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中的生命意识_浅论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合集下载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姓名:廖晨学号:12228135 班级:122281 专业:工商管理【摘要】:“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这是史铁生对生命过程的价值的总结,而这过程又必须是“残缺”的,因为苦难成为人生之必要,欲望成为人生之必需,抗争成为人生之必然。

惟如此,生命才能由被动而主动,由痛苦而快乐,由磨难而幸福。

史铁生的“残缺观”在对人类生命的考察和追问中凸显着生命的演变过程,生命的“残缺”正是生命过程重要性的体现。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生命意识;1.引言史铁生是当代文坛独具个性的作家之一,发表的主要散文集有《我与地坛》、《自言自语》、《史铁生作品集》等。

他的散文境界博大,触及到了人本的困境和人类生存的命脉;其作品既充满着强烈的悲天悯人的苦难意识,又激荡着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史铁生那沉湎而又执着的生命理念和生命哲思,给无数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以温馨的慰藉和积极的勉励。

2.对生命意识的思索在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艺术与哲学的发展过程可说是同步的。

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丹纳曾说:“一个艺术家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供玩乐的艺人”。

[1]史铁生以其特有的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文风,敏感而博大的心胸闪耀出深邃而澄明的智慧之光,以最真诚的语言逼近哲学,成为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2]这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一、直面生与死“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

这意味着恐惧。

”[3]这是人所具有的三种根本困境之一。

求生避死是所有生物共同的本能,但动物没有死亡意识,惟有人清醒地意识到死亡的意义。

但当死亡离我们感觉很遥远时我们可能会淡化它,甚至漠视它。

浅论《我与地坛》的生命主题沉思

浅论《我与地坛》的生命主题沉思

浅论《我与地坛》的生命主题沉思摘要: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作家之一,他所创作的《我与地坛》,阐述了历经磨难和困苦之后对生命的解读,同时,作品中包含了作者十五年来对生命的爱和沉思。

除此之外,《我与地坛》也是对生命价值的探索,表达了在苦境中更应勇敢前行,并将自己融入到生命整体中,懂得生活,善于生活。

本文从《我与地坛》中生命主题的具体表达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旨在通过《我与地坛》对生命的解读,实现生命内在价值的探索。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关键词:《我与地坛》生命主题表达一、前言语文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学科,而《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即在内容表达过程中,旨在让人们更好的认识生命价值,同时,挖掘生命的内在潜力,提高生命的质量。

此外,在《我与地坛》阅读过程中也可让人们发出坚强自信的微笑,并在字里行间感悟有关生命的意蕴,然后,在现实生活中,勇敢面对生活所带来的困境和磨难,即笑对困境,笑对人生。

二、《我与地坛》中生命主题的具体表达(一)他者生命形态史铁生曾说过:“爱,即分割下的残缺向他者呼吁完整”。

即个体生命是有限的,因此,在生命体验过程中时常通过对他者生命的观察,丰富自身缺失的部分,最终建立完整的生命认知。

如,《我与地坛》在生命解读过程中,即注重将他者生命融入到地坛中,比如,母亲就是作者关照的首要对象。

因为,母亲与孩子的生命存在着紧密联系,因此,在生命形态表达过程中,作者认为母亲的苦难是由自身生命中的苦难而蒙上的[1]。

同时,在“爱”与“孤独”问题思考过程中,作者也将母亲作为“他者”,在《我与地坛》的生命解读中表示“母亲”是孤独的,而孤独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母亲在将儿子生命融入到自己生命的过程中,存在着矛盾问题。

即母亲想要将面对磨难的儿子留在自己身边,呵护他,但是儿子却选择留在地坛。

刍议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刍议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刍议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作者:杨露怡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8年第07期[摘要:史铁生是一位经历过各种苦难的当代作家。

