验中混凝实验数据结果、混凝曲线图为参考,提出净水厂生产运行中三种关于混凝剂投加量的选择方法,就如何高效地使用混凝剂,使它既能高效发挥作用,同时寻求允许条件下的最低使用量,达到节支降耗、经济运行目的,作出新的尝试。

关键词:混凝实验参考点去浊率拐点最佳效果点选择法质控点选择法经济点选择法混凝技术在给水和污水处理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给水处理工程中,凡地表水源的水厂,混凝技术几乎是不可缺少的处理技术之一,混凝过程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后续处理如沉淀过滤的效果[1]。

因为混凝剂是混凝技术的核心内容,所以在国家逐步提高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过程中,混凝剂在净水厂制水工艺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如何高效地使用混凝剂,使它既能高效发挥作用,同时又能寻求允许条件下的最低使用量,达到节支降耗、经济运行目的,就成为所有制水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混凝剂最佳投加量是指能够达到、满足既定水质目标要求的最小混凝剂投加量。

由于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较复杂,而且水厂运行过程中水质水量不断的变化,因此要达到混凝剂最佳投加量,能及时调节准确投加是相当困难的。

目前,我国大多数水厂是根据实验室混凝搅拌实验确定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然后进行人工调节,虽然滞后1~3个小时,但因简单易行,还仍然为各水厂采用[2]。

本文重点探求一种在该方法下,通过混凝效果比对、借助混凝曲线选择净水剂投量的方法。

1、试验方法1.1 试验材料及设备所需要试验材料及设备包括:(1)六联搅拌机;(2)pH计;(3)光电浊度仪;(4)1000mL烧杯、量筒;(5)1mL、2mL、5mL、50mL移液管;(6)混合器;(7)1%的PAFC(聚合氯化铝铁AL/Fe比为5/1,盐基度72%);(8)实验所需的玻璃仪器等。

混凝剂的配制与投加

混凝剂的配制与投加

混凝剂的配制与投加=========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混凝剂的配制与投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剂的配制与投加,包括确定水质、确定投加量、确定投加方式、确定反应条件、确定助剂、确定操作顺序、确定处理时间、确定后续处理等方面。

1. 确定水质------在进行混凝剂的配制与投加前,首先需要了解污水的水质情况,包括COD、BOD、SS、pH值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混凝剂,并确定混凝剂的投加量。

2. 确定投加量-------混凝剂的投加量需要根据污水的水质和试验确定。

不同的混凝剂有不同的最佳投加量,需要通过试验确定。

通常,混凝剂的投加量需要根据污水中的污染物浓度和悬浮物浓度来确定。

--------混凝剂的投加方式可以分为干投法和湿投法两种。

干投法是将混凝剂直接加入污水中,而湿投法则是在水中溶解混凝剂后再加入污水中。

两种投加方式的选择取决于污水的水质和处理工艺。

4. 确定反应条件--------混凝剂与污水中的污染物和悬浮物发生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需要确定反应条件。

反应条件包括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搅拌速度等。

反应时间和搅拌速度需要根据污水的水质和处理工艺来确定。

5. 确定助剂------为了提高混凝剂的净化效果,有时需要添加助剂。

助剂的类型和投加量需要根据污水的水质和处理工艺来确定。

常用的助剂包括酸、碱、氧化剂等。

--------混凝剂的配制与投加需要按照一定的操作顺序进行。

一般来说,首先需要将污水进行预处理,然后根据污水的水质和处理工艺选择合适的混凝剂,并按照规定的投加量加入到污水中。

接着需要控制反应条件,使混凝剂与污水中的污染物和悬浮物充分反应。

最后需要进行后续处理,包括沉降、过滤等步骤。

7. 确定处理时间--------混凝剂与污水中的污染物和悬浮物发生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需要确定处理时间。

处理时间需要根据污水的水质和处理工艺来确定。

一般来说,处理时间越长,净化效果越好,但也会增加处理成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混凝实验条件下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选择方法
摘要:针对水厂运行过程中源水水质、水量变化容易引起混凝效果下降的情况,为了及时准确调节混凝剂的投加量,使出水水质达到最优,本文进行了一系列模拟实际水厂运行的混凝实验,考察了不同混凝剂投加量对源水浊度去除率的影响。

并以净水厂常规水质实验中混凝实验数据结果、混凝曲线图为参考,提出净水厂生产运行中三种关于混凝剂投加量的选择方法,就如何高效地使用混凝剂,使它既能高效发挥作用,同时寻求允许条件下的最低使用量,达到节支降耗、经济运行目的,作出新的尝试。