他用笔写诗,歌唱苦难,用苦难谱写了一首首激扬的旋律。

痛苦的人生经历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纪念碑。

他用沉重的笔墨描绘了一个残疾人世界。

一个接一个地讲述苦难的生活,用他对苦难的理解来诠释生命的意义,最终找到生命的精神慰藉: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的一生在于这个过程中。

关键词:史铁生;作品;生命意识]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文坛上著名的残疾人作家。

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已经转变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意识。

他的作品完全是来自于他自己的生活经历的精神声音。

1生命意识的现实根源史铁生作品中强烈的生活感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21岁时,史铁生“活到最骄傲的年龄,突然双腿瘫痪。

被困在这个艰难无助的生活困境中,他遭受着锥心裂肺的痛苦。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起来。

看着那只飞向北方天空的大雁,我突然将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把手上的东西扔到身边的墙上,拍打着那两条可恶的腿,喊道:“我能做什么?”!'”精神上的打击很难解释,基本的生存问题也无法解决。

史铁生看不见出路。

他感到“几乎什么也找不到”,这致命的一击几乎摧毁了他求生的意志,将他一步步推向精神的极端。

史铁生深陷囹圄,发出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它体现在《山顶上的传说》中,常被认为是史铁生的自传。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热爱写作的残疾青年。

他忍受着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不公和歧视,憎恨所有的人,找不到发泄的对象。

但他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人们会来到这个世界?最后他想到了死亡,被困难击倒,陷入了精神绝望。

残疾青年的精神鸿沟是史铁生的精神绝望。

残障青年的自我质疑是史铁生的质疑。

在生命的意义被扭曲的时候,史铁生痛苦地思考着,从突破中寻找一个突破口,想要找到一个活着的理由,为空虚的灵魂找到一个支点。

在与内心的“毁容的激情”的斗争中,他几度徘徊在死亡的阴影中,最终平息了灵魂的风暴,“难以走出存在的狭窄缝隙,以一种清晰的喜悦”。

探究《我与地坛》中的生命意识

探究《我与地坛》中的生命意识

探究《我与地坛》中的生命意识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史铁生在地坛里悟出了“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却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剥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弘的所在之中,‘以最真实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内心痛苦为基础,将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间而不觉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弘和深邃更显生命之大’。

他的不幸,他的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是自己来完成。

”作者回忆母亲,感悟到母亲的苦难和伟大。

在文中流露的是浓浓的情和深刻的哲理:珍爱生命,珍爱健康;要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感谢母爱等等。

史铁生用他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自己炽热的情感为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提供了一条自救之路。

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着“对生命的解读”的主题,尤以《我与地坛》为代表。

阅读此文,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去把握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加上“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真是“失魂落魄”。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灾难事件降临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自己的过去与他人截然不同,自己家面前的地坛就成了“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在这里,起初他苦闷、绝望,好几年,只是想到死。

而对这灾难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在长期深沉的思索中,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人生观。

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自己的人生感悟。

地坛成了史铁生逃避他人、逃避现实的一个港湾。

地坛和天坛、日坛、月坛等曾经同是清王室祭祀的处所,随着岁月流逝,天坛成为人见人爱的旅游胜地。

而地坛却于风吹雨打中颓圮荒凉渐趋于沉寂和落寞,没有人徜徉其间,没有人来写生、摄像、作文——这时“失魂落魄”的史铁生来到了这里,“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地坛成了史铁生精神寄托的家园,他在地坛中从对命运的抱怨进而反思命运,感悟人生、感悟苦难。

追思史铁生:用苦难提升人的生命意识

追思史铁生:用苦难提升人的生命意识

追思史铁生:用苦难提升人的生命意识1月4日,是作家史铁生的60岁生日。

可惜他没能等到这一天。

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永远离开了他的亲人、朋友与读者们。

4日下午3点,他的亲人、朋友、同学在北京的798“时态空间”为他举行追思会。

“请各位亲朋好友不要带花圈、挽联,而是带着回忆与鲜花,在我们准备好的留言卡上写下对铁生的追忆和思念。

”这是大家与史铁生的最后一次聚会。

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越聚越多,上千人在凛冽的寒风中缅怀一位伟大的作家。

同一天,上海也在复旦大学举行了史铁生追思会,由上海市作协主席王安忆担任主持人,纪念这位“用生命书写生命”的作家。

曾与史铁生有过多次合作的《天涯》杂志社也宣布,将举行“铁生之夜”烛光追思会,以表达对他的深切缅怀,学习他一生追求文学理想的崇高精神。

早在20年前,史铁生就在《我与地坛》中平静地叙说: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但这个“节日”真的来临时,不少人依然泪如雨下。

“文化英雄”:用苦难提升人们的生命意识按照史铁生的遗愿,他的心脏在去世当天便紧急送往天津,大脑和腰椎也捐献给了武警总医院,不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史铁生的夫人陈希米说,以前家住地坛公园附近,他一直很喜欢那里,“所以我想应该有所表达”。

据悉,陈希米目前正与有关方面商量,有意将史铁生的骨灰撒在地坛的树林里,不过不留任何的地上标志。

说起地坛,人们总会想起那篇著名的《我与地坛》。

正如韩少功所言:“《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1991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

”事实上,不仅是那一年,《我与地坛》已成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而其影响,也不限于“文坛”。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福民参加了北京的追思会。

他说,在两个半小时的追思活动中,每一个场面都很感人。

大家对史铁生的所有热爱,都是因为读了他的作品而产生的。

很少有人意识到,史铁生是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

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摘要:史铁生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中体现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包括对人类生命及其意义的深刻探索,以及对生死、自然和文化的思考。

本文通过分析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旨在展示他作为一个作家如何通过其作品表达出个人的生命体验和世界观。

关键词:史铁生;小说;生命意识;生命体验;世界观一、引言作为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史铁生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表达,更是他对人类生命及其意义深刻探索的产物。

他将其自身的生命体验和世界观融入到小说中,以描绘人类生死、自然和文化等主题。

通过对史铁生小说的分析,可以看到其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的尊重。

本文将对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展开探讨,旨在揭示他如何通过小说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二、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1. 对生命的重视和尊重史铁生小说中体现的生命意识,首先体现在他对生命的重视和尊重上。

他把生命看作是十分珍贵和神圣的东西,不仅仅是作为生物存在的意义,更是人类精神的寄托。

在他的小说中,朴素的生命感是常被提及的主题,例如《荷花》中,主人公对花的沉迷和热爱就是对生命的肯定和赞美。

2. 对生死及其意义的深刻探讨史铁生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生死及其意义。

他通过对人物生命的描绘,试图回答关于生命和死亡的一些重要问题。

例如,在《河岸》中,主人公对于死亡的回忆和思考,表达了人们面对死亡时的焦虑和恐惧,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嗜好的追求。

3. 对自然和文化的思考史铁生小说中的另一个主题是自然和文化的思考。

他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对文化历史的探讨,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生命和世界。

例如,在《古柏行》中,他通过古柏的形象,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和深远,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三、结论通过对史铁生小说中生命意识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尊重和探索。

他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和世界观,将诗意和哲学融入到小说中,成就了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