关键词:混凝实验参考点去浊率拐点最佳效果点选择法质控点选择法经济点选择法
混凝技术在给水和污水处理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给水处理工程中,凡地表水源的水厂,混凝技术几乎是不可缺少的处理技术之一,混凝过程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后续处理如沉淀过滤的效果[1]。

因为混凝剂是混凝技术的核心内容,所以在国家逐步提高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过程中,混凝剂在净水厂制水工艺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如何高效地使用混凝剂,使它既能高效发挥作用,同时又能寻求允许条件下的最低使用量,达到节支降耗、经济运行目的,就成为所有制水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混凝剂最佳投加量是指能够达到、满足既定水质目标要求的最小混凝剂投加量。

由于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较复杂,而且水厂运行过程中水质水量不断的变化,因此要达到混凝剂最佳投加量,能及时调节准确投加是相当困难的。

目前,我国大多数水厂是根据实验室混凝搅拌实验确定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然后进行人工调节,虽然滞后1~3个小时,但因简单易行,还仍然为各水厂采用[2]。

本文重点探求一种在该方法下,通过混凝效果比对、借助混凝曲线选择净水剂投量的方法。

1、试验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设备
所需要试验材料及设备包括:(1)六联搅拌机;(2)pH计;(3)光电浊度仪;
(4)1000mL烧杯、量筒;(5)1mL、2mL、5mL、50mL移液管;(6)混合器;(7)1%的PAFC(聚合氯化铝铁AL/Fe比为5/1,盐基度72%);(8)实验所需的玻璃仪器等。

本实验水源为黄河下游的引黄水库(济南鹊山水库)水,水质特点是:浊度低、高藻(叶绿素a含量17.1ug/L~36.9ug/L)处理难度大。

取样地点为济南泓泉制水鹊华水厂1#源水取样点,时间是2010年7月8日早9:30。

1.2 实验步骤
首先用6个1000mL烧杯取源水,所取源水要均匀,以尽量减少取样浓度上的误差,放入搅拌机平台上;然后检测、记录源水浊度、pH值。

在确定形成矾花作用的混凝剂量,用6个源水水样可分别加入不同数量的混凝剂;将不同数量的混凝剂(本实验共有10个源水水样、分两批次完成,投药量是以产品计,第一次混凝实验投药量分别是6mg/L、8mg/L、10mg/L、12mg/L、14mg/L、16mg/L;第二次混凝实验投药量分别是18mg/L20mg/L、22mg/L、24mg/L)有顺序的加入烧杯后,开启搅拌机。

搅拌机快速搅拌30s后,中速搅拌3min慢速搅拌5min。

搅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矾花”的形成过程,“矾花”的外观、大小及密实程度。

搅拌过程完成后,停机将水样静止10min,观察并记录矾花沉淀的过程;取50mL烧杯中的上清液,立即用浊度仪测定浊度,记录数据结果、绘制混凝曲线。

2、结果与讨论
2.1 混凝实验参考点的建立
混凝实验的目的通过模拟生产试验来了解混凝剂使用效果,掌握相关数据,观察混凝现象,确定水体最佳混凝条件,同时,确定最佳投药量和最佳适用范围。

以去浊率拐点建立参考点,对制水生产工作有实际意义。

本文现以济南泓泉制水有限公司鹊华水厂2010年7月8日混凝实验结果绘制混凝曲线图,探讨混凝实验条件下选择混凝剂投加量的方法应用。

一般的,去浊率随混凝剂投量的增加而提高,去浊率随加药量的加大而升高的变化率并不是一个等量变化,去浊率随加药量的升高变化趋势是一条曲线,该曲线上的突变点称为去浊率随投量增加而大幅提高的拐点,简称去浊率拐点。

如图1,去浊率随加药量的加大而升高的变化率曲线中,出现了4个突变点,分别是加药量由10mg/L提高到12mg/L处时,浊度去除率达由7.1%突变到20.2%;加药量由12mg/L提高到14mg/L处时,浊度去除率达由20.2%突变到38.7%;加药量由16mg/L提高到18mg/L处时,浊度去除率达由41.5%突变到54.7%;加药量由18mg/L提高到20mg/L处时,浊度去除率达由54.7%突变到78.1%;4个突变点因加药量的逐步增加的过程中,去浊率提高明显,变化率发生了明显变化,命名为去浊率随加药量的增加而变化的拐点,如表1中1点、2点、3点、4点,均为去浊率拐点。