生命的绝响和放歌——浅析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生命的绝响和放歌——浅析史铁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管是 这样 ,史铁 生并 没 有 因 此 陷 入 生 活 的痛 苦 泥 淖 中 自怨 自艾 , 反而 是扼住 命运 的咽喉 ,奋起 反击 。 2 史铁 生的 自我救 赎 可 以说 ,人 道主 义是史 铁生 思想 体 系里 一 项 重要 的精 神 资源 ,
是 史铁 生观 察 、分 析 、判 断 各种 问题 的一 项重 要 的价 值 标 准 。对 人 间 的苦难 有一 种博 大 的爱 的眼 光 ,对 人 间 苦 难 中 的人 以感 同 身
实意义 三个 方面 来 浅要分 析史 铁生 作 品 中的 生命 意识 的深 刻 内涵。 关 键词 :史 铁 生 ;苦难 ;意义 ;生命 意识
中图分 类号 :T U9 8 4.1 3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5 )1 2— 0 0 0 4— 0 1
投 射 和现实 反 映 。按 照 常理 来 说 ,这 样 的 残疾 人 在 生 活 中 应该 得 的作 品,几乎每篇都带着他 的生命 体验 ,也关注 着他 的诘 问和迷 思。 ” 到的更 多 的是一 种来 自周 遭 的宽容 和理解 ,但 是事 实上 并非 如此 。 作为一个有 良知和胸襟 的作 家 ,史铁生 的作品不仅 仅局 限于抒发 自己 《 山顶上的传说》 中的 主人公是 一个 双腿瘫 痪 的青 年 ,他找 工作 个体 的悲情 ,而更多 的是关注范围更大的弱势群体。 被 官员拒绝 ,恋爱被对方 的父母 阻挠 ,这一切 只是 因为他 是一位 残疾 作品 《 午 餐半 小时 》 诙 谐地 写 到 一 群 生活 贫 苦 的 工 人在 午 餐 青 年。小说 《 庙的 回忆》 中写到作 者和母 亲去 申请 工作 ,得 到的 回答 时分互 相交 流 自己各种 各样 的 “ 白 日梦 ” 。史 铁生 在小 说 《 山顶上 却是 :“ 慢慢再等一等吧 ,全须儿全尾儿的我们 还分 配不过来 呢 ! ” 的传说 》 中写到 由于社 会 的 冷漠 和 残 忍 最 终迫 使 一 个 残 疾 年轻 人 变 相 ” 地 呼 吁呵 护 残 疾人 尊 严 的思 想 在他 的 这样 的描述 在 史铁 生 的笔 下 比比 皆是 ,我 们 很 容 易 想 到 年 纪 走 向 了绝路 。这样 “ 轻轻 的史铁 生在 最灿 烂 的年 纪 变 成 残 疾 后 的 痛 苦 与 压 抑 。然 而 尽 很 多作 品 中都有 所表 现 。

史铁生小说中的苦难意识解读

史铁生小说中的苦难意识解读

史铁生小说中的苦难意识解读摘要:史铁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在其三十多年的创作中,对残疾人的困境进行了描绘,在小说中融入了苦难意识和个人对命运的反思,并且对人生的困境进行了探讨,将个人体验融入到文学创作中。

本文对史铁生小说中的苦难意识加以解读,旨在能对史铁生对苦难的认识和表述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史铁生小说;苦难意识;史铁生小说创作中将个人对于苦难的理解和认识融入到文字中,用文学的方式思考人生的终极哲学问题,使小说创作内涵丰富,能反映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因此在对史铁生的小说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重点针对其中蕴含的苦难意识进行解读,从多角度对苦难意识的表达和呈现进行分析,从而对史铁生在小说中所表达的思想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能在史铁生的引导下正确的面对苦难,客观看待人生。

一、基于残疾形成的苦难意识文学是作家心灵物化的直观反映,文学作品中不可避免的会反应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主观情绪体验。

在史铁生的小说中,困难意识是其人生经历和思想状态的直观反映,并且史铁生本身残疾所形成的苦难意识使小说中始终贯穿着苦难的情感和思想。

品读史铁生的作品能够看出,残疾几乎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在史铁生对残疾人生状态进行描绘的小说中,残疾的主人公多数都是“我”,故事的内容也主要反应“我”作为残疾人在融入社会过程中的思想状态、人生感悟等[1]。

通过小说中“我”的人生经历,史铁生能将个人对残疾生活的体验和感受融入其中,使自身与小说中的“我”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融合的状态,史铁生的人生思想和体验也就转变为小说中主人公“我”的体验和感悟。

阅读小说能看出,残疾形成的苦难意识能从生理和心理等角度得到体现,从生理层面上看,史铁生在小说中提出残疾会让人的肉体受到威胁,如《夏天的玫瑰》小说中,主人公两条腿的下半截都是假肢,而在《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属于残疾人,女的是侏儒病,男的则是被火烧伤后残疾,在《宿命》中主人公因为意外事故撞断脊髓形成残疾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4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Ap r,2009 第31卷第2期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Vol131No12苦难中的生命意识———浅论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姬绪进(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史铁生是一个经历了种种苦难的当代作家,他用手中的笔不断地书写着、歌唱着苦难,用苦难谱写了一首首激扬的旋律。

苦难的生命体验是他生命历程中最主要的一座丰碑,他用沉重压抑的笔墨描绘了一个残疾的世界,一个个苦难的生命里程,用他对苦难的理解来解读生命的意义,最终找到人生的精神解脱: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生在于过程。

关键词:史铁生;生命意识;当代小说;生命体验中图分类号:Ⅰ20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09)02—0096—05收稿日期:2009—01—21作者简介:姬绪进﹙1982—﹚,男,陕西子洲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生命从苦难开始,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诞生灵魂的歌声。

———路遥“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1]史铁生总是平静地,用近乎耳语的声音,宣布与生命相关的消息。

他在残疾的打击下,在死的诱惑下,经过苦苦的挣扎,最终走了出来,并认识到人类共有的困境,透析了生命,升华了死亡。

史铁生是当代著名作家,但与别人不同的是,他多了一辆轮椅车,少了一双健康的腿。

这个“特别的礼物”出现在他21岁那一年,身体的残疾把他永远送到了轮椅上。

那时的他,正是血气方刚、生机勃勃的年龄,他对一切都充满了渴望与探求,想去创造、去追求他所喜欢的东西。

可是命运却给他了一个“特殊的安排与照顾”,他在延安清平湾插队的日子里,虽然感到腰腿疼,但并没有在意,仍然起早摸黑地给队里喂牛,精心照料着老黑牛与红键牛。

没想到,腰腿的疼痛竟成了他的克星,使“喂牛”竟成了他生命中永久的回忆。

他在最爱动的时候,被困在了轮椅上,这是怎样的灾难,又是何等的残酷。

在刚开始的日子里,他不相信这是真的,不相信自己将要在轮椅上度过还没有真正开始的人生。

他还存着一丝希望,积极配合治疗,甘愿忍受各种各样的痛苦,“洗、敷、熏、炙”,“最后一回,我的胯部被熏成了烫伤”[1]。

然而,无论怎么努力,他都难逃厄运的魔爪,当科学的诊断最终无情地宣布他的一切努力挣扎都是徒劳的,他拼命捶打着自己失去知觉的双腿,多么希望这是一场噩梦,但现实依旧是现实,他不得不离开那个游刃有余的世界,呆在一个他原本一无所知的世界中去。

在突如其来的厄运的打击之后,人就会丧失思想的能力,他对这“特殊照顾”的回报就是强烈的诅咒,他“自卑”、“感伤”,“死”的问题连想都不用想,就自动弹了出来,将他紧紧的抓住。

然而,生命是一种责任,生命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目的。

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我们必须使生命具有更高的意义,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建立起一些永恒的东西。

生命中最好的景致有时并不是用浓墨重彩描绘而成的,它也许只是一个淡淡的足迹,但它深藏在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裹在层层的重负之下。

史铁生用这种生命意识铸造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一、苦难的宿命史铁生在苦苦的挣扎中,首先便遇到了自卑的纠缠。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给自卑下过一个著名定义:“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绪”。

[2]那么,所谓“自卑情结”实质上也就是一个人的无能为力感,即他所面临的处境及困难程度远69远超过了他的能力所能应付的程度。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残疾就是一个他根本上所无法克服的困难。