在加药量由6mg/L增加到10mg/L处时,浊度去除率达由4.2%变化到7.1%;加药量由14mg/L增加到16mg/L处时,浊度去除率达由38.7%变化到41.5%;加药量由20mg/L增加到24mg/L处时,浊度去除率达由78.1%变化到82.1%;混凝曲线变化率发展平缓。

因此,视上述段曲线未出现去浊率拐点(如表1)。

2.2 混凝剂投加量的选择方法
2.2.1 最佳效果点选择法
以混凝实验中最大去浊率拐点所对应的投药量为参考的一种方法。

在投加量-去浊率曲线上,选择与最高去浊率相对应的最低(或最近)投量拐点的方法为最佳效果点选择法。

一般的,去浊率随混凝剂投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当混凝剂的用量达到一定值后,混凝效果达到顶峰,在增加混凝剂用量混凝效果反而下降。

最佳效果点选择法既满足净水运行要求,又最大限度的减少过量投药。

如在鹊华水厂混凝实验报告中,选择4#拐点,最大去浊率为78.1%,此时余浊为0.77NTU,相对p
2.2.2 质控点选择法
在制水处理中以滤池进水浊度限值(沉淀池出水限值)为质控要求,在投加量-去浊率曲线上,选择与该限值相适合的最低(或最近)投量去浊率拐点的方法为质控点选择法。

如生产运行中滤池进水浊度限值确定为1.5NTU左右,根据鹊华水厂混凝实验报告中,选择3#拐点,最大去浊率为54.7%,此时余浊为1.59NTU,相对应投药量为18mg/L,因此,按照质控点选择法,实际生产中应选择的混凝剂投量为18mg/L。

在水厂制水运行中,混凝剂投量采取质控点选择法,能够将水质质控点前移,充分优化滤池运行周期、减小滤料含泥量、提高滤池组运行效率、出厂水水质、滤速等运行参数,是净水工艺中选择混凝剂投量一个较理想的方法。

最显著的优点是制水质控点明确,运行经济。

该方法的注意事项:受源水的影响,混凝效果会发生变化,投药量应根据混凝实验结果及时修正。

2.2.3 经济点选择法
经济点选择法是既考虑以达到滤池进水浊度限值(沉淀池出水限值)为要求,同时又以投药最低的拐点为参考值综合考虑的一种方法。

在投加量-去浊率曲线上,选择与该限值相适合的最低(或最近)投量去浊率拐点,当两拐点去浊率数值相接近时,优先考虑更低投药量的拐点。

如,源水水质较好,生产运行中滤池进水浊度限值可允许在3NTU即可时,根据鹊华水厂混凝实验报告中,可选择2#拐点,去浊率为38.7%,此时2.15NTU,相对应投药量为14mg/L因此,按照经济点选择法,实际生产中应选择的混凝剂投量为14mg/L;也可以选择1#拐点,去浊率为20.2%,此时2.80NTU,相对应投药量为12mg/L因此,按照经济点选择法,实际生产中应选择的混凝剂投量为12mg/L(如图1)。

生产中常遇到这种情况,源水水质较好、水厂净水设备运行负荷较轻时,净水运行可以考虑充分发挥滤池的作用,优先采取此方法减少净水剂耗用量,有效
地达到节约降耗的目的。

经济点选择法优点是运行经济有助于降低制水成本,缺点是低投药量加重后续制水工序工作负荷,如滤池滤料表层含泥量高等不利状况。

3、结语
混凝技术在饮用水、污水水处理工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混凝技术的中心环节部分—如何正确使用、精确投加混凝剂更是成为所有水处理行业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作者提出以去浊率拐点为参考的三种净水剂最佳投量选择方法,为净水厂能够根据实际净水工艺运行状况选择适合的水质质控点来组织制水生产,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地解决方法,对指导净水厂生产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毓敏.混凝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7[6-194-198].
[2]王淑莹,曾微.水质工程实验技术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5.[5-87-92].
[3]高宝玉,王燕,岳钦艳等.PAC与PDMDAAC复合絮凝剂中铝的形态分布[J],中国环境科学,2002,22(5):472-476.
[4]傅文德,许保玖.高浊度给水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6-216-251].
[5]李凤亭,张善发.混凝剂与絮凝剂[M].北京:中国化工出版社,2007,[10-227-2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