[3]史铁生将自己的这种“面对问题无法解决的自卑情绪”寄托在他笔下的主人公身上。

在《没有太阳的角落》中,他描写了一个街道生产组的三个残疾青年,在“斑驳的墙上没有窗,低矮的屋顶尽是灰尘结成的网的角落”中工作。

因遭受了社会和他人的歧视或同情而痛苦和愤怒,心如冰封。

在王雪姑娘光临“角落”后,三颗枯萎的心被激活了,由友谊发展到对王雪的爱恋,“年轻人呵,残废,却还有一颗年轻的心在跳。

”但因为残疾,因为心里的伤疤,他都没有勇气表达出自己对王雪姑娘的真实感情,尤其是“我”,“因为深深爱上了王雪,心上的防御工事就自然筑起来了――那是一道深壕的沟,那是一道深深的伤疤,那上面写着三个醒目的大字‘不可能’。

“心在追求仅有的一点欢乐的同时,却在饱受着无穷痛苦的侵噬,这痛苦无处去诉说,只有默默地扼死在心中,然后变成麻木的微笑,再去掩饰心灵的追求。

”作品中的这三个年轻人,虽然心被闪过的一道电光照亮了,但因为自卑,这光无法释放,是暗淡的。

他们将那份纯洁的美好的爱永久地埋藏在心底,转化为兄妹之爱。

史铁生的这种自卑情绪在他的作品中多处体现。

在被视为作家本人精神与心理的自传体小说《山顶上的传说》中,那个残疾的小伙子,也就是因为自卑,离开了与自己相爱的姑娘:“在他们相爱的日子里,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恐惧总压在他的心头———她不能回家晚了,不能在应该回家的时候不回家,否则她的父母就又要怀疑她是和他在一起了,就又要提心吊胆或大发雷霆,他就像是瘟疫,像魔鬼;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像是在探监;他们的爱情像是偷来的,这些感觉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剑’随时悬在他们心上,使幸福的时光也充满了苦难,现在她就要走了,到很远的南方去了。

”主人公即使处于热恋中,也有危难会随时降临的恐慌,这难道不是自卑的心灵告白吗?史铁生的这种将自卑投注于主人公身上的做法,完整地折射了他内心深处的浓郁自卑。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中流露出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表现了一种深刻的自卑,所以当一群姑娘向他们走来时,本来大声说话的他声音忽然变小了,为什么?怕引起他人的注意,被人歧视。

小说中的那对夫妻“女的个子很矮,看得出来,是那种侏儒病,男的架着一只拐,脸被烧过,留下了很多可怕的疤痕。

”无意识中将作为主人公的一对夫妻都写成有缺陷的人,这也是史铁生“自卑情结”的表现。

在他被困轮椅的日子里,他肯定不断地思考过:残疾人很难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真正美好的爱情。

从这一点出发,史铁生距真正的精神超越和解脱还很遥远。

史铁生的自卑,无疑是由残疾而来,但残疾后的心理究竟受到什么样的打击呢?或者说自卑的最根本来源是什么呢?史铁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交代。

他的苦苦挣扎和拼搏,并不仅仅只是对生的留恋,也并非只是对死的恐惧,而是来自对眼前出境的无力承受。

一方面,是自身欲望和理想的受挫,另一方面,是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和歧视。

[4]“所有的人,所有的好人,在心底都对伤残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和鄙视,不能像要求一个正常人一样地要求一个伤残人。

”这种人类共有的情感———对残疾人采取特殊对待的态度,正好触痛了史铁生一类人的伤疤,由于二者的双重攻击,自卑诞生了。

史铁生想摆脱这种自卑,想甩掉这个思想包袱,想逃脱这种千百年来植根于人类思想灵魂深处的偏见与歧视意识,想回到抛弃他的正常的社会轨道中去,寻找安全感。

所以在他的心中始终有一种强烈的渴望,这就是能够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在《没有太阳的角落》中,“我,克俭,铁子”是残疾人,因为遭到社会和他人的歧视(或者是同情)而痛苦和愤怒。

即使是天真幼稚的孩子说的一句无邪的话,也会刺伤他们的心,犹如给未愈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一个大妈擦着眼泪劝我说:‘别胡想,别想那么多,将来小妹会照顾你的,不会把哥哥丢了’。

”“天哪,原来这就是我活在世上的价值,废物,累赘,负担,没有人相信我们可以独立,可以享受平等。

”在史铁生看来,别人善意的同情,也成了一种歧视。

他不希望别人用有色眼镜对他们另眼相看,他只希望和别人一样,不愿接受“偏见”的照顾。

他说:“人不可能舍弃一切,却无法舍弃被理解的渴望。

”他将这种残疾人共同的心声在《没有太阳的角落》中转达了出来。

“王雪,你跟我们在一起不嫌寒伧吗?”“寒伧,为啥?”仅仅几个字就将三颗受伤的心顿时伤口痊愈。

后来,尽管王雪走了,但她把光明和温暖留在了那个没有太阳的角落,鼓起了他们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对于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的渴望,可以说是史铁生在超越自卑的努力中所做的第一步,但自卑意识是强大的,在短短的时期内,很难将它驱赶的烟消云散。

相反,这种自卑的心理反而又常常把史铁生逼入对命运的诘难和惆怅之中。

不是“自杀”“死亡”,便是“阴郁”和“忧伤”。

在他自卑的心灵中,在他被困轮椅的生活中,整日的沉思默想是他的全部,一切司空见惯的生活细节在他那儿都获得了深刻的意义。

在《我与地坛》中,“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79檐头浮夸的疏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圯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作者看到了这种古建筑经过历史的沧桑变得十分破败,就想到了自己的残疾。

“园子中有冬雪,有暴雨,有秋风,有早霜,有坎坷,有落寞”,暗示了在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劫难,这正如这古园,虽然已经很古老了,但仍遭受暴风骤雨地无情洗礼。

在《务虚笔记》中作家抒发了他对命运的感伤。

在这里,已经没有了情节,没有了故事,一切都是情绪化、幻想化的。

在这里,难测的命运,孤魂野鬼,生死离别,都纷至沓来,人类被无形地拴在了一个巨大的网上,似乎一切已经注定,但一切又都不可知。

在小说中,作者写诗人,写导演,写残疾人,实际上是写了苦难的人性。

史铁生说:“人的本性是倾向福音,但人根本的处境是苦难。

”[1]自卑与对生命的感伤铸成了史铁生深厚的悲伤情绪,他想从这种悲伤中走出来。

因为自卑和感伤,他想到过死,但当他真正面临死的时候,他反而平静了。

他决定抛弃自己的不幸,坚强地活下去。

他经过“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苦苦追求与探索,发现了人类共有的困境,认识到如果意识不到这种困境,任意听凭困境的处置,那才是真正地残疾和不幸,这个困境就是———欲望。

二、寻找精神家园史铁生说:“人为什么活着?因为想活着,说到底是怎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

欲望是生命的忠诚卫士――没有了欲望,生命就不存在。

”[1]这个欲望,实质上就是人的一种虚无的目的。

没有了这个目的,人就无法生存。

因为有了目的,或者说有了欲望,人才有活下去的信心,支柱和动力。

在《命若琴弦》中,体现了人类这种共有的困境――欲望。

同时,又进一步表现了对目的只是虚设的思考。

这是一个关于瞎子艺人说书的故事。

概括的说,老瞎子对光明的欲望是他活下去的动力。

小说是这样开头的“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跳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

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一老一少两个盲说书人,弹着三弦,四处游唱,希望有朝一日能重见光明,希望就在琴匣中。

据老艺人先前的师傅讲,只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再拿琴匣中的药方去配药,就可奏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